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塑料电缆阳极的研制

导电塑料电缆阳极的研制

一、导电塑料缆性阳极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余登斌[1](2021)在《微生物传感界面构建及其在水体毒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迫切需要开发快速、简单、灵敏的水体毒性检测方法及设备。无处不在、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成为水体毒性检测领域关注的焦点。电化学法水体毒性检测技术由于菌种丰富,不受色度和浊度影响等优点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与发光细菌法等技术相比存在着程序较繁琐,灵敏度较低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从微生物传感界面构建出发,发展水体毒性检测新原理、新方法,为开发简单、快速、灵敏的水体毒性检测装置提供新思路。研究工作概括为三个部分:(1)微纳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水体毒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微纳米电极在水体毒性快速检测方法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在双面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导电玻璃上电沉积聚(2-烯丙基苯酚)绝缘层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带电极(Nanoribbon electrode,NRE)。该NRE兼具单支微电极传质速率快和毫米级电极电流大的优点。以铁氰化钾(K3[Fe(CN)6])为媒介体,E.coli为受试体。在450 m V的恒电位下检测标准毒性物质3,5-二氯苯酚(DCP)获得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为3.01 mg/L。其次,根据玻璃与金属Pt的线性热膨胀系数相近的特点以及微电极上限尺寸(直径50μm)免绝缘制备了一种检测信号大、稳定性好的Pt超微电极(Ultramicroelectrode,UME)。同时,利用自来水自身经过化学杀菌的特点配制免灭菌LB培养基培养混合微生物也简化了水体毒性检测程序。在优化条件下利用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对含重金属离子Cd2+、Cu2+和Ni2+废水进行毒性检测得到的IC50值分别为3.99 mg/L、1.16 mg/L和2.37 mg/L,毒性大小顺序为Cu2+>Ni2+>Cd2+。再次,利用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MEA)和原位培养的混合微生物构建了一种双媒介体对苯醌(BQ)-K3[Fe(CN)6]生物传感器进行毒性检测。发现BQ具有较高的毒性,IC50值为0.89 mg/L。该结果解释了亲脂性媒介体BQ的引入既不能提高检测电流,也不能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原因。对水体毒性检测研究领域的媒介体科学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水体毒性比色检测新方法开发。首先,基于E.coli与BQ的快速颜色反应开发了一种双信号水体毒性检测新方法。该方法通过二步法电化学检测含Cu2+废水毒性得到的IC50=0.75mg/L,比一步法得到的IC50=0.95 mg/L水体毒性检测更灵敏。同时该方法具有比色检测功能,含Cu2+废水的最低检测浓度3.2 mg/L,能够用肉眼分析得出。该传感器拓展了BQ作为媒介体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水体毒性双信号检测手段,检测结果更可靠,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次,结合生物阳极和普鲁士蓝(PB)阴极,开发了一种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的可恢复,可视化和自供能的水体毒性检测传感器。PB阴极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可逆性。根据PB阴极的电致变色显示,使用比色法检测了含有1 mg/L重金属离子Cd2+,Co2+,Pb2+和Cu2+废水的毒性。通过吸光度变化获得的吸光度抑制率(Absorbance inhibition,IA)分别为28.4%,11.0%,33.8%和66.6%。毒性顺序为Co2+<Cd 2+<Pb2+<Cu2+。该生物传感器在野外现场应急水体毒性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3)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传感器在水体毒性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廉价的三维材料石墨毡作为阳极、阴极(负载Pt/C)电极基底成功搭建了一种基于单室MEC传感器的水体毒性在线监测装置。详细考察了反应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冲洗时间,PBS浓度,葡萄糖浓度对MEC传感器电流信号稳定性的影响。优化得到PBS冲洗时间30 min,PBS浓度20 m M,葡萄糖浓度300 mg/L。反应器在没有添加填料的情况下对有机物具有高效的降解效率,以Cu2+作为毒性物质模拟水样受到污染进行水体毒性在线监测实验,结果显示反应器对1 mg/L Cu2+有灵敏的应激响应,对2mg/L Cu2+抑制率为19.45%。

吕游[2](2021)在《DLC阻性电极与μRWELL探测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由于具有强的抗辐照和计数率能力、高的空间分辨和时间分辨、高的性价比,以及易于大面制作等诸多优点,近三十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精细电极结构在放电中易于损坏,使用阻性电极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近些年来,基于类金刚石碳基(DLC)薄膜材料的阻性电极由于结合力好、面电阻率易于调节、抗打火能力强等优异性能已经成为微结构气体探测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使用DLC阻性电极技术能够发展新的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结构,并改善和优化探测器的性能,这对单级放大的探测器尤为显着。阻性微井型探测器(μRWELL)即是一种具有单级放大结构的新型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具有结构紧凑、安装简单高效和有放电保护能力等优点,应用潜力极大。DLC阻性电极的出现为μRWELL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但是,当前的DLC阻性电极仍然存在面电阻率不稳定、产量低、周期长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高性能DLC阻性电极的制备技术和工艺进行研究,并对DLC阻性电极的性能进行优化。针对下一代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对μRWELL探测器的需求,我们使用DLC阻性电极研制具有高位置分辨的μRWELL探测器,研究μRWELL探测器在大面积条件下实现极高计数率能力的技术。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对DLC阻性电极的研制和性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可重复性、结合力、电阻调控、电阻稳定性、电阻均匀性以及大面积制作等多个方面。通过严格控制磁控溅射条件和工艺流程,保证了 DLC阻性电极的可重复性。通过优化APICAL基材结构以及磁控溅射过程中的偏压、电流等参数,得到了结合力优异且内应力小的DLC阻性电极。通过使用掺杂的方法以及控制DLC薄膜的厚度,得到了面电阻率稳定、可控、且可在大范围内(MΩ/□~GΩ/□)调整的DLC阻性电极。使用大型磁控溅射设备研制出了大面积的DLC阻性电极,并对其面电阻率均匀性进行了优化,对于有效面积为1.2 m×0.4 m的DLC阻性电极,优化后的面电阻率均匀性达到25%。通过添加过渡层的方法,在DLC阻性电极表面溅射沉积得到结合力优异的铜薄膜,研制出了基于镀铜DLC的复合阻性电极。镀铜DLC的复合阻性电极实现了 DLC表面的金属化,可以通过PCB工艺在阻性电极表面制作复杂和精细图形与电路,为发展新型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开辟了新道路。在DLC阻性电极研究基础上,我们深入开展了基于DLC阻性电极的μRWELL探测器的研究(DLC-μRWELL)。分别使用碳浆阻性电极以及DLC阻性电极研制了μRWELL探测器原型并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了 DLC阻性电极应用于μRWELL探测器的优越性。针对粒子径迹精确测量的应用,首次研制出了具有二维读出的μRWELL探测器原型,并对二维读出条结构进行了优化。测试结果表明μRWELL的探测效率高于95%,二维位置分辨能力均好于70μm,优化后的二维读出信号幅度一致。采用DLC阻性电极的μRWELL探测器由于其结构紧凑且能承受高辐照本底,成为ATLAS前向缪子探测器升级的重要候选探测器之一。我们对DLC-μRWELL探测器在ATLAS升级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GEANT4开发了独立的简化模拟程序,分析了前向缪子探测器的性能要求,并且进行了前向缪子探测器的概念设计。针对ATLAS前向缪子探测器极高计数率和大面积的要求,研究了 μRWELL的快速接地技术,并采用可扩展的快速接地方案,设计并研制出点阵读出的高计数率μRWELL探测器原型。测试结果表明探测器的计数率能力能够达到10 MHz/cm2,探测效率高于95%,可以满足ATLAS升级要求。我们研制的高性能DLC阻性电极,已被多家国际合作单位应用于多种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研究当中,推动了新一代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发展。我们基于DLC阻性电极技术探索不同的μRWELL探测器结构并研制出了高性能的μRWELL探测器原型,极大促进了μRWELL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并为其在大型高计数率实验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惠佳博[3](2020)在《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文中研究指明腐蚀磨损是零件表面常见的失效形式,其破坏力非常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锌镍合金镀层具有较高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被广泛的应用于金属的保护。目前多采用等离子注入和喷涂工艺技术制备锌镍合金镀层,通过广大学者研究结果表明与等离子注入和喷涂工艺相比,电镀工艺具有成本低,节约材料和工艺参数容易控制等特点。因此,本文在不锈钢表面制备锌镍合金镀层,并在搭建的微动磨损试验平台研究其耐腐蚀耐磨损等性能。本文对现有的磨损试验装置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现代化设计方法提出了微动磨损试验装置的设计方案,并对试验装置的驱动系统,传递系统,加载系统,夹具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做了详细的方案设计。利用三维软件对试验装置的零部件进行参数建模,然后导出零件图进行加工,组装和调试。并和现有的试验装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该微动磨损装置测量数据可靠。文中采用化学电镀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单金属涂层与合金涂层,减缓不锈钢表面腐蚀磨损,起到防护的目的。首先分析了电镀沉积机理,然后制备了锌涂层,镍涂层和锌镍合金涂层。采用多功能表面材料仪对镀层进行划痕试验测试,利用S-48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形貌和元素含量进行观察分析,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涂层耐腐蚀性能,利用现有的摩擦试验设备和所研制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涂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制备的锌镍合金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当终止载荷为100N,加载速度为1.7N/s,划痕距离为5mm时,镀层表面无脱落产生,涂层稳定性和结合力良好。(2)SEM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外观,其表面致密无裂纹且平滑,EDS结果表明锌镍合金镀层中Zn含量占比最高为69.53%,Ni含量占比13.17%,C含量占比5.63%,O含量为5.38%,Si含量为4.11%,Cr含量为2.18%。(3)电化学试验表面制备的锌镍合金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2.65μA/cm2,极化电阻最大,约为11800Ω/cm2,制备得到的锌镍合金涂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4)在同等环境条件下,304不锈钢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其变化较大,添加锌镍涂层以后,其摩擦系数逐渐趋于平稳,可以得出锌镍涂层对304不锈钢基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304不锈钢的摩擦深度均大于锌镍合金的摩擦深度,且随着载荷的增大,其深度差距越来越明显,可以得出添加锌镍涂层以后其磨损量降低明显,对其表面起到良好的防护。从磨损表面形貌可以看出随着载荷的增大,磨痕表面变得粗糙,表明在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发生黏着磨损,最终在其磨损区域,表面出现裂痕,镀层表面产生材料转移,有剥落产生,镀层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裂纹和鳞波。

赵子俊[4](2020)在《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制造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电铸铜和电铸镍是用于制造氢氧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外壁的主要方法之一。典型的工艺为用可溶性填充物填充机械加工出的沟槽,然后在填充物表面涂一层银粉使其导电,先电铸一层薄铜封闭沟槽,对电铸铜层进行外轮廓修整后再电铸镍层。推力室身部外壁传统电铸加工效率普遍较低,限制因素有以下几点:1、为控制电铸铜的成分,铜层的电铸通常采用无添加剂硫酸铜电铸溶液。受溶液性能影响,为防止晶粒粗大,必须使用较小的加工电流密度(1~2A/dm2),电铸铜过程采用的电流密度低,电铸时间较长;2、镍层需经数次电铸才能达到厚度要求,因为电铸镍过程中,电铸层表面易产生气孔及结瘤,当表面质量恶化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停止电铸,在对电铸层表面进行修整后再继续电铸,停机修整过程大大延长了加工周期;3、缺乏专用的高效电铸机床,推力室外壁传统的电铸加工中通常借鉴滚镀设备的结构,可靠性低且效率低。为提高电铸铜加工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许用加工电流密度较高的电铸铜溶液配方,并对新配方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探究。根据引入游离硬质粒子摩擦辅助电铸技术的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工艺,设计出一套能满足推力室身部缩比件外壁电铸加工需求的电铸机床,并利用设计的电铸机床完成了缩比件外壁电铸试验。随后以缩比件外壁电铸机床功能为参照,结合全尺寸推力室外壁电铸工艺实际需求,开发出一套能满足全尺寸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加工需求的电铸机床。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提升电铸铜加工效率,提出了一种以氨基磺酸铜为主盐的酸性电铸铜溶液配方,并通过试验探究出了一种稳定的溶液配制方法。使用0.3mol/L氨基磺酸铜和1.2mol/L氨基磺酸混合溶液进行电铸试验。以1A/dm2~5 A/dm2电流密度进行烧杯平板电铸试验并对电铸层性能进行检测,发现在该区间内,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电铸层表面质量变化很小;显微硬度在150HV~164HV范围内波动;抗拉强度不断提高,最大值为278.4MPa;延伸率先增后减,在3A/dm2时达到最大值28%。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电铸铜溶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优异的沉积性能,且该溶液许用加工电流密度大于5A/dm2,该溶液体系具备替代硫酸盐电铸铜溶液体系的潜能。二、设计出了一套能满足最大长度450mm,最大直径φ280mm的液体火箭推力室身部缩比件外壁电铸加工需求的电铸机床。利用该电铸机床完成了某型号推力室缩比件的外壁电铸加工,电铸加工出的推力室缩比件成功通过了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中冷却通道所承受水压为20MPa,压力保持15min;所承受气压为10MPa,压力保持10min,试验结束后缩比件内壁无鼓包情况,整体无渗漏。三、在缩比件外壁电铸加工机床的设计基础上设计并加工出了一套高效、清洁、自动化的推力室身部外壁高效电铸机床,利用该机床可实现最大长度1m,最大直径φ800mm的全尺寸液体火箭推力室身部外壁的电铸加工。机床包含芯模安装/拆卸工位、清洗工位、电铸铜工位和电铸镍工位。溶液温控、溶液循环、工位转换、加工电流输出等功能均依靠PLC程序实现自动控制,加工过程高效、稳定。高效电铸机床带有尾气处理、废液收集等功能,可实现清洁化电铸加工。

张江,陶文亮,李龙江[5](2020)在《喀斯特山区柔性阳极导电聚合层的研究》文中认为以丁腈橡胶(NBR)为基体,在硫化体系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硬脂酸、不溶性硫磺、促进剂TMTD和DM、ZnO、导电炭黑、防老剂MB、增塑剂DOP、偶联剂KH-560用量对N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BR、导电炭黑、不溶性硫磺、ZnO、硬脂酸、TMTD、DM、KH-560、DOP、MB质量比为100∶50∶2∶6∶5∶2∶3∶1.5∶20∶2.5时,制备的NBR复合材料性能最优,体积电阻率、扯断伸长率、拉伸强度分别为1.95Ω·cm、1 596.81%、21.52 MPa,能成功应用于喀斯特山区柔性阳极的导电聚合层。

张潇祥,周好斌,王军锋,龙雄云,朱名昭,奚运涛,徐向前,袁旺[6](2019)在《用于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防腐蚀的高频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文中研究表明DN200口径以下管道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管道内腐蚀问题日渐突出。针对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腐蚀问题,设计一种高频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解决传统外加直流电流的方式存在保护电位分布不均、保护距离短的问题,使得保护电位分布均匀,并延长保护距离。采用基于全桥逆变和直流斩波方式的高频脉冲电源技术,并设计加工了特殊的三通法兰结构安装柔性阳极和参比电极;设计采用柔性阳极外包多孔橡胶管的方式解决了柔性阳极与管道内壁的绝缘问题,系统实现了管段保护电位均匀分布;解决了传统内衬、内涂层等手段针对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壁弯头、插接点难以施加保护的问题,并使保护距离延长了6 m。进行了保护电位和保护距离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高频脉冲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用于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腐蚀防护是可行的。

于伯浩[7](2019)在《MnO2与CNTs增强PbO2复合阳极的电沉积制备与电化学特性》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湿法炼锌电积过程普遍选用Pb-(0.5-1.0wt%)Ag合金作为阳极,相较铅阳极具有导电性好、硬度高的特点,但同时客观存在析氧电催化活性较弱、能耗较高、耐腐蚀性差、机械强度较低等问题。二氧化铅(PbO2)是一种具有金属导电性质的惰性金属氧化物,电催化活性高、导电性好、耐腐蚀性强,能够很好地满足锌电积工业生产中强腐蚀性硫酸介质的要求,是一类具有重要探索和研究价值的有色金属电积用阳极材料。本论文采用阳极复合电沉积技术,在Pb-0.6wt%Sb(PS)表面实现了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α-PbO2与β-PbO2(活性颗粒MnO2、CNTs弥散掺杂)的分步可控制备。拟充分利用基质金属氧化物与第二相活性颗粒的协同效应,达到提高锌电积过程析氧电催化活性、降低直流电耗、延长使用寿命等目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支持。首先,采用旋转圆盘电极,运用流体动力学伏安法在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研究了PbO2电沉积的反应、控制、扩散、沉积与生长等过程的动力学规律,通过Levich方程iL(28)0.62nFAD02/3v-1/6w1/2C0*,确定了PbO2电沉积过程的反应速率常数与扩散系数。PbO2的电沉积过程为明显的可逆反应,反应由扩散过程和电化学过程混合控制;增加Pb(Ⅱ)与甲磺酸浓度、升高溶液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b(Ⅱ)和甲磺酸浓度的增加对溶液中的Pb(Ⅱ)向圆盘电极表面的扩散传输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扩散系数,但升高溶液温度会增大扩散系数;在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电沉积制备的PbO2主要为斜方晶型的α-PbO2,伴有少量立方晶型的β-PbO2。升高溶液温度有利于促进β-PbO2的生成。其次,采用阳极复合电沉积技术,在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PS基体表面制备了α(β)-PbO2,重点考察了Pb(Ⅱ)浓度、MSA浓度、电流密度、溶液温度等对PS/α(β)-PbO2在硫酸-硫酸锌溶液中析氧电催化活性、腐蚀特性、晶型结构、表面微观组织特征等的影响规律。探明了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制约PbO2电沉积过程晶型结构的导向因素,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和溶液温度分别决定PbO2电沉积时的电子转移过程和扩散过程,影响其形核速率与生长速率,从而出现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制备出的PbO2存在α-PbO2和β-PbO2两种晶型结构的差异。25℃下制备的沉积层以α-PbO2晶型为主,显微硬度最高,达到426.2 Hv。升高溶液温度有利于促进亚稳态α-PbO2晶型向β-PbO2晶型发生转变及β-PbO2的沉积和生长,在溶液温度为60℃时制备的沉积层以β-PbO2晶型为主,对应的复合阳极在锌电积摸拟溶液中的可逆性最佳(i0:9.128×10-8A·cm-2),耐腐蚀性最强(icorr:3.76×10-4A·cm-2),析氧电催化活性最好,在电流密度为300 A·m-2、400 A·m-2、500 A·m-2下对应的阳极析氧过电位分别为0.844 V、0.907 V、0.928 V。再次,在PS基体表面电沉积出α-PbO2的基础上,继续在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制备出了第二相颗粒MnO2、CNTs弥散掺杂的β-PbO2。提出了MnO2、CNTs与β-PbO2的共沉积改性机理,研磨处理的MnO2与NaF处理的CNTs的表面在甲磺酸-甲磺酸铅体系中带有负电荷,在解决了活性颗粒团聚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其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阳极表面的移动和吸附,提高了β-PbO2在α-PbO2表面的异相形核和生长速率,将第二相颗粒包覆后形成了交错分布的空间网络结构;利用基质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铅)与活性颗粒(MnO2、CNTs)本身特性及相互的协同效应,沉积层晶粒间隙得到填补,尺寸得到细化,组织更加致密均匀。当MnO2与CNTs在β-PbO2中弥散嵌入后,复合阳极的电催化活性在锌电积模拟溶液中电流密度为300 A·m-2、400A·m-2、500A·m-2下的阳极析氧过电位分别降低到0.613 V、0.677V、0.693 V。同时,腐蚀电位提高,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耐腐蚀性得到增强。最后,考察了新型复合阳极在锌电积模拟溶液中电积8天的电流效率、直流电耗、槽电压、腐蚀寿命等电化学特性。α-PbO2沉积时间长的复合阳极的耐腐蚀性更强,β-PbO2沉积时间长的复合阳极的析氧电位更低,电催化活性更高;在电积过程中新型阳极表面伴随着微量β-PbO2薄膜的生成,其析氧电催化活性又得到进一步提高。与Pb-0.8wt%Ag合金相比,PS/α-PbO2/β-PbO2-MnO2-CNTs复合阳极在硫酸-硫酸锌模拟溶液中电积8天后的槽电压降低299 mV,电流效率提高2.1%,直流电耗降低323.54 kWh/(t·Zn)。同时,在大电流密度20000 A·m-2下的加速运转寿命达到68.2 h,转化为正常使用电流密度500 A·m-2下的寿命达到109120 h。

张江[8](2019)在《喀斯特山区复杂环境下柔性阳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于喀斯特山区的柔性阳极具有良好导电性的同时还需具有高的强度和柔韧性,为制备应用于该环境下的柔性阳极,本文选用丁腈橡胶(NBR)为基体,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和BP神经网络探究导电炭黑用量、硫化体系(不溶性硫磺、ZnO、硬脂酸、促进剂TMTD、促进剂DM用量、硫化时间)以及其他助剂(偶联剂KH-560、增塑剂DOP、防老剂MB用量)对N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综合影响,从而确定最优NBR复合材料组成方案,并通过最佳方案成功制备了强度高、柔韧性好和体积电阻率小的导电橡胶,根据制备的导电橡胶与铜芯线挤出得到应用于喀斯特山区的柔性阳极。最后通过动力学模拟和实验对比研究了炭黑补强NBR材料的机理,并基于分子层面分析三种组成制备的NBR复合材料微观性能,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几点:(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NBR为100phr、导电炭黑为40phr、不溶性硫磺/ZnO/硬脂酸/TMTD/DM的用量分别为2phr,5phr,4phr,1phr及1.75phr、三种助剂KH-560/DOP/MB的用量为1.5phr/10phr/2.5phr时NBR复合材料性能最优,其体积电阻率为2.89×Wcm,扯断伸长率为1354.55%,拉伸强度为20.13 MPa。(2)通过正交实验得到NBR为100phr、导电炭黑为50phr、不溶性硫磺/ZnO/硬脂酸/TMTD/DM的用量分别为2phr,6phr,5phr,2phr及3phr、三种助剂KH-560/DOP/MB的用量为1.5phr/20phr/2.5phr时NBR复合材料性能最优。BP神经网络优化得到NBR为100phr、导电炭黑为45phr、不溶性硫磺/ZnO/硬脂酸/TMTD/DM的用量分别为2.2phr,5.2phr,4.3phr,1phr及1.7phr、三种助剂KH-560/DOP/MB的用量为1.8phr/10phr/2.5phr时NBR复合材料性能最优,其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95×Wcm和1.24Ω·cm,扯断伸长率分别为1596.81%和1458.62%,拉伸强度分别为21.52MPa和22.91MPa。三种导电橡胶和铜芯线挤出制备的柔性阳极通过耐化学腐蚀实验,达到耐化学腐蚀性标准,为喀斯特地区柔性阳极的制备奠定了基础。(3)通过MD模拟研究得到炭黑通过增加NBR复合材料的内聚能密度和结合能从而增加材料强度;通过影响自由体积分数、均方回转半径和均方位移来影响伸长率,综合各个微观参数和材料的SEM、DSC和红外分析发现炭黑含量为40phr时NBR复合材料性能最好。BP神经网络优化后NBR复合材料的内聚能密度和结合能最大,即强度最高,对比均方位移、均方回转半径和自由体积分数三个参数得到正交实验制备的NBR复合材料伸长率最好,并根据DSC分析得到三种材料玻璃转化温度相差不大,综合得三种材料的微观和宏观性能得到BP神经网络优化后的导电橡胶性能最好。

王显达[9](2019)在《基于阴极复合运动的游离微珠摩擦辅助电铸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铸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沉积原理的精密特种加工方法,是利用金属阳离子在阴极芯模表面进行电沉积,从而加工出满足一定性能与形状要求的精密零件。它具有加工时无工具损耗、无热影响区、成形精度高等优点,主要用于传统工艺难以加工或加工成本过高的金属零件的制造,在航空航天、兵器、汽车等领域获得重要的应用。目前电铸设备通过机械结构实现阴极芯模的平动或转动,但单纯平动或转动的电铸设备对于具有复杂轮廓线的零件(比如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电铸效果不理想,质量与性能都有缺陷。为了解决铸层质量问题,本文基于摩擦辅助电铸技术,针对具有复杂轮廓线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缩比件设计了专用的电铸设备。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缩比件结构特点,基于游离微珠摩擦辅助电铸技术,设计了一套针对缩比件电铸的装置。在对上述装置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研究阴极的运动轨迹对电铸层的影响,采用十字模台滑组作为阴极的平动装置,同时开发了电铸装置的控制系统。整台装置包括控制系统、温控系统、电铸循环过滤系统、储液槽、电铸槽及防护装置等部分。(2)电铸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结构和控制软件。电铸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采用PC机+固高运动控制卡实现;应用可视化编程软件VC6.0完成了摩擦辅助电铸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3)采用不溶性阳极进行电铸镍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电铸时间的增加溶液中的镍离子浓度越来越低,电铸电流效率随镍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在电流密度分别为4 A/dm2、8 A/dm2、12 A/dm2条件下,加入游离陶瓷微珠经过12小时电沉积试验后,电铸液中镍离子的浓度分别降低了22.9%、38.2%、57.3%,电流效率降至62.2%、50.1%、36.3%。电流密度增大,镍离子浓度降低,镍层晶粒细化,显微硬度增大,在8 A/dm2、12 A/dm2电流密度下,显微硬度分别增大了20.1%、16.1%。在相同的4 A/dm2电流密度下,经过12小时电铸试验后,经检测游离陶瓷微珠摩擦电铸效率提高了5.3%且电铸镍层的硬度提高了2.3%。

张靖实[10](2018)在《锌电积用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b-Ag(0.75-1.0wt%)合金作为阳极材料在酸性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目前被普遍广泛使用在锌电积工业中。但该阳极材料仍客观存在析氧过电位高、导电性差、机械强度低等缺点。本论文基于Co3O4、MnO2和PbO2的高电催化活性,以Pb粉为基体,Co3O4、MnO2、PbO2颗粒为增强相,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出不同组元的锌电积用铅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探究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负载压力和不同配比等工艺条件对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测试了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在锌电积模拟溶液中的槽电压、电流效率、电耗及强化腐蚀寿命等。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单体组元颗粒Co3O4和MnO2掺杂的铅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在真空热压过程中,铅粉部分熔融后形成均匀致密的基体,Co3O4和MnO2颗粒保持了良好的电催化活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Pb-Co3O4和Pb-Mn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电催化活性也随着增强,但过高的加热温度不利于铅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在一定压力下成型;60 min的保温时间有利于电催化活性的提升,但过长的保温时间对性能提高不明显;Pb-Co3O4和Pb-Mn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较佳制备条件均为加热320℃,保温60 min,负载65 MPa,Pb:Co3O4=1:0.20,Pb:MnO2=1:0.20。(2)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多组元颗粒掺杂的铅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测试了其在锌电积模拟溶液中的析氧电催化活性、耐腐蚀性等电化学性能,发现Pb-Co3O4-Mn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较Pb-Co3O4(MnO2)-Pb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析氧电催化活性、更低的析氧过电位、更强的耐腐蚀性。并且所制备的多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皆优于Pb-0.8wt%Ag合金阳极。(3)测试了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多组元颗粒掺杂的铅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在锌电积模拟溶液中的槽电压、电流效率、电耗及强化腐蚀寿命,发现Pb-Co3O4-Mn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槽电压为2.80 V,较Pb-0.8wt%Ag合金阳极降低了0.41 V;电耗为2483.8 kWh/(t·Zn),较Pb-0.8wt%Ag合金阳极降低了406.6 kWh/(t·Zn),有良好的节能作用。Pb-Co3O4-MnO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强化腐蚀寿命为25小时,换算为一般工业电流密度500 A·m-2下的使用寿命为40000小时。

二、导电塑料缆性阳极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电塑料缆性阳极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传感界面构建及其在水体毒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3 我国水污染现状
    1.2 水体毒性检测方法
        1.2.1 理化方法
        1.2.2 生物方法
    1.3 微生物水体毒性检测方法
        1.3.1 媒介体法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1.3.2 发光细菌法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1.3.3 生物电化学系统法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1.3.4 硝化细菌法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媒介体法电化学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2.1 一种新型、低成本的双面ITO纳米带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水体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2.1.1 引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基于免绝缘超微电极的制备及免灭菌LB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的水体毒性检测方法简化
        2.2.1 引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2.3 1,4-苯醌引入构建双媒介体传感器用于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2.3.1 引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体毒性比色检测研究
    3.1 基于E.coli-BQ水体毒性比色检测研究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基于普鲁士蓝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传感器自供能、可视化水体毒性检测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单室微生物电解池水体毒性在线监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及溶液配制
        4.2.2 仪器
        4.2.3 MEC各部分材料
        4.2.4 MEC的启动
        4.2.5 搭建水体毒性在线监测装置
        4.2.6 毒性监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EC的性能
        4.3.2 葡萄糖溶液的储存条件优化
        4.3.3 运行条件优化
        4.3.4 毒性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DLC阻性电极与μRWELL探测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气体探测器简介
    2.1 气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2.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能量损失
        2.1.2 电子和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2.1.3 电荷的收集和放大
        2.1.4 感应信号的计算
    2.2 气体探测器的发展
        2.2.1 基本的气体探测器
        2.2.2 气体径迹室
        2.2.3 微结构气体探测器
第3章 DLC阻性电极的研制与应用
    3.1 阻性电极介绍
        3.1.1 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的放电问题
        3.1.2 阻性电极工作原理
        3.1.3 研究现状
    3.2 DLC阻性电极的研制
        3.2.1 DLC薄膜材料
        3.2.2 DLC阻性电极制备流程
        3.2.3 内应力以及结合力优化
        3.2.4 面电阻率调控以及稳定性研究
        3.2.5 大面积DLC阻性电极研究
        3.2.6 镀铜DLC的复合阻性电极研制
    3.3 DLC阻性电极的应用
        3.3.1 阻性微井型探测器
        3.3.2 无充电效应的厚型电子倍增器
        3.3.3 抗辐照光阴极
        3.3.4 其它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LC的μRWELL探测器研制及性能研究
    4.1 μRWELL探测器简介
        4.1.1 发展背景
        4.1.2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1.3 制作方法
    4.2 μRWELL探测器模拟
        4.2.1 几何建模
        4.2.2 空间电场分布
        4.2.3 原初电离以及气体放大过程
        4.2.4 感应信号
    4.3 μRWELL探测器原型研制
        4.3.1 不同阻性电极的μRWELL探测器
        4.3.2 高位置分辨的μRWELL探测器
    4.4 X射线测试
        4.4.1 测试系统
        4.4.2 工作电压扫描
        4.4.3 气体增益
        4.4.4 计数率能力
    4.5 束流测试
        4.5.1 测试装置
        4.5.2 径迹重建
        4.5.3 测试结果
    4.6 二维读出结构的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DLC-μRWELL在ATLAS升级中的应用研究
    5.1 ATLAS前向缪子探测器
        5.1.1 ATLAS探测器
        5.1.2 ATLAS前向缪子探测器升级
    5.2 前向缪子探测器模拟研究
        5.2.1 ATLAS探测器几何构建
        5.2.2 质子-质子对撞本底事例产生
        5.2.3 前向缪子探测器性能要求
        5.2.4 前向缪子探测器概念设计
    5.3 可扩展极高计数率的μRWELL探测器技术研究
        5.3.1 快速接地技术
        5.3.2 原型验证
        5.3.3 可扩展快速接地方案设计
        5.3.4 点阵读出的探测器原型设计与制作
        5.3.5 X射线测试
        5.3.6 宇宙线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微动磨损研究现状
        1.2.1 微动的基本概念
        1.2.2 微动的分类
        1.2.3 微动的影响因素
        1.2.4 微动磨损的基本理论
        1.2.5 微动三体理论
    1.3 涂层磨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合金电沉积
        1.3.4 电镀镍研究现状
        1.3.5 电镀锌研究现状
        1.3.6 锌镍合金电镀现状
    1.4 微动磨损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工作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4 研究方案
        1.5.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往复式微动磨损试验平台设计及研制
    2.1 试验装置的设计准则
    2.2 试验装置的设计原理
    2.3 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
    2.4 试验装置往复驱动系统
        2.4.1 微动发生机构
        2.4.2 压电陶瓷促动器
        2.4.3 微动传递机构
        2.4.4 连接板
        2.4.5 微动控制器
    2.5 夹具系统
        2.5.1 夹具方案设计
        2.5.2 上夹具装配
        2.5.3 下夹具装配
    2.6 加载系统
    2.7 位姿系统
        2.7.1 位姿调整
        2.7.2 位姿检测
    2.8 检测系统
        2.8.1 位移传感器
        2.8.2 力传感器
    2.9 采集系统
        2.9.1 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2.9.2 数据采集
    2.10 试验装置的三维模型与安装
    2.11 试验装置验证
    2.12 小结
第三章 锌镍涂层的制备
    3.1 试验材料
        3.1.1 基体材料
        3.1.2 化学试剂
    3.2 锌镍合金电镀沉积机理
    3.3 电镀合金阳极
        3.3.1 电镀阳极的分类
        3.3.2 阳极的溶解
        3.3.3 电镀阳极选择
    3.4 预处理工艺
    3.5 电镀工艺
        3.5.1 试验设备及方法
        3.5.2 电镀锌镍工艺
        3.5.3 电镀锌工艺
        3.5.4 电镀镍工艺
    3.6 钝化工艺
    3.7 封闭工艺
    3.8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
        3.8.1 涂层SEM形貌分析
        3.8.2 镀层EDS元素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Zn-Ni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
    4.1 镀层结合强度
        4.1.1 结合强度测试方法
        4.1.2 镀层划痕测试
    4.2 锌镍合金镀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4.3 锌镍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4.3.1 上试样材料
        4.3.2 试验参数
        4.3.3 不同载荷下基体的摩擦系数
        4.3.4 锌镍合金镀层的摩擦系数
        4.3.5 镀层磨损表面形貌
        4.3.6 锌镍镀层的磨痕深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制造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体火箭推力室再生冷却技术及其结构特点
        1.1.1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结构及工作原理简介
        1.1.2 液体火箭推力室再生冷却技术
        1.1.3 液体火箭推力室再生冷却结构及其特点
        1.1.4 冷却剂的选择
        1.1.5 铣槽式结构推力室身部制造工艺
        1.1.6 推力室外壁传统电铸工艺效率
    1.2 电铸技术简介
        1.2.1 电铸基本原理
        1.2.2 电铸层生长机制
        1.2.3 电铸层晶体结构
        1.2.4 电铸技术的工艺特点
        1.2.5 电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 电铸铜溶液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电铸铜溶液体系研究现状
        1.3.2 硫酸盐电铸铜体系
    1.4 摩擦辅助电铸技术简介
    1.5 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工艺流程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氨基磺酸盐电铸铜溶液配方组分与含量探究
    2.1 氨基磺酸及其盐在电化学沉积领域的应用
        2.1.1 氨基磺酸及氨基磺酸根改善溶液电铸性能原理
        2.1.2 氨基磺酸及其盐的主要应用
    2.2 氨基磺酸盐电铸铜溶液组分探究
    2.3 氨基磺酸盐电铸铜溶液各组分含量探究
    2.4 氨基磺酸铜的制备
    2.5 溶液配制方法
        2.5.1 试剂比例计算
        2.5.2 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5.3 溶液过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基磺酸铜溶液电铸特性基础试验探究
    3.1 氨基磺酸铜电铸溶液稳定性探究
        3.1.1 静置观察法
        1.试验方法
        2.试验结果
        3.1.2 老化试验法
        3.1.3 结论
    3.2 电流密度变化对电铸层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3.2.2 检测仪器及分析方法
        3.2.3 检测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推力室身部缩比件外壁电铸机床设计及电铸试验
    4.1 缩比件外壁电铸关键工序及其特点
        4.1.1 前处理工艺
        4.1.2 工件清洗
        4.1.3 电铸铜加工
        4.1.4 电铸镍加工
    4.2 电铸机床设计要求
    4.3 电铸机床总体设计
    4.4 电铸机床关键部位设计
        4.4.1 电铸槽体设计
        4.4.2 电铸阴极工装及引电结构设计
        4.4.3 芯模挂具及旋转机构设计
        4.4.4 沉积单元设计
        4.4.5 溶液密封及陶瓷球防渗漏柔性连接机构设计
    4.5 电铸试验
        4.5.1 电铸铜层加工参数
        4.5.2 电铸镍层加工参数
        4.5.3 缩比件外壁电铸试验过程
        4.5.4 电铸试验结果
    4.6 缩比件电铸机床性能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力室身部外壁高效电铸机床设计
    5.1 推力室身部外壁高效电铸机床特点及设计要求
    5.2 推力室身部外壁高效电铸机床加工区域设计
    5.3 推力室身部外壁高效电铸机床关键部位设计
        5.3.1 电铸机床主要功能及控制方法
        5.3.2 芯模装夹及运动机构设计
        5.3.3 槽体溶液及陶瓷球快速密封机构设计
    5.4 推力室高效电铸机床主要性能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喀斯特山区柔性阳极导电聚合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NBR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复合NBR性能测试和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实验
        3.1.1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2 硫磺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3 ZnO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4 硬脂酸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5 促进剂DM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6 促进剂TMTD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7 硅烷偶联剂KH-560含量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8 防老剂MB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1.9 增塑剂DOP对N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 正交实验优化研究
4 结论

(6)用于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防腐蚀的高频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系统设计
2 系统组件
    2.1 脉冲电源系统
    2.2 辅助阳极
        2.2.1 阳极选型
        2.2.2 阳极结构
        2.2.3 阳极安装
    2.3 参比电极
        2.3.1 参比电极选型
        2.3.2 参比电极安装
3 试验
4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7)MnO2与CNTs增强PbO2复合阳极的电沉积制备与电化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冶金概况
    1.2 湿法炼锌工艺能耗分析
    1.3 湿法炼锌工艺用阳极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铅及铅基阳极材料
        1.3.2 二氧化铅阳极材料
    1.4 复合电沉积方法概况
        1.4.1 复合电沉积的分类及特点
        1.4.2 复合电沉积的原理及模型
    1.5 二氧化铅电沉积的机理及改性
        1.5.1 二氧化铅电沉积的机理
        1.5.2 二氧化铅电沉积的改性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复合阳极的制备
        2.2.1 基体的制备
        2.2.2 沉积液的制备
        2.2.3 沉积层的制备
    2.3 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析氧电催化活性测试
        2.3.2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2.3.3 耐腐蚀性测试
        2.3.4 交流阻抗谱测试
    2.4 复合阳极的物理性能测试
第三章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规律
    3.1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实验
        3.1.1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实验装置
        3.1.2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实验原理
    3.2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规律初探
    3.3 电沉积工艺对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1 Pb(Ⅱ)浓度对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2 MSA浓度对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3 溶液温度对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4 旋转圆盘电极表面电沉积PbO_2过程动力学规律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b-0.6wt%Sb基体表面电沉积α(β)-PbO_2沉积层的制备及性能
    4.1 Pb-0.6wt%Sb基体表面电沉积α(β)-PbO_2沉积层实验初探
    4.2 电沉积工艺对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物化性能的影响
        4.2.1 Pb(Ⅱ)浓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2 Pb(Ⅱ)浓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4.2.3 MSA浓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4 MSA浓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4.2.5 电流密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6 电流密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4.2.7 溶液温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2.8 溶液温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颗粒共沉积改性β-PbO_2复合阳极的制备及性能
    5.1 Pb-0.6wt%Sb基体表面电沉积α(β)-PbO_2沉积层初期生长行为
        5.1.1 电流密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初期生长行为的影响
        5.1.2 溶液温度对Pb-0.6wt%Sb基体表面PbO_2沉积层初期生长行为的影响
    5.2 活性颗粒改性PS/α-PbO_2/β-PbO_2-MnO_2复合阳极的制备
        5.2.1 活性颗粒MnO_2的超声分散优化
        5.2.2 MnO_2浓度对PS/α-PbO_2/β-PbO_2-MnO_2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2.3 MnO_2与β-PbO_2共沉积改性机理
    5.3 活性颗粒改性PS/α-PbO_2/β-PbO_2-CNTs复合阳极的制备
        5.3.1 活性颗粒CNTs的超声分散优化
        5.3.2 CNTs浓度对PS/α-PbO_2/β-PbO_2-CNTs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3.3 CNTs与β-PbO_2共沉积改性机理
    5.4 活性颗粒改性PS/α-PbO_2/β-PbO_2-MnO_2(CNTs)复合阳极的制备
        5.4.1 PS/α-PbO_2/β-PbO_2-MnO_2(CNTs)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4.2 PS/α-PbO_2/β-PbO_2-MnO_2(CNTs)复合阳极的物理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阳极在锌电积模拟过程前后物化性能的变化规律
    6.1 锌电积模拟系统装置及原理
    6.2 不同PbO_2沉积时间复合阳极电解模拟过程前后物化性能的变化
        6.2.1 不同PbO_2沉积时间复合阳极电解模拟过程前物化性能的对比
        6.2.2 不同PbO_2沉积时间复合阳极电解模拟过程后物化性能的对比
    6.3 最优复合阳极与传统铅银阳极的性能对比
        6.3.1 最优复合阳极与传统铅银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对比
        6.3.2 最优复合阳极与传统铅银阳极物理性能的对比
        6.3.3 最优复合阳极与传统铅银阳极应用性能的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喀斯特山区复杂环境下柔性阳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阳极的结构和特点
    1.3 柔性阳极的保护机理
    1.4 柔性阳极的制备工艺
        1.4.1 柔性阳极导电聚合层的研究现状
        1.4.2 柔性阳极研究现状
    1.5 MS分子模拟
        1.5.1 MS分子模拟介绍
        1.5.2 MS分子模拟在高分子材料领的应用现状
    1.6 柔性阳极存在问题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2.2.3 导电聚合材料的制备
        2.2.4 导电聚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2.2.5 微观结构表征
    2.3 BP神经网络优化
        2.3.1 参数的选择
        2.3.2 BP神经网络的构建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2.4.1 MS8.0 分子模拟软件介绍
        2.4.2 力场的选择
        2.4.3 周期性单元格模型的搭建
        2.4.4 周期性单元格优化
        2.4.5 参数获取
第三章 柔性阳极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配方及作用
    3.3 导电聚合层配方确定
        3.3.1 导电炭黑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 不溶性硫磺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3 ZnO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4 硬脂酸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5 促进剂DM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6 促进剂TMTD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7 偶联剂KH-560 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8 增塑剂DOP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9 防老剂MB用量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3.10 硫化时间对NBR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柔性阳极的耐化学品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P神经网络对柔性阳极导电聚合层优化
    4.1 引言
    4.2 正交实验
        4.2.1 正交实验表
        4.2.2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分析
    4.3 BP神经网络搭建
        4.3.1 数据归一化
        4.3.2 各个隐含层神经元个数训练误差对比
        4.3.3 网络训练
        4.3.4 网络验证
    4.4 BP神经网络对NBR复合材料配方优化
        4.4.1 BP神经网络对导电炭黑含量优化
        4.4.2 BP神经网络对硫磺含量优化
        4.4.3 BP神经网络对ZnO含量优化
        4.4.4 BP神经网络对硬脂酸含量优化
        4.4.5 BP神经网络对促进剂DM含量优化
        4.4.6 BP神经网络对促进剂TMTD含量优化
        4.4.7 BP神经网络对偶联剂KH-560 含量优化
        4.4.8 BP神经网络对防老剂MB含量优化
        4.4.9 BP神经网络对增塑剂DOP含量优化
    4.5 柔性阳极的耐化学品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BR复合材料动力学模拟
    5.1 引言
    5.2 导电炭黑补强NBR复合材料的研究
        5.2.1 不同炭黑含量NBR复合材料周期性单元格搭建
        5.2.2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内聚能密度的影响
        5.2.3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结合能的影响
        5.2.4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自由体积分数的影响
        5.2.5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均方回转半径的影响
        5.2.6 炭黑含量对NBR复合材料MSD的影响
        5.2.7 不同炭黑含量NBR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5.2.8 不同炭黑含量NBR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5.2.9 不同炭黑含量NBR复合材料DSC分析
    5.3 三种NBR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5.3.1 三种NBR复合材料模型搭建
        5.3.2 三种NBR复合材料的内聚能密度分析
        5.3.3 三种NBR复合材料的结合能分析
        5.3.4 三种NBR复合材料的MSD分析
        5.3.5 三种NBR复合材料的均方回转半径分析
        5.3.6 三种NBR复合材料的自由体积分数分析
        5.3.7 三种NBR复合材料玻璃转化温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研究缺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阴极复合运动的游离微珠摩擦辅助电铸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摩擦辅助电铸技术概论
        1.1.1 摩擦辅助电铸技术的基本原理
        1.1.2 摩擦辅助电铸的工艺流程
        1.1.3 摩擦辅助电铸的工艺特点
    1.2 电铸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电铸技术的应用
        1.3.1 特殊结构件的电铸成型
        1.3.2 微细结构件的电铸成型
        1.3.3 大型结构件的电铸成型
    1.4 电铸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铸技术基本理论
    2.1 电铸技术基本原理
        2.1.1 电沉积过程
        2.1.2 电沉积的基本定律
        2.1.3 电极电位与电极极化
        2.1.4 浓差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
        2.1.5 液相传质过程
    2.2 电铸的影响因素
        2.2.1 温度的影响
        2.2.2 搅拌的影响
        2.2.3 电源因素的影响
    2.3 电铸镍工艺概述
        2.3.1 脉冲电铸
        2.3.2 添加剂电铸
        2.3.3 摩擦辅助电铸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擦辅助电铸装置研制
    3.1 电铸工艺系统基本要求
    3.2 电铸装置总体设计
        3.2.1 电铸装置的总体布局
        3.2.2 电铸装置主要参数与技术标准
    3.3 电铸装置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
        3.3.1 电铸装置床身结构的设计
        3.3.2 电铸装置运动系统结构设计
        3.3.3 防护设计
    3.4 电铸液循环系统的设计
    3.5 电铸装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辅助电铸控制系统研究
    4.1 电铸装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GE系列运动控制器的概述
        4.1.2 控制系统的建立
    4.2 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4.2.1 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4.2.2 软件程序开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铸基础试验研究
    5.1 试验过程
    5.2 电铸层检测方法
        5.2.1 电铸层微观形貌检测
        5.2.2 Ni2+浓度检测
        5.2.3 电流效率检测
        5.2.4 硬度检测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电铸液中镍离子的浓度
        5.3.2 镍离子浓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5.3.3 镍离子浓度对电铸层的微观形貌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锌电积用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电积发展概况
        1.1.1 锌电积工艺简介
        1.1.2 锌电积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1.2 锌电积用惰性阳极材料发展现状
        1.2.1 铅基及铅合金阳极材料
        1.2.2 金属基涂层阳极材料
        1.2.3 二氧化铅阳极材料
    1.3 二氧化铅阳极材料改性研究现状
        1.3.1 四氧化三钴(Co_3O_4)的性质及应用
        1.3.2 二氧化锰(MnO_2)的性质及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所用材料及设备
    2.2 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原理
        2.2.1 粉末冶金及真空热压法
        2.2.2 真空热压炉
        2.2.3 真空热压技术制备复合惰性阳极材料方法
    2.3 新型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测试方法
        2.3.1 电化学性能测试表征
        2.3.2 锌电积模拟试验
        2.3.3 表面形貌组织成分分析及其他测试
第三章 单一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制备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3.1 加热温度对Pb-Co_3O_4和Pb-MnO_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1 加热温度对析氧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3.1.2 加热温度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2 保温时间对Pb-Co_3O_4和Pb-MnO_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2.1 保温时间对析氧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3.2.2 保温时间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配比对Pb-Co_3O_4和Pb-MnO_2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配比对析氧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配比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4 单一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组分分析
        3.4.1 单一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表面形貌
        3.4.2 单一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物相组分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多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4.1 多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制备
    4.2 多组元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与Pb-0.8wt%Ag合金阳极电化学性能对比分析
        4.2.1 析氧电催化活性测试
        4.2.2 耐腐蚀性能测试
        4.2.3 复合惰性阳极材料与Pb-0.8wt%Ag合金阳极物理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惰性阳极材料在锌电积中的模拟实验
    5.1 恒电流极化
    5.2 槽电压
    5.3 电流效率及电耗
        5.3.1 电流效率
        5.3.2 电耗
    5.4 强化腐蚀寿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导电塑料缆性阳极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传感界面构建及其在水体毒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余登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2]DLC阻性电极与μRWELL探测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吕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电镀涂层的制备及微动磨损性能测试[D]. 惠佳博. 贵州大学, 2020
  • [4]推力室外壁高效电铸制造基础研究[D]. 赵子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喀斯特山区柔性阳极导电聚合层的研究[J]. 张江,陶文亮,李龙江. 有色金属工程, 2020(01)
  • [6]用于DN200口径以下管道内防腐蚀的高频脉冲电流阴极保护技术[J]. 张潇祥,周好斌,王军锋,龙雄云,朱名昭,奚运涛,徐向前,袁旺. 材料保护, 2019(11)
  • [7]MnO2与CNTs增强PbO2复合阳极的电沉积制备与电化学特性[D]. 于伯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8]喀斯特山区复杂环境下柔性阳极的研究[D]. 张江. 贵州大学, 2019(09)
  • [9]基于阴极复合运动的游离微珠摩擦辅助电铸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D]. 王显达.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10]锌电积用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D]. 张靖实.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标签:;  ;  ;  

导电塑料电缆阳极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