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上网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变革性影响

零售商上网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变革性影响

一、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逐原[1](2017)在《作为劳动的传播:技术—权力关系中的网络用户劳动及其报酬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着名的传播学者丹·席勒有关传播与劳动的研究给世人较为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回归到劳动的范畴之中来探讨传播,传播研究才能得到有效的推进。纵观整个传播的历程,它就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之中不断创造新的传播工具、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的过程。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在信息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技术形式,它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比特空间,为人类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人们可以不分身份、地域、年龄和性别地投入到网络空间中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无疑已嵌入到了经济的基础结构之中,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传播学的视野来说,网络空间中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丹·席勒认为传播是一种生产性劳动,指出人们通过传播可以创造信息产品、形成共识。这一观点可以从马克思对生产性劳动的阐述中找到理论支撑。马克思认为,只要劳动为资本家创造了高于它的必要成本的剩余价值,它就是生产性的。在网络这一新传播科技的赋权下,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能为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创造大量财富,也就意味着其能创造巨额剩余价值,因而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既然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那就意味着从事信息传播的人就是劳动者。一般来说,网络的使用者即为网络用户,而使用网络必然会存在信息的传播行为。因而,网络用户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的重要劳动者,成了推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如果将网络看成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生态系统,那么网络用户这个劳动者的信息生态位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在网络技术的赋权下,网络用户生产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网络媒介的职业化的信息生产量,网络用户的信息搜索、点击浏览、生产内容等劳动,是网络媒介盈利的重要来源,也是广告商重点关注的东西。也就是说,网络媒介的信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广告商的产品售卖,以及个体、组织等对网络信息的利用,都围绕着网络用户的劳动来展开,由此可见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正是以网络用户这一重要的劳动者为依托,网络媒介才开发出了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以及网络游戏经济等一系列的网络经济模式,使得网络媒介资本的增值路径发生了变化,并使网络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规律。但是,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技术的赋权对象除了网络用户外,该包括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网络技术在为网络用户进入网络空间的劳动提供便利条件,使网络用户劳动的空间得以大大解放的同时,也为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通过网络技术将权力隐身起来,通过经济、文化等权力资本控制网络用户的劳动过程,将网络用户的劳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提供了保障性条件,使网络用户的劳动始终处于网络媒介的权力体系之中。与现实社会中的生产不同,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即新的生产力和变异的生产关系。就新的生产力来说,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是新的——劳动者是广大网络用户、劳动工具是人的大脑、劳动对象是信息及电脑等资源。就变异的生产关系来说,除网络媒介的雇佣员工(只是网络用户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人,通常用OGC来表示)可按合同规定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外,绝大部分网络用户(通常用UGC来表示)都没有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但他们却不断地投入时间、经济、文化等资本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遭受着最为彻底的剥削,但网络用户并没有理由要求网络媒介为之支付报酬,因为他们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雇佣关系,网络媒介巧妙地搭建网络劳动平台,吸引网络用户劳动,这其实是一种范在化雇佣(使用平台即被雇佣),但是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网络用户的劳动过程、与网络媒介的劳动关系均被遮盖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异化的生产关系:数量巨大的UGC群体利用自己的电脑等生产资料以及大脑等劳动工具进行劳动,却被网络媒介在没有支付任何经济报酬的情况下剥削了所有的劳动成果。在网络用户的劳动中,网络用户这种劳动力也得以不断地生产出来,而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也不断地征用着网络用户这种劳动力。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也包括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恢复,新一代劳动者的再生产,以及熟练、复杂的劳动力再生产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即在不断被资方的出卖中实现再生产、再生产借助了精神享受这一方式、再生产中没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再生产的成本被网络媒介巧妙地转嫁到了劳动者或(及)其亲友身上,且网络媒介通过技术、经济等资本权力消除了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对抗性。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征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关系从合同到“泛化雇佣”、征用对象从技能型人员到普通大众、征用程序也从严格按照招聘程序向开放性(面向广大网络用户随时随地进行)转变。在网络用户的劳动中,劳动报酬问题是人们较为关心的问题。网络用户主要有OGC、PGC、UGC等三种群体,他们都在为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创造者巨大的剩余价值。其中OGC群体是网络媒介的员工,他们与网络媒介之间签订了雇佣合同,可以定期从网络媒介那里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PGC群体如网络写手等等通过其专业化的信息生产,偶尔也能够从网络媒介那里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而数量庞大、专业性不强的UGC群体,则完全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报酬,且其生产信息产品的成本还要由自己或(及)亲友承担,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全是超额剩余价值。吊诡的是,在存在巨大经济剥削的情况下,网络用户仍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劳动之中。究其原因,是网络媒介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将传播科技、信息、劳动、劳动力、劳动时间、劳动空间、劳动中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以及娱乐与情感体验等网络用户劳动中的众多因素商品化了,且巧妙地遮盖了劳动的过程和劳动关系,使网络用户很难意识到自己在为网络媒介劳动。此外,网络用户乐此不疲地劳动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和声望、社会规范、信任、互惠(分享)、社会道德、公共精神、家庭及宗亲关系等诸多社会资本范畴内的非经济报酬,以及求知欲望得以满足、娱乐天性得以满足、情感体验得以进行等社会资本范畴外的非经济报酬,而这些非经济报酬形式更符合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报酬需求。

李嘉[2](2017)在《论微商交易行为的经济法规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介的发展,智能手机与掌上电脑的普及,为电子商务营销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平台,微商交易是基于微信平台,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目前我国尚未从经济法角度对微商交易行为作出专门立法,且相关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微商的长远发展,对微商交易行为进行经济法规制势在必行。本文对微商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通过对微商交易行为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经营者不正当竞争、支付安全、监管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证明微商交易行为迫切需要经济法进行规制。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经济法规制的启示,拟从立法、行业自治、司法救济和行政监管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确保微商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李彤[3](2016)在《互联网环境下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实体零售店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现状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但近年来,网络零售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体零售店,再加之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下降,实体零售业面临多重压力。网络零售增长迅速,实体零售业绩下滑,互联网经济在改善商业效率的同时也让实体零售店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实体零售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路,实体零售店究竟如何在互联网经济下寻求发展,这既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本文中的案例HT轮胎店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借鉴国内外理论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支撑是STP理论和4P营销组合策略,STP理论是战略营销的核心,指的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4P理论指的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既是企业在实际营销活动中的指导,也是本文制定HT轮胎店营销策略的基础。其次,本文对案例背景进行了描述,即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显示出蓬勃生机,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驱动力。自2010年突破4万亿元以来,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每年以人民币2万亿元左右的增幅增长,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引擎。然而这大大冲击了实体零售业,实体零售店近几年来更是迎来了关门潮。在这种情势下,国家也在努力推进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提出了“互联网+”的计划,在背景描述的最后介绍了我国小车轮胎市场的现状,尤其是小车轮胎网络零售的情况。再者,在案例背景的基础上,本文对案例对象-HT轮胎店进行了分析,先是对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接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即通过中高级车主的目标市场选择和线上线下综合的服务差别化战略,制定了HT轮胎店的4P营销组合策略,并介绍了策略的实施情况,包括实施手段、实施效果和实施保障。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即企业在进行互联网的升级变革中,要注重体验优势、线上渠道分销、O2O和自媒体这四个方面,并结合案例从HT实体轮胎店、小车轮胎行业和实体零售店三个方面提出了管理建议。

杨瑾[4](2015)在《中国零售业消费者网购市场形态比较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网购发展兴起之初,零售业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明显滞后,消费者和网民结构呈现低龄和“草根化”的特征,这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消费者网购市场发展的形态。网购的主要导向和趋势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消费者文化的民主化进程”一个必要阶段就是品类杀手,在美国线下市场行业性的品类杀手曾经非常引人注目。中国在电商发展初期传统零售业没有完成市场的品类扩张,因此在中国线上的品类杀手当中,无论是何种电商形式,其宗旨都是打破和提升传统零售业在空间上的局限以及渠道过程中的效率,从而导致中国首先发展起来的网购形态是以价格和品类为主导的单纯互联网电商。由全民网商发起的淘宝双十一网络购物节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络交易日”,它标志着在中国市场上的单纯互联网电商达到了发展高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零售业的不断完善,消费者需求和网民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国的网络零售业在经历了品类和体量扩充之后,不仅要处理和传统零售商之间的博弈,还要进一步满足消费者更多的差异化需求,初级城市化阶段背景下低价仍是电商形态的关键导向。因此单纯的互联网电商发展延生出了以差异化和垂直化为要素的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服务。包括以唯品会为代表的垂直电商,此外它们也开始尝试和线下供应商合作开辟共赢的创新模式。参照西方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互联网零售业电商的另一个主要形态是线上线下融合的020电商。美国的零售业市场在线下进行了品类和形态的充分发展,在互联网零售发展阶段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和融合,但整个电商市场格局中传统零售业依然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在电商O2O融合方面有成功的经验。最显着的特征是线上线下的零售商并不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的营销手段,更多的企业实现了线上线下同价互补的良性促进。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零售上也已经开始涉足互联网,虽然不少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以苏宁云商为代表的O2O转型进一步显现出了融合型O2O电商的特征和趋势。本文对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当中的消费者网购的营销形态进行一个个案考察,我们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消费者网购放在媒介形态的数字化演变的分析框架之中,总结和归纳企业运用互联网作为直接进行商品交易的渠道在中国市场上呈现出的形态和特征,就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因素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比。

郭明晶[5](2012)在《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传统电子商务活动不断向移动网络平台延伸,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作为承载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应用的重要领域,不仅是泛在环境下电子商务演进的新形态,更是一类新兴的电子服务。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用户移动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服务质量已成为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创新与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移动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从移动电子商务特性出发,进行科学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是保障移动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开展、提高用户满意度的重要前提,也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开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是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推动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选择。论文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立足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将传统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与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相结合,针对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的基本属性,构建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多维度多层次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围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机制设计、控制体系建设和控制模型构建等关键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优化对策。文中附有图46幅,表36个。全文约11万字,共分为9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章介绍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与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移动电子商务及其服务质量。本章主要对移动电子商务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服务和服务质量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服务质量的评价要素,探讨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内涵与属性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度量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及其度量。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度量是实现服务质量有效控制的必要前提。在分析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基本特征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定义;根据服务质量组成维度,应用多维度多层次建模理论建立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度量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为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本章立足于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特性与具体要求,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控制目标定位;在详细分析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组成要素与组织架构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方法体系与技术体系的构建理论,提出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总体功能架构。第五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研究。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本章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多主体协同性、情境敏感性与动态交互性等特征,提出基于多元主体的协同控制机制、基于情境感知的自适应控制机制和基于多维交互的动态控制机制,并详细阐述了各项机制的运作机理。第六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模型的构建。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控制涉及众多环节,需要以流程化管理思想加以引导和推进。本章从质量控制的多维视角出发,探讨了控制流程建模中的资源整合与层次推进思路。在此基础上应用ARIS流程建模理论与方法对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了控制流程的统一框架与层次模型,并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与优化。第七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策略。针对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环境质量、交互质量、结果质量三个维度提出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服务质量控制策略,旨在提高服务绩效,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第八部分: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案例分析。针对京东商城提供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进行案例分析。第九部分: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全面梳理,提炼观点,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康善招[6](2002)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商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流通方式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围绕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基本框架、对商品流通方式的影响,以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宏观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电子商务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虚拟化、透明化、高效率等特征;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业企业的变化,信息流在商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物流配送系统和物流企业向信息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电子货币成为在线支付的主要手段,传统商业企业的功能弱化,新型的商业业态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革;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按照山低级向高级,由易到难,分地区、分阶段逐渐推广的原则,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和支撑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框架,以电子商务带动传统商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向欣[7](2000)在《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文中提出电子商务是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是一种全新的贸易形式和手段,对流通领域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它又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成果。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它大大超越了作为一般贸易手段的内在价值,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劳动的传播:技术—权力关系中的网络用户劳动及其报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理论概述及概念界定
        1.2.1 相关理论概述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技术与权力在劳动中的关系的研究
        1.3.2 关于网络用户劳动的研究
        1.3.3 关于网络用户劳动报酬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章小结
2 作为劳动的传播与作为劳动者的网络用户
    2.1 人类劳动形态的演变概述
        2.1.1 原始社会:劳动是与日常活动相混杂的活动
        2.1.2 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劳动是一种强制性的活动
        2.1.3 工业社会:劳动是一种高度组织化了的活动
        2.1.4 消费社会:劳动是一种符号
        2.1.5 信息社会:劳动是一种生活享受和精神生产的活动
    2.2 作为劳动的传播
        2.2.1 丹·席勒有关传播与劳动之关系的研究
        2.2.2 传播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
    2.3 作为劳动者的网络用户
        2.3.1 从马克思对劳动的论述看网络用户的劳动者定位
        2.3.2 网络用户是网络媒介的劳动者
        2.3.3 网络用户的类型
        2.3.4 网络用户劳动的主体性、属性、方式、工具及类型
    2.4 几种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的性质和作用
        2.4.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的性质和作用
        2.4.2 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的性质和作用
        2.4.3 数字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的性质和作用
        2.4.4 网络用户劳动使“盲点之争”趋于统一
    2.5 本章小结
3 处于技术赋权与资方权力控制中的网络用户劳动
    3.1 网络技术赋权与网络用户劳动空间的解放
        3.1.1 网络技术赋权与网络劳动空间的诞生
        3.1.2 网络技术赋权下网络用户劳动空间的解放
    3.2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资方权力的隐身与生产
        3.2.1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资方权力的隐身
        3.2.2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资方权力的生产
    3.3 资方控制:回归权力依附逻辑的网络用户劳动
        3.3.1 资方对网络用户劳动生产过程的控制逻辑
        3.3.2 资方对网络用户劳动生产过程的控制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及其劳动的价值
    4.1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4.1.1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及网络信息生态位概述
        4.1.2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4.1.3 网络用户在网络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2 网络用户劳动在网络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4.2.1 网络用户劳动开创了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2.2 网络用户劳动中网络经济资本增值路径的变化
        4.2.3 网络用户劳动中网络经济资本增值的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及劳动关系
    5.1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及劳动产品的价值
        5.1.1 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方式
        5.1.2 网络用户劳动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价格
    5.2 网络用户劳动情境中的劳动关系
        5.2.1 网络用户的劳动实践的变迁
        5.2.2 网络用户劳动中被遮盖了劳动关系
        5.2.3 被技术异化的劳动关系:无劳动合同的泛在化雇佣
    5.3 本章小结
6 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征用
    6.1 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再生产
        6.1.1 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与物质基础
        6.1.2 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的变化
        6.1.3 网络用户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对抗性的消解
    6.2 网络媒介对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征用
        6.2.1 技术赋权下网络用户劳动力征用方式的变化
        6.2.2 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征用过程和模式
        6.2.3 资方:依靠权力而实现无负担的网络用户劳动力的征用
    6.3 本章小结
7 网络用户劳动的经济报酬
    7.1 网络用户劳动的经济报酬状况
        7.1.1 OGC、PGC及UGC等网络用户群体获得经济报酬的状况
        7.1.2 被无偿转移的UGC群体所创造的财富
    7.2 深度经济剥削下的网络用户持续劳动的逻辑及其后果
        7.2.1 网络用户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及其受剥削的情况
        7.2.2 深度经济剥削下网络用户持续劳动的逻辑及后果
        7.2.3 激活网络用户的劳动潜能,搅动知识经济的静水
    7.3 本章小结
8 网络用户劳动的非经济报酬
    8.1 人类生产、消费目的的转变催生了新的报酬形式
        8.1.1 网络技术作用下人类生产和消费目的的转变
        8.1.2 生产和消费目的的转变催生了新的报酬形式
    8.2 网络用户劳动的非经济报酬形式
        8.2.1 社会资本报酬形式
        8.2.2 社会资本范畴外的非经济报酬形式
        8.2.3 非经济报酬下网络用户持续劳动的逻辑
        8.2.4 网络媒介对网络用户劳动所创造的非经济财富的剥削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嵌入到经济基础结构中的网络媒介
    9.2 网络用户劳动:与网络新资本形态相一致的劳动范式
    9.3 网络用户劳动的未来走向
    9.4 网络用户劳动给网络空间带来的忧患
参考文献
附录: 受访谈者名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论微商交易行为的经济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微商及微商交易行为
    第一节 微商及微商交易概述
        一、微商的概念界定
        二、微商交易行为的发展
        三、微商交易行为的特征
    第二节 微商交易行为引发的秩序与效率冲突
        一、微商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缺失
        二、微商交易中消费者怠于维权
        三、微商不正当竞争行为频发
        四、相关立法存在滞后性
        五、微商交易的监管制度缺失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的必要性
    第一节 微商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缺位
        一、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三、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四、侵犯消费者安全保障权
        五、侵犯消费者隐私权
        六、消费者求偿权难实现
        七、消费者受到欺诈
    第二节 微商交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滥
        一、仿冒行为频发
        二、滥发虚假广告
    第三节 微商交易中支付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
        一、缺乏监管和第三方平台保障
        二、缺乏信用担保和评价机制
    第四节 微商交易中行政监管不明晰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二、行政部门监管不力
        三、税收制度滞后
    第五节 微商交易发生问题后缺乏救济机制
        一、缺乏内部交易纠纷解决机制
        二、缺乏有效的投诉机制和惩罚机制
        三、损害赔偿请求时存在法制实践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外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微商交易的经济法规制现状
        一、国内法律法规
        二、行业内部规范
    第二节 国外相关法律规制评述
        一、消费者保护方面
        二、经营者欺诈方面
        三、公平交易方面
        四、消费者求偿方面
        五、反不正当竞争方面
        六、交易安全方面
    第三节 国内外制度比较分析
        一、我国在微商交易中的经济法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外立法和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微商交易行为的经济法规制
    第一节 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的基础
        一、对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的理论基础
        二、对微商交易行为经济法规制的实践基础
        三、对微商交易行为进行经济法规制的目标
    第二节 微商交易行为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完善
        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二、严惩侵犯隐私权行为
        三、建立有利于消费者的网上支付机制
        四、严格规制“格式合同”
        五、加强经营者和交易平台责任
        六、建立“冷却期”制度完善售后体系
    第三节 微商交易行为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建立经营者市场准入机制
        二、建立行业内部监督机制
        三、建立经营者信用体系
    第四节 完善微商交易中第三方行为和责任的立法规制
        一、规范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义务和责任
        二、增加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义务和责任
        三、提升网络提供商技术水平
    第五节 优化微商交易行为的司法救济途径
        一、降低维权成本
        二、促进小额诉讼制度的推广
        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四、建立“最密切联系地”管辖制度
    第六节 强化微商交易行为中的行政监管
        一、树立科学的行政监管理念
        二、建立完善的行政监管体制
        三、拓宽行政监管范围
        四、优化行政监管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微商交易行为与传统线上电商交易行为的异同

(3)互联网环境下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STP理论
    第二节 4P营销组合策略
    第三节 零售业相关理论
        一、实体零售业
        二、网络零售业
        三、实体零售和网络零售比较
第三章 案例背景
    第一节 互联网经济概况
        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及现状
        二、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第二节 网络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实体零售业的困境及未来
    第四节 我国小车轮胎行业现状
        一、小车轮胎零售市场现状
        二、小车轮胎网络零售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HT轮胎店简介
        一、位置
        二、主营业务
        三、组织架构
    第二节 HT轮胎店营销环境分析及现存问题
        一、HT轮胎店营销环境分析
        二、HT轮胎店营销存在问题
    第三节 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
        一、STP分析
        二、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
    第四节 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一、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
        二、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效果
        三、营销组合策略的保障
第五章 结论、管理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放大体验优势
        二、重视线上渠道分销
        三、做接地气的O2O
        四、做优秀的自媒体
    第二节 管理建议
        一、对韩泰轮胎店管理建议
        二、对小车轮胎行业管理建议
        三、对实体零售店管理建议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零售业消费者网购市场形态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互联网信息革命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2.1 互联网信息革命与企业营销沟通的媒介变革
    2.2 中国互联网零售业发展
    2.3 中国消费者网购市场形态
3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单纯互联网电商的兴起
    3.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依赖
    3.2 单纯的互联网电商兴起
    3.3 全品类折扣电商的平台扩张
    3.4 折扣型垂直电商的发展空间
4 O2O融合型互联网电商发展
    4.1 体验价值内涵分析
    4.2 中国O2O市场分析
    4.3 美国零售业O2O模式借鉴与对比
    4.4 中国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化转型趋势——以苏宁云商为例
5 结论及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0 绪论
    0.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 移动电子商务及其服务质量
    1.1 移动电子商务
    1.2 服务与服务质量
    1.3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内涵与属性
    1.4 本章小结
2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度量
    2.1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度量的理论基础
    2.2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多维度多层次度量模型构建
    2.3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度量模型的实证检验
    2.4 本章小结
3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研究
    3.1 基于多元服务主体的协同控制机制
    3.2 基于情境感知的自适应控制机制
    3.3 基于多维交互的动态控制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4.1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特征与目标定位
    4.2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架构
    4.3 本章小结
5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与建模
    5.1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建模的基本思想
    5.2 基于ARIS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模型构建
    5.3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仿真与发布
    5.4 本章小结
6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控制策略
    6.1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环境质量控制策略
    6.2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交互质量控制策略
    6.3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结果质量控制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案例分析:京东商城
    7.1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7.2 京东商城移动客户端的质量评价
    7.3 京东商城移动服务质量控制流程仿真
    7.4 京东商城移动服务质量控制的优化对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6)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电子商务的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电子商务是商品流通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电子商务的一般框架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第四节 电子商务的效率分析
第二章 电子商务与商品流通的变革
    第一节 在电子商务中信息流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 电子商务促进现代物流的变革
    第三节 电子商务促进支付方式的变革
    第四节 电子商务促进了商业企业的变革
第三章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特点
    第二节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第二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章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度
    第一节 电子商务宏观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 加强我国的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
    第三节 完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劳动的传播:技术—权力关系中的网络用户劳动及其报酬研究[D]. 杨逐原. 武汉大学, 2017(06)
  • [2]论微商交易行为的经济法规制[D]. 李嘉.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3]互联网环境下HT轮胎店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李彤. 安徽财经大学, 2016(06)
  • [4]中国零售业消费者网购市场形态比较与分析[D]. 杨瑾.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5]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控制研究[D]. 郭明晶. 武汉大学, 2012(01)
  • [6]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D]. 康善招.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7]零售商上网冲浪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之变革性影响[J]. 向欣. 中国商界, 2000(01)

标签:;  ;  ;  ;  ;  

零售商上网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变革性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