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券”日军侵华经济掠夺证据

日本“军券”日军侵华经济掠夺证据

一、日本的“军用手票” 侵华日军经济掠夺的罪证(论文文献综述)

石晨曦[1](2021)在《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文化殖民,简言之是指侵略者以文化手段对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奴役、洗脑、侵略的过程。其结果是想要创造出一种符合侵略者意图的新型文化,亦即“殖民文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的海外扩张,作为日本传统宗教的神道教逐渐向海外流播。流播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日本在占领地区强行置地建立神社,以至于大量海外神社应运而生。这些海外神社,是日本侵略者在文化殖民过程中留下的物证,也是“殖民文化”的符号。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手关东州,并于190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首个海外神社——安东神社。以此为发端,日本开启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造神社的侵略史。毫无疑问,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神社创建行为是一种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同步的文化侵略行为,它贯穿于日本对华侵略的全过程,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输出”的道具。本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考察和重点论述。在宏观层面,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日本神道和神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对国内外先行研究中有关海外神社以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所建神社的相关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此外,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神社所处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在微观层面,以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从日本关东军的“满洲布教”入手,探讨“军队神社”“试点神社”“满铁神社”“开拓神社”“国家神社”等五类神社的实态。在此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神社创建活动所呈现的特点及影响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日本创建大量的海外神社,是日本国家宗教——国家神道布教海外的实践。与日本所实施的直接军事统治和政治统治相比,海外神社的侵略性更加隐蔽。这成为日本文化殖民过程的主要特征。海外神社可以寄托军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也可以是民族凝聚力的凝结剂。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代言人,从本质上脱离了作为宗教思想传播的社会性文化场所,而转变为特异时空下被政治化的思想强制牢笼。最终,海外神社成为“殖民文化”的符号。

王学文[2](2021)在《从军票到伪满央行货币看近代日本的金融侵略》文中研究指明从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军票流入黑龙江到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实现对黑龙江的货币统制,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黑龙江货币主权的侵略不断加深,给黑龙江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银行为工具对外进行经济扩张的侵略本性。

吴美玲[3](2020)在《湖北省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时期日军在亚洲地区推行“慰安妇”制度,迫使40万妇女成为“慰安妇”,其中中国受害妇女就达到20万,是受害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十几个省份大规模建立慰安所,将诱骗、掳掠等手段征来的无辜妇女关入所内供日本官兵发泄兽欲。湖北省因特殊的战略地位,惨遭日军铁蹄践踏长达七年余,湖北也是受日军“慰安妇”制度残害程度较深的省份之一。日军自1938年入侵鄂东后,便在黄冈、黄石、咸宁、鄂州等地建立慰安所;同年10月26至27日武汉三镇相继沦陷,日军在这里建立起武汉兵站,作为战时大后方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占领,伴随着的是包括陆、海军100多个慰安所的林立;接着日军逐渐入侵到鄂东北的孝感、黄陂,鄂中的荆州、荆门、宜昌等地,慰安所也紧跟着日军的步伐遍及上述地区;即使是战争即将结束的1945年3月,在十堰几乎均为山区的地方仍能看到日军慰安所,令人愕然。据已发现的档案、日本战犯笔供、“慰安妇”口述、相关报纸、少数的文史资料等多方证据推断,日军在湖北省至少建立了295个慰安所,是目前发现慰安所数量最多的省份。也因为湖北特殊的战略地位,武汉三镇成为日军作战的大后方,其他地区又有或短或长的兵站支点,更有几次会战的作战前线,慰安所的分布呈现着稳定性与流动性并存的特点。湖北已经是日军“慰安妇”制度实施较为成熟的阶段,慰安所自上而下的建立更加熟练与系统,慰安所管理与运营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也更具备。依据上海172个慰安所推算出的24000名“慰安妇”保守推断出湖北“慰安妇”至少35000余名,这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武汉籍受害者袁竹林、韩国籍河尚淑、《二十二》电影主人公之一的毛银梅等。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各省中,湖北慰安所数量最多,受害人数最多。万恶的军国主义,男女的不平等,以及集体特殊时期的群体狂热等等都是导致该制度产生与发展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对该湖北慰安所的梳理,使我们了解到该制度在湖北实施的具体规模,从整体上丰富了“慰安妇”制度历史的全貌与区域细节,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不仅如此,湖北一省切实史料的呈现、受害者证词的相印证,从根本上驳斥了日本政府至今抵赖、否认该制度实施的真实性。铁证如山。

张雨薇[4](2020)在《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遗址遗迹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本土遗留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遗址遗迹。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转折,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伟大壮举。抗战遗址遗迹是抗日战争的记录者、见证者,是抗战史的物化载体。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是记录牡丹江抗战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源。牡丹江地区是中共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地,东北抗联军队主要活动地区,是日本关东军重要的根据地。这段历史给牡丹江地区留下了数量丰富、类型各异的抗战遗址遗迹。其可分为中共党组织及其重要机构活动地遗址、抗日战场遗址、抗日活动机构遗址、日本侵华罪证和军事机构遗址、国际援华机构及其人员活动遗址与相关纪念设施等六类。而牡丹江地区处于抗日战争的前线,所以抗战遗址遗迹的形成时间很早,又因为毗连苏联和深受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的原因,其抗战遗址遗迹具有强烈的国际性。它们的历史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警示性价值对延续牡丹江地区历史脉络、发展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文化景观、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开发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有大量的遗址遗迹已经消失或面临拆毁。加强对牡丹江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坚持由政府主导的机制,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文件,为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让百姓加入到对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中来。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抗战遗址遗迹的合理的开发模式,从而推动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的利用开发和地方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李勇[5](2020)在《日军入侵与安徽社会生态破坏(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对中国的觊觎和侵略之心由来已久,安徽省作为中国华中地区的重要省份,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和破坏,社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陷入凋敝、经济秩序一片混乱,民众物质生活日益艰难;文教事业遭受灭顶之灾,日伪在沦陷区广泛实施烟赌娼毒化政策,并控制社会宣传,导致社会风气逐渐败坏,沦陷区民众精神世界也陷入困顿。战争前期,日军来势凶猛,炮火所及,玉石俱焚。除了与国民党守军在各地进行的攻防战外,日军还在安徽主要城镇和广大农村狂轰滥炸,大肆屠杀民众,毁坏房屋农田,掠夺城乡经济资源。战火直接破坏了安徽的社会生态环境,安徽城乡满目疮痍。安徽大部沦陷后,日本又在安徽扶植省、县、区各级伪政权,强化保甲制,设立特务机关,对安徽沦陷区进行严密的社会控制,将安徽社会经济、文化纳入日本侵华战争轨道。经济生产环境是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安徽地区的经济资源,破坏安徽沦陷区的经济生产环境,对安徽的社会经济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沦陷初期,日本侵略者对安徽城乡进行“竭泽而渔”式疯狂掠夺,在安徽主要城镇和广大农村,大肆屠杀民众,掠夺城乡经济资源,大量粮食和其它各类物资被直接抢夺作为军用战略物资。随着日军“速战速决”作战计划破灭,单纯的抢掠物资已经无法满足其战争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安徽沦陷区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从物资、工矿业、金融业等方面统制安徽沦陷区经济,搜刮安徽的战略资源以达“就地自给”目的。安徽省的社会经济生态受到空前破坏,经济陷入全面的萧条和破败。文化生态同样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教育是社会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的重要方面,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日寇为了破坏安徽沦陷区的教育事业,以武力强行关闭大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办日伪学校以奴化广大青少年、培植知识界的汉奸傀儡,致使安徽省教育遭遇重大打击。为了毒化、腐化沦陷区的社会风气,挫败中国人民抗争意志,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推行烟赌娼三大毒化政策,从新闻报刊、图书出版、电影戏剧等方面严格统制社会文化宣传,无耻鼓吹“王道乐土”、“大东亚圣战”,造成安徽社会文化一片乌烟瘴气。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安徽沦陷区产生了持久的、深重的影响。经济生态的破坏,使安徽沦陷区经济秩序陷入混乱,战前稍有起色的民族工商业经济遭受灭顶之灾,农业经济也受到重大打击,沦陷区粮食极度短缺连民食问题都无法解决。农业、工商业、金融业日渐凋敝,安徽的社会经济陷入全面萧条和衰败,以致战后长期难以恢复。经济的衰败还加重了沦陷区民众所承受的苦难,战火摧毁了民众生产、生活环境,大批民众无家可归,四处流亡。生活在日伪统治下的民众,生活物资奇缺,生活水平极差,还时刻受到来自日伪军警的威胁,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沦陷区的民众长期生活在侵略者的压迫之下,人格尊严被侮辱践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感压抑在心中不得爆发,精神衰颓,斗志萎靡;整日里接受日伪的奴化宣传,整个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反抗无能使得一部分人逐渐麻木、妥协、卑躬屈膝,甚至卖身投靠、沦为汉奸。

郑悦[6](2018)在《日寇侵华所发行的军用票(二)》文中研究表明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称霸全世界。当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还打出了"大东亚共荣"的旗号,宣称维护要东亚稳定势力,保卫东亚安全,为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并作出一系列决定,如:坚决反对列强对东洋的霸权政策,谋求日、满、华三国共存共荣;充实军备,应从开发"满洲"和中国的经济中寻求资

郭雷鸣[7](2017)在《日军占领海南时期对黎族地区的经济掠夺》文中研究说明海南岛位于祖国大陆南端,陆地面积仅次于台湾,是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向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唇齿相依,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和越南相对,向东则与台湾遥遥相望,东南面为浩瀚的南海。海南岛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高温多雨,长夏无冬,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这里不仅可以一年三熟,而且盛产各种经济作物。除此以外,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森林资源等等。由于受地理气候的影响,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黎族地区。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不仅对我国领土充满野心,侵占掠夺各种资源也成为其发动战争的重要目的。随着速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日军开始陷入持久战当中。为了继续维持其侵略战争,日军开始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因此资源丰富的海南岛自然被日军所觊觎。早在日军侵占海南岛之前,就有日本专家、学者对海南岛及黎族地区进行地理资源的调查和勘探。日军占领海南到以后,随即便设立统治机构,开始对黎族地区的石碌铁矿、田独铁矿、羊角岭水晶矿等一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强占土地、盐田、渔场,对商业、贸易实行统治政策。日方虽然对外宣称是开发建设,但究其本质却是对黎区及整个海南的疯狂掠夺。之所以这样,深层次上是由当时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国际因素所决定的。日军占领海南时期对黎族地区的经济掠夺,不仅从黎族地区掠夺了大量资源,而且对海南黎汉同胞的生命财产也造成了巨大损失,黎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生产活动,也因此停滞甚至倒退,从而阻碍了黎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对这一过程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认清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本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当今黎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孙守源[8](2016)在《日伪货币对青岛地区的侵入和掠夺——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及周边地区的货币侵入与抗争(上)》文中研究表明青岛,由市区及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市组成,中华民国时期为特别市,由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青岛及其周边县市,地处山东胶东半岛,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重点控制和掠夺的地区,由侵华日军青岛特务机关长统一管控。1937年"八·一三"事变第二天,日本内阁决定出兵青岛,开辟山东战场,以配合平津、上海战事。1938年1月10日,日本司令官铃木率海军陆战队登陆青岛,随即进占胶

丛嶷[9](2015)在《1937—1945年日本对外经济掠夺的罪证——以浙博馆藏日本军票为例》文中指出日本军票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军票以日军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强行在被占领国和地区流通使用,成为日本推行对外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浙江省博物馆藏有日本于1937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发行的乙号、丙号、戊号三套军票的大部分,以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发行的军票多张。

童然星[10](2015)在《试论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货币侵略》文中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明目张胆的侵略。其中,货币侵略是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的一个重要手段,使中国人民遭受到多次浩劫,损失无法估计。

二、日本的“军用手票” 侵华日军经济掠夺的罪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军用手票” 侵华日军经济掠夺的罪证(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神道与神社概述
    第一节 神道发展要略
        一、词称溯源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作为建筑物的神社
        一、构造与样式
        二、社格制度
        三、社会功能
    第三节 作为“超宗教”的神社
        一、明治时期的神社整理
        二、神社祭祀的变革
第二章 神国思想与海外神社
    第一节 海外神社创建的原点
        一、神国思想的内在驱动
        二、神国思想的扭曲变异
    第二节 海外神社类型的多样化
        一、天皇制国家下的神社分类
        二、海外神社的界定与分布
        二、海外神社在中国的萌芽
第三章 “尊皇尚武”的神社:从“满洲开教”到“军队神社”
    第一节 关东军保护下的“满洲开教”
        一、三条教则与教育敕语
        二、军人敕谕与随军布教
        三、对华布教与战地祭祀
    第二节 关东军部队内的“军队神社”
        一、供奉间谍的护国神社
        二、731部队里的东乡神社
        三、国界线上的东宁神社
        四、军事要塞里的守护神社
        五、“军队神社”特点
第四章 不断扩张的神社:从“试点神社”到“开拓神社”
    第一节 关东州时期的“试点神社”
        一、“关东州”的界定
        二、扩张期的神社制度
        三、“试点神社”概述
        四、“试点神社”特点
    第二节 “满铁”资助下的“满铁神社”
        一、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二、神社行政与总体布局
        三、时代印记里的安东神社
        四、都市中心里的新京神社
        五、铁路要线上的奉天神社
        六、辽东湾内的营口神社
        七、千金山上的抚顺神社
        八、农事试验场里的公主岭神社
    第三节 “满洲开拓构想”下的“开拓神社”
        一、日本“满洲移民”概述
        二、“移民提案”与“一团一社”
        三、弥荣开拓团与弥荣神社
        四、城子河开拓团与城子河神社
        五、“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与船上神社
        六、镜泊学园与镜泊神社
        七、“麻山事件”与哈达河神社
第五章 伪满洲国法西斯文化专制的象征
    第一节 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强化
        一、神职教育与祭祀官养成计划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与慰灵祭
        三、伪满“靖国神社”——建国忠灵庙
        四、伪满“国家神社”——建国神庙
    第二节 国家神道思想的歧途
        一、国家神社的角色转变
        二、战后的逆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东北地区神社列表
附录二:日本开拓团大事记
附录三:神道文化大事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从军票到伪满央行货币看近代日本的金融侵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行使用军票———货币侵略之始
二、设立银行分支机构———货币侵略加强
三、建立伪满洲中央银行———实现货币统制

(3)湖北省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慰安妇”制度缘起的研究方面
        (二)对受害者本身的调查与关注
        (三)对该问题的认识与对日本政府的敦促与批判
        (四)日军慰安所的各省分布情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日军在湖北的“慰安妇”制度
    第一节 日军“慰安妇”制度与湖北
        一、“慰安妇”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日军对湖北的觊觎
    第二节 湖北省日军慰安所简况
        一、鄂东慰安所的初步建立
        二、武汉慰安所的林立
        三、鄂中慰安所的持续发展
        四、鄂东北、鄂西北慰安所的进一步推广
    第三节 类型与管理分析
        一、设置特点分析
        二、管理者分析
        三、建筑、选址分析
    小结
第二章 湖北的“慰安妇”
    第一节 “慰安妇”的来源与数量分析
        一、来源分析
        二、年龄分析
        三、数量分析
    第二节 “慰安妇”的一生
        一、本是良家女
        二、逼为“慰安妇”
        三、余生直悲惨
    小结
第三章 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原因与责任再探究
    第一节 缘何发生
        一、日本的“性”
        二、军国主义
        三、群体的病态狂热
    第二节 发掘、演变与对待
        一、制度浮出水面与发展
        二、日本态度反复、无视罪责
        三、亚洲幸存者的索赔、调查员的努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4)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遗址
        (二)遗迹
        (三)抗战遗址遗迹
        (四)牡丹江地区
第二章 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概述
    一、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分布
        (一)抗战遗址遗迹概述
        (二)抗战遗址遗迹分布
    二、抗战遗址遗迹的主要类型
        (一)中共党组织及其重要机构活动地遗址
        (二)抗日战场和指挥地遗址
        (三)抗日活动机构遗址
        (四)日本侵华罪证和军事设施遗址
        (五)国际援华机构及其人员活动遗址
        (六)相关纪念设施
第三章 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形成溯源
    一、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
        (一)日军侵略东三省与伪满洲国建立
        (二)东北义勇军的兴起与发展
        (三)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的组建
    二、牡丹江地区抗日斗争与抗战遗址遗迹形成溯源
        (一)中共党组织及其重要机构活动地遗址的形成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战遗址遗迹的形成
        (三)东北抗联抗战遗址遗迹的形成
        (四)日本侵华罪证和军事设施遗址的形成
        (五)苏联援华机构及其人员活动遗址的形成
第四章 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利用与保护对策
    一、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特点与价值评估
        (一)抗战遗址遗迹的特点
        (二)抗战遗址遗迹的价值评估
    二、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及其对策
        (一)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现状
        (二)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原则
        (三)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对策
    三、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的开发利用
        (一)抗战遗址遗迹的利用现状
        (二)抗战遗址遗迹的利用原则
        (三)抗战遗址遗迹的利用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日军入侵与安徽社会生态破坏(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五、社会生态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日本对安徽的侵略
    第一节 战前安徽社会生态
        一、安徽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经济社会
    第二节 日本在安徽沦陷区建立统治
        一、日军入侵安徽
        二、日本在安徽建立统治
第二章 日军入侵对安徽经济社会生态的破坏
    第一节 战争对安徽城乡环境的破坏
        一、日军在主要城市的烧杀抢掠
        二、战争对乡村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日军经济统制对经济社会生态的破坏
        一、物资统制
        二、产业统制
        三、金融统制
第三章 日军入侵对安徽文化社会生态的破坏
    第一节 破坏教育事业
        一、抗战前安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日军对安徽教育的破坏
        三、日本在安徽实施奴化教育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社会风气的败坏
        一、烟赌娼毒化政策
        二、沦陷区的奴化宣传
第四章 社会生态破坏的影响
    第一节 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凋敝
        二、经济秩序混乱
    第二节 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一、物质生活的艰苦
        二、精神世界的困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7)日军占领海南时期对黎族地区的经济掠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日军侵占海南的过程及准备
    一 日军占领海南前的勘探调查工作
    二 日军登陆海南
    三 被日军占领的黎族地区
第二章 日军占领海南后对黎族地区的经济掠夺
    一 工矿资源方面
        (一)石碌铁矿
        1.发现石碌铁矿
        2.石碌铁矿的开采及掠夺过程
        (二)田独铁矿
        1.发现田独铁矿
        2.田独铁矿的开采及掠夺情况
        (三)羊角岭水晶矿
        1.发现羊角岭水晶矿
        2.羊角岭水晶矿的掠夺开采情况
        (四)莺歌海盐场
        1.发现莺歌海盐场
        2.莺歌海盐场的调查及掠夺情况
    二 林业资源方面
        (一)海南林业资源分布
        (二)黎区林业资源的开采及掠夺情况
    三 农业资源方面
        (一)海南黎区农业资源优势
        (二)对农业资源的开发掠夺情况
    四 渔业资源方面
        (一)海南渔业资源在黎区的分布
        (二)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及掠夺情况
    五 水力资源方面
    六 金融贸易方面
        (一)设置统治机构
        (二)实行的金融掠夺手段——以军票为例
        (三)利用贸易活动对黎区进行掠夺
    七 劳动力方面
第三章日军占领海南并对黎区进行经济掠夺的原因
    一 政治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一)推行以战养战政策的需要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
    三 军事因素
        (一)获取战争资源
        (二)海南重要的战略位置
    四 国际因素
        (一)获取南进支点
        (二)切断国际援蒋通道
第四章 日军对海南黎区经济掠夺产生的影响
    一 大量资源被掠走
    二 给黎区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1937—1945年日本对外经济掠夺的罪证——以浙博馆藏日本军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军票的发行
     (一) 全面侵华时期日本军票的发行
     (二)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在东南亚国家发行的军票
二、日本军票的侵略性
三、小结

四、日本的“军用手票” 侵华日军经济掠夺的罪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殖民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的神社研究[D]. 石晨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从军票到伪满央行货币看近代日本的金融侵略[J]. 王学文.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01)
  • [3]湖北省日军“慰安妇”问题研究[D]. 吴美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8)
  • [4]牡丹江地区抗战遗址遗迹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D]. 张雨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日军入侵与安徽社会生态破坏(1937-1945)[D]. 李勇. 安徽大学, 2020(07)
  • [6]日寇侵华所发行的军用票(二)[A]. 郑悦. 湖北钱币专刊(总第17期), 2018(总第17期)
  • [7]日军占领海南时期对黎族地区的经济掠夺[D]. 郭雷鸣. 海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日伪货币对青岛地区的侵入和掠夺——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及周边地区的货币侵入与抗争(上)[J]. 孙守源. 中国钱币, 2016(06)
  • [9]1937—1945年日本对外经济掠夺的罪证——以浙博馆藏日本军票为例[J]. 丛嶷. 东方博物, 2015(01)
  • [10]试论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货币侵略[J]. 童然星. 东方博物, 2015(01)

标签:;  ;  ;  ;  ;  

日本“军券”日军侵华经济掠夺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