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管舒缩性衰竭的护理

产后血管舒缩性衰竭的护理

一、产后血管舒缩性虚脱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仇婧慧[1](2021)在《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有效性。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选择6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脱落2例后,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数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针刺取穴天枢、水道、三阴交、阴陵泉、太冲,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每次30分钟,每日两次;对照组予以新斯的明臀部肌肉注射,1mg/次,每日一次,两组统一以两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初次排尿时间与排尿量、治疗前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及尿潴留程度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初次排尿时间与排尿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初次排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初次排尿量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初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尿潴留程度积分比较:(1)排尿情况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情况积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小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腹症状积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潴留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和新斯的明肌肉注射,两种治疗方案对于产后尿潴留的治疗均有疗效。2.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的临床疗效更优于新斯的明肌肉注射,能更好地缩短初次排尿时间,增加初次排尿量,从而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缓解小腹胀满、疼痛的症状,使患者排尿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李雅方[4](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毛城[5](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服用潜阳育阴颗粒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血脂、血流变、血压变异性等变化,对潜阳育阴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进一步探究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7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西药标准降压治疗,试验组在西药标准降压治疗基础上联用潜阳育阴颗粒,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血脂、血流变、血压变异性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②炎症因子:治疗后,试验组hsCRP、IL-6、IL-8均有改善(P<0.01,P<0.05),对照组仅IL-8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血脂:治疗后,试验组TC、TG、LDL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血脂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血流变: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均有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⑤平均血压水平:治疗后,试验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 均有下降(P<0.01,P<0.05),对照组 dSBP、dDBP 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24hDBP、nSBP和nDB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24hSBP、dSBP优于对照组(P<0.05);⑥血压变异性:治疗后,试验组24hSSD、24hDSD、dSSD、dDSD、nSSD均有下降(P<0.01,P<0.05),对照组 24hSSD、dSSD 下降统计学意义(P<0.05),24hDSD、dDSD、nSSD、nDS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24hSSD、dSSD优于对照组(P<0.05);⑦安全性指标..治疗后,两组肝肾功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阳育阴颗粒在西药降压达标的基础上能改善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血脂、血流变以及血压变异性,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领域前景广阔。

黄晶一[6](2018)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通过中医学思想,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构建出包含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病情监测、传统养生保健运动等内容的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临床验证,为该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主要包括文献挖掘和方案形成两部分。文献挖掘:通过检索中医古籍数据库(包括中医典海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外文数据库(包括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 Complete,PsycINFO,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咨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医药期刊(WanFang data)数据库)。方案形成:根据中医古籍、中医学现代文献、现代医学文献检索结果,结合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特色,采用中医学传承文献证据分类、推荐级别方法及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定方案,并印制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入组前患者基线情况。所有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给予中西医规范化基本治疗,治疗规范分别按照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入组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领取《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接受手册解读及宣教,要求患者遵照《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手册》执行。每月1次随访监督及指导,共3个月。对照组:仅在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定期随访,每月1次,随访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共3个月。评价指标:终点指标为再住院率。中间指标包括:随访第1、2、3个月评价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体重率,每日液体限制率、限盐率,戒烟、戒酒率,锻炼率,药物达标率;在试验前、试验第3个月评测中医证候评分。利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对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要求者,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率和构成比的比较使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一、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文献挖掘方面:初步筛选出中医学古籍涉及心衰病方药、膳食、针灸、导引按摩的文献;其中方药700余种;针灸140余种;膳食27种;导引气功10余种;中医学心衰病健康教育与疾病管理的现代文献8篇。内容涉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用药干预、中医干预等。心力衰竭现代文献共筛选130篇文献进入评价。最终纳入5篇文献,内容涉及生活方式指导(膳食指导、控制、监测体重、戒烟限酒、运动指导、心理指导、睡眠帮助)、药物指导及监测(心率、血压监测)等方面。最终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并印制健康教育手册(附录2)。二、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验证,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1年内住院次数、既往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心力衰竭分期、平均动脉压、心率、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血清钾离子、血清钠离子、血清氯离子、NT-proBNP/BNP、QRS间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基线资料比较显示两组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点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有1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对照组有25例因主要心血管事件再住院;两组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指标方面,规范化健康教育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每日监测心率、血压率;监测体重率;限盐、限制液体率;戒烟率;锻炼率(>3次/周,每次30分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酒率在随访第1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院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第1、2、3个月时药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健康教育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两项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可以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目标药物达标率。因此该方案可以推广实践,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后计划。

周锦梅[7](2016)在《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口服与单独应用莉芙敏口服治疗肾阴虚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人,比较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与单独应用莉芙敏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改善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为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将肾阴虚型围绝经综合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滋肾宁心汤每日一剂,一日两次,连服12周,同时配合口服莉芙敏0.28g,每日2次,连服12周;对照组口服莉芙敏0.28g,每日2次,连服12周.两组患者保持生活方式基本不变。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愈+显效率及治疗前后肾阴虚症状积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血清性激素、骨密度的数值,对两种方法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从治疗前后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改良的Kupperman评分上来看,治疗组及对照组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均有明显疗效,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在治疗三个月后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从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来看,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0%,而对照组的显效率16.67%,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3、从骨密度检查方面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骨密度均有所上升,但治疗组在改善腰椎骨密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状,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骨质疏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生存质量四个方面均有改善,但在生理维度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相一致,因为在生理维度积分方面主要包含与骨质疏松症状相关项目。4、从内分泌方面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后FSH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FSH值均无明显差异,而LH及E2在治疗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滋肾宁心汤及莉芙敏均能在不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雌激素分泌的同时使FSH值下降,从而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5、所有研究对象在服药期间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口服能更好的改善肾阴虚型围绝经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单独应用莉芙敏。

顾润环[8](2015)在《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探讨江苏省首批名中医暨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顾维超主任中医师(以下称为顾师)基于张锡纯(以下称为张氏)“大气学说”,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2、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本人在2012.08.01~2015.7.31的3年内参加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跟师学习期间,顾师基于张氏“大气学说”,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病案的临床资料建立病案数据库;(2)对全部病案信息进行预处理,其方法包括在归类西医疾病病名、规范症候、分析病因、规范药物名称等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知识发现;(3)查阅文献,通过跟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顾师的着作、授课资料、临证实录等内容,反复请教顾师(深度访谈),总结顾师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提炼其学术思想。3、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1)病案分布情况:93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66例,年龄5岁-92岁,平均年龄55.4岁。大气下陷证病因,可概括为体虚、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各种手术后、月经量多、脏腑衰竭、脏腑下垂等。涉及48种西医疾病,分布在循环、妇科、泌尿、耳鼻喉、神经、内分泌、呼吸、肿瘤、风湿、血液、消化等系统的优势单病种10个中,依次为心脑血管神经症、慢性心力衰竭、围绝经期综合征、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低血压症、糖尿病、尿路感染、梅尼埃病、慢性疲劳综合征、颈椎病。(2)证候分布情况:除舌、脉象外,共出现83种症候,559个症次,平均每个病案出现6.0个症次,平均每个症候出现6.7次。舌质以暗红及淡红为主,苔薄白。常见脉象为细弱兼沉或弦兼结、代等脉象。进而总结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辨证要点:①虚脱状态,或有濒临死亡感;②不耐劳作,动则汗出;动则气喘;③劳累负重时宿疾加重或复发;④尿频、尿急、尿不尽,伴少腹坠胀;⑤疲劳肢软无力;⑥深呼吸方舒;⑦时饥则欲食,不食则周身瘫软,伴汗出;⑧头昏乏力心悸心慌,易汗出;⑨小腹及外阴、肛门有坠胀感,时欲捧腹、举托方舒;⑩心跳有停顿感,双目黑曚;⑩胸闷气短,伴发心绞痛、心梗;12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有结代等。(3)用药分布情况:共用药1514次,平均每诊用药16味。涉及到186味药,平均每味药用药8.1次。除了升陷汤原方5味药外,超过平均用药次数共33味药,用药频数计708次。进而总结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选方用药经验:①加味升陷饮由黄芪30g,知母12g,升麻6g,柴胡6g,桔梗8g,红景天30g,仙鹤草30g,桑寄生30g,山萸肉20g,甘松10g,炙甘草10g,共11味药组成。②在临床上确定升补举陷主法的同时,据兼症再配培元固脱法、温补回阳法、解郁活血化痰法、降逆法、滋阴清胃法、补益肝脾法等6个配法方药灵活加减运用。4、研究结论(1)全面总结提炼出顾师对张氏大气学说的传承与创新之处,主要包括:①系统归纳出大气的五大生理功能。②扩展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认识:除了张氏所言“虚以致陷”外,还包括多种实邪亦可导致大气下陷。③总结提出大气下陷在人体上、中、下及全身各部位的症候表现,进而提炼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辨治要点和用药经验。(2)通过典型病案的深度分析表明,临床诸多病症尤其是在久病、危急重症阶段,易现大气下陷证,此时若用大气学说理论指导,以顾师的“加味升陷饮”治疗,都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符合顾师擅用的辨病与辨证、扶补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值得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

刘彬[9](2015)在《陈景河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陈景河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诸多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病,为了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使陈景河的学术思想在当今中医界能得到弘扬及发展。本篇论文对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系疾病的验案进行整理分析。方法:首先回顾古今中医药学文献,结合既往中医学家有关活血化瘀法理论和实践,解析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各代医家运用活血化瘀法的学术特点及规律,为本论文的运用和研究提供辩证思维方法。本文以陈景河运用活血化瘀法医案及医论为着眼点,遵循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在搜集陈景河临证医案中选取最能体现活血化瘀法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系疾病的诊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从1500余医案中精选出最完整的600例进行详细整理,其中心脑血管系医案300例,妇科系医案300例,建立“药物”、“症状”二个数据库,使用SASV9.1统计软件,对频数、因子、聚类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次对陈景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妇科系疾病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此两种疾病在治疗上运用活血化瘀法的学术特点,总结血瘀证的症状、药物的辨证分析及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陈景河活血化瘀法的整体医案进行总结,并提炼出陈景河运用活血化瘀法的用药规律的精华部分,以求窥探陈景河活血化瘀法的学术特点。本部分还对陈景河在临证中对活血化瘀法的医论医话及生平进行阐述,以体现陈景河一代医家的治学态度及临床感悟。结论:陈景河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始终贯彻辩证施治这一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充分体现了本虚标实、内因与外因、气与血的关联及疾病的特点。在妇科疾病的证治规律中,强调正气不足根本内因,瘀血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痰湿,情志及外感六淫等亦与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创立活血化瘀十五法、自拟方,还经常善用四组药对及药物的超常用量。

冯娟,蒋志琴,蔡秋香[10](2014)在《阴道分娩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文中提出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发生在产后2h之内[1]。产妇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微循环障碍,组织和器官氧合和血液灌注不足,微循环淤滞,普遍性细胞缺氧而使重要器官受损,出现一系列全身反应的病

二、产后血管舒缩性虚脱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后血管舒缩性虚脱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A:患者知情同意书 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表 B:尿潴留程度积分表
    综述 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4)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2.1.4 小结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2.2.6 小结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2.3.5 小结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2.4.5 小结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2.5.4 小结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2.6.1 分娩恐惧
        2.6.2 癌症恐惧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3.1 “恐”的含义
        3.1.1 “恐”的本义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3.4.2 眼动轨迹
        3.4.3 脉象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被试的遴选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第五章 讨论分析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附录3: 缩略词表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潜阳育阴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1.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2.1 高血压概述及流行病学
        2.2 高血压病因
        2.3 高血压发病机制
        2.4 高血压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数据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炎症因子比较
        3.5 血脂比较
        3.6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7 平均血压水平比较
        3.8 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
        3.9 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机探讨
        1.2 潜阳育阴之法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运用
    2. 潜阳育阴颗粒分析
        2.1 组方分析
        2.2 现代药理研究
    3. 临床结果分析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2 炎症因子变化分析
        3.3 血脂变化分析
        3.4 血流变变化分析
        3.5 血压变异性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
附录(二) 中医证候积分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1.2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
        1.2.1 心力衰竭的诱因
        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3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1.3.1 心肌受损时的代偿机制
        1.3.2 心肌受损时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1.3.3 心肌受损时的重构机制
    1.4 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
        1.4.1 按左心室射血分数分类
        1.4.2 按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分类
    1.5 心力衰竭的分期和分级
        1.5.1 心力衰竭的分期(阶段划分)
        1.5.2 心力衰竭的分级
        1.5.3 心力衰竭分期与分级的区别
    1.6 心力衰竭的诊断
        1.6.1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1.6.2 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查
    1.7 心力衰竭的治疗
        1.7.1 一般治疗
        1.7.2 药物治疗
        1.7.3 器械治疗
    1.8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1.8.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命名
        1.8.2 心衰病的病因
        1.8.3 心衰病的病机
        1.8.4 心衰病的辨证论治
    1.9 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1.9.1 现代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1.9.2 中医学对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认识
        1.9.3 健康教育与疾病康复的展望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构建
    2.1 方案构建的背景和问题
    2.2 方案构建的文献研究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评价
        2.2.3 文献结果
    2.3 方案构建的讨论
    2.4 方案构建的过程
        2.4.1 健康教育方案的内容
        2.4.2 健康教育方案的使用方法
        2.4.3 健康教育方案的谈话技巧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临床验证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设计
        3.2.3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基线资料特征
        3.3.2 终点指标比较
        3.3.3 中间指标比较
    3.4 研究讨论
        3.4.1 纳入受试者的基线情况
        3.4.2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的应用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
        2.1 背景资料
        2.2 病因及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及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性激素、骨密度检测
        2.3 治疗方案
        2.4 临床观测指标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治疗前后两组肾阴虚症状积分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情况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内分泌情况的比较
        3.7 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情况比较
        3.8 安全性比较
    4 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项依据
        1.1 立方特色
        1.2 方药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的理论传承研究
    1 胸中大气的实质、内涵及功能
        1.1 大气的实质、内涵
        1.2 大气的功能
    2 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
        2.1 大气下陷的病因
        2.2 顾师对大气下陷病机的发挥
    3 大气下陷的证候与鉴别
        3.1 大气下陷证候表现
        3.2 大气下陷证的鉴别
    4 张锡纯对大气下陷证的治法方药
        4.1 张氏研制的升陷汤药物组成及方义
        4.2 升陷汤的变通加减方
    5 小结
第二章 对顾维超主任基于大气学说的临证应用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2 病因分布
        3.3 疾病分布结果与分析
        3.4 症候分布结果与分析
        3.5 药物分布结果与分析
        3.6 大气下陷相关诊疗信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顾维超主任运用加味升陷饮治验举要与解析
    3.1 典型验案及分析
        例1.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案
        例2. 冠心病心梗支架介入术后案
        例3. 病毒性心肌炎案
        例4. 心脏神经官能症案
        例5. 心包积液案
        例6. 自发性气胸案
        例7. 不明原因消渴案
        例8. 重症肌无力案
        例9. 反复发作气短、自汗重症案
        例10. 无菌性尿道炎尿频案
        例11. 脑梗死、慢支、前列腺增生兼尿失禁案
        例12. 脑梗死、前列腺增生合并癃闭案
    3.2 典型验案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总结
    4.1 研究结果与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研究现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陈景河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文献
    1. 活血化瘀法则的源流考
        1.1 先秦时期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2 两汉时期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3 隋唐时期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4 宋元时期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5 明清时期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6 近代医家对活血化瘀法的认识
        1.7 活血化瘀法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1.7.1 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1.7.2 活血化瘀法的现代机理
        1.7.3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2. 活血化瘀法相关理论研究
        2.1 血、血脉
        2.1.1 血
        2.1.2 血脉
        2.1.3 血与经络
        2.1.4 血与五脏
        2.1.5 血与气
        2.2 瘀血证
        2.2.1 瘀血证的概念
        2.2.2 古今医家对“瘀血”的认识
        2.2.3 瘀血证的病因病机
        2.2.4 “瘀血”、“血瘀”的关系
第二部分 陈景河活血化瘀法医案的研究及技术路线
    1. 研究对象
    2. 活血化瘀法相关医案选用概况
    3. 研究目的及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依据
        4.1 频数分析
        4.2 因子分析
        4.3 快速聚类分析
        4.4 数据规范化
    5. 建立数据库
        5.1 录入数据
        5.2 修改数据库
        5.3 目测数据库
        5.4 数据库锁定
    6.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7. 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7.1 设计方案
        7.2 技术路线
    8. 统计学应用方面的说明
        8.1 聚类和因子分析过程中高频次药物和症状个数的选择
        8.2 对统计过程中的随机波动问题的说明
        8.3 数据分两部分录入研究的说明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分析及证治规律研究
    1. 心脑血管系医案分析结果
        1.1 心脑血管系医案症状分析
        1.1.1 频数分析
        1.1.2 聚类分析
        1.1.3 症状因子分析
        1.2 心脑血管系医案药物分析
        1.2.1 药物频数分析
        1.2.2 聚类分析
        1.2.3 药物因子分析
    2. 妇科系医案分析结果
        2.1 妇科系医案症状分析
        2.1.1 频数分析
        2.1.2 聚类分析
        2.1.3 症状因子分析
        2.2 妇科系医案药物分析
        2.2.1 药物频数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2.3 药物因子分析
第四部分 陈景河活血化瘀法的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
    1. 心脑血管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探讨
        1.1 心脑血管系疾病的病因病机
        1.1.1 “本虚”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根本内因
        1.1.2 “标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1.3 气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1.1.4 六淫之邪与心脑血管系疾病的关系
        1.2 心脑血管系疾病症候群特点
        1.3 心脑血管系疾病的病位
        1.4 心脑血管疾病治则及用药规律
        1.4.1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1.4.2 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1.4.3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1.4.4 祛风散邪、化瘀通络
        1.4.5 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1.5 陈景河治疗心脑血管系疾病的常用方剂
        1.5.1 益气活心方
        1.5.2 强心通脉方
        1.5.3 益气通络方
        1.5.4 健脑防梗汤
        1.5.5 逐瘀理眩汤
        1.5.6 活血镇痛汤
    2. 妇科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探讨
        2.1 妇科系疾病的病因病机
        2.1.1 正气不足是妇科系发病的根本内因
        2.1.2 瘀血是妇科系疾病发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1.3 痰、湿是妇科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1.4 情绪因素与妇科系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2.1.5 外感“六淫”是妇科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妇科系疾病症候群特点
        2.3 妇科系疾病的病位
        2.4 妇科系疾病治则及用药规律
        2.4.1 活血化瘀
        2.4.2 化痰祛湿
        2.4.3 疏肝理气
        2.4.4 扶正祛邪
        2.5 其它药物在妇科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5.1 黄芪与黄精
        2.5.2 柴胡与枳壳
        2.5.3 橘核与荔枝核
        2.5.4 穿山甲与水蛭
        2.6 陈景河治疗妇科系疾病的常用方剂
    3. 小结
        3.1 性别比例的差异
        3.2 病位的差异
        3.3 兼证的差异
        3.3.1 心脑血管系疾病的兼证
        3.3.2 妇科系疾病的兼证
第五部分 陈景河关于活血化瘀法的验案分析
    1. 陈景河教授活血化瘀法的学术思想——活血化瘀十五法
        1.1 活血化瘀法的基础方药
        1.2 活血化瘀十五法运用
        1.2.1 补血活血法
        1.2.2 益气活血法
        1.2.3 养阴活血法
        1.2.4 温阳活血法
        1.2.5 理血活血法
        1.2.6 破血活血法
        1.2.7 通络活血法
        1.2.8 活血通乳法
        1.2.9 消积活血法
        1.2.10 敛血活血法
        1.2.11 利水活血法
        1.2.12 清热活血法
        1.2.13 行气活血法
        1.2.14 温经活血法
        1.2.15 化湿活血法
    2. 医案举隅
        2.1 陈景河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
        2.2 心律失常之频发室性早搏
        2.3 风湿性心脏病案
        2.4 冠心病心绞痛案
        2.5 缺血性心脏病案
        2.6 急性脑腔梗
        2.7 血瘀性眩晕案
        2.8 冠心病
        2.9 胸痹心悸症(冠心病)
        2.10 妊娠腹痛
        2.11 乳核(乳腺增生)案
        2.12 无乳、少乳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10)阴道分娩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评估产妇情况
    2.2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 及时发现产后失血性休克
    2.3 急救护理
    2.4 观察病情动态变化
    2.5 积极配合治疗

四、产后血管舒缩性虚脱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配合高渗盐水膀胱冲洗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仇婧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潜阳育阴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研究[D]. 毛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规范化方案设计与验证[D]. 黄晶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滋肾宁心汤配合莉芙敏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周锦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D]. 顾润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陈景河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研究[D]. 刘彬.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1)
  • [10]阴道分娩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与急救护理[J]. 冯娟,蒋志琴,蔡秋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8)

标签:;  ;  ;  

产后血管舒缩性衰竭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