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sone膏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

Perisone膏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

一、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蒋琴[1](2020)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验证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口服依巴斯汀片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复方洗剂一号治疗,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疗程7天,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湿疹的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实验部分:观察复方洗剂一号对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进一步阐述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7天治疗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与红霉素相当,MIC值为0.25。表明复方洗剂一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结论:复方洗剂一号是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疗效肯定。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湿热浸淫证候有着良好的改善效果。复方洗剂一号对急性湿疹皮损表面常见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是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祝勇[2](2016)在《王莒生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浮楮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我荣幸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王莒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在三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结合王老师的耐心讲解及自身感悟,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在临床中的治病理念与诊疗技巧,较全面的总结出王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王莒生老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科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白癜风、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科常见病。对于内科呼吸道疾病、老年性便秘等疾病的防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于儿科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等也颇有研究。王莒生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受赵炳南和关幼波等中医专家影响,一是“药疗”与“话疗"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整体观,讲究诊病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真正做到整体治疗;二是“肝肺同治”治疗皮肤病的治疗观;三是内科杂病及疑难杂症“从肝论治"的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我系统总结了王老师治疗湿疹、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痤疮、慢性咳嗽、老年性便秘等疾病的经验,归纳整理了老师特色的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总结了老师在药物应用及方剂使用方面的特色,着重介绍了能体现老师学术价值的代表方剂和常用药物的使用经验。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王莒生老师提倡尊崇经典,融会新知。推崇《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善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方剂治疗疾病,主张“古方今用”;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医学成果,从各种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到中药药理学新进展,靡不涉猎。王莒生老师曾师从我院多名中医大师,其中医学术特点的形成与其工作经历息息相关。王老师从科研及门诊两方面与各位名老中医进行学习,继承并发扬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内科治疗尊崇关幼波老师气血辨证理论,与八纲辨证相结合,形成“十纲辨证”法,重视”从肝论治”,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中。皮肤病诊治思想深受皮科泰斗赵炳南先生影响,效法赵老外病内治思想,善于外病内治,整体治疗,并提出“肝肺同治”,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呼吸病深受许公岩、滕宣光、林杰豪、曹希平等人的学术思想影响,强调痰湿是咳喘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内因,主张治咳喘重在明确咳喘与五脏的关系,从脏腑失衡方面入手进行治疗。儿科受温振英老中医影响,推崇补益气阴,并将这一治疗理念运用到许多儿科疾病的治疗当中。二、学术思想主要特点1.“药疗”与“话疗”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整体观王莒生老师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时既重视当前病证,又重视全面观察分析与现病证相关的其他病证及隐患。论治时紧抓根本,在考虑解决主要症状的同时,对其他病证适当兼顾。她认为真正的医学模式应该是与社会、环境、身心相关的模式,讲究诊病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真正做到整体治疗,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2.皮肤类疾病应“肝肺同治”的思想王莒生老师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常常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肺”、“肝”二脏的关系密切,一方面“肺主皮毛”,空气污染等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到皮肤病变;另一方面社会压力增大,导致患者肝气不舒,加之皮肤病常常反复发作,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常致肝郁,因此“疏肝理气”、“开肺窍”是王莒生老师治疗皮肤科疾病的重要的学术思想。3.“从肝论治”治疗内科杂病及疑难杂症的思想临床诊治内科杂病时,王莒生老师尤其强调“疏肝”的重要性,诊病施治时,时时注重对肝脏的调理,其重视“疏肝”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皮肤科病证的诊治方面,在内科其它各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也需贯彻这一思想,故在临床中立足“疏肝”,论治多种疾病,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4.临床经验主要特点系统总结王老师治疗湿疹、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痤疮、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的经验,归纳整理了老师特色的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总结了老师在药物应用及方剂使用方面的特色,着重介绍了能体现老师学术价值的代表方剂和常用药物的使用经验。三、专病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反映王莒生老师治疗湿疹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特色为开肺窍;王老师运用浮楮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的机理在于该方药可以通过细胞因子白介素的调节对急性湿疹进行治疗,临床试验发现该方剂对细胞因子IL-2、IL-4、INF-γ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有望找到中药治疗该疾病的靶点所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崔壤仁[3](2014)在《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复发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作出评价,予以明确临床实用价值。方法:1.分组:将随机号降序排列把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4例,对照组76例。2.治疗方案:试验组内服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生龙骨30g,煅牡蛎30g,黄柏20g,苍术15g,仙鹤草30g,防风10g,地榆炭30g,侧柏炭20g),每日1剂,水煎200m1,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外用中药煎剂(苦参5g,马齿苋5g,马鞭草5g)煎药汁冷湿敷,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分钟。对照组内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口服,每晚1次。同时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局部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用1次。3.观察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初诊、初诊后于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的复诊情况,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疗效。每次复诊时,记录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用药及合并用药情况等。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症状、程度、是否经过特殊处理、消失时间等。疗程结束后,痊愈或显效的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每4周记录一次给患者进行EASI评分、VAS评分、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观察者总评及患者自我总评。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版)制定。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EASI评分、V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各项皮肤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各个治疗前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皮肤症状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有显着改善,治疗2周后皮损面积及EASI评分即得到改善,坚持治疗8周后各项皮肤症状及体征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与治疗1周后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及VAS评分即得改善,EASI评分治疗2周后开始明显改善。但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不显。3.复发率及安全性比较:随访6个月,两组相比试验组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7.9%,复发时间4.83±1.26月;对照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为49.6%,复发时间3.83±1.52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其复发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于用药第2周出现轻度头晕等不良反应。4.综合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和83.8%,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生活质量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生活质量评分与EASI评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个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与EAS1分值均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差值与EASI评分差值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显着改善患者各项皮肤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效果相当。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并在维持病情稳定、延缓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治疗1周后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方面均得到改善,皮损严重程度及EASI评分从治疗2周后开始显着改善,坚持治疗8周以上为宜。加味龙牡二妙汤方具有镇心安神、除湿止痒之功效。此方组方原理紧扣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药理理论,不仅可减轻湿疹的皮损症状,还可安神止痒,改善睡眠质量。且可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本试验结束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可降低湿疹的复发率,对改善患者的体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味龙牡二妙汤及外用中药煎剂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可靠、且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麦国威(Mak Kwok Wai)[4](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赵俊丹[5](2012)在《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00例皮炎及湿疹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将使用派瑞松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治疗组,使用去炎松膏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使用派瑞松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达85%,较对照组优势显着,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优点,有效避免了由于长期用药而引发局部副作用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永青[6](2011)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8-2010年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治90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A组给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外敷并结合封包治疗,B组给予0.05%卤米松乳膏外敷并结合封包治疗,均早晚各1次,共3周。每周随诊1次,评价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共观察3周。结果 A、B两组起效时间分别为(3.1±0.3)d和(4.5±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1、2、3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34/45)、86.7%(39/45)和91.1%(41/45),B组分别为55.6%(25/45)、68.9%(31/45)和77.8%(35/45),A组高于B组,第1、2周两组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A组的疗效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起效迅速、有效、安全性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杨志波,赖彬,黄迎玉[7](2010)在《中药洗剂治疗湿疹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分析中药洗剂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安全性,以期做出客观、可信的评价,指导临床。方法:计算机检索VIP(1989-2008)、CHKD(1994-2008),纳入以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药洗剂与西药洗剂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Jadad量表记分法,并用RevMan4.2.7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11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异质性检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Q=42.68,P=0.003<0.05,表明研究间的效应量是异质的,因此改为用随机效应模型;(2)合并效应量OR合并为0.17,95%的置信区间为[0.11,0.29];(3)总体OR合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洗剂治疗湿疹的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药洗剂治疗湿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未发现较重的副作用。但由于存在发表偏倚和普遍低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樊晨晖[8](2010)在《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中药熏洗与派瑞松霜(乳膏)外擦分别用于治疗肛门湿疹,观察两组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肛门湿疹临床症状瘙痒及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和肥厚等)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种方法对肛门湿疹治疗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及武汉市第一医院肛肠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肛门湿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并自愿参加受试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中药熏洗组)和对照组(派瑞松霜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急性肛门湿疹12例,亚急性20例,慢性28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1.43±8.18岁;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急性肛门湿疹10例,亚急性14例,慢性36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1.77±8.18岁。以上两组资料患者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结痂、皲裂、糜烂、渗出或苔藓化,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且近期内无痔、肛裂、肛瘘和肛门尖锐湿疣等肛门疾病发作史;无严重的肝、肾、心血管疾病;无药物过敏史;无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癌肿病史或癌肿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以上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中药方熏洗,将中药加水2000m1,文火煮沸煎至1500m1,熏洗15min,每日早晚各一次,7天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用派瑞松霜外擦,每日2~3次,在肛门干燥后,擦于肛周,轻柔1min后,再擦1次,连续使用2周。分别观察并记录用药两个疗程即14d后两组患者皮损面积及瘙痒程度。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均参照评分标准评分。比较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作统计学分析。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治疗期间生活规律,忌辛、辣、腥发动风之品、戒除烟酒嗜好,调节情志。在熏洗和外擦药膏之前先用温水将肛周清洗干净,保持肛周干燥。结果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药熏洗组):痊愈14例(23.33%),显效29例(48.33%),有效14例(23.33%),无效3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派瑞松霜组):痊愈9例(15%),显效25例(41.67%),有效19例(31.67%),无效7例(11.67%),总有效率为88.33%。经统计学Ridit分析,中药熏洗组与派瑞松霜组的临床疗效有显着性差异。(u=2.6676,P<0.01)两组药物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经u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P<0.05。结论肛门湿疹的治疗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比派瑞松霜治疗的临床效果好;对肛门湿疹的治疗用中药熏洗对皮损面积和形态的改善比派瑞松霜组明显;对肛门湿疹瘙痒程度的改善中药熏洗组优于派瑞松霜组。在治疗中及治愈后患者应注意: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②避免食用过敏的食物、生活用品及刺激性食物,如各种皮毛、化妆品、海鲜类、化纤衣物、辛辣类及烟、酒、咖啡等应忌用。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的两组药物治疗的比较,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比使用派瑞松霜外擦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徐晓立[9](2010)在《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工艺可行性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使药物浓集在真皮层(靶向皮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本项目将湿疹喷雾剂制成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并与普通喷雾剂对比,从处方各组分剂量筛选、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及评价、体外透皮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开发治疗慢性湿疹的纳米乳喷雾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等级一致性检验法,以临床试验观察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组方药物剂量;(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3)采用单因素考察试验优选最佳表面活性剂及油相,通过绘制纳米乳伪三元相图,考察纳米乳各组分相转变最佳配比,并制备湿疹纳米乳喷雾剂,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检测纳米乳膏的包封率、载药量,采用恒温加速法考察湿疹纳米乳喷雾剂的稳定性;(4)采用离体兔皮扩散池法,以苦参碱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湿疹纳米乳喷雾剂透皮速率及皮肤贮存量。结果:(1)组方药物剂量(按重量计):丹皮酚B克、苦参碱B克、氧化苦参碱C克、冰片与薄荷脑等量皆为A克,等级和Ri最大,疗效优于其他组。(2)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可知,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仪器精密度、供试液的稳定性,供试品测定的重复性、供试品的加样回收率皆符合定量分析要求,可用于评价工艺、质量、体外透皮特性;(3)最佳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最佳纳米乳油相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 RH40与IPM的质量比为4:1时能形成稳定、均质、透明、具金黄色的纳米乳,其粒径平均值为73.3nm(百分率为73.3%),粒度分布在23.1~115.8nm之间。湿疹纳米乳中苦参碱包封率为(87.06±0.5249)%。纳米乳在-5~65℃及相对湿度75%时稳定性良好。(4)湿疹纳米乳喷雾剂t50%为湿疹喷雾剂的1.782倍,皮肤贮存量前者为后者的1.994倍,说明湿疹纳米乳喷雾剂透皮速率慢,皮肤滞留时间长,皮肤贮存量高。结论:本课题研制的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工艺合理,质量可控,成品稳定。比湿疹喷雾剂皮肤药物储量多,透皮速率慢,符合皮肤局部用药设计要求,经临床试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着。

王国颖[10](2008)在《清热利湿饮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湿热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热利湿饮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湿热证的疗效;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清热利湿饮对Ⅳ型变态反应、炎症反应及5-脂氧合酶的影响,探讨清热利湿饮治疗湿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部分将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清热利湿饮+咪唑斯汀组)、对照组(清热利湿饮组),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瘙痒程度、红斑、丘疹等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实验部分建立小鼠Ⅳ型变态反应模型,将小鼠随机分组,灌胃生理盐水、醋酸泼尼松、清热利湿饮、清热利湿饮+咪唑斯汀,观察对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建立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随机分组,分别外涂生理盐水、哈西奈德、清热利湿饮,观察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大鼠花生四烯酸大鼠足跖肿胀模型,随机分组,灌胃生理盐水、咪唑斯汀、清热利湿饮,观察对5-脂氧合酶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6.7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愈显率73.33%,总有效率9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愈后3月复诊,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显示,清热利湿饮明显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炎症反应及5-脂氧合酶。结论:清热利湿饮+咪唑斯汀治疗湿热型湿疹可提高疗效。清热利湿饮的作用机理与其抗Ⅳ型变态反应、抑制5-脂氧合酶减少白三烯的产生、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利尿等有关。

二、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流行病学的研究
        1.3 病因的认识
        1.4 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临床表现的认识
        2.4 治法的认识
        2.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注意事项
        3.4 疗效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不良反应观察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 实验菌种
        2.2 药物及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材料
    3 培养基的制备
        3.1 平板培养基制备
        3.2 不同浓度含药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4 受试菌的转种活化
    5 菌种鉴定
    6 菌悬液的制备
    7 复方洗剂一号抑菌实验研究
        7.1 牛津杯法
        7.2 含药试管稀释法
    8 抑菌效果判定
        8.1 牛津杯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8.2 含药试管稀释法抑菌效果的判定
    9 研究结果
        9.1 牛津杯法的抑菌结果
        9.2 含药试管稀释法的抑菌结果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湿疹疾病的现状
        1.2 湿疹的诱因
    2 中药制剂外用的作用
    3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中医机理探讨
    4 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现代机理探讨
    5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讨论
        5.1 对湿疹评分方法的认识
        5.2 EASI积分方面比较
        5.3 对于减轻瘙痒方面比较
        5.4 两组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5.5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6 关于实验观察部分的讨论
        6.1 关于中药的MIC值
        6.2 关于药敏方法的选择
        6.3 微生物与湿疹的关系与实验菌种选择
        6.4 实验结果的讨论
    7.关于基础药敏试验和临床观察的情况的几点思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王莒生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浮楮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王莒生老中医专家学术渊源概述
    1. 王莒生简介
    2. 王莒生学术思想渊源
    参考文献
王莒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王莒生老师学术思想概述
        1. “药疗”与“话疗”相结合的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2. 皮肤病从“肝肺论治”
        3. 内科杂病及疑难杂症“从肝论治”
        4. 结论
    王莒生老师诊疗经验总结
        1. 湿疹诊疗经验总结
        2. 白癜风诊疗经验总结
        3. 银屑病诊疗经验总结
        4. 痤疮诊疗经验总结
        5. 荨麻疹诊疗经验总结
        6. 慢性咳嗽病诊疗经验总结
        7. 便秘症诊疗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王莒生浮楮清热除湿汤辨治急性湿疹(湿重于热证)的研究
    文献综述 湿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文献对湿疹的论述
        2. 湿疹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1 湿疹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2.2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3. 湿疹中医辨证施治的进展
        4. 中药单方验方治疗湿疹的进展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6. 湿疹的相关研究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疗效判定
        2.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二组安全性检测及评价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1 对湿疮病名的认识
        1.1 按临床特征命名
        1.2 按部位命名
        2 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因病机
        2.2 现代中医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湿疮的治疗进展
        3.1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3.2 当代名家治疗湿疮的经验
        3.3 现代中医对湿疮治疗的研究
        4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实验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1 湿疹的概念及分类
        2 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过敏原
        3.2 皮肤菌群及感染因素
        3.3 遗传因素
        3.4 免疫因素
        3.5 皮肤屏障功能
        3.6 心理因素
        4 湿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1 湿疹临床表现
        4.2 湿疹的鉴别诊断或误诊
        5 湿疹的治疗
        5.1 系统性治疗
        5.2 局部治疗
        5.3 光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方法
        3.4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
        4.1 疗效判定标准
        4.2 安全性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线比较
        1.1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1.2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
        1.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1.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 疗效评价
        2.1 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2.2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4 综合疗效评价
        2.5 生活质量评价
        3 安全性评价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
        3.2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3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3.4 复发情况评价
    讨论
        1 加味龙牡二妙汤治疗湿疹的理论基础
        1.1 湿疹的病因病机
        1.2 ‘镇心安神,除湿止痒’的治则提出
        2 加味龙牡二妙汤组方原理
        2.1 加味龙牡二妙汤的组成
        2.2 组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2.3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3 外用中药煎剂介绍
        4 对照药物介绍
        4.1 盐酸西替利嗪片(Cetrizine Hydrochloride)
        4.2 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0.1%Hydrocortisone Butyrate Cream)
        5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5.1 试验结果分析
        5.2 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疗效评估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二、皮损疗效评价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第四节 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八节 研究结果
    第九节 讨论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九、临床结果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分标准
    1.4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6)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分级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中药洗剂治疗湿疹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资料来源
    1.3 纳入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
    1.5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定
    1.6 敏感度分析
    1.7 发表性偏倚的分析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概述及质量
    2.2 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性偏倚的评价
4 讨论
    4.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2 疗效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3 中药洗剂与西药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8)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统计学标准
    2 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标准
        3.2 临床症状记分方法
        3.2.1 瘙痒记分
        3.2.2 皮损面积记分
        3.2.3 皮疹形态计分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5.1 熏洗疗法的研究
        5.1.1 熏洗疗法的作用机制
        5.1.1.1 中医对熏洗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
        5.1.1.2 熏洗疗法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5.1.1.2.1 皮肤的吸收作用
        5.1.1.2.2 抗菌抗毒作用
        5.1.1.2.3 局部的物理作用
        5.1.2 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5.2 熏洗方的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工艺可行性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处方药物剂量的筛选
    1 药材
    2 处方来源
    3 处方组成
    4 药物剂量筛选
第二部分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处方药物含量测定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试剂、药材
        1.2 仪器
    2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研究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液的制备
        2.3 专属性试验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样品中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
    3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研究
        3.1 色谱条件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 阴性干扰试验
        3.5 线性关系考察
        3.6 精密度试验
        3.7 稳定性试验
        3.8 重复性试验
        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3.10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第三部分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工艺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试剂、药材
        1.2 仪器
    2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工艺初步研究
        2.1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剂处方设计
        2.1.1 纳米乳油相的选择
        2.1.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1.3 纳米乳伪三元相图的确定
        2.2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基本方法
        2.3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质量评价
        2.3.1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粒径测定
        2.3.2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包封率
        2.3.3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稳定性研究
第四部分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试剂、动物
        1.2 仪器
    2 体外透皮试验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液的制备
        2.4 阴性样品的制备
        2.5 专属性试验
        2.6 线性关系考察
        2.7 精密度试验
        2.8 稳定性试验
        2.9 重复性试验
        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各制剂样品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供给池中药物制剂含量)
        3.1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3.2 湿疹喷雾剂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4 体外透皮试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4.1 离体兔皮的制备
        4.2 经皮渗透实验基本操作
    5 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与湿疹喷雾剂体外透皮试验取样点及间隔时间的设计
        5.1 预实验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
        5.2 体外透皮初步试验结果分析
    6 湿疹喷雾剂与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体外渗透试验
        6.1湿疹喷雾剂体外渗透试验结果
        6.2湿疹纳米乳喷雾剂体外渗透试验结果
    7 结果分析、计算及统计学处理
        7.1 计算各次试验累积透皮率达到8组最大累积透皮率平均值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t_(50%)
        7.2 比较湿疹喷雾剂与湿疹纳米乳喷雾剂t_(50%)理论值的差异
        7.3 结论
    8 湿疹喷雾剂与湿疹纳米乳喷雾剂皮肤储库效应对比研究
        8.1 皮肤储库效应试验结果
        8.2 统计分析
小结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0)清热利湿饮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湿热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治疗方法
    六、观察指标
        (一) 疗效观察指标
        (二) 实验室观察指标
        (三) 不良反应及耐受性观察
    七、疗效评定标准
        (一) 评定方法
        (二) 评定标准
    八、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临床疗效
        (一) 两组药物对湿热型湿疹的症状积分比较见表6
        (二) 两组药物对湿热型湿疹的疗效比较见表7
    二、治愈病例随访结果见表8
    三、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清热利湿饮抗Ⅳ型变态反应试验
        一、实验材料
        (一) 动物
        (二) 药物
        (三) 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模型的建立
        (二) 灌药
        (三) 观察指标
        (四) 判定
        三、实验结果
        (一) 小鼠诱发皮炎后耳厚度及重量的影响
        (二) 小鼠左耳组织切片真皮单核细胞浸润情况的比较
    实验二 清热利湿饮抗炎试验
        一、实验材料
        (一) 动物
        (二) 药物
        (三) 仪器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三 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在体实验
        一、实验材料
        (一) 动物
        (二) 药物
        (三) 仪器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实验分组
        (二) 炎症反应的评估
        (三) 备注
        三、实验结果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治疗概况
        (三) 研究进展
    二、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一) 病因
        (二) 发病机理
        (三) 治疗进展
    三、方药分析
        (一) 内服方药组成及分析
        (二) 外用方药组成及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实验结果分析
    五、作用机理探讨
        (一) 抗过敏
        (二) 调节免疫
        (三) 抗炎
        (四) 抗病原微生物
        (五) 利尿作用
        (六) 止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派瑞松霜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洗剂一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蒋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王莒生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浮楮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祝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加味龙牡二妙汤联合外用中药煎剂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D]. 崔壤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J]. 赵俊丹.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0)
  • [6]卤米松三氯生乳膏联合冰磺肤乐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 黄永青. 海南医学, 2011(17)
  • [7]中药洗剂治疗湿疹的系统评价[J]. 杨志波,赖彬,黄迎玉. 中医药导报, 2010(09)
  • [8]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的临床研究[D]. 樊晨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湿疹纳米乳喷雾剂制备工艺可行性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D]. 徐晓立.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5)
  • [10]清热利湿饮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湿疹湿热证的研究[D]. 王国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Perisone膏治疗湿疹皮炎6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