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程序员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程序员

一、每个人都可以是编程员(论文文献综述)

任彬,潘韫杰,周沁宇[1](2021)在《智能车间操作人员脑力负荷实验的主观评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制造业车间工人由于脑力负荷过重,引发工作失误,影响进程效率的问题,提出脑力负荷评测方法,以降低车间工人的工伤风险,提升车间工人操作的正确性与准确率。设计了20个事件的两组实验,将PAAS量表、WP量表测得的脑力负荷结果值作为因变量,通过数控车床编程软件,模拟数控车床编程员的工作内容,对PAAS量表与WP量表在智能车间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AAS量表在敏感性方面的表现好于WP量表,其F值高于WP量表7.494。在聚合效度方面,两种量表都表现良好。得出结论,PAAS量表适用于智能车间数控车床操作人员的脑力负荷评测,与此同时,WP量表的多维度特性可清晰地表明被实验对象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

古远明[2](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加工制造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不断扩大,企业对多轴数控加工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多。中职学校机械类相关专业从事多轴数控加工相关岗位的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增多。目前,《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作为中职学校数控技术等加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识读零件图样、操作多轴数控机床及检测零件质量,还需培养学生零件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培养多轴数控机床技术员,忽视了学生多轴编程与仿真加工的能力培养,而且采用命题网络或概念上下位关系的学科教学方式;课程目标定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较少涉及应用层次,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认知方式;课程评价采用理论笔试的方式居多,涉及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真实性考核评价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出符合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需求的人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本门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原因。之后,采用访谈法及观察法对企业岗位进行调研并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获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整合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然后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以及选择加工方法难易程度为参照系设计了难度递进的四个学习情境,根据企业典型零件加工案例以及选择加工对象复杂程度为二级参照系设计了8个典型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的课程目标定位是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参照。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是将典型工作过程与普适性工作过程进行耦合,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教学评价以企业职业考核标准及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参照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本研究解决了中职学校《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目标定位低层次,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评价缺乏真实性,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多轴加工相关岗位的职业要求。

靳亚超[3](2020)在《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数控专业多轴加工方向《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相关课程作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兴建设的课程,其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尚未确定统一的标准。不少学校在该方向的定位与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因此存在着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以及教学质量偏低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政府有力的推动以及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各类课程模式也相继进行了相关实验与推广。而项目课程也在部分职业院校得到了有力的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标准与结构,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本文针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结合了项目课程的优势特点,对中职《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进行了开发。本研究调研了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分析当前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通过走访有关数控多轴加工生产的企业,深入了解多轴加工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业岗位的一线员工和专家进行探讨和总结,归纳了数控多轴加工方向的职业领域及主要岗位群,接着与企业岗位专家和学校多轴加工方向的教师共同对《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明确职业能力。然后确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归纳项目并设计课程评价方案,编制课程标准。最后编制了项目教学方案并选用项目设计中的一个模块作为案例对其内容进行了开发。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以中职院校多轴加工方向的课程现状与特点为依据,并以项目课程模块化、灵活化的理念为基础,开发出专门适用于中职多轴加工方向学生学习的项目课程。通过本次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职有关项目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职的教育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孙琪[4](2020)在《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使知识经济社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彰显出重要的地位,各个国家、政府机构都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教育手段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件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机器人教育的出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的条件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具有着远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有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塑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使机器人教育没有真正意义的发挥出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我国想要赶超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就必须高度重视机器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它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迈进。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教育实验法。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小学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现状,找到主要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及原则,制定出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然后将提出的策略应用到小学机器人教学中验证其有效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梳理与分析前人有关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对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结合现有的量表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小学机器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及教师的访谈提纲,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后,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干扰能力弱,易受无干事物影响;缺乏表现的勇气,挑战意识薄弱;不爱动脑思考,思维发散性不足;不能清晰表达,思维欠缺条理性。第三部分,根据所调查的结果,结合小学生机器人教育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制定策略应遵循的原则,制定了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巧用导入,营造悬念氛围;巧用方法,深入浅出讲解原理;巧设活动,开放性提问与讨论引导操作;巧设任务,指导学生合理分工;巧用总结,鼓励学生展示与评价。第四部分,将提出的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中,实验班实施教学策略,对照班不做任何干预。经过一个学期后的教学实验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验证策略具有有效性。研究表明:本研究制定的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人格与创新性思维及各指标的水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宋晓萌[5](2019)在《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协作能力作为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各经济体与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新兴的创客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具有开放、共享等特点,能够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创客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供了优良条件,创客活动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对协作能力的内涵及意义、协作能力的培养方法及评价机制、创客活动中的协作能力的培养意义、创客活动中协作能力的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构建了一系列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目前关于协作能力、协作学习、核心素养与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但与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尚不系统,存在诸多问题,这激发了研究者开展研究的兴趣。在核心素养理论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创客活动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有关协作能力及创客活动中协作的相关研究,研究者从创客分组、创客活动、创客活动评价三方面构建出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期丰富创客教育和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为创客教学提供实践经验。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所提出的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下,选取适当的创客课程,设计相应的创客教学活动,合理地开展创客教学,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诊断该策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针对每一轮创客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即课堂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小组的协作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对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反思与更改,再进行下一轮研究。最终形成的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小组协作情况有较明显的变化。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与人合作,充分体验创客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张振春[6](2016)在《“项目驱动,师徒小组合作”实训教学法探讨》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项目驱动,师徒小组合作"实训教学法,然后以单片机应用课程为例,详细说明了该教学法的应用细节。该教学法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中职教学的活力有较大的作用,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王运嘉[7](2014)在《计算机软件整体保护模式之探讨 ——版权法与专利法之双重视角》文中指出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发展与软件产业化而出现的。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与复制粘连在一起,打开了版权法保护的通道。在美国的推动下,其他国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即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均采纳了这一建议。但是,在保护深度与保护内容上,版权模式无疑是无能为力的。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主导性越来越强,软件专利逐渐成为可接受的保护模式。由于国际公约并没有封锁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美国与欧盟逐渐在审查标准中放开了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化。这两种模式的冲突与重合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艰难抉择。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违反相关的国际公约,尤其是TRIPS协议的原则下,依据我国国情,不但能在目前有效地保护软件,而且为可预见的未来提供软件保护线路图、政策、策略或战略的思路或参考。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除摘要与导论外,另分四章,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之确立。随着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硬件的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用户的同质化需求越来越多,很多新功能的实现均需要计算机软件的支持,这就使得一款软件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便利。复制就经常成了个人用户降低成本的选择。美国采取版权保护模式就是为了应对非法复制带来的挑战,并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法经济学的影响,考虑到版权国际公约搭建的平台能够为其计算机软件提供跨地域的、免程序的、低成本的保护,借用版权法模式更能比较容易地实现效果。在欧盟,由于其成员国已经采取国际惯例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欧盟的指令只在作品保护期限、作品独创性与作品的反向工程方面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已。日本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曾一度有专门立法的动议,但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只得采取与美国一致的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早期保护模式统一于版权模式上,无论是通过外交手段,还是通过内部协商方式。这一统一的后果是将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模式视为固有模式或者公理,其他任何保护方式,都必须有充分而正当的理由,这就确定了保护惯例,增加了以其他模式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论证与说理困难。第二章主要检讨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采取版权保护模式是立法拟制技术的杰作。计算机软件在整体上是智力成果,并具有文字作品的部分特征,与版权法的结构模式有契合之处。由于具有可读性、可复制性与产业价值,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模式就应运而生,成为各国立法与国际公约将其纳入文字作品的不二选择。但是,计算机软件不仅具有作品性,还具有实用性,而且实用性是其价值的主要方面或者最终目的。将计算机软件纳入到版权范畴后,要么会使得计算机软件的主要属性被忽略,要么会使得版权不可避免地延及到非艺术性方面。这都不是版权法所追求的,也违背了版权法的基本教义。计算机可机读性的程序部分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内容,但却无法为人所知晓。如此以来,计算机软件的权利人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市场投放行为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公众在这一对价关系中获得的只是毫无意义的数字串。这不符合社会消费所遵循的知情原则,也不符合版权法所追求的二元价值目标。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还具有如下问题:无法兼顾实用功能与艺术性、权利体系覆盖过宽、保护期限过长、权利义务设计不均衡与版权模式破坏其他保护模式等。第三章主要检讨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模式是为了增强软件的行业竞争力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早期计算机软件以简单的数值计算为主,其所使用的算法规则简单且缺乏组合性与创造性,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孕育或新生阶段,独占性效力较强的专利模式无法建立。随着软件产业应用领域的拓宽,软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价值被发掘,软件技术领先的美国就希望利用专利的高强度保护来巩固与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逐渐发展起来。在应用层面上,计算机算法指导机器运行,能够得出有益的结果,作用于外部对象或者内部对象,产生性能上、质量上、效果上的显着变化,那么完全可以认为这些算法是完成一项技术的步骤与环节。即便是其具有算法的某些特征,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到算法组合的可专利性。这就论证了专利保护模式的可行性与正当性。但是,计算机软件的技术认定存在着模糊与不确定之处:计算机软件是否构成技术需要专利政策作出规定;计算机软件所表达的内容并不完全与技术领域相关:技术问题与技术效果的认定需要专利说明书等辅助文件,计算机软件专利申请策略的不足,以及对技术效果与实现技术效果的手段的不当混淆,增加了认定难度;最后,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发明方案是否利用了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利用了人为规则,也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在实践中,与硬件形成松散型结合的软件是难以专利化的,为了应对专利保护模式的发展,技术效果与有用性就成为司法采取的权宜之计。不过,计算机专利保护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能够获得专利授权,也并不是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所有内容都能够纳入专利权范围,计算机软件的先使用会影响到专利审查的新颖性判断。专利法的审查与授权程序的繁琐与时长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的合理性。第四章针对问题提出软件保护模式的完善建议。立足现实国情,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处于跟随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软件政策应当是鼓励软件知识共享,促进与软件相关的基础知识的交流,提高软件知识积淀。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的分析应当站稳两个基本立场,一是计算机软件构成部分的“二分法”,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保护。计算机相关文档更符合作品的要求,计算机程序则更符合具体技术方案的要求。实现共享目标的政策应当是鼓励基础性软件公开源代码。对计算机文档而言,专有软件的相关文档属于技术秘密的,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秘密保护,使用者对专有软件的相关文档可以进行反向工程,但应当满足:直接目的是对他人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用于教学或在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创作新的计算机软件,且反向工程过程中复制的他人计算机软件不能进行商业利用;具有独创性的公开软件的相关文档是文字作品,享有版权保护。对计算机程序而言,授予专有程序专利权应当结合该计算机程序运行的通用硬件条件;公开软件的源代码公开6个月内,专利申请人提出专利申请的,视为不丧失新颖性;授予计算机程序专利权应当综合审查发明方案特性,并满足创造性、新颖性与实用性的要求,但权利人主动放弃权利的除外。对开源软件而言,具有独创性的开源软件的相关文档是文字作品,享有版权保护;以开源软件的实质性部分申请专利或者作为技术秘密、作品予以保护的,任何利益相关人有权提出无效主张;开源软件侵犯专有权利的,专有权利人有权通知开源软件的发起人,并可主张在3个月内删除侵权内容,否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设计了一个博弈格局,在利益诱导上偏向公开源代码的计算机软件。通过检讨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软件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是版权领域里的软件保护有过当之嫌,而专利领域里的软件保护或有不足。为此,应当站在计算机相关文档与计算机程序相分离的立场上,推进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的完善。以鼓励开源共享为宗旨,设置比较合理的博弈机制,引导软件开发者的行为,对于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利的。

张治[8](2013)在《大型机械制造过程集中下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摘要:制造系统是将制造资源不断转换成产品的系统。制造系统在不断生产产品、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在量大面广的制造系统中,制造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因此,进行制造系统资源优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对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从而提高制造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下料生产是大型机械设备零件制造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其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生产周期和制造成本。根据三一重工泵送公司钢材利用率提升项目的需求,为了提高零件毛坯下料的生产效率,实现其生产作业管理的自动化,降低原材料消耗,本文针对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单件性、物料(尤其是板材物料)资源消耗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提出了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集成环境下的下料图档管理及订单信息处理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改造车间生产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案及实现板材套料优化的技术思想,并且开发了集中下料管理软件Sany SigmaNest Plus系统。该系统是一套下料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制定和维护企业的切割生产计划,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现代化切割生产的管理水平,提高切割生产效率和板材利用率,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本文重点研究的下料零件库集成原理是在三一重工原有的数据集成环境下提出的,是为了将企业中原有的零散下料数据信息集中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有效对策,方案的实施对原有的数据集成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可以很好的适应各系统的集成需求。方案中将下料图绘制人员与下料编程人员的工作职能完全分离,将下料编程人员从繁重的基础绘图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提高材料利用率的目标上去。该系统实现了对SigmaNest、生产计划及专用管理服务器/Windows文件系统内的零件CAD图纸进行三方数据无缝集成的功能,系统通过集成ERP系统中的工艺发布信息,可以自动生成下料图绘制任务,系统还可以直接生成SigmaNest订单,完成相应的排版套料、NC程序自动生成和下发,并实现按整板报工的功能。基于本文开发的Sany SigmaNest Plus系统,在企业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改变了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原来依靠手工管理下料图文档的落后现状,同时在减少物料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的设计水平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顾海军[9](2012)在《论参数化编程的优势及宏程序开发的方法》文中认为参数化编程是数控编程方法中关键部分,数控程序自从基于NC和CNC编程语言出现以来,参数化编程方法一直在发展之中,其通用性较强。本文主要对参数化编程所体现出的优势和参数化编程使用条件进行说明,同时对宏程序实际开发使用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华生[10](2009)在《D-BOX的电影动感体验视听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档的环绕声家庭影院,总感觉还缺了些什么,影片中一些动作,例如汽车的激烈撞击的场面还没有做到能感受到这种擅击的触及感。D-BOX可以让你在椅子上得到这种体验。

二、每个人都可以是编程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每个人都可以是编程员(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车间操作人员脑力负荷实验的主观评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数控车床操作人员脑力负荷测量流程
2 脑力负荷主观评测方法
    2.1 主观量表设计
    2.2 主观评测实验步骤
3 脑力负荷主观评测实验分析
    3.1 绩效指标分析
    3.2 量表的敏感性分析
    3.3 量表的效度分析
    3.4 量表的诊断性分析
    3.5 结果分析
4 结 论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四)理论研究基础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2.行动-经验学习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职业能力
        2.课程开发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4.典型工作任务
        5.学习情境
        6.多轴加工技术
        7.零部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结构
        4.课程评价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流程
        1.调研工作岗位(群)
        2.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3.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4.转换学习领域
        5.学习情境设计
        6.教学设计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现状调研
    (一)学生需求分析
        1.课程内容方面
        2.课程实施方面
        3.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4.胜任企业岗位方面
    (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调研
    (三)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主要问题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设计
    (一)调研工作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二)归纳典型工作过程及行动领域
    (三)转换学习领域
        1.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课程目标
        3.选择工作与学习内容
    (四)《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1.设计学习情境
        2.学习情境描述
        3.学习情境内容描述
五、中职《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
    (一)木工刀体教学案例设计
    (二)教学实施
        1.零件图样识图
        2.三维造型设计
        3.零件工艺设计
        4.零件程序编制
        5.零件程序仿真加工
        6.零件机床加工
        7.零件质量检测
    (三)教学评价
        1.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四)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反馈
        2.学生学习效果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学生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三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访谈提纲
附录四 岗位工作任务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实践专家研讨会名单
附录六 实践专家研讨会相关表格
附录七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的课程标准
附录八 木工刀体二维图
附录九 《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实施效果评价问卷
附录十 学生工作页
附录十 一任务指导书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3)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
        2.项目课程
        3.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其角色
        2.项目课程理论框架
    (三)项目课程与传统课程模式区别
    (四)项目课程开发步骤
        1.企业需求调查
        2.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3.编制课程标准
        4.设计项目教学方案
        5.教学资源开发
三、《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方法
        2.学生调研情况分析
        3.教师调研情况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主要问题
        2.课程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四)项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提供更适用于中职学生的课程模式
        2.项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传统课程教学的改革需要
四、《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思路与前期分析
    (一)项目课程开发思路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知识体系
        2.以项目课程结构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3.以典型工作岗位为基础规范课程标准
    (二)项目课程开发前期分析
五、《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
    (一)企业需求调研
        1.岗位群分析
        2.岗位工作范围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1.课程对应岗位定位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4.分析职业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编制
        1.课程目标的确定
        2.课程内容的组织
        3.任务到项目的转换
        4.课程评价设计
        5.课程标准
    (四)设计项目教学方案
        1.项目设计
        2.教学方法
        3.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4.项目教学组织设计
        5.项目教学评价设计
        6.编制项目教学方案
        7.项目教学设计案例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1.项目任务书的开发
        2.任务指导书的开发
        3.实训车间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项目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七、结语
    (一)研究工作总结
    (二)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教育的相关研究
        1.2.2 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1.2.3 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与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器人教育
        2.1.2 创新能力
        2.1.3 教学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做中学”教育思想
第三章 第三章小学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的概况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1.3 调查工具的介绍
        3.1.4 问卷调查的实施
    3.2 访谈调查的概况
        3.2.1 访谈的目的
        3.2.2 访谈的对象
        3.2.3 访谈的内容
        3.2.4 访谈实施的过程
    3.3 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3.2 访谈调查的归纳与分析
    3.4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4.1 小学生机器人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3.4.2 调查问题的总结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制定
    4.1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4.1.1 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特征
        4.1.2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4.1.3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制定的原则
    4.2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4.2.1 巧用导入,营造悬念氛围
        4.2.2 巧用方法,深入浅出讲解原理
        4.2.3 巧设活动,开放性提问与讨论引导操作
        4.2.4 巧设任务,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4.2.5 巧用总结,鼓励学生展示与评价
第五章 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变量
        5.1.4 实验内容
        5.1.5 实验假设
        5.1.6 实验流程
    5.2 教学实验的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教学案例一的实施
        5.2.3 教学案例二的实施
        5.2.4 实验后测
    5.3 实验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5.3.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差异性分析
        5.3.2 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差异性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
        5.4.1 实验结果
        5.4.2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工作总结
        6.1.2 研究成果总结
        6.1.3 教学经验总结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2.1 研究反思
        6.2.2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学案例一
附录4 教学案例二
附录5 课堂积分表
附录6 小组任务分工表
附录7 学生评价表
附录8 部分教学图片
致谢

(5)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协作能力
        (二)关于创客活动中协作能力培养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三)教学设计理论
    五、概念界定
        (一)协作能力
        (二)创客教育
        (三)教学策略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行动研究法
        (三)观察法
第一章 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策略的初步构建——行动研究第一轮
    一、计划
        (一)教学策略设计
        (二)基于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实施
        (一)创客活动分组
        (二)创客活动过程
        (三)创客活动评价
    三、观察
        (一)等级评定
        (二)视频日志
        (三)轶事记录
    四、反思
        (一)对创客分组策略的反思
        (二)对创客活动策略的反思
        (三)对创客活动评价策略的反思
第二章 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改进——行动研究第二轮
    一、再计划
        (一) 教学策略再设计
        (二)基于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再设计
    二、实施
        (一)创客活动分组
        (二)创客活动过程
        (三)创客活动评价
    三、观察
        (一)轶事记录
        (二)现场记录
        (三)等级评定
    四、反思
        (一)对创客分组策略的反思
        (二)对创客活动策略的反思
        (三)对创客活动评价策略的反思
第三章 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的完善与定型——行动研究第三轮
    一、再计划
        (一) 教学策略再设计
        (二)基于教学策略的教学活动再设计
    二、实施
        (一)创客活动分组
        (二)创客活动过程
        (三)创客活动评价
    三、观察
    四、反思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6)“项目驱动,师徒小组合作”实训教学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教师选定合适的教学项目, 并对教学进行设计
    1. 实用价值高
    2. 生动、 形象, 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趣味性强
    3. 选定的项目最好具有即学即用的特点
    4. 难度适当, 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 安全可靠, 不易出现人身和器材的损伤
二、 实施过程
    1. 师徒的产生
    2. 小组的形成
    3. 对 “小师傅” 进行培训
    4. “小师傅” 自修
    5. 正式上课
    6. 评价
三、 取得的效果
    1.分工: “小师傅” 将小组的四名成员分为硬件搭建员2 名, 编程员2 名。
三、 简答题
四、 拓展: 更换单片机的I/O口后, 程序应怎样修改?

(7)计算机软件整体保护模式之探讨 ——版权法与专利法之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计算机软件的界定
        (一) 计算机软件的定义
        (二)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研究现状
    三、论题与方法
    四、结构体例
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之确立
    一、计算机发展简史
        (一) 机械计算机阶段
        (二) 现代电子计算机阶段
    二、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基本条件
        (一) 计算机软件的控制性
        (二) 计算机软件的独立性
    三、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的确立
        (一) 美国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立法
        (二) 欧盟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立法
        (三) 日本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立法
        (四)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四、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的确立
        (一) 美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立法
        (二) 欧盟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立法
        (三)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国际公约
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之检讨
    一、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的构建
        (一) 计算机软件的保护需求
        (二) 计算机软件可版权性的条件
        (三) 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结构
    二、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的客体错位
        (一) 版权法客体的基本特征
        (二) 计算机软件的实用功能性
    三、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模式的权利失衡
        (一) 版权法的“公开换取权利”机制
        (二) 计算机软件的非公开性
    四、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之过当
        (一) 保护范围延及实用功能
        (二) 权利体系覆盖过宽
        (三) 保护期限过长
        (四) 版权保护模式破坏了其他保护模式的适用性
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之反思
    一、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之确立
        (一) 计算机软件专利化的“本身违法性”
        (二) 计算机软件可专利化的论证
        (三)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模式的结构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认定的难题
        (一) 计算机软件与技术领域的契合难题
        (二) 技术问题的判断难题
        (三) 技术手段的判断难题
        (四) 技术效果的客观性难题
    三、计算机软件专利条件的严格性
        (一) 新颖性判断
        (二) 创造性判断
        (三) 实用性判断
    四、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之不足
        (一) 保护客体有限
        (二) 软件的复杂性
        (三) 技术性认定不易
        (四) 专利保护与实践要求脱节
第四章 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之完善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基本立场
        (一) 计算机软件构成的“二分法”
        (二)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保护
    二、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模式构建
        (一) 专有软件相关文档的版权保护
        (二) 公开软件相关文档的版权保护
        (三) 开源软件的版权保护
    三、计算机程序的专利保护模式构建
        (一) 专有程序的专利保护
        (二) 公开软件的程序的专利保护
        (三) 计算机程序专利的审查基准
    四、计算机软件保护模式之间的博弈
结论
参考文献

(8)大型机械制造过程集中下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下料信息管理的现状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构成
2 切割工艺分析及集中下料管理需求
    2.1 三一重工下料管理现状
    2.2 钢板切割下料生产工艺
    2.3 切割下料物料信息管理
    2.4 集中下料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SANY MUPS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研究
    3.2 下料图库详细逻辑设计
    3.3 下料管理系统集成设计
    3.4 SANY MUPS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
    3.5 SANY MUPS系统架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管理模块及接口开发
    4.1 SANY MUPS系统管理模块开发
        4.1.1 零件字典管理模块开发
        4.1.2 生产准备管理模块开发
        4.1.3 材料库及收发管理模块开发
        4.1.4 现场作业管理模块开发
    4.2 SANY MUPS系统接口开发
        4.2.1 与SAP物料凭证集成
        4.2.2 MES系统集成接口
    4.3 信息安全及开发环境
        4.3.1 图纸信息安全
        4.3.2 系统开发环境
    4.4 本章小结
5 SANY MUPS系统应用和效益分析
    5.1 SANY MUPS系统展示
        5.1.1 系统登陆及主界面
        5.1.2 Sany MUPS系统主体功能
        5.1.3 Sany MUPS查询系统
        5.1.4 Sany MUPS报表功能
    5.2 SANY MUPS系统应用
        5.2.1 总体材料利用率指导财务预算
        5.2.2 材质分类利用率校准定额系数
        5.2.3 设备下料利用率辅助下料调度
        5.2.4 班组钢材利用率考核班组绩效
        5.2.5 编程员套料利用率分析员工绩效
    5.3 SANY MUPS系统实施的效益分析
        5.3.1 Sany MUPS系统的有形收益
        5.3.2 Sany MUPS系统的无形收益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论参数化编程的优势及宏程序开发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参数化编程及优势
2 宏程序开发的方法

四、每个人都可以是编程员(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车间操作人员脑力负荷实验的主观评测法研究[J]. 任彬,潘韫杰,周沁宇.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21(05)
  •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多轴零部件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D]. 古远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中职学校《多轴加工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开发[D]. 靳亚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孙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创客活动中小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宋晓萌. 鲁东大学, 2019(12)
  • [6]“项目驱动,师徒小组合作”实训教学法探讨[J]. 张振春.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01)
  • [7]计算机软件整体保护模式之探讨 ——版权法与专利法之双重视角[D]. 王运嘉. 中国政法大学, 2014(12)
  • [8]大型机械制造过程集中下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 张治. 中南大学, 2013(03)
  • [9]论参数化编程的优势及宏程序开发的方法[J]. 顾海军. 科技创业家, 2012(15)
  • [10]D-BOX的电影动感体验视听椅[J]. 华生. 实用影音技术, 2009(07)

标签:;  ;  ;  ;  ;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程序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