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成绩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当前中学生成绩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一、当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1](2021)在《坚毅品质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双中介模型的建构》文中提出

徐燕刚[2](2021)在《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激励和引导自己选择偏向的学习行为,并指引自己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动力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正面临中学生学习偏狭之困,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问题比较突出。学习动机是解析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生境的一把钥匙,即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性质与成因问题的追究,可以深刻反思教育和文化环境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本研究主要从文化的视角,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的方法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学生“学习努力目标”为切入口,系统探讨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性质及成因,揭示其学习动机主导类型形成的教育和文化问题,进而深入思考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条件和基础。整个研究包含七大部分:绪论,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性质,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成因,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文化分析,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心理内涵与教育条件,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路向,结论和展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有5种主导类型:按频次多少依次是自我提高动机、健康动机、获得认可动机、成就动机、独立动机。“抽样整体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相同。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主导学习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以“学习成绩”为工具或中介的个人物质与荣誉的外在目标追求。自我提高动机、获得认可动机、成就动机的工具性最为明显,其外在目标分别占比83.39%、95.83%、84.66%。健康动机和独立动机表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适应性特点。(2)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控制性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家校结构性的贫困条件、家校惯常性的控制方式、教育高竞争的考试制度。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人们追求等级的文化,通过教育工具化得以系统反映,并被教育主体认同和强化。教育工具化增强了文化环境的控制性和系统性。(3)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行为层表现是教育主体(主要指家长、老师和学生)聚焦考试成绩,认为成绩高就是有出息、成绩高才有面子,一切管教都是为学生好;价值层表现是聚焦工具价值的教育理解与选择,认为教育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道德适应、更高的等级地位;信仰层表现是聚焦物质结果的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认为人的生命意义在于重生(身体第一)、重德(处好关系)、重为(被瞧得起)。(4)本研究认为改变教育工具化现状,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是教育改进之关键。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的是个体“自主-能力”之基本需要,“志趣-精神”之核心价值,“自由生活”之生命意义。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需要教育主体形成天赋尊严的共识,需要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的文化环境,需要积极促进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通。而文化环境的建设又需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通之处。(5)本研究认为生活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生活的教育与内在学习动机共同指向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命自由的追求。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寓于生活的教育的过程之中,以自主选择、自我价值和自我激励为重要特征。生活的教育旨在通过推动尊重人的生命的社会建设、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形成系统的促进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支持性文化环境。

史娟琴[3](2021)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成就动机的干预模式实证研究 ——以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为例》文中提出

姚佳佳[4](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宋文通[5](2020)在《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栋梁之才,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自我定位以及社会适应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参与行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提高;成就动机对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本文以360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参与行为和成就动机以及二者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查找更好的行为路径和理论及实践方法做贡献。研究结果得出:1、大学生整体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结果为15.797±4.1947,其中理科专业与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文科专业和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理科专业与文科专业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不具有差异p>0.05。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不同生源地大学生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3、大学生整体成就动机调查结果为1.565±8.4748;其中理科专业与文科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文科专业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p<0.01具有极显着差异;理科大学生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p>0.05不具有差异。4、不同性别大学生p<0.01成就动机具有极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成就动机p>0.05不具有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成就动机p>0.05不具有差异。5、通过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正相关关系分析得出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相关系数0.191,其中A1、A2、A3、A4与MS显着相关,A2、A3、A4、A5与Ma显着相关,体育参与行为的认识程度和参加体育运动能更好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就动机。

李文[6](2020)在《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初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据调查研究显示,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虽然保持着高就业率,但是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普遍较低。职业成熟度作为衡量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会影响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但对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完善。所以,本研究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与关系,进而为提高中职生职业成熟度提出建议。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一采用量化研究,通过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长治市与四川省蓬安县两所中职院校的63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工具采用吕厚超、黄希庭2014年编制的《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T.Jesme和R.Nyard编制,叶敏仁修订《成就动机量表》、刘慧2004年编制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搜集有关变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和特点,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二采用质化研究,对23名中职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的职业成熟度。本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未来消极<未来迷茫<未来计划<未来积极<未来坚持<未来清晰。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学校、生源地、年级、专业选择意愿、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中职生成就动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避免失败>追求成功。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选择意愿、家庭平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不同学校与父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中职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自信心<功利性<独立性<职业自我知识<主动性<职业世界知识。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学校、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平均月收入上存在显着差异,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与专业选择意愿上不存在显着差异。4.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三个变量中两两变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5.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郭艺伟[7](2020)在《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初中阶段又处于青少年身心急剧变化发展的阶段,其学习状况更加备受关注。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学习投入,以往研究虽研究过成就动机、师生关系、完美主义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但很少将四个变量相结合,因此,本研究将四个变量相结合,以初中生(初一到初三)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成就动机、师生关系、完美主义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采用四个量表,分别为《成就动机量表》、《师生关系问卷》、《完美主义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其中,成就动机量表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两个维度,师生关系问卷分为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四个维度,完美主义量表分为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导向完美主义两个维度,学习投入量表分为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三个维度。经初测和正式测验,各量表均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正式研究回收有效问卷534份,而后使用SPSS25.0及AMOS24.0对各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在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学习投入的各维度以及师生关系的前三维度上,均是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一女生,初一和初三男生显着高于初二男生。(2)在冲突性上,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一女生,初一男生显着高于初二和初三男生。(3)成就动机的两维度均能正向预测师生关系中的积极维度、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学习投入各维度;完美主义各维度均能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各维度。(4)亲密性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或情感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导向完美主义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认知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5)亲密性、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均在成就动机各维度与行为投入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初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多互动交流沟通,教师多多鼓励支持关怀学生,学生也要适当培养自身的成就动机和完美主义倾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屈蒙蒙[8](2020)在《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文中指出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已有理论及研究发现对重要他人期望的感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关于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和教师期望知觉如何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可能自我还需要深入研究。成就目标定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目的及意义的知觉。本研究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和教师期望知觉对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可能自我的特点以及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学业可能自我四者之间的关系。使用《学业可能自我问卷》、《中学生知觉到的父母期望量表》中的学业期望分量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1096名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4所学校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Process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消极近端、消极远端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总分及积极近端、积极远端、消极近端、消极远端四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积极远端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学业可能自我总分及积极近端、积极远端、消极近端三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二,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第三,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的学业反馈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两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教师期望知觉总分及教师支持、学业反馈两个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教师期望知觉总分及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三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四,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成绩趋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成就目标定向的掌握趋近、成绩趋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四个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着;成绩回避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着;成绩趋近、成绩回避两个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差异显着。第五,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教师期望知觉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差异显着。第六,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之间两两显着相关。第七,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与学业可能自我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启示:第一,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水平,父母应善于发现和了解子女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去设计对其的期望,还应让孩子准确感知和理解对其的期望。第二,提高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水平,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意,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期望。第三,形成合理的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父母和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定向,父母和教师应教会学生正视考试成绩,学会归纳总结,从多方面适时引导,避免学生形成回避目标定向。第四,从各方面促进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发展,关注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农村地区的教育,对于初二现象予以重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袁平平[9](2020)在《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教师变革型领导、乐观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充实的心理状态,包括有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学生学习投入是影响其学业成功、预测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学校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现有研究对学习投入的内部机制的深入探讨较少,尤其对内外因素,如成就动机、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乐观与学习投入的交互关系探索较少。为此,本研究基于成就动机理论及积极情绪扩建理论,从社会认知加工视角,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及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乐观的作用。以期丰富对学生学习投入的认识;也为学校教育如何重视生态环境在学生成就动机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与启示。本研究抽取湖北、湖南两地多所中学的982名学生为被试,用成就动机量表(AMS)、学习投入量表(UWES-S)、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问卷、生活定向自陈量表修订版(LOT-R)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层次回归分析等考察成就动机、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乐观和学习投入四者间的关系,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学习投入有性别、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上:高一、高三的女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显着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上: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显着低于高二、高三。(2)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相关,可预测其学习投入,且追求成功动机可正向预测学习投入,避免失败动机可负向预测学习投入。(3)乐观在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4)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中,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起有中介的调节作用,且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作用通过乐观的中介实现,即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越高,成就动机对乐观的影响越大,相应的对其学习投入的积极影响也越强。基于此,本研究结论: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在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关系中起有中介的调节作用,且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作用通过乐观的中介实现。最后,从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教师领导方式、学生乐观的教育效用等方面讨论了本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郭坤嫡[10](2020)在《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对所要完成的成就目标的目的或原因的感知,以及个体对完成目标的评价。手机成瘾是指个体不受控制地过度使用手机并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产生一系列危害的成瘾行为。初中生过度沉迷手机,会危害身心健康,会对个体的现在、未来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成就目标定向都有利于初中生的成长,降低手机依赖。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用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洛阳市某公立初中初一、初二、初三的520名学生展开调查,收集数据。了解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手机成瘾的现状、关系以及成就目标定向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开展以成就目标定向为主题的团体辅导,通过团体辅导的干预探讨成就目标定向对手机成瘾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初中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不同维度上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未来迷茫方面,最高的是九年级,其次是八年级,最后是七年级。(2)初中生的手机成瘾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时拥有自己手机的初中生手机成瘾程度较高。(3)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不同维度上也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掌握回避目标,在掌握趋近目标上,最高的是七年级,其次是八年级,最后是九年级。(4)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手机成瘾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5)成绩趋近目标在未来积极、未来清晰和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成绩回避目标在未来消极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掌握回避目标在未来消极、未来坚持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6)以成就目标定向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初中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有一定的作用,且能有效降低初中生的手机成瘾倾向。

二、当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价值和人生发展密切关联
        1.1.2 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正面临中学生学习偏狭之困
        1.1.3 学习动机是解析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生境的一把钥匙
    1.2 研究综述
        1.2.1 农村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相关研究
        1.2.2 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学习动机
        1.3.2 农村欠发达地区
        1.3.3 教育工具化
        1.3.4 文化依据
        1.3.5 生活的教育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被试选择
        1.5.5 数据处理
2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性质
    2.1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导类型及特点
        2.1.1 问卷的科学性分析与学习动机的具体类型
        2.1.2 类型特点与比较分析
        2.1.3 主导类型及特点小结
    2.2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主导类型的共性特点:工具性
        2.2.1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依据
        2.2.2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具体努力目标表现
        2.2.3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三种主要差异表现
3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成因
    3.1 自我决定理论的依据
        3.1.1 家校结构性的贫困条件
        3.1.2 家校惯常性的控制方式
        3.1.3 教育高竞争的考试制度
    3.2 工具性学习动机的文化生境
        3.2.1 选拔文化
        3.2.2 功名文化
        3.2.3 等级文化
    3.3 追求等级的文化把教育作为工具
        3.3.1 中国封建社会五位思想家的教育观点
        3.3.2 西方三位哲学家的教育观点
4 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教育工具化的文化分析
    4.1 教育主体的行为层表现:聚焦考试成绩
        4.1.1 成绩高就是“有出息”
        4.1.2 成绩高才会“有面子”
        4.1.3 一切管都是“为他好”
    4.2 教育主体的价值层表现:聚焦工具价值
        4.2.1 为更好的物质生活
        4.2.2 为更好的道德适应
        4.2.3 为更高的等级地位
    4.3 教育主体的信仰层表现:聚焦物质结果
        4.3.1 重生:身体第一
        4.3.2 重德:处好关系
        4.3.3 重为:被瞧得起
5 回归自我价值: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心理内涵与教育条件
    5.1 学习动机的生成逻辑
        5.1.1 学习动机形成的心理序列:信仰-价值-需要-动机-目标
        5.1.2 学习动机的价值根源:社会文化环境
        5.1.3 学习动机的性质调节:文化建设
    5.2 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内涵
        5.2.1 基本需要:自主-能力
        5.2.2 核心价值:志趣-精神
        5.2.3 生命意义:自由生活
    5.3 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条件
        5.3.1 教育主体形成天赋尊严的共识
        5.3.2 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的文化环境
        5.3.3 积极促进教育与生活相互融通
6 生活的教育: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的教育路向
    6.1 生活的教育之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6.1.1 生活的教育是更新人的生活的教育
        6.1.2 生活的教育是培育人的志趣的教育
        6.1.3 生活的教育是重建人的自尊的教育
    6.2 内在学习动机是开启人的生命自由的钥匙
        6.2.1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动
        6.2.2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6.2.3 内在学习动机开启人的无限可能的人生发展
    6.3 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寓于生活的教育过程之中
        6.3.1 自主选择寓于更新生活的过程之中
        6.3.2 自我价值寓于培育志趣的过程之中
        6.3.3 自我激励寓于建立自尊的过程之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深度学习
        1.5.2 同伴对话反馈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建构主义
        3.1.2 联通主义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1 课程的介绍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4.1 主要结果讨论
        4.4.2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1 课程的介绍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果讨论
        5.4.2 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1 课程的介绍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4.1 主要结果讨论
        6.4.2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作者简历

(5)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行为概念的界定
        2.1.2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成就动机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2.2.3 体育参与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2.3.1 国外专家学者对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2.3.2 国内专家学者对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和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2.4.1 国外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和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2.4.2 国内专家学者对体育参与和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研究结果与分析
        4.1.1 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2 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4.1.3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4.1.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4.1.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研究
    4.2 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4.2.1 大学生成就动机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2.2 不同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研究
        4.2.3 不同性别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4.2.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4.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成就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4.3 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相关关系研究分析
        4.3.2 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回归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6)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文献综述
        1.2.2 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
        1.2.3 职业成熟度的文献综述
        1.2.4 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4 研究创新
3 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4.2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3.4.3 成就动机量表
        3.4.4 职业成熟度量表
    3.5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3.6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研究
        3.6.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描述性统计
        3.6.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不同被试群体上的差异
    3.7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现状研究
        3.7.1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描述性统计
        3.7.2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被试不同群体上的差异
    3.8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研究
        3.8.1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描述性统计
        3.8.2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不同被试群体上的差异
    3.9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
        3.9.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3.9.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3.9.3 中职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3.9.4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中介作用
4 访谈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访谈原则与方法
    4.3 访谈对象
    4.4 访谈结果分析
        4.4.1 中职生对自己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看法
        4.4.2 中职生对成就动机的看法
        4.4.3 中职生对职业成熟度的看法
    4.5 访谈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特点分析
        5.1.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整体情况
        5.1.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2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特点分析
        5.2.1 中职生成就动机的整体情况
        5.2.2 中职生成就动机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3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分析
        5.3.1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的整体情况
        5.3.2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5.4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1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5.4.2 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5.4.3 中职生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对中职生的建议
        6.2.2 对家庭层面的建议
        6.2.3 对学校层面的建议
        6.2.4 对社会层面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生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以往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成就动机
        2.1.1 成就动机的概念
        2.1.2 成就动机的测量
        2.1.3 成就动机的理论
        2.1.4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2.2 师生关系
        2.2.1 师生关系的概念
        2.2.2 师生关系的测量
        2.2.3 师生关系的理论
        2.2.4 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2.3 完美主义
        2.3.1 完美主义的概念
        2.3.2 完美主义的测量
        2.3.3 完美主义的理论
        2.3.4 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2.4 学习投入
        2.4.1 学习投入的概念
        2.4.2 学习投入的测量
        2.4.3 学习投入的理论
        2.4.4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5 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5.1 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
        2.5.2 成就动机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2.5.3 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4 师生关系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2.5.5 师生关系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6 完美主义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2.1 成就动机量表
        3.2.2 师生关系问卷
        3.2.3 完美主义量表
        3.2.4 学习投入量表
4 实证研究
    4.1 初测
        4.1.1 初测被试
        4.1.2 初测问卷效度检验
        4.1.3 初测问卷信度检验
    4.2 正式施测
        4.2.1 正式施测被试
        4.2.2 正式施测问卷效度检验
        4.2.3 正式施测问卷信度检验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
    4.4 变量各维度的偏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共线性诊断
        4.5.2 成就动机对学习投入的预测
    4.6 中介效应检验
    4.7 调节效应检验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教育建议
    6.1 研究不足
    6.2 教育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8)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业可能自我
        2.1.1 学业可能自我的定义
        2.1.2 学业可能自我的理论
        2.1.3 学业可能自我的测量
        2.1.4 学业可能自我的相关研究
    2.2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
        2.2.1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定义
        2.2.2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理论
        2.2.3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测量
        2.2.4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相关研究
    2.3 教师期望知觉
        2.3.1 教师期望知觉的定义
        2.3.2 教师期望知觉的理论
        2.3.3 教师期望知觉的测量
        2.3.4 教师期望知觉的相关研究
    2.4 成就目标定向
        2.4.1 成就目标定向的定义
        2.4.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
        2.4.3 成就目标定向的测量
        2.4.4 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
    2.5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研究
3 问题提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意义
        4.3.1 理论意义
        4.3.2 实践意义
5 研究方法和过程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量表
        5.2.2 教师期望知觉量表
        5.2.3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5.2.4 学业可能自我量表
    5.3 施测过程
    5.4 数据处理
    5.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 结果分析
        5.6.1 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可能自我的基本情况
        5.6.2 学业可能自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3 父母学业期望知觉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4 教师期望知觉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5 成就目标定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5.6.6 四个变量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5.6.7 学业可能自我、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相关分析
        5.6.8 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及学业可能自我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6 综合讨论
    6.1 中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特点分析
    6.2 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的特点分析
    6.3 中学生教师期望知觉的特点分析
    6.4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分析
    6.5 四个变量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
    6.6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在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以及学业可能自我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7 教育启示
    7.1 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水平
    7.2 形成合理的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
    7.3 从各方面促进学生学业可能自我的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教师变革型领导、乐观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投入
        2.1.1 学习投入的定义
        2.1.2 学习投入的测量
        2.1.3 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2.2 成就动机
        2.2.1 成就动机的概念
        2.2.2 成就动机的有关理论
        2.2.3 成就动机的测量
        2.2.4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2.3 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
        2.3.1 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概念
        2.3.2 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结构
        2.3.3 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的相关研究
    2.4 乐观
        2.4.1 乐观的概念
        2.4.2 乐观的测量
        2.4.3 乐观的相关研究
    2.5 高中生成就动机、教师变革性领导风格、乐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2.5.1 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2 成就动机与乐观的关系研究
        2.5.3 乐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4 成就动机、乐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2.5.5 成就动机、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乐观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意义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测量工具
    4.3 统计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效度、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1.1 效度分析
        5.1.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学习投入、成就动机、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乐观的描述性统计
    5.3 高中生学习投入、成就动机的性别和年级比较
        5.3.1 高中生学习投入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5.3.2 高中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和年级比较
    5.4 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5.4.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5.4.2 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
6 讨论
    6.1 高中生的学习投入有性别、年级差异
    6.2 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相关
    6.3 在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乐观有中介作用
    6.4 在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教师变革型领导风格起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7 结论
8 研究展望与教育启示
    8.1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 教育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10)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未来时间洞察力
        2.1.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概念
        2.1.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结构
        2.1.3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
        2.1.4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
    2.2 手机成瘾
        2.2.1 手机成瘾的概念
        2.2.2 手机成瘾的测量
        2.2.3 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2.2.4 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
    2.3 成就目标定向
        2.3.1 成就目标定向的概念
        2.3.2 成就目标定向的结构
        2.3.3 成就目标定向的测量
        2.3.4 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
    2.4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
        2.4.1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2.4.2 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2.4.3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2.4.4 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及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2.5 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6 问题提出
3.研究一: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3.6 研究结果
        3.6.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6.2 描述性分析
        3.6.3 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和手机成瘾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己手机上的差异
        3.6.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6.5 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3.7 讨论
        3.7.1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整体情况
        3.7.2 初中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析
        3.7.3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现状分析
        3.7.4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关系的分析
        3.7.5 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
4.研究二: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
    4.1 干预目的
    4.2 干预对象
    4.3 团体辅导的步骤
    4.4 干预的具体方案
    4.5 干预结果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差异
        4.5.2 实验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
        4.5.4 对照组前测后测的差异
    4.6 讨论
        4.6.1 干预效果
        4.6.2 干预作用分析
5.总讨论与研究启示
    5.1 总讨论
        5.1.1 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关系
        5.1.2 成就目标定向团体辅导的作用
    5.2 研究启示
        5.2.1 培养未来时间洞察力,确立合适的成就目标
        5.2.2 减少手机依赖,积极健康成长
        5.2.3 不足与展望
6.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当前中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毅品质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双中介模型的建构[D]. 刘菲. 西北大学, 2021
  • [2]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 徐燕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成就动机的干预模式实证研究 ——以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为例[D]. 史娟琴. 宁夏大学, 2021
  • [4]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 [5]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 宋文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动机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李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完美主义、师生关系与其学习投入的关系[D]. 郭艺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学生父母学业期望知觉、教师期望知觉、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可能自我的关系及教育启示[D]. 屈蒙蒙. 河南大学, 2020(02)
  • [9]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 ——教师变革型领导、乐观的作用[D]. 袁平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D]. 郭坤嫡.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当前中学生成绩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