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可爱资源的璀璨明珠

桂北可爱资源的璀璨明珠

一、桂北璀璨明珠 可爱的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姚瑶[1](2021)在《西安回民街民俗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林恒锋[2](2021)在《中国古建筑文化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发展急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软实力文化重要部分,年轻人成为传统古建筑文化的受益者。外来软实力文化对内输入,国内传统文化的兴起,让这辈年轻对文化的认知出现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中西方发展时间出发点不同,国内传统古建筑借着数字化平台的传播,还不足以让国内传统古建筑文化发扬光大的层面。数字化的发展也让大批文化传播方式逐渐改变,致使国内外人群受到软实力文化的影响。当国内外受到传统古建筑文化冲击的时候,商业化的形式、质量参差不一,传统古建筑文化输出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建筑文化千篇一律、创新设计不足等,使得玩家群体受到传统古建筑文化的误导。如何在传统古建筑在游戏影视动漫等平台创新继承与发展,是该课题发展的切入点。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影响力,是对国内发展软实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对传统古建筑文化进行概述,其中的建筑符号派别进行整理与归纳,对着现代化游戏的以传统古建筑为背景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从中归纳出一套完整的传统古建筑设计的原则与方式,在如何将古建筑文化的创新设计与知识相结合,达到一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播效果,总结归纳出一套可行性较高的传统古建筑知识体系。从游戏设计层面出发,如何利用更好的设计提炼手法才能够正确表达古建筑设计,以及在传播层面上对外传播正确的古建筑知识文化与特色,正是该课题研究的核心话题。需遵顼的基本原则,结合七大派别的设计规律进行归纳,加上创作方法屋顶形式、建筑屋身、建筑台基来进行设计,设计出一套客家建筑设计。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七章,第一章讲述论文的相关背景与课题来源的内容;第二章是以是概述整篇文章的理论知识;第三章是讲述传统古建筑文化知识,初步到深入的了解现实传统古建筑创新性手法;第四章所讲的是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传统古建筑文化价值的理论方法,在游戏里的运用设计;第五章是古建筑文化在数字化游戏中的空间应用以及体验;第六章结合理论手法知识来分析游戏案例的内容,总结出一套设计规律的手法研究,用户访谈以及作品展示的内容,最后是总结展望。

廖璇[3](2020)在《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族马尾绣堪称刺绣活化石,不仅是水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水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因,本文及通过马尾绣研究可以透析水族传统文化建构。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艺术学、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范畴与方法,再现水族马尾绣,对其发展衍生的整体背景做出判断,理性认识并把握其当代价值,提出艺术转换的可行路径,涵盖马尾绣历史,产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解读材料、工艺、纹饰与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并提出马尾绣在文化变迁中的已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呈现出由物质形态拓展至文化归属、价值观念等层面。研究将促发水族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挖掘,十分契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目的。在水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适应与改变而习来的民族习惯,直接呈现了水族人民应时应景的造物观。马尾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来自水族民间生活的影响,马尾绣的形态、工艺演变均因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科技条件等现实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如若脱离水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则马尾绣研究将不成立。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推动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议话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需探索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存在目的,舍其形方得其神,要论述其工艺的保护传承,更要诠释其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审美适应。因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研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二重论证法,解读图案传承文化,将隐藏在马尾绣背后的“意义之网”剥丝抽茧。接下来对马尾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简述水族的分布与识别,诠释其族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水族马尾绣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族群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水族马尾绣的本源文化特征,马尾绣因水族的生存环境而演变,充分反映了水族社会的礼俗、信仰,通过其功能的解读,反应水族社会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阐释水族马尾绣的纹饰象征含义,以及其艺术与工艺特征。水族马尾绣的纹饰图案不仅承载了水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还存在涵化的样式流变。马尾绣作为水族女性普遍掌握的技艺形式,随时空变化,马尾绣工艺亦发生变迁。第五部分,论证不同场域下的马尾绣存在,原生场域促生“本真”产业雏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隐形”推动传承与保护,产业化场域“显性”助推产业发展,透过观察记录三个场域的交叉重叠,根据多元场域下地方性知识促发“习惯”变迁,探析马尾绣社会功能的变迁。第六部分,量化分析马尾绣互联网活跃度,对大数据中的马尾绣关注度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应策略,为水族马尾绣的活化找出方法和路径。最后,对本文分析进行总结,马尾绣意义之网得以破译分析。

高扬励[4](2020)在《会馆剧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馆剧场,指会馆内专门用于戏曲演出及观赏的场所。本论文以会馆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会馆剧场的田野调查及搜集、整理与会馆剧场相关的文献材料,运用戏曲学、宗教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馆剧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会馆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类型之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演剧场所,其形制、布局与当时的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无疑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建构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本论文首先对会馆及会馆剧场的基本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会馆剧场的产生动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各地区会馆剧场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进行总结,考察会馆剧场的实际状况;再次,对室内会馆剧场及娱人小剧场的建筑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总结剧场之特征;最后对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进行梳理,对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进行总结,探讨会馆剧场对于戏曲传播的作用。会馆剧场作为会馆的构成部分,其自身特征受会馆的直接影响。会馆剧场是会馆祭祀、联谊需求的产物,以满足会馆成员敬神、娱乐的目的而建。从时间上看,会馆剧场初兴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民国走向衰落。整体上看,会馆受商人、官员、移民的流动而遍布全国,因而会馆剧场也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而言,会馆剧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水陆交通要地以及人口聚集的市镇。会馆剧场继承神庙剧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多样,装饰文雅华丽。会馆剧场仿照神庙剧场而建,采用时代流行的剧场样式。会馆剧场的戏台以过路台为主,两侧设有看楼。有的会馆设有多座戏台来满足会馆繁盛演剧的需要。因会馆成员的审美及会馆所处地区建筑风格、地形的不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上形成区域特征。匾额、楹联、雕塑和彩绘是会馆剧场的主要装饰,这些装饰彰显会馆成员的经济实力,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使会馆剧场成为中国古代剧场装饰艺术的代表。室内会馆剧场和娱人小剧场是会馆剧场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上更加考虑观众观剧的舒适性及剧场的专业性。室内会馆剧场在剧场顶部设置屋顶,将看楼设置成包厢,大厅摆放桌椅。室内会馆剧场虽与戏园相仿,但仍存差异。娱人小剧场多设在会馆较隐蔽的院落,规模较小,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娱人小剧场摆脱了敬神演剧的功能,完全为娱乐而设,戏台面朝议事厅、看楼等建筑。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分祭祀演剧、行业演剧和团拜演剧。演剧时间以定时为主,随时为辅。会馆剧场演剧场次繁多,对于剧场及演剧活动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会馆通常会设立条规,对剧场租用、演剧活动秩序、戏资收缴等方面予以规范,确保演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清时期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的会馆剧场,是戏曲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剧场不仅是家乡声腔向外传播的平台,亦是其他声腔展演的舞台。由此而言,会馆剧场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蒋孟寰[5](2020)在《泉域与聚落:南岭走廊福溪瑶寨水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福溪村是南岭走廊潇贺古道上平地瑶族与汉族杂居的典型传统村落,具有南方传统村落的普遍性特质。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富川福溪村为考察中心,对南岭走廊地区平地瑶传统水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本研究围绕发源于该村的地下涌泉福溪泉及其所流经的泉域,重点描述和探讨作为生命之源的泉水对南岭山地民族先民、今人房屋选址、建村立寨、生产生活、民间信仰、民俗习惯等文化事项中的制约和影响。本研究先是分析福溪泉对福溪村村落选址、房屋建筑的影响以及村民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态度。再通过对福溪村日常生产生活水具、建筑、村落民居天井中的水法则、水禁忌等的论述。接着,以福溪村日常生活的“康水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和福溪人的民间信仰、节庆仪式”等角度切入,重点透视水文化对福溪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然后,从村规民约中水文化对当地生产方面的社会规范的角度,突出水文化对族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调适作用。最后,总结水在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等五重关系中的文化功能并揭示其在泉域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义。本研究结合福溪村关于泉域中水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从水文化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探讨了人类生存空间与泉域水资源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并以此启示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资源,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潘秋红[6](2019)在《广西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壮族有服饰、壮锦、绣球、铜鼓、绣花鞋、提线木偶、银饰等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曾经与壮族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工艺品,正在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依托本土丰富的资源,当地高校在产品设计实践教学中,应该积极寻求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

廖楠[7](2019)在《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文中认为赣州北部地区是指赣州地区北部的八个县市区的行政地域范围,即:章贡区、赣县、宁都县、于都县、石城县、会昌县、兴国县、瑞金市的行政区域。赣州北部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内山峰林立、江河纵横,自然资源富饶。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为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本文以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区内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总结归纳、综合分析以及对现存古代园林的实地调研,梳理出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园林类型、代表园林和地域特色。受赣州北部地区古代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赣州北部地区的古代园林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1、形成期——秦汉时期,东汉时期,在神仙文化的影响下,地区内风景优美的金精山被开辟成为黄仙老道的修仙之地,赣州北部地区的园林形成于此。2、初始期——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传入赣州北部地区后,两教文化成为地区内主流文化,境内开始出现寺观园林,如宁都青莲寺。同时在玄学影响下,人们的山水审美意识被唤醒,地区内高山深谷出现私家园林,如宁都赖箕庐;3、转折期——隋唐五代,中原腹地战乱导致北人南迁,为赣州北部地区的发展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儒学文化和堪舆文化开始传入,人们的造园思想悄然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有许多宗教信徒舍宅为寺,寺观园林的建置更加完善,而私家园林受到刚传入的儒家文化主导的科举文化影响,呈现依山傍寺的分布状况;4、兴盛期—宋代,这一时期地区内经济、文化、政治快速发展。地区内开始兴办教育,文人学子逐渐增多。境内开始出现书院园林、学宫园林(龙湖书院、赣州府学)、文人?集的公共园林(八境台)、文人出仕带来的衙署园林(甓园)、文人隐逸的私家园林(水竹幽居),同时寺观园林这一时期也是更具有游憩功能;5、全盛期——元明时期,在这一时期,地区内人们造园活动频繁,境内园林数量数倍多于前期,地区园林的类型齐全。在地区鼎盛风水学说的影响下,出现“造风水,兴科举”的热潮。地区内的书院园林与学宫园林,在选址、布局、造景上均受其影响,还带来新的景观元素——风水塔。6、成熟期——清代,这时期赣州北部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政治清明,造园技术成熟。地区内原有的各类型园林呈现数量增多、规模变大,植物种类多,园内景观丰富,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境内外来氏族的栖居环境经过百年的发展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园林景观。赣州北部地区的古代园林在地区独特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一共形成7种主要园林类型,即:寺观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学宫园林、公共园林及其他园林。通过总结发现地区内的古代园林发展具有形成早,发展慢的特点。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地域特色在造园思想上呈现出杂糅多元,堪舆为上的特点;在意境营造上追求以景明志;在景观元素的应用上使用风水塔;在景观营造上独具匠心:(1)选址上以山林地为主,受堪舆文化影响。(2)理水上讲究活源活水,成景别致。(3)筑山是累土成台,以供远眺。(4)植物种类多样,四时卉发。(5)建筑形式多样,融于自然。

范雯雯[8](2019)在《体验视角下泰安大河峪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是人类聚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原始形式,我国的乡村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提升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体验是人与乡村景观之间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对人们感知乡村景观、认识乡村景观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体验为视角,以“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策略研究——实践研究”为总体思路,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体验之间相互融合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在阐述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明确了现阶段将体验设计融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体验设计两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梳理。随后,结合实践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确定山东淄博中郝峪村和浙江杭州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为调查研究对象,在阐述选择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内容调查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现阶段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体验主题的精准化、体验空间的科学化、体验路线的有序化、体验场所的乡土化”四个阶段,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最后,在对大河峪村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将上文中总结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到大河峪村,阐述体验设计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表明,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对现阶段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补充,自然生态与景观体验的融合能够改善乡村环境,民俗生活与景观体验的融合能够传承乡村记忆,农业生产与景观体验的融合能够发展乡村经济。总之,体验是人与乡村景观之间参与互动的有效媒介,乡村景观因人的体验而产生价值,人因体验乡村景观而获得价值。

林广臻[9](2018)在《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最早由岭南园林的理论家刘管平先生在研究岭南园林历史发展后总结提出,其对于惠州西湖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是岭南州府园林研究的肇始。岭南州府园林的理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岭南园林研究的内容,扩展岭南园林研究的框架。本研究从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的历史形成和园林特色两个维度展开,对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背景、历史演进、生态建构、公共特性、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结论。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岭南州府园林形成的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岭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迁跃发展、岭南地区主要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发展与融合、岭外同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都共同构成了唐宋岭南州府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典型实例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演化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提炼了风景营造的四个行为模式,建立了岭南州府园林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四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整体平衡的生态格局建构,以及这个生态格局对州府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的基础性影响。第五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的公共特性,对公共与公共性本身的认识进行了基本的区分。从岭南州府园林管治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在古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旷墺交替的风景空间关系,归纳了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范式,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善于从景致变化中提炼四季游览的主题,以及从风景建筑、风景植物、风景品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其营造基本内容。第七章揭示了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州府园林营造实践,是中国古典园林从风景到园林转化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岭南州府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其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公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发韧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园林营造,进而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公家园林”的存在。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多维度的展开研究,本论文回答了有关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问题,阐释了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岭南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存在,在古代岭南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展。

黄渊基[10](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提出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二、桂北璀璨明珠 可爱的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北璀璨明珠 可爱的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古建筑文化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游戏产品与理论现状
        1.2.2 国内游戏产品与理论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建筑认知特征分析
        2.1.1 建筑美学
        2.1.2 建筑空间组合论
        2.1.3 建筑符号学
        2.1.4 建筑场景设计概念
第三章 中国传统古建筑艺术的概述
    3.1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3.2 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价值
        3.2.1 传统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3.2.2 宗教思想对传统古建筑的影响
    3.3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特征内涵
        3.3.1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分布特征
        3.3.2 中国古建筑的表现形式
    3.4 中国古建筑形态与审美意识的分析
        3.4.1 建筑整体特征形态
        3.4.2 群体建筑布局
    3.5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3.5.1 传统古建筑多途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 中国古建筑艺术在虚拟游戏场景中的再造与研究
    4.1 基于语构学层面分析游戏建筑特征的符号形式
        4.1.1 古建筑游戏的表层结构
        4.1.2 古建筑游戏的深层结构
    4.2 基于语义学层面分析建筑符号特性
        4.2.1 游戏建筑图像性符号的特征
        4.2.2 游戏建筑指示性符号的特征
        4.2.3 游戏建筑象征性符号的特征
    4.3 基于古建筑组合论在数字化游戏设计空间层次的处理
        4.3.1 建筑外型空间场景的处理
        4.3.2 建筑室内空间场景的处理
        4.3.3 建筑园林空间场景的处理
    4.4 古建筑在数字化游戏场景再现中存在的问题
    4.5 古建筑在数字化游戏场景再现中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4.6 虚拟古建筑与现实古建筑的差异性
第五章 古建筑文化在数字化游戏中的空间应用以及体验
    5.1 古建筑文化在数字化游戏空间体验的价值
    5.2 古建筑在数字化游戏设计情感化层次的分析
        5.2.1 用构思层面评价数字化游戏场景
        5.2.2 用交互层面评价数字化游戏场景
        5.2.3 用沉浸层面评价数字化游戏场景的
    5.3 游戏建筑符号设计案例分析
        5.3.1 中国古建筑在“天涯明月刀OL”中的运用
        5.3.2 古建筑元素在“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的运用
    5.4 游戏建筑用户调研研究
        5.4.1 用户访谈
    5.5 问卷调查
        5.5.1 问卷分析
    5.6 游戏设计规则的归纳
第六章 基于“客家文化”土楼建筑为特色的美术设计—“客家”建筑创作
    6.1 设计说明以及内容阐述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附录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民分布与识别
    第一节 睢、水家、水族
        一、人类学分析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族源传说考证
        一、百越后裔说
        二、殷人后裔说
        三、龙番后裔说
        四、东谢蛮后裔说
        五、土着民族说
        六、源于古治水部族说
        七、江南迁来说
        八、两广迁来说
        九、牙娲造人的族源神话
        十、洪荒遗民再造人烟的族源神话
    第三节 鱼图腾崇拜及鱼的传人信仰
        一、水族祖先影子说
        二、水族后裔变体说
第二章 马尾绣本元文化特征
    第一节 马尾绣诠释水族民俗
        一、母性内涵与马尾绣背带
        二、“民族记忆”下的图腾崇拜
        三、马尾绣的象征和禁忌
    第二节 马尾绣纹饰的文化内涵
        一、马尾绣纹饰的符号所指
        二、纹饰构成的指向来源
    第三节 马尾绣与民间信仰
        一、源与自然信仰的纹饰产生
        二、寄情于民间传说的马尾绣
第三章 水族马尾绣艺术与工艺特征
    第一节 水族马尾绣的分布、种类
        一、水族马尾绣的分布
        二、水族马尾绣的种类
    第二节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
        一、马尾绣制作
        二、铜片的打造
        三、水族马尾绣的搭配绣法
    第三节 水族马尾绣的审美意味
        一、色彩衬托水族马尾绣情感内涵
        二、水族马尾绣的视觉符号象征
    第四节 水族马尾绣的功能变迁
        一、水族马尾绣传统艺术装饰功能及象征意义
        二、马尾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
第四章 场域聚集下的马尾绣
    第一节 原生族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二、礼俗文化与礼物经济
        三、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马尾绣
        二、教育平台助力下的马尾绣
    第三节 产业化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马尾绣产业化构建模式
        二、马尾绣产业化SWOT分析
        三、显性产业化,马尾绣文化产业
        四、隐形产业化,马尾绣旅游产业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马尾绣的深度体验
        二、“互联网+”马尾绣拓宽旅游营销模式探索
        三、借助互联网咨询进行概念推广与文化传播
        四、购物平台推广与线下品牌传播
        五、与知名IP合作,进行概念文化传播
    第二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优劣势
        一、马尾绣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三、“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瓶颈与劣势
    第三节 “互联网+”马尾绣的文化圈层对策
        一、马尾绣的文化圈层类型
        二、明确互联网文化圈层,对症文化受众
        三、对应互联网文化圈层,构建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项目
致谢

(4)会馆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会馆剧场相关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馆及其剧场的兴建
    第一节 会馆概述
        一、会馆的兴衰
        二、会馆的分类
        三、会馆的分布
    第二节 会馆的功能与剧场的创建
        一、会馆功能概说
        二、会馆剧场的创建缘由
        三、会馆剧场的创修经费
第二章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制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遗存
        一、会馆剧场的演变
        二、会馆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设置
        二、会馆剧场的建筑特征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布局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第四章 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局部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三、正面看楼与看台
        四、过街剧场
第五章 室内会馆剧场
    第一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遗存
        一、现存室内会馆剧场
        二、碑刻及文献载录的室内会馆剧场
    第二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特征
        一、时空分布
        二、建筑形制
        三、室内会馆剧场与戏园之比较
第六章 娱人小剧场
    第一节 娱人小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娱人小剧场的特征
        一、出现时间及功能
        二、剧场的空间设置
        三、戏台的建筑形制
        四、观剧场所的设置
第七章 会馆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匾额与楹联
        一、匾额
        二、楹联
    第二节 雕塑与彩绘
        一、雕塑
        二、彩绘
第八章 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
        一、祭祀演剧
        二、行业演剧
        三、团拜演剧
    第二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
        一、剧场的租用
        二、演剧活动的管理
        三、戏资的来源
    第三节 商路与戏路:会馆剧场的演剧与戏曲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泉域与聚落:南岭走廊福溪瑶寨水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富川县的历史研究现状
        二、传统村落研究概况
        三、水文化研究概况
        四、福溪村及其水文化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福溪村的概况
    第一节 田野点介绍
    第二节 福溪村水文化景观
        一、水文化自然景观
        二、水文化人文景观
第二章 村落、民居与水的关系
    第一节 村落与水的关系
        一、村落选址与水的关系
        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民居与水的关系
        一、民居建设与水的关系
        二、民居中水文化器物
    第三节 民居的天井与水
        一、天井水法
        二、天井禁忌
        三、天井文化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与水
    第一节 长寿康养之水
        一、健胃消食的舌尖之水
        二、强健体魄的养生之水
        三、消灾解难的神性之水
    第二节 热情待客之水
        一、热情洋溢的迎客茶水
        二、热忱豪迈的宴客酒水
第四章 村民的水文化信仰
    第一节 人生礼仪中的水文化
        一、出生礼仪中的水文化
        二、成年婚嫁中的水文化
        三、丧葬仪式中的水文化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中的水文化
        一、节庆仪式中的水文化
        二、求雨仪式中的水文化
第五章 村落中社会规范与水
    第一节 分水法则与水权
        一、分水法则
        二、水权归属
    第二节 村规民约中的水规范
        一、村规民约中的水条例
        二、水源保护中的水禁忌
第六章 水文化功能的解读
    第一节 协调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协调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协调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西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现状
    (一)百色市自然地理环境
    (二)百色市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现状
        1. 壮族黑衣、蓝衣服饰
        2. 壮族织绣技艺
        3. 铜鼓
二、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文化价值
    (一)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
    (二)壮锦图案的艺术特征
    (三)黑衣壮服饰的艺术特征
    (四)铜鼓造型及图案的艺术特征
三、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在高校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利用与开发
    (一)对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中图形图案的开发运用
        1. 铜鼓图案的运用开发
        2. 织锦图案的运用开发
    (二)对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中传统技艺的开发利用
四、结语

(7)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2 江西古代园林研究动态
        1.3.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变迁及园林环境
    2.1 赣州北部地区城市历史沿革及概况
    2.2 自然环境
        2.2.1 山水环境
        2.2.2 气候条件
        2.2.3 物产资源
    2.3 经济、政治及人文环境
        2.3.1 政治环境
        2.3.2 经济条件
        2.3.3 人文环境
    2.4 赣州市北部地区园林类型及发展阶段
        2.4.1 赣州市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类型
        2.4.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发展阶段
    2.5 小结
3 秦汉时期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3.1 历史背景概述
        3.1.1 政治背景——结束蛮荒,纳入中原
        3.1.2 经济背景——航运初通,发展农业
        3.1.3 文化背景——区域闭塞,崇信鬼神
    3.2 园林发展概述
    3.3 赣州北部地区园林的形成——神仙思想的产物
    3.4 小结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4.1 历史背景概述
        4.1.1 政治背景——军事开发,北民入迁
        4.1.2 经济背景——航运畅通,农业始兴
        4.1.3 文化背景——隐逸始入,宗教盛行
    4.2 园林发展概述
    4.3 主要园林类型
        4.3.1 寺观园林
        4.3.2 私家园林
    4.4 小结
5 隋唐五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5.1 历史背景概述
        5.1.1 政治背景——乱世安定,北民再入
        5.1.2 经济背景——航运始兴,经济发展
        5.1.3 文化背景——儒学传入,宗教仍兴
    5.2 园林发展概述
    5.3 主要园林类型
        5.3.1 寺观园林
        5.3.2 私家园林
    5.4 小结
6 宋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6.1 背景概述
        6.1.1 政治背景——清官明吏,政局安稳
        6.1.2 经济背景——航运发达,商业发展
        6.1.3 文化背景——儒学始兴,道佛犹然
    6.2 园林发展概述
    6.3 园林类型
        6.3.1 衙署园林
        6.3.2 学宫园林
        6.3.3 书院园林
        6.3.4 公共园林
        6.3.5 寺观园林
        6.3.6 私家园林
    6.4 小结
7 元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7.1 背景概述
        7.1.1 政治背景——战争频发,时局动荡
        7.1.2 经济背景——课税繁冗,经济惨淡
        7.1.3 文化背景——宗教文化,星火不灭
    7.2 园林发展概述
        7.2.1 园林类型
        7.2.2 寺观园林
        7.2.3 私家园林
    7.3 小结
8 明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8.1 背景概述
        8.1.1 政治背景——设立巡抚,流民入籍
        8.1.2 经济背景——航运繁荣,经济复兴
        8.1.3 文化背景——兴办教育,风水盛行
    8.2 园林发展概述
    8.3 园林类型
        8.3.1 衙署园林
        8.3.2 学宫园林
        8.3.3 书院园林
        8.3.4 私家园林
        8.3.5 公共园林
        8.3.6 寺观园林
        8.3.7 其他园林
    8.4 小结
9 清代的赣州北部地区园林
    9.1 背景概述
        9.1.1 政治背景——恢复科举,局势安稳
        9.1.2 经济背景——航运繁华,经济昌盛
        9.1.3 文化背景——儒学兴盛,道佛渐衰
    9.2 园林发展概述
    9.3 园林类型
        9.3.1 衙署园林
        9.3.2 学宫园林
        9.3.3 书院园林
        9.3.4 私家园林
        9.3.5 公共园林
        9.3.6 寺观园林
        9.3.7 其他园林
    9.4 小结
10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造园特色
    10.1 造园思想——杂糅多元,堪舆为上
    10.2 造园意境——以景明志
    10.3 独特的景观元素——风水塔
    10.4 独具匠心的景观营造
        10.4.1 选址——山林为主,堪舆指导
        10.4.2 理水——活源活水,成景别致
        10.4.3 筑山——累土成山,以供凭眺
        10.4.4 植物——种类繁多,花木尤胜
        10.4.5 建筑——形式多样,融于自然
11 结论与不足
    11.1 本文主要结论
        11.1.1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发展脉络
        11.1.2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类型及其发展历程
        11.1.3 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的地域特色
    11.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年表
附录二:园记
作者简介

(8)体验视角下泰安大河峪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3.2 体验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设计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景观
        2.1.2 乡村景观规划
        2.1.3 体验
        2.1.4 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2 理论基础
        2.2.1 体验的分类
        2.2.2 体验的途径
        2.2.3 体验设计的特点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5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6 场所精神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调查
    3.1 山东淄博中郝峪村
        3.1.1 选择依据
        3.1.2 基本概况
        3.1.3 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调查
        3.1.4 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问卷调查
    3.2 浙江杭州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
        3.2.1 选择依据
        3.2.2 基本概况
        3.2.3 体验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调查
    3.3 调查研究总结
        3.3.1 成功经验总结
        3.3.2 现存问题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体验视角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主题、空间、路线、场所之间的关系
    4.2 体验主题的精准化
        4.2.1 特色——定位主题
        4.2.2 素材——诠释主题
        4.2.3 命名——深化主题
    4.3 体验空间的科学化
        4.3.1 体验空间的划分依据
        4.3.2 体验空间的特性表述
        4.3.3 体验空间的内容表述
    4.4 体验路线的有序化
        4.4.1 I级体验路线的组织方式
        4.4.2 II级体验路线的组织方式
    4.5 体验场所的乡土化
        4.5.1 人的行为要素
        4.5.2 空间环境要素
        4.5.3 地域文化要素
        4.5.4 景观实体要素
    4.6 本章小结
5 体验视角下泰安大河峪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可行性研究
        5.1.1 现状分析
        5.1.2 ASEB栅格分析
    5.2 实践研究过程
        5.2.1 体验主题
        5.2.2 体验空间
        5.2.3 体验路线
        5.2.4 体验场所
    5.3 实践研究结论
        5.3.1 通过自然生态与景观体验的融合,改善乡村环境
        5.3.2 通过文化生活与景观体验的融合,传承乡村记忆
        5.3.3 通过农业生产与景观体验的融合,发展乡村经济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9)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选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2.1.2 历史沿革演化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2.4.1 广州府
        2.4.2 静江府(桂林)
        2.4.3 潮州
        2.4.4 雷州
        2.4.5 端州(肇庆)
        2.4.6 邕州(南宁)
        2.4.7 惠州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2.5.1 绍兴鉴湖
        2.5.2 颍州西湖
        2.5.3 杭州西湖
        2.5.4 福州西湖
        2.5.5 启示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3.3.1 风景发现
        3.3.2 风景建设
        3.3.3 风景游乐
        3.3.4 风景传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4.2.1 调蓄
        4.2.2 涵养
        4.2.3 防灾
        4.2.4 物质交换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4.3.2 湖泊的生产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6.1 风景特色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6.2 基本营造内容
        6.2.1 风景建筑
        6.2.2 风景植物
        6.2.3 风景品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7.1 从风景到园林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四、桂北璀璨明珠 可爱的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回民街民俗旅游发展研究[D]. 姚瑶.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2]中国古建筑文化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林恒锋.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D]. 廖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4]会馆剧场研究[D]. 高扬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泉域与聚落:南岭走廊福溪瑶寨水文化研究[D]. 蒋孟寰.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广西百色市壮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研究[J]. 潘秋红. 大观(论坛), 2019(12)
  • [7]赣州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D]. 廖楠.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体验视角下泰安大河峪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范雯雯.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D]. 林广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桂北可爱资源的璀璨明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