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致儿童肝脾肿大一例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致儿童肝脾肿大一例报告

一、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薇[1](2019)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对婴儿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肝炎血浆及尿液的代谢组学检测,建立该疾病基于差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代谢物特征谱库。明确婴儿HCMV肝炎各证型的代谢网络变化特征,为婴儿HCMV肝炎证本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将HCMV导致的婴儿肝脏损伤分为无黄疸型HCMV肝炎、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胆道闭锁伴HCMV感染这三种临床常见类型,通过对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检测,探讨HCMV造成肝脏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患儿和肝外胆道闭锁气滞血瘀证患儿的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总结气滞血瘀证的生物标志物,寻找“异病同证”的生物学依据;同时寻找胆道闭锁的生物标志物,探索该疾病的无创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血浆、尿液样本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血浆和尿液样本的代谢组学检测。本研究第二部分为纳入患儿的临床研究,详细列出了每一例HCMV肝炎患儿的黄疸程度及持续时间、症状体征及辨证分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分组,并进行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统计和实验室检查分析。本研究第三部分,共采集婴儿HCMV肝炎患儿的血浆样本115例,其中湿热内蕴证38例、脾虚湿困证36例、气滞血瘀证41例,另收集同时期正常对照组39例。采用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所有血浆样本,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通过LipidBlast、Mona等数据库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该疾病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四部分,共采集婴儿HCMV肝炎患儿的尿液样本122例,其中湿热内蕴证44例、脾虚湿困证35例、气滞血瘀证43例,另收集同时期正常对照组40例,均为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婴儿。同样采用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所有尿液样本,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该疾病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潜在尿液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五部分,研究共纳入127例受试者,其中HCMV婴儿肝炎22例、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39例、HCMV感染伴胆道闭锁26例,正常对照组40例。采集这些受试者的血浆样本,采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检测,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总结HCMV肝脏损伤涉及的代谢通路,寻找HCMV感染伴胆道闭锁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六部分,研究共纳入101例受试者,其中胆道闭锁患儿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38例,正常对照组婴儿38例。采集这些受试者的尿液样本,采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检测,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气滞血瘀证生物标志物;同时寻找胆道闭锁相关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探索代谢组学技术用于胆道闭锁无创诊断的可行性。结 果:本研究第二部分发现气滞血瘀证组患儿黄疸程度重,持续天数长,胆汁淤积性肝病、胆道闭锁及肝硬化是该证型常见的西医肝脏损害类型。脾虚湿困证组患儿黄疸程度较轻,湿热内蕴证组患儿黄疸程度轻重不一,无黄疸型HCMV肝炎与胆汁淤积性肝病是这两个证型常见的西医肝脏损害类型。在实验室检查中,气滞血瘀证组肝脾肿大、肝硬化、胆囊充盈欠佳者较多,说明该证型肝脏损伤程度较重。本研究第三部分发现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和正常对照组在PCA模型和OPLS-DA模型中区分明显,各证型在代谢物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三个证型组共有35个共同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及溶血磷脂酰胆碱代谢紊乱,其中又以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最为显着。甘氨胆酸在气滞血瘀证组显着上调,是该证型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褪黑素在湿热内蕴证组显着上调,与该证型的炎症状态有关。本研究第四部分发现HCMV肝炎各证型组的尿液样本在PCA模型和OPLS-DA模型中均区分明显,提示各证型在尿液代谢物层面存在显着差异。各证型均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精氨酸与鸟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紊乱。湿热内蕴证组存在D-葡萄糖、D-麦芽糖及柠檬酸等能量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脾虚湿困证组存在氨基丙二酸、丁酸、马尿酸等与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的上调或下调,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赖氨酸的降解及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通路的紊乱;气滞血瘀证存在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紊乱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本研究第五部分根据HCMV致不同类型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HCMV婴儿肝炎组、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及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并通过与正常对照组的对比,最终找到29个差异性代谢物。这些差异性代谢物涉及一系列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紊乱。此外,我们还发现5个差异性代谢物,即氨基甲酸、谷氨酸、L-天冬氨酸、L-高丝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均在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上调,经ROC分析这5个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以较好区分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和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本研究第六部分描述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的尿液代谢轮廓。在OPLS-DA模型中,胆道闭锁组、婴儿肝炎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区分明显,提示各组存在代谢组学差异。两个疾病的气滞血瘀证均涉及氨基酸及嘌呤代谢紊乱。此外经ROC分析发现α-氨基己二酸N-乙酰基-D-甘露糖胺是区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论:1.使用本研究所采用的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对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并能够区分和阐述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的代谢特征。2.根据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血浆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肝炎各证型血浆样本呈不同的代谢特征。各证型均涉及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及溶血磷脂酰胆碱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最为显着。3.根据本研究第三部分基于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尿液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肝炎各证型尿液样本呈不同的代谢特征。各证型均涉及氨基酸代谢紊乱,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能量代谢紊乱,脾虚湿困证涉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代谢紊乱,气滞血瘀证以氨基酸及能量相关代谢紊乱为主。4.根据本研究第四部分基于GC-MS的血浆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致不同类型的肝脏损害有不同的代谢特征。HCMV造成的肝脏损害均存在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紊乱。根据差异性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较好区分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和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5.根据本研究第五部分基于GC-MS的尿液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发现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气滞血瘀证均涉及氨基酸及嘌呤代谢紊乱,证实了“异病同证”有其科学内涵。根据差异性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较好区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

史艳平[2](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郝静[3](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赵瑞秋[4](2008)在《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胆汁淤积型(淤胆型)是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主要类型,病因复杂,部分患儿预后不良。本研究拟(1)了解淤胆型IHS的疾病构成及预后;(2)明确淤胆型IHS肝脏主要组织形态学改变;(3)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重庆地区婴儿肝炎中的地位,并评估临床常用检查HCMV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明确胆汁淤积基因BSEP、MDR3在淤胆型IHS肝组织的表达,了解两种胆汁淤积基因变异是否参与我国淤胆型IHS的发病。方法1.回顾性调查2004.1~2006.6期间住院诊断IHS的252例患儿,分析疾病构成,随访预后。2.对符合淤胆型IHS诊断的36例患儿,行B超引导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经10%甲醛固定制成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经2.5%戊二醛固定送电镜观察。计算各病变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概率,对光镜和电镜下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了解其符合情况,分析出现误诊的原因。3.运用ELISA方法常规检测血清HCMV抗体IgM、弓形体IgM、风疹病毒IgM、单纯疱疹病毒IgM、甲乙丙戊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尿HCMV-DNA;晨尿脱落细胞找特征性HCMV包涵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HCMV的极早期抗原(IEA)和早期抗原(EA)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比较HCMV-IEA/E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组织形态改变上的差异,运用SPSS11.5版软件用精确四格表检验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分析临床常用检查HCMV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4.对血清GGT水平始终正常或降低的5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SEP基因在肝脏的表达;对血清GGT水平升高的31例观察MDR3基因的肝脏表达。结果1.在回顾性调查的2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胆道畸形43例、肝炎型64例和淤胆型145例,分别占17%、25%和58%。188例(75%)存在胆汁淤积。排除胆道畸形病例,随访成功165例,其中淤胆型117例,55例(47.0%)预后不良;肝炎型48例,3例(6.4%)预后不良。2.36例淤胆型IHS患儿肝组织光镜观察显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多核巨细胞形成、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和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表现。肝细胞淤胆,假腺腔形成、羽毛状变性和毛细胆管胆栓形成为胆汁淤积的特征。7例影像学检查除外胆道闭锁病例肝组织呈现典型胆道梗阻征象。电镜下常见核改变、胞质溶解、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和溶酶体增多。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肝糖原累积病2例,尼曼皮克病1例,分类不明脂质沉积病1例。3.36例淤胆型IHS患儿肝组织HCMV-IEA/EA阳性22例。血清HCMV-IgM、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尿HCMV-DNA和晨尿脱落细胞找HCMV包涵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8%、69.7%和51.5%。HCMV肝炎在光镜下的组织形态学经SPSS软件分析无明显特异性。肝组织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例阳性。存在其他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代谢性肝病合并HCMV感染的现象。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例低GGT的淤胆型IHS患儿肝细胞膜上均检测到BSEP;31例高GGT淤胆型IHS病例肝细胞膜上MDR3阳性。结论2004.1~2006.6回顾性调查显示婴儿肝炎综合征中,胆汁淤积型较肝炎型预后差。36例胆汁淤积型IHS患儿肝组织普通光镜和电镜下存在共同的病理改变,但两者相结合增加了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部分影像学诊断困难胆道闭锁者其组织形态学可提示胆道梗阻征象。巨细胞病毒肝炎是重庆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首要原因,但普通组织病理诊断缺乏特异性。借助特异性HCMV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从肝组织中直接检测到HCMV-IEA/EA,提示存在活动性HCMV感染。BSEP和MDR3基因变异为我国婴儿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罕见病因。

陈丽芳,邓云峰,娄建石[5](2006)在《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指明

谢新宝[6](2006)在《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亚洲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宫内感染是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多项研究表明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孕28周起每四周肌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μ,直至临产,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既往研究发现HBV S区野生株和变异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并可能是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前C(precore PC)区是宿主免疫攻击的靶表位,C启动子区(core promoter CP)特别是基本C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 BCP)在病毒复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C区及CP区变异和宫内感染的关系尚无母亲和新生儿配对的研究报道。国外文献报道长期大剂量应用HBIG可引起HBV S区基因变异使病毒发生逃逸突变;我们课题组最近研究发现产前阻断常规剂量的使用HBIG并没增加HBV S区基因的变异。作为免疫制剂,HBIG对HBV前C区和BCP区有何影响还未有人进行过研究。本课题对HBV前C区和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CP区变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HBV前C区和C启动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目的:探讨孕妇HBV前C区、基本C启动子区(BCP)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临产孕妇及其新生儿99对(产前阻断组58对,非产前阻断组41对)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HBsAg、HBeAg,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EIA法检测血清抗-HBs;99对母子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58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22.4%)明显低于41例非产前阻断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43.9%)(x2=5.15,p=0.023);22例产前阻断组新生儿9例(40.9%9/22)抗HBs阳性。(2)82例孕妇HBV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扩增测序成功,最常见的变异是1896G→A、1762A→T、1764G→A、1752A→G、1799C→G变异。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5.0%)与未检出1896G→A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0%)差异无显着性(x2=0.236,p=0.627);1762A→T/1764G→A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2.2%)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7.2%)差异无显着性(Fisher’s精确检验p=0.470);1752A→G/1799C→G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26.3%)与未检出该连锁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6.5%)差异无显着性(x2=0.297,p=0.586);1799C→G单独变异宫内感染率(45.6%)与未检出该点单独变异孕妇的宫内感染率(32.4%)无显着性差异(x2=0.258,p=0.611);各常见变异孕妇组间宫内感染率也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3)60对母子均扩增测序成功,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存在很大差异,45对母子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不一致。结论:(1)产前阻断能显着降低HBV的宫内感染率,HBIG中的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提早获得被动免疫可能是其机制;(2)HBV前C区和BCP区常见变异对宫内感染率无明显影响;(3)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株和野生株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变异株和野生株的传播按其生物学特性对个体有所选择。第二部分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目的:探讨产前阻断(产前注射HBIG)对乙肝病毒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序列的影响。方法:无症状慢性HBV携带孕妇120例(HBIG组67例,非HBIG组53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EIA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巢式PCR法扩增HBV DNA前C区和BCP区核苷酸片断,ABI3730型DNA自动荧光测序仪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1)HBIG组33例孕妇收集到阻断前后双份血清,阻断前后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着性差异(t=0.375,P=0.709);23例孕妇阻断前后HBV DNA前C区、BCP区均扩增测序成功,阻断前/后HBV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15%/0.14%、0.70%/0.55%、1.69%/1.65%,阻断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均>0.05);阻断前后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等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分别为27.2%、13.0%,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阻断前(x2=5.717,p=0.017),1896G→A、1899G→A、1762A→T、1764G→A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阻断前/后分别为30.4%/17.4%、17.4%/4.3%、26.1%/13.0%、34.8%/17.4%,阻断后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阻断前,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13例阻断前或阻断后检测到热点变异的孕妇阻断后热点总变异发生率(23.1%)明显低于阻断前(48.1%)(x2=7.09,p=0.008);(2)53例HBIG组孕妇/47例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HBV DNA前C区+BCP、前C区、BCP区核苷酸的替代变异率分别为0.9%/0.8%、0.3%/0.3%、1.1%/0.9%,两组无显着性差异(Fisher’s精确检验p>0.05);HBIG组/非HBIG组孕妇1896G→A、1899G→A、1762A→T、1764G→A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发生率分别为5.7%/10.1%、9.4%/14.9%、0/2.1%、7.5%/10.6%、5.7%/12.8%,HBIG组热点总变异发生率及各热点变异的发生率均低于非HBIG组,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产前阻断(注射HBIG)不能降低孕妇体内的HBV DNA水平;(2)产前阻断并不增加孕妇HBV DNA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核苷酸变异;(3)产前阻断可能使孕妇体内HBV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热点变异的发生减少,这种转变的意义和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俞蕙[7](2004)在《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研究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干扰素-γ(IFN-γ)基因多态性(包括+874A/T SNP及CA重复序列)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1.对象:来自我院乙肝疫苗专科随访门诊。母亲为HBV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免疫,并定期随访一般情况、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排除急、慢性乙型肝炎、合并CMV、HCV、HDV、EBV感染、急性传染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来自住院的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均能治愈出院。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均正常,年龄均大于1岁。 2.分组:(1) 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并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者(Ⅰ组)(2) 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DNA阳性,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儿童(Ⅱ组)(3) 对照组 3.实验方法:(1) 用ABI Prism770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对IFN-γ+874A/TSNP进行测定(2) 用PCR及毛细管电泳法对IFN-γ CA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 结果:1.在46例宫内HBV感染组儿童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7.4%、19.6%和13.0%:而在73例正常免疫儿童中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5.2%、30.1%和24.7%。两组IFN-γ+874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X2=5.102,P=0.02389)。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874AA基因型占优势。 2.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874A/T基因频率以+874A为优势,占77.17%、+874T占22.83%;正常免疫儿童IFN-γ+874A占60.27%、+874T占39.73%。宫内HBV感染儿童与正常免疫儿童I刚一Y+874A/T基因频率比较xZ=7.238,P=0.0071,OR=2 .228,95%Cl 1.244一3.992。 3.宫内HBv感染儿童xFN一Y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CA12)十/(CA12)+减少,42例中仅有5例,占一1.90%,(CA,2)+/(eA,2)一占26一90/0,(eA12)一/(eA12)一占61.91%;正常免疫儿童I刚详(eA12)+/(eA12)十占26.47%,(eA12)+/(eA12)-占33.52%,(eA12)一/(eA,2)一占39.71%。宫内HBv感染组与正常免疫组比较趋势xZ二5.64,P二0.0176,两组对象I刚一Y以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内HBV感染儿童(CA,2)十/(CA12)十较正常免疫儿童减少。 4.宫内HBV感染儿童IFN一Y CA重复12次的频率为25%,比正常免疫儿童x州一 Y eA重复12次的频率43.350/0明显降低,xZ二7.548,P二0.0060,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结论:1.IFN一丫+8 74A/T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宫内HBV感染儿童IFN-Y十874AA基因型占优势,IFN一丫+8 74A等位基因占优势,提示IFN一Y+874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相关性。 2.IFN一Y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宫内HBV感染儿童IFN一Y CA重复12次(高表达量基因型)的频率明显减少,提示IFN一丫以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3.IFN一Y基因多态性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李润清[8](2002)在《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文中认为

钟雪然[9](2019)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等病原体急性感染引起的疾病,症状不一,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够,容易导致误诊及漏诊。本文通过报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确诊的1例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从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6日收治的1例IM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特点、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该类患者的诊治特点。结果:19岁,男性患者,因“尿黄、乏力1周”入院。1周前劳累后出现解浓茶样尿、乏力,伴恶心、纳差、厌油腻等不适,自服2包“999牌感冒灵”,未见明显好转。1天前至外院就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66.2μmol/L,直接胆红素40.5μmol/L,ALT 947U/L,AST 374U/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2.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828,淋巴细胞绝对值18.9×109/L。腹部超声示:脾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示巩膜轻度黄染,咽稍红,余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诊断:肝功能损害查因:药物性?。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9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707,淋巴细胞绝对值13.37×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56.40μmol/L,ALT 554U/L,AST 227U/L。EB病毒壳抗原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核抗原1抗体(EBV-NA1-IgA)阴性。EB病毒核酸(EBV-PCR)定性阳性,定量3.75*103copies/m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50%。腹部超声、CT示肝大、脾大。入院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EB病毒感染性肝损害。住院期间予护肝、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多次复查相关指标趋向正常,于2月9日出院。3月1日至门诊复查,无明显不适,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EBV相关检查等指标均正常。结论:1、青年IM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可能会以肝功能损害等相关并发症的症状为主诉。2、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高,应怀疑IM可能,完善EBV相关检查。3、IM合并肝功能损害通常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予抗病毒或激素治疗。

张凤英[10](2018)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柔肝化纤颗粒,对照组在西医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扶正化瘀胶囊,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4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24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肝功能(ALT、AST、TBIL、ALB、CHE)、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和Ⅳ-C)、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评分以及肝脏B超(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腹水深度)等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疗效差异。结果:(1)症状、体征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可以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优于对照组;(2)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40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35例,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ALB和CHE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HA、LN、PCⅢ和Ⅳ-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hild-pugh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6)肝脏彩超方面:治疗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流速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腹水深度较治疗前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检测: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可以有效地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柔肝化纤颗粒可以协同西医治疗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脏微循环,降低Child-pugh评分;(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

二、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辨证论治的文献综述
        1.1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研究进展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 肝脏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1 代谢组学概述
        2.2 肝脏疾病中医证型的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病例信息采集及伦理审查
    3 研究结果
        3.1 基于婴儿HCMV肝炎患儿血浆样本的证候研究
        3.2 基于婴儿HCMV肝炎患儿尿液样本的证候研究
        3.3 基于尿液样本研究HCMV导致的不同类型的婴儿肝脏损伤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血浆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UHPLC-MS实验研究
        2.4 GC-MS实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HCMV肝炎各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样本的总离子流图
        3.2 数据质量评价
        3.3 HCMV肝炎各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样本的代谢轮廓分析及模式识别
        3.4 HCMV肝炎各证型组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4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尿液生物标志物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尿液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UHPLC-MS实验研究
        2.4 GC-MS实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UHPLC-MS实验研究结果
        3.2 GC-MS实验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HCMV导致的不同类型的婴儿肝脏损伤与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血浆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仪器和试剂
        2.4 血浆样本处理
        2.5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质量评价
        3.2 非靶标代谢组学发现HCMV致各类型肝脏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的代谢模式区分明显
        3.3 HCMV致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差异性代谢物鉴定
        3.4 HCMV EHBA诊断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第六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及肝外胆道闭锁气滞血瘀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病例信息采集及伦理审查
    3 实验研究
        3.1 尿液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3.2 仪器和试剂
        3.3 尿液样本处理
        3.4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5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
        4.2 数据质量评价
        4.3 胆道闭锁及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4.4 胆道闭锁的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及验证
        4.5 胆道闭锁诊断模型的建立
    5 讨论
第七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3)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疾病构成及预后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在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诊断中意义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中BSEP及MDR3的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
文献综述:人类肝胆转运器与相关遗传性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变态反应
    1.1 过敏反应
    1.2 过敏性休克[5]
    1.3 新生儿银屑病
    1.4 阿瑟氏反应
2 血液系统
    2.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偶合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9]
3 神经系统
    3.1 末梢神经炎[10]
    3.2 中毒性脑病[11]
    3.3 脱髓鞘脑炎
    3.4 偶合颅内出血[13]
    3.5 格林-巴利综合征
4 泌尿系统
5 心血管系统
6 呼吸系统
7 消化系统
    7.1 肝脾肿大[18]
    7.2 急性乙型肝炎
8 其他
    8.1 严重细胞溶解[20]
    8.2 失明[21]
    8.3 高热惊厥

(6)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入选条件
        二、试剂与器材
        三、实验方法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新生儿的检出情况
        三、双阳性和单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
        四、注射HBIG和未注射HBIG孕妇及其新生儿的情况比较
        五、孕妇HBV前C区、BCP区变异与新生儿宫内感染
        六、新生儿HBV DNA前C区、BCP区序列分析
    讨论
        一、HBV宫内感染与产前阻断
        二、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性HBV感染
        三、前C区、BCP区变异与宫内感染
    小结
第二部分 产前注射HBIG对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试剂与器材
        三、实验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产前阻断组孕妇阻断前后的比较
        三、HBIG组和非HBIG组孕妇临产时的情况比较
    讨论
        一、产前注射HBIG与HBV DNA水平
        二、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变异
        三、产前注射HBIG与HBV前C区、BCP区热点变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着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的研究进展
        1. 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的结构和功能
        2.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的生物学特点
        3.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慢性乙肝
        4.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急性乙肝
        5. 前C区与C启动子变异与肝细胞肝癌(HCC)
        6. 前C区与C启动子区变异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预防研究进展
附: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发表文章

(7)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FN-γ+874A/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小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现状及对策
综述2 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干扰素治疗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
综述3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论文1 HBIG联合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效果的研究
论文2 1980-1999年水痘患儿临床特点的研究
论文3 儿童EBV感染30例临床分析
论文4 IFN-γ+87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论文5 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评述1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参编《传染病学》第3版,2003年8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水痘
    猩红热
参编《儿科感染病学》,2003年10月上海科技出版社
    感染病的预防措施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弓形虫病
    绦虫病
    包虫病
致谢

(8)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报告
2 讨论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名词及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病例报告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肝硬化的发病原因
        2.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4 乙肝肝硬化的诊断
        2.5 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病例纳入标准
        1.3.2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项目
        2.4.2 疗效指标
        2.4.3 安全性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临床资料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症候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3.5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3.6 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
        3.7 治疗前后肝脏彩超比较
        3.8 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比较
        3.9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物组成及药物分析
        4.1.1 药物组成
        4.1.2 方解分析
        4.2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4.3 柔肝化纤颗粒在肝硬化的应用
        4.4 观察指标理论依据
    5 不足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D]. 李维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学研究[D]. 赵瑞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3)
  • [5]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J]. 陈丽芳,邓云峰,娄建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S1)
  • [6]HBV前C区和C启动子区变异与宫内感染及产前阻断关系的研究[D]. 谢新宝. 复旦大学, 2006(02)
  • [7]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 俞蕙. 复旦大学, 2004(01)
  • [8]乙型病毒肝炎疫苗致小儿肝脾肿大1例报告[J]. 李润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12)
  • [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钟雪然.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 张凤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致儿童肝脾肿大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