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一些认识

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一些认识

一、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乘[1](2019)在《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提出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在浙西南山区的实践为实践案例基础,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城乡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进行充分研究,将“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及“历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本文的研究重点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的研究,总结出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理论框架,其中包含整体性策略,综合系统规划体系,开放式工作程序与循序渐渐的工作方法,以此补齐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理论框架短板。在更新策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充分分析相关小城镇实践案例,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提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的环形实践体系,并选取浙江西南山区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分析法对各层级选取的案例进行计算,各方面反馈均较好,但在绿色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切实的更新策略。

牟相妍[2](2017)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代农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和实现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兰州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今天,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要保证局部地区的农产品供应,而且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兰州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现代农业研究基础理论的分析和梳理,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兰州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结构特点,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采用SWOT方法对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与有可能会遇到的挑战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兰州新区发展实际,提出兰州新区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综合利用SWOT战略组合,利用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积极应对外部挑战。通过构建财政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资金投入体系、完善农业保障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强化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利用,提高科技转化率;构建农业科技人才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教育;以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合理布局优势产业;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兰州新区农业知名品牌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显峰,钟婧玮,方国华,陈颖钦[3](2017)在《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从水资源保障、用水效率、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公共管理能力、水资源支撑能力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熵权法耦合,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基于物元理论建立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模型。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高淳区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初等现代化阶段,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所构建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胡学东[4](2016)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建设用地作为城市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推进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用地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其多功能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可能造成经济的低效增长、粮食安全、农村稳定等问题愈加明显,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问题更加突出。而这些效应,对于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效用合理性展开考核,而考核的重点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结构布局和社会服务价值等合理性分析,还应该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程度、对社会公平影响程度以及对文化培育贡献程度等。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绩效评价理论逐渐兴起,“绩效评价”这一先进管理工具在英国和美国的政府进行优化公共管理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所谓绩效评价,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主体事件相对于既定期望完成程度的评价。因此,结合绩效评价理论开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用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城市建设用地不同一般的公共管理项目,如何有效结合绩效评价理论和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特殊属性是开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的关键。此外,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不同,如果使用统一标准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难以找出并解决不同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面临的急迫问题,也不利于发挥城市建设用地不同功能的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开展区域差异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研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这些正是新型城镇化提出优化服务效率和开展差别化管理的重点要求。基于此,本论文从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属性的阶段性嬗变出发,分别对城市建设用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功能属性、绩效内涵、绩效测算方法、评价方向、五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差异条件绩效评价模型、五维绩效协调水平及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因子进行了探讨,并以湖北省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体系与完善措施。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协调发展,能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和“双控”政策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来讲,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内涵与测算研究。对于宏观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究竟应如何开展?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在不同阶段主导功能属性的变迁历程,明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应该从其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护、政治公平和效率保障以及文化传承功能开展。同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的内涵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和文化功能产生的综合效用相对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其理论测算公式是城市建设用地效用值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比值,其中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是区域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综合度量指标。(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的基础,只有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的衡量出不同区域的综合绩效水平。本文通过以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护、政治公平与效率保障以及文化传承功能为核心,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进行指标的逻辑层次分析,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五维指标体系既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又反映了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下城市建设用地对公众生活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影响,还体现出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维持生态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程度,并且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提供的行政服务效率以及对社会的公平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建设用地对古迹文化、教育文化和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3)基于区域差异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模型研究。针对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考核标准较单一,缺少差别化对待,以及不同区域发展水平背景下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内涵无法进行统一对比等问题,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理论测算公式和五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引入“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概念来衡量区域间的差异性,并对如何测算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结合条件事件思想和协调发展理念构建了基于区域差异条件下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模型,从而达到把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内涵修正到统一比较平台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协调水平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分值没有绝对含义,需要对五维绩效结果进行协调性分析,新型城镇化强调协调发展,单一维度的高绩效并不能代表区域综合绩效高,只有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都较高时,区域城市建设用地才是高绩效的表现。因此,根据“五维绩效越协调,离散程度越小”的原则,本文推导并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协调模型来对不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的五维绩效协调性进行判别,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绩效协调类型区,进而为制定差别化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改善措施提供依据。(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阻碍因素识别研究。为了诊断出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引入“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概念来构建障碍因子识别模型,从定量角度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的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6)在以上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规律,诊断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制约因素,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改善的路径选择。首先测算湖北省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可知,湖北省区域发展差异性明显,从而为本模型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通过应用本文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体系对湖北省不同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进行测度,从总体来看,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参差不齐,区域间差异较大,有两个区域处于“优秀”水平,四个区域处于“良好”水平,五个区域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区域处于“较差”水平,从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协调程度来看,一个区域接近“中等失调”,八个区域“基本协调”,七个区域达到“中度协调”;而制约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发展的主要因素因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效率、城市建设用地造成的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管理税收公平程度、环境友好程度、公众教育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培养力度和居民生活水平和行政管理效率等;最后,根据湖北省各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微观层面上通过划分不同的绩效改善类型区和制定差别化绩效改善途径来改善湖北省各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综合绩效水平,从宏观层面上通过制定城市建设用地绩效管理建设方案和制度安排保障措施来提升湖北省各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本研究以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五维功能属性为切入点,在以协调发展理念拓展了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体系框架,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时期如何开展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提供新思路。(2)宏观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究竟应如何开展?评价方向在何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护、政治公平和效率保障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出发,构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是否集约高效,又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是否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同时还能体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的社会公平程度和产生的文化传承效果,从而实现了新常态下区域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同时还注重社会公平、管理高效以及传承文化的考核目标。(3)由于中国不同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性明显,而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考核标准比较单一,缺少差别化对待,这就导致不同区域的绩效内涵无法进行统一对比,从而引起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调控和管理失灵,而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要进行差别化考核,基于此,本研究从传统的绩效理论测算公式出发,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通过引入条件事件模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从理论层面推导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区域综合发展水平为期望的新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测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区域差异条件下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模型,以解决不同区域由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的绩效内涵差异性问题。

黄克飞[5](2014)在《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评价与完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牵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党、各级政府一直在极力解决的重点课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也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展大省,近年来,浙江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新路子。为进一步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浙江省决定在全省开展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详细阐述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特征,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广东省等国内现有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湖州市和丽水市的试评价,剖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更符合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推进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建议。

姜松[6](2014)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的实证研究。西部农业现代化滞后性问题长期困扰其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四化”同步时代背景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仅整体脱节,而且在某些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反差,反映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关键问题是: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有何不同?哪些主要因素产生影响和如何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搭建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层面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二是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差异及表现形式。三是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论文研究思路:论文综合运用多种定性、定量方法与手段,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并基于理论与实证结论提出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一、研究内容①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理论阐释。首先,对研究所涉及代表性、经典理论进行归纳、梳理与述评,将其作为研究理论主体基础和逻辑引申起点,以明确论文研究主攻方向和切入视角。其次,对农业现代化概念进行比较与理清,将其作为研究深入概念起点,并基于对世界几种主要农业现代化发展类型与模式认知与考究,建立农业现代化演进分析模型,以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均衡条件。最后,在评析已有农业现代化量化分析指标与方法基础上,提出研究所筛选农业现代化核心指标和运用量化方法。②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首先,从历史学角度,以政策梳理为主线,追根溯源,回顾了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至经济全面转型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变迁与轨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其次,从过程、结果两个维度,运用典型性、代表性单一量化指标,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最后,基于单一指标分析局限性以及分析便宜性需要,进一步运用指标合成方法对单一指标进行合成与综合测度,为后文分析奠定基础。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基于指标合成与综合测度结果,从时序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多层面比较分析,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总体特点与区域差异,并在对未来农业现代化预测基础上,综合把握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建立多种计量模型,从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及转移、演进阶段等三方面系统刻画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分别将其同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进行比较,以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同一般规律的差异性及表现形式。最后分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差异性的产生后果。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实证。基于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梳理了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子,并选择量化指标并设计实证分析模型。运用西部十二省份平衡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的双重维度,检验了主要影响因子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通过实证结果比较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的影响因子。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基于影响因子作用方向,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细分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三层面,以此全方位解析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⑦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综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推动西部演进的主要途径、政策操作思路及主要对策建议。二、主要结论①理论推演表明农业人力资本“临界”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关键。研究发现基于“劳动力异质性”假设的内生发展模型较新古典模型更适宜揭示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在内生框架下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唯有跨越“临界值”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度强调农业物质资本积累会形成外部性“挤出效应”,使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受阻。这也表明农业现代化实践操作中,单纯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侧重的“外延式”模式会使农业现代化演进预期目标偏离,产生适得其反效果。同时,理论推演也揭示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也不应将技术进步作为唯一内容,耕地面积变动、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亦会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逼近“均衡点”时间,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②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突出。样本区间内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较快,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分水岭”,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迈入快速“轨道”,存在着“台阶式”增长、速度非平稳性、增幅间断平衡性、政策反映敏感性等特点。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慢于东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整体。从西部域内纵向比较来看,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结构性差别、不一致性、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明显优于西南地区,这也昭示着其将成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与“赶超”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从演进趋势来看,未来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速度波动性以及区域间差异性问题仍表现突出。③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两极分化”问题严峻。借鉴“收敛假说”思想,运用Sala-Ⅰ-Martin模型及非参数Kernel方法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研究发现:从中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呈现典型“俱乐部收敛”特征,这意味着西部、东中部地区会分别收敛于自身“稳态均衡”或者说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稳态”不同。长期来看,在区域间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不平等性”并不会发生显着变化。这显然同农业现代化“绝对收敛”一般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从区域内来看,西部各省份农业现代化演进也不会收敛于相同“稳态”,亦表现为显着“俱乐部收敛”,具体体现为“双峰状”-“单峰状”-“双峰状与三峰状交替循环”的“俱乐部收敛”类型。且由“主峰”与“波峰”间距可知,西部域内“两极分化”问题已十分严峻。④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与转换艰难且存在重复性。借鉴系统演进思想,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及其转移性。研究发现:在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矩阵中主对角线上概率较大。主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揭示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内部“动态性”信息,主对角线上转移概率较大也就意味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间实现转移可能性或概率较小,演进状态变迁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同时,通过对比马尔科夫链“初始分布”与“稳态分布”可知,有的演进状态在“稳态分布”中所占比例相对“初始分布”占比有所下降,演进状态存在重复性,退化可能性较大,也有悖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差异性表现明显。⑤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式阶段规律但其差异性明显。样本区间内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符合Logistic成长曲线所描绘的阶段性规律,西部农业现代化已演进至Logistic成长曲线第一阶段,即“形成期”阶段。而中国和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已分别演进至“成长初期”阶段和“成长后期”阶段,比较发现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此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及其动态均衡亦是农业现代化演进一般规律。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却出现不同步、脱节及动态失衡的规律变异性。⑥现阶段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是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利导因子相互制衡与联合驱动结果。实证结果揭示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之间存在显着正向效应,农业人力资本对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且各驱动因子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越相应“门槛值”后边际影响效应亦不同。这说明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并不是单一“驱动力”所支撑的,而是上述几种“驱动力”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相互制衡所形成的动力机制维系与联合驱动结果。⑦农业分工、农业结构、信息化等构成的约束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缺失是阻滞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深层次原因。其中,非农分工不完全引致农户“兼业化”,农业横向分工交易成本高使农业内合作缺失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位,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市场链”与“加工链”的“弱位”使纵向分工受阻,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农业“大而全、小而全”所形成的农业结构同质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压粮扩经”削弱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基础条件。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基础设施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匮乏制约了信息化发挥“渗透效应”及其对农业现代化演进“引领”作用。此外,制度保障机制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约束机制“负面效应”,阻滞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三、创新之处①运用数理模型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均衡条件”。研究运用生产函数从新古典框架和内生发展框架“双重”视角探究并揭示了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与“均衡条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临界值”突破是农业现代化演进关键,且实证印证与理论推演一致。这是已有研究鲜有涉及的,研究具有一定拓展性和新意。②揭示了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在西部地区所呈现的差异性。研究借鉴“收敛假说”、系统演进思想及Logistic成长曲线,实证揭示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演进状态变迁、演进阶段与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弥补了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农业现代化自身研究止步于农业现代化测度的缺陷与不足。③实证了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位序。研究从内生、外生两个层面拓展了影响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因子,将农业人力资本、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研究与发展、农业结构、农业分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制度安排等变量予以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人力资本边际效应显着为正且最大,其次为工业化,再之为城镇化。研究弥补了现阶段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稀缺,偶有定量研究也大多偏重“四化”关系描述的不足。④尝试将新的科学方法引入研究并有所突破。在分析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时运用的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马尔可夫链模型、Logistic成长曲线模型及其Levenberg-Marquardt估计方法都是同类研究不曾运用的。在实证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影响因子时运用了前沿的空间计量和门槛计量技术,也有助于克服传统计量方法局限性,具有一定新意。

范荣亮,韩刚,韦诚[7](2014)在《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模式探究》文中指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模式,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结合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剖析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五个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建设模式。

刘大立[8](2014)在《天津杨家泊镇现代渔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家泊镇位于渤海之滨,隶属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具有较好的渔业发展基础。本文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战略规划理论,将提高区域竞争力与发展现代渔业集群相结合,探讨杨家泊镇现代渔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对策。本文梳理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渔业产业链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了国内现代渔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经验,全面分析了杨家泊镇现代渔业发展的现状、优势、不足和面临的形势,并结合钻石模型,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本文认为,杨家泊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建设是渔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具有优势水产养殖资源的区域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的一条新捷径,这一新的渔业产业经营组织形式将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模式。

朱淑丹[9](2013)在《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江苏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力争在2020年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2)和《江苏统计年鉴》(2003—2012)等最新统计资料,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实证分析和总结评价,不仅为江苏自身发展进行科学定位,进而制定新的战略决策,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对其他省份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基础,将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4个大类,共计22项指标。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3个部分:第一,运用熵值法与AHP集成的方法从整体上对2002—-2011年江苏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分析和评价;第二,进一步细化分析工作,运用新型三维动态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十一五”以来江苏省13个地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纵横向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第三,将江苏放在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中进行比较分析,即对2006—-2011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0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整体良好,10年来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稳步上升,且上升势头强劲,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已进入了完全成熟阶段。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中间状态,排名第五,居于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均比较高的3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在江苏省13个地市中,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强力支撑并带动了农业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本文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为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俞奉庆[10](2013)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手段的重大创新,是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政策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重大应用。自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主体功能区的理念之后,国家部署开展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正式发布实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将全面完成,主体功能区工作由规划编制阶段,即将正式进入规划实施,即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工作阶段。与此同时,当前的主体功能区研究仍然偏重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于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完成之后,如何系统地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十分不足,尤其是对省级层面政府角度如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研究则更加凤毛麟角。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主体功能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为对象,开展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机制的研究,试图为当前政府层面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困境提供一项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基本机制。从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主体功能的分类和内涵,并着重就主体功能区与其他各类区划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回顾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生产地域分工理论出发,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就是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现实的主体功能区,通过特定的途径实现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分区的理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过程。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要通过调整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管理的“四位一体”,推进现实的主体功能区向理想的主体功能区的转变。第二,开展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研究。根据国家发改委《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技术规程》,综合运用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法、主导因素法和分层划区法等方法,科学评价浙江省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提出了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初步方案,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奠定基础。第三,开展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全局性部署和谋划。根据主体功能区理念调整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分析了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意义、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回顾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探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并以浙江省为对象,研究提出浙江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定位和内容。从浙江的区域发展实践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关键是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空间均衡的战略思想,制定“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两大战略重点,抓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体系、分类政策和科学管理三大战略举措。第四,开展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省级规划体系研究。编制实施相关规划,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般范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规划基本框架,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省级规划体系理想架构。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宏伟蓝图,区域规划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现实途径,不同的主体功能类型有不同的区域规划编制框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调整现有的各类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并建立理想的省级规划体系,使各类规划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则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保障。第五,开展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关键举措。本文主要研究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设计框架,并对浙江省的现行区域政策进行分析,提出浙江省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设计要点。研究认为,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应该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工具及其组合选择。从浙江省的情况看,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应该与现行的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政策有效衔接,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导向确定政策工具组合。最后,开展主体功能区的管理研究。有效的主体功能区管理,是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和政策实施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区域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明确主体功能区管理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我国主体功能区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动态调整,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战略、规划、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协调,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评价考核,是主体功能区管理的基本内容。“2+N”的主体功能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即国家和省两级建立统一的主体功能区管理机构,再在若干重点连片主体功能区建立管理委员会,可能是现实条件下实施主体功能区管理的理想选择。

二、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和意义
        1.1.1 小城镇更新建设的现状
        1.1.2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研究动因
        1.1.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挑战
        1.1.4 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意义
    1.2 篇章结构组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背景、历史与概念
    2.1 经济社会背景
    2.2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2.3 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解析
        2.3.1 建成环境概念和外延发展
        2.3.2 国外建成环境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2.3.3 国内建成环境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2.4 小城镇建成环境概念阐释
        2.4.1 “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概念辨析
    2.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理论框架
        2.5.1 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框架及其重要性
        2.5.2 建成环境的多重维度
    2.6 小城镇作为研究载体的逻辑选择
        2.6.1 小城镇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2.6.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6.3 小城镇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2.6.4 小城镇建设问题累积叠加
    2.7 小城镇建成环境特征与更新模式的分类
        2.7.1 小城镇建成环境总体特征
        2.7.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模式
    2.8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建构研究
    3.1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
        3.1.1 建成环境研究方法形成
        3.1.2 扎根理论的定义和演变
    3.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
        3.2.1 城乡双重属性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分类研究
        3.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动力和演化机制
        3.2.3 小城镇乡村属性更新渐进研究
    3.3 基于建成环境理论的新型建设模式的思考
        3.3.1 新型建成环境更新模式的出现
        3.3.2 建成环境主动性更新方式特点
        3.3.3 新型建设模式在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中的探索
        3.3.4 设计主导工程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3.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理论体系探索
        3.4.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构建
        3.4.2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阐释
    3.5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模型研究
    4.1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技术原则
        4.1.1 总体原则:同源、更新、再生
        4.1.2 技术原则:表现、协调、秩序
    4.2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更新策略
        4.2.1 人为创造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2.2 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3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地域性实施策略
        4.3.1 小城镇更新策略地域性本土营造
        4.3.2 地域性建筑风格传承的多尺度分级研究
    4.4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空间尺度划分更新研究
        4.4.1 区域-集群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2 集群-个体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3 个体-片区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4 片区-节点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5 细节-微整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过程探索
        4.5.1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4.5.2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一般流程
        4.5.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与更新策略的关系
        4.5.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4.5.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研究的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更新的案例研究
    5.1 土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建设背景
        5.1.1 浙江省小城镇建成环境宏观分类研究
        5.1.2 庆元县小城镇更新建设背景
    5.2 庆元县域内小城镇更新策略关键信息整合分析
        5.2.1 宏观区域小城镇建成环境信息整合
        5.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整体更新策略对比
    5.3 单体小城镇地域性实施策略对比实践
        5.3.1 自然资源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3.2 人为开发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4 建成环境多层级分级更新策略案例研究
        5.4.1 片区到片段层级分类更新策略
        5.4.2 小城镇片段到节点层级更新策略
        5.4.3 小城镇节点到微观层级更新策略
    5.5 乡土营造技艺在建成环境更新中的应用
        5.5.1 木--传统精神现代传承
        5.5.2 石--匠心石乡挖掘应用
        5.5.3 泥--残墙文化景观复兴
        5.5.4 竹--篾匠技艺再次创新
    5.6 本章小结
6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
    6.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2 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6.1.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计算
    6.2 AHP确定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6.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模糊评价举例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6.3.2 FCEM基本步骤
        6.3.3 分层选取及概述评价对象
    6.4 统计与分析各类参与者调查问卷
    6.5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结果分析
        6.5.1 各独立指标隶属度计算
        6.5.2 上层非独立指标隶属度确定
        6.5.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成果值的隶属度的确定
    6.6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附录一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补充介绍
    9.2 附录二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9.3 附录三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9.4 附录四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模糊评价——计算过程
10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2 现代农业相关理论综述
    2.1 现代农业概述
        2.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2.1.4 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农业区位论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理论
        2.2.4 产业经济学理论
3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兰州新区概况
    3.2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渐增强
        3.2.2 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
        3.2.3 畜牧产业稳定增长
        3.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3.2.5 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3.2.6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3.2.7 土地流转愈加规范
4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方法
    4.2 优势分析
        4.2.1 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4.2.2 农业科技储备优势
        4.2.3 农业发展基础优势
    4.3 劣势分析
        4.3.1 基础设施制约
        4.3.2 生态环境制约
        4.3.3 产业化水平制约
        4.3.4 保障机制制约
        4.3.5 人才队伍制约
    4.4 机遇分析
        4.4.1 发展环境机遇
        4.4.2 省、市配套政策
        4.4.3 现代农业产业优势
    4.5 威胁分析
        4.5.1 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4.5.2 特色农产品竞争压力大
        4.5.3 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
        4.5.4 市场信息不对称
    4.6 SWOT组合矩阵分析
5 兰州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1.1 发展特色农业
        5.1.2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5.1.3 加强产品营销
        5.1.4 打造特色小镇
    5.2 夯实发展基础
        5.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2.2 完善农业政策保险
        5.2.3 扩大农业机械化覆盖面积
        5.2.4 稳定发展资金保障
        5.2.5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5.3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
        5.3.1 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园
        5.3.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5.4 强化保障迎接挑战
        5.4.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
        5.4.2 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5.4.3 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3)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内涵及要求
2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 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模型
    3.1 组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
        3.1.1 模糊层次分析法
        3.1.2 熵权法
        3.1.3 组合权重法
    3.2 构建物元分析评价模型
    3.3 评价标准
4 实例分析
    4.1 南京市高淳区水资源及水资源管理概况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待评物元、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 结语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城市建设用地
        2.1.3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
        2.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系统论和协同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人地关系理论
        2.2.6 生态文明理论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内涵与测算
    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属性
        3.1.1 经济生产功能——经济维度
        3.1.2 社会服务功能——社会维度
        3.1.3 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维度
        3.1.4 政治公平和效率保障功能——政治维度
        3.1.5 文化传承功能——文化维度
    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内涵
        3.2.1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的要求
        3.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向选择
        3.2.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内涵的本质
    3.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测算公式
        3.3.1 传统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测算公式
        3.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测算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五维指标体系
    4.1 五维指标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4.2 五维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1 代表性和针对性原则
        4.2.2 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
        4.2.3 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4.2.4 科学性与独立性原则
    4.3 五维指标体系的选取
        4.3.1 已有指标体系研究基础
        4.3.2 城市建设用地对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要求
        4.3.3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要求
    4.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4.1 指标选取的逻辑层次
        4.4.2 最终评价指标选取结果
        4.4.3 指标内涵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区域差异条件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模型
    5.1 问题的提出
    5.2 区域差异性内涵与表现形式
        5.2.1 区域差异性内涵
        5.2.2 区域差异性的表现形式
    5.3 模型构建
        5.3.1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5.3.2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5.3.3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5.3.4 区域差异性条件下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协调和制约因素研究
    6.1 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协调性分析
        6.1.1 五维绩效协调的基本理念
        6.1.2 五维绩效协调模型
        6.1.3 协调水平等级划分
    6.2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障碍因子识别
        6.2.1 指标层对总目标层障碍因子识别
        6.2.2 准则层对总目标层障碍因子识别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
    7.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 湖北省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7.2.1 影响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参数权重
        7.2.2 不同发展类型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7.2.3 区域差异性分析
    7.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
        7.3.1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7.3.2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7.3.3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级别划分
    7.4 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绩效障碍因子及协调水平分析
        7.4.1 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五维绩效协调水平
        7.4.2 城市建设用地绩效障碍因子识别
    7.5 湖北省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改善措施
        7.5.1 微观层面绩效改善途径
        7.5.2 宏观层面管理建设和制度安排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评价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方法
        1.4.2 实证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1.6 本文可能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2.1.2 评价指标体系
        2.1.3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2.2.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2.3 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3 国内现有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
    3.1 广东省的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2 江苏省的基本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3 张淑英构建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3.4 国内现有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总结评述
4 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4.1 浙江省评价体系的基本情况
    4.2 浙江省评价体系的试评价情况
        4.2.1 试点地区农业基本情况
        4.2.2 试点地区评价结果
    4.3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探析
        4.3.1 评价指标问题
        4.3.2 基础值和目标值问题
        4.3.3 计算方法问题
        4.3.4 地区差异问题
    4.4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5 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改进
    5.1 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 评价方法的选取
    5.3 指标选取及目标值确定原则
    5.4 指标含义
    5.5 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
    5.6 评价标准
6 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推进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资料及数据处理
        1.4.1 研究资料
        1.4.2 数据处理
    1.5 可能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与借鉴
        2.1.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2.1.3 “二元”结构理论
        2.1.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1.5 比较优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2.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2 研究动态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与辨析
        3.1.1 农业现代化概念界定
        3.1.2 几组概念比较与辨析
    3.2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与基本认知
        3.2.1 农业现代化主要类型和模式
        3.2.2 农业现代化演进简单认知
    3.3 农业现代化演进理论分析模型
        3.3.1 不同阶段农业生产函数形式
        3.3.2 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条件
        3.3.3 假设拓展与农业内生发展模型
    3.4 农业现代化指标筛选与量化方法
        3.4.1 筛选依据及原则
        3.4.2 核心指标筛选结果
        3.4.3 量化方法评析与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综合测度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透视与考证
        4.1.1 计划经济时期
        4.1.2 改革开放初期
        4.1.3 经济转型时期
        4.1.4 农业现代化发展历史评析
    4.2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实刻画与成就
        4.2.1 过程方面
        4.2.2 结果方面
    4.3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测度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2 测度实施步骤
        4.3.3 测度结果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与区域差异
    5.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比较
        5.1.1 时序比较
        5.1.2 横向比较
        5.1.3 纵向比较
    5.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与区域差异
        5.2.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特点
        5.2.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区域差异
    5.3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与演进趋势
        5.3.1 西部农业现代化预测
        5.3.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差异性
    6.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与比较
        6.1.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6.1.2 西部域内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收敛性检验
        6.1.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特征差异
    6.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与转换
        6.2.1 分析方法选择
        6.2.2 演进状态划分与求解
        6.2.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状态变迁及差异性
    6.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
        6.3.1 Logistic模型引入与演进阶段划分
        6.3.2 Logistic模型估计与结果
        6.3.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阶段规律与比较
    6.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差异性产生后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影响因子实证
    7.1 主要影响因子梳理
        7.1.1 内生因子
        7.1.2 外生因子
    7.2 实证设计及面板数据检验
        7.2.1 指标选取及描述性统计信息
        7.2.2 实证模型选择及设定
        7.2.3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7.3 实证结果及比较分析
        7.3.1 参数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7.3.2 实证结果比较与西部差异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解析
    8.1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机理层次
    8.2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动力机制
        8.2.1 农业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2 农业比较优势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3 农业研发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2.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演进
    8.3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约束机制
        8.3.1 农业分工抑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8.3.2 农业结构制约农业现代化演进
        8.3.3 信息化钳制农业现代化演进
    8.4 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保障机制
        8.4.1 制度安排在农业现代化演进中的保障功能
        8.4.2 制度保障缺失对农业现代化演进的影响机理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9.1 主要途径
    9.2 政策操作思路
    9.3 主要对策建议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7)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
    1.1 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1.2 现代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求
    1.3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求
    1.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2 内容和理论框架
3 建设模式
    3.1 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3.2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3.2.1 提升农业用水效率
        3.2.2 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
    3.3 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3.3.1 保障饮用水安全
        3.3.2 加强水功能区管理
        3.3.3 严格地下水保护
    3.4 水资源公共管理能力建设
    3.5 水资源支撑能力建设
4 小结

(8)天津杨家泊镇现代渔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现代渔业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区域的概念
        1.2.2 区域竞争力
        1.2.3 产业集群
        1.2.4 渔业产业链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现代渔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
    2.1 现代渔业及其发展战略
        2.1.1 现代渔业的内涵
        2.1.2 现代渔业的特征
        2.1.3 现代渔业发展战略
    2.2 国内渔业园区的发展经验
        2.2.1 浙江省现代渔业园区
        2.2.2 山东省现代渔业园区
        2.2.3 天津市现代渔业园区
    2.3 国内现代渔业园区发展的几点认识
        2.3.1 科学合理确定园区布局
        2.3.2 创新工作机制
        2.3.3 重视园区科技支撑
        2.3.4 打造现代渔业产业链
第三章 天津杨家泊镇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杨家泊镇的基本情况
        3.1.1 区位和自然条件
        3.1.2 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3.1.3 杨家泊镇渔业发展现状
    3.2 杨家泊镇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杨家泊现代渔业聚集区发展相对滞后
        3.2.2 养殖品种与生产方式亟待更新
        3.2.3 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3.2.4 科研与技术开发力量仍较为薄弱
        3.2.5 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
    3.3 杨家泊镇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3.3.1 滨海新区渔业快速发展
        3.3.2 滨海新区渔业空间布局
        3.3.3 滨海新区渔业发展形态
第四章 天津杨家泊镇渔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
    4.1 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提出
    4.2 波特产业集群战略分析模型
    4.3 杨家泊镇现代渔业集群战略分析
        4.3.1 基于渔业生产要素的分析
        4.3.2 基于水产品需求条件的分析
        4.3.3 基于渔业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分析
        4.3.4 基于同业竞争情况及劣势分析
        4.3.5 基于渔业发展机会的分析
        4.3.6 基于政府行为的分析
第五章 天津杨家泊镇现代渔业园区战略规划
    5.1 杨家泊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5.1.1 总体目标
        5.1.2 发展重点
    5.2 杨家泊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的战略措施
        5.2.1 制定科学合理规划
        5.2.2 强化科技支撑
        5.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5.2.4 加快水产品流通
        5.2.5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
        5.2.6 保护生态资源
        5.2.7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2 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1 熵权法
    3.2 层次分析法(AHP)
    3.3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4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标准
    3.5 新型三维灰色关联模型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五章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1 2002-2011年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1.1 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处理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5.2 江苏省13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5.2.1 江苏13个地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5.2.2 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处理
        5.2.3 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
第六章 东部地区10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6.1 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6.2 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处理
    6.3 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和建议
    7.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论文

(10)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科学命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
        2.1.1 国外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划分
        2.1.2 我国经济区划的研究
        2.1.3 主体功能区划基本理念和方法研究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空间规划的借鉴
        2.2.2 我国空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2.2.3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研究
    2.3 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综述
        2.3.1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3.2 区域政策研究
        2.3.3 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研究
        2.3.4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其他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主体功能区基础研究
    3.1 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
        3.1.1 基本概念
        3.1.2 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内涵
        3.1.3 主体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的关系
    3.2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建设理论研究
        3.2.1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想模式
        3.2.2 开发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识别
        3.2.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机制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省情概述
        4.1.2 国土空间的基本评价
    4.2 主体功能区划原则和方法
        4.2.1 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
        4.2.2 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
        4.2.3 主体功能区划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4.3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结果
        4.3.1 区划方案集成
        4.3.2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4.3.3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
    5.1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5.1.1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
        5.1.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和意义
    5.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本内涵
        5.2.1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内涵和特征
        5.2.2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
    5.3 浙江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探索
        5.3.1 浙江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5.3.2 正确把握浙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定位
        5.3.3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基本框架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省级规划体系研究
    6.1 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蓝图
        6.1.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情况
        6.1.2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性质和层级
        6.1.3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原则
        6.1.4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6.1.5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6.2 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实路径
        6.2.1 我国区域规划的简要评价
        6.2.2 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6.2.3 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规划
    6.3 相关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的探讨
        6.3.1 现行的省级规划体系
        6.3.2 各类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方向
        6.3.3 省级规划体系的理想架构探讨
    6.4 小结
第7章 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
    7.1 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框架设计
        7.1.1 为什么需要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
        7.1.2 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和国家区域政策的关系
        7.1.3 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目标、工具及其组合
    7.2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与现行区域政策
        7.2.1 浙江省现行的区域政策
        7.2.2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与现行区域政策的衔接
    7.3 浙江省优化开发区域政策设计框架
    7.4 浙江省重点开发区域政策设计框架
        7.4.1 温台沿海重点开发区域
        7.4.2 浙中城市群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7.4.3 舟山群岛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7.5 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政策设计框架
        7.5.1 农产品主产区
        7.5.2 重点生态功能区
    7.6 小结
第8章 主体功能区的管理研究
    8.1 当前我国区域管理体制和存在的问题
    8.2 主体功能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8.2.1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动态调整
        8.2.2 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战略、规划、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协调
        8.2.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评价考核
    8.3 主体功能区的管理体制设计
        8.3.1 主体功能区管理体制设计的原则
        8.3.2 主体功能区管理体制设计的基本思路
        8.3.3 建立“2+N”的全国主体功能区管理机构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和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之处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编着情况
后记

四、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D]. 李乘. 浙江大学, 2019(01)
  • [2]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牟相妍.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3]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水资源管理现代化评价[J]. 黄显峰,钟婧玮,方国华,陈颖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7(03)
  •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胡学东.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5]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评价与完善研究[D]. 黄克飞. 浙江大学, 2014(03)
  • [6]西部农业现代化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D]. 姜松. 西南大学, 2014(12)
  • [7]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模式探究[J]. 范荣亮,韩刚,韦诚. 江苏水利, 2014(05)
  • [8]天津杨家泊镇现代渔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 刘大立. 天津大学, 2014(05)
  • [9]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朱淑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7)
  • [10]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俞奉庆. 复旦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对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