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

一、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樊宇[1](2021)在《脂肪酶活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WLR侵袭力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从临床病例中分离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命名为WLR菌株,与标准菌株ATCC25923相比其有更强的宿主侵袭力,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WLR宿主侵袭能力增强的机制,我们进行了其脂肪酶活性对其生物膜形成和宿主侵袭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1、无菌操作从患者皮肤创面分离培养细菌,并通过血浆凝固酶试验,糖发酵试验,药敏试验分析其生物学特性;通过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序和分析,鉴定细菌种属;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基因组成和致病能力增强基因等生物学信息。2、建立小鼠皮下和腹腔WLR菌株和ATCC25923菌感染动物模型,检测感染小鼠的皮损面积和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的感染情况。3、108个细菌经100 nmol/L油酸作用24后,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WLR与ATCC25923的细胞数。4、细菌经100 nmol/L油酸,脂肪酶诱导剂100μmol/L三油酸甘油酯(glyceryl trioleate,Tri O)或脂肪酶抑制剂1μg/L法尼醇(Farnesol)作用后,采用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p-NPP)为底物进行脂肪酶活力的检测。5、选择在生长对数期的细菌,加入脂肪酶诱导剂100μmol/L Tri O或脂肪酶抑制剂1μg/L法尼醇,LB液体培养24 h后,使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和定量WLR与标准菌株ATCC25923细菌生物膜。6、细菌经100μmol/L三油酸甘油酯或1μg/L法尼醇处理24 h后的108个细菌与106个A549细胞作用1.5 h,再经1.5h的溶菌酶处理后裂解细胞,稀释104后进行细菌菌落的计数。结果1、脓汁划线兼性厌氧培养24h,在LB培养基上形成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现白色中央凸起的直径1.0mm左右圆形菌落,细菌成葡萄串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血浆凝固酶实验阳性。16sr DNA测序Blast比对结果显示此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命名为WLR菌株。与ATCC25923细菌相比,WLR麦芽糖能分解代谢,甘露醇发酵阴性,其他单糖,蔗糖,乳糖,葡萄糖两种细菌都可以发酵代谢。与ATCC25923细菌相比,WLR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的敏感度都明显降低,链霉素的敏感度未出现明显降低。2、WLR菌株可引起0.8 X 1cm2大小的皮肤破损感染特点与患者皮损一致,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引起的皮损大小为0.3 X 0.5cm2,显着小于WLR菌株,表明WLR菌株比25923菌株的侵袭能力更强。3、8只WLR菌株感染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脾脏都有细菌感染,范围为105到107CFU。。而接种ATCC25923的小鼠中只有1/3形成内脏器官的感染。4、基因组分析显示WLR菌株DNA总长2,744,392bp,预测基因数2,608个,基因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功能变化分析有17个基因突变与毒力增强有关,其中包含有SAL2脂肪酶基因。5、油酸抑菌实验显示,与ATCC25923菌株相比,WLR菌显着抵抗油酸的杀菌效应(P<0.01)。同时,我们发现有显着抵抗油酸的WLR菌,其脂肪酶活性也显着升高(P<0.01)。6、经100μmol/L Tri O或1μg/L法尼醇处理24h后细菌脂肪酶的活性,发现Tri O处理后WLR菌株脂肪酶的活性显着高于ATCC25923菌株和未处理组(P<0.01),WLR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显着高于未处理组(P<0.01)。法尼醇处理后WLR和ATCC25923菌株脂肪酶的活性显着低于未处理组(P<0.01),WLR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显着低于未处理组(P<0.01)。7、Tri O预处理后,让细菌粘附和侵袭A549细胞,结果显示脂肪酶活性增加后的WLR菌株比ATCC25923菌株和未处理组(P<0.01)的侵袭能力显着增强。相反,法尼醇处理后,WLR菌株比ATCC25923菌株和未处理组(P<0.01)的侵袭能力显着降低。结论1、新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WLR菌株比标准株ATCC25923有更强的侵袭能力。2、脂肪酶活性的变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WLR株的生物膜形成,宿主细胞侵袭相关。

顾蕾[2](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的表皮葡萄球菌转录因子AbfR的调控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是人体表面分布最广的共生菌,也是临床上引起置入性材料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OS造成的氧化损伤是细菌感染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细菌进化出了多种响应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来抵抗这一损伤。AbfR是表皮葡萄球菌中新发现的转录因子,它在表皮葡萄球菌应对氧化应激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也对其聚集能力和生物膜的形成有着显着的影响。然而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利用基于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和基于LC-Q-TOF 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了 AbfR在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调控网络。蛋白质组学数据显示,敲除AbfR后多种参与生物膜形成的蛋白质丰度显着增加,且其变化趋势均指向生物膜形成过程被激活。生物膜半定量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猜想,说明AbfR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抑制因子。整合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发现,AbfR对核酸代谢也有着显着的影响,敲除AbfR后DNA错配修复通路被显着激活。EMSA实验进一步发现AbfR是通过直接与mutS启动子区域结合或去结合来调控错配修复通路的,且这一调控过程受到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此外,AbfR对表皮葡萄球菌的能量代谢也有着重要意义,敲除AbfR后三竣酸循环、精氨酸代谢、糖酵解等能量相关代谢途径均被抑制。本课题首次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联用技术运用在了表皮葡萄球菌的研究上,从整体角度探究了转录因子AbfR在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调控网络,为进一步了解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了支持,也为后续临床耐药菌的分析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蒋佳利[3](2020)在《山羊源金葡菌的流行及其TSST-1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人和动物皮肤表面、鼻咽部的革兰氏阳性胞外菌,感染后会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如脓皮症,败血症,乳房炎,关节炎等,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TSST-1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属于超抗原毒素家族,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SST-1具有A、B两个结构域,同其他超抗原毒素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抗原递呈细胞上的MHC II类分子,与Toll样受体分子的Vβ区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引起大量炎性细胞增殖和炎性因子的产生。已有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激活天然免疫模式受体中的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促进前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产生进而引发机体炎症反应,但是目前暂无关于TSST-1与宿主细胞炎症反应相关的研究。本试验在对重庆部分地区山羊鼻腔中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基因分型发现,tst1基因携带率较高。基于此我们原核表达纯化了重组TSST-1毒素,用TSST-1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利用荧光定量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TSST-1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其相关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调查重庆地区山羊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本试验从重庆市西部和东部地区山羊养殖场中采取了167份山羊鼻拭子样本,进行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超抗原毒素基因检测、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分析试验。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5株,总检出率为26.9%(45/167)。其中大足地区的检出率最高,为29.8%(26/45)。MLVA分子分型得到27个不同的MT型,辛普森指数最高为0.8707。根据分型绘制进化树,可见同一地区的分离株具有高度相似性。超抗原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sel和tst1检出率最高,为20%(9/45),其次是sec,为17.8%(8/45)。超抗原毒素基因分型结果中可观察到8种不同的基因类型,其中以sec-sel-tst1型最多,占8.9%(4/45)。本试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达71.11%(32/45),其次是复方新诺明,达31.11%(14/45)。分离株中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有1株,多重耐药率为2.2%。2.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对巨噬细胞的致炎作用将TSST-1基因重组质粒pGEX-6P-1导入大肠杆菌模式菌株Ecoli.BL21,诱导表达并经过纯化后得到重组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利用TSST-1刺激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检测感染体系中炎症相关因子IL-1α、L-1β、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在ATP的作用下,TSST-1能够显着引起上述炎症因子的分泌。已知TSST-1毒素的135号氨基酸由组氨酸突变成丙氨酸后会失去其超抗原活性,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突变的超抗原毒素,mTSST-1。利用mTSST-1刺激WT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检测感染体系中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在ATP的作用下也能引起上述炎症因子的分泌,且与TSST-1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TSST-1能够在第二信号ATP的作用下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致炎作用,且与其超抗原活性无关。3.TSST-1通过TLR4诱导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为研究TSST-1刺激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对IL-1β成熟与分泌的影响,利用TSST-1+ATP分别感染野生型小鼠WT和炎症小体组分缺失小鼠(Nlrp3-/-、Caspase-1-/-、Asc-/-)腹腔巨噬细胞,ELISA检测炎性相关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情况,同时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后Caspase-1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感染后IL-1β的分泌量在3种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显着下降。为探索何种细胞表面受体参与了对TSST-1的识别,我们利用TSST-1+ATP感染野生型小鼠和TLR2、TLR4组分缺失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LISA检测感染体系中炎症因子IL-1β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显示TLR4敲除后,IL-1β的分泌明显下降。RT-PCR检测TSST-1+ATP感染WT和Tlr4-/-小鼠巨噬细胞后IL-1β的分泌情况也显示,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IL-1β的产生过程。以上结果共同说明TSST-1+ATP感染后,TLR4受体识别信号并引起下游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激活,诱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从而使Caspase-1激活并切割pro-IL-1β,使之成熟并分泌。

喻志学[4](2020)在《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基因敲除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它能引起坏死性肺炎,心内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等多种致病严重的疾病,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igB基因编码的δB蛋白被认为是一种能在金葡菌遭遇应激时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RNA聚合酶全酶(RNAP)以激活多种应激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它对金葡菌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sigB具有成为抗菌新药靶点的潜力,目前研究主要揭示其在细菌耐酸、耐热、抗氧化等胁迫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sigB是否还参与其他生理调控如致病因子合成、诱导群体感应、毒力表达等少有报道,这迫切需要我们对金葡菌sigB基因展开进一步研究以解析sigB基因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一直作为研究基因功能、耐药发病机理、筛选抗菌靶点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的金葡菌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等问题,目前缺乏一种高效的金葡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继锌指核酸内切酶、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后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其凭借高效灵活、可操作性强等优势,被迅速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文便是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金葡菌sigB基因敲除系统,并利用p LI50构建对应sigB回补菌株,再通过研究各基因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以揭示金葡菌sigB基因功能,为进一步为研究sigB作为抗菌靶点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本课题首先基于pCasSA质粒利用BsaI同序异尾酶一步克隆法构建了靶向sigB基因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pCasSA1,然后通过重叠延伸PCR合成用于同源重组修复的同源臂供体,接着通过酶切、T4连接处理将同源臂供体亚克隆至pCasSA1质粒中而获得pCasSA2质粒,随后将pCasSA2电转入S.aureus RN4220中进行质粒修饰而获得pCasSA3敲除质粒,最后将敲除质粒pCasSA3电转入标准菌株S.aureus Newman进行sigB敲除而获得突变株S.aureus△sigB-Newman。在挽救实验中,单拷贝整合质粒p LI50被用于sigB回补菌株的构建,首先将sigB片段亚克隆至p LI50质粒,再通过S.aureus△sigB-RN4220修饰,最后将修饰质粒电转入S.aureus△sigB-Newman从而获得回补株△sigB/sigB-Newman。随后,我们研究了野生株Newman、sigB缺失株、sigB回补株在生长繁殖、生物被膜形成、溶血能力、诱导自溶能力、耐酸耐碱方面的表型差异并结合各基因型菌株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生物被膜、溶血性、毒力因子、致病因子、群体感应等关联基因的相对表达数据,最后分析出sigB功能如下:1.sigB能提高金葡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溶血能力,并参与调节细菌毒力表达。2.sigB能抑制Triton X-100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效应。3.sigB参与金葡菌耐酸机制的调控,而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其参与金葡菌耐碱机制。4.sigB在金葡菌对数生长平台期能全面上调包括毒力因子、黏附因子、群体感应、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通过证明sigB的靶向失活能降低细菌生长后期的毒力表达、生物被膜形成、致病性等负面因素,为研究sigB作为新药抗菌靶点提供正确思路及理论支撑。此外,本研究构建的金葡菌sigB基因的CRISPR/Cas9敲除系统及其回补系统为研究不同金葡菌sigB功能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金葡菌其他基因功能、耐药机制、致病感染机制及开发减毒金葡菌疫苗提供技术平台。

刘霞[5](2019)在《PCT、NEUT%、LYMPH%、CRP、PLT、WBC、ESR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连云港市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血培养检查的七种常用实验室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淋巴细胞比例(LYMPH%)、血小板值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进行回顾分析,系统评估不同炎症指标对血流感染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7月某市某医院进行血培养检查的1580名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杆菌组(509例)、革兰阳性球菌组(197例)、阴性对照组(868例),分别统计三组患者的PCT、WBC、NEUT%、LYMPH%、PLT、ESR、CRP水平并比较三组患者之间上述炎症指标的水平差异。6例真菌数量太少不足以统计,此外,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绘制相应炎症指标用于辅助诊断血流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系统评估每种炎症指标对临床血流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1)血培养血培养标本采集后立即注入树脂血培养瓶并送达实验室,置安图BC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如有阳性警报,将血培养标本转到培养基继续培养,菌落形成后,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操作,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血流感染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和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2)PCT采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VIDAS30全自动免疫检测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原理进行检测,正常参考值00.5ng/mL。(3)CRP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采用散射比浊原理进行检测,正常参考值08 mg/L。(4)ESR采用意大利Microsed System全自动血沉仪,用红外线障碍法检测,正常参考值020 mm/h(女性),015 mm/h(男性)。(5)血常规采用美国贝克曼DXH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参考值(3.5-9.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参考值40%75%,淋巴细胞比例(LYMPH%)正常参考值20%50%,血小板值(PLT)正常参考值125350×109/L。(6)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连续性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mov进行正态性检验,并对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M-W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K-W检验)。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d)来表示;以敏感性为纵坐标,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ROC曲线。检验水准?=0.05。结果:(1)革兰阴性杆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阴性对照组的PCT水平依次为:5.99(0.5831.54)ng/mL、1.52(0.235.69)ng/mL、0.49(0.223.00)ng/mL;WBC水平依次为11.15(7.4016.22)×109/L、11.85(7.7816.33)×109/L、9.4(6.9013.25)×109/L;NEUT%水平依次为89.50(82.1093.10)%、87.45(78.5092.05)%、81.80(73.2087.80)%;LYMPH%水平依次为5.90(3.2010.80)%、7.00(3.7812.43)%、10.20(6.4016.10)%;PLT水平依次为163.00(111.75288.00)×109/L、168.00(118.75239.50)×109/L;200(140.25266.00)×109/L;ESR水平依次为55.5±4.2 mm/h、56.2±8.4 mm/h、49.2±3.0 mm/h;CRP水平依次为112.00(48.10172.00)mg/L、74.00(25.40124.00))mg/L、55.50(16.70111.00)mg/L。(2)三组之间的炎症指标水平不全相同,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PCT、CRP、NEUT%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ESR、WBC、LYMPH%、PLT差异不显着(P>0.05);革兰阴性菌组与阴性对照菌组PCT、CRP、NEUT%、LYMPH%、PLT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WBC、ESR差异不显着(P>0.05);革兰阳性菌组与阴性对照组组PCT、CRP、NEUT%、ESR差异不显着(P>0.05),而WBC、LYMPH%、PLT在差异显着(P<0.05)。(3)不同炎症指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组引发血流感染的诊断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CT、NEUT%、LYMPH%、CRP、PLT、WBC、ESR,其中PCT的曲线下面积AUC 0.728,P=0.000,最佳截断点2.935 ng/mL,敏感性为64.00%,特异性为74.50%;NEUT%的AUC 0.701,P=0.000,最佳截断点86.25%,敏感性为63.50%,特异性为70.40%;LYMPH%的AUC 0.677,P=0.000,最佳截断点6.35%,敏感性为75.10%,特异性为54.00%;CRP的AUC 0.662,P=0.000,最佳截断点85.8 mg/L,敏感性为61.00%,特异性为66.50%;PLT的AUC 0.618,P=0.000,最佳截断点189.5×109/L,敏感性为54.80%,特异性为60.00%;WBC的AUC 0.575,P=0.000,最佳截断点14.57×109/L,敏感性为32.30%,特异性为81.90%;ESR的AUC 0.555,最佳截断点39.5 mm/h,敏感度为61.50%,特异度为51.70%,P=0.109。不同炎症指标对革兰阳性球菌引发的血流感染的诊断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EUT%、LYMPH%、PCT、WBC、CRP、PLT、ESR,其中NEUT%的AUC 0.636,P=0.000,最佳截断点87.35%,敏感性为50.60%,特异性为70.40%;LYMPH%的AUC 0.634,P=0.000,最佳截断点5.75%,敏感性为79.00%,特异性为43.20%;PCT的AUC 0.602,P=0.091,最佳截断点1.160 ng/mL,敏感性为64.30%,特异性为62.80%;WBC的AUC 0.599,P=0.000,最佳截断点11.25×109/L,敏感性为55.60%,特异性为63.00%;CRP的AUC 0.549,P=0.188,最佳截断点4.69 mg/L,敏感性为94.70%,特异性为9.60%;PLT的AUC 0.570,P=0.005,最佳截断点131.5×109/L,敏感性为79.70%,特异性为31.90%;ESR的AUC,P=0.535,最佳截断点95 mm/h,敏感度为2.00%,特异度为89.60%。结论:不同炎症指标之间对血流感染的辅助诊断价值不同,三组之间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中,PCT、CRP指标在革兰阴性菌组中均显着高于革兰阳性菌组水平。PCT、NEUT%、LYMPH%、CRP、PLT、WBC对于由革兰阴性菌导致血流感染具有诊断意义,而ESR诊断价值不明显;NEUT%、LYMPH%、WBC、PLT对于由革兰阳性菌导致血流感染有诊断意义,PCT、ESR、CRP诊断价值不显着。

商园园[6](2019)在《貂源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水貂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已发展形成重要的养殖产业。山东省是水貂养殖第一大省,但是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形成,疫病严重妨碍了水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出血性肺炎是危害水貂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本实验室对水貂出血性肺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除了绿脓杆菌、克雷伯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病因。为此,本研究对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S.aureus)在水貂群中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阐明两者在水貂出血性肺炎中的作用。自2017-2018年期间,从山东诸城水貂养殖场采取水貂肺炎病料120份,共分离到2株肺炎双球菌(Sp-1,Sp-2)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6,Sa-16,Sa-24)。采用分子克隆测序技术,分别对所分离的肺炎双球菌的9种毒力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7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株肺炎双球菌均携带ply、nan A、lyt A、psp A、psa A及rrg A基因,Sp-1分离株还携带有pav A,hys A毒力基因,而iga基因均为阴性;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Sa-16,Sa-24分离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a-6分离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其中MSSA携带pvl基因,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携带coa、nuc和clf A基因,其中,Sa-6,Sa-24两株同时携带hla、hlb、hld和hlg 4种溶血素基因及Fnbp B毒力基因,肠毒素作为食物中毒病例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只有Sa-6分离株肠毒素seb、seg基因检测为阳性,表皮剥落毒素基因eta、etb及tsst-1均未检出。采用纸片扩散法对5株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共使用9大类共21种抗生素。本研究中Sp-1,Sp-2分离株对罗红霉素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均敏感。2株MRSA菌株相较于不携带mec A基因的菌株,MRSA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具有更高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青霉素)和磺胺类(复方新诺明)药物完全耐药,只有部分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西丁)药物对Sa-16,Sa-24分离株显示较好的抑菌作用。Sa-6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糖肽类及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均对MSSA分离株显示较好的抑菌作用。根据分离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分别选取肺炎双球菌分离株Sp-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Sa-6进行致病性研究。在小鼠致病性试验中,通过腹腔接种途径对小白鼠进行攻毒试验,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及小鼠发病时间和死亡率数据统计,结果表明,Sa-6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比Sp-1分离株强。之后,回归实验动物,将Sp-1分离株和Sa-6分离株分别通过腹腔接种、肌肉注射和鼻腔接种共3种不同攻毒途径感染水貂。根据感染水貂不同器官中目的菌回收率,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了分离株对水貂具有致病性,同时比较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不同途径感染,其对水貂致病性强弱的差异。结果表明:肺炎双球菌分离株经鼻腔感染水貂,病原菌更易通过在鼻咽部的定植,进而从鼻咽部经呼吸道下行,引起肺部感染,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则易经破损的皮肤感染水貂,引起水貂化脓性感染、蜂窝织炎等。本研究表明,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貂群中存在,并可引起水貂肺炎病征。这一结果丰富了水貂出血性肺炎的研究数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金方宁[7](2019)在《萘替芬衍生物对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克隆系CC75于2015年被确立为新种即银白色葡萄球菌(简称银葡菌),该菌天然缺失葡萄球菌黄素,该色素有助于菌体抵抗氧化胁迫,增强抗逆能力,而菌膜是金葡菌重要的抗逆形式,据此提出假设,即色素合成与菌膜形成存在相关性。萘替芬及其衍生物可作用于葡萄球菌黄素合成关键酶CrtN来抑制色素的合成,本研究以萘替芬类抑制剂为切入口对菌膜形成的作用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GB 4789.10-2016与nuc1/NRPS-PCR鉴定方法对193株金葡菌分离株和6株银葡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发现GB 4789.10-2016和nuc1-PCR方法将银葡菌错误鉴定为金葡菌,而NRPS-PCR方法可以区分两者,并据此改进检验流程。2、通过甲醇萃取法定量评估色素合成能力。193株金葡菌菌株中31.6%不产色素,68.4%产色素;对不产色素菌的色素合成关键序列进行检测,发现CrtM和CrtN序列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同义突变、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3、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定量评估菌膜形成能力,发现66.8%的金葡菌菌株和7株银葡菌菌株均可形成菌膜,在表型上未发现色素形成与菌膜合成之间的直接关联。萘替芬类抑制剂对菌膜形成菌株的菌膜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萘替芬类抑制剂均能抑制金葡菌和银葡菌的菌膜形成(抑制效果最佳的衍生物为JX08806),这说明菌膜抑制靶点并非位于CrtN上,有可能作用于调控网络上。4、对JX08806抑制菌膜形成进行了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674个显着差异基因(差异倍数大于2或小于0.5),其中上调基因616个,下调基因58个;共筛选到396个显着差异蛋白(差异倍数大于1.2或小于0.83),其中175个上调蛋白,220个下调蛋白。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关联分析匹配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细胞生理和代谢的生物学过程、细胞和膜及相关的细胞组分,以及催化活性和结合的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金葡菌感染通路中,菌膜相关粘附蛋白的表达下调;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中,色素合成操纵子crtOPQMN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合成关键酶CrtM、CrtN和CrtO蛋白表达显着下调。

周文渊[8](2018)在《猪源SCCmecⅫ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子分型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还对生物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然而,我国生猪养殖加工销售链中猪源MRSA的流行病学特征仍缺乏系统的评估,其流行克隆的遗传进化特征也缺少系统的阐述。因此,本研究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从厦门某养殖场、屠宰加工环节以及超市采集1485份猪源样本,评估猪源MRSA菌株在整个猪肉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污染状况;采用纸片法调查猪源MRSA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猪源MRSA菌株中的38个耐药基因、37个毒力基因以及可移动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lsa(E)基因簇和Tn558的携带情况;通过葡萄球菌基因盒(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SCCmec)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多态性分型(spa分型)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探究不同环节中猪源MRSA的流行克隆;利用二代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其流行克隆的遗传进化、抗性和毒力基因的遗传背景。1、采样共1485份,分离到猪源MRSA共54株,检出率为3.6%。其中,养猪场、屠宰加工环节以及超市的检出率分别为2.4%(13/542)、4.0%(31/780)以及6.1%(10/163)。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来自养殖场的MRSA菌株对≥6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比例为100.0%(13/13),大于屠宰加工环节(80.6%,25/31)以及超市(40.0%,4/10)的比例。2、同时携带lsa(E)基因簇和Tn558的MRSA在养殖场(92.3%,12/13)中MRSA的比例高于屠宰加工环节(80.6%,25/31)和超市(10.0%,1/10)的比例。毒力基因hla、hlb、seg、sei、sem、ebpS、fnbA和cap5基因在养殖场(84.6%,84.6%,84.6%,100.0%,100.0%,100.0%,100.0%,100.0%)中MRSA的携带率也高于来自屠宰加工环节(77.4%,74.2%,64.5%,67.7%,90.3%,93.5%,90.3%,87.1%)和超市(70.0%,20.0%,0.0%,0.0%,70.0%,10.0%,90.0%,60.0%)。而且,能凝固牛血浆和山羊血浆的MRSA菌株占养殖场中菌株的比例(100.0%,13/13)高于来自屠宰加工环节(90.3%,28/31)和超市环节(20.0%,2/10)的比例。3、分子分型试验结果显示,养殖场和屠宰加工环节的菌株以ST9-MRSA-SCCmecⅫ型为主,分别占84.6%(11/13)和80.6%(25/31),但是ST9-MRSA-SCCmecⅫ型菌株未能在超市发现。而且,14株属于ST9-MRSA-t899-SCCmecⅫ/J的相似菌株分别来自猪养殖场以及屠宰加工环节,表明ST9-MRSA-t899-SCCmecⅫ可能在猪养殖场和屠宰加工环节之间传播。4、利用软件OrthoMCL和kSNP构建系统发生树来评估测序的两株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菌株与135个早先报道过的金葡菌之间的进化关系。这135个金葡菌参考基因组序列中含有78株来自人源金葡菌株,39株来自牛源金葡菌株以及18株来自猪源金葡菌株。这135株参考菌株包括11株ST9-MRSA-SCCmecⅫ菌株,62株非ST9-MRSA-SCCmecⅫ型MRSA菌株以及62株MSSA菌株,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宿主(猪、牛、人)的ST9-MRSA-SCCmecⅫ型菌株属于同一分支。与其他非ST9-MRSA-SCCmecⅫ型金葡菌相比,所有ST9-MRSA-SCCmecⅫ菌株都含有可移动元件(SCCmecⅫ、SaPIbov4、Tn552以及lsa(E)基因簇)。5、两株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菌株M3和M6中发现携带新的V型νSaα基因组岛,该结构同时携带有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E以及毒力基因vwb、scn、ssl、lpl等。相比于牛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BA01611的基因组序列,猪源菌株M3和M6基因组的黏附素基因上具有相同的非同义替换以及在磷酸ABC盐转运假基因上具有相同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s,indels)。综上所述,该生猪养殖加工销售链中猪源MRSA菌株的流行克隆为ST9-MRSA-SCCmecⅫ型,该克隆菌株都对≥6类抗生素耐药、携带可移动元件lsa(E)基因簇和Tn558、含有多个毒力基因以及均能凝固反刍动物血浆。而且,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可能在猪、牛、人之间传播。这些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在不同宿主中定植的关键很可能是其携带多种可移动元件,包括新V型νSaα基因组岛。该克隆在不同宿主之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携带黏附素基因以及新陈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

黄浩然,窦文超,赵广英[9](2018)在《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GM)即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血浆凝固酶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基于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ersonal glucose meter,PGM)的血浆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S.aureus)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方法,将定量和血浆凝固酶试验合并为一步完成,达到快速、简便、经济和准确的目的,便于推广应用。通过优化配方得到一种专用于PGM检测的Baird Parker-BHI-Glu混合培养基,并建立一套标准的检测方法;同时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多株野生S.aureus;用加标回收法验证该方法与国标法在定量和血浆凝固酶试验上的符合程度,确定其可行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设计优化了PGM即时检测血浆凝固酶阳性S.aureus的专用培养基,建立了检测标准方法,并制作了标准曲线,检测限为5.9×100CFU/mL,加标样品检出率及血浆凝固酶阳性样品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6.55%,检测时间不超过24h,为实际应用与商品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滕昆仑,石小帆,李健顺,卢勉飞,蔡芷荷,吴清平[10](2018)在《用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Baird-Parker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Baird-Parke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效果。方法 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其他葡萄球菌和实际样品按GB 4789.10—2016接种到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Baird-Parker、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普通Baird-Parker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结果。结果 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3种培养基上均呈现典型的菌落特征。30株其他葡萄球菌中2株猪葡萄球菌和2株松鼠葡萄球菌在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Baird-Parker上阳性,在CHROMagar上2株猪葡萄球菌、2株松鼠葡萄球菌和3株表皮葡萄球菌显品红色,其他显蓝绿色或无色,在普通BairdParker上有7株阳性。24份样品中分离到4份阳性;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Baird-Parker分离到4份阳性;CHROMagar分离到6份阳性,经确认阳性4份;普通Baird-Parker分离到11份,经确认阳性3份。结论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Baird-Parker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中有更高的特异性,将分离和确认融合起来,检测更快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培养基,值得在实际样品分离中推广应用。

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酶活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WLR侵袭力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毒素和细胞外酶
        参考文献
    二、致谢
    三、个人简介

(2)基于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的表皮葡萄球菌转录因子AbfR的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1章 前言
    1.1 表皮葡萄球菌研究背景
        1.1.1 表皮葡萄球菌简介
        1.1.2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现状
        1.1.3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和耐药的分子机制
    1.2 蛋白质组学简介
        1.2.1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
        1.2.2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1.3 代谢组学简介
        1.3.1 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
        1.3.2 代谢组学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
    1.4 AbfR简介及前期研究成果
第2章 基于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手段揭示了AbfR在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蛋白质调控网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2 实验仪器
        2.2.3 溶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模型构建和细菌培养
        2.3.2 细胞内总蛋白质提取
        2.3.3 色氨酸荧光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3.4 SDS-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
        2.3.5 滤器辅助的样品制备(FASP)酶解(方法参考文献,有部分修改)
        2.3.6 TMT标记
        2.3.7 肽段脱盐
        2.3.8 高pH反向液相色谱分级
        2.3.9 LC-MS/MS液质联用方法
        2.3.10 数据库搜索
        2.3.11 生物膜半定量染色
        2.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实验设计与数据概览
        2.4.2 筛选差异蛋白
        2.4.3 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通路分析
        2.4.4 敲除AbfR显着促进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
    2.5 结论
第3章 多组学联用探究AbfR在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调控网络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模型构建与细菌培养
        3.3.2 表皮葡萄球菌胞内总代谢物提取
        3.3.3 代谢物浓度归一化
        3.3.4 LC-Q-TOF MS检测代谢物
        3.3.5 代谢物鉴定
        3.3.6 AbfR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3.3.7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3.3.8 凝胶迁移实验
        3.3.9 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实验设计和数据概览
        3.4.2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鉴定
        3.4.3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3.4.4 AbR通过感应氧化应激来调控表皮葡萄球菌的DNA错配修复
        3.4.5 敲除AbfR会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能量代谢
    3.5 结论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I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3)山羊源金葡菌的流行及其TSST-1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现状
        1.1.2 金黄色葡萄球的主要毒力因子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毒素研究进展
        1.2.1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的分类
        1.2.2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1.2.3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研究进展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炎症小体
        1.3.1 炎症小体概述
        1.3.2 NLPR3炎症小体激活机制
        1.3.3 炎症小体在宿主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作用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毒素与炎症小体相互作用机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调查重庆地区山羊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
        2.2.2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对巨噬细胞的致炎作用
        2.2.3 TSST-1 通过TLR4 诱导巨噬细胞NLRP3 炎症小体激活
第3章 重庆地区山羊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
    3.1 试验材料
        3.1.1 样本来源及标准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3.1.3 主要培养基配制
        3.1.4 药敏纸片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分离及鉴定
        3.2.2 数据分析
        3.2.3 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3.2.4 超抗原毒素基因检测试验
        3.2.5 分离株MLVA分型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山羊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情况
        3.3.2 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3 分离株超抗原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3.3.4 MLVA分型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对巨噬细胞的致炎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1.2 主要试剂配制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重组质粒的转化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毒素TSST-1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4.2.3 巨噬细胞提取与培养
        4.2.4 超抗原毒素TSST-1刺激细胞试验
        4.2.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4.3.2 金葡菌超抗原毒素TSST-1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
        4.3.3 m TSST-1与TSST-1 引起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无差异
    4.4 讨论
第5章 TSST-1 通过TLR4 诱导巨噬细胞NLRP3 炎症小体激活
    5.1 试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1.2 主要试剂配制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5.2.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5.3 试验结果
        5.3.1 TSST-1 诱导细胞炎症反应和NLRP3炎症小体的关系
        5.3.2 TSST-1 刺激细胞通过TLR4 激活NLRP3炎症小体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与及参加会议

(4)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基因敲除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本特征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感染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致病因子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1.1.5 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基因
        1.1.6 抗菌药物开发的新策略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编辑技术
        1.2.1 抗性筛选介导同源重组的基因编辑技术
        1.2.2 基于反向筛选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
        1.2.3 TargeTron基因编辑技术
    1.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1.3.1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概述
        1.3.2 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结构
        1.3.3 CRISPR-Cas9系统的免疫机理
        1.3.4 CRISPR-Cas9系统的研究进展
        1.3.5 CRISPR-Cas9系统的脱靶效应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CRISPR-Cas9系统敲除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基因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培养基和缓冲溶液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引物合成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质粒克隆保藏
        2.2.1.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2 pCasSA质粒的提取及验证
        2.2.1.3 pCasSA质粒克隆至DH5α
        2.2.2 新sg RNA组装及Overlap PCR构建融合同源臂
        2.2.2.1 pCasSA质粒整合靶向sigB的间隔序列
        2.2.2.2 Overlap PCR构建融合同源臂
        2.2.3 含融合同源臂的敲除质粒pCasSA2的构建及克隆
        2.2.3.1 酶切反应及其产物回收
        2.2.3.2 T4连接酶切产物
        2.2.3.3 克隆重组质粒pCasSA2
        2.2.4 pCasSA2质粒敲除RN4220菌株sigB基因
        2.2.4.1 金葡菌RN4220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4.2 pCasSA2敲除质粒电转入RN4220菌株
        2.2.4.3 构建修饰质粒pCasSA3/RN4220克隆菌株
        2.2.5 pCasSA3质粒构建S.aureus△sigB-Newman菌株
        2.2.5.1 金葡菌Newman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5.2 抽提修饰后的敲除质粒pCasSA3
        2.2.5.3 电转化pCasSA3质粒至Newman感受态细胞
        2.2.5.4 消除Newman突变株中pCasSA3质粒
        2.2.6 挽救实验--△sigB/sigB-Newman回补菌株的构建
        2.2.6.1 金葡菌回补质粒pLI50克隆至DH5α
        2.2.6.2 回补质粒sigB-pLI50的构建
        2.2.6.3 sigB-pLI50质粒电转入△sigB-RN4220进行修饰
        2.2.6.4 构建回补菌株△sigB/sigB-Newman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CasSA敲除质粒的验证及克隆
        2.3.1.1 验证pCasSA质粒
        2.3.1.2 pCasSA质粒克隆至DH5α菌株
        2.3.2 pCasSA1质粒克隆及Overlap技术构建融合同源臂片段
        2.3.2.1 pCasSA1质粒DH5α克隆株的筛选
        2.3.2.2 融合同源臂片段的构建
        2.3.3 构建插入融合同源臂片段的pCasSA2质粒及克隆
        2.3.3.1 质粒pCasSA1及融合同源臂的酶切验证
        2.3.3.2 重组质粒pCasSA2克隆的筛选
        2.3.4 pCasSA2质粒电转入RN4220菌株敲除sigB基因
        2.3.5 pCasSA3敲除质粒应用于金葡菌Newman菌株
        2.3.5.1 敲除质粒消除验证
        2.3.6 挽救实验-筛选回补菌株△sigB/sigB-Newman
        2.3.6.1 验证pLI50质粒/DH5α克隆菌株
        2.3.6.2 △sigB/sigB-RN4220回补质粒克隆菌株的验证
        2.3.6.3 回补菌株△sigB/sigB-Newman筛选验证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
        3.2.4 主要仪器设备
        3.2.5 引物合成
    3.3 实验方法
        3.3.1 遗传稳定性研究
        3.3.2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3.3.4 Alpha溶血素实验
        3.3.5 Triton X-100诱导自溶实验
        3.3.6 突变株耐酸、耐碱性研究
        3.3.7 基因相对表达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
        3.4.2 各菌株生长曲线结果
        3.4.3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
        3.4.4 产Alpha溶血素能力评价
        3.4.5 Triton X-100诱导自溶实验结果
        3.4.6 缺失株耐酸、耐碱性的表现
        3.4.7 基因相对表达差异结果
    3.5 讨论
        3.5.1 si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物被膜的影响
        3.5.2 si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表达的影响
        3.5.3 sigB对抗环境胁迫的应激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PCT、NEUT%、LYMPH%、CRP、PLT、WBC、ESR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七种炎症指标的概述
        1.1.1 PCT与血流感染的关系
        1.1.2 ESR与血流感染的关系
        1.1.3 CRP与血流感染的关系
        1.1.4 血常规与血流感染的关系
    1.2 血流感染的概述
    1.3 本研究的实验目的、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实验设计
        1.3.4 实验意义
第二章 PCT、NEUT%、LYMPH%、CRP、PLT、WBC、ESR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2.1 材料
        2.1.1 实验人群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血培养的检测方法
        2.2.2 血常规的检测方法
        2.2.3 血沉的检测方法
        2.2.4 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
        2.2.5 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
        2.2.6 统计方法
        2.2.7 绘制ROC曲线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结论
    3.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PCT和 CRP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貂源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肺炎双球菌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
        1.1.2 致病机理
        1.1.3 肺炎双球菌毒力因子
        1.1.4 流行病学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2.1 病原学
        1.2.2 致病机理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
        1.2.4 流行病学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4.1.1 形态学观察
        2.4.1.2 革兰氏阳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4.1.3 细菌 16S r RNA的PCR扩增
        2.4.1.4 毒力基因检测
        2.4.1.5 药敏试验
        2.4.2 小白鼠致病性试验
        2.4.2.1 菌落形成单位计数
        2.4.3 水貂致病性实验
        2.4.4 病理组织学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细菌的分离鉴定
    3.2 毒力基因检测
    3.3 药敏试验
    3.4 小鼠致病性试验
    3.5 水貂致病性实验
    3.6 病理组织学检测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萘替芬衍生物对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危害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2 葡萄球菌黄素的研究进展
        1.2.1 葡萄球菌黄素的概念
        1.2.2 葡萄球菌黄素的合成通路
        1.2.3 抑制葡萄球菌黄素合成的药物开发
    1.3 菌膜的研究进展
        1.3.1 菌膜的概念
        1.3.2 菌膜的检测方法
        1.3.3 菌膜的应对策略
    1.4 银白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4.1 银白色葡萄球菌的发现
        1.4.2 银白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银白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银白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银白色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2.3.2 目的基因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葡萄球菌黄素的检测及相关合成关键酶的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葡萄球菌黄素及其中间产物提取和分组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crtMN基因完整性检测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提取与分组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crtMN基因核酸序列比对分析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CrtM和 CrtN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的预测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萘替芬类抑制剂对菌膜形成作用效果初探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1.4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银白色葡萄球菌的菌膜形成能力测定
        4.2.2 NTF及其衍生物对菌膜形成的作用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银白色葡萄球菌的菌膜形成能力评价
        4.3.2 NTF及其衍生物对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作用效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JX0880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机制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1.4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RNA-seq信息采集与分析
        5.2.2 iTRAQ信息采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JX08806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转录学分析
        5.3.2 JX08806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蛋白组学分析
        5.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关联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猪源SCCmecⅫ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子分型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点
        1.1.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养殖场加工过程环境安全
        1.1.2 LA-MRSA的研究现状
    1.2 MRSA的药敏性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
        1.2.1 MRSA的药敏性检测方法
        1.2.2 MRSA的耐药机制
    1.3 MRSA的毒力机制
        1.3.1 毒素
        1.3.2 侵袭性酶类
    1.4 MRSA的分型方法
        1.4.1 SCCmec分型
        1.4.2 MLST分型
        1.4.3 spa分型
        1.4.4 PFGE分型
        1.4.5 克隆群(Clone complex,CC)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1.5.1 高通量技术简介
        1.5.2 高通量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5.3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特点
    1.6 基因组岛
        1.6.1 基因组岛的基本特征
        1.6.2 基因组岛的水平转移机制
        1.6.3 基因组岛νSaα、νSaβ和 νSaγ
    1.7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猪养殖加工销售链中MRSA的分离及其药敏性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2 主要实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样品的前处理和增菌
        2.3.3 MRSA菌株的分离
        2.3.4 MRSA基因组的提取
        2.3.5 PCR鉴定MRSA
        2.3.6 纸片扩散法
        2.3.7 微量肉汤稀释法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MRSA的检出状况
        2.4.2 MRSA对21 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2.4.3 不同采样环节MRSA耐药状况
        2.4.4 抗生素对不同来源MRSA最小抑菌浓度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环节猪源MRSA耐药及毒力基因的分布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2 主要试剂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耐药基因引物合成及PCR扩增
        3.3.2 lsa(E)基因簇及Tn558 检测
        3.3.3 毒力基因引物合成及PCR扩增
        3.3.4 血浆凝固酶实验
        3.3.5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中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4.2 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比较
        3.4.3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中lsa(E)基因簇和Tn558 的检测结果
        3.4.4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毒力基因的分布
        3.4.5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凝固反刍动物血浆能力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环节猪源MRSA分子分型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
        4.2.2 主要仪器仪器和设备
        4.2.3 主要试剂耗材
    4.3 实验方法
        4.3.1 SCCmec分型
        4.3.2 MLST分型
        4.3.3 spa分型
        4.3.4 PFGE分型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的SCCmec分型结果
        4.4.2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的MLST分型结果
        4.4.3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的克隆群分型结果
        4.4.4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的spa分型结果
        4.4.5 不同采样环节的MRSA菌株的PFGE分型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在不同宿主间传播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2 主要试剂耗材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株
        5.3.2 DNA模板的制备
        5.3.3 全基因组测序
        5.3.4 菌株演化分析
        5.3.5 测序菌株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析
        5.3.6 测序菌株中抗性基因和毒力基因与参考菌株比较
        5.3.7 测序菌株中药敏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的基因组特征
        5.4.2 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的进化分析
        5.4.3 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的抗性基因分布
        5.4.4 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的毒力基因分布
        5.4.5 猪源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的可移动元件分布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T9-MRSA-SCCmecⅫ型克隆中新V型νSaα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6.2.2 主要试剂耗材
    6.3 实验方法
        6.3.1 猪源MRSA菌株M3和M6的νSaα结构解析
        6.3.2 猪源和牛源ST9-MRSA-SCCmecⅫ菌株的SNP差异性分析
    6.4 结果
        6.4.1 ST9-MRSA-SCCmecⅫ菌株中携带新V型νSaα
        6.4.2 νSaα型别与插入元件
        6.4.3 猪源和牛源ST9-MRSA-SCCmecⅫ菌株的SNP差异性分析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GM)即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血浆凝固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专用培养基设计
    1.4菌种培养液的制备
    1.5 培养时间的确定
    1.6 Glu初始浓度的确定
    1.7 最适pH的确定
    1.8 标准曲线的建立
    1.9 特异性试验
    1.1 0 分离野生S.aureus
    1.1 1 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验证
    1.1 2 血浆凝固酶试验准确性验证
    1.1 3 丙酮酸钠对培养时间的影响验证
2 结果
    2.1 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
    2.2 培养基成分及Glu浓度的确定
    2.3 标准曲线的确立
    2.4 特异性验证
    2.5 分离野生S.aureus菌株
    2.6 定量检测结果的相关性验证
    2.7 血浆凝固酶实验准确性验证
    2.8 丙酮酸钠对培养时间的影响
3 讨论

(10)用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Baird-Parker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目标菌的生长显色
        1.3.2 非目标菌的特异性
        1.3.3 实际样品分离
        1.3.4 分离株的鉴定
2 结果
    2.1 目标菌的生长显色
    2.2 非目标菌的特异性
    2.3 实际样品分离鉴定
3 讨论

四、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酶活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WLR侵袭力中作用的研究[D]. 樊宇.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的表皮葡萄球菌转录因子AbfR的调控网络研究[D]. 顾蕾.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山羊源金葡菌的流行及其TSST-1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D]. 蒋佳利. 西南大学, 2020
  • [4]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igB基因敲除及功能研究[D]. 喻志学.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5]PCT、NEUT%、LYMPH%、CRP、PLT、WBC、ESR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D]. 刘霞. 江苏大学, 2019(05)
  • [6]貂源肺炎双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其致病性研究[D]. 商园园.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萘替芬衍生物对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D]. 金方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猪源SCCmecⅫ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子分型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 周文渊.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 [9]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GM)即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血浆凝固酶鉴定[J]. 黄浩然,窦文超,赵广英. 中国兽医学报, 2018(10)
  • [10]用含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Baird-Parker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评价[J]. 滕昆仑,石小帆,李健顺,卢勉飞,蔡芷荷,吴清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17)

标签:;  ;  ;  ;  ;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