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

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

一、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桂雨,李媛[1](2021)在《甘露醇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7月淮安市楚州中医院接诊的84例AICH患者,按甘露醇使用时机不同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在发病6 h内行甘露醇治疗,研究组发病6 h后行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血肿扩大率、临床疗效、生化指标、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血肿扩大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较对照组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使用甘露醇治疗AICH可能会增加血肿扩大率,发病6 h后给药治疗效果更佳,血肿扩大率较低,可减轻脑损伤程度。

李娜,谢欠,李飞,陈正萍[2](2021)在《203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用药信息标注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提高静脉滴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医院2020年12月的203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对其中溶剂、滴注浓度与滴速的标注情况和药物种类、代表药物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03份药品说明书中,181份明确标注了溶剂(89.16%),其中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中药注射剂和心血管系统药物等的标注比例较高;近50%的药物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剂,部分药物对溶解和稀释所用溶剂的要求不同。90份明确标注了滴注浓度(44.33%),其中消化系统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等的标注比例相对较高。另有11份中药注射剂虽明确标注了用法用量,但有效成分信息不明确,无法计算滴注浓度。69份明确标注了滴速(33.99%),其中标注比例相对较高的药物种类包括中药注射剂和抗微生物药物,另有50份只标注了输液时间,或仅注明应严格控制滴速、滴速不宜过快或需缓慢滴注等。有2份(0.99%)标注内容前后矛盾。结论 203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中,溶剂标注率较高,但严重缺乏滴注浓度与滴速的标注,无法满足临床合理使用需求。对于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标注溶剂、滴注浓度与滴速的静脉滴注药品,临床应严格按其规范使用。同时,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规范管理,要求生产厂家准确标注相关信息。

马迎迎[3](2021)在《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水飞蓟宾为模型药物,研究固化途径与工艺对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的影响,探讨纳米结晶制剂技术与分散片剂型有序衔接的可行性。首先,通过纳米结晶技术,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结晶,以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其次,为进一步增加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的稳定性和便于后继剂型的选择,系统研究了喷雾干燥固化和真空冷冻干燥固化对纳米结晶形态、晶型、溶解性、稳定性等的影响,并优化固化工艺,筛选赋形剂,最大限度保留纳米结晶高溶解度和高溶出速率的特性与优势;最后,为给药方便和充分发挥纳米结晶优点,以分散片制剂技术,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分别考察粉末直接压片法和湿法制粒压片法对分散片质量的影响,探索和验证纳米结晶技术与分散片剂型结合的可行性,并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在处方前研究中,建立了水飞蓟宾体外样品的分析方法学,在1μg/m L-20μg/m L浓度区间,水飞蓟宾浓度与吸光度间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指标符合方法学要求,能够为本文样品提供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水飞蓟宾溶解度随溶出介质p H增加而增大,在胃肠道正常生理p H范围(p H3-8)内,lg P<5,提示水飞蓟宾具有较适宜的生物渗透力,当p H=5.8时,lg P=3.38。根据溶解度和lg P值,表明水飞蓟宾属于BCS II类化合物,故通过改善水飞蓟宾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以反溶剂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并进行稳定剂与制备工艺的筛选。通过筛选稳定剂、比较超声法和涡旋混匀法对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粒度分散指数(PDI)的影响,确定其制备工艺与处方。将0.4 g水飞蓟宾溶解于100 m L无水乙醇,将0.3 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分散在经过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的400 m L超纯水中,超声处理30 min;在超声条件下有机相快速注入水相中,超声10 min,所制得的纳米结晶粒径为167.28nm,PDI为0.149。该处方和工艺所制制备的纳米结晶粒度适中,且粒径分布较窄(PDI<0.3),这有利于避免纳米结晶的熟化与沉降,表明该制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升制剂稳定性和便于剂型选择,系统研究了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对其形貌、晶态、溶出速率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固化后纳米结晶的PDI为首要考察指标,结合粒径,对固化工艺的进样速率、赋形剂及浓度进行考察,确定喷雾干燥工艺为:新制备的水飞蓟宾纳米结晶中加入3%(w/v)甘露醇,喷雾干燥机进风口温度180℃,出风口温度80℃,风量25 m3/h,进样速度为10 m L/min,所得纳米结晶粒径为232.58 nm,PDI为0.210;确定冻干工艺为:以5%(w/v)甘露醇为赋形剂,2 m L/瓶;以-80℃预冻10 h,真空度0.105 mbar、-60℃下冻干24 h,所得纳米结晶粒径为395.65 nm,PDI为0.112。喷雾干燥所得纳米结晶的扫描电镜图和原子力显微镜图呈现较为规则的球形或类球形,晶态为无定型;而冻干所得纳米结晶呈现明显的针型或棒形结构,其晶态与水飞蓟宾原料药相同。因喷干所得纳米结晶粒径较小,且为无定型态,其溶出速率较冻干所得纳米结晶大。由此可见,纳米结晶的形貌、晶态、溶出速率等重要特征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化途径与工艺。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纳米结晶固化途径和工艺,对纳米结晶诸多制剂学性质均有较大影响,需要在制剂制备过程中进行系统考察。为发挥纳米结晶高溶出速率和溶解度特性,且制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顺应性,将喷干固化的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粉末制备成分散片。分散片最显着特征是崩解时限短(<3 min),进而充分发挥纳米结晶在提高溶出速率等方面的优势。以休止角、分散均匀性和片剂硬度为指标,考察了粉末直接压片法和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可行性。最终确定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制备工艺为:以100片分散片计,分别将18.5 g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粉末、14.4 g乳糖、1g CMS-Na和1g L-HPC过100目筛,在混匀后以10%PVP K30(以20%乙醇溶液配制)为黏合剂制软材,过16目筛筛分,60℃烘1.5 h,加入0.1 g硬脂酸镁,总混并压片。每片片重为0.35 g,以水飞蓟宾计为20 mg/片。所制备分散片光洁平整,硬度适中,可在3 min内完全崩解,满足《中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通则相关要求。进行了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稳定性长期试验的考察。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和强光照射对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外观性状、分散均匀性及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中片剂外观光洁完整,能够在3 min内崩解完全,含量在90%-110%之间,各项考察指标均符合分散片的制剂学要求。本论文实现了纳米结晶制剂技术与传统剂型分散片的有序衔接,有利于促进纳米结晶制剂技术的推广与产业化应用。将纳米结晶制剂技术与喷干和冻干固化进行串联,实现了高稳定性固态纳米结晶的快速制备;将固态纳米结晶与分散片相结合,充分利用分散片的快速崩解与分散特性,进而充分发挥纳米结晶高溶解度和高溶出速率的潜在优势,实现了纳米结晶制剂技术与分散片剂型的有机结合。因时间原因,本课题尚未进行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药效学研究,在课题后续工作中,将继续完成本部分研究。

潘波[4](2021)在《万古霉素谷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药师干预效果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临床使用万古霉素谷浓度达标率及院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2)分析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谷浓度与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关系;(3)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患者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后,综合评价临床干预疗效;(4)为临床优化万古霉素用药提供参考,以期为万古霉素的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之间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中记录有关的影响因素,统计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年龄、性别、肌酐、入院病区、是否联用甘露醇和使用辅助机械通气等数据资料。根据相关标准予以排除,最终入选病历为112例。根据指南推荐谷浓度(10~20 mg/L)为达标浓度,谷浓度(<10 mg/L或>20 mg/L)为不达标浓度,将万古霉素谷浓度监测结果分为3组,A组:谷浓度过低(<10 mg/L);B组:达标组(10~20 mg/L);C组:谷浓度过高(>20 mg/L);再根据性别、年龄、肾功能、白蛋白、甘露醇、入院病区、机械通气等潜在影响因素分为不同亚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别比较组间差异,找出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谷浓度与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的关系;纳入研究的112例患者中,比较临床药师干预组(26例)和非干预组(26例)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26例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患者经临床药师参干预和调整用药后继续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后万古霉素达标率和临床疗效。结果:(1)5550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患者112例,监测率为2.02%,万古霉素谷浓度达标患者27例,达标率为24.11%;本研究使用万古霉素患者药敏结果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2)患者年龄、肾功能、甘露醇使用、重症患者是引起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肾功能、使用甘露醇是引起万古霉素不达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年龄≥65岁、肾功能减退、重症患者人群中万古霉素谷浓度更容易达目标谷浓度,且引起谷浓度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肾功能正常组、普通患者;而联合使用甘露醇降低会万古霉素谷浓度;(3)112例患者中万古霉素谷浓度<10 mg/L、10~20 mg/L、>20 mg/L与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谷浓度10~20 mg/L治疗有效率(81.48%)高于<10 mg/L(72.89%)治疗有效率(P>0.05);万古霉素治疗前后SCr和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浓度>20 mg/L肾毒性发生率高于谷浓度≤20 mg/L(42.31%VS 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2例血药浓度监测患者中,经临床药师干预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组,(84.61%VS 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6例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患者经临床药师参干预调整剂量后继续使用万古霉素,干预后达标率提高到46.15%;干预后平均谷浓度高于干预前谷浓度(14.38±16.03mg/L VS 16.68±10.14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4,P>0.05);干预后有效率高于干预前(84.61%VS 7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WBC计数、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较干预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且WBC、N%、CRP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各个因素中,年龄、肾功能、甘露醇使用、重症患者等是引起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肾功能、甘露醇使用是引起万古霉素不达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次研究中性别、血浆白蛋白<30 g/L、机械通气未表现影响万古霉素谷浓度;万古霉素不同谷浓度患者与临床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但达标谷浓度治疗有效率高于低谷浓度;谷浓度过高可能会增加肾毒性发生率。临床药师干预组有效率高于非干预组;26例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患者经临床药师参干预后达标率提高到46.15%;干预后平均谷浓度高于干预前谷浓度,干预后有效率高于干预前,各项炎症指标接近正常值。万古霉素属特殊级抗菌药物,在参与临床用药中,药学专业人员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加强临床干预,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贾瑞欣[5](2021)在《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作为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其独特的抗氧化、抗炎以及神经保护作用被广泛用于出血性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但TanⅡA的低溶解度,高亲脂性严重限制其应用。由于聚合物脂质纳米粒(Polymer-lipid hybrid nanoparticles,PLNs)综合了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的结构优势,本课题以PLNs为载体递送TanⅡA,以期增加溶解度,改善生物利用度,并提高药物脑部蓄积。方法:实验建立了HPLC的分析方法用于后续TanⅡA的含量测定以及TanⅡA-PLNs的质量评价;此外,建立了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载药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和游离药物,用于Tan ⅡA-PLNs包封率的测定。本课题采用纳米粒沉淀法制备了Tan ⅡA-PLNs;并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筛选最优处方及工艺。通过外观、粒径、粒度分布、表面电位、DSC、体外释放、稳定性实验等对Tan ⅡA-PLNs进行初步质量评价。实验进一步建立LC-MS/MS的生物体内分析方法,并以Tan ⅡA原料药为参照,考察不同时间点Tan ⅡA-PLNs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同时,观察Tan ⅡA-PLNs在小鼠脑部的蓄积情况。最终,采用Di R标记Tan ⅡA-PLNs,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Tan ⅡA-PLN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Tan ⅡA:Egg-PC:PLGA为1:4:1.6,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5,并以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表明该制备方法稳定。制备得到的Tan ⅡA-PLNs状态均一稳定;平均粒径为271.3 nm±6.2,PDI为0.242,Zeta电位为-4.93mv,包封率为88.2%±1.76。体外释放行为观察到,Tan ⅡA-PLNs的释放速率显着均低于Tan ⅡA原料药,在近400h时释放趋于稳定,累积释放率达89.44%±2.22,表明PLNs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虽然口服Tan ⅡA原料药剂量为尾静脉注射Tan ⅡA-PLNs的5倍,但Tan ⅡA-PLNs较Tan ⅡA原料药的AUC、T1/2分别提高2.8倍和1.5倍;此外,通过对脑组织含量测定以及活体成像发现,Tan ⅡA-PLNs具有较好的脑组织分布效果。结论:实验成功的制备了Tan ⅡA-PLNs,其状态均一稳定、包封率较高;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体内药动学参数以及药物脑组织分布表明,较Tan ⅡA原料药,Tan ⅡA-PLNs可显着延长Tan ⅡA的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增加药物脑部蓄积。

范艺千[6](2021)在《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粘膜屏障损伤是脑出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预后困难、死亡率增加和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的原因之一。醒脑静注射液既往的研究主要是其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水肿的影响,但有关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和肠粘膜屏障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方法:1.体内实验将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阳性药对照组(0.45 mg/kg七叶皂苷钠)、醒脑静注射液(2.5、5、10 m L/kg)组。小鼠右侧基底节注射Ⅶ型胶原酶溶液制备脑出血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右侧基底节注射无菌PBS溶液。术后0.5、24、48 h按照分组尾静脉注射给药。使用神经功能评分Garcia test检测小鼠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和脑组织中内毒素,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2.体外实验将1×105/m L Caco-2细胞连续培养8天至完全分化,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醒脑静注射液(1.25、2.5、5μL/m L)组(根据预实验和临床用药剂量确定)。应用LPS诱导Caco-2细胞建立体外损伤模型,模拟脑出血后的肠粘膜屏障损伤。应用上皮细胞跨膜电阻(TEER)评价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完整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4)法评价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通透性,ELISA法检测Caco-2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Western Blot法检测醒脑静注射液对Caco-2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TR1)表达水平的影响。将1×105/m L Caco-2细胞连续培养8天至完全分化,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SIRT1抑制剂组、醒脑静注射液5μL/m L组、SIRT1抑制剂和醒脑静注射液5μL/m L联用组,使用EX527作为SIRT1抑制剂,Western Blot法检测Caco-2细胞中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注射醒脑静后,脑出血小鼠Garcia test评分升高,脑水肿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下降;血中和脑组织中内毒素含量降低;血和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2.醒脑静注射液抑制LPS所致Caco-2细胞TEER降低和FITC-D4 flux升高;抑制LPS所致Caco-2细胞炎症因子TNF-α含量增加,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上调Caco-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以及SIRT1蛋白。预先加入SIRT1抑制剂干预后,能够逆转醒脑静注射液对occludin蛋白的上调作用。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保护肠道屏障。醒脑静注射液可能是通过直接减轻脑出血所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进而减轻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醒脑静注射液保护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通过SIRT1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有关。创新点:首次研究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肠粘膜屏障的直接影响,提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是通过作用于SIRT1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抑制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升高,进而间接改善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障碍。

徐文霞[7](2021)在《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脑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一种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脑靶向长循环脂质体,以期提高香叶木素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实现脑靶向性,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药物开发提供借鉴。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香叶木素脂质体(Diosmetin Liposomes,Dios-Lip),Box-Behnken效应面优化法来优化Dios-Lip处方工艺。通过得到的最优处方制备Dios-Lip,再以水浴恒温振荡法在Dios-Lip表面修饰上DSPE-PEG2000和DSPE-PEG2000-COOH制备成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Diosmetin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Dios-LCL),最后连接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制备成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Lactoferrin Modified Diosmetin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Lf-Dios-LCL);对脂质体进行体外质量评价,并初步考察其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及小鼠组织分布情况。结果:(1)Dios-Lip最佳处方工艺:称取Dios 4 mg、磷脂21.04 mg、胆固醇6.31mg,将其混合置于100 m L的茄型烧瓶中,加入20 m L甲醇,超声溶解后置于旋转蒸发仪上,45℃旋蒸30 min,除尽有机溶剂,在烧瓶底部形成一层均匀分散的薄膜;向瓶内加入17.68 m L UP水,超声脱膜水化,超声波细胞破碎仪360 W条件下探头超声2 min将水合溶液破碎,即得。(2)Lf-Dios-LCL的最佳处方工艺:在Dios-Lip溶液中加入DSPE-PEG2000和DSPE-PEG2000-COOH(DSPE-PEG2000-COOH:DSPE-PEG2000:磷脂=1:6:100,mol/mol/mol),50℃、100 r/min恒温水浴振荡1 h,得到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Dios-LCL;将催化剂EDC和NHS(EDC:NHS:DSPE-PEG2000-COOH=10:10:1,mol/mol/mol)加入Dios-LCL中,室温震荡15 min,再加入Lf(Lf:DSPE-PEG2000-COOH=1:40,mol/mol),37℃水浴孵化3 h,透析24 h,即得Lf-Dios-LCL。(3)Lf-Dios-LCL冻干制剂的最佳处方工艺:以8%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搅拌溶解,分装到西林瓶中,-70℃预冻12 h,-50℃、30 mm Hg真空度下,以5℃/h升温至-25℃,维持24 h,之后继续以5℃/h升温至25℃,维持24 h,即得Lf-Dios-LCL冻干粉剂,取出后低温、避光密封保存。制得的冻干粉末色泽均匀,表面光洁,再分散性良好。(4)体外质量评价:对Dios-Lip、Dios-LCL和Lf-Dios-LCL的形态进行评价,三种脂质体的形态均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子大小均匀,表面完整圆润,外层可见清晰膜结构;粒径分别为(146±3.06)nm、(164±2.25)nm、(173±1.53)nm,呈单峰分布;Zeta电位分别为(-38.63±0.13)m V、(-33.64±0.10)m V、(-35.40±0.18)m V。三批Lf-Dios-LCL包封率分别为(90.46±1.17)%、(88.11±0.72)%、(89.34±1.30)%;载药量分别为(9.27±0.12)%、(9.03±0.07)%、(9.15±0.13)%。三批Lf-Dios-LCL乳铁蛋白的连接率分别为43.46%、41.59%、40.33%,平均连接率为(41.79±1.58)%。体外释放实验,Lf-Dios-LCL 12 h释放约30%,24 h释放约55%,48 h释放约80%,基本释放完全,体外释放曲线用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5)大鼠药动学研究:1mg/kg给药剂量下,Dios和Lf-Dios-LCL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3.767±1.121)h、(5.823±0.82)h;AUC0-t分别为(8.13±0.151)μg/m L*h、(13.899±0.305)μg/m L*h;AUC0-∞分别为(8.224±0.105)μg/m L*h、(14.743±0.536)μg/m L*h;Cmax分别为(1.508±0.061)μg/L、(1.5±0.102)μg/m L。Lf-Dios-LCL的T1/2、AUC0-t、AUC0-∞、Cmax分别为Dios组的1.55、1.71、1.79、0.99倍。尾静脉注射给予Lf-Dios-LCL,Dios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6)小鼠组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1 mg/kg给药剂量下,尾静脉注射给予Dios和Lf-Dios-LCL,在小鼠各组织中均有Dios的分布,Lf-Dios-LCL组的Cmax为Dios组的1.65倍,re值为Dios组的2.02倍,Lf-Dios-LCL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结论:成功制得一种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体外释药良好,体内作用时间延长,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且具有脑靶向功能。课题研究结果为Dios制剂开发和中药有效成分治疗AD奠定良好理论基础。

周勇,赵笛,杨磊,尹莉芳[8](2020)在《siRNA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siRNA由于毒性低且可特异性沉默靶基因,目前已在多种疾病治疗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由于siRNA的体内稳定性较差且缺乏适宜的递送载体,其在体内的精准递送仍面临较大挑战。吸入给药能直接递送药物至肺部,对呼吸道和肺部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开发合适的递送载体克服siRNA吸入给药所存在的生物学屏障和细胞内屏障成为该研究的关键。目前已有关于siRNA在肺炎、囊性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领域的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siRNA吸入给药系统递送载体的组成,讨论了各种递送系统的优势和不足,并展望了siRNA吸入给药制剂的未来发展趋势。

冉超[9](2020)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碘造影剂是临床常用的一类X线造影剂,目前广泛应用于血管造影、蛛网膜下造影及体腔内造影等临床检查。随着临床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国内碘造影剂的使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不良反应和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相较于传统药物流行病学方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快速的得出结论,因此本文旨在使用真实世界数据探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再评价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采用报告比值法(ROR)、比例报告比法(PRR)等数据挖掘算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事件呈报系统(FARES)2004年1月-2019年12月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挖掘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2)收集7家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6月有碘海醇注射液使用记录的住院病历,采用处方序列分析得到碘海醇注射液疑似过敏反应患者190例,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住院科室进行1:4匹配得到对照组研究对象760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给药方式、过敏史、单次给药剂量以及联合用药对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3)收集7家医院2007年1月-2018年7月使用碘海醇注射液的老年住院患者病历,筛选出血管内用药前后3天均有肌酐检查记录的患者,按造影后急性肾损伤(post-contrast acute kidney injury,PC-AKI)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PC-AKI组和非PC-AK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疾病、实验室诊断、造影剂使用情况及疾病诊断对老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结果:(1)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1650份碘海醇不良事件报告、3527份碘普罗胺不良事件报告、1008份碘帕醇不良事件报告、914份碘克沙醇不良事件报告。经检测分别得到ADR信号176例、206例、126例和148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主要累积皮肤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肾脏系统。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中信号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静脉内渗、造影剂反应、造影剂所致脑病、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异常以及脑膜炎;碘普罗胺不良反应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造影剂所致脑病、造影剂反应、心肌出血、抽搐以及造影剂过敏;碘帕醇不良反应信号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造影剂所致脑病、肝动脉狭窄、脊髓缺血、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反应;碘克沙醇不良反应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包括冠状动脉闭塞、造影剂所致脑病、过敏性休克、造影剂反应以及造影剂过敏。与其他碘造影剂相比,碘海醇具有更低的肾毒性,更低的严重皮肤损害风险及更高的轻症皮肤损害风险,更低的呼吸系统损害风险。在应用碘海醇的人群中,女性更容易发生胸闷,男性更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心脏骤停、寒颤;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外渗、意识丧失以及血压降低。(2)两组在给药方式、给药剂量、过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药品在联合用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海醇注射液与泮托拉唑(OR=2.201,P=0.0001)、甘露醇(OR=3.406,P=0.0001)、青霉素(OR=1.839,P=0.0142)、曲马多(OR=2.050,P=0.0036)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3)共筛选入组病例数749例,其中符合PC-AKI诊断标准的病例数39例,PC-AKI的发生率为5.21%(39/74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影前血清肌酐≧133μmol/L(OR=2.619,P=0.045)、血尿酸≧400μmol/L(OR=3.153,P=0.014)、咯血(OR=9.031,P=0.009)、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OR=14.297,P=0.018)、弥漫性腹膜炎(OR=33.418,P=0.001)、休克(OR=14.456,P=0.014)、动脉粥样硬化(OR=9.547,P=0.002)、脑栓塞(OR=29.063,P=0.005)是PC-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和急性肾损伤。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疾病以、肾脏及泌尿系统。碘造影剂临床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注意患者联合用药和原发疾病,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谢锦[10](2020)在《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鼻腔给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化问题,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 D)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问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然而,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AR),具有显着的抑制单胺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作用,在治疗AD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然而,HAR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且容易被酸破坏,血药浓度波动大,浓度过高时对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毒性,可引起幻觉、震颤、阵发性惊厥,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疗效。因此,为HAR寻找一种新型递药系统,成为了当前需要攻克的难题。原位凝胶(in situ gel),可延长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降低纤毛对药物的清除率,减少药物流失和对咽部的刺激。难溶性药物存在溶解度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而纳米晶体技术为改善该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可将纳米晶体技术与鼻用原位凝胶相结合,可以改善HAR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小药物的毒性。(1)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复合粒子(Harmine Nanocrystal composite pa rticles,HAR-NCCP)的制备。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混悬液(Harmine Nanocrystal Suspension,HAR-NCS),不同稳定剂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HAR-NCS的粒径(D50)均在180 nm左右,Zeta电位均在-20 m V和-40 m V之间,表明所得的HAR-NCS均有较好的稳定性;而通过对第3天和第20天后HAR-NCS的粒径测定发现,P188作为稳定剂制备的HAR-NCS粒径显着增大,而TW-80和TPGS作为稳定剂所制备的HAR-NCS粒径变化较小;然而TPGS可使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加,从而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因此选择TPGS作为NCS的稳定剂。此外,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将HAR-NCS进行固体化,以得率、再分散性作为评价指标对保护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考察;通过对保护剂的种类考察结果可知,麦芽糊精、海藻糖、乳糖、甘露醇作为保护剂制备的HAR-NCCP的得率较高且RDI较小,故选择麦芽糊精、海藻糖、乳糖、甘露醇作为HAR-NCCP的喷干保护剂;另外,通过对保护剂用量考察可知,随着保护剂的用量增加,HAR-NCCP的再分散性和得率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当保护剂含量增加到100%时,HAR-NCCP的再分散性和得率增加的趋势并不显着,并且考虑到载药量,因此选择100%作为喷干保护剂的用量。(2)HAR-NCCP的表征与评价。运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 icroscope,TE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热重(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及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等仪器对其表征进行评价。SEM结果表明:100%麦芽糊精、甘露醇和乳糖作为保护剂制备的HAR-NCCP的形状均为球形或类球形,且中间凹陷。而100%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制备的HAR-NCCP粒子间聚集较严重,出现黏连现象。TEM结果显示:HAR-NCS粒径为纳米级,形状呈类球形。IR结果显示HAR与辅料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DSC与XRD结果显示HAR-NCCP中的HAR的晶型结构并未改变。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HAR在p H为4时水溶性较好,在p H为7.4时脂溶性较好。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将HAR制成HAR-NCCP可显着提高其溶出速率。(3)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复合粒子脱乙酰结冷胶(Harmine Nanocrystal composite particles deacetylated gellan gum,HAR-NCCP-DGG)的制备和评价。通过转变相离子浓度、保持水分的能力、膨胀系数、p H、流变学分析、质构分析以及体外释放度评价HAR-NCCP-DGG。转变相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脱乙酰结冷胶(Deacetylated gellan gum,DGG)溶液的浓度应在0.3%和0.6%之间。保持水分的能力的结果表明,当结冷胶浓度大于0.4%时,其保持水分的能力没有显着差距,且此时保持水分的能力均大于70%,有较好的保持水分的能力。膨胀系数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DGG溶液与人工鼻液混合后,其膨胀系数均小于5%。p H结果显示,0.4%-1%HAR-NCCP-DGG的p H均符合鼻用制剂的要求。Zeta电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HAR-NCCP-DGG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均在40以上,因此不同浓度的HAR-NCCP-DGG的稳定性良好。流变学评价表明,加入人工鼻液(Artificial Nose Fluid,ANF)的DGG溶液表现为类固体行为,能够形成凝胶,并且剪切速率与粘度成反比,由此可判断该流体为非牛顿力学假塑性流体,而这种流体对鼻液分泌具有较小的影响。质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DGG溶液的浓度增加以及当0.5%DGG溶液遇人工鼻液形成凝胶时,其硬度、浓稠度、粘聚性、粘度指标等参数呈上升的趋势。最终确立的凝胶处方:0.5%DGG与1%丙二醇(1,2 propylene glycol,1,2-PG)。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HAR-NCCP-DGG是以骨架释放为主的释放机制。(4)HAR-NCCP-DGG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鼻腔给药方式,评价HA R-NCCP-DGG经鼻给药后的药动学,并与等剂量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Har mine Nanocrystals,HAR-NC)尾静脉注射给药和灌胃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静脉给药组相比,HAR-NCCP-DGG经鼻给药后脑部的MRT显着性提高;与口服给药组相比,HAR-NCCP-DGG经鼻给药后脑内的AUC(0-∞)显着提高。HAR-NCCP-DGG经鼻给药脑部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9.86%,是HAR-NC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的25倍;另外,与静脉给药相比,HAR-NCCP-DGG经鼻给药后在脑的MRT提高了近5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将纳米晶体与原位凝胶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显着改善HAR的体外溶出,延长HAR在鼻腔的滞留时间而促进吸收,另一方面鼻腔给药可避免胃肠道中p H环境及酶的降解及肝脏首过效应,从而使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5)HAR-NCCP-DGG的体内药效学研究。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造成小鼠急性记忆损伤模型,探讨了HAR鼻腔给药后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痴呆模型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跳台实验结果表明,鼻腔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可显着提高小鼠潜伏期;尼氏染色结果表明,HAR给药组对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ch E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结果表明,HAR给药组具有抑制Ach E活性的作用;在相同给药剂量的情况下,鼻腔给药组抑制Ach E的作用优于口服给药组,另外,HAR给药组可增加小鼠大脑海马与血清中ACh的含量,这可能与Ach E的抑制作用有关。因此,HAR对东莨菪碱诱导的小鼠记忆损伤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鼻腔给药的作用显着优于口服给药。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晶体技术显着改善了HAR的溶出速率,原位凝胶延长了HAR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另外,HAR-NCCP经鼻给药后脑部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口服给药。这为鼻用HAR在AD的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甘露醇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肿扩大率、临床疗效
    2.2 生化指标
    2.3不良反应
3 讨论

(2)203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用药信息标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溶剂、滴注浓度、滴速标注情况
    2.2 标注溶剂药物分布、代表药物及溶剂种类
    2.3 滴注浓度限值药物分布
    2.4 滴速限值药物分布
3 讨论
    3.1 溶剂分析
    3.2 滴注浓度分析
    3.3 滴速分析
    3.4 标注内容前后矛盾的药物
    3.5 小结

(3)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结晶概述
    1.2 稳定剂和固化过程对体外稳定性的影响
    1.3 粒径与稳定剂对体内过程的影响
    1.4 分散片
    1.5 水飞蓟宾
    1.6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水飞蓟宾处方前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2.1 水飞蓟宾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2.2.2 水飞蓟宾溶解度的测定
        2.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稳定剂的筛选
        3.2.2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的考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固化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1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4.2.1.1 喷雾干燥进样速率对纳米结晶粒径的影响
        4.2.1.2 喷雾干燥赋形剂对纳米结晶粒径的影响
        4.2.1.3 喷雾干燥赋形剂对纳米结晶形貌的影响
        4.2.1.4 喷雾干燥中甘露醇浓度对纳米结晶的影响
        4.2.2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4.2.2.1 冷冻干燥赋形剂对纳米结晶粒径的影响
        4.2.2.2 冷冻干燥赋形剂对纳米结晶形貌的影响
        4.2.2.3 冻干赋形剂甘露醇浓度的筛选
        4.2.3 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固化品的形态、晶型及稳定性研究
        4.2.3.1 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固化品再分散性研究
        4.2.3.2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干和冻干粉末扫描电镜分析
        4.2.3.3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干和冻干粉末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2.3.4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干和冻干粉末晶型分析
        4.2.3.5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干和冻干粉末溶出速率研究
        4.2.3.6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喷干和冻干粉末稳定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2.1 粉末直接压片的工艺研究
        5.2.2 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研究
        5.2.2.1 湿法制粒处方考察
        5.2.2.2 黏合剂考察
        5.2.3 片剂质量检查
        5.2.3.1 外观
        5.2.3.2 片重差异
        5.2.3.3 片剂硬度与脆碎度
        5.2.3.4 分散均匀性
        5.2.3.5 含量测定
        5.2.3.6 溶出度检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稳定性考察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考察项目的确定
    6.3 影响因素试验
        6.3.1 高温试验
        6.3.2 高湿试验
        6.3.3 光照试验
        6.3.4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6.4 加速试验
    6.5 长期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万古霉素谷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药师干预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革兰氏阳性菌概述
    2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
    3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4 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5 万古霉素谷浓度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研究对象筛选
        1.2 研究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分组分析
        2.3 临床疗效评价
        2.3.1 观察指标
        2.3.2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性评估
        2.5 临床药师干预方式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革兰阳性菌构成及耐药情况
        1.1.1 革兰阳性菌构成情况
        1.1.2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1.2 万古霉素特殊使用人群及谷浓度监测情况
        1.3 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案中谷溶度分布情况
    2 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1 患者性别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2 患者年龄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3 肾功能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4 患者白蛋白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5 患者是否联用甘露醇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6 住院病区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2.7 患者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对万古霉素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分析
    3 多因素回归分析
    4 谷溶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5 谷浓度与安全性的关系
    6 临床药师干预效果的评价
        6.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6.2 26 例万古霉素不达标患者干预后临床疗效和谷溶度达标情况
        6.3 26 例干预后炎症指标变化变化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本研究的一般临床特征
    2 年龄和肾功能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3 白蛋白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4 甘露醇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5 重症患者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6 机械通气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7 万古霉素谷浓度与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关系
    8 药师干预在临床用药中的价值
    9 其他疾病因素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9.1 血液病患者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9.2 烧伤患者与万古霉素谷浓度的关系
    10 本研究的特色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 撰写论文
    2 获奖论文
致谢
作者简历

(5)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缺血性脑中风研究进展
        1.1 缺血性脑中风发病机制
    2 丹参酮ⅡA的理化性质及其用于脑中风治疗的作用机制
        2.1 丹参酮ⅡA理化性质
        2.2 用于脑中风治疗的作用机制
    3 纳米技术
        3.1 脂质体
        3.2 聚合物纳米粒
        3.3 聚合物脂质纳米粒
    4 小结
第一章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方法学考察
        2.3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4 小结
第二章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2.2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优化
        2.3 实验结果验证
        2.4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冻干粉成型工艺
    3 结果与讨论
        3.1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优化
        3.2 实验结果验证
        3.3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冻干粉成型工艺
    4 小结
第三章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表征
        2.2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3 体外释放
        2.4 初步稳定性实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表征
        3.2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3.3 体外释放
        3.4 初步稳定性实验
    4 小结
第四章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与仪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丹参酮ⅡA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血浆和脑匀浆样品处理方法
        2.3 方法学考察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给药样品的制备
        2.2 血浆药动学研究
        2.3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脑组织分布
        2.4 血浆与脑匀浆样品处理与分析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活体成像观察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组织分布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2 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脑组织分布
        3.3 活体成像观察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组织分布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脑出血概述
        1.1.1 脑出血流行病学
        1.1.2 脑出血的病因
        1.1.3 脑出血的治疗手段
    1.2 脑出血与肠粘膜屏障
        1.2.1 肠粘膜屏障概述
        1.2.2 脑出血与肠粘膜屏障
    1.3 脑出血动物模型
    1.4 肠粘膜屏障损伤细胞模型
        1.4.1 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模型
        1.4.2 LPS诱导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
    1.5 醒脑静注射液概述
2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小鼠影响的体内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药品与试剂配制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2.2.1 脑出血模型制备
        2.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醒脑静注射液对小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2.4.2 醒脑静注射液对小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
        2.4.3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小鼠空肠、回肠病理学的影响
        2.4.4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小鼠内毒素易位的影响
        2.4.5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小鼠中枢和外周炎症反应的影响
    2.5 小结
3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肠粘膜屏障影响的体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1.5 药品与试剂配制
    3.2 实验原理及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模型制备
        3.2.3 实验分组
        3.2.4 MTT法检测原理
        3.2.5 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TEER检测原理
        3.2.6 Caco-2细胞肠粘膜屏障模型通透性检测原理
        3.2.7 ELISA法检测Caco-2细胞炎症因子TNF-α
        3.2.8 Western Blot检测原理
    3.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醒脑静注射液对Cac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2 LPS对Cac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3 醒脑静注射液对LPS诱导Caco-2细胞TEER的影响
        3.4.4 醒脑静注射液对LPS诱导Caco-2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3.4.5 醒脑静注射液对LPS诱导后Caco-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3.4.6 醒脑静注射液对Caco-2细胞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4.7 醒脑静注射液通过SIRT1调控Caco-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
    3.5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脑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处方前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案
        1.2.1 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1.2.2 香叶木素理化性质研究
    1.3 结果与讨论
        1.3.1 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1.3.2 香叶木素理化性质研究
    1.4 小结
2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处方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香叶木素脂质体制备工艺与处方单因素考察
        2.2.2 香叶木素脂质体处方工艺的优化
        2.2.3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工艺优化
        2.2.4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冷冻干燥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香叶木素脂质体制备工艺与处方单因素考察
        2.3.2 香叶木素脂质体处方工艺的优化
        2.3.3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处方工艺优化
        2.3.4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冷冻干燥研究
    2.4 小结
3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质量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案
        3.2.1 形态
        3.2.2 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
        3.2.3 包封率和载药量
        3.2.4 乳铁蛋白连接率
        3.2.5 体外释药曲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态
        3.3.2 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
        3.3.3 包封率和载药量
        3.3.4 乳铁蛋白连接率
        3.3.5 体外释药曲线
    3.4 小结
4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药动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和动物
    4.2 实验方案
        4.2.1 血浆中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4.2.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血浆中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4.3.2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4.4 小结
5 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长循环脂质体组织分布研究
    5.1 实验材料、仪器和动物
    5.2 实验方案
        5.2.1 生物样品中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5.2.2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5.2.3 脑靶向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物样品中香叶木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5.3.2 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5.3.3 脑靶向性评价
    5.4 小结
结论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简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siRNA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iRNA肺部吸入给药的屏障
2 siRNA药物肺部吸入给药的常用载体
    2.1 脂质纳米颗粒(LNPs)
    2.2 聚合物纳米粒
        2.2.1 壳聚糖纳米粒
        2.2.2 聚乙烯亚胺(PEI)纳米粒
        2.2.3 树枝状大分子纳米复合物
    2.3 纳米凝胶
    2.4 纳米乳
    2.5 裸siRNA
3 siRNA吸入给药的制剂学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9)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2.1.3 信号检测方法
        2.1.4 信号分类方法
        2.1.5 性别及年龄差异分析
    2.2 结果
        2.2.1 基线资料
        2.2.2 碘造影剂不良事件报告分布
        2.2.3 碘造影剂不良事件信号分布
        2.2.4 碘造影剂-SOC分类层次挖掘
        2.2.5 碘造影剂重点系统信号分析
        2.2.7 碘海醇不良反应信号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碘海醇过敏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3.1.3 研究设计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基线资料
        3.2.2 单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3.2.3 实验室检查
        3.2.4 联合用药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碘海醇致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诊断标准
        4.1.3 观察指标
        4.1.4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基线资料
        4.2.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2.3 疾病诊断比较
        4.2.4 多因素分析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鼻腔给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立题依据
    2.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思路
文献综述 纳米制剂技术在鼻腔给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固体粒子的制备
    1.1 引言
    1.2 仪器与试药
    1.3 实验方法
        1.3.1 制备HAR-NCS
        1.3.2 测定HAR-NCS粒径及粒径分布
        1.3.3 测定HAR-NCS的 Zeta电位
        1.3.4 HAR-NCCP的制备
        1.3.5 HAR-NCCP的得率
        1.3.6 HAR-NCCP的再分散性
    1.4 结果与讨论
        1.4.1 考察均质压力对HAR-NCS粒径的影响
        1.4.2 考察循环次数对HAR-NCS粒径的影响
        1.4.3 考察稳定剂种类对HAR-NCS粒径的影响
        1.4.4 考察稳定剂用量对HAR-NCS粒径的影响
        1.4.5 考察药物浓度对HAR-NCS的影响
        1.4.6 喷雾干燥保护剂种类的选择
        1.4.7 喷雾干燥保护剂用量的选择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AR-NCCP的表征与评价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药
    2.3 实验方法
        2.3.1 HAR及 HAR-NCCP粉末形态表征
        2.3.2 热重(TG)分析
        2.3.3 DSC分析
        2.3.4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2.3.5 红外光谱(IR)分析
        2.3.6 油水分配系数
        2.3.7 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AR及 HAR-NCCP形态分析
        2.4.2 热重(TG)分析
        2.4.3 DSC分析
        2.4.4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2.4.5 红外光谱(IR)分析
        2.4.6 油水分配系数分析
        2.4.7 体外释放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AR-NCCP-DGG的制备和评价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浓度的DGG溶液的配置
        3.3.2 HAR-NCCP-DGG溶液的配置
        3.3.3 ANF溶液的配置
        3.3.4 DGG溶液转变相离子浓度的测试
        3.3.5 不同浓度DGG溶液保持水分能力的测试
        3.3.6 不同浓度DGG溶液膨胀系数的测定
        3.3.7 不同浓度HAR-NCCP-DGG溶液的p H和 Zeta电位测定
        3.3.8 DGG溶液的流变学评价
        3.3.9 DGG溶液的质构分析
        3.3.10 扩散池法考察HAR-NCCP-DGG的体外释放度
        3.3.11 桨法考察HAR-NCCP-DGG的体外释放度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浓度DGG溶液转变临界离子浓度分析
        3.4.2 保持水分能力分析
        3.4.3 不同浓度DGG溶液膨胀系数的测定
        3.4.4 不同浓度HAR-NCCP-DGG的pH
        3.4.5 流变学分析
        3.4.6 质构分析
        3.4.7 透析袋法考察HAR-NCCP-DGG的体外释放度
        3.4.8 France扩散池法考察HAR-NCCP-DGG的体外释放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AR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建立HAR LC-MS/MS的分析方法
        4.3.2 溶液的配制
        4.3.3 脑样品的处理
        4.3.4 血浆样品的处理
        4.3.5 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含HAR脑组织匀浆液LC-MS/MS方法学考察结果
        4.4.2 血浆LC-MS/MS方法学考察结果
        4.4.3 血药浓度数据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AR的体内药效学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仪器与试药
        5.2.2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5.3.2 造模
        5.3.3 跳台实验
        5.3.4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5 脑组织样品和血样品的制备
        5.3.6 酶联免疫法测定脑组织和血清中Ach E和 ACh含量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跳台实验
        5.4.2 对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影响
        5.4.3 对小鼠海马和血清Ach E和 ACh含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甘露醇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 陈桂雨,李媛. 基层医学论坛, 2021(31)
  • [2]203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用药信息标注情况分析[J]. 李娜,谢欠,李飞,陈正萍. 中国药业, 2021(16)
  • [3]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分散片的研究[D]. 马迎迎.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4]万古霉素谷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及临床药师干预效果的评价[D]. 潘波. 宜春学院, 2021(08)
  • [5]丹参酮ⅡA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D]. 贾瑞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和肠粘膜屏障的影响[D]. 范艺千. 烟台大学, 2021(09)
  • [7]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脑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研究[D]. 徐文霞. 成都大学, 2021(07)
  • [8]siRNA吸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周勇,赵笛,杨磊,尹莉芳.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0(12)
  • [9]碘造影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危险因素分析[D]. 冉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10]去氢骆驼蓬碱纳米晶体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鼻腔给药研究[D]. 谢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甘露醇非静脉给药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