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种春节很有计划

N种春节很有计划

一、春节的N种非常策划(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1](2021)在《国际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研究》文中认为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艺术大展,其国家馆机制引来世界各国齐聚一堂,共同展现本国的当代艺术成果,故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中国在威尼斯双年展诞生逾110年后才姗姗来迟,加入到国家馆阵营。在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馆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国家馆,中国馆的历史沿革有怎样的特点,中国馆的策展人又是如何思考和组织展览的,中国馆定位及其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中国馆可探讨的问题不计其数,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着重从分析策展人的展览策略角度对中国馆相关材料加以梳理。本文的主体部分按照中国馆的线性发展分成四个章节:第一章以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为起点,即中国馆诞生之前的铺陈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参展经验,中国官方显然也对国际艺术大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章以2003年第一次建立中国馆开始,这一阶段是中国馆的初步探索阶段,策展人逐步明确了中国馆的定位,将其看作是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社会最新动向的窗口,希望能够转变中国带给西方的“异国情调”印象。第三章围绕2009年到2013年三届中国馆策展人在策展时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阻碍——中国馆场地和空间问题时,如何去思考展览的策划和艺术表达。第四章以2015年至2019三届中国馆为一个分期,借用“中国方式”这一理论术语,中立地看待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牌”的批判声,解读在国家提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中国馆选择重视民间民族艺术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背后的策略性。

周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李晓宁[3](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曾人君[4](2020)在《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进口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研究 ——以2010年至2020年电影海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最重要的媒介形式,伴随着电影诞生、发展,与其他类型的海报相比更具有独特性。传统视觉符号是构成华夏民族文化形象的视觉传播与语义象征的重要方式,并体现中国文化设计的艺脉文心,若隐若现地融入我们文化的长河里,也相继地反映在进口电影海报设计的符号化表现中。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的某种符号功能,不仅唤起“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文化记忆,还是自觉化的文化象征表现特征,更是当下电影海报设计的文化泉源与集体表征,细细长流,深远无穷。中国电影海报发展百余年,期间受到来自文化、历史、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特别在二十世纪八十年的西方文化影响下,早期的中国视觉设计趋向西方化“拿来主义”现象,后来发展“中西融合”设计式样来契合时代的审美要求,从而融入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语式,来焕发再中国化的文化设计样式。本文通过收集整理2010年至2020年含有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进口电影海报,并对其归纳总结出传统视觉符号在进口电影海报中的运用方式,同时分析海报中传统视觉符号与影片内容、国外视觉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探索传统视觉符号的创新方法。传统视觉符号应用于进口电影海报之中能代表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独特性,民族性和包容性,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市场,从而拾起传统某些珍贵颗粒,审视视觉设计“弱西再东”的文化身份与立场,启发当下电影海报设计的文化趋向,才贴近民众,获得文化自信。

任嘉轩[5](2020)在《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性能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快速和便捷的网络连接,移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泛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全民游戏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移动游戏产业依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面对:其一是公众对游戏的负面认知依然存在,甚至随着游戏全民化的浪潮被再次推到了舆论前沿;同时国家对电子游戏的监管也日趋完善和严格,要求游戏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其二是移动游戏的市场竞争已到了存量阶段,行业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除了用更高质量的游戏吸引玩家,用户粘性的维持也至关重要。教育性是一种能够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积极价值导向;在这些背景下,本文从现有的案例出发,研究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如何与目前主流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规律相结合,为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提供一套全新的设计策略。这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移动教端育游戏缺乏产业化布局的问题——目前只有“头部”厂商提供了数量不多的公益性教育游戏产品。虽然它们制作精良,也能够唤起人们对游戏积极价值的认知;但大多内容短小,缺乏用户粘性,对玩家而言它们依然游离在泛娱乐生活方式的行为体系之外,难以发挥出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力。本文首先研究移动游戏的粘性行为规律,研究过程分为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问卷采用问答题的形式,但预设参考回答角度,使用开放式编码的方法分析答卷内容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移动游戏中具有共性的粘性行为模式;访谈环节则是以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为基础,结合生动详实的玩家情境,梳理出具体的、可指导设计实践的粘性行为规律。其次是通过对教育游戏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归纳,总结教育价值在游戏中的呈现方式;结合用户粘性规律,从现有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中选取案例,以游戏性、教育性、用户粘性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和阐述。随后以体验设计五要素为基础,结合游戏研发的流程构建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从游戏定位、商业模式、游戏策划、游戏交互和视觉表现五个维度制定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在此前的比赛中,作者所在的小组曾设计过一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产品;因此在最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将会使用本文构建的设计策略,对先前的这款参赛作品进行复盘,实行优化完善与再设计;这不单是为了提出更为成熟游戏策划案,也能为设计策略的具体运用提供有代表性的参考情境。

欧阳梦琦[6](2020)在《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的审美伴随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文化的不断繁荣有所提高,但传统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因其固定化的节目编排模式和内容结构促使大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所以需要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继续稳住原有春晚受众并培养新的受众,CCTV网络春晚由此诞生。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所获得的效果作为重点探讨问题之一,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的辅助下,明确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具有增加年轻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的作用。CCTV网络春晚通过制度创新、系统创新等方式,新媒体环境和网络语境的加持,采用“符号化现实”、“倾向性表达”和“科技化呈现”的涵化策略捕获一批忠实的年轻受众,其涵化策略可以细化为“互动呈现”、“节目呈现”和“科技呈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成为后期调查问卷题目设置的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不仅肯定了前期对受众涵化策略实施的预测效果,而且获得了受众对于CCTV网络春晚的真实态度。由此背靠互联网平台、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的CCTV网络春晚的出现使得传统电视晚会格局有了新的模式可供参考,同时也给电视春节晚会提供了新鲜范例。

高子童[7](2020)在《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文化教学研究 ——以《成长汉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量的增加,为了能使世界各地想学习汉语的人们受到更专业的汉语教育,中国在全世界各地开设孔子学院,同时开始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想要学习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本论文将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播出的电视教学节目《成长汉语》作为研究对象,对《成长汉语》的节目概况、教材情况进行介绍,将节目共100集中涉及的文化教学片段内容按照文化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并从教师、学习者和教材编写方面得出教学启示。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为引言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本篇论文的写作意义,将研究现状从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节目《成长汉语》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得出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成长汉语》节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对节目中的创新、意义及文化元素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将《成长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为社交礼仪、风俗习惯、饮食、熟语、生活方式、京剧、教育、城市、名人和唐诗十类内容,并分析其文化教学内容的特点。第四部分根据《成长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总结其优势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第五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出发,根据以上四部分内容得出对教师、学习者和教材编写的建议。最后第六部分对全篇论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希望通过研究《成长汉语》的文化教学,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突出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陈凌[8](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认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朱国康[9](2020)在《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最富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的造血供血系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早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正是丰富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进入21世纪以来,“洋节”文化的渗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些年国家为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对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梳理了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近几年具有典型性、影响力广的多部传统节日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纪录片内容的分析,总结其目前创作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传统文化孕育的爱人美德。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帮助国人了解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时的选题立意应该如何进行,首先要了解地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分析传统节日的时代特色以及历史变化,然后选择合适的传统节日题材、挖掘有表现力的人物故事、节日故事。第四部分主要是探析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上应该如何创作,首先从叙事结构的搭建方面,从人物选择上、悬念的营造上、故事化的叙事手法以及叙事结构形式上分析。其次在叙事视角方面,从内外视角、全知视角进行分析,最后是叙事节奏的掌控上,从视听语言控制外部节奏、人物故事主导内部节奏两方面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艺术谈起,先是视听艺术在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中如何进行创构,从颜色的隐喻、方言的特色、构图的美感、细节的细腻、节日符号的运用五个视听语言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包括画面加解说、口述历史、影视资料、数字特技,以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最后是传统节日题材新样态微纪录片的运用。

芦艺[10](2020)在《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新经济研究院发起的调查中,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以其特殊的时间节点、参与方式和营销模式,被票选成为21世纪“新四大年俗”之首。但是,人们在参与这场活动娱乐的狂欢活动中,也发现“春节的味道变了”:如何定义“集五福”是中华民族的新年俗,不能仅从参与仪式等外在模式的变化一概而论,而是要找出春节营销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要素,分析集福活动如何重新“发明”传统节日。本文通过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以“集五福”活动作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分析社交媒体的带有特殊情感指向的营销活动,从而揭示其资本逻辑。文章首先以“天时”“地利”“人和”作比喻,分析出“集五福”成为“新年俗”的三重路径,其实质是披着“传统文化”和“多重情感”的营销活动。接着,从文化、情感和营销之中,发现集福活动在重新“发明”节日的过程中模糊了休闲与劳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借用“节日情景”,营造“假日休闲”;植入“年俗文化”,化身“线上福卡”;强调“红包收益”,模糊“在线劳动”。由此,文章发现数字资本给予用户娱乐的同时,也借助互联网技术深度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支付宝以较低的成本创办了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集五福”活动,吸引了广大受众注意力,使其付出“不自知”的情感劳动。而这劳动的本质是企业将爱国情感、休闲娱乐和游戏抢占等情感,“福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时代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之上,以社交营销的方式输出,形成弹性的“情感经济”和商业资本积累。

二、春节的N种非常策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节的N种非常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93-2001:中国馆诞生之前
    第一节 被选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第二节 从威尼斯走向圣保罗
    第三节 第一次官方介入
第二章 2003-2007:中国馆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中国馆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馆如何定位
    第三节 都市化的艺术叙事
第三章 2009-2013:中国馆的空间策略
    第一节 中国馆的选址历程
    第二节 中国馆的油库难题
    第三节 策展人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 2015-2019:中国馆的“中国方式”
    第一节 “中国方式”作为文化策略
    第二节 重视民族民间艺术
    第三节 传统的当代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历年中国馆策展人、艺术家及作品名(2003-2019)
附录2: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场地平面图
附录3:笔者与历年策展人的访谈记录
    (1)侯瀚如访谈
    (2)彭锋访谈
    (3)王春辰访谈
    (4)邱志杰访谈
    (5)吴洪亮访谈
附录4:历年中国馆中文版画册前言
    (1)2007 年第52 届“日常奇迹”中文版画册前言
    (2)2009 年第53 届“见微知着”中文版画册前言
    (3)2011 年第54 届“弥漫”中文版画册前言
    (4)2015 年第56 届“民间未来”中文版画册前言
    (5)2017 年第57 届“不息”中文版画册前言
致谢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进口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研究 ——以2010年至2020年电影海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来源
        1.1.1 中国文化审美的兴起
        1.1.2 电影市场的理性繁荣
        1.1.3 电影海报的东方美学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目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
2 电影海报概述
    2.1 电影海报的功能
    2.2 电影海报的价值
3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概述
    3.1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概念与界定
    3.2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分类与特征
        3.2.1 诗情画意—文艺符号
        3.2.1.1 戏曲脸谱
        3.2.1.2 太极八卦
        3.2.1.3 龙凤麟龟
        3.2.1.4 梅兰竹菊
        3.2.2 民意表象—民俗符号
        3.2.2.1 十二生肖
        3.2.2.2 八仙门神
        3.2.2.3 剪纸年画
        3.2.2.4 福禄寿喜财
        3.2.3 形意相生—汉字符号
        3.2.3.1 汉字
        3.2.3.2 印章
        3.2.3.3 组合字
        3.2.4 祈愿纳福—吉祥符号
        3.2.4.1 祥云
        3.2.4.2 如意
    3.3 中国传统视觉符号的价值与境遇
    3.4 传统视觉符号中西结合案例分析
4 传统视觉符号与进口电影海报的设计关系和应用方式
    4.1 传统视觉符号与进口电影海报的设计关系
        4.1.1 视觉符号与文化之构成
        4.1.2 地域文化与传播之承载
        4.1.3 时代共需与认同之再现
    4.2 传统视觉符号与进口电影海报的应用方式
        4.2.1 直观性植入
        4.2.1.1 地点场景植入
        4.2.1.2 传统物件植入
        4.2.1.3 文字诗句植入
        4.2.2 语义性隐喻
        4.2.2.1 谐音隐喻
        4.2.2.2 情景隐喻
        4.2.2.3 图像隐喻
        4.2.3 抽象性解构
        4.2.4 糅合性共融
        4.2.4.1 古为今用
        4.2.4.2 重组置换
        4.2.4.3 情景共融
        4.2.4.4 价值共振
5 传统视觉符号应用于进口电影海报的设计实践探索
    5.1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海报设计
    5.2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海报设计
    5.3 《楚门的世界》海报设计
    5.4 《地心引力》海报设计
6 结论
    6.1 进口电影海报设计存在的问题
    6.2 应对和解决方法
    6.3 未来的发展趋势
        6.3.1 文化趋同化的补偿与再生
        6.3.2 文化自信化的依赖与超越
        6.3.3 设计时代化的经典与演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例
附录 B 图片来源

(5)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已趋成熟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机制
        1.1.2 处于转折期的移动游戏产业
        1.1.3 初具影响力的移动端教育游戏
        1.1.4 教育功能有望赋能移动游戏产业
    1.2 研究现状
        1.2.1 用户粘性相关的研究现状
        1.2.2 教育游戏相关的研究现状
        1.2.3 本文对移动端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第二章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研究
    2.1 解释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相关理论
        2.1.1 心流理论
        2.1.2 操作性条件反射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1.4 依恋理论
    2.2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聚类分析
        2.2.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2.2 游戏与玩家样本的选取
        2.2.3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的概括分析
        2.2.4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聚类的界定
    2.3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深入探究
        2.3.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3.2 访谈对象与游戏案例选取
        2.3.3 访谈内容整理与要点提取
        2.3.4 从竞技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3.5 从积累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3.6 从复合关联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4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应用原则
        2.4.1 以弹性的需求为导向
        2.4.2 设置必要的非持续使用机制
    2.5 本章重点摘要
第三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探究
    3.1 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
        3.1.1 非正式教育
        3.1.2 行为主义理论
        3.1.3 认知主义理论
        3.1.4 社会文化理论
        3.1.5 体验式学习理论
    3.2 移动游戏中的呈现教育性的方式
        3.2.1 游戏规则层面的教育价值
        3.2.2 文本内容层面的教育价值
        3.2.3 媒介融合层面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3.3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案例解析
        3.3.1 《佳期》系列:传统佳节文化主题的休闲益智游戏
        3.3.2 寓教于乐的放置类游戏:《文明大爆炸》
        3.3.3 主旋律科普教育手游《家国梦》
        3.3.4 其他相关案例
    3.4 本章重点摘要
第四章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4.1 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与游戏的目标定位
        4.1.1 体验设计五要素与游戏开发流程的融合
        4.1.2 轻量化的用户粘性策略
        4.1.3 以科普为导向的教育定位
    4.2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商业模式设计
        4.2.1 免费体验模式
        4.2.2 季票(Season Pass)模式
        4.2.3 020模式
    4.3 游戏策划维度的设计策略
        4.3.1 主体框架:以放置类游戏为核心
        4.3.2 多种玩法类型与放置类游戏的融合思路
        4.3.3 知识内容与游戏玩法的对接
    4.4 交互与体验维度的设计策略
        4.4.1 系统功能框架:基于竖屏手机界面设计规范
        4.4.2 情感化的互动体验:基于场景化设计的沉浸式界面
        4.4.3 微交互细节:情感化修饰与碎片化知识的呈现
    4.5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视觉表现设计
        4.5.1 动态化的色彩表现
        4.5.2 低多边形的图形与图像风格
    4.6 本章重点摘要
第五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述与优化设计目标
        5.1.1 《十五度星球》项目背景
        5.1.2 游戏内容简介
        5.1.3 游戏的设计定位与优化目标
    5.2 战略层优化:围绕粘性规律的节气元素处理
        5.2.1 青年群体对二十四节气认知情况的调查
        5.2.2 二十四节气主题内容的结构化整理
        5.2.3 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游戏用户粘性提升策略
    5.3 商业模式与游戏策划的再设计
        5.3.1 “设施”与“物产”——新的星球元素类别
        5.3.2 节气巡礼:构建“放置养成”之外的扩展玩法
        5.3.3 从多人竞技角度构建用户粘性机制
        5.3.4 游戏商业模式的探讨
    5.4 游戏交互的再设计
        5.4.1 游戏功能与信息架构的搭建
        5.4.2 主界面交互流程的设计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聚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移动游戏玩家深入访谈提纲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与实践活动

(6)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阐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涵化分析
        2.1.2 互动仪式链理论
    2.2 概念阐述
        2.2.1 CCTV网络春晚
        2.2.2 互动仪式链的情感能量
第三章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条件分析
    3.1 CCTV网络春晚的诞生
        3.1.1 CCTV网络春晚的由来
        3.1.2 涵化分析视角下的CCTV网络春晚
    3.2 CCTV网络春晚受众涵化策略的外部系统分析
        3.2.1 CCTV网络春晚涵化策略背景
        3.2.2 CCTV网络春晚的制度化流程创新
        3.2.3 CCTV网络春晚的讯息系统创新
        3.2.4 CCTV网络春晚的涵化策略分析
    3.3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的受众内部解构
        3.3.1 传统春晚的受众结构解析
        3.3.2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构成
第四章 基于受众涵化策略的实践调查研究
    4.1 调查设计
        4.1.1 问卷调查设计
        4.1.2 文献查阅阐述
    4.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4.2.1 调查实施步骤
        4.2.2 调查结果分析
    4.3 深度访谈调查实施与结果统计
        4.3.1 访谈过程阐述
        4.3.2 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
    5.1 CCTV网络春晚整体趋势
        5.1.1 社交化互动
        5.1.2 多样化呈现形式
    5.2 CCTV网络春晚的涵化策略生成条件
        5.2.1 参与者的“非物理性在场”
        5.2.2 共通场域的参与者
        5.2.3 仪式链式的独特传递方式
        5.2.4 无限蔓延的情感能量
    5.3 影响受众思想的涵化策略
        5.3.1 节目营造的“符号化现实”
        5.3.2 节目内容的“倾向性表达”
        5.3.3 舞台效果的“科技化呈现”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7)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文化教学研究 ——以《成长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成长汉语》节目概况
    第一节 节目简介
        一、电视节目介绍
        二、纸质教材介绍
    第二节 节目的创新和意义
        一、创新
        1、节目形式创新
        2、细心的字幕设置
        3、多样的文化教学
        二、意义
        1、丰富语言学习方式
        2、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三节 节目中涉及的文化元素
        一、传统文化
        二、交际
        三、日常生活
第二章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分析及作用
    第一节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分类
        一、社交礼仪
        二、风俗习惯
        三、饮食
        四、熟语
        五、生活方式
        六、京剧
        七、教育
        八、城市
        九、名人
        十、唐诗
    第二节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特点
        一、多样性
        二、传统性
        三、交际性
第三章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评价
    第一节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的优势
        一、视听结合
        二、主题内容丰富
        三、“结构——功能——文化”的教学原则
    第二节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的不足
        一、语言描述
        二、全英语讲解
    第三节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改进建议
        一、增加互动环节
        二、增加汉语讲解
第四章 《成长汉语》文化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对教师的启示
        一、提升自身素质
        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三、学会选择、提炼精华
        四、语言和文化相结合
        五、尊重差异
    第二节 对学习者的启示
        一、积累文化知识
        二、注重文化体验
        三、关注中国发展
    第三节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重视文化知识
        二、贴近实际生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
        一、国内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梳理
        二、国外拍摄的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纪录片叙事缺少生动性
        二、缺少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第二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内涵
        一、追求天人合一,承载中华文化
        二、蕴含传统美德,体现民族精神
        三、展现民风民俗,突出文化符号
        四、弘扬传统文化,反映时代变化
    第二节 纪录片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作用
        一、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第三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策划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立意策划
        一、了解传统节日在地域文化中的习俗
        二、分析传统节日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
        三、纵观传统节日在历史中的习俗变化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故事策划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人物身上的故事
        二、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手法
    第一节 叙事结构的搭建
        一、人物的选择
        二、悬念的营造
        三、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四、叙事结构形式的选择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设置
        一、以外国人为内视角的独特角度
        二、外视角下的现实主义
        三、全知视角的谨慎运用
    第三节 叙事节奏的掌控
        一、视听语言对外部节奏的掌控
        二、人物故事主导下的内部节奏
第五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表达
    第一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声画艺术的创构
        一、节日颜色的隐喻表达
        二、方言体现节日地域特色
        三、构图营造中国式美感
        四、细节勾画节日特色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实物符号的表现
        二、仪式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三、行为符号的运用
第六章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
    第一节 多元化创作手法
        一、画面加解说的创作
        二、口述节日的习俗文化
        三、影视资料的恰当运用
        四、数字动画技术的使用
        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
    第二节 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新样态
        一、传统节日题材的微纪录片形式
        二、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贴合社会热点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电视作品《兔子王》导演阐述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创作的电视作品
观摩的部分影视作品统计
致谢

(10)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年味“变了”
        二、五福“闯入”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互联网的受众与用户:从“盲点之争”到“数字劳工”
        二、数字化时代的劳动与非物质劳动:从“情感劳动”到“情感经济”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集五福”成为“新民俗”的三重路径
    第一节 天时:春节间“趁闲而入”
        一、活动周期与春节时长重合
        二、休闲类的游戏玩法层出不穷
    第二节 地利:“工具钱包”社交化
        一、支付宝社交困境的内外原因
        二、支付宝化劣为优的社交举措
    第三节 人和:热情点击“拼手气”
        一、词频分析:高关注、高点击的周期性活动
        二、问卷分析:忽略广告、在意红包的参与用户
第二章 传统节日的重新发明:在文化、情感与营销之间
    第一节 借用“节日情景”,营造“假日休闲”
        一、情感占位:“集福也是团圆”
        二、节位卡点:“集福也是休闲
    第二节 植入“年俗文化”,化身“线上福卡”
        一、具象年俗:福卡
        二、抽象内核:福文化
    第三节 强调“红包收益”,模糊“在线劳动”
        一、视觉刺激:强化参与感与模糊中奖数
        二、习惯养成:在线年味汇成“超级IP”
第三章 情感劳动的再认识与数字生态改善的可能性
    第一节 从物质占有到意识占领:情感劳动的再认识
        一、移动设备普及化:劳动工作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
        二、个人信息商品化:用户关系与用户行为被追踪
        三、文化与社交碰撞:情感劳动生成情感经济
    第二节 用公益服务平衡经济收益:数字生态改善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十年俗”能否推动国潮文化?
        二、“全方位服务”能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三、接入“公益项目”能否优化一方“线上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春节的N种非常策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研究[D]. 王靖.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4]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进口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研究 ——以2010年至2020年电影海报为例[D]. 曾人君.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1)
  • [5]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D]. 任嘉轩. 江南大学, 2020(01)
  • [6]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D]. 欧阳梦琦.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汉语电视教学节目文化教学研究 ——以《成长汉语》为例[D]. 高子童.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中国传统节日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 朱国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社交营销、情感经济与在线劳动 ——基于支付宝“集五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 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N种春节很有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