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地养分和消化率的影响

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地养分和消化率的影响

一、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原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海[1](2021)在《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是推进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但由于不合理的放牧模式,高寒草甸退化日趋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墨竹工卡社区所采用的传统放牧模式粗放经营,超载放牧,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因此,需要对墨竹工卡社区的放牧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本试验在青藏高原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家庭牧场尺度上,从植被特征、土壤肥力和种子库以及牧民经济收入这四个方面对放牧模式调整优化后的草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取消春秋草场,将春秋草场合并到冬草场中作为冷季草场,将夏草场作为暖季草场,同时调整各草场的放牧时间。在冷季草场,实行水平划区轮牧及适度补饲饲养;在暖季草场,沿海拔梯度实行垂直划区轮牧。1月份开始给牦牛补饲,2月底或3月初至4月底对牦牛实行全舍饲,5月到6月初再实行小区轮牧并完成整群、防病等工作,6月上旬后迁入暖季草场,11月初迁回。在冷季草场轮牧小区的草地利用率控制在60%之内;暖季草场,从每年6月上旬开始到10月底结束,利用时间为80-90天,草地利用率不得超过80%。草场转场时间调整后,各草场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提高了22.6%-37.3%,植被盖度提高了4.3%-10.6%,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草的产量,改善了草地状况,缓解了放牧带来的压力。2、放牧模式调整优化后与放牧模式调整前相比,2019年和2020年各草场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6.26 g/kg和7.48g/kg,在夏场提高8.78g/kg和12.86g/kg,在冬场提高6.38和12.51g/kg;全氮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0.8g/kg和1.0g/kg,在夏场提高了1.41g/kg和2.60g/kg,在冬场提高了0.57g/kg和0.72g/kg;全磷分别在春秋场提高了0.40g/kg和0.42g/kg,在夏场提高了0.28g/kg和0.32g/kg,在冬场提高了0.35g/kg和0.39g/kg;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种子库中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从34%增加到35%,此外,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2018年相比,2019年和2020年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在春秋场是2018年的1.03倍和1.04倍,在夏场是1.14倍和1.15倍,在冬场是1.01倍和1.02倍。这些指标的改善直接提高了地上牧草地产量和多样性。3、在冷季实施舍饲,提高了家畜的生产性能,降低了家畜的死亡率和疫病率,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提高了家畜出栏率,调整优化了家畜结构,减轻了冷季补饲的压力,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家庭经济总收入。与此同时,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改善了草场的生态状况,减缓了草地退化。通过构建冷暖季转场与划小区轮牧及圈舍补饲综合放牧优化模式,增加了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增加了优良牧草的比例,减缓了杂草的生长,改善了草场的生态状况;同时,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了家畜的死亡率和疫病率,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张寅坤[2](2020)在《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优良的质地以及抗旱、耐践踏等优点。可应用于各种运动场地、公园和庭院。我国狗牙根资源丰富。其中,牧草型狗牙根具有极高的刈割回收率和作为饲草利用的潜力。在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狗牙根可日益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饲用牧草作物,以缓解我国牧草生产的压力。刈割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效牧草管理方案。适宜的刈割可通过延缓牧草衰老、调节代谢水平以及提升阳光和养分吸收效率,促进禾本科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刈割频率在刈割管理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刈割频率对维系、提高牧草可持续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的刈割方式对于牧草型狗牙根的可持续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刈割影响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以牧草型狗牙根?Wrangler‘为研究对象,设置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种实验方案,研究了不同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营养价值及再生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牧草狗牙根刈割后再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W、4W、6W、12W时,对温室盆栽狗牙根产量、品质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繁刈割显着降低牧草产量。牧草干、鲜产量在4 W和6 W时最高;增加刈割频率显着提升牧草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刈割频率为2 W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刈割频率为4 W时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频率。刈割频率对粗纤维、含水量和氮含量无显着影响;增加刈割频率使磷、氮相关转运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刈割频率为4 W时,PHT1、PHT2和NRT1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机械伤相关激素基因AOC、AOS、MYC2和NCED1相对表达量均在4 W显着上调。牧草的恢复再生能力在4 W时最强。2.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 W、4 W、6 W、8 W时,对田间栽培狗牙根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高的刈割频率显着降低牧草的产量,牧草产量在2 W时最低,并随刈割频率降低显着提升,在8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蛋白质、粗脂肪、氮、磷含量等各项营养指标在2 W和4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纤维含量在不同刈割频率下无显着差异。综上,降低刈割频率可提升狗牙根产量,但会导致其营养品质的下降。适量增加刈割频率可提升牧草品质。最适宜狗牙根的刈割频率为4 W,此时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同时牧草的再生恢复能力最强。

尚宾[3](2020)在《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抵抗能力较弱,在人为放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植被退化、土壤劣化,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变异生态功能受损。为研究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和养分流失的影响,本文以希拉穆仁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轻度放牧和不放牧四种小区,在野外放牧控制试验条件下,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取样、径流小区产流收集、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和地统计学理论,探究放牧控制试验区内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放牧试验区泥沙颗粒分布特征、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揭示土壤表层与径流泥沙颗粒分布、养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不同放牧小区养分的损失及其源汇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区表层土壤Dv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放牧导致表层土壤中黏粒粉粒含量降低,砂粒含量增大。Dv值由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大,其中坡上和坡中区域Dv值变化规律与试验区总体变化规律一致,坡下区域除不放牧小区外均表现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大Dv值逐渐增大,重度和不放牧小区中细沙颗粒含量显着高于中度和轻度小区。在放牧和地形双重作用下,各放牧小区内黏粒、粉粒及细沙颗粒由坡上向坡下运移,坡上土壤粗化沙化明显。放牧强度与表层土壤中黏粒和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砂粒呈正相关,与Dv值呈显着负相关。(2)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放牧活动对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有影响,试验区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全磷分别在线性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下拟合较好,处于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性。(3)水平方向上,试验区养分呈现由西北向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非均匀递增的趋势,由于养分在坡面上的运移,导致在坡下区域存在养分富集现象,不同深度范围内养分分布规律与试验区总体保持一致。在垂直剖面上,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一致,在重度和中度放牧小区内先增大后降低,轻度和不放牧小区内含量逐渐降低。全磷和全钾虽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但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显着高于深层土壤,深层变化幅度较小;表层土养分的差异性由放牧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深层土养分差异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4)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四种养分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养分由坡上向坡下运移,在坡下010cm土壤出现富集现象,重度放牧小区最为明显。放牧强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现显着负相关,对全钾影响较弱。(5)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径流小区径流泥沙中细沙颗粒含量、养分含量和富集比逐渐增大,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情景下养分流失严重。放牧强度与径流泥沙中黏粒、粉粒、Dv值、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砂粒呈现极显着负相关。(6)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试验区土壤质量指数有所降低,轻度放牧小区和不放牧对照小区土壤质量指数相近。综合而言,放牧会导致土壤细颗粒和养分含量的流失与下降,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

王伟[4](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时光[5](2019)在《不同割草制度对大针茅草原群落动态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刈割等人为干扰活动已成为引起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割草制度、保护和恢复草原固有的结构与功能,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群落为研究对象,设计多种割草制度并布置试验处理小区,进行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在对植被与土壤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功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物种间关系与生态位、植物养分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利用17年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结构特征的动态演变过程,探索大针茅草原群落在割草干扰下的动态轨迹、趋势及相应的土壤特征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刈割导致大针茅草原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下降,而且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与刈割频次呈负相关性;刈割促进大针茅草原群落密度的增加,其中一年割一次对群落密度的促进作用最大;除高度、个体性状指标外,刈割有利于大针茅密度和生物量的维持,有利于糙隐子草密度的增加,但对羊草密度和生物量的作用相反。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的种群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刈割处理下,大针茅是群落中绝对优势物种,其建群种地位得以维持,但在不割草对照处理下,羊草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且优势显着增强。合理的刈割有助于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但不割草对照处理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2)刈割使得大针茅草原群落总体关联性显着增加,导致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不稳定,相同物种对在不同割草制度下的关联性存在一定差异。高频次的刈割会显着降低群落的稳定性,而不割草对照处理有助于提升群落的稳定性。刈割有助于提高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且刈割频次越大,促进作用越明显;刈割使得植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度平均值有所增长,植物种间的竞争加大;植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与生态位宽度存在正向关联性,当物种对生态位宽度较大时,其生态位重叠指数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3)刈割有助于提高大针茅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频次和低频次刈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中等频次刈割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累计刈割效应使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有所下降,短期高频次刈割易导致群落物种的不均衡。(4)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17年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年割两次:第一阶段(2001~2006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糙隐子草、羊草群落;第二阶段(2007~2012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三阶段(2013~2017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黄囊苔草、羊草群落。一年割一次:第一阶段(2001~2006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糙隐子草群落;第二阶段(2007~2012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黄囊苔草、羊草群落;第三阶段(2013~2017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群落。割两年休一年:第一阶段(2001~2006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糙隐子草、羊草群落;第二阶段(2007~2010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三阶段(2011~2017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黄囊苔草、羊草群落。割一年休一年:第一阶段(2001~2004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糙隐子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二阶段(2005~2011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三阶段(2012~2017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黄囊苔草、米氏冰草群落。不割草对照:第一阶段(2001~2003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糙隐子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二阶段(2004~2009年),群落类型为大针茅+羊草、米氏冰草、黄囊苔草群落;第三阶段(2010~2017年),群落类型为羊草+大针茅、米氏冰草、西伯利亚羽茅群落。(5)高频次刈割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刈割则在一定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一年割一次的作用最明显;刈割减少了土壤中的全氮、速效磷含量,但增加了土壤中的速效氮、全磷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速效性养分含量普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刈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物全氮含量的增加,且低频次刈割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刈割使得植物的全磷含量减少,刈割频次越大,影响越明显。(6)0-40cm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现存贮水量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存在显着的正向关联性;优势物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群落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地面凋落物与土壤全氮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地面凋落物与土壤速效磷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群落密度与土壤全钾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地面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以及群落高度、地面凋落物与全钾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陈乙实[6](2019)在《基于绵羊放牧轨迹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绢蒿荒漠草地是新疆地区重要的春秋牧场,在放牧过程中,由于动物的自由采食和游走,在空间上形成了大尺度的位移,可以大大增加空间尺度上的景观多样性。通过对绵羊的放牧移动轨迹实时数据进行获取,将动物放牧过程中的实际移动路径、移动距离、停留时间的时空轨迹,以及在放牧轨迹上的排粪规律等方面的实测数据,通过轨迹算法来明确放牧区域绵羊放牧轨迹的规律性,并从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两个层次上探讨放牧过程对绢蒿荒漠草地状态的影响。目的:旨在通过对基于绵羊放牧轨迹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特征的研究,丰富植物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研究内容,揭示草食动物放牧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上可为该类草地的放牧管理和退化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ArcGIS对GPS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绵羊放牧轨迹,利用野外调查和DCA、DCCA方法解释在绵羊放牧状态下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再用Mapinfo刻画出景观格局特征。结果:1)放牧绵羊的行走速度、移动轨迹特征随放牧时间、放牧季节、草地状况产生变化:放牧季节绵羊行走的速度随着季节的移动,放牧行走速度呈先增加再趋于平缓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在一日的变化中,绵羊行走速度呈抛物线型分布,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随着坡度的增加速度变化呈抛物线趋势,在坡度为43°时,速度取得最大值。2)绵羊在放牧过程中形成明显的放牧梯度,将研究区内草地群落划分成8个群落类型,每个群落类型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并且各个群落之间无明显的相似性,筛选出6个影响物种分布和群落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放牧强度、粪便量、凋落物、海拔和坡向,DCCA排序结果反映了各个环境因子实际生态意义,对放牧绢蒿荒漠草地物种、群落特征做了很好的环境解释。3)放牧绵羊春秋两季采食路径有明显差异,通过DCA分析,将研究区草地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各个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差距较大;草食动物采食行为能有效的长距离传播植物种子,经消化道传播后其种子仍具有不同水平的萌发率。因放牧形成的“廊道”对该试验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重新划分。结论:在绢蒿荒漠草地,因绵羊放牧行为产生的放牧轨迹,对该类草地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均产生直接影响;不同放牧尺度将草地景观格局划分成不同类型,利用轨迹缓冲区建立“廊道”,阐明了景观格局的变化。

图门巴雅尔(PUREV Tumenbayar)[7](2018)在《蒙古国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对放牧利用持续时间的响应》文中提出蒙古国是草地畜牧业国家,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外投资的不断提升,以及全球气候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草地退化、沙化情况日益突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明确放牧对草地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规律,揭示草-土-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不但对蒙古国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以及草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蒙古国和内蒙古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为分析和探讨蒙古国草地利用现状,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为蒙古国草地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基本国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本研究在蒙古国库苏古尔省巴彦朱日和苏木选取全年放牧、夏季放牧和围封禁牧3种放牧利用方式,每一放牧利用方式选取2种地形(平地和山坡地),每一地形选择3个试验点,构成了双因素(放牧利用方式和地形)有重复试验设计。于2014年~2016年8月份对各试验点植物类群、群落特征、群落物质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测定,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双重筛选逐步回归以及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不同植物类群受放牧利用持续时间和地形影响的敏感性不同;在平地,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受放牧影响下降幅度较大,夏季放牧导致苔藓和菊科植物增加;在山坡地,没有发现莎草科和一、二年生植物类群,受放牧影响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急剧下降,菊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增幅显着。无论平地还是山坡地,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是按照围封禁牧、夏季放牧、全年放牧的顺序递减;且禾本科和杂类草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体。2)在植物群落物质含量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间主要呈正相关关系;水分含量、代谢能、总可消化养分、无氮浸出物和中性洗涤纤维间也主要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前者主要呈负相关关系;干物质含量与前两组的部分指标呈极显着负相关;粗纤维含量与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3)群落牧草体外消化率随着利用年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不同利用持续时间条件下,牧草体外消化率表现为全年放牧>夏季放牧>围封禁牧,即放牧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牧草体外消化率提高;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平地牧草消化率高于山坡地。4)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仅有土壤有机质与电导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放牧持续时间的延长,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显示出随放牧利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速效磷随着放牧利用持续时间的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速效钾表现为放牧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但是夏季放牧增加的幅度较大。5)各植物类群对群落特征产生影响,其中物种数与植物类群的回归关系较弱。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无氮浸出物、总可消化养分和代谢能均受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一二年生植物、苔藓和杂类草的影响,且禾本科、菊科、苔藓和杂类草植物类群对体外消化率影响较大。6)夏季放牧利用方式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十分有利,且在平缓的草地上放牧(相对山坡地)对于保护草原也具有积极作用;草地在利用过程中,应该适时的进行草地管理,主要是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上展开深入的研究的和关注。针对蒙古国草地利用现状,划区轮牧、适时的禁牧休牧等放牧制度的引入和推广迫在眉睫。

白文明,侯龙鱼,宋世环,毛小涛,张强强,潘庆民,周青平,张文浩[8](2018)在《饲草料优化配比是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的关键》文中指出我国的畜牧业主要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畜牧业,饲草料供给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草牧业理论,系统论述了牧区与农区、草与畜的高效配置的途径,探讨了解决牧区与农区饲草短缺的技术瓶颈,并着重指出了通过大力发展人工草地为家畜提供充足的优质牧草是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恢复与保护的有效保障,提出了高效饲草料配比是草牧业科学养畜的关键、绿色畜产品是生态草牧业发展驱动力的理念.这些理念、技术和建议对推进草牧业理论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罗建川[9](2018)在《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文中提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闻名的草原,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重视和关注,不少学者从生产、生态、生活等多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本文以矿物元素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刈割和放牧(包括休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通过野外调研和定点试验相结合,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矿物元素分布特点、牧草和绵羊对元素的利用效率以及影响矿物元素变化的机制等,旨在为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不同种类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以及植物对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吸收能力各不一样。草原植物中矿物元素供给量与家畜需要量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元素可能无法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相比刈割利用,放牧利用的草地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较高。2.对草甸草原进行研究发现,土壤中Mg、Mn和Zn含量随草原生长季推移逐渐下降,而Ca含量维持稳定。羊草和无芒雀麦对矿物元素的吸收效率随生长季波动,矿物元素在牧草根、茎、叶中的分布及转移效率也均不断变化。牧草中矿物元素含量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在草地上维持适当比例的优质杂类草有利于改善草地矿物元素水平。草地生长季期间,绵羊血液中Ca和羊毛中Zn含量稳定,而血液和羊毛中其余元素在放牧前后或随放牧时间推移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3.刈割和放牧在短期内对土壤p H值、容重、含水量、矿物元素总量和有效含量影响不大,但均改变了草地地上生物量、群落结构等,且提高了草地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含量。草地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变化与杂类草比例、无芒雀麦茎叶比呈正相关关系,与草地地上生物量、羊草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舍饲条件下,绵羊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变化较小,而放牧条件下环境和植物组成比较复杂,绵羊对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变化较大。4.不同休牧处理在短期内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对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牧草茎叶比产生了显着影响,这与每个阶段绵羊选择性采食有关。不同休牧下牧草矿物元素变化趋势相似,但是不同阶段下休牧对牧草矿物元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持续放牧时绵羊从草地上摄入的矿物元素总量最大,而在第二个放牧阶段进行休牧处理的放牧方式下,绵羊从草地上摄入矿物元素的效率最高。

武艳涛[10](2018)在《利用放牧管理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的研究》文中提出针茅属(Stipa)植物是我国北方天然草原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也是重要的优良牧草。但多数针茅颖果成熟后,其颖果芒刺对家畜口腔及皮毛有较大的伤害,给家畜健康和当地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放牧管理制度和技术寻求控制针茅颖果对家畜危害,且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较小的草地管理方式。本研究通过模拟放牧实验、牛羊不同梯度放牧实验及放牧与打草对比试验,分析了控制针茅颖果且对群落生产力影响最小的最佳放牧时间、最适牧压、理想的放牧家畜。这一研究对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地合理利用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也为草地放牧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大针茅生殖生长期(针茅孕穗期到抽穗期间)放牧,可以有效降低针茅颖果危害,且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较小;但大针茅营养生长期(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下旬)放牧利用,不能显着降低颖果危害,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相对较大。2)大针茅孕穗期到抽穗期,在中度牧压下放牧绵羊,对控制针茅颖果危害的效果最好,这里的中度牧压具体是:放牧绵羊600只/公顷放牧利用1天或持续放牧300只/公顷放牧利用2天、持续放牧200只/公顷放牧利用3天或持续放牧100只/公顷放牧率利用6天。3)大针茅孕穗期到抽穗期,在相同的牧压下(中度牧压),放牧羊可以有效降低针茅颖果危害,但是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相对较大;放牧牛控制针茅颖果危害的效果相对有限,但是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不明显。4)常年打草的草地管理方式,对针茅颖果危害防控效果有限,且长期打草使大针茅成为绝对优势种,生物多样性降低;中度牧压下放牧羊,可有效降低针茅颖果危害。综上,在大针茅的孕穗期到抽穗期,利用放牧管理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绵羊危害的方法,中度牧压为最优放牧强度,放牧绵羊效果优于放牧牛,现有的打草利用方式的控制效果不如放牧利用方式。

二、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原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原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1.3.2 放牧对草地植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1.3.3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种子库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测定方法
        2.2.3 跟踪调查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模式调整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3.1.1 植物群落特征
        3.1.2 植物生物量
        3.1.3 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
    3.2 放牧模式调整对土壤养分和种子库的影响
        3.2.1 土壤养分
        3.2.2 种子库
    3.3 放牧模式调整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3.3.1 优化前放牧模式的评价
        3.3.2 优化后的放牧模式
        3.3.3 放牧模式优化前后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放牧模式调整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4.2 放牧模式调整对土壤养分和种子库的影响
    4.3 放牧模式调整对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狗牙根概况
        1.1.2 刈割管理
        1.1.3 当前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2.2 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3 刈割对牧草再生能力的影响
        1.2.4 刈割对牧草氮、磷等养分的影响
        1.2.5 刈割对狗牙根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1.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品质的影响
        1.4.3 狗牙根响应刈割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温室试验
        2.2.2 田间试验
    2.3 试验取材
    2.4 样品测定
        2.4.1 地上部干、鲜重
        2.4.2 粗蛋白质含量
        2.4.3 粗脂肪含量
        2.4.4 粗纤维含量
        2.4.5 牧草含水量
        2.4.6 磷、氮含量
        2.4.7 株高
        2.4.8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4.9 基因表达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试验
        3.1.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鲜、干产量的影响
        3.1.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1.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3.1.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3.1.7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3.2 田间试验
        3.2.1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3.2.2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2.4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2.5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磷、氮含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4.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4.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含水量的影响
    4.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7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4.9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1.2.3 径流泥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放牧强度对表层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2.2.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2.2.3 不同放牧强度对坡面径流泥沙颗粒与养分特征的影响
        2.2.4 放牧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径流泥沙的相关性
        2.2.5 不同放牧小区综合质量评价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布设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颗粒分布特征及分形维数
    3.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化学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
        3.2.2 土壤全氮空间分布差异
        3.2.3 土壤全磷空间分布差异
        3.2.4 土壤全钾空间分布差异
    3.3 放牧强度对径流泥沙颗粒分布与养分的影响
        3.3.1 放牧强度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3.3.2 放牧强度对泥沙养分及富集比的影响
    3.4 放牧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径流泥沙相关性分析
    3.5 土壤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放牧强度对土壤颗粒分布特征的影响
    4.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影响
    4.3 放牧强度对试验区产沙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5)不同割草制度对大针茅草原群落动态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刈割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2.2 刈割对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
        1.2.3 刈割对植物功能群及物种关系的影响
        1.2.4 刈割对草原植物营养特性的影响
        1.2.5 刈割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1.2.6 刈割对草原群落演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2.1.2 主要植被类型与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调查时间
        2.4.2 样品采集
        2.4.3 测定方法
        2.4.4 指标计算
        2.4.5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2.5.1 技术路线
        2.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1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特征
        3.1.1 不同割草制度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3.1.2 不同割草制度对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3.1.3 不同割草制度对主要植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3.2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结构
    3.3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多样性的比较
    3.4 讨论
        3.4.1 不同割草制度对草原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3.4.2 不同割草制度对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种间关系分析
    4.1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物种关联性
        4.1.1 群落总体关联性
        4.1.2 物种间关联性
    4.2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的稳定性
    4.3 不同割草制度下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与生态位重叠
    4.4 讨论
        4.4.1 不同割草制度对物种关联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4.4.2 不同割草制度对草原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动态演变分析
    5.1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特征的演变
        5.1.1 群落高度动态
        5.1.2 群落密度动态
        5.1.3 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
    5.2 不同割草制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特征的演变
        5.2.1 大针茅种群动态
        5.2.2 羊草种群动态
        5.2.3 糙隐子草种群动态
    5.3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演变
        5.3.1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5.3.2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5.3.3 物种均匀性的变化
        5.3.4 主要植物种与多样性的相关性
    5.4 不同割草制度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的动态演变趋势
        5.4.1 一年割两次处理下群落演变阶段及特征
        5.4.2 一年割一次处理下群落演变阶段及特征
        5.4.3 割两年休一年处理下群落演变阶段及特征
        5.4.4 割一年休一年处理下群落演变阶段及特征
        5.4.5 不割草对照处理下群落演变阶段及特征
    5.5 讨论
        5.5.1 不同割草制度对草原群落动态的影响
        5.5.2 不同割草制度对草原群落特征演变的影响
        5.5.3 放牧与割草对大针茅草原群落演变影响的差异性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割草制度下土壤理化特征与植物养分特征分析
    6.1 不同割草制度下土壤养分特征
        6.1.1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6.1.2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6.1.3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6.1.4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6.1.5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6.1.6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6.1.7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6.2 不同割草制度对植物养分特征的影响
        6.2.1 不同割草制度对植物全氮含量的影响
        6.2.2 不同割草制度对植物全磷含量的影响
        6.2.3 不同割草制度对植物全钾含量的影响
    6.3 不同割草制度对主要植物养分含量的影响
        6.3.1 不同割草制度对大针茅养分含量的影响
        6.3.2 不同割草制度对羊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6.3.3 不同割草制度对糙隐子草养分含量的影响
    6.4 土壤理化特性与群落特征的相关分析
        6.4.1 土壤现存贮水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关联分析
        6.4.2 土壤容重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关联分析
        6.4.3 土壤现存贮水量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关联分析
        6.4.4 土壤速效养分与主要植物种地上生物量的回归分析
        6.4.5 土壤养分与群落特征指标的相关分析
    6.5 讨论
        6.5.1 不同割草制度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6.5.2 不同割草制度对植物养分特征的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绵羊放牧轨迹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绢蒿荒漠草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GPS在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2.3 放牧活动对草地的影响
        2.4 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的环境解释
        2.5 空间格局分析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绵羊放牧过程中的位移时空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绵羊行走速度的月变化
        3.2 绵羊行走速度的当日变化
        3.3 绵羊行走速度与坡度的关系
        4 讨论
        4.1 绵羊行走速度的月变化规律
        4.2 绵羊行走速度的当日变化规律
        4.3 绵羊行走速度与坡度的关系
        5 小结
    试验二 绵羊放牧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温度和降水量情况
        2.3 轨迹数据的获取和放牧强度梯度计算
        2.4 草地群落特征调查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强度梯度分布及群落分类
        3.2 不同分类群落草地物种多样性特征比较
        3.3 放牧草地群落形成的环境解释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三 放牧轨迹对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绵羊春秋季放牧移动轨迹分析
        3.2 草地景观格局分析
        3.3 放牧轨迹面内物种及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季节对放牧绵羊移动轨迹的影响
        4.2 放牧轨迹面内物种及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 群落内外来物种来源分析
        4.4 草地景观格局特征
        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蒙古国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对放牧利用持续时间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草地的分布及功能
    1.2 放牧对草地植物功能群组的影响
    1.3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4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养分含量的影响
    1.5 放牧对草地牧草消化率的影响
    1.6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1 放牧对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6.2 放牧对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特点
        2.1.3 植被特点
    2.2 试验地位置及取样设计
        2.2.1 试验样地地理位置
        2.2.2 试验数据获取及样本容量
    2.3 试验测定方法
        2.3.1 牧草化学成分的测定
        2.3.2 牧草消化率及相关指标测定
        2.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对不同功能群组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1 放牧对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2 放牧对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3 放牧对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4 放牧对菊科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5 放牧对一、二年生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6 放牧对苔藓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7 放牧对杂类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8 植物类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放牧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3.2.1 放牧对群落物种数的影响
        3.2.2 放牧对群落盖度的影响
        3.2.3 放牧对群落凋落物的影响
        3.2.4 放牧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2.5 群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放牧对群落牧草物质含量的影响
        3.3.1 水分含量差异
        3.3.2 干物质含量差异
        3.3.3 粗蛋白含量差异
        3.3.4 粗脂肪含量差异
        3.3.5 粗纤维含量差异
        3.3.6 粗灰分含量差异
        3.3.7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
        3.3.8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
        3.3.9 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差异
        3.3.10 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
        3.3.11 代谢能差异
        3.3.12 群落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4 群落牧草体外消化率差异
        3.4.1 不同年份之间体外消化率差异
        3.4.2 不同放牧利用持续时间之间体外消化率差异
        3.4.3 不同地形之间体外消化率之间的差异
    3.5 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3.5.1 土壤pH之间的差异
        3.5.2 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差异
        3.5.3 土壤氮含量差异
        3.5.4 土壤磷含量差异
        3.5.5 土壤钾含量差异
        3.5.6 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
        3.5.7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3.6 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特征的关系
        3.6.1 相关性分析
        3.6.2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3.6.3 各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生物量的关系
    3.7 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3.7.1 相关性分析
        3.7.2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3.8 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与体外消化率之间的关系
        3.8.1 相关性分析
        3.8.2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3.9 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特征的关系
        3.9.1 相关性分析
        3.9.2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3.10 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物质含量的关系
        3.10.1 相关性分析
        3.10.2 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
    3.11 不同层次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1 不同植物类群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2 群落特征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3 群落物质含量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4 消化率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5 土壤理化性质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3.11.6 综合最优母序列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放牧对草地植物类群及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4.2 放牧对草地牧草物质含量及消化性能的影响
    4.3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蒙古国目前草地利用现状及注意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饲草料优化配比是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目前养畜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草牧业的提出为实现牧区与农区、草与畜的高效配置找到有效途径
3 合理的饲草配置是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的关键
4 集约化高效牛羊育肥模式
5 绿色畜产品是现代草牧业发展的驱动力
6 结语

(9)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土壤中的矿物元素
        1.1.1 矿物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1.1.2 影响土壤矿物元素的因素
        1.1.3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变化
    1.2 植物中的矿物元素
        1.2.1 植物对矿物元素的吸收
        1.2.2 矿物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1.2.3 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变化
    1.3 动物中的矿物元素
        1.3.1 动物对矿物元素的吸收与分布
        1.3.2 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
        1.3.3 草食家畜日粮中矿物元素的调控
    1.4 矿物元素在“土-草-畜”间的流动
    1.5 本论文切入点与研究目标
        1.5.1 论文切入点
        1.5.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植物矿物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特征
        2.2.2 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和植物中元素含量的影响
        2.2.3 植物对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吸收能力
        2.2.4 不同植物中Ca、Mg、Mn和Zn元素含量及特征
    2.3 讨论
        2.3.1 影响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流动的因素
        2.3.2 放牧家畜营养需要与草原矿物元素间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矿物元素在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的分布及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3.2.2 常见牧草生长时期的元素含量变化特点
        3.2.3 矿物元素在无芒雀麦和羊草中各部位的分布及变化
        3.2.4 矿物元素在土壤和牧草各部位间的转移效率及变化
        3.2.5 矿物元素在绵羊血液和羊毛中的变化特征
        3.2.6 矿物元素在绵羊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点
    3.3 讨论
        3.3.1 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随季节变化
        3.3.2 矿物元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及转移
        3.3.3 矿物元素在动物体中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元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
        4.1.4 样品分析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理化特性及矿物元素变化
        4.2.2 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植物茎叶比变化
        4.2.3 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变化
        4.2.4 草地植物特征对刈割和放牧响应的多元分析
        4.2.5 绵羊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利用率
    4.3 讨论
        4.3.1 不同处理下草地植物特征和矿物元素含量
        4.3.2 不同处理下草地土壤特性和矿物元素含量
        4.3.3 反刍家畜对牧草中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休牧处理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间矿物元素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样品分析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休牧处理下放牧压变化
        5.2.2 土壤理化特性及矿物元素变化
        5.2.3 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植物茎叶比变化
        5.2.4 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及变化
        5.2.5 绵羊采食量、排粪量及采食组分分析
        5.2.6 不同休牧处理下绵羊摄入的矿物元素
        5.2.7 绵羊元素摄入与排泄的关系
    5.3 讨论
        5.3.1 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关系
        5.3.2 不同休牧对绵羊采食及元素摄入的影响
        5.3.3 放牧绵羊采食与排粪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利用放牧管理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防控技术研究
        1.2.2 放牧利用和刈割管理草地研究进展
        1.2.3 不同家畜采食习性研究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技术路线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取样方法
        2.2.1 模拟放牧实验
        2.2.2 放牧实验
        2.2.3 传统打草场针茅颖果数量等特征的调查
    2.3 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3.1 模拟放牧实验
        3.1.1 不同月份模拟放牧实验大针茅单位面积营养枝和生殖枝枝条数的变化
        3.1.2 不同月份模拟放牧试验大针茅种群及群落全年生物量变化
        3.1.3 不同时间模拟放牧大针茅单位面积结实数的变化
        3.1.4 不同时间模拟放牧大针茅有效抽穗率的变化
        3.1.5 不同时间模拟放牧大针茅种子百粒重的变化
        3.1.6 不同模拟放牧时间下各测量指标的综合比较
    3.2 放牧实验
        3.2.1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大针茅群落主要优势种牧后地上现存量
        3.2.2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大针茅群落颖果成熟期地上现存量
        3.2.3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颖果成熟期大针茅生殖枝平均结实数
        3.2.4 不同牧压于不同放牧家畜下颖果成熟期大针茅单位面积营养枝枝条数
        3.2.5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颖果成熟期大针茅单位面积颖果数
        3.2.6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颖果成熟期大针茅颖果百粒重
        3.2.7 不同牧压和不同放牧家畜下颖果成熟期单位面积大针茅生殖枝枝条数
    3.3 传统打草方式及放牧对控制针茅颖果效果的比较
        3.3.1 打草与放牧方式下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较
        3.3.2 打草与放牧方式下大针茅单位面积结实数和百粒重
        3.3.3 打草与放牧方式下大针茅单位面积营养枝枝条数
        3.3.4 打草与放牧方式下各测量指标的综合比较
四、讨论
    4.1 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1 不同时间模拟放牧对全年累积生物量的影响
        4.1.2 不同牧压对大针茅群落颖果成熟期地上现存量的影响
        4.1.3 不同放牧家畜对大针茅群落颖果成熟期地上现存量的影响
        4.1.4 常年刈割对大针茅群落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4.2 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有效抽穗率和单位结实量的影响
        4.2.1 不同时间模拟放牧对大针茅种群有效抽穗率和单位面积结实量的影响
        4.2.2 不同牧压对大针茅种群单位面积结实量的影响
        4.2.3 不同放牧家畜对大针茅种群单位面积结实量的影响
        4.2.4 常年刈割对大针茅种群单位面积结实量的影响
    4.3 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种群种子百粒重的影响
        4.3.1 不同模拟放牧时间对大针茅种群种子百粒重的影响
        4.3.2 不同牧压对大针茅种群种子百粒重的影响
        4.3.3 不同放牧家畜对大针茅种群种子百粒重的影响
    4.4 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最优放牧时间的探讨
    4.5 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最佳放牧牧压的探讨
    4.6 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最佳放牧家畜的探讨
五、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四、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原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群落对放牧模式调整的生态响应 ——以墨竹工卡社区高寒草甸为例[D]. 王文海.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2]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张寅坤. 鲁东大学, 2020(01)
  • [3]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D]. 尚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5]不同割草制度对大针茅草原群落动态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研究[D]. 时光.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基于绵羊放牧轨迹的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格局特征研究[D]. 陈乙实.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蒙古国草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对放牧利用持续时间的响应[D]. 图门巴雅尔(PUREV Tumenbayar).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1)
  • [8]饲草料优化配比是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的关键[J]. 白文明,侯龙鱼,宋世环,毛小涛,张强强,潘庆民,周青平,张文浩. 科学通报, 2018(17)
  • [9]刈割和放牧对呼伦贝尔草原“土—草—畜”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D]. 罗建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10]利用放牧管理控制针茅颖果芒刺对家畜危害的研究[D]. 武艳涛. 内蒙古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地养分和消化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