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的淋病奈瑟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

一种简单的淋病奈瑟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

一、一种简便的淋球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茂梅[1](2020)在《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患者使用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后,子宫内膜中CD138表达转阴情况,探讨CE的治疗方案、宫腔镜诊断与子宫内膜CD138对CE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经CD13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确诊为CE且理解并认可本次临床研究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取内膜行CD138免疫组化,比较宫腔镜诊断与CD13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符合率。将C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单独使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奥硝唑).口服治疗、疗程两周,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屈孕酮,于月经周期第15天加用地屈孕酮,连续10天。治疗后(下次月经后)再次行宫腔镜检查并取宫内膜组织进行CD138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患者CD138的转阴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有效率为77.19%,对照组有效率为6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EPs患者的有效率为85.29%、非EPs患者为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中EPs患者的有效率为70.15%,非EPs患者为6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EPs患者的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中EPs患者有效率70.1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中非EPs患者有效率为65.22%,对照组中非EPs患者有效率为6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经CD13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确诊为CE的240例患者中,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CE的173例(72.08%)。结论:1.观察组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CE有效率77.19%,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治疗CE的有效率约为6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CE合并EPs患者中,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未合并EPs患者中,加用地屈孕酮并不能提高CE的治疗有效率。3.宫腔镜检查可直视宫腔病变部位、定点取材,提高诊断率,还能降低盲刮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在临床诊断CE的过程中,可联合CD138免疫组化诊断降低CE漏诊率。

李凯强[2](2019)在《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检测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CP),是成年男性群体中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之一,近年来,CP的发病率和就诊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男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CP的影响。此病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十分复杂且尚不完全明了,而且,CP的临床诊断主观性较强,目前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限,所以,为了更好的诊治CP,需要更加准确高效的CP诊断方法。目的:本课题通过检测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SEP)来评估尿液中的PSEP检测法在C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前来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58例,其中临床诊断为CP者269例,正常健康男性89例,通过ELISA法检测其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标本中的PSEP含量。将CP患者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型标准分为NIHⅡ型、NIHⅢA型和NIHⅢB型CP,比较不同分型的CP患者和正常健康男性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标本中的PSEP含量的差异。比较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之间的差异,分别计算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临床总符合率等评价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尿液中的PSEP检测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正常健康男性组、NIHⅡ型、NIHⅢA型和NIHⅢB型CP组的首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分别为(0.44±0.73)ng/ml、(3.51±3.89)ng/ml、(3.96±3.77)ng/ml、(4.02±3.93)ng/ml;中段尿液中的 PSEP 含量分别为(0.29±0.78)ng/ml、(3.12±3.78)ng/ml、(3.82±3.97)ng/ml、(3.68±3.90)ng/ml。。CP各个分型组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与正常健康男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CP各个分型组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首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为(3.82±3.74)ng/ml,中段尿液中的PSEP含量为(3.77±3.90)ng/ml,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46)。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检测对CP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1.41%、86.99%,特异度分别为89.89%、88.76%,总符合率分别为83.52%、87.43%,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检测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Kappa=0.62、0.69,二者一致性良好,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3,二者准确性良好。结论:首段尿液和中段尿液中的PSEP检测法均可以作为临床辅助诊断CP的指标,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强,准确性良好。

邱星强[3](2018)在《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及临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在我院行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的62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精子恢复情况以及其配偶受孕情况,探讨术后疗效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有60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3±6.87)个月,手术时间为(250.7±46.17)分钟,住院天数(6.5±1.88)天,住院费用(13910±1890.49)元。41例患者精液中检出精子,总体复通率为68.3%,其中术后3个月内精液检出精子18例,术后4-6个月检出精子15例,7-12个月检出精子7例,>12个月后找到精子1例。术中有39例患者附睾液找到活动精子,30例术后复通,复通率为76.9%(30/39);有21例患者附睾液精子不活动,11例术后复通,其复通率为52.4%(11/21)。术中有45例患者施行双侧吻合术,35例术后复通,其复通率为77.8%(35/45);15例施行单侧吻合术,6例术后复通,其复通率为40%(6/15)。2例施行交叉吻合,有1例复通。13例施行附睾头部吻合,复通率为53.8%(7/13);38例施行体部吻合,复通率为73.6%(28/38);9例施行尾部吻合,复通率为66.6%(6/9)。16例患者配偶自然妊娠,妊娠率为39.0%(16/41),并且施行的都是双侧吻合。另有9例患者术后选择辅助生育,3例配偶已临床妊娠。结论: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受以下因素影响:术中吻合数量、吻合位置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等。我院施行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良好,具有安全、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以及费用更为低廉等优势。临床上,我们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及配偶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兼顾方法学和成本效益才能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佳唯[4](2017)在《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滴虫性阴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非病毒性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它由寄生于人体生殖道、泌尿道的阴道毛滴虫所引起。人体在罹患滴虫性阴道炎后会产生尿痛的炎症反应以及孕妇的胎膜早破、早产、流产等,甚至会提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风险。目前临床常用化学药物是甲硝唑,它不仅对人体有较多副作用,而且由于耐药性使其治愈率逐年下降,故从传统植物药用资源中寻找新型、高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抗滴虫药物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莳萝是伞形科莳萝属的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莳萝子则为其干燥成熟果实。莳萝及莳萝子的提取物(尤其挥发油)具有抗氧化、降血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是较强的抗菌效果,因此具备抗阴道毛滴虫的潜力。本论文以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酮与柠檬烯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究它们的抗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体外药效,然后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情况,为临床上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以及阴道毛滴虫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考察莳萝子挥发油(DSEO)、香芹酮及柠檬烯的体外抗T.vaginalis活性,包括台盼蓝染色法、MTT检测法和溴甲酚紫法,结果表明莳萝子挥发油有良好的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台盼蓝染色直接计数法测得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及柠檬烯的MIC分别为0.5 μl/ml、1 μl/ml、0.25 μl/ml。MTT法测得DSEO、香芹酮及柠檬烯作用24 h后IC50分别为0.192 μl/ml、0.39 μl/ml、0.101μl/ml。溴甲酚紫法测得莳萝子挥发油、柠檬烯、香芹酮作用于滴虫24h后IC50分别是0.229 μl/l、1.382 μl/ml和0.12 μ/ml。香芹酮-柠檬烯复配无协同效应。2.以细胞膜为靶点研究DSEO、香芳芹酮及柠檬烯对T.vaginalis的作用机制,同时探究了三种挥发油对T.vaginalis细胞结构形态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对给药后的阴道毛滴虫乳酸脱氢酶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及柠檬烯均可破坏T.vaginalis的细胞膜。通过光学显微镜下染色观察给药后的虫体形态,发现给药后虫体中形成大量空泡、虫体变圆、运动减慢或停止,胞膜模糊,有的细胞甚至内容物外溢,虫体裂解。通过对给予三种挥发油6h后的滴虫细胞周期进行分析发现,滴虫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现象,抑制其二分裂过程。3.本实验进一步研究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及柠檬烯的作用是否引起T.vagina is的细胞凋亡。采用JC-1荧光标记法测定DSEO、香芹酮及柠檬烯对T.vaginalis氢化酶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挥发油作用后的T.vaginalis氢化酶体膜电位均有下降。使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给予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和柠檬烯引起了T.vaginalis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通过DAPI染色对三种挥发油作用后的T.vaginalis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和柠檬烯均会导致T.vaginalis细胞核中染色质凝集,呈小球状、新月形、戒指状等,且荧光增强,有的甚至能见到核碎裂。结果表明三种挥发油使得T.vaginalis显现典型的凋亡特征,如染色质凝集、细胞核浓缩和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说明DSEO、香芹酮及柠檬烯均导致了T.vaginalis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酮、柠檬烯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其作用机制为破坏滴虫胞膜后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形态严重受损,也阻碍了它的细胞分裂过程,从而导致滴虫细胞死亡。并且,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也诱导了滴虫的细胞凋亡。以上这些研究为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与柠檬烯在临床上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

高洁[5](2016)在《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反向候选疫苗的初步实验筛选》文中认为目的从淋病奈瑟菌全基因组中已预测出的疫苗候选外膜蛋白中,选取两种外膜蛋白和一种非外膜蛋白,克隆并表达出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来免疫小鼠,获取重组蛋白抗血清。对预测的外膜蛋白抗原进行细菌表面定位以及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初步实验研究,以探讨反向疫苗学结合实验方法筛选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疫苗的可行性,为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1候选外膜蛋白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前期研究已从淋病奈瑟菌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预测和分析出了一系列外膜蛋白,从中随机选取两种外膜蛋白(YP207398.1和YP207701.1)和一种非外膜蛋白(YP207727.1)基因,用Premier 5.0软件设计合成最佳引物,用PCR方法从淋病奈瑟菌标准株(ATCC 49226)基因组中扩增出三个目的基因片段,以p GEX4T-1为载体分别构建三种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在BL21宿主菌中分别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优化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用SDS-PAGE电泳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2重组蛋白的纯化:细菌经超声破碎后,获取菌体沉淀,分别用Triton X-100和尿素来洗涤包涵体,再对包涵体进行溶解、复性和纯化以获取目的蛋白,同时采用切胶纯化的方法来获取目的蛋白。3重组外膜蛋白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及其在细菌膜表面定位的初步研究:(1)用乙醇灭活法制备的淋病奈瑟菌标准株(ATCC 49226)全细胞抗原并免疫家兔,获取免疫血清,以免疫血清为一抗,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2)重组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将每种重组蛋白以50μg的剂量与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接种BALB/c小鼠,共免疫2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周,收获免疫血清。(3)外膜蛋白抗原在细菌表面的定位:用淋病奈瑟菌标准株(ATCC 49226)制备的全细胞抗原包被96孔板,以小鼠免疫血清作为一抗,酶标记的羊抗鼠Ig G作为二抗,检测血清抗体滴度,以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其抗体与菌体表面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初步判定预测的候选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其是否位于淋病奈瑟菌表面。结果1构建了淋病奈瑟菌标准株三个候选外膜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YP207398.1;PGEX4T-1-YP207701.1;PGEX4T-1-YP207727.1;SDS-PAGE显示,经IPTG诱导后,三个重组蛋白菌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最佳表达条件分别是:YP207398.1蛋白:37℃,2.0mmol/L IPTG诱导5h;YP207701.1蛋白:37℃,2.0mmol/L IPTG诱导1h;YP207727.1蛋白:37℃,0.5mmol/L IPTG诱导4h。2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候选外膜蛋白抗原能够被抗淋病奈瑟菌多克隆抗体识别。3成功获得纯化蛋白,用Triton X-100和尿素来洗涤包涵体后,再用包涵体溶解液溶解已洗涤的包涵体,结果发现三个重组蛋白均不能充分溶解。而采用切胶、电洗脱和透析的方法可获得重组蛋白的粗提物。4成功获得三个重组蛋白的抗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发现: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免疫组、YP207701.1蛋白免疫组和YP207398.1蛋白免疫组产生的免疫血清抗体均能够和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中YP207701.1蛋白免疫组的血清效价高于YP207398.1蛋白免疫组;而YP207727.1蛋白免疫组的免疫血清抗体未能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发生明显结合。结论1成功构建了PGEX4T-1-YP207398.1;PGEX4T-1-YP207701.1、PGEX4T-1-YP207727.1三个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内得到了表达,为本研究及后续的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对重组蛋白抗血清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的间接ELISA反应,发现经反向疫苗学预测为外膜蛋白的两个重组蛋白(YP207701.1和YP207398.1)抗血清都能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反应,重组蛋白YP207701.1免疫组抗血清的抗体效价显着高于YP207398.1免疫组,而预测为非外膜蛋白的重组蛋白(YP207727.1)抗血清不能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反应,初步表明两个重组蛋白位于淋病奈瑟菌的细胞表面,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3本研究为反向疫苗学预测出的候选外膜蛋白的实验筛选提供了实验数据和方法,也为淋病奈瑟菌反向候选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黄海凤[6](2016)在《组合抗菌肽J-AA、J-AR和J-RR的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菌肽作为新型的潜在抗菌药物,在耐药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对抗菌肽体外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抗菌肽体内作用研究也逐渐成为关注重点。本研究第一部分对本组前期进行了体外研究的组合抗菌肽J-AA、J-AR和J-RR进行了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本研究的体内安全性通过急性毒性来评估,采用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法,结果显示J-AR和J-RR毒性极低,J-AA的LD50为53.6mg/kg。抗菌活性采用在小鼠致病模型中的治愈率和血液中细菌含量来评估。J-AA、J-AR和J-RR在大肠杆菌致菌血症模型中均显示出显着的抗菌活性,而在大肠杆菌致小鼠腹膜炎模型中无治疗作用。在MRSA致小鼠感染模型中J-RR显示出显着的治疗作用,并且在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0,5,2.5mg/kg时的小鼠治愈率分别为100%,66.7%和33.3%,而J-AA和J-AR无治疗作用。本论文体内抗菌活性研究显示,我组前期设计合成的组合抗菌肽J-AA、J-AR和J-RR具有明确的选择性杀菌活性。本研究第二部分针对J-AA、J-AR和J-RR酶解稳定性较差问题进行了结构改造,对母肽Anoplin序列的7,8位,和母肽RW序列的1,5位进行D型氨基酸置换,然后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侧链连接合成了新类似物J-AA-1、J-AR-1和J-RR-1。探讨同时应用D型氨基酸置换法和侧链连接策略进行结构改造后对抗菌活性、抗酶解能力、抗菌机制和溶血毒性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母肽相比,新类似物的抗菌活性显着提高了232倍,并且未产生耐药性,但是,J-AA-1的表现比较复杂,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活性提高28倍,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却丧失了活性。杀菌动力学考察发现J-RR-1具有快速杀菌能力。酶解稳定性考察发现与不同浓度胰酶作用6h时,J-AA-1和J-AR-1的稳定胰酶浓度较母肽提高10倍,J-RR-1的稳定性较母肽提高了104倍。将J-RR-1与最大稳定胰酶浓度0.2mg/mL共孵育4h后涂布于培养皿中培养过夜,拍照显示仍能够完全杀死细菌。同时HPLC分析显示将肽在0.2mg/mL胰酶浓度中共孵育1h时母肽Anoplin和RW分别达到了82.3%和70.9%的降解率,而J-AA-1和J-AR-1的降解率仅为23.8%和17.1%,J-RR-1未降解,随着共孵时间的延长,在2h时母肽完全被降解,而J-AA-1和J-AR-1的降解率均低于50%,J-RR-1仍未被降解。对大肠杆菌外膜和内膜渗透性实验及PI摄取实验结果显示新类似物的作用机制同母肽一样均为迅速破坏菌膜;新类似物在浓度高达150μM时溶血率均低于1.5%,表明安全性较高。另外,圆二色谱检测发现在菌膜环境下三条新类似物均呈α螺旋结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同时应用D型氨基酸置换法和1,3-偶极环加成反应侧链连接策略对抗菌肽进行修饰在提高其活性、增加酶解稳定性及降低溶血作用方面均显示出较好效果。但是J-AA-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丧失活性,提示我们需要对Anoplin进一步探讨D型氨基酸置换位点,同时关注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理。本研究为今后对天然抗菌肽结构修饰改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筛选出了体内低毒且具有广谱活性的抗菌肽J-RR和体外具有广谱活性低毒且稳定的抗菌肽J-AR-1和J-RR-1。该研究为新型抗菌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银凤[7](2015)在《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和NspA表位肽的预测和实验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Ⅰ和Nsp A的二级结构及其优势B细胞和T细胞表位肽,并进行人工合成。检测人工合成表位多肽与抗体的亲和能力以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以筛选出抗原性较好的表位肽作为淋球菌候选表位肽,为后续淋球菌表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1淋球菌外膜蛋白优势B细胞、T细胞表位肽的预测:选用本实验室先前实验研究中经测序确定的淋球菌标准株CMCC 29403的por B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运用DNAStar软件将其核苷酸序列转化成为氨基酸序列,共348个氨基酸残基;Nsp A氨基酸序列则用Gene Bank中的WHO-A株,共174个氨基酸序列。应用在线工具TMHMM对Por B和Nsp A全长氨基酸序列进行跨膜区域的分析,利用EXPASY服务器上的GOR4和SOPMA工具预测Por B和Nsp A的二级结构,通过DNAStar软件Protean模块的Karplus-Schulz方法、Kyte-Doolittle方法、Emini方法和Jameson-Wolf方法分析Por B和Nsp A蛋白的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以综合预测其优势B细胞表位。选择常见的HLA基因型,并兼顾小鼠H2-Ed、Ek限制性,利用SYFPEITHI软件以多肽上氨基酸是否为锚定残基、辅助残基或优势残基进行记分,选择得分高的肽段作为候选T细胞表位,Net MHC-II软件则以肽段分子与MHC分子的亲和力为判断依据,亲和力强则肽段的抗原性较高,综合SYFPEITHI和Net MHC-II两个软件的分析结果并确定T细胞抗原表位存在的可能区域,将预测出的表位多肽交由公司合成。2优势表位肽的实验筛选:采用甲醛处理法、乙醇处理法和加热法制备淋球菌全细胞抗原,经革兰染色后显微镜镜检,以确定最佳的全细胞抗原制备方法。选用最佳方法制备灭活的全细胞抗原,经无菌测试后,免疫BALB/c小鼠,收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细胞和免疫血清。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测定多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通过ELISA法测定多肽对小鼠免疫血清的反应性,以初步评价多肽与特异性抗体的亲和能力。从而筛选出具有良好抗原性的优势表位肽。结果 1 Por B蛋白的N端1-20位氨基酸为跨膜区,20位以后的氨基酸则位于膜外;Nsp A蛋白的N端1-25位氨基酸为跨膜区,25位以后的氨基酸则位于膜内;Por B和Nsp A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亦可见α螺旋和β折叠;综合其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特征显示Por B蛋白优势B细胞表位可能存在于氨基酸序列N端的168178和127133两个区段。Nsp A潜在优势B细胞抗原肽表位则位于第9099和7076肽段。SYFPEITHI和Net MHC-II两种软件预测出Por B的T细胞优势表位可能位于第212226,229243位氨基酸,Nsp A的T细胞表位存在于129137,216氨基酸。2显微镜检查结果提示:乙醇处理法制备的淋球菌全细胞抗原质量最佳,其次为甲醛,加热处理的全细胞抗原数量少,菌体完整性有所破坏,随加热温度提高,淋球菌全细胞抗原质量越差。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Nsp A蛋白的B细胞表位9199氨基酸序列、Por B蛋白B细胞表位168178氨基酸序列能有效刺激全细胞抗原免疫后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Nsp A蛋白的T细胞表位130137和216位氨基酸序列,Por B蛋白的T细胞表位212226、229243位氨基酸序列能有效刺激全细胞抗原免疫后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表明Por B蛋白的B细胞表位168178氨基酸序列、Nsp A蛋白B细胞表位9199氨基酸序列与淋球菌全细胞抗原特异性血清亲和能力较强,其中Por B蛋白的B细胞表位168178氨基酸序列与淋球菌全细胞抗原特异性血清亲和能力强于Nsp A蛋白B细胞表位9199氨基酸序列。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出了淋球菌外膜蛋白Por B和Nsp A的T细胞和B细胞可能的抗原表位。通过淋球菌全细胞抗原免疫小鼠后,收集淋巴结和脾脏淋巴细胞以及免疫血清,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和ELISA法可检测和筛选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出的多肽表位的抗原性。本研究结果表明:Nsp A蛋白中130137和216氨基酸序列,Por B蛋白中229243、212226氨基酸序列可作为淋球菌疫苗研制中的优势T细胞表位,Nsp A蛋白中9199氨基酸序列、Por B蛋白中168178氨基酸序列,可作为淋球菌疫苗研制中的优势B细胞表位。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淋球菌表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依据。

冷青文[8](2015)在《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染色体中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区域,OLA是绵羊淋巴细胞表面抗原(Ovine Lymphocyte Antigen)即绵羊MHC的简称。MHC基因的高度多态性对病原的免疫识别起重要作用,特别是MHC-Ⅱ类分子的DRB基因编码的抗原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与许多动物疾病的易感性、抗性及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是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之一,主要引起绵羊、山羊及野生绵羊发病,且不同绵羊品种对M.O的易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在野生盘羊与新疆地方品种巴什拜羊杂交一代羔羊暴发绵羊支原体肺炎确诊基础上,利用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盘羊和巴什拜羊,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分析M.O阳性及阴性巴什拜羊和盘羊OLA-DRB1、DRB3外显子2多态性及差异,探索两种不同品种绵羊OLA与M.O感染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绵羊杂交、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查明某动物园盘羊呼吸性疾病的原因,从发病盘羊群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出5株支原体。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化反应、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及序列测定,确诊引起盘羊发病的病原是绵羊肺炎支原体(M.O)。此结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M.O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增加了新内容。通过对PCR扩增条件优化以及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建立了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的检测盘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PCR方法。2、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在Taq I、Pst I和HaeⅢ酶切位点存在丰富的多态性,盘羊群体检测出9种基因型,8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24种基因型和11种等位基因;在第122、154、168和241碱基处,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均表现出多态性。盘羊的Pst I、HaeⅢ位点和巴什拜羊的Taq I、Pst I位点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位点未达到平衡状态(P﹤0.01);盘羊OLA-DRB3外显子2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300、0.3339和1.5037,巴什拜羊的对应参数值为0.541、0.4854和3.2918,表明巴什拜羊遗传变异程度较高,盘羊具有较为稳定的基因遗传结构。OLA-DRB3基因中,盘羊HaeⅢ-AA(P﹤0.01)、巴什拜羊HaeⅢ-BC(P﹤0.05)为M.O抗性基因型,巴什拜羊HaeⅢ-DD(P﹤0.05)为M.O易感基因型,Pst I A(P﹤0.01)和Pst I B(P﹤0.01)、HaeⅢC(P﹤0.01)分别是巴什拜羊M.O易感和抗性相关等位基因。3、以PCR-RFLP方法,检测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外显子2的遗传多态性;分别对M.O阴性和阳性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外显子2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在Sac I、Bsa HI和Hae III酶切位点,盘羊与巴什拜羊的OLA-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丰富,盘羊检测出8种基因型6种等位基因,巴什拜羊出现12种基因型9种等位基因。二者均在第296、178、173、123、118和71bp等6个碱基位点存在多态性。盘羊Sac I位点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巴什拜羊和盘羊的其它位点均未达到平衡状态;盘羊的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0.327、0.3604和1.5102,巴什拜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0.479、0.4794和2.8925,表明2个品种OLA-DRB1基因的遗传变异程度均呈中度多态。对M.O阴性和阳性羊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表明,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1基因中未发现与M.O感染相关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综上所述,盘羊与巴什拜羊OLA-DRB3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M.O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而OLA-DRB1基因多态性与M.O感染可能不相关。

甘玲玲[9](2013)在《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隶属于肠杆菌科,爱德华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短杆状,兼性厌氧,具鞭毛及运动性。迟缓爱德华氏菌是水产养殖生物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该病的及时诊断有利于降低损失。抗体的快速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警及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目前常见的抗体检测方法,如中和试验、免疫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抗体芯片技术、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等均费时费力,本研究拟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制备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以期得到一种准确、灵敏、安全、花费低、快速的抗体检测方法。1.鲆鲽类8种常见致病菌灭活疫苗及其抗血清的制备本研究采用甲醛灭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灭活菌液与弗氏佐剂等体积混匀并乳化后制得各菌灭活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大菱鲆获得各菌的抗血清,大菱鲆接种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抗血清,从第四周开始能检测出机体抗体,到第十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效价为1:102400,其他各菌灭活疫苗获得的效价分别为1:6400、1:6400、1:12800、1:12800、1:6400、1:6400、1:12800。各菌与各抗血清的交叉反应试验结果显示各菌与除自身外的抗血清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但与自身抗血清反应最为强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抗血清可以用于检测本研究拟研制的试纸条的灵敏性与特异性。2.大菱鲆免疫球蛋白Ig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本研究以纯化的大菱鲆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免疫小鼠,应用细胞工程的方法生产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经免疫学检测筛选方法筛选出分泌大菱鲆免疫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制备出大菱鲆IgM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单抗的效价、灵敏性及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单抗识别纯化的大菱鲆IgM重链区,单抗与半滑舌鳎及草鱼、鲤鱼、鳙鱼、鲫鱼四种淡水鱼类无交叉反应,与鲈鱼、六线、黑鮶、红鳍东方鲀、牙鲆五种海水鱼类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但与大菱鲆的血清的反应最为强烈,效价为1:1.024×106,对纯化大菱鲆免疫球蛋白的灵敏度为32ng/ml,表明该单抗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试纸条的制备。3.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通过肉眼观察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制备的胶体金颗粒均一,直径为30nm。将胶体金调至弱碱性,用制备的胶体金标记单抗,最佳标记浓度为10μg/ml,并采用Dot-Elisa法检测金标抗体,结果显示金标抗体能与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反应。用X-only单向喷点仪将金标抗体均匀喷洒于用10%牛血清白蛋白处理过的玻璃纤维素膜上,干燥后制得金标垫。同时用喷点仪将迟缓爱德华氏菌破碎液上清及葡萄球菌A蛋白分别点射于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形成检测线和对照线,组装成试纸条。对所研制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进行重复性、稳定性、特异性及灵敏度检验试验,并与ELISA结果对比。结果显示阳性与阴性的符合率均为100%,且稳定性好,特异性高,对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抗血清灵敏度为1:102400,与ELISA的结果一致,并且试纸条与溶藻弧菌、河流弧菌、创伤弧菌、鳗弧菌、哈维弧菌、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抗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试验证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的检测效果与ELISA水平相当,检测试纸条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高效便捷、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文德学,王兴林,胡忠惠,吴健[10](2013)在《滤纸石蜡油法保存淋球菌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求一种经济、简便的保存淋球菌的方法,便于基层实验室对淋球菌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滤纸石蜡油法在0、-20℃普通条件下保存淋球菌。结果滤纸石蜡油法在0、-20℃普通条件下保存淋球菌至少能存活1年,且其基本生化特性保持不变。结论滤纸石蜡油法保存淋球菌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是适合基层实验室的一种较理想的短期保存淋球菌的方法。

二、一种简便的淋球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简便的淋球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个人简历
致谢

(2)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检测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二节 前列腺小体
    第三节 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与慢性前列腺炎
第二章 不同分型慢性前列腺炎尿液中的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三章 首段和中段尿中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章 全文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及临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滴虫性阴道炎研究进展
        1.1.1 滴虫性阴道炎简介
        1.1.2 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
    1.2 中草药抗滴虫的研究现状
        1.2.1 抗阴道毛滴虫的单方中草药
        1.2.2 抗阴道毛滴虫的复方中草药
    1.3 莳萝及莳萝子研究概况
        1.3.1 植物基原与本草考证
        1.3.2 化学成分研究
        1.3.3 营养成分研究
        1.3.4 抗菌活性研究
        1.3.5 抗氧化成分研究
        1.3.6 降血糖活性研究
        1.3.7 其他生物活性研究
    1.4 香芹酮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5 柠檬烯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体外抗滴虫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虫株
        2.1.3 主要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莳萝子挥发油的提取
        2.2.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2.2.3 阴道毛滴虫培养
        2.2.4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对莳萝子挥发油、香芹酮和柠檬烯的体外敏感性测定
        2.2.5 香芹酮、柠檬烯复配的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台盼蓝染色测定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阴道毛滴虫活性
        2.3.2 MTT法测定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阴道毛滴虫活性
        2.3.3 溴甲酚紫法测定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阴道毛滴虫活性
        2.3.4 香芹酮、柠檬烯复配的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
    2.4 本章小结和讨论
3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滴虫作用机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及挥发油制备
        3.1.2 供试虫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细胞膜的影响
        3.2.2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结构形态的影响
        3.2.3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细胞膜的影响
        3.3.2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结构形态的影响
        3.3.3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4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诱导滴虫细胞凋亡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虫株
        4.1.3 主要设备
        4.1.4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JC-1荧光染色
        4.2.2 Annexin V/PI染色
        4.2.3 DAPI染色
    4.3 实验结果
        4.3.1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氢化酶体膜电位的影响
        4.3.2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滴虫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影响
        4.3.3 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细胞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和讨论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本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反向候选疫苗的初步实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反向外膜蛋白候选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候选重组外膜蛋白的纯化及其免疫原性和表达定位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组合抗菌肽J-AA、J-AR和J-RR的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抗菌肽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耐药现状
        1.1.2 抗菌肽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抗菌肽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1.3 抗菌肽作用机制
    1.4 抗菌肽的修饰改造
    1.5 抗菌肽体内研究进展
        1.5.1 抗菌肽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1.5.2 抗菌肽体内毒性评价研究
    1.6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1.7 抗菌肽Anoplin和 RW的研究背景
        1.7.1 抗菌肽Anoplin的结构与研究背景
        1.7.2 抗菌肽RW的结构与研究背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J-AA、J-AR和 J-RR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
        2.1.1 前言
        2.1.2 实验菌株与动物
        2.1.3 体内急性毒性的测定
        2.1.4 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抗菌活性研究
        2.1.5 抗菌肽对MRSA感染模型的抗菌活性研究
    2.2 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2.2.1 设计思路
        2.2.2 试剂、药品与仪器
        2.2.3 实验试剂的前处理和配制
        2.2.4 母肽及新类似物J-AA-1、J-AR-1和J-RR-1 的合成
        2.2.5 生物活性与机制探讨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J-AA、J-AR和 J-RR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3.1.1 体内急性毒性
        3.1.2 抗菌肽对大肠杆菌致病模型的治疗
        3.1.3 抗菌肽对MRSA致小鼠感染模型的治疗
    3.2 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3.2.1 新类似物合成部分
        3.2.2 体外抗菌活性
        3.2.3 杀菌动力学
        3.2.4 酶解稳定性
        3.2.5 外膜和内膜渗透性实验结果
        3.2.6 PI 摄取实验
        3.2.7 溶血活性
        3.2.8 抗菌肽在不同环境中的可变性结构
第四章 讨论部分
    4.1 J-AA、J-AR和 J-RR的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
    4.2 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3 研究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和NspA表位肽的预测和实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淋球菌外膜蛋白Por B和Nsp A表位肽的预测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Por B和Nsp A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肽的筛选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绵羊MHC基因研究
        1.1 绵羊MHC的结构
        1.2 MHC基因遗传多态性
        1.3 MHC与畜禽抗病性
    2 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4 致病性和致病机理
        2.5 MO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2.6 预防与治疗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盘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的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分离与纯化
        2.2 形态观察及Dienes染色
        2.3 生化反应
        2.4 PCR检测
        2.5 人工感染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盘羊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PCR反应条件优化
        2.2 PCR检测敏感性试验
        2.3 PCR特异性试验
        2.4 临床应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CR扩增
        2.2 PCR-RFLP分析
        2.3 OLA-DRB3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其频率
        2.4 OLA-DRB3 第2外显子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计算结果
        2.8 OLA-DRB3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盘羊、巴什拜羊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相关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 PCR-RFLP结果
        2.3 OLA-DRB1 第2外显子基因型及频率
        2.4 OLA-DRB1 第2外显子的复等位基因及频率
        2.5 PCR产物测序结果
        2.6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2.7 群体遗传多态指标结果
        2.8 OLA-DRB1 基因多态性与M.O抗性或易感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鲆鲽类常见致病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1 鲆鲽类渔用疫苗分类
        1.1.1 灭活疫苗
        1.1.2 减毒活疫苗
        1.1.3 亚单位疫苗
        1.1.4 核酸疫苗
        1.2 鲆鲽类渔用疫苗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胶体金及免疫胶体金的性质
        2.2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的模式
        2.2.1 穿流形式
        2.2.2 侧向横流形式
        2.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
        2.3.1 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
        2.3.2 在人类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2.3.3 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
        2.3.4 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应用
        2.4 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4.1 提高检测灵敏度
        2.4.2 实现多元化检测
        2.4.3 实现半定量及定量检测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菱鲆常见致病菌抗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1 材料
        1.1 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与用品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菌株来源及接种培养
        2.2 灭活疫苗的制备
        2.3 大菱鲆的免疫与采血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 结果
        3.1 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抗体效价变化
        3.2 各疫苗抗体效价
        3.3 病原菌及菌蛋白与各抗血清的交叉反应
        3.3.1 病原菌与各抗血清的交叉反应
        3.3.2 迟缓爱德华菌鞭毛蛋白与各抗血清的交叉反应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大菱鲆免疫球蛋白 IgM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1 材料
        1.1 免疫球蛋白来源
        1.2 实验动物、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用品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单抗的制备
        2.1.1 免疫程序
        2.1.2 饲养细胞制备
        2.1.3 细胞融合
        2.1.4 单抗的筛选
        2.1.5 克隆
        2.1.6 单抗的大量生产
        2.2 单抗特性鉴定
        2.2.1 Western blot 分析
        2.2.2 ELISA 法测定单抗效价
        2.2.3 单抗灵敏度的测定
        2.3 单抗特异性测定
    3 结果
        3.1 单抗的筛选
        3.2 单抗特性的鉴定
        3.3 单抗特异性的测定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的研制与应用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
    2 方法
        2.1 试纸条的制备
        2.1.1 细菌抗原的制备
        2.1.2 胶体金的制备
        2.1.3 大菱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1.4 最适标记蛋白量的确定
        2.1.5 金标抗体及金标抗体玻璃纤维素膜的制备
        2.1.6 Dot-ELISA
        2.1.7 硝酸纤维素膜的处理
        2.1.8 试纸条的组装
        2.1.9 检测与结果判读
        2.2 试纸条的性能测试
        2.2.1 试纸条的渗透速度试验
        2.2.2 试纸条的重复性试验
        2.2.3 试纸条的稳定性试验
        2.2.4 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2.2.5 试纸条的灵敏度检验
    3 结果
        3.1 试纸条的制备
        3.1.1 胶体金的制备
        3.1.2 单克隆抗体的最佳标记浓度
        3.1.3 Dot-Elisa 法检测金标单抗与大菱鲆抗体的反应
        3.1.4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的判定
        3.2 试纸条性能测试
        3.2.1 试纸条的渗透速度试验
        3.2.2 试纸条的重复性试验
        3.2.3 试纸条的稳定性试验
        3.2.4 试纸条的特异性分析
        3.2.5 试纸条的灵敏度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滤纸石蜡油法保存淋球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淋球菌菌种
        1.1.2自封袋
        1.1.3 无菌石蜡油EP管
        1.1.4 无菌滤纸条
    1.2 试剂与仪器
        1.2.1血平皿及巧克力平皿
        1.2.2触酶试剂
        1.2.3 氧化酶试剂
        1.2.4 营养肉汤培养基
        1.2.5 其他仪器
    1.3 方法
        1.3.1 菌种的保存
        1.3.2 菌种的生物性状观察和检测
2 结果
    2.1
    2.2
3 讨论

四、一种简便的淋球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屈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研究[D]. 杨茂梅.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2]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检测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D]. 李凯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3]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疗效及临床效益分析[D]. 邱星强.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4]莳萝子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体外抗阴道毛滴虫活性与作用机理研究[D]. 张佳唯. 武汉大学, 2017(06)
  • [5]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反向候选疫苗的初步实验筛选[D]. 高洁. 大理大学, 2016(02)
  • [6]组合抗菌肽J-AA、J-AR和J-RR的体内安全性和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新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D]. 黄海凤. 兰州大学, 2016(03)
  • [7]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和NspA表位肽的预测和实验筛选[D]. 刘银凤. 大理学院, 2015(12)
  • [8]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D]. 冷青文.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9]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应用[D]. 甘玲玲.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10]滤纸石蜡油法保存淋球菌初探[J]. 文德学,王兴林,胡忠惠,吴健. 现代医药卫生, 2013(05)

标签:;  ;  ;  ;  ;  

一种简单的淋病奈瑟菌保存方法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