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研究与探讨

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研究与探讨

一、对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的研究和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何鸿[1](2021)在《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4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公布的《中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互评估报告》要求加大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力度。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国际逃税,充分发挥反逃税对反洗钱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好反洗钱机制,不断提高反逃税的精准度。近年来随着各行业反洗钱监管的加强,洗钱犯罪分子逐渐将视野转移到税收领域,我国国家财政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收入,税收领域潜藏的洗钱风险不容小觑。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洗钱形势,研究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收领域反洗钱监管机制建设,以有效打击逃税洗钱活动,既是FATF关于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新要求,又是对国务院“三反”政策的重要落实,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学界缺乏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及其路径的相关实证研究。本文首先通过预期效用最大化和社会比较两种理论说明了逃税规模的各影响因素,提出了洗钱放大逃税规模的观点,紧接着深入探究逃税洗钱机理。在此基础上,以2004-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引入衡量洗钱风险的洗钱虚拟变量MON,并将其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一是以可疑交易为标准的洗钱虚拟变量MON1,二是以大额交易为标准的洗钱虚拟变量MON2。然后构建洗钱—逃税模型以研究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构建洗钱—经济发展—逃税模型,加入经济发展作为中介变量,研究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以可疑交易主要集中的省市还是大额交易主要集中的省市,洗钱都对逃税规模带来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在我国高风险洗钱省市产生的总逃税规模中,受洗钱因素(MON1和MON2)驱动的总逃税规模分别为13917.28亿元和24028.55亿元,占高风险洗钱省市逃税规模的23.70%和45.60%,其中洗钱与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程度及腐败的结合是影响逃税的重要因素;由中介模型分析得,洗钱可通过经济发展这一变量对我国逃税规模产生间接影响,运用中介效应计算公式,经济发展在洗钱因素MON1对逃税规模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为15.84%,在洗钱因素MON2对逃税规模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为12.4%。最后,利用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进行税收领域反洗钱监管机制研究,为我国税收领域反洗钱监管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周欣雨[2](2021)在《基于地下经济区域差别化治理的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下经济从规模和影响上均已发展成为一种不可被忽视的潜在力量,地下经济自身的消长对研究中国经济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有关地下经济在概念、测算、影响、治理等对多维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后,将地下经济的区域差别化治理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希望可以找出地下经济治理的共性规律和差异化措施,切实为当下地下经济治理提供借鉴。

齐瑞煜[3](2020)在《运用大数据治理地下经济税收流失》文中指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日益繁杂,财务核算逐渐复杂,加上我国税收制度机制和税收管理还存在瑕疵,经营者钻制度的漏洞进行偷税、漏税,只在乎个人利益,造成地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税收流失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对国家治理和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地下经济及其税收流失治理的背景与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其后以1990-2018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地下经济规模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并从财政收入效应、信息决策效应、资源分配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等四个方面分析其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借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经验,归类总结出对我国治理地下经济的启示,分别从树立理念、完善税收征管、建设信用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王金兰[4](2019)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人所得税因其征管难度大、纳税遵从度不高,一直被诟病为“天下第一难征的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规模、在税收收入的占比来看,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及其规模问题也不容忽视。2018年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出台以来迎来了第七次大修,实现了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方式的革命性改革,其纳税遵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情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如何、历年的变化情况如何?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应该如何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文章遵循“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以问题为导向,执果索因,运用文献研究法掌握了个人所得税的研究成果与尚存在的不足,运用调查研究法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因素,并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各影响因素对纳税遵从形成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最后根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提高的建议。具体而言,文章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第一,界定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还原为有限理性的、有情感的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人类行为,解释行为产生的动机,做到“对症下药”。在阐述纳税遵从的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讨论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新公共管理主义对纳税遵从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分析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心理因素。由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纳税人遵从或不遵从的纳税行为。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税制模式、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纳税人权利保护以及社会纳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预期效用理论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探讨的是在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主体以效用最大化为行为决策标准所做的选择。而A-S模型是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最经典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模型,该模型基于理性人假设,行为主体通过预期效用衡量自己面临的机会,决策时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结论表明,提高稽查率、罚款率都有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额。尽管A-S模型是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经典理论分析模型,但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并且不考虑纳税人的心理特征越来越受到质疑。将行为经济学引入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显得十分必要,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将行为主体还原为“真实”的人,更能解释税收实践中纳税人的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在参照依赖的基础上,结合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构建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税率、罚款率、心理成本、损失厌恶程度、主观稽查率都是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因素,导致纳税人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纳税决策。第三,通过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从整体上考察其纳税遵从情况。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个人所得税结束了“三税并征”的局面。1994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72.7亿元,是税收收入总额5126.88亿元的1.62%,所占比重低,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有限,涉税人员少,在征管中并未受到重视。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在界定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现金比率法分别对2007年至2017年间公开经济、地下经济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规模都较大,税收流失率达到50%左右,且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收入能力的增长。可见,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及流失率不容乐观,纳税遵从状况堪忧。第四,从制度、税收征管及纳税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较低的原因。税收征管是影响纳税遵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目标与着眼点,税收征管模式与手段、稽查与处罚以及纳税服务对促进纳税遵从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的高低本身也受到税种本身特征的影响。个人所得税无论从其征税范围、费用扣除、税率设计来看,还是从其涉及的纳税人员来看,都较其他税种复杂,征管难度大。同时,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是在分类征收模式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个人所得税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模式,税收征管的弊端凸现出来。另外,个人纳税人需要税务机关提供精准的纳税服务,而纳税服务不到位势必也会影响到其税收征管的效果,最终影响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第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行为经济学对个人纳税决策的影响分析,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结合专家访谈,依据李克特量表法设计预调研问卷,回收预调研有效问卷139份,通过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果剔除一些题项,修改调查问卷形成最终问卷。问卷通过问卷网发放,收回问卷838份,剔除无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740份。将样本随机分成两个子样本,一个样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个样本运用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显着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税制公平的感知、税收征管制度、纳税服务、逃税的心理成本和税后激励是影响因素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主要因素。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纳税遵从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且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心理成本以及税后激励都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即促进个人所得税公平的感知、完善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增加心理成本与税后激励都有利于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的提高。第六,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政策建议。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较大,纳税遵从度不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是税收机关、纳税人以及纳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行为经济学,更重要地通过影响纳税人的心理达到影响其纳税行为的目的。一是从纳税主体、征税范围的列举方式、费用扣除制度以及税率几个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使个人所得税更趋于公平,提高纳税人对税制公平的感知;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与处罚的实际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税源控制,严把征管环节关;三是税务机关应树立纳税服务意识,简化纳税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确实为纳税人提供便利、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完善纳税服务;四是建立纳税遵从的激励约束机制。“胡萝卜加大棒”,既要增加逃税纳税人的心理成本,也要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双管齐下,共同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最后,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状态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其制度与征管,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掌握自然人的财产状况;其次,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使其所有的交易、消费都有据可查,并完善部门间联网协同制度,使纳税人的财产、收入与支出等信息能够进行比对,实现信息管税。最后,将个人纳税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使个人纳税信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制度改革中,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纳税服务,并通过配套制度的完善,最终实现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目标。

陈海林[5](2019)在《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隐性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我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也不容忽视,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在10%20%之间,其绝对规模仍然较大。隐性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隐性经济对地区腐败、税收流失、收入不平等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政府管制、税收负担和失业等因素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缺乏对影响隐性经济的体制性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纵向政府分权和横向政府竞争两个维度出发,对影响我国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体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从抑制地区隐性经济的视角,为完善我国政府间的分权和竞争关系提出政策建议。全文运用多种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从而准确分析我国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二是对我国政府分权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三是检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模式特征、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四是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并分析其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在全面检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治理隐性经济的视角出发,对完善我国政府分权体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政府分权、财政竞争与隐性经济这三个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界定,并据此确定本研究的维度,即,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视角研究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从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的视角研究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与机制。然后,从税收遵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财政分权理论和政府竞争理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还结合隐性经济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隐性经济可能的成因与影响,税收负担、税制体系复杂程度、税制结构、政府管制力度、政府分权、腐败水平、失业率水平、农村劳动力规模、正规收入水平和经济开放度都是隐性经济的可能成因,同时,隐性经济也会影响地区能源消耗量、正规经济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收入不平等程度。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制度背景并分析了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中国式政府分权“政治集权、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特点,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梳理了我国政府分权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政府分权的特点。其次,对我国政府分权和财政支出竞争、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式政府分权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与税收竞争形成提供了动力和制度土壤,从而理顺了政府分权与财政竞争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具体来说,从政府分权的“效率效应”和“威慑效应”出发,分析了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腐败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和市场化机制;从财政竞争的“外溢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出发,分别分析了财政支出竞争和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外溢效应机制和要素流动效应机制,此外,还分析了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税负效应”机制。第三章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全国及各地区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通过对现有隐性经济规模测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利用货币需求法和DGE模型法对我国19782017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利用微观收支差异法、MIMIC模型法和DGE模型法三种方法对我国30个省1995-2016年间的历年隐性经济规模进行测算。各类方法的测算结果虽然不同,但都展现出了相似的趋势,且差异不大,其中,从时间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东部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最低,西部隐性经济规模最高。此外,MIMIC测算结果还显示税收负担、税制复杂程度、政府管制力度、失业率、农业部门就业人数、腐败以及经济开放水平都是隐性经济规模扩大的原因,而税制结构(直接税占比)、财政自由度和收入水平提高都可以抑制隐性经济规模。此外,隐性经济规模扩大还会显着增加地区能源消耗、GDP增长率和收入不平等,同时降低地区劳动参与率。第四章从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两个维度出发,对我国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梳理我国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制度变迁历程,从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财政自由度和税收分权四个维度对财政分权进行度量,并从地区公务员人数和行政审批事项数出发,构建总体行政分权指标和行政审批分权指标。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可以有效降低隐性经济规模,并提高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财政分权对腐败的影响并不确定。利用1995-201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支出分权、总体行政分权和行政审批分权都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分权、税收分权和财政自由度则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腐败效应、公共治理效益和市场化效应都是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影响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的作用机制,但不同分权形式的影响又有所差异。第五章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中国式政府分权为地方政府之间开展财政支出竞争提供了制度空间和激励机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都呈现出显着的“逐顶竞争”态势。利用我国199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之间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竞争和社会性财政支出竞争都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但维持性财政支出竞争并未对隐性经济产生显着影响。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效应和资本要素流动效应是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重要作用机制。第六章对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财政收入集权、财政支出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宏观税负也呈现出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预算约束和财政压力的制约下,地方政府之间并未出现税收“逐底竞争”的情况。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竞争显着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进一步发现,企业所得税竞争和间接税竞争也对隐性经济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增加地区实际宏观税负水平,显着扩大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显着提高了地区经济性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并因此而降低了地区隐性经济规模;税收竞争通过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保障,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从而降低隐性经济规模。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分析结果,从完善财税体制、抑制隐性经济规模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优化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竞争;提高我国财政透明度,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

李言言[6](2019)在《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税收流失问题不仅阻碍和干扰着国家税收的正常运行,还对国家税收造成了威胁。税收流失的治理和防范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它给国家公共财政带来的巨大损失是不言自明的,同时政府在解决税收流失时也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因此防范和治理税收流失己经成为各国税收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税收流失的问题同样相当严重,其中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规模尤为巨大,其影响危害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方面: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量损失、加剧了财政困难、政府权威受到挑战等等,除此之外还导致了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被破坏。在社会方面:地下经济因为避开了政府的税收管理和控制,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比如造成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资本外流现象严重、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导致社会信仰危机、造成社会混乱等。在文化方面:造成行政腐败。因此,为使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相关研究。本文是关于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归纳地下经济理论、税收流失理论以及地下经济税收流失测算方法理论的基础之后,本篇文章将对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理论范畴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测算方法的意义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结合了地下经济基本概念和税收流失基本概念总结了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的理论关系,得出了地下经济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从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基本方法的原理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了现金比率法、国民收入支出法、MIMIC模型法以及物量投入法这四种方法;根据这四种方法测算得出的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结果,说明了我国因为地下经济而导致的税收流失规模情况,并针对这些测算过程以及测算结果总结了这些测算方法的分析比较情况;最后,在确定这些比较分析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完善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几点建议。本文研究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得出的比较分析结果有:第一,几种方法对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得出的结果有所差别。第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的途径方式有所区别。第三,影响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度的因素不同。第四,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中的变量选取不同。针对以上几点基本结论,本文对完善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建议有:第一,在进行实际测算中可以考虑采取非货币的测算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使用现金的情况越来越少,转而对非现金方式的使用频率提升,所以使用非货币法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顾虑。第二,在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过程中我们要选取合适的变量;影响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原因变量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将它找寻出来进行测算,所以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变量,比如像地下经济规模、财税负担等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可能是主要因素但是却无法量化的变量,比如社会心理因素、腐败等。第三,增加分类规模测算;本文对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整体规模进行测算,测算出来的结果不同很大可能是由于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现金比率模型和国民收入支出法就比较侧重整体规模,而MIMIC模型中的税赋、失业率则会因地区而异,所以这些测算方法范围并没有涉及到对各个区域、各类人群可能分布的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进行测算,因此增加分类规模测算也很具有研究价值。

毕丹慧[7](2019)在《湖北省税收流失规模估测及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流失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的一大难题,不仅会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会影响税收公平,弱化税收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治理税收流失问题,不仅可以保证税款及时、充分入库,更能维护税收的公平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税收流失问题的治理工作,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研究成果颇丰,不过区域性的研究仍显不足。湖北省是中国内陆经济大省,近年来的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税收收入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其税收流失问题应当被加以重视。本文采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与收支差异法对湖北省2006-2017年期间的税收流失水平进行估测,并根据测算结果展开分析。由测算结果可知,2006-2017年期间,湖北省的公开经济税收流失比例自2010年起平稳降低,但总体上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数额也不容小觑,需要加以重视。湖北省税收流失的原因总体上可从纳税遵从、税收征管及税收制度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结合测算结果与国内外税收流失治理经验,为完善湖北省税收流失治理措施提出建议。湖北省税收流失的治理首先应从完善征管体系的建设入手,应优化税务稽查机制,完善税务稽查手段,构建服务型税务稽查,建立分类稽查机制;应加强对税源的审核与管理,提高审核标准;税务机关还应深入开展区域及部门之间的监督合作工作,持续推进加强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其次是要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税务机关应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应降低纳税成本,简化纳税流程,减弱纳税人对纳税的排斥心理;还应营造良好的纳税氛围,为公民树立起正确的税收理念,不搞形式主义的税收宣传。再次,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治理税收流失,特别是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重点。湖北省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维持稳定的经济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还应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落实反腐倡廉的政策,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发挥。

王永兴[8](2018)在《中国的经济规模被高估了吗?——基于地下经济的反证》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年均9.5%的高速增长,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被系统性高估的问题。然而本文通过对中国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行测算发现:一方面,由于地下经济的存在,我国的真实GDP水平存在系统性的低估;另一方面,从趋势上看,我国的官方GDP核算基本可以反映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研究同时还发现,我国的地下经济规模受到电力消费总量和自我雇佣比率的显着影响,并且地下经济规模与劳动参与率和货币供给总量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这些发现具有明显的政策意义。

杨友才,孙亚男[9](2017)在《异质性文化是否影响地下经济——基于动态面板GMM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997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多指标多原因单一潜变量模型(MIMIC模型)估算出我国地下经济相对规模;并引入文化资本的异质性,采用动态面板GMM模型,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分别探讨异质性文化资本投入对地下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传统文化资本投入对我国地下经济活动有显着抑制作用,市场文化资本投入则促进地下经济的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看,异质性文化资本投入对地下经济的影响差异化明显,其传统文化比市场文化对地下经济的影响大,并且异质性文化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皆大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市场文化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为协调异质性文化资本投入,实行有效差别化治理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婷[10](2016)在《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与遵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面对我国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与日渐严重的分配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如何合理使用促进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工具已成为我国政府与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组织国家财政收入以及稳定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个人所得税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税收不遵从行为作为一个与税收相伴而生的衍生品,既对一国的税收征管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税收能否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就个人所得税而言,首先,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会直接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流失,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在公共服务支出上的资金保证;其次,部分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加重了如实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的负担,形成了税负的不公平分布;最后,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还会严重限制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功能。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效率、减小税收流失规模、促进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水平,一直是理论研究者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难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尽管关于个人所得税征管与遵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不论是在个人所得税制相当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在个人所得税制仍处于成型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尤其是在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主要通过对税收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疏导与规避,而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如何完善以及改革的相关理论储备仍略显不足,有鉴于此,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沿革、征管模式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出发,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的税收遵从行为决策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可以说,对这一问题展开系统、充分的研究,既是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需要,更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的实践需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税务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以及税收遵从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体制的完善做出相应的理论贡献。首先,本论文对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以及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创新点,对论文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与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挖掘与梳理,主要从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估算、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的形成机制以及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水平的有效政策手段等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对文献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还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归纳并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发展历程、基本税制结构及主要特点。其次,本论文采用MIMIC (Multiple Indicators-Multiple Causes)模型,基于“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视角,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规模进行了估算。一般而言,未纳入税收征管范围的“地下经济”能够被用于衡量一国的税收流失规模,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基于“地下经济”视角评估了我国各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以便更加系统的掌握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的对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天规模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分析。再次,本论文从征税主体(税收征管部门)的视角出发,依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对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强度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进一步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结构进行细化,从个人所得税分企业类型税收收入以及个人所得税分项目税收收入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强度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了税收征管强度对不同类型税收收入影响的差异性,探析了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提高征管效率的对策与建议。第四,本论文从纳税主体(包括扣缴义务人)的视角出发,从微观层面上实证分析了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分项课征的征管模式下,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类似,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分项课征的征管模式下,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水平受到居民收入来源的显着影响,并且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纳税人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会显着降低其税收遵从水平;尽管纳税人的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也会显着降低其税收遵从水平,但这些收入对纳税人税收遵从水平的影响明显低于经营性收入。此外,本文还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式下,探索了纳税人的个体特征对其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纳税人的个体特征变量对其税收遵从行为的影响较小,我国纳税人的税收遵从行为主要还是受到居民收入来源等与税收征管模式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地总结了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界定了本论文研究中的局限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二、对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的研究和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的研究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逃税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理论
    2.1 逃税规模的影响因素
        2.1.1 纳税人自身因素
        2.1.2 外部税收环境因素
        2.1.3 洗钱因素
    2.2 逃税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及理论
        2.2.1 预期效用模型
        2.2.2 社会比较理论
第3章 逃税洗钱机理探析
    3.1 逃税与洗钱的内在联系
    3.2 逃税洗钱的特征
    3.3 逃税洗钱的主要类型及途径
        3.3.1 逃税洗钱的主要类型
        3.3.2 逃税洗钱的主要途径
    3.4 逃税洗钱具体案例
        3.4.1 基于骗取出口退税的逃税洗钱手法
        3.4.2 基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逃税洗钱手法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地下经济与逃税规模测算
        4.1.1 地下经济简介
        4.1.2 逃税规模测算
    4.2 理论假设
    4.3 变量设计
    4.4 模型建立
    4.5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6 描述性统计
    4.7 平稳性检验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洗钱对逃税规模的影响
    5.2 经济发展的中介作用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法律层面
        6.2.2 监管层面
        6.2.3 制度层面
        6.2.4 意识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2)基于地下经济区域差别化治理的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下经济规模的估计测算
    2.1 现金比率法及其改进
    2.2 测算方法的创新
3 地下经济的影响及应用政策分析
4 其他研究视角

(3)运用大数据治理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理论基础
    2.1 地下经济存在的理论分析
        2.1.1 地下经济的定义
        2.1.2 地下经济产生的博弈分析
    2.2 税收流失的内涵界定
    2.3 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的关系
第3章 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及效应分析
    3.1 我国地下经济规模及其税收流失额的测算
        3.1.1 我国地下经济规模的测算
        3.1.2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
    3.2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对我国的影响
        3.2.1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加重
        3.2.2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对信息决策系统产生误导
        3.2.3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危害资源的合理配置
        3.2.4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不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4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治理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经验借鉴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澳大利亚
    4.2 启示
        4.2.1 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4.2.2 以大数据的应用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性
        4.2.3 扩大宣传教育
第5章 治理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政策建议
    5.1 树立“互联网+”新理念,全力实施税收征管信息化
        5.1.1 树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信息管税新理念
        5.1.2 加快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实施
    5.2 推进税收征管的信息化
        5.2.1 建立税收大数据分析平台
        5.2.2 健全风险管控流程
    5.3 加快税收信用制度的建设
    5.4 提高税务执法水平
    5.5 加强税法宣传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4)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三、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
    第二节 纳税遵从的基础理论
        一、纳税遵从的内涵及分类
        二、纳税遵从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纳税遵从主体行为
        一、纳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二、征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特殊性
        二、税制与税制模式论
        三、税收征管立法执法论
        四、纳税服务与纳税人权利保护论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 A-S模型及其评价
        一、A-S模型的基本内容
        二、A-S模型的评价
    第二节 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
        一、纳税遵从决策模型的假设
        二、模型的参数变量
        三、建立模型
        四、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结论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现状:流失规模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管、服务的改革进程与举措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历程及举措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改革及举措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改革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现状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历年收入状况分析
        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能力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的分析
第四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原因分析:制度、征管与服务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税制影响纳税遵从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因素与纳税遵从
        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与纳税遵从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征管影响纳税遵从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影响纳税遵从
        二、税收征管模式影响纳税遵从
        三、税收征管成本高企影响纳税遵从
        四、征管配套措施影响纳税遵从
        五、第三方信息获取困难影响纳税遵从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影响纳税遵从
        一、管理观念与服务理念的冲突制约着纳税遵从
        二、共性供给与个性需求脱节制约着纳税遵从
        三、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失衡
        四、纳税服务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一、调研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与过程
        三、问卷的数据收集
        四、问卷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问卷的预调研
        一、预调研的调查说明
        二、预调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四、测量量表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研及统计分析
        一、正式调研说明
        二、样本基本特征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的解释总方差
        四、提取公因子
        五、因子命名
    第五节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路径系数与载荷系数的显着性评价
        二、方差估计的显着性检验
        三、模型拟合度评价
        四、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六节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一、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三、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税制公平
        一、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位
        二、采用“概括+反列举”方式扩大税基
        三、进一步完善费用扣除制度
        四、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
    第二节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
        一、实行全民自行申报纳税、增强纳税意识
        二、加强税源控制,强化税收信息管理
        三、强化风险管控,加大稽查力度
        四、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处罚方式
    第三节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服务
        一、转变观念,树立纳税服务意识
        二、做好纳税过程服务,降低遵从成本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力发展个人税务代理业务
    第四节 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
        二、建立逃税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
        一、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
        二、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
        三、健全部门联网协作制度
        四、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论文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府分权
        二、财政竞争
        三、隐性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税收遵从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
        三、财政分权理论
        四、政府竞争理论
    第三节 隐性经济的成因与影响
        一、隐性经济的成因
        二、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一、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行政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
        一、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竞争行为
        二、中国式政府分权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行为
    第三节 政府分权和财政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分析
        一、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二、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三、税收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我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第一节 隐性经济测算方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三、模型法
        四、隐性经济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二节 全国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货币需求法
        二、DGE模型法
    第三节 地区隐性经济规模测算
        一、微观收支差异法
        二、MIMIC模型法
        三、DGE模型法
第四章 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数理模型分析
        一、数理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二、行政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分权影响隐性经济的机制检验
        一、政府分权、腐败与隐性经济
        二、政府分权、公共产品供给与隐性经济
        三、政府分权、市场化与隐性经济
第五章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分析结果
    第二节 财政支出竞争影响隐性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财政支出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财政支出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六章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模式特征
        一、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检验
        一、税收竞争、税负效应与隐性经济
        二、税收竞争、溢出效应与隐性经济
        三、税收竞争、生产要素流动与隐性经济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
        二、政府分权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三、财政支出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四、税收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优化财税体制,构建收支责任更加匹配的分权格局
        二、规范和优化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竞争行为
        三、完善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机制,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四、隐性经济治理的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内涵
        一、地下经济
        二、税收流失
        三、地下经济税收流失
    第二节 影响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因素
        一、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意义
        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分析
    第一节 现金比率法的基本原理
        一、现金比率法基础模型
        二、现金比率法改进模型
    第二节 国民收入支出差额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MIMIC模型法的基本原理
        一、MIMIC模型结构分析
        二、MIMIC模型指标分析
    第四节 物量投入法的基本原理
        一、电力消耗投入法
        二、货运量投入法
第四章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在我国的应用
    第一节 现金比率法的应用
        一、现金比率法基础模型
        二、现金比率法改进模型
    第二节 国民收入支出差额法的应用
    第三节 MIMIC模型法的应用
    第四节 物量投入法的应用
        一、电力消耗投入法
        二、货运量投入法
第五章 完善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建议
    第一节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比较
        一、测算结果
        二、测算途径
        三、影响因素
        四、变量选取
    第二节 完善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的建议
        一、影响因素要考虑全面
        二、变量选择要合乎实际
        三、优化方法以适应分类规模测算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湖北省税收流失规模估测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税收流失治理理论分析
    第一节 税收流失相关概念界定
        一、税收流失
        二、地下经济与公开经济
        三、税收流失规模
    第二节 税收流失不良效应
        一、致使国家财政收入非正常减少
        二、弱化税收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影响宏观调控经济效应
        四、不利于税收法治建设
    第三节 税收流失治理理论基础
        一、税收遵从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税收公平理论
第二章 湖北省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第一节 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选取
        一、公开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选取
        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方法选取
    第二节 公开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分析
        一、公开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二、公开经济税收流失测算分析
    第三节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分析
        一、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测算分析
第三章 湖北省税收流失根源分析
    第一节 纳税遵从角度根源分析
        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纳税人机会主义行为
        三、纳税环境影响遵从度
    第二节 税收征管角度根源分析
        一、征管双方信息不对称
        二、税务机关执法力度不足
        三、征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节 税收制度角度根源分析
        一、税收法律法规尚需健全
        二、纳税人权利义务不对等
        三、税收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第四章 税收流失治理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良好的纳税环境
        一、充分的税收宣传
        二、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二节 全面的征管体系
        一、高效的税务征管
        二、优质的纳税服务
    第三节 广泛的监督合作
        一、深化区域间合作
        二、加强部门间合作
第五章 完善湖北省税收流失治理措施建议
    第一节 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一、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二、有效降低纳税成本
        三、营造良好纳税氛围
    第二节 完善征管体系建设
        一、优化税务稽查机制
        二、加强税源审核管理
        三、深化开展监督合作
    第三节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不断深化改革
        二、打击腐败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与遵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概述
    3.1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3.2 个人所得税的三种税制模式以及中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特点
    3.3 制约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下经济”视角的中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分析
    4.1 引言与文献评述
    4.2 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法
    4.3 中国地下经济规模的估算结果及分析
    4.4 中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估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个人所得税征管强度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
    5.1 引言与文献评述
    5.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5.3 实证回归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分类所得税制下影响个人所得税税收遵从行为的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文献评述
    6.3 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6.4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会议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四、对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的研究和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洗钱对我国逃税规模的影响研究[D]. 何鸿.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基于地下经济区域差别化治理的评述[J]. 周欣雨. 中国市场, 2021(07)
  • [3]运用大数据治理地下经济税收流失[D]. 齐瑞煜.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6)
  • [4]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D]. 王金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政府分权、财政竞争对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D]. 陈海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我国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方法研究[D]. 李言言.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7]湖北省税收流失规模估测及治理研究[D]. 毕丹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中国的经济规模被高估了吗?——基于地下经济的反证[J]. 王永兴. 南开经济研究, 2018(06)
  • [9]异质性文化是否影响地下经济——基于动态面板GMM模型的分析[J]. 杨友才,孙亚男.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7(03)
  • [10]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与遵从问题研究[D]. 王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我国地下经济统计研究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