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剧新篇章

中国舞剧新篇章

一、中国舞剧的崭新一页(论文文献综述)

兰洋[1](2021)在《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文化、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家间的竞争已由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势必导致民族文化受到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发展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这样开放的环境下,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西方舞蹈的新潮时刻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力,作为民族舞者,要想民族舞蹈文化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把握好传统。着眼于现实。鉴于此,本文就裕固族舞蹈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充分调查河西走廊地区裕固族舞蹈现状,研究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合裕固族舞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推动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有如下几个内容:绪论部分。此章节中对裕固族舞蹈现面临的环境做了简要介绍,并依据此现状选择了裕固族舞蹈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裕固族文化、裕固族舞蹈文化的研究理论确定了调研的具体内容和理论依据,最后使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作为调研的主要手段,来支撑论文的撰写。第一章裕固族民间舞蹈概述。此章节首先从裕固族的历史、族源、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裕固族族源构成复杂是由古代回纥和古代蒙古组成,后期因所处地理位置与藏族又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造成了裕固族舞蹈形态具有多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这也体现出裕固族舞蹈具有多元性的地域特征。裕固族民族历史文化丰富,其中民俗文化是裕固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的服饰、婚俗为裕固族舞蹈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最后是对裕固族舞蹈代表性元素的概述。第二章与第三章为肃南地区群众舞蹈与舞台艺术的现状调查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群众舞蹈方面,笔者分别从群众舞蹈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视角做出研究和梳理,在专业院团中,笔者以专业院团的人员组成、组织架构、演出纪实、代表剧目案例分析等方面为视角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对上述的研究结论。就如何保护和发展裕固族舞蹈文化提出对策、建议,为裕固族舞蹈保护和发展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展望。

朱婧雯[2](2020)在《河南舞剧创作的本土资源观察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朝代更迭之中铸就了优秀的地域文化成果。在新时代的今天,厚重的积淀浓缩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彰显地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近年来,河南舞剧创作显示出巨大能量,一些优秀的作品相继推出,将河南文化名片打造的精彩生动。未来,还需集合各种创作要素,充分发挥各级创作体系的优势,形成互补联动,共同成就河南舞剧创作的美好未来。

熊思嘉[3](2020)在《符号学视域下台湾地区现代舞传播中的标出性转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标出性的探讨从语言的“标记性”扩展到文化的“标出性”,至今已逐渐成为文化传播领域和符号学研究重点关注的命题。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文化传播形式,其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在传播中成长,每一个特殊的舞蹈文化符号在传播人类文化和记录历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其文化符号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体现出了与标出性的复杂关系。不一样的传播途径会产生不同的二元对立项,在历时性的纵线传播过程中,每个被改编的“原始意象”包括动作符号与艺术形象符号,都会成为前文化里的标出项;在共时性的横线传播里,每个外来的新舞种,都是异国文化中的标出项,标出性成为了舞蹈文化符号传播途中一种突出且普遍的特征。现代舞,作为艺术舞蹈里的一个分支,因非程式化、非类型化且“因异而生”的创作特性,在其标出性的产生与转向等方面具有其它艺术舞蹈无法比拟的综合表现力,现代舞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既能彰显艺术舞蹈标出性的独特性,又能体现文化符号标出性的多元性。为了深入研究现代舞的传播特性,可从世界上不同地区着手探讨其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标出性特征,中国台湾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样本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台湾地区现代舞传播中所展示出的标出性及标出性转向的思考基础上,运用符号学、传播学、舞蹈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从上世纪3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2020年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地区现代舞艺术家、现代舞团、现代舞者及相关作品,以前期现代舞传播时期(1932-1987)、后期现代舞传播时期(1988-2019)、“未来现代舞”传播时期(2020年至以后)为时间分界点,从“标出性产生”、“标出性翻转”、“标出性中项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地区现代舞在不同时期下的标出性特征、标出性转向及转向背后的意义、动因及影响,同时推论出“未来现代舞”的标出性将呈翻转的转向趋势,并对翻转后将带来的“泛艺术化”危机进行反思。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对象及核心概念的设定、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个部分分三个时段来梳理台湾地区现代舞从引入探索到本土化发展再到创新延续的“标出性”传播过程;第三和第四个部分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台湾地区前、后期现代舞传播时期中标出性的生产、翻转及中项化等现象来分析探究台湾地区现代舞标出性在不同传播时期下的特征、转向动因及意义;第五个部分揭示在台湾地区“未来现代舞”传播时期中标出性翻转的“未来”,并分析其标出性翻转的动因及影响。

梁尧[4](2018)在《透过舞剧《一把酸枣》看晋商文化》文中研究指明《一把酸枣》是张继刚的舞剧作品,其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晋商文化体裁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别出心裁的创作形式,以舞剧形式对山西晋商的生活历程进行了展现。本文通过对《一把酸枣》在舞美、动作、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山西晋商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们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增强人们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唐春言,王胜胜[5](2017)在《不忘初心 红帆如瀑 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天津首演》文中研究指明一段虐人的烽火情缘,一曲残酷的锋刃悲歌。潜伏、救赎、相爱、献身……他们为理想和信仰宁死不屈!6月26日至29日连续四晚,天津大礼堂人头攒动、群情振奋、掌声如潮,津门久违的舞蹈气象难得再现。由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与天津歌舞剧院联合创作演出的中国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成功首演,并连续演出4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

李梦舒[6](2016)在《试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创作中的原始主义色彩》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的原始主义者出于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及对人类本能的推崇,发起了一场原始主义运动,并波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出现了大批具有原始主义色彩的作品,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原始主义大潮袭来,不断追求技术而因此变得程式化的古典芭蕾必然也在此时受到影响。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作为原始主义舞蹈的领先人物,他将原始主义大胆融入到芭蕾舞剧《牧神午后》、 《春之祭》等作品的创作当中,丰富了芭蕾的舞蹈主题、人物动态形象及舞台调度,作品中浓厚的原始主义色彩形成了尼金斯基独特的现代芭蕾的风格,他不断的冲破传统,使程式化了的古典芭蕾重现生机,开创了现代芭蕾的崭新一页。另外尼金斯基因其超凡的身体技术和表演才能奠定了其国际芭蕾舞坛上作为“最伟大的表演家”之一的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作者正是在对尼金斯基艺术创作背景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深度挖掘过程中,梳理出原始主义这一研究尼金斯基创作的独特视角。并试图通过原始主义这一视角将尼金斯基作品背后有关社会、民族、文化、人性等问题的思考更为清楚的折射出来,使更多人能够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原始主义,以及尼金斯基创作中的原始主义色彩。

许洁[7](2016)在《延安新秧歌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新秧歌剧是我国现代革命文艺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延安新秧歌剧的发生也是当年延安文学艺术工作者为贯彻落实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进行的一项艺术实践,是延安根据地艺术职业教育的一次全新的尝试。秧歌、秧歌舞、秧歌戏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广阔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歌舞戏曲形式,植根于这片文化土壤的延安秧歌剧,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活跃于陕甘宁边区的劳动生活与战斗生活中,一直传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音乐戏剧界同仁在研究歌舞剧、歌剧发展途径的讨论中,经常会涉及到延安新秧歌剧所属体裁品种类型、延安新秧歌剧的文化属性以及延安新秧歌剧与歌剧的关系等三个既交叉又相叠的问题,并展开过激烈的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从传统秧歌、秧歌舞和秧歌戏说到延安新秧歌剧在内容、形式、表演手段、服务对象等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延安秧歌剧崛起的历史、社会原因,从而给延安歌剧以其在音乐史中应有的地位。延安新秧歌剧本质上不是西方“歌剧”概念中的民族歌剧,也不是借鉴西方歌剧意义上的“民族歌舞剧”,而是延安时期在民间歌舞型传统秧歌戏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新戏剧品种”。新秧歌剧运动不是某种观点认定的一场农民的文化运动,而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惟其如此,延安新秧歌剧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农民艺术,而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化特质的民族的、大众的、革命的艺术。延安新秧歌剧传播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文化建设铺设了路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延安新秧歌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文化发展的成果,它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戏剧史上闪光的篇章。它使我们认识到革命文艺对民族战争和人民解放事业所起到的巨大鼓舞和促进作用。体会到,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下,艺术作品的宣传鼓动作用和审美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一种精神武器,它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和热力,激励着人们去创造新的业绩,夺取新的成果。

滕永山[8](2015)在《论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文中提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中国舞剧亦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现当代的舞剧创作对于编导的“主体”地位有了重新的认知,舞剧创作的关注点也开始慢慢由“作品本身”转向其创作的主体——“舞剧编导”。进入21世纪,中国舞剧面对着不同以往的文化艺术需求和空前巨大的文化演出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其创作意识与创作手法同样也面临着发展革新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的舞剧创作中,仅仅强调编导在“角色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已经远远不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问题出发,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及其在这种意识推动下完成的“自我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才在本论文中提出“主观意识”和“自我表达”的概念,并尝试通过对具体创作实例的分析与论证,寻找舞剧创作中编导“主观意识”形成的基础及其构成的要素,总结其对于舞剧创作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舞剧创作工作的舞蹈编导,关注并倡导这样一种“为自己而表达”的创作意识。同时,笔者结合自己的舞剧创作经历,通过与经典的舞剧作品进行创作思维的分析与对比,从选材、结构、语言等角度探究舞剧创作中编导自我表达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关于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钱世锦[9](2015)在《亲历中日“芭蕾外交”》文中认为1970年代,"文革"之风甚嚣尘上,中国外交却真正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以"乒乓外交"为契机,中美关系朝着建交的目标"迅跑";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秘密地越过自己亲密的东洋伙伴,直闯北京紫禁城,这股冲击波引起的反响在日本列岛"非同小可"。于是,形势骤变:7月7日,田中角荣登上日本首相的宝座;接着他发表了"要加紧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讲话,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自民党内大平、三木和中曾根派的支持,形成了"主流"。同时,日本国内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也日趋高

张英[10](2014)在《晋商文化熏陶下的《一把酸枣》》文中研究说明舞剧《一把酸枣》通过表现晋商人物的悲剧爱情故事,并以此作为整个舞剧的主题线索,进一步反映出晋商生活的兴盛和衰败。近些年来,以晋商为题材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了,例如《走西口》、《乔家大院》、《立秋》等本文主要从舞剧《一把酸枣》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呼吁大家将晋商文化更有效进行的保护和传承。

二、中国舞剧的崭新一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舞剧的崭新一页(论文提纲范文)

(1)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国内裕固族舞蹈研究现状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文艺作品类
    四、文献综述
        (一)裕固族综合文化和历史流变相关着作及研究论文
        (二)裕固族民俗文化方面的相关学术着作及论文
        (三)裕固族民间舞蹈研究的着作及研究论文
    五、调研范围、对象和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裕固族民间舞蹈概述
    一、裕固族历史文化概况
        (一)裕固族族源与成因
        (二)地域环境与分布状况
    二、裕固族舞蹈发展脉络
        (一)裕固族舞蹈的早期形式
        (二)裕固族舞蹈的发展
    三、复合文化影响下裕固族舞蹈的呈现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的呈现
    四、裕固族舞蹈种类
        (一)劳动类
        (二)民俗类
        (三)欢庆类
第二章 群众艺术的兴起
    一、裕固族舞蹈群众文化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二、裕固族群众舞蹈的发展
        (一)有组织的群众活动
        (二)现代文化融合与场域的转变
第三章 裕固族舞蹈的舞台化呈现
    一、“河西走廊”地区专业院团发展
        (一)基本概况
        (二)舞台、形式
        (三)基于肃南民族歌舞团现状的思考
第四章 裕固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
    一、裕固族舞蹈文化的保护
        (一)加强群体性认知
        (二)重视民俗文化提炼
        (三)侧重专业人才培养
        (四)多维度传播
    二、动作、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一)创作中寻求突破
        (二)提炼元素、凝炼形式
        (三)探索多元化发展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裕固族群众舞蹈参与者情况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河南舞剧创作的本土资源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土文化历史积累为舞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二、本土实践经验为舞剧创作提供了丰厚积累
三、本土多元化资源为舞剧创作提供了充沛动能

(3)符号学视域下台湾地区现代舞传播中的标出性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有关标出性的理论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台湾地区现代舞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的设定
        (一) 研究对象“台湾地区现代舞”的框定
        (二) 核心概念“标出性”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台湾地区现代舞“标出性”传播概略
    一、探索时期:西方现代舞经日本传入台湾(1932-1960)
    二、发展时期:中国现代舞的本土化融合(1961-1987)
    三、创新时期:中国现代舞接轨世界现代舞文化(1988至今)
第二章 台湾地区前期现代舞的标出性翻转
    一、前期现代舞标出性翻转的生成机制
        (一) 标出性翻转的前期状态
        (二) 文化异项之西方现代舞翻转
        (三) 现代舞异项之中国现代舞翻转
    二、前期现代舞标出性翻转的内外动因
        (一) 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
        (二) 舞蹈艺术文化存在试推机制
        (三) 中项的标准发生动摇
    三、前期现代舞标出性翻转的意义
        (一) 自我确立与抒发途径
        (二) 形成“中国异”之翻转
        (三) 促进台湾地区后期现代舞标出性的生成
第三章 台湾地区后期现代舞的标出性中项化
    一、后期现代舞标出项的产生
        (一) 舞蹈文本内的实验性、先锋性产生“新异项”
        (二) “新正项”对“新异项”之渴望
        (三) 中项的偏边趋于稳定
    二、后期现代舞标出性的特征
        (一) 自我积极标出
        (二) 自我反收编
        (三) 自我不断否定
    三、后期现代舞标出性中项化的动因及影响
        (一) “新异项”的标出不是目的
        (二) “新异项”反主流不反本土
        (三) “未来现代舞”“新异项”的产生
第四章 台湾地区“未来现代舞”标出性翻转的“未来”
    一、内因促进“未来现代舞”标出性产生
        (一) “小异项”产速的加快
        (二) “小异项”产量的增多
        (三) “小异项”质量的提高
    二、外因诱导“未来现代舞”标出性翻转
        (一) 社会语境再次转变
        (二) 艺术实用功能不断增强
        (三) 传统文化符号继续延续
    三、“未来现代舞”标出性呈翻转趋势的影响
        (一) 促进台湾地区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
        (二) 推开中国舞蹈艺术交流之门
        (三) 加速台湾地区现代舞“艺术性”的消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透过舞剧《一把酸枣》看晋商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艺术特点
    (一) 舞美特点
    (二) 舞蹈动特点
    (三) 音乐特点
二、《一把酸枣》的文化内涵
    (一) 舞美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二) 舞蹈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 音乐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6)试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创作中的原始主义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启蒙运动之后艺术创作中的原始主义表现
    1.1 文化寻根背后的原始主义萌芽
        1.1.1 西方原始主义根源
        1.1.2 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萌芽
    1.2 文明痼疾之下的原始主义发展
    1.3 返璞归真之中的原始主义巅峰
2 尼金斯基创作理念中的原始主义灵感源泉
    2.1 社会环境对尼金斯基创作的影响
    2.2 艺术环境对尼金斯基创作的熏陶
    2.3 实践基础对尼金斯基创作中原始主义的影响
3 尼金斯基作品中的原始主义体现
    3.1 动态形象塑造中的原始主义彰显
        3.1.1 《春之祭》中重要人物动态的原始主义体现
        3.1.2 《牧神午后》中重要人物动态的原始主义体现
    3.2 舞台调度中的原始主义呈现
        3.2.1 圈舞中映射出的原始主义意识
        3.2.2 联袂跃舞中映射出的原始主义意识
    3.3 舞蹈主题把握中的原始主义表达
        3.3.1 《春之祭》的原始宗教意识呈现
        3.3.2 《牧神午后》的原始性意识显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延安新秧歌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关于延安新秧歌剧的研究文献梳理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难点和突破点
第一章 延安新秧歌剧概述
    第一节 延安新秧歌剧概念的提出和讨论
    第二节 从旧秧歌戏到新秧歌剧
    第三节 延安新秧歌剧活动的时间与分期
    第四节 延安新秧歌剧的体裁属性
第二章 延安新秧歌剧在内容上焕然一新
    第一节 延安新秧歌剧的题材选择
    第二节 延安新秧歌剧的人物定位
    第三节 延安新秧歌剧的主题风貌
第三章 延安新秧歌剧在形式上推陈出新
    第一节 形态呈现上的出新
    第二节 唱腔曲调上的出新
    第三节 语汇和表演上的出新
第四章 延安新秧歌剧在演出上的有益实践
    第一节 服务对象的扩展
    第二节 延安新秧歌剧的表演宣传
    第三节 活动范围的展开
第五章 延安革命知识分子与新秧歌剧
    第一节 知识分子与鲁艺
    第二节 “走出去”的鲁艺与“走进来”的秧歌
    第三节 对知识分子在秧歌剧运动中作用的评估
第六章 新秧歌剧与新歌剧的关系
    第一节 秧歌、秧歌戏、新秧歌剧和新歌剧
    第二节 关于新歌剧《白毛女》
    第三节 对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的形式衍展的认识
结语
    第一节 弥足珍贵的“延安精神”
    第二节 战斗岁月中“雪中送炭”
    第三节 贯彻执行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光辉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1: 延安新秧歌剧产生与发展简略年表
后记
作者简介

(8)论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
    第一节 舞蹈编导的主观意识
    第二节 舞蹈编导主观意识形成的基础
        一、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的积累
        二、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三、对舞蹈选材的坚守和创新
    第三节 舞蹈编导主观意识的构成
        一、个性鲜明的创作立场
        二、深入敏锐的性格感知
        三、风格独立的语言体系
    第四节 舞蹈编导主观意识在舞剧创作中的意义
        一、挖掘舞剧的“戏剧性”
        二、探索选材广度和深度
        三、确立编导的创作风格
第二章 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自我表达
    第一节 舞蹈编导的自我表达
    第二节 舞蹈编导自我表达的特征
        一、自我表达的主观性
        二、自我表达的特殊性
        三、自我表达的表意性
    第三节 舞蹈编导实现自我表达的途径
        一、舞剧选材过程中的自我表达
        二、舞剧结构搭建中的自我表达
        三、舞剧时空营造中的自我表达
        四、舞台调度设计中的自我表达
        五、动作语言提炼中的自我表达
第三章 在创作实践中探究“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的关系
    第一节“主观意识”是“自我表达”的内在支撑
    第二节“自我表达”是“主观意识”的外在反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等

四、中国舞剧的崭新一页(论文参考文献)

  • [1]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D]. 兰洋. 西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河南舞剧创作的本土资源观察与思考[J]. 朱婧雯. 艺术大观, 2020(22)
  • [3]符号学视域下台湾地区现代舞传播中的标出性转向研究[D]. 熊思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透过舞剧《一把酸枣》看晋商文化[J]. 梁尧.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6)
  • [5]不忘初心 红帆如瀑 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天津首演[J]. 唐春言,王胜胜. 舞蹈, 2017(08)
  • [6]试论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创作中的原始主义色彩[D]. 李梦舒.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7]延安新秧歌剧研究[D]. 许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4)
  • [8]论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D]. 滕永山. 山东艺术学院, 2015(03)
  • [9]亲历中日“芭蕾外交”[J]. 钱世锦. 档案春秋, 2015(03)
  • [10]晋商文化熏陶下的《一把酸枣》[J]. 张英. 戏剧之家, 2014(17)

标签:;  ;  ;  ;  ;  

中国舞剧新篇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