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和民主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

国民党和民主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

一、国民党民主派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1](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认为“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郝丹梅[2](2020)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闻天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经过五四时期先进思想的洗礼,张闻天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是张闻天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张闻天领导和参与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实践,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这些历史贡献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来源、时代的实践需求和良好的个人条件。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武器,是张闻天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担任领导工作丰富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张闻天的思想认识在经历遵义会议前的重要转变的基础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反思,最终转变到以毛泽东为代表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为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张闻天在党内职务的变动促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心转变。遵义会议至六届六中全会前,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决定了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展开;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干部教育处处长,因而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以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依托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借助《斗争》《解放》《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采用报告发言,利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经典着作、中级读物和辅助读物等教材文本为实践载体,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下,运用说服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批评等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为主线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内涵。延安时期张闻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而且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军队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文化运动、青年运动等诸多重要实践领域,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不仅在丰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推进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内背景下,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借鉴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刘雯炀[3](20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整个社会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得以阐发和使用的重要概念和术语,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领导人民持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历史实践表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判断准确,并能够随之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就能团结人民群众取得社会革命的伟大胜利。与之相反,往往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深入研究“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问题的研究,进而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和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本文以社会主要矛盾为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试图探究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人当中的接受、认知和运用的过程以及经验启示。本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引言主要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属于研究的前提性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从概念史的视野出发,依据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论述,重点考察了“矛盾”“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等核心概念的历史由来和丰富内涵,以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相关概念有清晰的认知。从理论研究的视野出发,重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类型、基本特性和理论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在为本研究奠定重要理论前提的同时,也为展开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的历史阶段。党的一大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初次探索,但严重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党的二大较为正确地把握到社会主要矛盾,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两党之所以达成共同革命的战略目标,其重要基础就在于认识到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并初步意识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关乎国民革命的成败。但也正是对主要矛盾转化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对解决主要矛盾的核心力量——革命武装缺乏足够的领导力,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惨重的教训。第三章,全面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的历史阶段。以八七会议为标志,党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大众与以蒋介石为主要代表的新军阀的矛盾,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六大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六大基本路线的坚持和贯彻,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革命新道路。而“左”倾领导者不断滋生严重错误,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做出了极为主观的脱离实际的判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局势,成功实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方针和策略,并在长期的抗日民主革命实践中形成和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第四章,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历史阶段。第一,抗战胜利后迅速把握到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政府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形势变化采取针锋相对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方针,推动人民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第二,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既能够理性看待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情况,又能够对未来新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理论预测。第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既能够认识和解决工作实际存在的主要矛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也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趋势,成功实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第五章,侧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经验启示的凝练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探索的有益经验集中为:全面分析国情及其变化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时代特征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正确判断主次矛盾的关系是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这些历史经验,对其继续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启迪:综合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新变化,毫不动摇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价值遵循,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全面提升分析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孙壬鹏[4](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统一战线思想。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求为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背景,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列宁对统一战线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背景包括抗日战争前后社会矛盾的变化及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总结。第三部分,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主要对阶段划分、策略、方法及周恩来对蒋介石个人、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以及国际宣传等多视角的统战实践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这一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也是我党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依旧散发着光芒。

于丽娜[5](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追求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和政治民主为目标。在充分借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民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对民主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内在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的强烈诉求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利用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理论上不断成熟以及当时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局部执政的有利条件,对民主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对民主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提升,对民主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新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民主思想。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结合抗日战争的复杂形势,在积极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全面抗战,带领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对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实行“三三制”政权建设等,有力推进了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思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理论上,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更加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上,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权益、有效改善了党内政治生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政治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以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保障,以推进协商民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经,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任烨[6](2019)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西安事变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西安事变问题所做的专题研究,笔者将从三个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对中学历史教材大象版、岳麓版、人民版以及人教版四个版本中有关西安事变的叙述进行分析概括,首先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叙述,其次是对西安事变解决过程的叙述,而后是对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叙述。第二部分,阐述西安事变目前的成果研究,这部分从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解决过程、历史作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在原因中,笔者从张学良的个性和思想变化、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矛盾冲突、中共与张学良、杨虎城的联合、东北爱国将领的作用、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五个方面阐述。在解决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中共、苏联、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南京政府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宋美龄、宋子文以及孔祥熙等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以及社会舆论对解决西安事变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最后,笔者总结了西安事变对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中共确立合法地位,获得发展良机两个方面的历史作用。第三部分,分析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问题并提出建议。这一部分笔者先提出教材中西安事变叙述出现的问题,再分析编写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编写建议。在阐述编写问题上依然是从西安事变爆发原因、解决过程以及历史作用三个方面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概括出教材编写的三个特点:教材编写的复杂性、教材内容的有限性、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最后,笔者就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两方面的建议,第一方面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提出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及时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注重历史过程,加强细节描述、合理安排历史事件的编写顺序、教材编写应重视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等;第二方面,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要关注学术动态,及时吸取学术成果以及结合课程标准,适当补充资料辅助学习的建议。

李艳红[7](2018)在《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左舜生是中国青年党的重要领导人,与曾琦、李璜被称为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驾马车。他作为民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对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受革命史研究范式影响,对左舜生研究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时间为轴,以政治和社会活动为纬,对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实践、政治活动及其思想主张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将左舜生的学术活动穿插于本文的各章节之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左舜生,拓展与深化民国人物研究。出生于1893年的左舜生,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新式学校教育、教会学校教育,以及近代湖湘文化的熏陶,都影响到了他的治学风格和个性思想。他作为典型的湖湘人物,处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了国家主义的政治信仰,终身追求民主自由,难脱书生议政的本色。左舜生以难得的历史机缘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社团活动及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工作,在少年中国学会中担任评议部主任,热心处理学会成员间的各种事务,充当学会的联络中枢。他发表对于“小组织”问题、家庭教育等热点问题的主张和见解,并参与学会的主义之争、会员能否参与政治活动等问题的论战,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其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书刊编辑与发行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都得到了提升,并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资源,为后来的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左舜生在中华书局从事新书出版工作十余年,出版发行了“新文化丛书”、“教育丛书”、“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等系列丛书,为中华书局和他个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新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以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为中心,出版了系列国家主义理论着作,为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便利,也为其个人的政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受聘中华书局期间,他开始了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收集整理史料,出版史学着作。在中国青年党早期活动中,左舜生承担了青年党“舆论造党”、党义传播和干部培训等重任。左舜生长期担任青年党宣传部长,负责党务宣传、联络与组织工作,先后参与《中华教育界》《醒狮周报》《铲共半月刊》《民声周报》《申江日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工作,鼓吹反共抗俄,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创建知行学院以培养青年党党政干部,并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左舜生所创办的系列报刊中,《醒狮周报》是中国青年党的机关刊物,也是影响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份杂志。他在发表了系列论文,宣传反共反苏和鼓吹国家主义,也发文反对西方列强对华的军事、经济与文化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反对教会教育,主张收回教育权,主张平等外交等。他参与共青两党论战,发表系列时评,为国家主义张目,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共产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左舜生全身心投入抗战救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北上游说张学良、吴佩孚出兵抗日未果;创办报刊(《国论月刊》《国论半月刊》《国光旬刊》),宣传抗战救国。他整顿青年党党务,与黄郛交谊,居间引领中国青年党其他领导人上庐山与蒋介石会面,促成国青两党共同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后,左舜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出了颇为准确的预测,凸显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左舜生担任国防参议员以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多次以在野党身份提出议案,主张抗战救国,鼓吹民主宪政。他参与皖南事变善后调处,参与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民盟秘书长,居间调和国共关系。在此期间,左舜生投身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和第二次宪政运动,竭力倡导抗战建国与民主宪政。抗战胜利后,左舜生关注战后局势,积极参与国共调停,力争和平建国,反对国共内战。在国共调停失败之际,他向“右”转,退出民盟,率领中国青年党参加制宪国大,参加政府改组,出任农林部长,实现了从在野到当政、从问政到从政的身份转换。但随着民国政局的剧变,左舜生的从政生涯昙花一现,实际上仅充当了国民党的“政治花瓶”,难以实现其书生“干政”的政治理想。纵观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考察其思想主张,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兼具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后来演变成政客)等多重身份,具有多面性,融进步与反动、激进与保守、反蒋与拥蒋于一体,是一个复杂多变、多重矛盾的集合体。评价左舜生的社会实践与政治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既不能因左舜生秉持反共抗俄的国家主义信条与社会实践而彻底否定他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因左舜生在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以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抗战建国、民主宪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他一些反动错误的思想行径。面对左舜生的功与过、是与非、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倒退,我们必须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胡智文[8](2018)在《西安事变前后国民政府应对西北“三位一体”的策略演变研究》文中提出西安事变前后国民政府为了应对中共、东北军、十七路军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调整。事变前的国民政府的策略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比如重创红军、成功打压十七路军和分化东北军,但是忽略了三方寻求新出路的决心,尤其是未能对张学良与中共之间的频繁联络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蒋介石忽视了张学良抗日保军的决心,在此期间虽然抓捕东北军、十七路军中的抗日进步分子并亲赴西安督战,但这些措施未能缓和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最终引发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政府首脑被扣押,国民政府及时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压力,稳定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局势,将事变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各政要在私下奔走联络的过程中形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两派,主战派在正式会议上掌握了主动权,通过武力施压,表明了强硬态度;主和派在事变初期就主动与张学良、杨虎城对话,主动采取协调策略,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战派与主和派虽然在解决西安事变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这也是国民政府解决西安事变的策略——用军事行动进行武力威慑的同时不放弃和平解决。两派都是基于营救蒋介石、维护政府威信这一出发点,共同参与国民政府的策略制定与调整。蒋介石在回到南京后,清楚地认识到需要调整以往的策略,在对“三位一体”的新的认识上处理陕甘善后事宜。蒋介石认为必须要瓦解“三位一体”,瓦解这个联合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实力最强大的东北军,通过会审扣押张学良并以张学良为质要求东北军服从国民政府善后方案;面对态度强硬甚至不惜一战的杨虎城,国民政府重点打击十七路军,并成功分化十七路军各部,迫使杨虎城妥协;中共未曾参与发动西安事变,因此国民政府采取孤立策略,尽力敷衍,让中共在国民政府处理善后事宜的过程中保持中立,国民政府也得以集中精力制定瓦解东北军、十七路军的针对性策略。国民政府的各项策略成功让东北军产生内讧,杨虎城也接受撤职的决定,“三位一体”就此瓦解,东北军东调、十七路军被撤销,随后两军被整编成为国民政府的抗日力量。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正式决定允许中国共产党在改制改编后加入国民政府统一领导,这体现了国民政府长久以来坚持“剿共”策略的调整,为国共联合抗日奠定合作基础。

霍贺[9](2014)在《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胡秋原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和极具研究价值的人物。他少年时期受新文化运动自由、民主和科学价值观的影响,奠定了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底色。进而钟情于五四后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激进革命学说,视其为救国救民之道,并一度投身于革命风潮之中。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由理念的痴迷,又让他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面前,陷入迷惘与困顿。为此,作为文化人的他,从文艺和史学理论方面的路径入手,对自己思想上的迷惘作一厘清。他首先参与“文艺自由论辩”,成为“人道主义文艺观”的主要提倡者;继而以《读书杂志》为阵地,组织开展了在民国思想史、学术史上颇具影响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抗战爆发后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此期间,他从比较中西文化的视角探索抗战建国之道,提出了超越传统、超越西化、超越俄化,走中国自己发展道路的主张。因他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权抱有深刻的疑虑和不信任,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此后多年致力于文化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但仍不忘情政治,并以其特有的家国情怀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不懈的思索,也是台湾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大陆改革开放后,他也是最早来大陆探访的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上,胡秋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理应据有其一席之地。然而,尽管他在思想文化界颇为活跃,也有一定影响,但却是个不得志的“失败者”。他毕生对“超越之路”理想的求索,希望调和两个极端、谋求“中间道路”的愿景,一直处在不断碰壁之中。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胡秋原的命运和遭遇,实际上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那个时代很多像他那样抱此理想的一代知识人命运的写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像胡秋原这样立场暖昧不明的“中间人士”,一个政治上的失意人和失败者,以往学界关注和研究都相当薄弱,对他们历史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也缺少公正客观的评说,笔者主要为弥补此缺陷而作。对胡秋原及其思想的研究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考察的基本视角。本文对胡秋原思想的研究,以系统梳理其思想形成和发展演进的脉络为基线展开,重点考察他从“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演变过程,展现其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探索。他的历史哲学或探索中国出路的哲学视角:大体以1932年出版的《唯物史观艺术论》、1935年自立思想后撰写的《历史哲学概论》、1953年完成的《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为标志;经历了“先超越期”、“超越前期”、“超越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文化史观”和“理论历史学和超越前进论”三种观念形态,其思想演进轨迹由折衷调和,逐渐转向“自立体系”。在“先超越期”,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胡秋原,崇尚自由民主,不满现状,与当时大多数具有挽救民族危亡情怀的热血青年一样,对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创的社会主义充满憧憬,被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成为社会主义的追随者,进而投身革命运动的洪流,以期实现救国理想。然而,大革命的种种挫折,让胡秋原对其一度追随的“主义”产生怀疑,他开始独立思考中国社会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他认为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冲突,试图对当时被认为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思潮——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折衷调和,提出了“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相结合,以求重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他以“自由人”相标榜,指出“文艺至死是自由的民主的”,引发了“文艺自由论辩”。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他企图修正唯物史观,提出了从秦至清的中国是“专制主义”社会的观点。在“超越前期”,胡秋原的研究兴趣由文艺史转向社会史。1934—1937年间,通过对欧美和苏俄的四年考察,他认为无论是西方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还是苏俄的武力革命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模式,都不是中国立国的前途。基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立场,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并自立文化史观,以构建其历史哲学。他从文化层面探索新中国建设的理论依据,痛感百年来的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在立国问题上的各执一端,提出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既不是“旧文明的复活”,也不是“全盘西化或苏维埃的文明”,而是“由中国创造,为中国进步,表现中国特点的现代文明”。中国应当建立的是独立自由、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宪政国家。抗战胜利后,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堕入现实主义的倾向,胡秋原认为急需一种精神革命加以纠正,这也促使他在思想上再次转向。在综合前两期思想的基础上,他对新自由主义文化史观进行修正,构建“超越后期”的历史哲学,他称之为“普遍的历史哲学或理论历史学”。至此,胡秋原的思想基本成熟和定型。此后他又将该理论应用于考察中外历史,分析历史因革损益和兴衰成败,探求国家与社会出路,进而得出所谓文化上的“超越前进论”,即中国需要超越传统、超越西化、超越俄化而前进,这是他学术思想的归宿。胡秋原的历史哲学与文化思想,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但他立足民族文化,会通中西,发扬自尊精神,探索建设民主宪政国家的努力,则是后人应当重视的。

牟蕾[10](2013)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突发事件高发的国家。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损失,还破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最大限度降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民主革命时期”为时限跨度,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历史文献,系统梳理总结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和经验,形成了“厘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探究事件的发生原因——找出应对事件的对策方案(政治、军事、组织、舆论四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力图实现梳理历史、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旨意。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共计六章。第一至第五章选取民主革命时期较具代表性的五大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分别对这五次事变的发生演进及对国际国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释。然后研究中国共产党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准备,事变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以及对事变的后续处置。并且试图从政治、军事、组织、舆论四个方面探索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第六章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各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论述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清党”运动的开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突如其来的血腥屠杀和强大凶恶的敌人,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只能被动应对。政治上右倾思想占主导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军事上没有自己领导的有力武装,舆论攻势较弱。在反动势力的疯狂绞杀之下,大革命走向失败。第二章论述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为其殖民地而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所谓依靠国联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坚持独立自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军事上加强革命武装建设;组织上扩充党组织的规模和力量;舆论上宣传发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加紧反对派别的斗争。并且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发生后及时总结应对工作,进行自我批评,找寻不足之处,进而优化策略。第三章论述在长征途中发生张国焘南下分裂事件。毛泽东和党中央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大局为重,多次规劝张国焘,并做出妥协,但张国焘一意孤行,南下竟成事实,还另立所谓“中央”。针对张国焘的错误,中央坚定不移地奉行“党指挥枪”,坚决揭露批判其错误,军事上紧急北上,舆论上争取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消除负面影响。而后又借共产国际一臂之力。最终使南下分裂这一严峻危急的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得以解决,并最终彻底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统一。第四章论述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华民族的利益不断被侵犯,中国的领土不断丧失。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为拯救国家和民族,逼不得已采取“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面对事变,政治上以民族大义国家安危为前提基础,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作为一方直接参与和谈,军事上积极部署严防突袭,舆论上以反对造成新的内战为基本立场,组织上积极配合。最终实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且在事变后努力推动时局的继续良性发展。第五章论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发动了皖南事变,致使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内战一触即发,给共产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发生前就已经科学预见未来,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而后面对危局,力挽狂澜,采取政治上大反攻,军事上采守势,组织舆论积极配合的策略,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有效斗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且在国民参政会上打了漂亮的一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自身的影响。第六章基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找出普遍性的规律,总结其宝贵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主要是七个方面: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努力驾驭突发事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一切从实际出发,总揽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方法;利用舆论动员争取社会力量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可靠途径;提高主要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

二、国民党民主派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民党民主派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2)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张闻天研究成果的介绍
        1.2.2 关于张闻天思想的研究述评
        1.2.3 关于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条件
    2.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2.1.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
        2.1.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
    2.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时代需求
        2.2.1 实现全民族抗战时代任务的需求
        2.2.2 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需求
        2.2.3 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的需求
    2.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2.3.1 扎实的理论功底
        2.3.2 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
    3.1 延安时期是张闻天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要时期
        3.1.1 遵义会议前后张闻天思想的重要转变
        3.1.2 延安整风运动是实现张闻天思想重大转变的关节点
    3.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重点
        3.2.1 六届六中全会前聚焦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确立
        3.2.2 六届六中全会后集中于理论宣传和干部培养
4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载体
    4.1 干部院校是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4.1.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4.1.2 陕北公学
        4.1.3 延安马列学院
    4.2 报纸刊物是进行广泛宣传、鼓动群众的锐利武器
        4.2.1 《斗争》
        4.2.2 《解放》
        4.2.3 《共产党人》
    4.3 报告发言是进行时政教育的主要形式
        4.3.1 理论深刻、主题明确的会议报告
        4.3.2 文本简短、观点鲜明的总结发言
    4.4 教材文本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教育的重要读本
        4.4.1 编着《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4.4.2 领导编译马列经典着作
        4.4.3 指导中级读物与辅助读物的编辑出版
5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5.1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核心内容
        5.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5.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5.2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是根本出发点
        5.2.1 党的领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核心力量
        5.2.2 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组织保障
        5.2.3 教育引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重要方法
    5.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心任务
        5.3.1 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主要武器
        5.3.2 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导权的争取是核心要素
        5.3.3 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重要方式
    5.4 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是主线
        5.4.1 党的策略路线的宣传教育
        5.4.2 革命前途的宣传动员
        5.4.3 同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6 延安时期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6.1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
        6.1.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
        6.1.3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6.2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6.2.1 说服教育的方法
        6.2.2 实践锻炼的方法
        6.2.3 自我批评的方法
7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7.1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1.1 培养能够统一理论与实际的干部
        7.1.2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7.1.3 党组织机构的建立
        7.1.4 党内民主建设
    7.2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2.1 取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
        7.2.3 强化政治教育,规范军队政治行为
    7.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3.1 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7.3.2 “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
        7.3.3 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
        7.3.4 批评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7.4 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4.1 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7.4.2 肯定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7.4.3 重视文化人,培养文化人
        7.4.4 正确指导文化团体,保障文化人利益诉求的实现
    7.5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5.1 青年团的改造与优化
        7.5.2 青年救国组织的指导
        7.5.3 青年理想观的培养
8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8.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色
        8.1.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8.1.2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务实性
        8.1.3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前瞻性
    8.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8.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8.2.2 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
        8.2.3 推进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8.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
        8.3.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8.3.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8.3.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
        8.3.4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性研究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演进研究
        (三)关于毛泽东《矛盾论》中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研究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经验启示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要矛盾相关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矛盾
        (二)社会矛盾
        (三)社会基本矛盾
        (四)社会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类型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特性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价值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初步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初次探索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初步分析
    二、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与国共合作从酝酿到形成
        (一)从一大到二大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转变
        (二)国内外时局变化的新认识与国共合作从酝酿到形成
    三、社会主要矛盾逐步变化与国民革命从兴起到失败
        (一)从国民党一大到中共四大与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
        (二)五卅运动的开展与党对反革命力量的认知提升
        (三)党对主要矛盾转换的严重误判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四、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要创新成果
        (一)中国革命主题的初步确立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初步运用
        (三)党对统战工作的初始探索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八七会议前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与武装斗争的兴起
        (二)党对社会矛盾的全面分析与六大路线的基本确认
        (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要进展与六大路线的坚持和推进
        (四)社会矛盾变化的深入把握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二、党对社会矛盾的综合考量与中国革命战略的逐步转变
        (一)“左”倾领导者对主要矛盾的错误估量与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
        (二)党对社会矛盾变化的综合考量与北上抗日方针的逐步实现
        (三)党对国内阶级变化的新认识与抗战统战工作的初步成效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成功突破与抗日民族民主方针的调整和坚持
        (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形成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完成
        (二)中日民族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三)中日民族矛盾逐步解决与构建联合政府设想的提出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抗战胜利前后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逐步把握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把握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完成
    二、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把握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综合分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三、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步把握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把握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逐步认识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
        (一)全面分析国情及其变化是科学判断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
        (二)正确认识世情变化和时代特征是科学判断主要矛盾的重要条件
        (三)正确判断主次矛盾关系是科学把握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所在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把握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
        (五)正确认识和判断主要矛盾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当代启示
        (一)综合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新变化
        (二)毫不动摇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价值遵循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
        (五)全面提升分析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及背景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策和口号的变化
        (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及教训
        (四)抗日战争初期战场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周恩来个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统一战线的阶段划分及策略
        (二)统一战线中“干革命人越多越好”思想
        (三)统一战线中“左”右都会翻跟头思想
        (四)统一战线要画“最大的圈子”思想
        (五)统一战线“先定合力点再发挥能动性”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
        (一)开展对蒋介石个人的统一战线工作及五次谈判
        (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争取民主党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对国内其他各种抗日力量的统一战线工作
        (五)加强统一战线思想宣传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二)为人民政协的成立和统一战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新时期建立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具有指导意义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充分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
        (二)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三)应避免“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四)“求同存异”原则对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理论溯源和现实背景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理论溯源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
        (二)思想资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民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三)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初步探索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内在要求
        (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主的诉求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现实可能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二)延安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有利条件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新发展
    一、对民主内容的新概括
        (一)揭示了民主的具体内涵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本质要求
        (三)党内民主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四)合作与协商是民主的基本形式
    二、对民主重要性的新提升
        (一)民主是改善民生的政治基础
        (二)民主是“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
        (三)实行民主,才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
    三、对民主实现途径的新认识
        (一)“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
        (二)“必须先有党内民主,人民的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三)“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实践的新发展
    一、积极推进人民民主
        (一)实行普选的民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二)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三)完善民主监督制度,防止以权谋私
    二、不断扩大党内民主
        (一)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全党思想
    三、切实发展党际民主
        (一)贯彻“三三制”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充分听取党外民主人士意见,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理论贡献、具体成效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理论贡献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思想,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具体成效
        (一)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
        (二)有效改善了党内政治生态
        (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政治基础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现实启示
        (一)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
        (二)党内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保障
        (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6)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西安事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西安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地位非常重要
        (二) 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三) 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论述存在不少问题
    二、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现状
        (二) 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西安事变
    第一节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一、岳麓版教材的观点
        二、人民版教材的观点
        三、大象版教材的观点
    第二节 西安事变解决的过程
        一、岳麓版教材的叙述
        二、大象版教材的叙述
        三、人民版教材的叙述
    第三节 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一、岳麓版教材的总结
        二、大象版教材的总结
        三、人民版教材的总结
        四、人教版教材的总结
第二章 学术界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一、张学良的个性和思想变化
        二、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的矛盾冲突
        三、中共与张学良、杨虎城的联合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五、东北爱国将领的作用
    第二节 西安事变解决的过程
        一、中共的解决方案
        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解决方案
        三、张学良、杨虎城的解决方案
        四、蒋介石的解决方案
        五、南京政府的解决方案
        六、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解决方案
        七、社会舆论的推动
    第三节 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一、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中共确立合法地位,获得发展良机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第一节 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高中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材所出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 对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建议
        一、对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建议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左舜生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左舜生研究的特征与不足
    三、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四、从论政到从政,政治生涯昙花一现
第一章 早年左舜生的家庭与教育
    第一节 家庭生活与教育
        一、家庭生活
        二、家庭教育
    第二节 所受的学校教育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赴法游学
    第三节 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熏陶
        一、对湖湘故土的依恋
        二、梳理湖湘文化和湖湘人物
        三、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左舜生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第一节 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及其任职
        一、入会的时间与原因考辨
        二、在少年中国学会的任职
    第二节 左舜生主办《少年中国》
        一、《少年中国》的经营活动概述
        二、对《少年中国》月刊困难的处置
    第三节 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思想论争
        一、对小组织问题讨论
        二、重视家庭教育
        三、参与少年中国学会主义之争
        四、关于会员能否参加政治活动的争议
    小结
第三章 左舜生在中华书局的活动及影响
    第一节 入职中华书局
        一、加入中华书局
        二、在中华书局的任职
        三、短暂游学与去职
    第二节 在中华书局的出版活动
        一、出版“新文化丛书”
        二、出版“少年中国学会丛书”
        三、负责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
    第三节 中华书局对左舜生的影响
        一、提供事业平台
        二、奠定从政与学术研究的基础
    小结
第四章 左舜生参与中国青年党的早期活动
    第一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的“舆论造党”
        一、“舆论造党”
        二、加入中国青年党情形
    第二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早期党务活动
        一、参与青年党的早期党际联合与会务
        二、积极宣传国家主义
        三、创办知行学院培养青年党干部
    小结
第五章 左舜生主办《醒狮周报》
    第一节 参与《醒狮周报》的创办
        一、创办报刊的缘起
        二、参与创办《醒狮周报》
    第二节 反对列强侵略的言行
        一、反对列强经济掠夺与武力侵略
        二、参与反教会教育运动
    第三节 反共、反党化教育的政治主张
        一、反对共产主义
        二、批判国民党党化教育政策
    第四节 与《醒狮周报》的互动
        一、办刊经营“大获成功”
        二、成为国家主义的宣传阵地
        三、参与共青两党论战
    小结
第六章 左舜生的抗战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第一节 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一、事变前预测中日战争
        二、事变后青年党人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声援十九路军抗战
        二、北上劝说张、吴抗日
    第三节 抗日救国的主张与策略
        一、主张积极抗日救国
        二、争取中间抗战力量
        三、赴日考察
    第四节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事变前关注中日关系
        二、事变中的活动与态度
        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活动
    第五节 重整抗战时期中国青年党党务
        一、致力于中国青年党党务整顿
        二、开启国、青两党合作
        三、党内两条政治路线斗争
    第六节 从庐山谈话会到国、青两党合作的确定
        一、庐山谈话会前后
        二、支持“八一三”抗战及国防参议会
        三、国、青两党合作确定
    第七节 评议陶德曼调停和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一、评议陶德曼调停
        二、评议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小结
第七章 抗战时期左舜生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第一节 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一、参加第一届前三次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
    第二节 参加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一、参加宪政期成会
        二、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失败
    第三节 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一、参与皖南事变的善后调处
        二、参与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第四节 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初期活动
        一、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小结
第八章 国共内战时期左舜生的活动与转向
    第一节 致力于战后和平建国
        一、访问延安
        二、出席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
        三、评议重庆谈判
    第二节 转向国民党阵营
        一、主张战后对日和解
        二、出席中国青年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退出中国民主同盟
    第三节 从政治协商会议到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一、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二、参与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第四节 从制宪国大到选举风波
        一、参加制宪国大
        二、参加改组政府
        三、出任农林部长
        四、选举风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8)西安事变前后国民政府应对西北“三位一体”的策略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与西北三方的历史关系和策略
    第一节 与中共的关系
    第二节 与十七路军的关系
    第三节 与东北军的关系
第二章 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对“三位一体”的认识和策略
    第一节 国民政府获取的最初情报
        一、西北大联合形成期间的情报
        二、抗日同志会与“活路”事件的情报
    第二节 国民政府针对“三位一体”相关情报的应对策略
        一、初闻情报与应对
        二、蒋介石对艳晚事件的处理策略及矛盾激化后的应对
        三、1936年10月后蒋介石对张杨消极“剿共”的应对策略
第三章 西安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应对“三位一体”的策略
    第一节 国民政府各方人物的反应和串联
        一、“讨伐派”的反应和私下协商
        二、“主和派”的私下反应和协商
        三、地方实力派的态度
        四、汪精卫派别的态度
    第二节 国民政府内部的决策讨论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三位一体”的沟通和应对策略
        一、与“三位一体”的最初沟通
        二、和平派协调策略的执行
        三、讨伐派军事策略的执行
第四章 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三位一体”的策略调整
    第一节 蒋介石针对西安事变的心路历程和反应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三位一体”的决策和应对策略
        一、国民政府对张学良、东北军处置的决策
        二、对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的处置决策
        三、对中共处置的决策
        四、以军事压迫力促政治解决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三位一体”的善后处置
        一、对中共的善后处置
        二、对东北军的善后处置
        三、对十七路军的善后处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一、大陆地区
        二、港台地区
    第三节 当前的不足与本文的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时代的问学与求索
    第一节 少年志向
        一、家世与家学
        二、明道救世
        三、科学报国
    第二节 追溯与调适:青年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一、初识马克思主义
        二、普列汉诺夫的信徒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阐述
        一、“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背景
        二、“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文艺至死是自由的、民主的”——“自由人”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人性论”与“阶级论”之间:胡秋原与“普罗文学运动”
        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文艺自由论辩”的背景
        二、“文艺自由论”的先声:“革命文学运动”中人道主义的诉求
    第二节 错位的文学对抗:“自由人”与“文艺自由论辩”
        一、艺术正确与历史困境:“自由人”的文艺观
        二、话语夹缝中的思与辩:“自由人”与“左联”的“战争与和平”
    小结
第三章 超越左右的尝试及其理论探讨——以“读书杂志派”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读书杂志》的创办、宗旨与社会影响
        一、《读书杂志》的筹办和发行
        二、“读书杂志派”及其思想倾向分析
        三、道不同不相为谋——“读书杂志派”与“左联”的分歧
    第二节 超越左右的理论探讨——“读书杂志派”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一、“中国社会史论战”缘起
        二、“读书杂志派”的社会史观
    第三节 书生问政——“读书杂志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一、“读书杂志派”与“闽变”
        二、和而不同——“读书杂志派”与“第三党”在“闽变”中的思想分歧
        三、对中国出路的初步思考
    小结
第四章 比较中西文化——自创“文化史观”
    第一节 比较中西文化思考中国出路
        一、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辨析西方文化的价值
        二、对苏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三、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的思考
    第二节 对“新自由主义”的诠释和“文化史观”的构建
        一、为何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二、“文化史观”的构建
    第三节 践行书生问政
        一、全民抗日的主张
        二、抗战建国的诉求
    小结
第五章 “超越前进论”——思想的归宿
    第一节 观望与选择
        一、武汉观望与离开大陆的心态
        二、婉拒中共邀请北上的原因
        三、栖身香港对中国前途的再思考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文化史观的再诠释
        一、思想核心:理论历史学
        二、思想归宿:超越前进论
    小结
结论: 独立人格与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再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概念界定
    二、 问题的缘起与价值
    三、 研究现状述评
    四、 研究框架及创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 蒋介石的阶级本性与中外反动势力的拉拢支持
        (二) 中国政治风云突变革命力量损失巨大
    二、 面对血腥屠杀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处置
        (一) 政治上右倾思想占主导
        (二) 军事上“东征讨蒋”流产
        (三) 舆论上难以有力打击反动派
    三、 中国共产党应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历史教训
        (一)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二) 没有力争领导权
        (三) 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九一八事变
    一、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二) 严重侵害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 面对亡国灭种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处置
        (一) 政治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力
        (二) 军事上加强红军的建设并在国民党军中和满洲被占地区加强工作
        (三) 组织上加强党自身建设
        (四) 舆论上宣传鼓动反帝并加紧反对派别的斗争
        (五) 及时总结应对经验
    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后续处置
        (一) 国民党蒋介石助长侵略者气焰
        (二) 团结御侮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张国焘南下分裂
    一、 张国焘南下分裂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 战略上的分歧终成行动上的分裂
        (二) 红军遭受重创且阻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二、 张国焘南下分裂前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准备
        (一) 政治上坚持北上方针并作出一系列有原则的让步
        (二) 军事上迅速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战略方针
        (三) 组织上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并且维护两个方面军的团结
        (四) 舆论上深入解释北上意义
    三、 面对分裂党和红军的张国焘南下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处置
        (一) 政治上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奉行“党指挥枪”
        (二) 军事上紧急北上
        (三) 舆论上争取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以消除负面影响
    四、 张国焘南下分裂后中国共产党的后续处置
        (一) 思想斗争从严、组织处理从宽
        (二) 中央依据以往经验借共产国际一臂之力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西安事变
    一、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 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张杨无奈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二) 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二、 面对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处置
        (一) 政治上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二) 军事上积极部署严防突袭
        (三) 组织上发动民众组织集会
        (四) 舆论上以坚定和平解决事变反对造成新的内战为基本立场
    三、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后续处置
        (一) 政治上化险为夷推动时局的发展
        (二) 军事上广泛动员、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反动派的进攻
        (三) 组织上周详部署
        (四) 舆论上坚决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并表明我党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决心
        (五) 积极处理善后“二二事件”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皖南事变
    一、 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 蒋介石始终找寻机会妄图消灭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大损失并且内战一触即发
        (三) 国内外的反应
    二、 皖南事变发生前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准备
        (一) 政治上科学预见形势
        (二) 军事上随时准备应对一切反革命的进攻
        (三) 组织上积蓄力量严防突然事变
        (四) 舆论上积极进行反对内战和投降的宣传
    三、 面对关乎和平抗战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应急处置
        (一) 政治上果断冷静的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
        (二) 军事上重点防御宏观部署并重建新四军军部
        (三) 组织上各地各处大后方做好应对严重事变的准备
        (四) 舆论上第一时间揭露事变真相使国民党顽固派孤立被动
    四、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后续处置
第六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
    一、 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
    三、 努力驾驭突发事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
    四、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五、 一切从实际出发,总揽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方法
    六、 利用舆论动员争取社会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可靠途径
    七、 提高主要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国民党民主派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郝丹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研究[D]. 刘雯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D]. 孙壬鹏.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研究[D]. 于丽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西安事变问题研究[D]. 任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D]. 李艳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西安事变前后国民政府应对西北“三位一体”的策略演变研究[D]. 胡智文.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9]从“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胡秋原思想研究[D]. 霍贺.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研究[D]. 牟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国民党和民主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