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体细胞核型分析

30例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体细胞核型分析

一、30例少精无精症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1](2019)在《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鉴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遗传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行的临床检测尚不能进行明确诊断。本论文通过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病例进行遗传学检测,分析各类遗传病因,并探索研究临床检测无法诊断的相关基因。排除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一步分析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基因变异情况。通过本研究,可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相关基因研究找到目标和方向,为将来应用于临床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遗传诊断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7年4月因婚后不育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产前诊断中心男科门诊就诊的、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男性患者1075例。第一部分的研究是对此类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第二部分进行针对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的研究,包括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为排除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100例;对照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到吉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经精液常规分析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等指标均未见异常的志愿者100例。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男科医生行睾丸查体,并记录精索静脉曲张等临床信息。研究对象禁欲37天,用手淫方法取精液,完全液化后直接用于精液常规分析。染色体检测常规外周血接种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9个序列标签位点s Y84、s Y86、s Y127、s Y134、s Y143、s Y152、s Y254、s Y255、s Y157。SRY基因分别应用PCR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SOX9、DAX1、WNT4基因变异应用一代测序方法检测。小标记(marker)染色体应用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检测、SRY基因检测以及。应用目标基因捕获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应用多种统计学分析研究基因单核苷酸变异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1075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75例,占全部NOA患者的16.3%;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74例,占全部NOA患者的6.9%;其中染色体异常同时伴随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12例,占全部NOA患者的1.1%;838例(77.9%)尚无法在临床得到诊断。在135例性染色体异常中,其中以克氏综合征为最多,有95例(70.3%,95/135);其次是Y染色体多态性17例(12.6%,17/135),男性46,XX性反转9例(6.7%,9/135),性染色体嵌合体5例(3.7%,5/135),XYY综合征4例(3.0%,4/135),Y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2.2%,3/135),男性特纳综合征1例(0.7%,1/135),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平衡易位1例(0.7%,1/135)。在9例46,XX男性患者,有8例存在SRY基因,且全部易位至X染色体短臂末端;1例SRY阴性患者,检出DAX1外显子1上一个突变c.557G>A。针对47,X,i(Y)(q10),+mar患者,进一步发现marker染色体实际上是i(Yp)。共检出40例常染色体异常,主要是多态性,1,9,16qh±15例(37.5%,15/40),D/G组随体多态性13例(32.5%,13/40),inv(9)7例(17.5%,7/40),常染色体易位4例(10%,4/40),常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2.5%,1/40)。进一步研究和评论了涉及6号染色体的男性平衡易位携带者的临床特征,发现6q15断裂点与受孕前不育密切相关,其他断裂点与受孕后不育有关。在74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中,Y染色体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域的三个亚区缺失情况为:AZFa缺失5例,AZFb缺失8例,AZFc缺失23例,AZFb+c缺失21例,AZFb部分缺失1例,AZFc部分缺失1例,AZFc+AZFb部分缺失2例,AZFa+b+c全部缺失13例。另外,共12例染色体异常同时伴Y染色体微缺失。对受试者和对照组共200例样本的466个NOA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检出大量基因变异数据,外显子区域中NOA组共检测出36929例变异,对照组中为43135例变异;内含子区域NOA组检出70328例变异,对照组中为107041例变异。在所得到的已知变异方式中,移码突变(frameshift)(NOA组0.3%vs.对照组0.23%)、非移码突变(nonframeshift)(NOA组0.39%vs.对照组0.53%)、无义突变(stopgain)(NOA组0.12%vs.对照组0.09%)、剪接突变(splicing)(NOA组1.57%vs.对照组0.88%)在两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出的未知变异部分,NOA组明显少于对照组(71.87%vs.73.55%,p<0.001)。所得到282713例变异分布于外显子区域包括80064例变异,其中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位点72272例,共涵盖441个男性不育相关基因中2189个位点。本研究筛选位点测序频数高于60%(n>120)的位点进行统计计算,共得到88个基因的131个位点。两组间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131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两组中131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探究SNV位点与NOA的相关性,在两组间116个SNV位点有统计学差异。基因型显性模型中,有64个SNV位点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基因型隐性模型中,有65个SNV位点在NOA组和对照组中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SNV和NOA发生的相关性,将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V位点进行单倍体关联分析,共筛选出61个SNV位点,共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通过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共检出21个SNV位点与NOA密切相关,分别位于12个基因上,CHD5、APOB、PMS2、GTF2A1L、TXNDC2、LHCGR、SIRPG、ANKS1A、CLCA1、NOTCH1、PTGDS、SLC9C1基因上。研究结论:(1)在1075例非梗阻无精子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16.3%,Y染色体微缺失6.9%,77.9%患者暂无法在临床得到诊断;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以克氏综合征为最多。(2)46,XX男性性反转患者88.9%SRY基因存在,且易位至X染色体短臂上;一例SRY基因阴性患者,确诊DAX1基因存在变异;平衡易位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6号染色体6q15断裂点与受孕前不育密切相关。(3)在病例-对照研究人群中,共筛选出116个SNV位点与NOA相关。分别位于CHD5、APOB、PMS2、GTF2A1L、TXNDC2、LHCGR、SIRPG等80个基因上。(4)研究首次发现ANKS1A基因、CLCA1基因、NOTCH1基因、PTGDS基因、SLC9C1基因上的13个位点与NOA相关。(5)组间对照研究中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的131位点,经过进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显隐性等研究分析,筛选出61个SNV位点,其中46个SNV位点形成单体型块,分别分布在1,2,3,6,7,9,18,20共8条染色体上。

陈会[2](2019)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诊疗中的作用及与性激素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患者精子生成障碍的常见原因。Y染色体微缺失主要是Y染色体上的无精子症基因(azoospermia factor,AZF)缺失。1976年,Tiepolo等学者首次提出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自此,AZF区域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AZF基因缺失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结论。目的:比较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布、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Y染色体微缺失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获得对男性不育Y微缺失临床数据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临床上医师决策男性不育患者检测Y微缺失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帮助对不育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预后的预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节约医疗成本。方法:纳入364例不育患者,精液常规均提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并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纳入所有入组患者的年龄、性激素水平、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使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汇总、分组后,采用SPSS21软件分析相关临床参数,正态分布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缺失率10.3%(30/290),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缺失率8.1%(6/74),两者缺失率水平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数据按年龄分成A组(18-30岁)、B组(31-40岁)、C组(41-49岁)三组。比较三组之间Y染色体微缺失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INHB与FSH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即INHB=-0.616FSH+106.467,回归系数显着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INHB值将数据分为INHB正常组及INHB降低组,观察两组间的Y微缺失的缺失率,发现正常组缺失率13.5%(27/200),降低组缺失率3.3%(3/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INHB降低时统计缺失率较正常值组升高。结论:中国不育男性Y染色体微缺失临床检测中最常见的类型依次为AZFc区、AZFb区及AZFa区缺失,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率基本一致;Yq微缺失的发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缺失率增加;涉及到SY127的缺失表现为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FSH和INHB检测结果呈负相关关系,并不能替代INHB的检测;我们推测FSH对睾丸生精功能的预测比INHB更敏感;INHB低于正常值,Y染色体微缺失率升高,INHB可作为Y染色体微缺失的预测因子,但由于差异的存在,不可否认FSH的预测作用,更多的临床数据需要进一步纳入;我们建议临床上对于精液检测显示严重少精子症的不育男性,均应建议其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陈跃瑜,朱琳,梁晓云,梁建恩,林延润,黄倩婷,杨发达[3](2018)在《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与生殖激素水平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与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对348例无精或少弱精子症患者抽取外周血进行生殖激素水平和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无精子症患者的FSH和L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而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PRL及E2无明显差异。而少弱精子患者的生殖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例无精子症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93例,检出率为26.72%。其中性染色体异常61例,占总染色体异常的65.59%;常染色体异常32例,占34.41%。结论无精子症与染色体异常和生殖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刘祥印[4](2018)在《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Y染色体微缺失是在男性不育中最常见精子发生障碍的遗传病因。广泛报道的微缺失包括三种无精子因子(AZF)区域(AZFa,AZFb和AZFc)或者各区域的联合缺失(AZFa+b、AZFa+c、AZFb+c和AZFa+b+c)。而AZF区域的微缺失与各种精子发生改变有关,包括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成熟阻滞,精子生成功能低下。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了解Y染色AZF区的基因功能及遗传机制,便于生精障碍男性明确病因诊断,及时利用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进行有效治疗,进而生育自己的后代。Y染色体具有特定序列结构,富含回文序列和重复拷贝,是维持基因并发生序列重排导致缺失或重复的结构基础。由于Y染色体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常规推荐使用序列标签位点(STSs)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STS-PCR法)进行检测。我们通过分析STS-PCR法检测1866例样本,发现AZF缺失发生率在无精症组为10.39%,在少精症组为7.33%,精子浓度正常患者中未见到缺失。精液正常的精子库捐精者中未见缺失。还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的不育男性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较高,可能存在关联性。通过家系父子间检测结果分析,发现AZFc缺失和AZFb部分缺失可垂直传递给子代。以上结果提示,应该对不育男性生精障碍患者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特别是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之前,应进行遗传检测和遗传咨询,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STS-PCR技术对部分缺失和拷贝数异常的检测存在挑战,并且不能够明确检测缺失或重复的具体范围和大小。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可以完成这些检测目标。因此,新建立的检测方法是结合目标区域探针捕获和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来实现的。通过与PCR法进行对比,发现我们建立的NGS法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分辨率的检测Y染色体AZF缺失或变异的创新技术。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符合临床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可以检测PCR法能提供的AZF缺失模式也可以检测新的拷贝数缺失、重复等结构异常,并提供缺失具体范围和大小。通过家系分析,我们发现存在新发突变、垂直传递和扩大缺失等遗传机制。结果提示,新建立的NGS检测技术可以替代原有的PCR技术;我们应重视Y染色体部分缺失或重复的生理功能研究;对于部分缺失或重复等结构异常,可能引发其他协同效应的遗传因素,导致有害突变的积累效应,产生生精障碍而不育。我们进一步对AZFc或AZFb区缺失患者,采用射出精子进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的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有Y染色体AZFc区/AZFb区缺失的患者可生育自己的子代;在ICSI治疗中,AZF缺失组平均精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卵子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和活婴出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AZF微缺失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射出精液精子或睾丸穿刺精子,可以生育自己的后代,但是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告知其知晓其男性后代会遗传该缺失或发生扩大缺失的风险,应尽早对子代做精液分析,便于保存精液防止随时间增长而发展成无精症或少精症。综上所述,新建立的NGS法可以替代STS-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并能检测部分缺失或重复等其他拷贝数变异的异常,且提供异常范围和大小。家系遗传分析提示,缺失患者可发生新发突变、垂直传递和扩大缺失等遗传机制,并且拷贝数改变(缺失或重复)会增加扩大缺失的风险,因此,该检测应对不育男性、精子库供精者常规开展应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患者,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自己的后代,但应该遗传咨询告知,男性后代存在遗传该缺失或扩大缺失的风险。但目前数据提示,AZF缺失对辅助生殖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胡莹,梁先念,于建红,覃凌云,王玉明[5](2018)在《异性骨髓移植后无精症患者Y染色体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报道异性骨髓移植后无精症患者1例,分析其Y染色体检测结果。方法采集该患者外周血样本。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5)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外周血及口腔黏膜拭子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结果该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外周血AZF区位点均缺失,口腔黏膜拭子AZF区位点均存在;卵泡刺激素及孕酮水平升高。结论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是精子缺陷和男性不育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应对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进行AZF区微缺失筛查。异性骨髓移植成功患者细胞遗传学常表现为嵌合状态,当此类无精症患者外周血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时,应同时进行体细胞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为明确无精症原因提供依据。

薛会丽,林丹玫,陈雪美,安刚,扶梅妹,郭南,林元,徐两蒲[6](2017)在《1891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及多态变异在男性不育患者遗传学病因中的占比。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及G显带技术,对1891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外周血核型分析。结果在1891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共检出13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7.19%,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50例(2.64%),结构异常74例(3.91%),性发育障碍12例(0.63%);检出染色体多态变异99例(5.24%),包括inv(9)46例,D/G组随体柄增加23例,Y染色体长度变异15例,随体变异10例,其他5例。结论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及多态变异的比例较高,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十分必要。

周炜[7](2014)在《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性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原因之一。在普通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5%-0.85%,而在不孕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97%-14.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因不孕夫妇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早期流产率或胎儿畸形率的升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对于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不孕夫妇而言,如果及时发现染色体异常可以行PGD或产前诊断等相关措施,减少此类早期流产或者胎儿畸形的发生。目前的研究报道表明不仅不育男性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在接受IVF或ICSI治疗的女性中染色体异常率也较高。很多文章统计分析了行ICSI的男性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但是关于行IVF的患者夫妇中染色体异常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行IVF/ICSI的患者夫妇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和染色体异常的种类,从而探讨在行IVF/ICSI的夫妇中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必要性。目的通过统计分析IVF/ICSI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探讨拟行IVF/ICSI的患者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IVF/ICSI治疗并行染色体分析的9973名患者(2857名男性7116名女性)。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AS9.2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973名不孕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259/99732.60%vs.0.85%P<0.0001)。2857名男性及7116名女性不孕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72/28576.02%vs.0.85%P<0.0001;87/71161.22%vs.0.85%P<0.0001),且男性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6.02%vs.1.22%P<0.0001)。不孕人群中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8.84%vs.1.77%P<0.0001),且男性患者中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10.47%vs.8.14%P=0.0002)。共发现259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的有平衡易位(96例)、克氏征(55例)、罗氏易位(45例)、倒位(15例)、缺失(8例)、男性性反转46,XX(7例)、47,XYY(6例)。1.染色体结构异常(罗氏易位、平衡易位、缺失、倒位)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3倍(1.64%vs0.31%P<0.0001),男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22%vs.1.01%P<0.0001)。这四种异常染色体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人群:罗氏易位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8倍(0.45%vs.0.12%P<0.0001);平衡易位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9倍(0.96%vs.0.14%P<0.0001);缺失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8倍(0.08%vs.0.01%P=0.0002);倒位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0.15%vs.0.03%P<0.0001)。2.非嵌合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及性反转(克氏征、47,XYY、Turner综合征、男性性反转)男性不育患者中克氏征(47,XXY)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0.9倍(1.89%vs.0.173%P<0.0001),男性性反转(46,XX)的发生率也显着高于普通人群(7/28570.24%vs.0.01%P<0.0001),47,XYY的发生率与普通人群无明显差异(0.245%vs.0.118%P=0.08)。女性不孕患者中Turner综合征、47,XXX的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Turner综合征0.01%vs.0.053%P=0.177;47,XXX0.03%vs.0.106%P=0.0561)。3.不同精液浓度不孕男性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据精液浓度将不孕男性分为5组:正常浓度、轻中度少精(5×106/mL≤浓度<20×1O6/mL)、严重少精(0<浓度<5×106/mL)、非梗阻性无精、梗阻性无精。前4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别为正常浓度4.1%(45/1095):少精6.9%(23/333);严重少精5.47%(34/622);非梗阻性无精20.3%(70/344)。463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仅发现45例染色体多态,未见染色体异常。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1)。轻中度少精组与正常浓度组相比,染色体异常率显着性升高(P=0.0355);严重少精组与正常组相比染色体异常率无显着性差异(P=0.1972):轻中度少精组与严重少精组相比染色体异常率无显着性差异(P=0.3705)。4.根据自然流产次数进行分组对比无自然流产史的女性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正常人群无统计学差异(51/62430.82%vs.0.85%P=0.3611),而≥1次自然流产史的女性患者染色体异常比例显着高于正常人群(36/8734.12%vs.0.85%P<0.0001),1次和≥2次自然流产史的女性患者染色体异常比例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1次13/6341.98%vs.0.85%P=0.0019;≥2次23/21610.6%vs.0.85%P<0.0001)。5.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不孕女性中,原发性不孕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无显着性差异(0.67%vs.0.85%P=0.2750);继发性不孕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1.9%vs.0.85%P<0.0001)。不育男性中,原发性不育及继发性不育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原发性不育:6.66%vs.0.85%P<0.0001;继发性不育:4.57%vs.0.85%P<0.0001);且原发性不育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继发性不育组(P=0.0305)。结论1.接受IVF/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中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多态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在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多见于非梗阻性无精症及原发性不育患者;在女性不孕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多见于继发性不孕及有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尤其是有2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的患者。3.在接受IVF/ICSI治疗的不孕人群中有必要开展染色体核型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染色体异常并行相应的助孕措施,如PGD、产前诊断等。

唐敬龙,吴莉莉,饶伟强,郑林,周红,张贵玲,李自光[8](2013)在《山东地区260例男性不育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山东地区男性不育人群与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染色体G带检测方法对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筛选出Y染色体整体形态偏小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患者分为少精症患者A组(130例)和无精症患者B组(13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C组(20例)及空白对照组D组。采用多重PCR扩增检测技术对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进行AZF微基因检测。结果从检测出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260例中,共检出54例Y染色体AZF微缺失,C组无AZF基因缺失,与A、B组比较,AZF a,b,c总缺失率明显低于A、B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可能是造成男性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肖卓妮,徐望明,杨菁[9](2012)在《湖北地区1725例不育男性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湖北地区不育男性的细胞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细胞遗传学实验室1725例不育男性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其中包括严重少精症或无精症患者997例(A组),具有复发性自然流产和反复体外受精/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后结局不良728例(B组)。结果 A组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81%,无精症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4.37%)高于严重少弱精症男性(3.69%)。相互平衡易位和克氏征是最常见的结构和数目异常。其中,88例男性患者被发现为具有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为8.83%。最常见的多态性发生于Y染色体。B组男性中共发现11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51%,11例患者均为结构异常。B组男性中发现53例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为7.28%。最常见的多态性仍发生于Y染色体,发生率为6.59%(48/728)。结论不育症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发生率明显较高。Y染色体多态性对于男性生育力有不良影响。应该鼓励不育男性进行全面的遗传学检查。

李锋[10](2012)在《少精、无精症患者染色体及性激素水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患者染色体及血清激素水平与少精、无精症关系。方法采用采用外周血培养及G带染色分析187例少精,无精症患者及26例精液正常健康体检的男性染色体核型;对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此187例少精,无精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与26例精液正常健康体检男性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的总畸变率为27.8%。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没有明确病因的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组基因缺失(17.4%),高于有明确病因的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组(3.6%);染色体畸变组血清FSH、LH、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未畸变组血清FSH、L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精、无精症与染色体畸变及多种血清激素异常密切相关,与Y染色体微缺失也有一定联系。

二、30例少精无精症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例少精无精症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综述
    1.1 男性不育研究概况
        1.1.1 男性不育的定义和分类
        1.1.2 男性不育发病原因
    1.2 无精子症遗传因素研究现状
        1.2.1 无精子症分类
        1.2.2 遗传因素导致的无精子症
    1.3 无精子症遗传学检测技术
        1.3.1 染色体核型分析
        1.3.2 无精子因子(AZF)检测
        1.3.3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无精子症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无精子症患者遗传因素研究设计与流程
    2.2 研究对象
        2.2.1 实验组
        2.2.2 对照组
    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精液样本收集
        2.4.3 精液常规检测
        2.4.4 精浆生化检测
        2.4.5 内分泌激素测定
        2.4.6 染色体核型分析
        2.4.7 Y染色体AZF微缺失检测
        2.4.8 SRY基因的PCR检测
        2.4.9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2.4.10 性反转相关基因检测
        2.4.11 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检测
        2.4.12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
    2.5 数据结果比对研究及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
        3.2.1 性染色体异常结果
        3.2.2 常染色体异常结果
    3.3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检测
    3.4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检测
        3.4.1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结果及变异分布
        3.4.2 筛选并研究SNV NOA相关性分析
    3.5 NOA相关SNV单体型分析
        3.5.1 1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2 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3 3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4 5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5 6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6 7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7 9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8 11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9 1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0 14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1 18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2 19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3 20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4 2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染色体异常与无精子症
        4.1.1 性染色体异常
        4.1.2 常染色体异常
    4.2 Y染色体AZF微缺失与无精子症
        4.2.1 AZF微缺失
        4.2.2 染色体异常伴AZF缺失
    4.3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与无精子症
        4.3.1 CDH5基因
        4.3.2 ApoB基因
        4.3.3 Pms2基因
        4.3.4 GTF2A1L基因
        4.3.5 Txndc2基因
        4.3.6 LHCGR基因
        4.3.7 SIRPG基因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NOA相关性与显性基因型分析
附录2 NOA相关性与隐性基因型分析
附录3 患者基本信息问询表
附录4 医生查体记录表
附录5 临床试验与研究审批件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诊疗中的作用及与性激素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男性不育的病因
    1.3 睾丸生精过程
    1.4 FSH、INHB与Y染色体微缺失的相关性
    1.5 睾丸组织学分类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1.6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1.7 争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育男性精子数目与Y染色体微缺失的相关性
    2.1 引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与严重少精子症组年龄的均衡性检验
        2.3.2 无精子症组与严重少精子症组Y染色体缺失率的差异性检验
    2.4 讨论
    2.5 第二章小结
第三章 Y染色体微缺失率、缺失类型分布及缺失位点
    3.1 引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缺失类型构成比及临床表型的描述
        3.3.2 位点缺失构成比的描述及无精子症组与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的比较
    3.4 讨论
    3.5 第三章小结
第四章 FSH、INHB与精子数目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FSH与NHB相关性研究
        4.3.2 FSH、INHB水平与精子数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4.3.3 FSH、INHB水平与Y染色体微缺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4.4 讨论
    4.5 第四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4)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不育男性生精障碍遗传学介绍
        1.1 男性不育遗传学简介
        1.2 精子发生
        1.3 睾丸生精障碍
    第2章 Y染色体与男性不育
        2.1 Y染色体介绍
        2.2 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与不育
    第3章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测序检测
        3.1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男性不育
        3.2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STS-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建立的NGS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2.1 对象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辅助生殖胚胎及结局分析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育男性临床信息问卷调查表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异性骨髓移植后无精症患者Y染色体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1.2.2 外周血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
        1.2.3 口腔黏膜拭子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
        1.2.4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 结果
    2.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 外周血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结果
    2.3 口腔黏膜拭子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结果
    2.4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7)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性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山东地区260例男性不育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9)湖北地区1725例不育男性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细胞遗传学分析:
结 果
讨 论

(10)少精、无精症患者染色体及性激素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1.2 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2 结 果
    2.1 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
    2.2 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
    2.3 内分泌激素检查结果
3 讨 论
    3.1 染色体异常与少精、无精症的关系
    3.2 Y染色体微缺失与少精、无精症的关系
    3.3 染色体畸变与内分泌异常

四、30例少精无精症患者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D]. 杨潇. 吉林大学, 2019(12)
  • [2]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在男性不育诊疗中的作用及与性激素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陈会.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3]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与生殖激素水平分析[J]. 陈跃瑜,朱琳,梁晓云,梁建恩,林延润,黄倩婷,杨发达.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09)
  • [4]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D]. 刘祥印. 吉林大学, 2018(12)
  • [5]异性骨髓移植后无精症患者Y染色体的检测[J]. 胡莹,梁先念,于建红,覃凌云,王玉明. 检验医学, 2018(02)
  • [6]1891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 薛会丽,林丹玫,陈雪美,安刚,扶梅妹,郭南,林元,徐两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17(05)
  • [7]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性的临床分析[D]. 周炜. 山东大学, 2014(11)
  • [8]山东地区260例男性不育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的临床研究[J]. 唐敬龙,吴莉莉,饶伟强,郑林,周红,张贵玲,李自光.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2)
  • [9]湖北地区1725例不育男性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J]. 肖卓妮,徐望明,杨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6)
  • [10]少精、无精症患者染色体及性激素水平分析[J]. 李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04)

标签:;  ;  ;  ;  ;  

30例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体细胞核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