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上海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一、沪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龙飞[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浦东开放后,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上海将发展金融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日资银行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到如今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各大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日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的日资银行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程,探究日资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所处的位置及影响,进而为上海构建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从多角度出发,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托,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导论主要是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框架和日资银行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和选题原因梳理出目前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上海的发展现状和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是对目前学术界对日资银行的研究做出梳理评述,研究框架用图的形式展现文章的行文逻辑,相关概念说明是界定本文日资银行的概念范围,为接下来的研究主体做出限定。第一章是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背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上海日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每个时期日资银行的发展进程,业务情况和在上海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一个时期日资银行的特点。第五章是日资银行发展给上海带来的影响,积极方面有以下四点,一是为上海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二是助力了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三是为上海提供了建设资金,四是日资银行积极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因部分日资银行经营不善退出上海,也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第五章是结论与启示,即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给日资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徐俊艳,华军[2](2014)在《外资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需求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的变化对我国金融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的地域扩张、业务拓展与人才需求的关系,得出:外资银行金融人才的需求由"高端化和国际化"向"本土化"逐步转变,在华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向的变化,将会对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曾令美[3](2013)在《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拉美、俄罗斯和中东欧及亚洲陆续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开放、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这些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打开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大门,我国银行也于1979年随之开启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三十多年来,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客户限制和其它非审慎性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境内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境内外资银行获得了长足发展。外资银行进入是否增强了我国的银行稳定性?是否提升了我国银行的效率?是否会造成我国银行控制力被蚕食?进而是否危及我国金融安全?以往的研究存在许多局限性。本文在测度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度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和控制力是否和怎样产生影响,进而,运用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和新金融安全观来综合分析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危及我国金融安全。本文的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由第一、二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全面综述,并指出本文的研究视角,以形成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由第三章构成。在开放经济下,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东道国的银行稳定、银行效率和控制力产生显着影响,进而对东道国的金融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部分从理论上考察了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实现途径,并在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综合评价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它构成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案例和实证分析,由第四至七章构成,是全文的重点和核心。第四章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测度了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程度,为其他三章提供背景基础。第五章运用案例分析法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及中东欧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第六章先用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业效率评估框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2年后银行开放期中经营绩效进行外部效率评价,然后用DEA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影响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第七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控制力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综合评价,由第八章构成。本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估算了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研究了金融安全指数的影响因素,运用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和新金融安全观来综合评价了后银行开放期中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银行控制力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并以平安银行为例作了案例分析。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一些基本结论:第一,总体而言,自银行全面开放以来,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以及综合对外开放度均趋于上升趋势,银行对外开放深度大于对外开放广度,具有不对称性。第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产生了正负两种不同的效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与中东欧金融危机案例分析的结论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总体利大于弊;就我国而言,外资银行进入将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第三,本文采用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业绩效评估框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2年后银行开放期中经营绩效进行效率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上处于“良好”水平,接近“优秀”水平。本文还利用DEA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较高,且处于稳定的状态,规模效率基本保持平稳,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改善余地较大。此外,Tobit模型分析发现,影响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银行的获利能力、主营业务的活力、增长潜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性等,银行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国有资本增值能力和拨备覆盖水平等对其没有显着影响。第四,我国银行的控制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本国银行发展状况指标对银行控制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本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最后是外资银行发展状况指标。本国银行发展对我国控制力的贡献度在不断加大,表明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不断提高。第五,金融安全综合评价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在后开放期中,银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我国银行的稳定性,增强了银行的控制力,改善了银行的效率,从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及银行控制力的正效应可获得金融安全的综合正效应,即银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金融安全度的提升。从估算结果看,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在2001年至2011年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对金融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显示,我国银行稳定性、银行效率和银行控制力对金融安全具有正向作用。平安银行案例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新金融安全观”来看,后开放期中已有证据均不足以支持国外资本通过控制我国银行市场来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判断。

谢东昇[4](2012)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重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经常讨论的热点。然而外资银行进入究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往文献大多着重是否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论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较少以全面性、系统性的由上至下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本论文有别于以往研究,试图在宏经济观、微观经济以及社会大众三个层面下,从整体银行行业、银行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人等多视角,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在学术理论上,透过文献回顾的过程,进行学术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分析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理论成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何在,综合溢出效应的研究,整理近期中国银行业相关研究成果。在现实层面上,以古鉴今,完整介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分析当前国内中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参与WTO开放外资银行所造成的冲击,并且从外资同业角度观察外资银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藉由文献梳理和中外资银行现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可区分为三大影响层次,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从三个专题,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第一个专题是在宏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国内银行整体行业视角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生产力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基础,建立一个可以衡量整体银行行业的生产力溢出效应模型,讨论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在劳动、资本、资金三种要素的投入产出影响,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以行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未存在明显生产力溢出效应,以2006年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为研究分界,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再从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观察,国内银行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外资银行,但资金与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本身经营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成长的情况。第二个专题是在微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最新私人银行业务做了全面且系统的介绍。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私人银行自2007年开办以来,借鉴外资私人银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在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并受惠于政策对外资经营限制。而外资私人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资产配置能力较强,对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较高。本研究提出国内私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产品服务同质化太高、风险控管系统薄弱、以及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并建议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脚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严格专注细分市场、以及善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本文再以招商私人银行为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对高端客户、专业团队、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上的特色。第三个专题是在对社会大众影响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影响。以事件研究法辅以严谨的实证分析,观察投资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宣布参股国内银行事件的公告效果,并以被参股银行的类型,以及参股金额规模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投资人对于外资参股后对国内银行业前景的反应有何不同。实证结果发现,针对外资参股事件的公告,国内投资人是抱以正面的反应。而且事件公告日前,参股消息已经在国内股市发酵,中国股市存在信息泄漏以及内幕交易的情况。再以被参股银行类型不同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当被参股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时,会有较大的公告效果。而参股金额的大小并不会与公告效应有绝对正向的关系。显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标竿效应,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示范效果,才是金融市场投资人考量国内银行业前景最主要的关键。本论文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三大影响层面为基础,以全方位的多视角进行研究,完整清晰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变化与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优势,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的初步结论。经过对本论文三个专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在理论意涵与实践意义上,接着提出在国家政策上,应该稳健适度开放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并加速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二三线以下城市或农村发展。在银行行业或企业上,建议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吸收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劳动素质以及专注细分市场,并且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脚步。在社会大众上,建议投资人可以参考外资参股消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带领的标竿效应与示范效果,并且防范国内股市内幕交易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5](2010)在《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文中认为2009年,在极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主要发达经济体从第三季度起缓慢走向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反弹。发达经济体就业形势严峻、信贷持续收缩以及财政赤字日益扩大,个别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凸显,构成经济稳定复苏和长期增长的不利因素。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09年的复苏势头,但是由于扩张性政策退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仍不能完全排除复苏进程出现反复的可能性。2009年,危机救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主导国际金融市场格局,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市场份额继续有所上升,全球金融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回暖。主要股指、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和黄金价格等大幅回升;主要货币短期利率显着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受避险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美元除在年初走强外持续走弱。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将受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主要经济体扩张性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应对,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在外资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中资也继续积极审慎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今后,中国将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徐剑[6](2009)在《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七年是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时期。理财中心、QDII、结构性存款等概念不断推出,银行理财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在这七年里,中资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竞争和自身业务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纷纷加大各自理财产品、理财中心、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各个银行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本课题探讨和研究的目的。本文首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进行了综合概述;然后介绍了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外资银行在华开展理财业务的现实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最后,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为中、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建议,倡导中、外资银行的和谐发展。

何喜有[7](2008)在《外资银行在华扩张态势与绩效比较——以外资银行在深圳市场的发展为例》文中指出2006年末入世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与竞争日益深化,不同来源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出现了明显分化,这一现象以深圳尤为突出。本文首先考察和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历程及外资银行在华扩张和竞争态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深入剖析了港资银行和其他外资银行在深圳市场上经营绩效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具体包括:(1)当地政策环境的变化促使竞争主体调整战略从而带来绩效差异;(2)不同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定位是导致经营绩效差异的关键;(3)业务范围不同直接造成经营绩效分化。本文结论:为实现持续成长,银行必须借助蓝海战略来实现自身价值与顾客价值的双重创新。

郝运[8](2008)在《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银行今后在我国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正确有效的投资策略能体现出一个外资银行的水平,并决定其将来的发展,因此,对外资银行投资策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运用对外直接投资、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分析等理论,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动因,据此阐述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历程和现状,总结了外资银行的投资策略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对外资银行的各发展阶段特点进行深入的比较;并阐述外资银行投资策略形成和实施外部环境,对其在华投资策略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总体影响,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要侧重投资优势业务,寻求更广阔投资空间,提供了完善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刘能华[9](2008)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否会导致金融危机?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是否会重蹈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割裂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本文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方法,引入DSGE模型,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经过数理推导,本文发现:在金融体系开放初期,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积累相对较低,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外资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也较高,银行贷款的回报率较高。内资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利润、低风险、净值迅速增长的开放初期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开始下降。同时,外资银行对东道国了解进一步加深,其信息收集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下调。在国内银行仍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它们容易采取一些冒险行为,银行体系从而进入危机的敏感期。如果国内银行可以渡过这段敏感期,相对国外竞争者继续保持足够的成本优势,那么将进入一个低风险的稳健经营期。相反,如果危机敏感期宏观经济基础不稳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下,监管又不到位,银行危机就容易爆发。利用上述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亚洲盒融危机,说明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内实现收益的同时,中期内可能存在风险。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大量流入,信贷扩张加速,资产出现泡沫;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监管当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情况很相似。但是,我国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了位居世界第一的国际储备,短期外债占GDP比重较小,资本帐户不完全开放,财政状况持续盈余;而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内需的启动,对外部的依赖将逐步减弱,经济的规模效应将非常明显。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但只要政策组合得当,就能顺利渡过难关,迎来金融服务业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邹玲[10](2008)在《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研究》文中认为自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来华开展业务。截至2006年底,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450家代表处和分支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也达到了1049亿美元。在区域分布上,在华外资银行往往都集中分布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和内陆经济中心区域,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大连等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是其业务争夺的重点。2006年底,外资银行设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沿海经济圈的分行数量共为159家,占全国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76.4%,其中将近90%的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大型城市。本文围绕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区位分布角度,分析了在华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特征,构建了影响在华外资银行区位选择决定的因素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OLS方法对外资银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地区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为引导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分布提供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章为外资银行经营区位选择因素的文献综述。回顾了外资银行对外经营动机和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归纳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第三章研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区位选择现状,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和区位选择特征,对中国不同地区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概括,最后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的地区迁移特征做出了分析和解释。第四章是对外资银行在我国区位选择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研究体系,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塘地区为单位,分别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这三个地区外资银行进入的决定因素。第五章归纳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得出决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税负水平和外部政策环境条件、地区市场机会、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以及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四大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二、沪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沪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
第一章 日资银行进入上海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金融自由化趋势
    二、上海施行浦东开放政策
    三、日资与日资企业进入上海
    四、利用外资的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79-1989)
    一、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起步
    二、日资银行在上海的业务初探
    三、日资银行代表处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90-2000)
    一、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稳健发展
    二、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2001-2020)
    一、入世后日资银行在沪的繁荣发展
    二、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资银行发展对上海的影响
    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
    二、助力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提供上海建设资金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五、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外资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二、外资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需求
    (一) 外资银行的扩张与金融人才需求
        1、外资银行区域分布与金融人才需求。
        2、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端金融人才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
        3、外资银行金融人才需求“本土化”。
    (二) 外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与金融人才需求
        1、外资银行的众多岗位对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2、外语良好的实务性金融人才需求量较大。
        3、金融IT人才颇受青睐。
三、金融人才需求变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 外资银行的人才偏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巨大
    (二) 我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必须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趋势
        1、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资深人才, 推进银行国际化管理。
        2、银行员工国外培训, 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
        3、加快国内金融人才的培养, 储备金融后续人才。

(3)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 创新与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
        (二)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经济开放、金融开放与银行开放
        (一) 关于经济开放的研究
        (二) 关于金融开放的研究
        (三) 关于银行开放的研究
    二、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稳定性
        (一) 关于银行稳定性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银行稳定性衡量的研究
        (三) 关于维护银行稳定性措施的研究
    三、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效率
        (一) 关于银行效率评估技术的研究
        (二) 关于银行效率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控制力
        (一) 关于银行控制力正面效应的研究
        (二) 关于银行控制力负面效应的研究
    五、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一) 关于外资进入对金融安全的正面效应的研究
        (二) 关于外资进入对金融安全的负面效应的研究
    六、 评论与本文的视角
        (一) 已有研究的不足
        (二) 本文的视角
第三章 银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一、 引言
    二、 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影响的理论考察
        (一) 银行开放与金融安全关系的理论认识
        (二) 对已有理论认识的评价
    三、 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影响的作用途径考察
        (一) 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的正向作用途径
        (二) 银行开放对金融安全的负向作用途径
        (三) 本文对银行开放影响金融安全的再认识
    四、 银行开放影响金融安全的综合评价模型
        (一) 构建模型的基本思路
        (二) 理论模型
    五、 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及其测度
    一、 引言
    二、 经济、金融和银行对外开放
        (一) 开放经济与经济开放度
        (二) 金融开放与金融开放度
        (三) 银行对外开放与银行对外开放度
    三、 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测度
        (一) 我国经济开放度测算指标
        (二) 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测算
    四、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度的测度
        (一)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二) 我国银行对外开放的现状
        (三) 测度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四) 测度模型构建与测度过程
    五、 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稳定性
    一、 引言
    二、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影响的争议
        (一) 外资银行进入是银行运行的“稳定器”
        (二) 外资银行进入是银行危机的“加速器”
    三、 外资银行影响发展中国家银行稳定性的案例分析
        (一) 拉美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的影响
        (二) 亚洲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的影响
        (三) 俄罗斯及中东欧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的影响
    四、 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综合效应
        (一) 对银行稳定性产生正负两种不同效应
        (二) 评价综合效应所用的方法——二元Logit模型
        (三) 影响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背景因素
        (四) 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基于Logit模型的测度
    五、 小结
第六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效率
    一、 引言
    二、 银行效率评价体系分析
        (一) 银行外部效率评价体系
        (二) 银行内部效率评价体系
        (三) 银行效率评价体系述评
    三、 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效率的测度
        (一) 基于财政部评价框架的外部效率测度
        (二) 基于DEA技术的内部效率测度
    四、 我国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五、 小结
第七章 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银行控制力
    一、 引言
    二、 我国银行控制力的初步评价
        (一) 我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二) 本国银行市场状况
        (三) 外资银行市场状况
    三、 银行控制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 银行控制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四、 我国银行控制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一) 样本数据及处理
        (二) 评价过程与结果
        (三) 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五、 小结
第八章 银行对外开放下我国金融安全综合评价
    一、 引言
    二、 开放经济下的“新金融安全观”
        (一) 提出“新金融安全观”的必要性
        (二) “新金融安全观”的内涵
    三、 银行后开放期中我国金融安全综合评价
        (一) 基于理论模型的金融安全评价
        (二) 基于“新金融安全观”的金融安全评价
        (三) 基于金融安全指数的综合评价
    四、 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我国金融安全——基于平安银行的案例分析
        (一) 平安银行引资概述
        (二) 平安银行引资前后经营绩效的对比
        (三) 与四家外资控制权不同的引资银行的对比
        (四) 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金融安全的影响评估
    五、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对策建议
附录:第六章样本数据表
参考文献
后记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2.1 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1.2.2 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1.2.3 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与本文结构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跨国银行海外扩张决定因素
        2.1.1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2.1.2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2.1.3 引力模型理论(Gravity Model)
        2.1.4 追随客户理论(Following the Client)
        2.1.5 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2.2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
        2.2.1 溢出效应的基本概念
        2.2.2 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
    2.3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3.1 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2.3.2 参股东道国银行的影响
    2.4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相关文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国内银行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1.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
        3.1.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1993-2001年)
        3.1.4 加入WTO之后(2002年至今)
    3.2 国内银行业现状
        3.2.1 国内银行体系现状
        3.2.2 国内银行业整体经营现状
    3.3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发展历程
        3.3.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
        3.3.2 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初期(1979-1990)
        3.3.3 外资银行在中国成长扩张阶段(1990-1997)
        3.3.4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收缩停滞阶段(1998-2001)
        3.3.5 中国加入WTO后的阶段(2002-2007)
        3.3.6 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阶段(2007至今)
    3.4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3.4.1 外资银行业在华业务发展现状
        3.4.2 由外资同业眼光观察: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研究报告
第四章 理论分析框架
    4.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层面
        4.1.1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2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
        4.1.3 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层面
    4.2 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4.2.1 宏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
        4.2.2 微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
        4.2.3 社会大众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
    4.3 三个研究视角的逻辑关连性
第五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以生产力溢出效应观察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5.2 溢出效应理论模型
        5.2.1 整体银行业的产出与投入
        5.2.2 整体银行业产出成长率
        5.2.3 投入产出模型的推导
        5.2.4 各生产要素成长率与溢出效果的估计
    5.3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5.3.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1 私人银行的概念
    6.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带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6.2.1 中国私人银行的定义
        6.2.2 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6.2.3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来源与特征
        6.2.4 中国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品牌能见度、产品服务以及国际排名
        6.2.5 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模式
    6.3 中外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
        6.3.1 发展历程比较
        6.3.2 组织架构比较
        6.3.3 经营模式比较
        6.3.4 人才队伍比较
        6.3.5 客户群体比较
        6.3.6 产品服务比较
        6.3.7 监管环境比较
    6.4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团队效率低落
        6.4.2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有待解决
        6.4.3 风险控管系统有待建立
        6.4.4 境外资产管理配置能力有待提升
    6.5 中国私人银行业未来展望
        6.5.1 拓展海外业务发展
        6.5.2 产品的创新性与服务的多样性
        6.5.3 细分市场,提供超级富人管家式服务
        6.5.4 加强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混业经营
    6.6 个案分析-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6.6.1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成立背景
        6.6.2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况
        6.6.3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定位
        6.6.4 “1+N”专家服务团队
        6.6.5 产品与服务
        6.6.6 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美誉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外资参股事件对投资人的公告效果
    7.1 研究背景与动机
    7.2 资料来源与样本分析
        7.2.1 资料来源
        7.2.2 样本选择
        7.2.3 样本描述
    7.3 研究方法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全体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7.4.2 被参股银行类型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4.3 参股金额规模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生产力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8.1.2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结论
        8.1.3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研究结论
    8.2 理论与实践意义
        8.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8.2.2 对银行业的建议
        8.2.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
    8.3 本论文创新之处
    8.4 本论文不足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情况
附录二. 万得银行指数成分股
附录三. 本人相关学术着作和论文
致谢

(6)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定义的区别
        2.1.1 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2.1.2 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2.2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2.2.1 理财生命周期理论
        2.2.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2.2.3 银行的STP 市场营销理论
        2.2.4 金融创新理论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3.1 国内个人理财的研究着作
        2.3.2 国内个人理财的研究机构
第三章 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
    3.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史
        3.1.1 萌芽时期
        3.1.2 形成与发展时期
        3.1.3 成熟时期
    3.2 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华的发展历史
        3.2.1 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发展
        3.2.2 加入WTO 后的过渡时期
        3.2.3 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
    3.3 中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3.3.1 加入 WTO 之前的萌芽时期
        3.3.2 在五年过渡期中的发展
        3.3.3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后的发展
    3.4 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
        3.4.1 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之前
        3.4.2 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之后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4.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然趋势
        4.1.1 经济高速发展为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现实基础
        4.1.2 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需要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4.1.3 现阶段通货膨胀水平远远高于储蓄利率
        4.1.4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4.1.5 不稳定的金融市场需要个人理财
        4.1.6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
    4.2 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现状的比较分析
        4.2.1 政策的差异待遇
        4.2.2 理财产品及服务的差距
        4.2.3 经营机制比较分析
        4.2.4 客户管理的差异
        4.2.5 信息技术运用的区别
    4.3 在华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人口结构调查分析
第五章 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的启示
    5.1 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5.1.1 业务配合法律法规动态发展
        5.1.2 深化产品及服务品牌建设
        5.1.3 经营机制“入乡随俗”
        5.1.4 客户管理有待加强
        5.1.5 加快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5.2 对中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启示
        5.2.1 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
        5.2.2 加强自身产品及服务的建设
        5.2.3 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5.2.4 拓宽、加深客户管理
        5.2.5 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5.3 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和谐发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
    2.3 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分析理论
        2.3.1 获取利润机会理论
        2.3.2 优势扩张理论
        2.3.3 跟随客户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历程和现状
    3.1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阶段
        3.1.1 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起步发展阶段
        3.1.2 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快速扩张阶段
        3.1.3 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收缩调整阶段
        3.1.4 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新发展阶段
    3.2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3.2.1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分析
        3.2.2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结构分析
    3.3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总体影响
        3.3.1 外资银行进入的正面效应
        3.3.2 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冲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分析
    4.1 外资银行投资策略目标
        4.1.1 投资方式目标
        4.1.2 投资比例目标
        4.1.3 投资业绩目标
    4.2 外资银行直接投资策略影响因素
    4.3 外资银行直接投资策略方式与规模的战略选择
        4.3.1 外资银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策略选择
        4.3.2 外资银行直接投资的规模选择
    4.4 外资银行投资区位策略选择
        4.4.1 投资区位选择依据
        4.4.2 外资银行布局不均衡成因分析
    4.5 外资银行投资策略综合分析
        4.5.1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策略的综合比较
        4.5.2 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策略的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实施建议
    5.1 侧重投资优势业务
        5.1.1 加强个人银行业务
        5.1.2 拓展创新中间业务
        5.1.3 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5.2 合理进行网点布局
    5.3 寻求广阔投资空间
    5.4 协调在华竞争合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汇丰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实例研究
    6.1 汇丰银行概况
    6.2 汇丰银行在华投资策略现状
        6.2.1 业务投资策略现状
        6.2.2 区位投资策略现状
        6.2.3 品牌投资策略现状
    6.3 汇丰银行在华投资的"卓越理财"业务
    6.4 汇丰未来投资策略展望
        6.4.1 注重人才发展
        6.4.2 发挥个人与企业业务优势
        6.4.3 在华区位错位发展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9)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迅速发展的金融服务贸易
        1.1.2 与金融自由化相伴的金融危机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
        1.2.2 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1.2.3 金融稳定、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起因、效应与测度
    2.2 关于金融不稳定原因的探索
        2.2.1 金融危机的理论体系
        2.2.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性
        2.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
        2.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
        2.3.3 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服务贸易:从壁垒走向自由化
    3.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及其壁垒
        3.1.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
        3.1.2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种类
        3.1.3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
    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然性
        3.2.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3.2.2 全球经济金融管制的放松
        3.2.3 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3.2.4 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
        3.2.5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影响
    3.3 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调体系
        3.3.1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
        3.3.2 WTO驱动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3.3.3 《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协调原则
        3.3.4 对《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简要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
    4.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
        4.1.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3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
        4.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4.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信贷扩张
        4.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货币政策
    4.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机构效率与金融稳定
        4.3.1 竞争效应与金融稳定
        4.3.2 溢出效应与金融稳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5.1 假设
    5.2 企业与银行的最优化
        5.2.1 企业
        5.2.2 外资银行
        5.2.3 国内银行
        5.2.4 均衡解
    5.3 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开放的动态演进
    5.4 本章小结
    附录5-1 a_t与z_(it)的关系
    附录5-2 一阶条件的推导
第6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再解读
    6.1 样本国家的选择
    6.2 样本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6.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3.1 短期波动与长期收益
        6.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信贷扩张与资产泡沫
        6.3.3 商业存在与金融稳定
        6.3.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利率变化
    6.4 本章小结
    附录6-1 亚洲5国对外资银行商业存在形式的限制
第7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与特点
        7.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
        7.1.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特点
        7.1.3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TFS开放的新趋势
    7.2 中国目前金融稳定面临的新形势
        7.2.1 中国金融业目前的稳定状况
        7.2.2 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稳定
    7.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3.1 金融业开放加速资本帐户开放进程
        7.3.2 金融业开放与我国信贷扩张和资产泡沫
        7.3.3 金融业开放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7.3.4 金融业开放挑战宏观调控能力
    7.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后的金融稳定对策
        7.4.1 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金融稳定的经济基础
        7.4.2 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金融服务业开放策略
        7.4.3 控制短期资本流动、逐步开放资本帐户
        7.4.4 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7.4.5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业健康和稳定
    7.5 本章小结
    附录7-1 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大事记
    附录7-2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开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理论架构
    第二节 实际经济条件与外资银行的区位选择
第三章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区位选择状况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战略
    第二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区位选择特征
    第三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经营状况
    第四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的地区迁移特征
第四章 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决定因素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决定因素
    第二节 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对模型的评价
第五章 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沪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D]. 张龙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外资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需求研究[J]. 徐俊艳,华军. 江西化工, 2014(01)
  • [3]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研究[D]. 曾令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基于行业、企业、投资人多视角研究[D]. 谢东昇. 复旦大学, 2012(02)
  • [5]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J].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 财经界, 2010(09)
  • [6]中外资商业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D]. 徐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7]外资银行在华扩张态势与绩效比较——以外资银行在深圳市场的发展为例[J]. 何喜有. 金融论坛, 2008(11)
  • [8]外资银行在华直接投资策略研究[D]. 郝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4)
  • [9]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D]. 刘能华. 复旦大学, 2008(03)
  • [10]外资银行在中国区位选择研究[D]. 邹玲.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上海3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