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煤代油工作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煤代油工作

一、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以煤代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博,刘小军[1](2011)在《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洁净煤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其概念,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我国目前在洁净煤研究领域的情况,如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型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液化技术、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的情况,列出了洁净煤技术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应加强的工作。

李维明[2](2010)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安全方面的挑战,本文紧紧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着手,基于协整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对两者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深入挖掘;随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识别出了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并就采煤机械化对于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运用客观评价方法,研究并给出了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最后,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涉及矿业权、财税、价格形成机制、洁净煤技术、环保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可为国家制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潘哲,刘树森,田伟[3](2009)在《新汶矿业集团洁净煤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文中认为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煤炭开发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煤炭洁净化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是中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已把煤炭洁净化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作为重大的战略措施,列入21世纪议程,并制定了中国洁净煤技术发展规划。从国际上来看,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为宗旨的洁净煤技术已成为世界煤炭利用技术发展的热点。也是国际高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1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构成

濮洪九,杨中,胡静林,王源,苏立功,姜智敏,殷作如,张勇,陈天赤,尤艳馨,陈昶学,张严柱,李子明,周军,刘捷,李永东,孙明达,何国家,赵家廉,张宏,周波,唐秀银[4](2009)在《提高煤炭行业管理水平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煤炭行业管理现状与产业政策分析第一节煤炭行业的特点一、煤炭行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决定和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运行速度。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历史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由1949年的90%以上连续下降到70%左右,但煤炭一直占据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导地位。2005年煤炭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6%,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7.8%。从我国一次能源资源赋存

高志芳[5](2009)在《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褐煤的加工利用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本文主要研究褐煤、提质褐煤及其与高阶煤配煤成浆特性。实验主要选用内蒙古宝日希勒褐煤原煤和提质煤样与潞安常村煤进行单种煤和配煤制浆,研究了聚丙烯酸系新型添加剂(CA25)对煤样成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煤经过提质后的煤浆定粘浓度比原煤提高9.27%;褐煤原煤和提质煤分别与常村煤配煤制浆,定粘浓度比原煤分别提高了10.15%和14.67%。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的分析以及对煤样Zeta电位(ζ)、润湿热等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研究了提质褐煤成浆性、配煤成浆特性及水煤浆老化特性;证明配煤制浆能实现煤质互补,降低制浆过程中的能耗,促进褐煤的利用;此外根据配煤水煤浆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合计算机编程,提出了配煤水煤浆浓度预测模型。

王焕忠[6](2006)在《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提高新矿集团煤炭产品附加值和矿区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发,紧紧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建设大企业集团的需要,从研究洁净煤技术的实施途径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新矿集团目前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产业链内涵、产业链基本理论、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新矿集团今后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方向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六种途径:即优先发展煤炭洗选加工、适当控制水煤浆生产规模、煤层地下气化需重点发展下游产业、走企业强强联合道路,推进焦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产业发展应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煤炭液化产业需实施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模式。 煤炭产业链模式可分为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煤炭产业链模式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想进行构造。确定煤炭企业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 本研究课题结合矿区开发模式,在产业链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炭产业链构建模式,并结合新矿集团实际进行了产业链模式构造的应用。

张丽峰[7](2006)在《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中叶以前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能源经济理论及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对能源供需缺口进行了分析,着重对能源替代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替代方案,提出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对策。 首先,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进了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建立了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在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综合国内外能源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状况,构建了能源预测模型。 其次,从我国能源资源角度、能源生产建设规模、能源生产总量及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供给的现状;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构成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第三,根据构建的能源预测模型,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总量与结构进行中长期预测。 第四,根据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预测结果,对能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针对能源供需存在的缺口,综合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本文的预测结果对我国能源与资本的替代弹性,资本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据此提出了能源替代方案。 第五,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测及能源替代问题的研究,找出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进

孙德伟,韩建军,魏月广[8](2005)在《发展洁净煤技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现状及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发展选煤、型煤、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王连勇,蔡九菊,冯杰,王爱华[9](2004)在《煤代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中国能源结构出发,阐述了煤代油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目前工业上用于煤代油几种典型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指出我国应大力开展和推广现实的、清洁的、可靠和安全的煤代油技术,且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和煤气化代油技术是我国目前研究开发和推广煤代油技术的优选技术.

王连勇,蔡九菊,王爱华,刘汉桥,田红[10](2004)在《煤代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中国能源结构出发,阐述了煤代油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目前工业上用于煤代油的几种典型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特点,指出我国应大力开展和推广现实的、清洁的、可靠和安全的煤代油技术,且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和煤气化代油技术是我国目前研究开发和推广煤代油技术的优选技术。

二、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以煤代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以煤代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洁净煤技术的进展
2 国内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内容及进展
    2.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2.2 工业型煤技术
    2.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4 煤液化技术
    2.5 洁净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2.6 采煤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3 洁净煤技术的特点
4 发展洁净煤技术应该加强的工作
    4.1 加强宏观领导与协调
    4.2 通过宏观政策和措施刺激发展

(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1.2 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能源(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1.2.2 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现状
        1.2.3 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2.1 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变量协整分析
        2.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2 双变量协整分析
        2.1.3 煤炭经济双变量互动规律及启示
    2.2 基于煤炭需求的多变量协整分析
        2.2.1 影响煤炭需求的经济因素分析
        2.2.2 变量解释
        2.2.3 多变量协整分析
        2.2.4 多变量互动规律及启示
    2.3 基于经济周期视角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2.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2 不同周期内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2.3.3 经济周期视角下煤炭经济互动规律及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分析
    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1.1 研究方法—DEMATEL方法
        3.1.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3 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策略
    3.2 采煤机械化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研究
        3.2.1 我国煤矿开采中的机械化状况及发展趋势
        3.2.2 不同采煤工艺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
        3.2.3 科技进步及采煤技术水平对煤炭资源高效开发的贡献
    3.3 采煤机械化对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研究
        3.3.1 煤矿事故分类及安全考核标准
        3.3.2 采煤机械化程度对煤矿安全影响研究
        3.3.3 不同采煤工艺对不同事故类别影响研究
        3.3.4 主要结论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供应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4.1 提高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策略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改进熵值法
        4.1.3 国有重点提高煤矿采煤机械化水平的策略
    4.2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策略研究
        4.2.1 突变理论及突变模型
        4.2.2 应用突变理论进行系统评价步骤
        4.2.3 基于突变理论进行洁净煤技术综合评价
        4.2.4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优先序
    4.3 煤炭企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以晋煤集团为例
        4.3.1 晋煤集团概况
        4.3.2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4.3.3 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值
        4.3.4 综合评价
        4.3.5 策略的提出
    4.4 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4.4.1 研究方法—SWOT-QSPM方法
        4.4.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4.5 本章小结
5 改善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相关政策保障
    5.1 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5.1.1 矿业权相关政策方面
        5.1.2 财税政策方面
        5.1.3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方面
        5.1.4 洁净煤技术相关政策方面
        5.1.5 环保及综合利用政策方面
        5.1.6 其他政策方面
    5.2 国外主产煤国家煤炭资源相关政策经验借鉴
    5.3 政策建议
        5.3.1 矿业权相关政策建议
        5.3.2 财税政策建议
        5.3.3 价格形成机制建议
        5.3.4 洁净煤技术政策建议
        5.3.5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政策建议
        5.3.6 其它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意义
        1.1.1 国内外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1.1.2 煤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现状
        1.1.3 洁净能源对未来能源发展的影响
        1.1.4 水煤浆技术对控制大气污染的作用
        1.1.5 我国褐煤资源利用现状及前景
    1.2 水煤浆技术的应用现状
        1.2.1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的应用现状
        1.2.2 配煤水煤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褐煤水煤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褐煤水煤浆的研究
        1.3.2 国内对褐煤水煤浆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目标
2 煤样的制备、分析和实验方法
    2.1 煤样的制备及分析
        2.1.1 煤样的制备
        2.1.2 煤质分析
        2.1.3 煤样的可磨性分析
        2.1.4 煤样的粒度分析
        2.1.5 煤样接触角的测定
        2.1.6 制浆用分散剂的选择
    2.2 水煤浆的制备与测定方法
        2.2.1 制浆实验
        2.2.2 水煤浆流变性的测定
        2.2.3 不同水煤浆定粘浓度的确定
        2.2.4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定
        2.2.5 试验研究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本章小结
3 褐煤、提质褐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3.1 褐煤原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3.1.1 水煤浆分散剂的选择
        3.1.2 褐煤原煤制浆定粘浓度的确定
    3.2 提质褐煤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3.2.1 实验流程及步骤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提质褐煤制浆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分散剂的选择
        3.3.2 BR1 成浆特性的研究
        3.3.3 BR3 成浆特性的研究
        3.3.4 BR2 性的研究
    3.4 分散剂对水煤浆表观粘度的影响
        3.4.1 分散剂对提质褐煤的影响
        3.4.2 分散剂对水煤浆的作用机理
    3.5 CWS流变性随置放时间变化的规律
        3.5.1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2 CWS老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粒度级配对提质褐煤成浆特性影响的研究
    4.1 煤样粒度分析
    4.2 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流变性的影响
        4.2.1 水煤浆的流变模型
        4.2.2 堆积效率对褐煤原煤水煤浆流变性的影响
        4.2.3 堆积效率对提质褐煤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4.3 提质褐煤颗粒球形度对堆积效率的影响
        4.3.1 球形度与堆积效率的关系
        4.3.2 提质褐煤颗粒球形度对堆积效率的影响
    4.4 煤样粒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4.4.1 分形理论
        4.4.2 煤样破碎磨矿过程中的分形特征
        4.4.3 粒度分布与分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褐煤原煤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5.1 潞安常村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5.1.1 煤质分析
        5.1.2 分散剂的选择
        5.1.3 定粘浓度的确定
        5.1.4 潞安常村煤水煤浆流变性的研究
    5.2 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5.2.1 配煤实验
        5.2.2 不同配比水煤浆的定粘浓度
    5.3 配煤水煤浆流变性的研究
        5.3.1 CCJM对宝日褐煤水煤浆流变性影响
        5.3.2 CCYM对宝日褐煤水煤浆流变性影响
        5.3.3 CCMN对宝日褐煤水煤浆流变性影响
    5.4 表面性质对配煤水煤浆性质的影响
        5.4.1 煤的表面电位对混合煤成浆性的影响
        5.4.2 煤的表观润湿性对混合煤成浆性的影响
        5.4.3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对配比混合煤制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提质褐煤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6.1 配煤制浆实验条件及结果
        6.1.1 BR1与常村煤配比制浆
        6.1.2 BR2与常村煤配煤制浆
        6.1.3 BR3与常村煤配比制浆
    6.2 空隙度对配煤成浆性的影响
        6.2.1 试验及结果分析
        6.2.2 煤空隙结构对配煤水煤浆的影响
    6.3 提质煤空隙对配煤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6.4 配煤制浆过程中能耗的研究
        6.4.1 影响磨矿能耗的主要因素
        6.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配煤水煤浆浓度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7.1 配煤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因素
        7.1.1 提质煤样的煤质对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
        7.1.2 煤样的粒度分布
        7.1.3 分散剂对提质褐煤配煤水煤浆性能的影响
    7.2 水煤浆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7.2.1 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的原理
        7.2.2 配煤水煤浆浓度预测系统设计
    7.3 配煤水煤浆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
        7.3.1 BRYM与常村煤配煤水煤浆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7.3.2 提质煤与常村煤配煤水煤浆浓度的预测结果
        7.3.3 预测模型影响因素的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课题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项目
附表
附图

(6)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 产业链理论及应用现状研究
    2.1 产业链内涵
    2.2 产业链基本理论
    2.3 产业链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3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基本途径
    3.1 洁净煤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3.2 国外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3.3 国内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3.4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途径
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4.1 国外选煤工业的现状
    4.2 国内选煤发展现状
    4.3 新矿集团目前煤炭产品产业链现状
    4.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5.1 煤炭焦化
    5.2 煤炭气化及合成
    5.3 煤炭液化
    5.4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及特点
    5.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6 新汶矿业集团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方向探讨
    6.1 新矿集团煤炭洗选加工方向的探索
    6.2 新矿集团水煤浆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6.3 新矿集团煤层地下气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6.4 新矿集团焦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6.5 新矿集团电力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6.6 新矿集团煤炭液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今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能源与经济增长
        1.2.2 能源预测模型
        1.2.3 能源替代
    1.3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能源经济理论与模型
    2.1 能源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2.1.1 能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2.1.2 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2 能源预测模型
        2.2.1 中国能源预测模型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2.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2.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2.2.5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2.3 能源替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
    3.1 中国能源供给现状
        3.1.1 中国能源资源状况
        3.1.2 中国能源的生产结构与生产规模
    3.2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3.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3.2.2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
        3.2.3 中国能源消费的特征
    3.3 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分析
    3.4 中国能源状况基本评价
        3.4.1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3.4.2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3.4.3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3.4.4 能源利用效率低
        3.4.5 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有很大的比重
        3.4.6 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能源面临挑战
        3.4.7 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3.4.8 能源工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4.9 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3.5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
        4.1.1 能源需求模型总体框架
        4.1.2 影响能源需求的经济发展指标目标的设定
        4.1.3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流图
        4.1.4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方程
        4.1.5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预测结果
    4.2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1 数据的选取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协整检验
        4.2.4 VAR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4.3 灰色GM(1,1)模型
        4.3.1 能源消费的GM(1,1)模型
        4.3.2 煤炭需求GM(1,1)模型
        4.3.3 石油需求的GM(1,1)模型
        4.3.4 天然气需求的GM(1,1)模型
        4.3.5 天然气需求的指数模型
    4.4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1 能源总消费量的变权重组合预测
        4.4.2 煤炭需求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3 石油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
        4.4.4 天然气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
    4.5 双重组合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能源供给预测
    5.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预测
        5.1.1 能源产量GM(1,1)预测模型
        5.1.2 能源产量趋势预测
        5.1.3 能源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2 煤炭产量预测
        5.2.1 中国煤炭资源及产量状况
        5.2.2 国内学者关于未来煤炭产量的预测
        5.2.3 中国煤炭产量预测
    5.3 石油产量预测
        5.3.1 石油产量龚伯兹(Gompertz)模型
        5.3.2 石油产量逻辑斯蒂(logsitic)模型
        5.3.3 石油产量Verhulst模型
        5.3.4 石油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4 中国天然气产量预测
        5.4.1 天然气产量GM(1,1)预测模型
        5.4.2 天然气产量的趋势预测
        5.4.3 天然气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5 能源生产量的综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能源替代研究
    6.1 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分析
    6.2 能源与资本的替代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模型的估计
        6.2.3 替代弹性与边际替代率的预测
    6.3 煤炭对石油、天然气的替代
        6.3.1 替代的必要性
        6.3.2 替代的定量分析
        6.3.3 煤替代油(气)的技术分析
    6.4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替代
        6.4.1 新能源发展的局限性
        6.4.2 核代煤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响能源需求和供给因素分析
    7.1 影响能源需求主要因素分析
        7.1.1 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2 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3 技术进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4 综合影响
    7.2 影响能源供给的主要因素
        7.2.1 能源的赋存
        7.2.2 技术进步对能源生产的影响
        7.2.3 生产建设对能源生产及结构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能源发展对策
    8.1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定位
    8.2 其他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启示
        8.2.1 美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2 英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3 欧盟六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4 东盟主要国家的能源发展政策
        8.2.5 若干国家能源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 中国能源发展具体措施
        8.3.1 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3.2 调整能源结构
        8.3.3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8.3.4 加快能源工业体制改革
        8.3.5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8.3.6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源政策与法规制定和落实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以煤代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洁净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赵嘉博,刘小军. 露天采矿技术, 2011(01)
  • [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D]. 李维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3]新汶矿业集团洁净煤技术的实践和应用[A]. 潘哲,刘树森,田伟. 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煤炭加工利用科学发展论文集(一), 2009
  • [4]提高煤炭行业管理水平的政策研究[A]. 濮洪九,杨中,胡静林,王源,苏立功,姜智敏,殷作如,张勇,陈天赤,尤艳馨,陈昶学,张严柱,李子明,周军,刘捷,李永东,孙明达,何国家,赵家廉,张宏,周波,唐秀银.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5]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D]. 高志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03)
  • [6]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D]. 王焕忠.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
  • [7]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丽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8]发展洁净煤技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A]. 孙德伟,韩建军,魏月广. 煤矿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论文集, 2005
  • [9]煤代油技术研究进展[A]. 王连勇,蔡九菊,冯杰,王爱华. 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 2004
  • [10]煤代油技术研究进展[A]. 王连勇,蔡九菊,王爱华,刘汉桥,田红. 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煤代油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