杀全球病毒监测网

杀全球病毒监测网

一、Kill全球病毒监测网(论文文献综述)

毛雪丹[1](2010)在《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资料分析,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通过我国目前现有的腹泻调查报告资料和死亡调查资料推算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及3种主要致病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的疾病负担;结合我国2002年膳食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及3种主要致病菌的食品归因风险。方法:1.以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8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为基础,进行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时间趋势、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病原分布、原因食品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2.通过文献查询等方式搜索我国目前对腹泻的发病和死亡等特征的调查报告,结合国外报告等各种来源的数据经过适当的统计处理推算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等流行病学负担;以及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直接经济负担,采用人力资本法获得间接经济负担;利用国际通用公式计算我国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损失;3.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获得腹泻患者中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所占比例,结合我国死因调查报告以及国外报道等资料获得3类病原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4.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细菌性致病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的原因食品构成,结合我国2002年膳食调查数据,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摄入各类食品的患病风险,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结果:1.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8年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1157起,涉及发病人数35208人,住院17894人,死亡16人。5-9月份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6-15岁人群的报告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为最高;副溶血性弧菌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菌,报告发病人数占总体发病的25.6%;畜禽肉类制品是首要的致病食品;16例死亡病例中有15例是由耶毒假单胞菌导致;交叉污染和加工、存储不当是导致发病最主要的原因。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估计流行病学负担我国人群腹泻发病率估计为0.3812次/人年,急性胃肠炎发病率为0.4795次/人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0875次/人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就诊比例为27.67%,住院比例为3.83%,病死率为0.0074%。按我国人口总数131448万人计算,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11501.7万人次,就诊达3182.5万人次,住院440.8万人次,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死亡大约为8530人。推算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系数为12490倍,漏报率估计达99.992%。经济负担我国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人均门诊费用为88.48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114.56元,因门诊和住院合计医疗费用为77.29亿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6.25亿元,直接经济负担合计为93.54亿元;因生产力损失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38.61亿元。总疾病相关成本估计为132.15亿元,占我国2006年卫生总费用的1.34%,占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06%。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估计在我国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死亡导致损失178,244.17 DALYs;我国人群因感染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伤残而损失100583.46 DALYs;合计损失278827.63 DALYs,为艾滋病(2007年)DALYs损失的2.6倍,是糖尿病DALYs损失的13.3%。3.特定病原体导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负担估计我国每年因非伤寒沙门氏菌导致食源性病约1105.0万人次,导致死亡约792例;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病约857.4万人次,未导致死亡病例;因志贺氏菌每年导致食源性病约980.6万人次,导致死亡约500例。推算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及志贺氏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漏报系数分别为8346倍、2799倍和33017倍,推算漏报率分别为99.988%、99.964%以及99.997%。4.食物归因研究畜禽肉类产品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食品,每年导致发病5140.1万人/年,占总体病例的44.69%;摄入畜禽类食品患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160例,每摄入1餐畜禽肉类制品,患病概率为7.36×10-5;焙烤类制品的摄入风险占第二位;水产品类位居第三位,蔬菜和食用菌类的摄入风险最低。畜禽肉类制品是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的首要致病食品,占病例总数的54%。焙烤类食品的摄入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92例,每餐摄入焙烤食品的患病概率为2.256×10-5,其次是畜禽肉和蛋类制品,蔬菜和食用菌的风险最低。水产品是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最主要致病食品,占病例总数的37%,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21例,每餐摄入水产类食品的患病概率为9.197×10-6;其次是畜禽肉和豆制品;粮食类制品的摄入风险最低。果汁、畜禽肉和乳制品是导致志贺氏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食品,摄入果汁的患病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果汁可导致发病306例,每餐饮用果汁的患病概率为1.299×10-4;畜禽肉类制品位于第二位;乳制品的患病风险位于第三位。结论:1.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菌,耶毒假单胞菌是主要报告的致死病原菌,6~15岁人群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点防控人群;畜禽肉类制品是最主要的原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加工、存储不当是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应加强对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重点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建设工作,提供监测工作能力,并加强对我国消费者和食品加工者的健康教育工作。3.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三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中,非伤寒沙门氏菌导致的实际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志贺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存在严重的漏报现象,其中志贺氏菌的漏报率最高,应加强志贺氏菌的监测报告工作。4.畜禽肉类制品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食品;摄入焙烤类食品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而患病的概率最高;摄入水产品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患病的概率最高;摄入果汁类制品感染志贺氏菌而患病的概率最高。应重点加强高风险食品的卫生监管工作,并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加工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李湘南[2](2002)在《个人信息安全市场一瞥》文中研究表明个人信息安生随青因特网的发展,日益重要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往意,本文就个人信息安全存往的问题,产品市场和如何选择产品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浅出的介绍。

马志云,谷振黄,张和平[3](2000)在《CIH病毒及其防范》文中研究指明重点介绍了 CIH病毒的危害和 7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查杀 CIH病毒的实用软件及其下载路径和用法。

杨涛[4](2000)在《反病毒软件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啸风[5](2000)在《以实力取胜──谈冠群金辰公司的发展策略》文中指出

[6](1999)在《KILL98三天升三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美丽杀手”16小时肆虐全球互联网,在此次病毒传染事件中,微软、朗讯、英特尔、Motorola及数十所大学也未能幸免。 北京时间3月27日,在病毒爆发的几个小时内,北京冠群金辰软

叶勇[7](1998)在《KILL 98棋先三招》文中指出由金辰公司与美国cA公司合作推出的KILL98认证版正式上市已一个月有余,借助其先进的侦毒与杀毒技术以及KILL品牌在广大用户中的良好声誉,KILL98目前的销势喜人。

黄志平,雅君[8](1999)在《“解毒”病毒——反病毒软件产品、技术选购指南》文中研究指明 技术篇 伴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病毒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横行肆虐。据统计,目前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概率是两年前的20倍,全球每天大约产生15至20个病毒。难怪反病毒软件在1998年的国内软件市场风风火火,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特别是CIH和BO曾先后由公安部和新华社向社会公告、开创了非IT媒体关注计算机病毒的先例。 反病毒技术 反病毒软件的发展没有终点,除非病毒消失殆尽。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各大厂商都深知不可以“守株待兔”,于是纷纷

胡寅[9](1999)在《千面杀手——Melissa及其变种病毒揭密》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网络正在不断地向全球扩展,由此引发的电子邮件病毒也随之汹汹而来。要想进行有效地防范,您得首先认清它的庐山真面目,请看——

林彦锋[10](2020)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危害公共健康的常见疾病,为应对急性呼吸道感染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特征与致病规律,中国建立了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哨点监测网,开展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监测与研究工作。识别病原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监测和防控的首要环节,然而由于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种类多样,易出现变异,存在多种病原共感染,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不断出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识别带来巨大困难。目前,临床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方法主要有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是临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但这一方法耗时长,检出率低。胶体金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和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仅能检测已知的有限种类的病原,无法实现对罕见或新发病原的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可以无需对临床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直接对样本中所有微生物核酸进行检测,不仅可以同时检测样本中存在的多种微生物,也可对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识别的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检测,正成为一种感染病原检测的新方法。传统的呼吸道样本病原宏基因组测序需要分别对样本提取DNA或RNA进行建库,不仅操作繁琐,而且难以实现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对RNA和DNA病原微生物同时进行检测。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一种DNA/RNA病原宏基因组共测序的方法,即对临床样本提取的总核酸在不去除DNA的情况下,直接进行随机引物反转录与c DNA二链合成,对产物进行DNA建库与测序,以实现同时检测样本中多种不同类型微生物序列的目的。通过在健康人咽拭子中加入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5种不同类型的病原(RNA病毒:甲型流感病毒;DNA病毒:人腺病毒;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细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烟曲霉)建立模拟样本,并对不同病原进行梯度稀释,验证该方法对单病原模拟样本与多病原模拟样本的病原检测能力。结果表明,针对单病原样本,该方法检测到的目标病原序列数,与样本中原始病原浓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之间,均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针对多病原样本,该方法在5例不同稀释梯度的多病原样本中均检出了5种目标病原序列,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样本中多种不同类型病原的同时检测,也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二代测序技术具有通量大、准确度高等优势,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则具有序列读长更长、便携性高、实时测序等优势。为评估基于DNA/RNA共测序法结合不同的测序技术所适用于何种应用场景,本研究选取一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样本,分别开展基于纳米孔三代测序技术和BGI二代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测序,并同时开展样本的病原分离培养,分析三种方案的检测结果是否一致,并比较三种方案的检测周期。纳米孔测序、BGI二代测序及病原分离培养三种方案对该例样本的病原判定结果均为铜绿假单胞菌,三者的检测周期分别约为12小时、154小时、50小时。纳米孔测序方案在测序第55分钟即检测到1条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检测周期在三种方案中最短,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感染的病原实时快速检测。BGI二代测序方案的测序结果中,铜绿假单胞菌在微生物序列中的占比最高(58.94%),同时也检测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人疱疹病毒7型、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序列,相较于纳米孔测序方案能够获得样本中更为详细的微生物丰度信息,但其检测周期较长,对于开展大规模的呼吸道病原监测等对检测周期没有特殊需求的场景时更有优势。目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监测主要采用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尚未大规模开展。同时,目前的监测工作以流感病毒的监测为主,其他病原体的信息相对缺乏。为验证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DNA/RNA共测序的方法,依托北京市SARI病例监测网,收集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期间的SARI死亡病例样本64例与非死亡病例样本21例,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识别样本中可能的致病病原。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甲型流感病毒检测的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95.92%,一致率为90.63%。对测序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Kappa分析,Kappa值为0.726,说明宏基因组测序法对甲型流感病毒检测结果与SARI流感监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样本中还检测出KI多瘤病毒、甘露醇罗尔斯顿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微生物,同时发现部分样本中可能存在细菌-病毒共感染的情况,部分样本中存在丰度>50%的优势物种。宏基因组测序能够发现常规检测方法不易识别的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微生物,识别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共感染,获得样本的物种丰度等信息,有望成为传统病原检测方法的重要补充,为北京地区SARI病原的监测、溯源、预警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DNA/RNA病原宏基因组共测序方法,可以实现对样本中细菌、病毒等不同类型病原的同时检测。该方法结合纳米孔实时测序平台可以实现临床未知病原感染的快速识别,结合高通量二代测序平台则有望应用于大规模样本的公共卫生病原监测,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参考。

二、Kill全球病毒监测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ll全球病毒监测网(论文提纲范文)

(1)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总体目标
第一部分 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估计
    1 目的
    2 资料来源
    3 预期指标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三部分 特定病原体导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估计
    1. 目的
    2. 资料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食物归因研究
    1 目的
    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局限性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综述
论着

(10)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呼吸道样本病原DNA/RNA宏基因组共测序方法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模拟样本病原与人呼吸道样本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病原培养与病原载量测定
        1.2.2 呼吸道模拟样本构建
        1.2.3 模拟样本核酸提取
        1.2.4 荧光定量PCR病原核酸检测
        1.2.5 cDNA合成与磁珠纯化
        1.2.6 BGI测序平台DNA文库构建
        1.2.7 上机测序
        1.2.8 测序结果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健康人混样咽拭子荧光定量PCR检测
        1.3.2 单病原模拟样本的建立与荧光定量PCR检测
        1.3.3 多病原模拟样本的建立与荧光定量PCR检测
        1.3.4 模拟样本测序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测序技术在呼吸道感染病原宏基因组测序的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核酸提取方案
        2.2.2 Min ION平台测序
        2.2.3 BGISEQ-500 平台测序
        2.2.4 测序数据分析
        2.2.5 病原分离培养
    2.3 实验结果
        2.3.1 Min ION测序结果
        2.3.2 BGI测序结果
        2.3.3 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
        2.3.4 三种方案的检测周期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宏基因组测序在北京地区SARI病例样本病原识别中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本收集
        3.2.2 核酸提取与反转录
        3.2.3 建库测序
        3.2.4 测序数据分析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SARI病例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3.3.2 SARI病例宏基因组病原检测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四、Kill全球病毒监测网(论文参考文献)

  • [1]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 毛雪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2]个人信息安全市场一瞥[J]. 李湘南.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2(01)
  • [3]CIH病毒及其防范[J]. 马志云,谷振黄,张和平. 河北工业科技, 2000(03)
  • [4]反病毒软件篇[J]. 杨涛. 软件世界, 2000(03)
  • [5]以实力取胜──谈冠群金辰公司的发展策略[J]. 啸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0(02)
  • [6]KILL98三天升三级[J]. 胡. 电脑爱好者, 1999(09)
  • [7]KILL 98棋先三招[J]. 叶勇. 每周电脑报, 1998(32)
  • [8]“解毒”病毒——反病毒软件产品、技术选购指南[J]. 黄志平,雅君.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9(16)
  • [9]千面杀手——Melissa及其变种病毒揭密[J]. 胡寅.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9(13)
  • [10]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 林彦锋. 军事科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杀全球病毒监测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