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合引发系统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

光复合引发系统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

一、光复合引发体系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黄帮裕[1](2019)在《环境友好型保水缓释尿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和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两大重要因素,然而水资源短缺、地域分布不均和常规肥料利用率低下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把吸水膜材与缓释肥料复合一体化,制备保水缓释肥料,既能提高水、肥利用率,并且减少施肥和灌溉次数,已成为国内外肥料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首先从膜材的合成研究着手,探索膜材的制备工艺条件,并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膜材的结构、吸水性、降解性、抗菌性及养分吸持性能等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水溶液聚合法,直接在尿素表面合成膜材,制备保水缓释尿素(WRACU),并对保水缓释尿素的结构、养分释放性能和水肥一体化调控效果等进行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藻酸钠(SA)、高岭土(KL)、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N,N-二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可降解膜材。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反应因素为:海藻酸钠含量为9%,丙烯酰胺含量为40%,高岭土含量为7%,交联剂用量为0.04%,引发剂用量为0.16%,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制得膜材(WRA1)在纯水和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308g.g-1和56 g.g-1,重复吸水5次,其吸水倍率仍为初始吸水倍率的80%左右。添加海藻酸钠可以提高膜材的可降解性,海藻酸钠用量从0到12%,膜材在土壤中的降解率从3.02%提高到25.98%,其降解率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在膜材中引入季铵盐(RADM)和纳米二氧化钛,提高膜材的抗菌性,减少膜材表面微生物的负载量,从而降低膜材的降解速率。随着RADM含量的增加,膜材树脂的抗菌效果不断加强,RADM用量为3%时,对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土壤菌悬液的抗菌率分别为62.67%,32.40%和31.74%,微生物生长实验表明,添加RADM能够降低膜材微生物负载量,通过调节RADM用量,可以调节膜材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纳米二氧化钛在有光源情况下能够起到抗菌和提高光降解速率的作用。综合考虑膜材的降解性和吸水性能,确定较适宜的反应条件:RADM含量为2%,Ti O2含量为1%,其他反应条件跟(1)相同。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膜材(WRA2)。(3)膜材具有吸水性能的同时对养分也具有吸附性能。膜材在尿素溶液、尿素溶液和磷酸二氢钾共存体系中,对养分的吸附量都随着养分浓度的增加而加大;施用膜材能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并且减少养分的淋溶损失,最终提高作物的生物量,同时能够提高土壤中养分残留量,延长肥效。施用0.1%WRA1和0.1%WRA2比不施用膜材,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9.53%和10.93%;氮利用效率分别增加47.21%和54.53%;提高玉米生物量6.80%和19.50%。在土壤中施用0.1%WRA1和0.1%WRA2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8.18%和15.29%、42.41%和23.48%、17.92%和19.79%。(4)以SA、KL、AA和AM为原料,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在尿素表面直接合成膜材,把膜材的制备和缓释尿素的制备合二为一,成功制备了保水缓释尿素(WRA1CU)。同时对WRA1CU的结构进行表征,扫描电镜包膜材料与核心尿素具有可区分界面,膜材与核心尿素有紧密粘结部分,也有孔隙存在,包膜层均匀紧凑。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膜材与核心尿素之间未发生反应。(5)以AA、AM、KL、SA、RADM、Ti O2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多种具有吸水、保水和缓释性能的保水缓释尿素(WRA2CU),并考察了RADM、纳米二氧化钛用量对WRA2CU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包膜尿素的结构进行表征。添加少量的纳米二氧化钛的WRA2CU的吸水性能和氮素初期溶出率影响较小,RADM的添加整体上提高了WRA2CU的吸水性能,同时降低WRA2CU的氮素初期溶出率。从扫描电镜观察得出,相比于WRA1CU,WRA2CU的表面更加致密,膜材皱褶更多,更加粗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膜材与核心尿素之间也未发生反应。(6)对WRACU的缓释性能和水肥一体化调控进行研究。WRACU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施用WRACU能够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幅为8%-20%。WRACU具有良好的养分缓释性能。WRACU能够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氨挥发损失,相比于尿素,WRACU氨挥发损失要下降70%以上;在水中初期溶出率为30%左右,7天累积溶出率在80%左右,但在土壤中第一天溶出率最低的只有21.20%,4周后累积溶出率最低的只有52.31%,体现出良好的养分缓释效果。施用WRACU能够提高玉米生物量10%以上;可以增加水分利用率24.50%、氮利用效率73.50%;可以减少氮淋溶损失20.27%、钾淋溶损失26.23%,但对磷的淋溶损失基本没有影响;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8.0%、70.92%和8.67%。表明WRACU具有良好的生物效应能够被应用于农业生产。

陈新[2](2019)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致使污废水排放量与日俱增。随着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并在水体中长期积累与暴露,我国水体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待处理污废水水质变化越来越复杂。絮凝法由于具有针对性处理水体中复杂污染物的性质,常作为一级处理用于水体污染控制中。而絮凝剂作为絮凝法的核心,其絮凝性能对于絮凝处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日趋复杂的水环境,提高水体中污染物的控制与降解效率,开发和研究功能增强型高效、低耗、环保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探究其对各类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和处理条件影响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采用新型生物基多羧基单体衣康酸(IA)和热稳定性能较强的磺酸基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阴离子单体。选取K2S2O8/NaHSO3作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使两种阴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AM)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的制备及优化。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联合使用分析下,得到最佳的P(AM-IA-AMPS)合成条件,即是:控制AM:AMPS:IA单体配比7:1.5:0.5,单体占总质量比为35%,引发剂浓度0.25%(引发剂质量比为1:1),pH为8,在55℃的温度下反应7 h,所得阴离子絮凝剂P(AM-IA-AMP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9万。正交实验分析得到不同因素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反应温度>单体配比>pH>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浓度。(2)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的结构特征。红外光谱图(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图(1HNMR)表征分析表明,合成的P(AM-IA-AMPS)产品是单体AM、IA、AMPS的共聚物,对应官能团特征吸收峰明显;差热-热重分析方法表明P(AM-IA-AMP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30℃210℃温度范围内不会发生分解,有利于常规储存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表明P(AM-IA-AMPS)存在层状凸起结构的同时又分布着数量更多、更为细密的孔洞和空隙,有利于絮凝性能的提高。(3)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对于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探究。实验主要分析了P(AM-IA-AMPS)对于结晶紫染料的脱色率及赤铁矿悬浮液、纳米ZnO悬浮液的浊度去除情况。运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了染料的初始投加浓度、絮凝剂使用量、染料体系pH值等因素对于脱色率的影响得到当结晶紫染料初始浓度为20 mg/L,P(AM-IA-AMPS)投加量为30 mg/L,pH值为9的条件下能获得较好的结晶紫模拟废水脱色效果。通过对比P(AM-IA-AMPS)与市售APAM对于染料的去除效果可知,自制P(AM-IA-AMPS)的去除效果优于市售APAM。同时探究PAC、PFS单独投加及与20 mg/L自制絮凝剂、市售APAM混合投加对结晶紫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和PAC、PFS协同投加下能获得优于各类絮凝剂单独投加的效果。且P(AM-IA-AMPS)、PFS的混合投加絮凝性能明显优于P(AM-IA-AMPS)、PAC混合投加,同时普遍优于PAC、PFS与市售APAM的混合投加效果。对于纳米ZnO和赤铁矿废水的絮凝沉降效果,主要探究了投加量、悬浮液体系pH值、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因素对于悬浮液浊度去除的影响。对于纳米ZnO废水,当P(AM-IA-AMPS)投加量为8 mg/L,pH值为9且相对分子质量296.29万的情况下能获得3.55 NTU浊度的纳米ZnO模拟废水上清液。赤铁矿废水的最佳处理条件则为P(AM-IA-AMPS)投加量为10 mg/L,pH值为9和相对分子质量296.29万。且自制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能获得优于市售APAM的浊度去除效果。同时投加絮凝剂的最终效果和纳米ZnO自然沉降状态对比表明,P(AM-IA-AMPS)处理后生成了较大的絮体颗粒,相对更为稳定,受环境影响更小。

黄小钰[3](2019)在《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类可使用的淡水资源急剧紧缺,水污染形势也日趋严峻,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了直接影响,因而,发展环保高效的水处理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水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絮凝剂因处理高效、操作简单和成本低,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其使用量占水处理药剂的3/4。因而,研发与时俱进的絮凝药剂对水污染治理至关重要。迄今,絮凝剂已多达三百余种,但不同絮凝剂性能却参差不齐:其中传统无机絮凝剂发展最为成熟,但投药量大、产污泥量多,且易残留金属离子,造成水环境二次污染;市场化应用的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M絮凝高效,适用范围广,但其单体有毒、不可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絮凝剂虽来源广、可生物降解,但分子链较短,溶解性低,且通常不带电,处理效果有限。因此,面对复杂的水质和多变的水处理工艺,开发絮凝剂新产品是高效、高性价比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和其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天然玉米淀粉为原料,经活化、醚化、共聚等一系列改性手段,制备新型改性淀粉基絮凝剂。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以阳离子取代度和模拟高岭土絮凝除浊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絮凝剂制备组分淀粉与硅酸钠质量比,淀粉与醚化剂质量比,反应时间和UV强度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并优化了制备CS-PSi的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NMR)、差重-热使重分析(TG-DSC)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CS-PSi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最后,以模拟高岭土水样和活性污泥为处理对象,系统地考查CS-PSi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1)CS-PSi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与硅酸钠质量比为4:2,淀粉与醚化剂质量比为4:4.5,紫外光强度30.7mW/cm2,醚化反应3h,聚合反应2h。2)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核磁氢谱分析表明CS-PSi上出现新的Si-C、Si-O和C-N键吸收特征峰和季铵阳离子含氢基团,证实了聚硅酸和阳离子淀粉复合成功,生成了新产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CS-PSi的表面孔隙发达,分层明显,较为立体,絮凝优势显着;最后,TG-DSC分析表明该聚合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易发生热分解。3)CS-PSi对模拟高岭土悬浊液絮凝效果良好,pH的适应范围广,最佳投药量为10mg/L,除浊率高达97%;CS-PSi对活性污泥调理的最佳投药量为40mg/L,脱水滤饼含固率为18.21%,同等条件下,PAM调理后,污泥含固率仅4.52%,CS-PSi调理脱水效果良好。

戴宏杰[4](2018)在《菠萝皮渣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菠萝(Ananas comosus L.Merryl)经鲜食或加工成罐头、果汁等将产生30%50%的皮渣废弃物,其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物质组成。本文从菠萝皮渣中提取纤维素后进行改性并制备不同类型的水凝胶复合材料,对水凝胶的结构、溶胀性能、智能响应特性、吸附亚甲基蓝性能、固定化酶应用等进行研究,以期能为菠萝皮渣在水凝胶材料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为农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离子液体中菠萝皮渣纤维素的改性及水凝胶制备研究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中对菠萝皮渣纤维素(PPC)进行乙酰化改性并负载乌贼墨制备复合水凝胶。在不加催化剂的情况下,纤维素乙酰化反应在离子液体BmimCl中能够顺利进行,反应后纤维素晶体类型从I型转为II型。乌贼墨均匀分布在水凝胶表面,并能提高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当乙酰化反应3 h、反应温度80℃、乙酸酐/AGUPPC摩尔比4:1和乌贼墨添加量20%时制备的水凝胶具有更好的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吸附量可达到147.41 mg/g,而未添加乌贼墨制备的水凝胶吸附量仅为53.72mg/g。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在离子液体BmimCl中进行PPC接枝丙烯酸反应并负载乌贼墨和高岭土制备成具有pH敏感性特征的复合水凝胶。乌贼墨和高岭土能够在水凝胶中均匀分布,增强水凝胶的热稳定性。水凝胶的溶胀过程符合Schott二阶动力学模型,且具有pH响应特性。添加10%高岭土和20%乌贼墨制备的水凝胶具有较好的吸附亚甲基蓝性能,吸附量为153.85 mg/g,吸附率为95.45%。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第二部分: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基智能水凝胶制备及溶胀响应特性研究通过接枝聚合反应制备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PCMC)/丙烯酸-丙烯酰胺/白土超吸水智能水凝胶。添加白土后水凝胶在蒸馏水中的溶胀率从420.17 g/g增加到515.24 g/g,在0.9%NaCl溶液中的溶胀率从28.03 g/g增加到37.89 g/g。溶胀过程符合Fickian扩散模型和Schott二阶动力学模型。水凝胶的溶胀具有明显的pH、盐和溶剂敏感性。在尿素溶液中具有高溶胀率,可作为化肥缓释剂和保水剂应用到农业领域。以PCMC、明胶(GL)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通过CaCl2和戊二醛双交联制备具有多重智能响应性的天然聚电解质复合水凝胶。随着水凝胶中PCMC比例的增加,水凝胶表面孔状结构增加,溶胀率增加,溶胀过程遵循Fickian扩散模型和Schott二阶动力学模型,溶胀行为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和盐敏感性特征。施加直流电场后,水凝胶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弯曲行为,具有明显的电场敏感性。弯曲程度与电解质NaCl溶液浓度、pH值和电场强度有关,并呈现可逆弯曲行为。制备的水凝胶在药物输送、生物传感器、人工肌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第三部分: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以PCMC和聚乙烯醇(PVA)为基础原料,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功能材料,采用冻融循环法制备PCMC/PVA/SBA-15复合水凝胶,并通过物理吸附和戊二醛交联共固定化木瓜蛋白酶。PCMC、PVA和SBA-15可依靠氢键相互作用连接形成交联结构。添加SBA-15可产生致孔效应,添加PCMC后的水凝胶呈现出更均匀、尺寸更大的孔状形态,同时提高水凝胶的热稳定性。水凝胶的制备工艺影响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活力,最优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条件是:木瓜蛋白酶浓度3 mg/mL、酶溶液pH值6.5、戊二醛浓度0.75%和交联时间1.5 h。固定化后的木瓜蛋白酶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同时pH、温度和储存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以PCMC、PVA为基本原料,加入无机粒子氧化石墨烯(GO)和皂土(bentonite),通过冻融循环法制备了PCMC/PVA/GO/bentonite复合水凝胶。PVA、PCMC、GO和皂土之间存在氢键作用,GO和皂土能够均匀分散在水凝胶网络中并起到物理交联剂的作用。GO和皂土能够促进水凝胶孔状结构的形成,提高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和溶胀性。水凝胶的溶胀过程具有pH敏感性,在pH 8.0时具有最大的溶胀率。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受温度、pH值和染料浓度影响;添加GO和皂土能增强水凝胶的吸附亚甲基蓝性能。水凝胶PVA/PCMC/GO/bentonite使用四次数后仍保持92.76%的吸附量,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李玲娟,李龙飞[5](2015)在《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专利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高吸水性树脂SAP是一种典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能吸收并保持自身重量数百倍乃至数千倍的水分或者数十倍的盐水,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中。而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类重要的合成高吸水性树脂,本文从专利角度对其技术概况、专利申请状况、聚合工艺、共聚单体、交联剂、聚合引发方式等进行了详述,并对该领域重要专利申请人巴斯夫和日本触媒株式会社的重点技术进行了分析。

张恩瑞[6](2013)在《淀粉接枝丙烯酸系共聚吸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是一种以丙烯酸单体聚合得到的具有一定交联度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它具有很好的吸水性能和保水性能,广泛运用于卫生用品行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丙烯酸系吸水树脂具有很好的吸水性,但吸生理盐水以及模拟人体血液不是很理想。吸生理盐水倍率不高,吸液速率不够快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在合成一种丙烯酸盐高吸水树脂,既具有较高的吸水倍率,同时具有一定的吸水速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聚丙烯酰胺共聚,探讨聚合条件与吸水性能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红外光谱证明了树脂发生共聚、交联反应,并通过热分析,树脂内不存在结晶。在丙烯酸盐高吸水树脂的基础上,根据丙烯酸聚合条件与性能之间的联系,采用淀粉为原料聚合得到淀粉接枝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并具有较好的吸水倍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吸液速率,通过红外分析证明发生了接枝反应,并通过DSC、TG对树脂热性能分析,树脂没有结晶。本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盐)、丙烯酰胺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共聚得到丙烯酸盐吸水树脂,通过探讨控制合成条件以及工艺对吸水树脂的吸水性能以及保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发现,最大吸蒸馏水倍率为1390g.g-1,最大吸生理盐水倍率为90g.g-1,5分钟内吸蒸馏水340g.g-1,吸生理盐水倍率为41g.g-1,得到最佳聚合工艺。本文在丙烯酸盐树脂的基础上,以糊化淀粉为原料,以丙烯酸(钠)、丙烯酰胺单体,以硝酸铈铵、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以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共聚得到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主要研究了聚合工艺对吸水树脂吸水性能以及保水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以及树脂最大吸蒸馏水倍率721g.g-1,最大吸生理盐水倍率为80g.g-1,5分钟内吸蒸馏水倍率107g.g-1,吸生理盐水倍率37g.g-1。

聂军芳[7](2013)在《耐温型黄原胶基油井水泥浆增稠剂的制备》文中提出可靠的固井质量是油气开采的重要保障。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向深井发展,井底温度增大,对固井水泥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温条件下,水泥颗粒运动加剧,再加上常规聚合物外加剂分子链变柔顺,使水泥浆沉降速度加快。水泥浆的沉降稳定性不好,会导致气窜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固井工作失败。因此为了保证高温固井质量,需要在水泥浆中加入高温稳定剂。可以通过添加超细材料和增加水泥浆高温稠度的思路解决水泥浆高温沉降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提高水泥浆高温稠度的方法解决水泥浆高温沉降问题。在具有特殊螺旋结构的黄原胶基础上,采用自由基接枝法,将耐温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引入到天然大分子上,制备耐温耐盐型接枝共聚物。IR和SEM-EDS测试结果表明耐温单体成功接枝到了黄原胶大分子上。通过考察引发剂和单体/黄原胶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找到最佳的引发体系和单体/黄原胶质量比。在所用的引发剂中,氧化还原-硝酸铈铵引发体系的接枝率最大。综合考虑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单体/黄原胶的质量比应在2-3之间。改性后的黄原胶产物的溶解性和耐碱性变好,并有明显的盐增稠效应,盐浓度对改性黄原胶粘度的影响较未改性黄原胶粘小。90℃下,添加接枝产物增稠剂的水泥浆有良好的沉降稳定性,静置后的游离液量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该水泥浆体系的稠度大,浆体的流动性稍差。在140℃测试条件下,添加后的水泥浆具有停机稳定性,养护后水泥块块均一,没有包心问题。高温高压养护时,添加接枝黄原胶水泥浆的稠化曲线线性较好,呈直角稠化,且其高温稠度比直接添加黄原胶的水泥浆的稠度要大。这表明改性后的黄原胶可以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增加体系稠度的方法,达到稳定水泥的目的。

王磊[8](2013)在《絮凝剂的反相乳液制备及改性在赤泥沉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絮凝剂是氧化铝工业中赤泥沉降分离中不可或缺的物料,本文通过聚合反应方式和聚合物接枝改性两个方面来提高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分离能力。第一部分以Isopar M为油相,采用反相乳液法对丙烯酸钠聚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反相乳液电导率变化的测定,研究了反相乳液的稳定性及在反相乳液中复合乳化剂、油水质量比、氧化还原引发剂与调节助剂对反相乳液的稳定性和聚丙烯酸钠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sopar M反相乳液稳定性最佳条件为在油相中乳化剂用量为6%(w), m(Span60):m(Tween80)=15:1,油水质量比为1.74:1;在氧化还原引发剂中过硫酸钾与乙二胺的质量比为2,45℃,pH≥10的条件下,丙烯酸钠的转化率为97%;添加适量的乳化助剂、抗交联剂和除氧剂等调节助剂可得到较稳定的反相乳液和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钠絮凝剂。第二部分采用淀粉接枝的方法对丙烯酰胺进行改性共聚研究,探讨了接枝聚合的反应过程,考察了淀粉团粒大小、糊化状态、反应温度和介质pH值对接枝聚合物效率和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50℃下,团粒较小的稻米淀粉接枝率最高,为71%,支链相对分子质量7.68×106。淀粉在完全糊化状态下接枝效率高,接枝聚合物分子量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较其均聚物在pH值上有较宽的条件范围,且能够有效降低H+对烘干产品水溶性的影响,转化率达95%以上。最后采用量筒实验法对实验室制得的絮凝剂和均聚得到的絮凝剂进行了赤泥沉降的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制得的絮凝剂较其均聚物对赤泥的沉降速率都有所提高,絮凝剂的用量对赤泥沉降过程有很大影响,较少或过量的絮凝剂会降低赤泥的沉降效果,不利于上清液的澄清度。在80℃下改良后的絮凝剂在添加量为0.1g时沉降速率最快,上清液的浊度最低,为266NTU。

虞素飞[9](2013)在《一种纤维素改性土壤保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制备土壤保水剂展开。土壤保水剂的主要成分是高吸水性树脂,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加入单体、引发剂、交联剂聚合而成。当前,关于高吸水树脂的研究热点是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树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淀粉和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研究者希望将天然高分子的优点与吸水树脂特性结合,保留高吸水树脂的高效吸水保水性能,并具有天然高分子的可降解优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合成方法,采用新的微波辐射合成方法,具有高效、快速、简单等优点,并降低了传统化学合成方法对环境的污染。将废弃秸秆烘干粉碎备用,与单体,交联剂,引发剂通过微波辐射聚合反应接枝制备高吸水树脂,运用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反应高火,反应时间5分钟,丙烯酸丙烯酰胺比例1:2,APS和MBA质量都占单体的1%,中和度为80%。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树脂进行吸水倍率测试,结果表明该吸水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蒸馏水中最大吸水倍率为144.81g/g,0.9%氯化钠溶液中,吸盐倍率为41.63g/g。在制备得到高吸水树脂的基础上,添加氯化钾无机盐制备成土壤保水剂。利用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对保水剂进行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与高吸水树脂合成成功,添加氯化钾降低了保水剂的吸水性,同时增强了保水剂的耐盐性,保水剂的蜂窝状结构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及储存。本文最后进行了保水剂在土壤中的初步研究,首先研究了保水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率,其次将保水剂施用于大豆发芽初期以及成熟大豆植株,观察其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将保水剂和尿素混合埋入土壤中,研究其对尿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在土壤中的可降解的,降解率与土壤温度等因素有关;保水剂可促进大豆发芽率的提高,干旱条件下维持成熟大豆植株生长所需水分;保水剂与尿素混合,可吸附尿素并缓慢释放,延缓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速率,降低尿素在土壤中的氨氮损失,提高尿素利用率,为缓释肥料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刘奇[10](2012)在《淀粉-AM-DADMAC接枝共聚物的微波合成与絮凝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焦化生产大国,每年约有2.85亿吨焦化废水外排,环境危害触目惊心。焦化废水的低成本高效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国内焦化厂废水需经三级处理才能达标。三级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氧化法、膜分离法、混凝沉淀法等。其中,混凝沉降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较经济、较高效的水处理技术。聚丙烯酰胺系列的有机絮凝剂主打产品,絮凝效果良好,然而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淀粉是一种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在造纸、纺织、食品加工及胶黏剂生产等行业的低廉应用实属可惜。利用淀粉开发高附加值的绿色化工材料是目前和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天然高聚物基絮凝剂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絮凝剂”,或可望为焦化废水的处理开辟一条绿色之道。本文旨在针对焦化废水的特点,为之研发一种专属性的絮凝剂。微波辐射具有加热快、能效高、选择强、放大易等诸多优点。微波反应器被微波加热有机合成的先驱之一A.K.Bose誉为“21世纪的本生灯”。较之常规加热方法,微波可加速化学反应速率10~1000倍。近年来,通过微波能量加热和驱动化学反应是科学界日益流行的主题之一,关于微波辅助聚合的报道更是如雨后春笋。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启发了本文的研究,即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一种淀粉接枝二元共聚物。先分别利用水浴加热和微波加热对原淀粉进行糊化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菲林反应、红外光谱、Zeta电势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它们与原淀粉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异同。在水溶剂体系中,在空氛和回流的条件下,以微波糊化淀粉为接枝骨架,AM和DADMAC为接枝单体,加入微量的KPS作为引发剂,在微波作用下完成了接枝共聚反应(反应体积为80mL)。以接枝效率为主要优化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最佳的接枝条件为:微波辐照时间150s、微波辐照功率500W、KPS浓度2mmol/L、干基淀粉质量1g、AM的浓度0.9mol/L、DADMAC的浓度0.1mol/L。在此条件下所得接枝产物的接枝效率为68.8%,阳离子度为0.227mmol/g,特性黏度为5.64dL/g,重均分子量为2.15×106Da。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能谱、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原淀粉和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淀粉接枝了AM和DADMAC两种单体。将接枝效率最高(68.6%)的淀粉接枝共聚物作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焦化废水。对于CODCr=450.4mg/L、色度=640°、浊度=240NTU的焦化废水原水,投加1.5g/LPFS、2.5mg/L接枝淀粉和60mg/LCTAB,经一次絮凝处理后,废水的CODCr=122.5mg/L、色度=89.6°、浊度=19.2NTU,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13456-92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目前企业所用的CPAM相比,合成絮凝剂对焦化废水CODCr、色度的去除效果更佳。

二、光复合引发体系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复合引发体系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友好型保水缓释尿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保水型缓释肥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缓释肥料
        1.2.2 保水剂
        1.2.3 养分对保水剂的影响
        1.2.4 保水缓释肥料的制备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藻酸钠基吸水保水膜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反应条件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3.2 海藻酸钠用量对膜材降解性的影响
        2.3.3 膜材的重复吸水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可降解吸水性膜材的改性及降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可降解膜材(WRA2)的合成
        3.2.3 膜材的吸水倍率测定
        3.2.4 抗菌性测定
        3.2.5 微生物生长试验
        3.2.6 膜材的光降解性
        3.2.7 膜材的生物降解性
        3.2.8 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膜材的吸水性能
        3.3.2 膜材的抗菌性能
        3.3.3 膜材的光降解性
        3.3.4 膜材的生物降解性
        3.3.5 膜材的红外图谱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可降解保水膜材对养分吸持及水肥一体化调控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树脂膜材的制备
        4.2.2 树脂膜材相对吸水倍率的测定
        4.2.3 树脂膜材对养分吸附量的测定
        4.2.4 树脂膜材的养分解吸(释放)性能的测定
        4.2.5 盆栽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养分对树脂膜材相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3.2 膜材对养分的吸附特征
        4.3.3 吸肥树脂膜材在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4.3.4 施用树脂膜材对水分胁迫下玉米的水肥调控效果
    4.4 结论
第五章 保水型缓释尿素的制备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原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保水缓释尿素的制备
        5.2.4 WRA1CU的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保水缓释尿素制备工艺的优化
        5.3.2 物理结构
        5.3.3 红外图谱特征
        5.3.4 WRA1CU的表面交联化
    5.4 小结
第六章 降解可调保水缓释尿素的制备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原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WRA2CU的制备
        6.2.4 WRA2CU的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纳米二氧化钛对WRA2CU吸水倍率和氮素初期溶出率的影响
        6.3.2 RADM对 WRA2CU的吸水倍率和氮素初期溶出率的影响
        6.3.3 包膜率对肥料吸水倍率和氮素初期溶出率的影响
        6.3.4 物理结构
        6.3.5 红外图谱特征
    6.4 小结
第七章 保水缓释尿素的氮素缓释性能及水肥一体化调控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WRACU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7.3.2 WRACU的氮素缓释效果
        7.3.3 施用WRACU对水分胁迫下玉米的水肥调控效果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8.1 全文讨论
        8.1.1 反应单体的选择及作用
        8.1.2 膜材的养分吸持作用及生物学效应
        8.1.3 保水缓释尿素制备工艺的探讨
        8.1.4 保水缓释尿素的评价方法
    8.2 结论
    8.3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体污染物的分类及危害
        1.2.1 无机污染物
        1.2.2 有机污染物
        1.2.3 微生物污染物
    1.3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1.3.1 水处理絮凝剂类型
        1.3.2 絮凝剂作用机理
        1.3.3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研究现状
        1.3.4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P(AM-IA-AMPS)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单体配比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4.2 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4.3 pH值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4.4 引发剂量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4.5 反应温度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4.6 反应时间对聚合产物P(AM-IA-AMPS)的影响
    2.5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2.5.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P(AM-IA-AMPS)的表征与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红外光谱图
        3.3.2 差热-热重分析
        3.3.3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3.3.4 扫描电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AM-IA-AMPS)对结晶紫染料的去除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初始染料浓度对结晶紫絮凝性能影响
        4.4.2 投加量对结晶紫絮凝性能影响
        4.4.3 pH值对结晶紫絮凝性能影响
        4.4.4 自制产品与市售产品的絮凝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P(AM-IA-AMPS)对赤铁矿废水的去除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投加量对赤铁矿废水絮凝性能影响
        5.4.2 pH值对赤铁矿废水絮凝性能影响
        5.4.3 相对分子质量对赤铁矿废水絮凝性能的影响
        5.4.4 自制产品与市售产品的絮凝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P(AM-IA-AMPS)对纳米ZNO废水的去除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投加量对纳米Zn O絮凝性能影响
        6.4.2 pH值对纳米Zn O絮凝性能影响
        6.4.3 相对分子质量对纳米ZnO絮凝性能的影响
        6.4.4 自制产品与市售产品的絮凝性能对比
        6.4.5 自然沉降与投加絮凝剂的效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2.4 复合絮凝剂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阳离子改性淀粉的制备
        2.2.2 阳离子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CS-PSi)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3 表征方法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2.3.3 核磁共振光谱表征
        2.3.4 差热-热失重分析(TG-DSC)
3 阳离子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CS-PSI)的制备优化
    3.1 试验方案
        3.1.1 阳离子淀粉制备的优化
    3.2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优化结果讨论
        3.2.1 制备方法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2 醚化剂CHPTMA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3 紫外光强度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2.4 醚化时间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3.3 CS-PSI制备优化结果与讨论
        3.3.1 St:PSi质量比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2 UV引发聚合时间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3 St:CHPTMA质量比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3.4 醚化时间对制备CS-PSi复合絮凝剂的影响
    3.4 小结
4 絮凝剂表征分析
    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4 差重-热失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絮凝剂絮凝性能试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模拟高岭土悬浊液样品
        5.1.2 活性污泥样品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模拟高岭土絮凝试验操作流程
        5.2.2 污泥调理絮凝试验操作流程
        5.2.3 测试方法
    5.3 CS-PSI对高岭土絮凝试验结果分析
        5.3.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2 初始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絮凝剂对模拟高岭土调理效果对比
    5.4 CS-PSI对污泥絮凝调理结果分析
        5.4.1 絮凝剂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5.4.2 pH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
        5.4.3 不同絮凝剂污泥调理效果对比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菠萝皮渣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概括
    1.2 菠萝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概括
        1.2.1 菠萝简介
        1.2.2 菠萝皮渣的综合利用概述
        1.2.2.1 菠萝蛋白酶
        1.2.2.2 生物活性物质领域
        1.2.2.3 清洁能源生产领域
        1.2.2.4 材料领域
        1.2.2.5 饲料领域
        1.2.2.6 食品领域
    1.3 纤维素研究进展
        1.3.1 纤维素结构
        1.3.2 纤维素溶剂
        1.3.2.1 无机溶剂体系
        1.3.2.2 有机溶剂体系
        1.3.2.3 离子液体体系
        1.3.3 纤维素改性
        1.3.3.1 化学改性
        1.3.3.2 物理改性
        1.3.3.3 生物改性
    1.4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1.4.1 智能水凝胶
        1.4.1.1 pH敏感性水凝胶
        1.4.1.2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
        1.4.1.3 电场敏感性水凝胶
        1.4.1.4 磁场敏感性水凝胶
        1.4.1.5 盐敏感性水凝胶
        1.4.1.6 其它智能响应性水凝胶
        1.4.2 水凝胶的应用
        1.4.2.1 在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
        1.4.2.2 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2.3 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
        1.4.2.4 在固定化酶和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离子液体中菠萝皮渣纤维素乙酰化改性及负载乌贼墨水凝胶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纤维素的提取
        2.2.4 乌贼墨的预处理
        2.2.5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2.2.6 结构表征
        2.2.6.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2.6.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6.2.3 扫描电镜(SEM)观察
        2.2.6.4 热稳定性分析(TG-DSC)
        2.2.7 水凝胶吸附亚甲基蓝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SEM分析
        2.3.4 TG-DSC分析
        2.3.5 吸附亚甲基蓝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中菠萝皮渣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及负载乌贼墨和高岭土水凝胶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乌贼墨的预处理
        3.2.4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3.2.5 结构表征
        3.2.5.1 FTIR表征
        3.2.5.2 XRD表征
        3.2.5.3 SEM表征
        3.2.5.4 热稳定性分析(TG-DSC)
        3.2.6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测定
        3.2.7 水凝胶的p H响应性测定
        3.2.8 水凝胶吸附亚甲基蓝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0 水凝胶形成机制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SEM分析
        3.3.4 TG-DSC分析
        3.3.5 溶胀动力学分析
        3.3.6 pH敏感性分析
        3.3.7 吸附亚甲基蓝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基超吸水智能水凝胶的制备及溶胀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
        4.2.4 水凝胶的制备
        4.2.5 结构表征
        4.2.5.1 FTIR表征
        4.2.5.2 XRD表征
        4.2.5.3 SEM分析
        4.2.6 水凝胶的溶胀性能测定
        4.2.7 水凝胶的pH响应性测定
        4.2.8 水凝胶的盐敏感性测定
        4.2.9 水凝胶的溶剂敏感性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凝胶的形成机制
        4.3.2 FTIR分析
        4.3.3 XRD分析
        4.3.4 SEM分析
        4.3.5 溶胀性能分析
        4.3.6 pH敏感性分析
        4.3.7 盐敏感性分析
        4.3.8 溶剂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明胶多重响应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5.2.4 结构表征
        5.2.4.1 FTIR表征
        5.2.4.2 XRD表征
        5.2.4.3 SEM分析
        5.2.5 溶胀动力学
        5.2.6 水凝胶的pH响应性测定
        5.2.7 水凝胶的盐敏感性测定
        5.2.8 水凝胶的电场敏感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FTIR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SEM分析
        5.3.4 溶胀性能分析
        5.3.5 盐敏感性分析
        5.3.6 pH敏感性分析
        5.3.7 电场敏感性分析
        5.3.7.1 水凝胶电场敏感性机理
        5.3.7.2 离子强度对电场弯曲行为的影响
        5.3.7.3 pH值对电场弯曲行为的影响
        5.3.7.4 电场强度对电场弯曲行为的影响
        5.3.7.5 可逆弯曲行为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SBA-15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固定化酶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6.2.4 结构表征
        6.2.4.1 FTIR表征
        6.2.4.2 XRD表征
        6.2.4.3 热稳定性分析(TG-DSC)
        6.2.4.4 SEM分析
        6.2.5 木瓜蛋白酶的固定化
        6.2.6 木瓜蛋白酶活性测定
        6.2.7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p H敏感性
        6.2.8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温度、p H和储存稳定性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TIR分析
        6.3.2 XRD分析
        6.3.3 TG-DSC分析
        6.3.4 SEM分析
        6.3.5 水凝胶制备参数对固定化木瓜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6.3.6 木瓜蛋白酶固定化条件优化
        6.3.6.1 酶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6.3.6.2 p H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6.3.6.3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6.3.6.4 交联时间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
        6.3.7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p H敏感性
        6.3.8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p H和温度稳定性
        6.3.9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储存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菠萝皮渣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皂土水凝胶的制备及吸附亚甲基蓝应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7.2.4 结构表征
        7.2.4.1 FTIR表征
        7.2.4.2 XRD表征
        7.2.4.3 热稳定性分析(TG-DSC)
        7.2.4.4 SEM分析
        7.2.5 水凝胶的溶胀和p H敏感性
        7.2.6 水凝胶对亚甲基蓝吸附测定
        7.2.6.1 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
        7.2.6.2 p 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7.2.6.3 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7.2.6.4 水凝胶吸附亚甲基蓝的重复使用性能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FTIR分析
        7.3.2 XRD分析
        7.3.3 SEM分析
        7.3.4 热稳定性分析
        7.3.5 溶胀性能和p H敏感性分析
        7.3.6 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分析
        7.3.6.1 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动力学
        7.3.6.2 p H值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7.3.6.3 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7.3.6.4 水凝胶吸附亚甲基蓝重复使用性能分析
        7.3.6.5 水凝胶吸附亚甲基效果图
        7.3.6.6 吸附等温线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淀粉接枝丙烯酸系共聚吸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吸水树脂的概述
    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3 丙烯酸系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
    1.4 丙烯酸类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1.5 丙烯酸类吸水树脂的改性
        1.5.1 提高树脂的吸水速率
        1.5.2 改善高吸水树脂的耐盐性
    1.6 高吸水树脂的发展
    1.7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8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验药品及仪器
    2.2 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
        2.2.1 丙烯酸的精制
        2.2.2 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2.2.3 树脂干燥后处理
    2.3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2.3.1 玉米淀粉糊化
        2.3.2 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2.3.3 淀粉吸水树脂干燥后处理
    2.4 丙烯酸系吸水树脂的性能研究
        2.4.1 吸水性能
        2.4.2 耐盐性
        2.4.3 保水性
        2.4.4 热重分析
        2.4.5 红外光谱图分析
        2.4.6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4.7 扫描电镜分析
第三章 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合成
    3.1 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的理论基础
    3.2 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的工艺条件
        3.2.1 丙烯酸浓度
        3.2.2 丙烯酸的中和度
        3.2.3 交联剂的浓度
        3.2.4 引发剂用量
        3.2.5 聚合温度
        3.2.6 丙烯酰胺的含量
    3.3 市售和实验聚合的吸水树脂吸水性能以及保水性能的比较
    3.4 微观结构分析
        3.4.1 红外光谱测试
        3.4.2 树脂热性能分析
        3.4.3 树脂形貌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
    4.1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的理论基础
        4.1.1 接枝聚合理论
        4.1.2 接枝率
        4.1.3 引发剂的选择
        4.1.4 交联剂的选择
    4.2 淀粉接枝丙烯酸吸水树脂合成的工艺条件
        4.2.1 淀粉浓度
        4.2.2 丙烯酸的中和度
        4.2.3 引发剂的浓度
        4.2.4 交联剂的浓度
        4.2.5 聚合温度
        4.2.6 丙烯酰胺含量
        4.2.7 硝酸铈铵含量
    4.3 市售和自合成的吸水树脂比较
    4.4 微观结构分析
        4.4.1 红外光谱测试
        4.4.2 树脂热性能分析
        4.4.3 树脂形貌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耐温型黄原胶基油井水泥浆增稠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油井水泥浆及固井外加剂的概述
        2.1.1 固井简介
        2.1.2 油井水泥浆
        2.1.3 油井外加剂
        2.1.4 国内与国外油井水泥浆外加剂方面的差距
    2.2 油井水泥浆现存问题
    2.3 大分子增稠剂
        2.3.1 无机大分子增稠剂
        2.3.2 天然有机增稠剂
        2.3.3 合成大分子增稠剂
    2.4 可用于水泥浆体系增稠剂的讨论
    2.5 黄原胶
        2.5.1 黄原胶概述
        2.5.2 黄原胶的应用
        2.5.3 构想转变温度
        2.5.4 热氧降解
        2.5.5 黄原胶的化学改性方法
    2.6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2.6.1 本文研究意义
        2.6.2 本文研究思路
第三章 油井水泥浆耐温增稠剂的制备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 耐温增稠剂的合成
        3.2.1 耐温增稠剂结构设计和接枝单体
        3.2.2 耐温增稠剂合成引发方法
        3.2.3 抗温增稠剂具体合成实验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接枝黄原胶结构表征
        4.1.1 接枝黄原胶红外结果
        4.1.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
    4.2 黄原胶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4.3 改性产物溶液性能评价
        4.3.1 接枝黄原胶耐霉解性
        4.3.2 溶解速率
        4.3.3 盐浓度对黄原胶接枝产物粘度的影响
        4.3.4 pH 对黄原胶接枝产物粘度的影响
        4.3.5 接枝黄原胶溶液粘度随温度的变化
    4.4 接枝黄原胶的低温应用性能
        4.4.1 水泥浆流动度
        4.4.2 游离液测试
    4.5 接枝黄原胶高温应用性能
        4.5.1 停机实验
        4.5.2 密度测试
        4.5.3 稠化曲线
    4.6 接枝产物耐热性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絮凝剂的反相乳液制备及改性在赤泥沉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2.1 絮凝剂概论
        1.2.2 高分子絮凝剂
        1.2.3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1.2.4 絮凝剂的合成方法
        1.2.5 絮凝剂的应用
    1.3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1.3.1 聚丙烯酸钠絮凝剂
        1.3.2 聚丙烯酸钠反相乳液中组分
    1.4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和改性
        1.4.1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1.4.2 聚丙烯酰胺改性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聚丙烯酸钠的反相乳液聚合及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以Isopar M为油相的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
        2.3.2 反相乳液的稳定性评价
        2.3.3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的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
        2.3.4 丙烯酸钠聚合影响因素
        2.3.5 反相乳液中乳胶粒粒径测定
        2.3.6 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3.7 聚丙烯酸钠FT-RT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丙烯酸钠聚合的影响因素
        2.4.2 油水质量比对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4.3 复合乳化剂对丙烯酸钠反相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4.4 乳液pH及调节助剂对丙烯酸钠聚合的影响
        2.4.5 氧化还原引发剂对丙烯酸钠聚合的影响
        2.4.6 分散剂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影响
    2.5 聚合物的FT-IR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聚合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
        3.3.2 提纯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3.3.3 丙烯酰胺分子量测定
        3.3.4 淀粉接枝率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淀粉的选择和对分子量的影响
        3.4.2 淀粉糊化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
        3.4.3 聚合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3.4.4 pH值对接枝聚丙烯酰胺转化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絮凝剂对赤泥的沉降分离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聚合物均聚物的合成
        4.3.2 絮凝剂溶液配制
        4.3.3 赤泥沉降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絮凝剂的沉降能力
        4.4.2 絮凝剂的沉降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一种纤维素改性土壤保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1.2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3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4 制备方法
    1.5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保水机理与合成机理
    1.6 最新研究热点与存在问题
    1.7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纤维素系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纤维素系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第三章 土壤保水剂的制备
    3.1 土壤保水剂简介
    3.2 保水剂的制备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3.5 小结
第四章 保水剂在土壤中的初步应用
    4.1 前言
    4.2 保水剂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
    4.3 保水剂对大豆成熟植株的影响
    4.4 保水剂在士壤中降解性的研究
    4.5 保水剂对土壤中氮和有机质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淀粉-AM-DADMAC接枝共聚物的微波合成与絮凝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与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淀粉
        1.1.1 原淀粉
        1.1.2 变性淀粉
    1.2 接枝共聚的研究概况
        1.2.1 聚合体系
        1.2.2 接枝单体
        1.2.3 引发技术
        1.2.4 应用领域
    1.3 微波
        1.3.1 微波介电加热
        1.3.2 微波与常规加热
        1.3.3 微波加速聚合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糊化淀粉的制备
    2.1 主要化学药品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淀粉的水分测定
    2.4 淀粉的粒径分布
    2.5 淀粉的糊化研究
        2.5.1 红外测温校正
        2.5.2 淀粉的糊化
        2.5.3 光学显微分析
        2.5.4 扫描电镜分析
        2.5.5 菲林反应
        2.5.6 红外光谱分析
        2.5.7 Zeta电势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法合成淀粉接枝共聚物
    3.1 自由基引发接枝共聚机理
    3.2 对苯二酚的阻聚机理
    3.3 反应装置图
    3.4 主要化学药品
    3.5 主要仪器设备
    3.6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步骤
    3.7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分离纯化
    3.8 DADMAC水溶液密度的测定
    3.9 产物参数的测定指标
        3.9.1 接枝效率的测定
        3.9.2 溶解度的测定
        3.9.3 阳离子度的测定
        3.9.4 支链分子量的测定
    3.10 合成的影响因素
        3.10.1 不同微波功率下水的升温曲线
        3.10.2 微波辐照时间的影响
        3.10.3 微波辐照功率的影响
        3.10.4 过硫酸钾浓度的影响
        3.10.5 单体摩尔配比的影响
        3.10.6 两种单体总量的影响
        3.10.7 不同合成方法和报道产品的比较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4.1 扫描电镜分析
    4.2 电子能谱分析
    4.3 元素分析
    4.4 X射线衍射分析
    4.5 红外光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
    5.1 主要化学药品
    5.2 主要仪器设备
    5.3 主要实验药剂的配制
    5.4 水质检测指标及方法
    5.5 焦化废水样品的特点
    5.6 无机絮凝剂处理效果
        5.6.1 COD_(Cr)的去除效果
        5.6.2 色度的去除效果
    5.7 有机絮凝剂处理效果
    5.8 PFS复配有机絮凝剂
    5.9 CPAM浓度的影响
    5.10 CTAB浓度的影响
    5.11 本产品的絮凝效果研究
    5.12 絮体的显微形貌分析
    5.13 处理焦化废水效果对比
    5.1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光复合引发体系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友好型保水缓释尿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帮裕.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2]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IA-AMPS)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陈新. 重庆大学, 2019(01)
  • [3]改性淀粉-聚硅酸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黄小钰. 重庆大学, 2019(01)
  • [4]菠萝皮渣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 戴宏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专利技术发展[J]. 李玲娟,李龙飞. 广州化学, 2015(02)
  • [6]淀粉接枝丙烯酸系共聚吸水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恩瑞. 湖北工业大学, 2013(03)
  • [7]耐温型黄原胶基油井水泥浆增稠剂的制备[D]. 聂军芳. 天津大学, 2013(01)
  • [8]絮凝剂的反相乳液制备及改性在赤泥沉降中的应用[D]. 王磊. 南昌大学, 2013(02)
  • [9]一种纤维素改性土壤保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虞素飞. 东华大学, 2013(06)
  • [10]淀粉-AM-DADMAC接枝共聚物的微波合成与絮凝应用[D]. 刘奇. 武汉科技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光复合引发系统对淀粉接枝丙烯腈反应的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