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平板玻璃检测系统

新型平板玻璃检测系统

一、新型的平板玻璃检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席佩花[1](2021)在《可见及近红外多路谷物色选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谷物色选机是利用可见光波段对谷物的形状和颜色进行检测分析,但对于与合格粒表面颜色差异较小的异色粒,以及透明玻璃碎片、塑料等其他杂质,可见光波段无法区分,需要用红外光才能识别其内部差异;并且传统谷物色选机主要是针对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物料给定光谱范围进行筛选,而每种物料都有它特定的色选波长,具有局限性,分选效果差,成本高。光电检测系统是整个色选机的核心系统,而光学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谷物是否能在CCD光敏元上成清晰的像,从而直接影响色选机的色选精度。本文基于谷物色选检测系统总体的结构研究分析,根据谷物色选条件,通过光学系统、分光棱镜系统以及光学薄膜技术的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见及近红外三路谷物色选镜头。三路谷物色选镜头由前组物镜和后组分光棱镜系统组成。先利用ZEMAX软件对整个光学系统进行设计,其焦距为30mm,F数为2.8,工作波段400nm~930nm,调制传递函数在奈奎斯特频率106lp/mm处大于0.3,畸变小于1%,三路光的放大倍率差小于0.0001。采用新型分光棱镜系统结构,实现蓝绿光、红光、近红外光三路的分光,该分光棱镜系统采用三片不规则棱镜组合减少光路尺寸,根据全反射原理、谷物色选机内部空间条件及CCD传感器规格设计棱镜结构,实现光路的折转,且保证了三路光的光程相等。并根据光线的传播路径设计相应的光学滤光膜,实现棱镜的分色,所研制的增透膜和分光膜在400nm~930nm满足光谱及环测要求。通过三路光的焦距和光谱响应测试分析,对所研制的三路谷物色选镜头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研制的色选镜头三路光的放大倍率差满足设计要求,其光谱响应效果良好,具有清晰的分辨率,能够有效提高谷物色选系统的筛选效率。

骆延波[2](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张国强[3](2021)在《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在线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固体颗粒粒径的在线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火力发电领域,煤粉粒径是燃煤发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锅炉燃烧效率、磨煤机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因此实现煤粉颗粒粒径的在线连续监测对于燃煤电厂的经济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声发射技术具有灵敏准确、实时在线、结构简单以及易于维护等优点,是近年来实现颗粒粒径在线测量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虽然初步验证了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但对于该方法的机理研究仍相对滞后,阻碍着测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亟需从机理层面出发,对声发射法颗粒粒径测量开展深入的研究。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特征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测量方法的基础,能够方便地开展信号特征参数提取、粒径反演模型优化等工作,从而加深对粒径测量机理的认识,指导颗粒粒径测量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实现颗粒粒径的在线测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的时频域特征,研究声发射信号在波导杆上传递时的传播模式,探究颗粒粒径、碰撞速度、颗粒种类以及碰撞位置等因素对碰撞声发射信号特征的影响规律,从而增进对碰撞声发射信号的认识与理解。(2)采用参数分析法对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的峰值、振铃计数、持续时间、能量、上升时间、持续时间、能量以及有效值电压等时域特征参数进行提取,从而可以量化分析颗粒粒径与颗粒速度对这些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影响。通过对各个时域特征参数应用于颗粒粒径反演可能性的评估表明,峰值与能量是最适合用来实现颗粒粒径测量的信号特征。(3)对基于声发射信号峰值的颗粒粒径反演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为精确地实现颗粒粒径测量,颗粒撞击波导杆的过程根据Stronge非弹性碰撞理论进行描述,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碰撞接触力,进而建立声发射信号峰值与颗粒粒径之间的定量关系。分别采用平均粒径为0.4mm、0.6mm、0.8mm、1.0mm和1.2mm的玻璃珠在不同速度(22 m/s、32 m/s和37 m/s)下与波导杆发生碰撞,并采集相应的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通过与基于Hertz弹性碰撞理论的颗粒粒径反演模型得到的粒径测量结果对比,改进后的模型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颗粒粒径测量结果。不同实验条件下,所有实验颗粒的测量粒径能够与参考粒径基本保持一致,两者的相对误差大部分低于±10%。此外,颗粒种类对声发射法颗粒粒径测量结果的影响也进行了探究。(4)通过对颗粒非弹性碰撞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信号能量的粒径反演模型,从而实现颗粒粒径的测量。采用玻璃珠作为实验颗粒,在单颗粒碰撞实验装置上开展研究,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粒径测量模型能够根据碰撞声发射信号能量推导出颗粒粒径信息。不同实验条件下,测量粒径与参考粒径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3%。(5)针对气力输送管道中的颗粒粒径在线监测问题,采用基于局部能量的峰值检测方法对碰撞声发射信号的峰值信息进行提取,利用改进的颗粒粒径反演算法计算粒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粒径范围分别为10~246 μm、61~395 μm与116~750 μm的石英砂颗粒,绝大多数的测量粒径分布结果的绝对误差低于±5%,验证了颗粒粒径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梁韬[4](2021)在《结合微流控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及其检测细胞和类器官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生理过程,对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细胞代谢与环境中的多种离子有关,例如细胞通过糖酵解和呼吸作用会产生能量,并排出酸性产物,引起胞外环境的p H值降低;Na+和K+可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静息电位;Ca2+作为第二信使,起着传递胞内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离子来反映细胞的代谢状态。在诸多离子传感器中,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ight-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由于其高灵敏、光寻址的优势,在生化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APS是一种结合光和电的场效应半导体生化传感器,由于其检测区域可以灵活定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易与微流控芯片结合,已经被广泛用于生化检测领域中。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传感器芯片加工、传感检测单元封装、微流控器件制作、敏感材料制备与修饰、光路与电路设计,以及上位机软件编写为基础,构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LAPS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并用于细胞酸化检测、细菌糖代谢检测、培养基多离子检测和类器官阻抗图像检测,拓展了LAPS传感器系统在生化检测领域的功能应用。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提出并设计了结合微流体腔的新型LAP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解决了传统微生理计结构复杂、无法光学观察的问题,初步实现了细胞外酸化率的实时检测本工作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微腔与LAPS结合,构建了一个结构简单,灵敏,非侵入式的微流控LAPS检测系统,初步实现了细胞外酸化率的实时检测。培养基和药物可自动输送至细胞微腔,仅需数十微升的样品量即可进行检测。PDMS微腔可用于细胞培养,并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细胞状态。制作的微流控除泡器可排除流路中的气泡干扰。使用人肝癌细胞Hep G2进行胞外酸化率的检测,并分别添加额外的葡萄糖和广谱抗癌药物阿霉素来验证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该传感器系统使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了传统微生理计的功能,解决了其检测单元结构过于复杂,无法进行光学观察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用于细胞代谢检测和药效评估的新平台。2.提出并设计制作了基于多孔膜微流体腔的LAPS传感器,解决了在微流体环境中难以检测不贴壁的细菌的问题,初步实现了对乳酸菌糖代谢的实时检测本工作将LAPS的生化检测功能从细胞代谢拓展至细菌代谢,并首次使用微流控LAPS系统来检测不贴壁的菌类。使用Transwell器件构建了细菌检测微腔,其中聚碳酸酯微孔膜可以保护菌液不被流体冲走,且不影响腔内的溶液交换;使用O圈来维持检测腔的高度,同时将细菌限制在有效检测区域内。设计加工了减薄的LAPS芯片和3D打印固定架来实现背面照光,排除了浑浊的菌液对光照的干扰。使用不同浓度的溶液对传感器灵敏度和多孔膜微腔的溶液交换能力进行了验证。将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检测目标,并使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代糖来验证其对鼠李糖乳杆菌代谢的影响。该传感器系统解决了在流体环境中难以检测非贴壁目标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用于菌类代谢检测的微流控检测平台。3.提出了基于全固态硅橡胶膜的多参数离子敏LAPS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初步实现了对细胞外环境中的钠、钾、钙、氢四种离子的同时检测本工作将LAPS的生化检测功能从单一的氢离子检测拓展至多离子检测。这是首次将硅橡胶离子敏感膜与LAPS传感器进行结合,搭建了多参数离子敏LAPS(ISLAPS)检测系统,使用单通道的检测仪器硬件实现了钙钠钾氢四种离子的同时检测,只需增加离子敏感膜芯片即可拓展离子检测功能。在传感器芯片表面预先修饰了导电聚合物内层来抑制水层的形成,使用旋涂法确保了修饰的敏感膜的均匀性。借助数据采集卡和位移平台,调制光依次照射四个检测位点,可在1分钟内完成对四种离子的检测。对四种敏感膜的性能进行测定后,通过对细胞培养基实际样品的分析来验证多参数ISLAPS检测系统的功能,并与其他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该传感器系统解决了传统离子传感器检测目标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多参数的离子检测平台。4.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薄硅层LAPS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的设计制作方法,初步解决了传统光学图像信息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对类器官的阻抗图像检测本工作将LAPS的生化检测功能拓展至类器官水平,基于LAPS具有的光寻址特点,将一维浓度信息拓展至二维阻抗图像。通过设计加工新型的超薄硅层SOG(Silicon on glass)-LAPS芯片,搭建了高分辨率激光扫描成像系统。使用采集卡和自制电路模块代替了体积巨大的恒电位仪和锁相放大器仪器;搭建了激光聚焦光路,将光斑聚焦至400μm以下;采用新式的激光扫描路径,更快速地获取了高分辨率图像;通过自行编写的Lab VIEW软件,实现了扫描图像的实时显示。使用PDMS圆环获取了传感器的成像分辨率。使用小鼠嗅上皮类器官来进行扫描成像实验,并通过Triton X-100来验证该传感器系统检测类器官阻抗图像的功能。该传感器系统有效改善了LPAS的图像分辨率,初步解决了传统光学图像信息单一的问题,为类器官的检测和药效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张笑颜[5](2020)在《低密度细菌培养检测集成微反应器建立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在医疗和畜牧养殖业中的长期过度使用导致了其在污水厂、自然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高水平残留,由此所导致的污染问题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从源头减少抗生素过度使用,采用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分析结果作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有效指导,能够为环境健康与安全提供保障。传统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只针对细菌的一种状态——游离态进行检测,而且分析耗时长。传统方法对于低浓度游离态细菌及生物膜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均缺乏检测手段。本研究利用微流控技术能够在微尺度下为连续流体提供原位检测的优势,开展对超低密度游离态细菌进行免标记计数,建立以连续流培养方式对低密度游离态细菌培养并用于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的一体化微流控系统,通过精确控制培养条件对低初始浓度微生物生物膜进行培养并对亚微升级生物膜的生长状态进行原位免标记检测。本研究为快速检测抗生素敏感性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并对微米尺度的生物膜污染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解决抗生素敏感分析中待测细菌样品浓度低、样品量少导致的难以检测问题,研发了电极与检测电路高度集成的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器件,并优化了激励电极、屏蔽电极和检测电极的间距,讨论了不同激励频率下的信噪比,测试了检测器在不同缓冲液下的线性关系和检出限。良好的性能实现对104~106cells/m L浓度下大肠杆菌的单细胞计数分析。为保证装置的普遍适用性,针对高浓度细菌的快速检测,通过优化细菌背景溶液盐度,采用19 mg/L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作为背景溶液实现了对106~108cells/m L大肠杆菌的浓度检测。大肠杆菌经激发频率为60~120 k Hz的电检测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菌存活率,结果表明电检测后细菌存活率不受影响,存活率高于96%。采用此方法对浓度为104~108cells/m L细菌进行检测,样品用量仅需50μL。为解决细菌低初始浓度下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周期长的问题,研发了集快速培养与动态监测于一体的微流控系统。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微流控芯片,芯片由上层通道层、中间培养室层、下层气路层组成。采用此芯片对游离态细菌在微尺度下以连续流培养方式进行快速培养,并利用同时形成的6种抗生素浓度梯度,检测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通道层不仅为培养室提供连续流培养基,同时混合通道的特殊结构可用于实现抗生素浓度梯度形成,通过在通道中设计70μm×100μm菱形微阵列结构促进混合效果,将混合通道长度缩短至9 mm,混合效果通过COMSOL软件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荧光素实验的验证结果保持一致。直径为1.0 mm、深度为1.2 mm的单个培养室与上层通道构成凸缘结构,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细菌在连续流培养过程中受剪切力的影响。气路层由36个阵列组成,对应置于培养室底部,每个阵列由25条宽度15μm深度5μm通道组成。利用优化后的三维芯片,以连续流培养方式实现了大肠杆菌在微尺度下的培养,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延迟时间缩短至0.06 h,说明细菌对微尺度环境适应速度更快。在此基础上,实验定量分析了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在低样品浓度条件下,6 h内测定了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解决细菌生物膜形成初期观测难的问题,研发了集快速培养生物膜与原位检测于一体的微流控系统,并对生物膜形成初期受剪切力影响、抗生素胁迫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设计并制作了12 mm2的培养室,培养室内设置54μm×40μm微柱阵列。采用此芯片可以促进细菌在微尺度下快速形成生物膜,并实现对生物膜的原位观察与表征。连续流动的培养基可以带走游离态的细菌,微柱阵列能够降低液体的平均速度,避免流动的培养基对细菌产生直接的冲击。研究表明培养基剪切速率大于83.3 s-1时,随着连续流流速的提高,生物膜形成的速度会逐步加快;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培养的不同时期(1 h、3 h、5 h、7 h后)暴露于相同浓度的阿莫西林,能够加速生物膜的生长,对阿莫西林耐受程度增强。此外,研究了活性污泥中混合细菌在微尺度下形成生物膜的特性,实验表明,混合菌更易形成生物膜,并且对阿莫西林完全不敏感。

李瑶[6](2020)在《点衍射干涉波前检测系统高精度误差校正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精密光学系统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精尖领域广泛应用,对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光学元件作为光学系统的基础单元,其加工质量是制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因而对光学元件面形精度的检测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极紫外光刻机为例,要求投影光刻物镜中单个光学元件面形精度高达亚纳米量级,然而作为当前行业检测标准的ZYGO干涉仪的测量精度也只能达到λ/40(λ=632.8nm)。因此,点衍射干涉技术应运而生,其凭借微孔截面衍射产生近乎理想的球面参考波,打破了传统干涉方法中标准参考镜加工精度对系统检测精度的限制,从而在理论上有望实现亚纳米量级的面形测量精度。然而,该技术在实施中尚存在位相解调精度不高、低反镜光强对比度不足以及非共路干涉成像误差等问题,影响了其理论精度的实现。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针孔点衍射干涉波前检测系统高精度误差校正研究。建立了点衍射干涉检测系统方案,对其中产生高质量点衍射球面波的针孔和纳米线波导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和优化设计。基于自编光线追迹程序建立点衍射干涉(Point Diffraction Interferometry,PDI)系统仿真模型,为下文系统优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讨论了基于Gram-Schmidt正交化的Zernike波前拟合技术,实现离散采样点的位相重构。由于移相器不准和环境扰动等原因会引入相移误差,从而导致位相重构准确度下降,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相关的自校正位相解调算法(Self Phase Retrieval Algorithm Based on Linear Correlation,LCA)。通过求解相关系数来搜索差分强度图的最优线性组合系数,进而利用线性组合系数求得相移量和待测位相。该算法无需预知相移量,降低了对移相器性能和环境稳定性的要求。相较于其他自校正算法,整个位相恢复过程没有复杂的数学变换和迭代运算,可快速准确地进行高精度位相重建。提出了基于偶次非球面四分之一波片(Even Aspheric Quarter-Wave Plate,EAQWP)的偏振点衍射干涉对比度增强技术,利用偏振器件变换光束偏振态,解决低反射率球面镜检测时对比度不足的问题。普通波片通常应用在平行光路中,但在大数值口径球面波光路中会引入畸变像差,因此优化设计了凸面为偶次非球面的平凸透镜基底波片,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波像差分析。针对该波片位姿误差引入的波像差,建立了差分复原模型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波片安装于设计的理想位置,测量不同数值孔径待测镜时无需重复装调,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繁琐性,并且避免了由此引入的随机误差。针对非共路干涉中引入的成像镜像差问题,提出了无成像镜的点衍射干涉技术(Free-Lens Point Diffraction Interferometry,FLPDI)和逆向衍射波前重构算法。去除成像镜后,待测镜和CCD像面的关系由共轭成像变为衍射成像,干涉图中有明显的衍射环,已不能反映真实的待测镜面形分布。因此,建立了基于虚拟透镜的衍射波追迹模型对衍射成像进行理论推导,进而通过逆向衍射准确追迹到待测镜面的复振幅,重构出全口径无衍射效应的待测镜面形。该方法利用虚拟透镜去除球面波位相因子,直接采用平面波角谱理论进行衍射传输,解决了球面波衍射传输过程中采样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差分泽尼克系数矢量的系统原理误差校正方法,并对CCD倾斜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控制。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对直条纹、圆条纹和复杂条纹的干涉图进行位相解调,得到的残余误差RMS值分别为0.0296rad、0:0617rad和0.0314rad,验证了位相解调算法的准确性。然后,利用差分复原模型对设计波片的位姿误差进行校正,将轴向位置偏差、垂轴偏差和倾斜偏差控制在0.017mm、0.004mm和0.660’以内时,可实现残余误差PV值优于0.001λ。对反射率0.04、数值孔径0.5的球面镜进行实验,测量结果与ZYGO干涉仪对比的残余误差PV和RMS值仅为0.0167λ和0.0025λ,验证了偏振对比度增强技术可有效提高大数值孔径低反镜面形的检测精度。最后,去除实验系统成像镜,对NA0.05的球面镜进行测量,应用逆向衍射算法追迹到去除衍射效应的待测镜面形,其PV为0.1825λ,RMS值为0.0300λ,相较于逆向追迹前的位相分布有明显减小,将其和ZYGO测量的结果比较,面形形状取得了很好的吻合。

冯方[7](2020)在《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平板显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兴起使得平板显示屏生产制造规格越来越大。在液晶面板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缺陷检测,则可以在确保产品良率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倾斜式平板显示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常用来检测液晶面板缺陷,为了满足大尺寸液晶面板检测需求,仪器设备需具备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等特点。在此系统中,运动控制是设备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液晶面板检测的基础。基于运动控制器MP2300S与伺服驱动模块,输入输出模块设计了控制系统,实现多轴运动控制。根据仪器检测流程,利用MPE720软件编写程序实现电机运动控制和整机逻辑控制。以PPC-3120工业平板电脑作为人机界面触摸屏,基于MFC以及多线程技术进行软件开发,实现了人机交互界面与MP2300S的数据交换,与图像处理单元和远程监视单元通信的功能。最后对整机进行测试分析,实现了系统的运动控制和时序控制,旋转电机运行速度平稳性基本符合系统功能要求。

黄易杨[8](2020)在《相位测量偏折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不同电子产品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而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检测系统至关重要。构成电子产品的各类元件中,光学元件的质量检测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受限于现有方法的检测速度和精度,目前工厂中的光学元件监测主要还是依靠人眼检测法,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检测效率、检测稳定性,也不利于工人健康,因此亟需改变。本文以结构光检测中的相位测量偏折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调制度辅助的相位测量偏折术,该方法被称为结构光调制度分析技术(Structured-Light Modulation Analysis Technique,SMAT),该技术适用于镜面物体和透明物体的脏污及缺陷检测,具体可通过光线反射系统和光线透射系统来实施。根据该技术,本文的具体的研究内容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在基于定向反射光线的前提下,分析得出了被测物体上存在脏污或缺陷时入射光线的变化情况,由此利用光度学原理首次建立得出了SMAT的光度学调制度模型。此外,针对透明物体的脏污及缺陷检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透射式检测系统。在SMAT模型的指导下,利用反射系统和透射系统进行的相关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MAT的调制度结果可以排除环境光干扰,清楚地反映出脏污及缺陷信息,由此可见SMAT的有效性。2、为了更精准地描述SMAT的检测机理并指导系统优化工作,根据被测物体上存在脏污或缺陷的具体面形,对SMAT进行了数学模型的重新构建。该改进模型可以解释调制度图中的差异化响应这类SMAT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相关的仿真和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调制度差异化响应导致的信息采集不完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种新的调制度融合算法用以完整地捕获脏污和缺陷信息。3、采用了一种灰度值补偿的算法,对采集到的条纹图进行非线性误差补偿,此时无须为减轻系统的非线性误差而增加相移步数,由此达成了调制度的快速检测。通过与同样步数未补偿的调制度结果、更多步数的未补偿调制度结果的对比,验证得出了该种新型检测方式的有效性。

田熙[9](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吸液芯套印检测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是以透明玻璃为基础材料,将热管原理与LED光源结合的一种新型光源。吸液芯是由玻璃微珠油墨套印在荧光点阵玻璃上所制成的散热组件。该散热组件是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吸液芯套印过程中,目前仍采用人工目测吸液芯掩模板与荧光点阵玻璃之间的位置偏差的方法完成套印,该方法套印精度低,稳定性差,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针对此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测量吸液芯掩模板与荧光点阵玻璃之间位置偏差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精准测量吸液芯掩模板与荧光点阵玻璃的位置偏差,解决了实际生产中吸液芯套印精度低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方案的设计。搭建硬件系统,提出一种使用双工业相机分别采集整体套印区域中的两个局部区域的图像的方法,该方法既提高了系统检测精度又反映了整体偏差情况。设计位置偏差检测方案,提出一种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荧光点阵玻璃和吸液芯掩模板自身特征区域,并基于特征区域获取位置偏差的方法,该方法节省了印刷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2)偏差检测算法的设计。提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特征区域中心坐标的检测算法,该检测算法首先对采集的彩色图像进行预处理,其次基于颜色模式RGB(红色,绿色,蓝色)或HSV(色相,饱和度,亮度)将彩色图像分离成三个通道的图像,针对各通道的特征采用最佳通道图像进行阈值分割,然后使用形态学处理方法和区域变换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特征区域提取,最后获取特征区域的中心坐标并转换为实际物理坐标。提出了使用特征区域中心实际物理坐标进行偏差计算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精准地计算吸液芯掩模板与荧光点阵玻璃的位置偏差值。(3)系统设计及实验分析。以Visual Studio 2019为平台,完成了偏差检测软件的设计,实现了位置偏差检测。最后进行30次吸液芯套印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偏差检测系统套印的吸液芯在x,y方向的套印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03mm和0.04mm,满足吸液芯套印x,y方向误差均<0.05mm的实际生产要求。

于颢彪[10](2019)在《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的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光干涉技术基于宽光谱低相干垂直扫描测量,可实现对阶跃型元件的三维形貌测量。其检测范围受限于干涉物镜的视场,针对集成电路、微结构等光电器件的宽场形貌检测需求,目前多采用拼接测量方案。为了提升宽场测量效率,研制大视场的白光干涉物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从结构选型、理论设计、加工与装校等几个方面出发,研制了一款视场60mm、工作波段450~750nm的0.5倍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在分析现有的干涉物镜结构基础上,提出一种集Mirau型与Fizeau型组合特征的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结构,其分光平板与参考平板倾斜、无中心遮拦。因其光谱宽、像差校正困难,光学系统设计时,采用多片氟化钙材料校正二级光谱和复消色差。同时分别以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调制传递函数)和RMS-Spot Radius(光斑半径均方根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公差分析,给出合理的系统公差数据结果。物镜系统总长297mm,光学元件的最小口径15mm,最大口径66mm,由三个组分构成,具有物方远心特征。由于各组分口径差异大,系统所需的镜筒较长,安装镜片的径深很大,镜片安装定位与装校困难。针对这一难题,在机械结构设计时提出了一种三段式间隙配合结构,将系统的俯仰倾斜和同轴度要求分配到各组分机械结构中。前组为干涉部分,承担物镜俯仰倾斜调校功能,俯仰倾斜调校采用隔圈补偿法;中后组为成像部分,承担物镜中心偏调校功能。装校时提出了一种主动式装校方案,使用螺钉分别调整各透镜和其镜框在镜筒中的相对位置,并利用中心偏测量仪测试透镜中心偏,使其面倾角在系统要求的3′之内,保证系统光轴一致性。最后对物镜各组分进行对接,完成装校并测试物镜的性能。

二、新型的平板玻璃检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的平板玻璃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可见及近红外多路谷物色选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色选机发展现状
        1.2.1 色选机概述
        1.2.2 色选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色选光电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谷物色选光电检测系统研究
    2.1 色选光电检测系统
        2.1.1 色选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1.2 光电检测系统结构特点
    2.2 色选光电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
    2.3 色选光电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2.3.1 分光方式的确定
        2.3.2 光学系统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光系统的设计与制备
    3.1 分光棱镜设计理论基础
        3.1.1 分光棱镜设计
        3.1.2 滤光膜的设计理论
    3.2 三路分光棱镜系统结构的设计
        3.2.1 分光棱镜组合结构
        3.2.2 三路分光棱镜尺寸参数设计
        3.2.3 三路光的放大倍率差
    3.3 三分色滤光膜的研制
        3.3.1 设计指标的确定
        3.3.2 膜系的设计
        3.3.3 三分色滤光膜的制备
        3.3.4 光谱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谷物色选镜头测试与分析
    4.1 三路光焦距检测
    4.2 谷物色选镜头光谱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2.4 展望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附件2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在线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颗粒粒径在线测量的研究进展
        1.2.2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在线测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特征研究方法
    2.1 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
        2.1.1 声发射理论基础
        2.1.2 典型的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
    2.2 声发射信号处理方法
        2.2.1 参数分析法
        2.2.2 波形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特征分析
    3.1 实验装置及条件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条件
    3.2 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时频域特征
        3.2.1 信号时域特征
        3.2.2 信号频域特征
    3.3 影响单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的因素分析
        3.3.1 颗粒粒径
        3.3.2 碰撞速度
        3.3.3 颗粒种类
        3.3.4 碰撞位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声发射信号时域特征参数的颗粒粒径测量
    4.1 测量原理
    4.2 实验装置及条件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条件
    4.3 时域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
    4.4 基于声发射信号峰值的颗粒粒径测量
        4.4.1 非弹性碰撞理论
        4.4.2 颗粒粒径反演模型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基于声发射信号能量的颗粒粒径测量
        4.5.1 颗粒碰撞声发射信号能量
        4.5.2 颗粒粒径反演模型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力输送管道中颗粒粒径的在线监测
    5.1 实验平台及条件
        5.1.1 实验平台
        5.1.2 实验条件
    5.2 信号峰值检测算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原始声发射信号
        5.3.2 颗粒粒径测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结合微流控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及其检测细胞和类器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传感器概述
        1.2.1 离子选择电极ISE
        1.2.2 离子敏场效应管ISFET
    1.3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概述
        1.3.1 LAPS的光寻址能力
        1.3.2 LAPS的应用
        1.3.3 LAPS的最新研究进展
    1.4 微流控芯片技术概述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APS)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半导体器件
        2.2.1 能带结构
        2.2.2 掺杂
        2.2.3 场效应传感器
    2.3 LAPS的工作原理
        2.3.1 LAPS的典型结构
        2.3.2 LAPS的信号检测机理
        2.3.3 LAPS的测量模式
        2.3.4 LAPS的时空分辨率
    2.4 小结
第三章 结合微流控器件的LAPS系统检测细胞酸化率
    3.1 引言
    3.2 设计原理
        3.2.1 细胞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3.2.2 酸性产物检测原理
    3.3 传感器及检测系统搭建
        3.3.1 LAPS芯片设计
        3.3.2 微流控LAPS检测单元设计
        3.3.3 微流控除泡器设计
        3.3.4 传感器检测系统搭建
    3.4 传感器及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3.4.1 微流控LAPS检测单元性能测试
        3.4.2 微流控除泡器性能测试
        3.4.3 人肝癌细胞HepG2 培养与接种
        3.4.4 细胞外酸化率实时监测
    3.5 小结
第四章 结合多孔膜微腔的LAPS系统检测乳酸菌糖代谢
    4.1 引言
    4.2 设计原理
        4.2.1 乳酸菌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4.2.2 乳酸菌酸性产物检测原理
    4.3 结合多孔膜微腔的LAPS传感器系统设计
        4.3.1 局部减薄的LAPS传感器芯片设计
        4.3.2 多孔膜微腔LAPS检测单元及系统设计
    4.4 传感器及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4.4.1 传感器检测单元性能测试
        4.4.2 鼠李糖乳杆菌的培养与接种
        4.4.3 鼠李糖乳杆菌代谢的实时监测
    4.5 小结
第五章 结合硅橡胶膜的离子敏LAPS检测胞外多种离子
    5.1 引言
        5.1.1 液接式ISE与全固态ISE
        5.1.2 ISM与固态接触之间水层的形成
        5.1.3 增塑剂的影响与硅橡胶材料
    5.2 设计原理
        5.2.1 导电聚合物内层抑制水层的原理
        5.2.2 氧化铝材料p H检测原理
    5.3 多参数硅橡胶膜ISLAPS传感器设计及检测系统设计制作
        5.3.1 材料与试剂
        5.3.2 局部减薄的LAPS传感器芯片设计
        5.3.3 硅橡胶ISM的制备与检测单元封装
        5.3.4 多参数ISLAPS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设计
    5.4 多参数ISLAPS系统性能测试
        5.4.1 灵敏度标定
        5.4.2 电位选择性系数评估
        5.4.3 多参数ISLAPS的长期稳定性
        5.4.4 实际样品分析
    5.5 ISLAPS传感器性能评估
        5.5.1 多参数ISLAPS实现方式选择
        5.5.2 硅橡胶离子敏感膜的性能评估
    5.6 小结
第六章 高分辨率LAPS扫描成像系统检测类器官阻抗图像
    6.1 引言
    6.2 类器官技术概述
    6.3 超薄硅层玻璃基底LAPS芯片(SOG)的设计与加工
    6.4 采集卡LAPS检测系统
        6.4.1 数据采集卡USB-6343 简介
        6.4.2 恒电位仪电路设计
        6.4.3 锁相放大器程序设计
        6.4.4 采集卡LAPS检测系统结果测试
    6.5 LAPS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搭建
        6.5.1 硬件设计
        6.5.2 软件设计
    6.6 LAPS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性能评估
        6.6.1 LAPS扫描图像的分辨率测定
        6.6.2 小鼠嗅上皮类器官阻抗图像检测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低密度细菌培养检测集成微反应器建立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对环境的危害
        1.2.1 抗生素污染及其危害
        1.2.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危害
    1.3 传统抗生素敏感性分析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1 传统的游离细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技术
        1.3.2 生物膜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及传统检测技术
    1.4 微流控技术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应用
        1.4.1 微流控技术用于研究细菌的优势
        1.4.2 游离细菌抗生素敏感分析的微流控技术研究现状
        1.4.3 细菌生物膜在微流控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
        2.2.2 微生物培养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分析方法
        2.3.2 细菌活性表征
        2.3.3 细菌染色方法
        2.3.4 细菌形态观察
        2.3.5 传统方法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2.3.6 生物膜细菌生长量及生长速度测定
        2.3.7 活性污泥高通量测序
第3章 基于非接触电导检测的低密度游离态细菌计数分析系统的建立
    3.1 引言
    3.2 基于PCB的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系统的研发
        3.2.1 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的原理与设计
        3.2.2 样品的进样方式对样品池中细菌状态的影响
    3.3 非接触电导检测系统的建立于优化
        3.3.1 非接触电导检测电极间距的优化
        3.3.2 非接触电导检测激发频率的优化
        3.3.3 非接触电导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3.4 非接触电导检测条件优化
        3.4.1 细菌活性检测条件的优化
        3.4.2 非接触电导检测细菌的理论分析
        3.4.3 细菌数量检测条件的优化
        3.4.4 溶液盐度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游离态细菌连续流培养与检测微系统建立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微流控细菌培养与检测系统的建立
    4.3 连续流细菌培养芯片的设计与优化
        4.3.1 微流控芯片的结构设计
        4.3.2 微流控芯片中混合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4.3.3 微流控芯片中连续流细菌培养室结构的优化
        4.3.4 微流控芯片培养室中营养方式的供给
    4.4 连续流培养细菌的光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4.4.1 光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4.2 光检测系统的检测准确性分析
    4.5 大肠杆菌在微尺度下的连续流培养特征
        4.5.1 大肠杆菌在芯片中培养方法的建立
        4.5.2 微尺度下大肠杆菌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
        4.5.3 芯片培养法与传统培养法的对比分析
        4.5.4 芯片培养法的优势分析
    4.6 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抑制特性研究
        4.6.1 传统培养法对抗生素抑制特性的研究
        4.6.2 芯片培养法对抗生素抑制特性的研究
        4.6.3 芯片培养法与传统培养法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膜培养与原位观察一体化系统的建立与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5.1 引言
    5.2 生物膜生长的微流控系统的建立
        5.2.1 生物膜培养及原位检测分析系统的组成
        5.2.2 生物膜生长芯片的设计
    5.3 生物膜在微尺度下的生长特征
        5.3.1 生物膜在微尺度下培养方法的建立
        5.3.2 生物膜在微尺度下的生长特征与原位表征
        5.3.3 流速对微尺度下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5.4 抗生素胁迫对微尺度下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5.4.1 抗生素浓度对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5.4.2 抗生素暴露时期对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5.5 抗生素胁迫对微尺度下活性污泥微生物膜生长特性的影响
        5.5.1 抗生素胁迫对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5.5.2 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点衍射干涉波前检测系统高精度误差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点衍射波前的物理定义和质量评价研究
        1.2.1 物理定义
        1.2.2 点衍射波前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3 点衍射干涉技术研究现状
        1.3.1 点衍射干涉技术研究历史概述
        1.3.2 光纤点衍射干涉技术
        1.3.3 针孔点衍射干涉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2 高精度点衍射干涉检测技术
    2.1 PDI检测系统布局和原理
        2.1.1 系统布局
        2.1.2 基本原理
        2.1.3 系统误差分析
    2.2 PDI系统建模和仿真
        2.2.1 光线追迹基本理论
        2.2.2 基于光线追迹理论建立PDI模型
        2.2.3 点衍射系统模型仿真实例分析
    2.3 点衍射球面波光源分析研究
        2.3.1 针孔PDSWS
        2.3.2 纳米线波导PDSWS
    2.4 波前正交拟合技术
        2.4.1 标准Zernike多项式
        2.4.2 Gram-Schmidt正交化法
    2.5 本章小结
3 相移干涉图位相解调技术
    3.1 相移干涉原理和经典相移算法
        3.1.1 相移干涉原理
        3.1.2 Hariharan算法相移误差校正
    3.2 LCA的基本原理和可行性分析
        3.2.1 基本原理
        3.2.2 LCA波前重构流程
        3.2.3 可行性分析
    3.3 LCA仿真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AQWP的偏振点衍射干涉技术
    4.1 PPDI的基本原理和误差分析
        4.1.1 基本原理
        4.1.2 波片误差分析
    4.2 EAQWP的优化设计和误差分析
        4.2.1 优化设计原理
        4.2.2 波前误差分析
    4.3 EAQWP的位姿误差分析与校正
        4.3.1 位姿误差分析
        4.3.2 差分复原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FLPDI系统建模和波前重构算法
    5.1 成像镜成像误差问题
    5.2 FLPDI系统衍射波追迹建模
        5.2.1 基于虚拟理想透镜的衍射波追迹模型
        5.2.2 模型衍射追迹理论
    5.3 逆向衍射波前重构算法
        5.3.1 基本原理
        5.3.2 算法流程
        5.3.3 波前重构实例
    5.4 系统几何误差分析与校正
        5.4.1 原理误差的分析与校正
        5.4.2 CCD倾斜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精度点衍射干涉系统检测实验
    6.1 高精度点衍射干涉球面面形检测实验系统
        6.1.1 实验系统布局
        6.1.2 验证实验设计
    6.2 相移干涉图相移误差校正实验
        6.2.1 传统Hariharan算法相移误差校正实验
        6.2.2 LCA算法位相重构实验
    6.3 基于EAQWP的偏振点衍射干涉检测实验
        6.3.1 EAQWP位姿误差校正实验
        6.3.2 低反射率球面镜面形检测实验
    6.4 FLPDI检测实验
        6.4.1 去除成像镜前后干涉图效果实验
        6.4.2 逆向衍射波前重构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总体规划与硬件设计
    2.1 倾斜式自动光学检测仪器的基本架构与工作流程
    2.2 倾斜式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3 控制模块设计
        2.3.1 运动控制器MP2300S
        2.3.2 人机交互界面触摸屏
        2.3.3 M-II总线
    2.4 伺服驱动模块设计
        2.4.1 SGM7J系列电机
        2.4.2 伺服单元设计
    2.5 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2.6 电源模块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软件总体规划设计
    3.2 编程环境
    3.3 初始化功能实现
    3.4 运动程序和辅板程序
    3.5 正常模式实现
    3.6 工程模式实现
    3.7 与人机界面信息交互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4.1 程序架构设计
        4.1.1 人机界面功能规划
        4.1.2 软件程序架构
    4.2 人机界面设计
        4.2.1 功能分析与总体规划
        4.2.2 布局设计与功能实现
    4.3 多线程设计
        4.3.1 系统启动
        4.3.2 线程间通信
    4.4 人机界面通信
        4.4.1 扩展MEMOBUS协议
        4.4.2 数据结构
        4.4.3 通信网络
        4.4.4 socket编程
        4.4.5 IMP指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式运动控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输入输出量测试
    5.2 软件功能与开关量测试
    5.3 电机运动性能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8)相位测量偏折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元件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结构光调制度分析技术的镜面及透明物体检测
    2.1 调制度辅助的相位测量偏折术基本原理
    2.2 调制度检测及均匀平面光检测的数学模型
        2.2.1 基于反射系统的调制度检测模型推导
        2.2.2 基于透射系统的调制度检测模型推导
        2.2.3 基于均匀平面光照明的检测模型推导
    2.3 光源改变对模型输出的影响
        2.3.1 入射光源区域的增大
        2.3.2 入射光源位置的偏移
        2.3.3 仿真分析
    2.4 实验验证
        2.4.1 基于调制度及均匀平面光照明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2.4.2 基于反射系统和透射系统的调制度检测优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光调制度分析技术的数学模型改进研究
    3.1 原有模型的应用局限
    3.2 改进的调制度检测的数学模型
        3.2.1 缺陷检测的光度学模型
        3.2.2 基于反射系统的调制度检测模型推导
        3.2.3 基于透射系统的调制度检测模型推导
    3.3 基于改进模型的仿真
        3.3.1 基于光通量的模型仿真及分析
        3.3.2 基于调制度的模型仿真及分析
    3.4 实验验证
        3.4.1 基于反射系统及透射系统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3.4.2 调制度融合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度值校正的调制度快速检测
    4.1 误差分析
    4.2 非线性误差的灰度值补偿算法
    4.3 算法实践及结果对比
    4.4 光学元件快速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机器视觉的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吸液芯套印检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套印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机器视觉技术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理论基础及研究目标
    2.1 圆管形热管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 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1 光源基板
        2.2.2 热管腔体
        2.2.3 吸液芯
        2.2.4 工作原理
    2.3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难点
    2.4 本章小结
3 检测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方案
        3.1.1 系统概述
        3.1.2 系统总体检测流程
    3.2 图像采集方案
        3.2.1 双工业相机设计
        3.2.2 图像采集区域设计
        3.2.3 图像特征区域的选取
    3.3 硬件系统组成
        3.3.1 工业相机
        3.3.2 镜头
        3.3.3 光源
        3.3.4 图像采集卡
    3.4 图像处理方案
        3.4.1 图像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3.4.2 图像处理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偏差检测算法设计
    4.1 图像预处理
    4.2 图像分割
        4.2.1 荧光点阵玻璃图像分割
        4.2.2 吸液芯掩模板图像分割
    4.3 特征区域提取
        4.3.1 荧光点阵玻璃图像特征区域提取
        4.3.2 吸液芯掩模板图像特征区域提取
    4.4 特征中心坐标获取
    4.5 坐标转换
    4.6 偏差计算
    4.7 本章小结
5 偏差检测软件的实现及实验
    5.1 界面和功能分析
    5.2 实验
        5.2.1 实验过程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的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形貌检测技术概述
    1.3 白光干涉物镜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结构选型及设计理论基础
    2.1 白光干涉仪的基本构造
    2.2 经典白光干涉物镜
        2.2.1 Michelson型白光干涉物镜
        2.2.2 Mirau型白光干涉物镜
    2.3 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的结构型式
    2.4 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设计理论基础
        2.4.1 用于白光的复消色差干涉物镜
        2.4.2 远心光路型式的白光干涉物镜
    2.5 本章小结
3 干涉物镜光学系统设计
    3.1 光学系统参数确定
    3.2 光学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3.2.1 物镜光学系统设计
        3.2.2 物镜光学系统优化及评价指标
    3.3 公差分析
        3.3.1 公差分析表
        3.3.2 以MTF为评价指标
        3.3.3 以RMS-Spot Radius为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干涉物镜光机结构设计
    4.1 光学零件图的绘制
    4.2 干涉物镜机械结构设计
        4.2.1 机械结构设计方案
        4.2.2 物镜前组机械结构设计
        4.2.3 物镜中组机械结构设计
        4.2.4 物镜后组机械结构设计
    4.3 机械结构设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干涉物镜装校实验研究
    5.1 光学定中心原理
        5.1.1 中心偏及其表达形式
        5.1.2 定中心技术的基准轴选取
        5.1.3 反射式定中心原理
    5.2 干涉物镜定中心装校
        5.2.1 物镜后组装校
        5.2.2 物镜中组装校
    5.3 镜筒对接
    5.4 干涉物镜检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6.3 课题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新型的平板玻璃检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见及近红外多路谷物色选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席佩花.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颗粒粒径在线监测研究[D]. 张国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结合微流控的光寻址电位传感器及其检测细胞和类器官的应用研究[D]. 梁韬. 浙江大学, 2021(01)
  • [5]低密度细菌培养检测集成微反应器建立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D]. 张笑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点衍射干涉波前检测系统高精度误差校正技术研究[D]. 李瑶. 浙江大学, 2020(02)
  • [7]倾斜式玻璃检测系统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 冯方.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相位测量偏折术关键技术研究[D]. 黄易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机器视觉的热管式大功率LED光源吸液芯套印检测研究与实现[D]. 田熙.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10]大视场白光干涉物镜的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D]. 于颢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新型平板玻璃检测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