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皮革”25 周年

“西部皮革”25 周年

一、《西部皮革》25周岁了(论文文献综述)

万蓬勃,田雪,弓太生[1](2022)在《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分类及特征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脚型规律是人体足部参数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以下3步:收集和研究陕西地区青年脚型特征数据;对脚型进行分类研究;分析脚型特征数据性别差异及相关脚型特征。研究结论:(1)男性群体脚型可分为尖长足、短宽足和细窄足3类,尖长足占比最多;女性群体脚型可分为短矮足、宽壮足和窄平足3类,短矮足占比最多。并计算得出相应类型平均值,初步建立起陕西地区范围内的脚型数据库。(2)陕西地区男性与女性的脚型对应特征部位数据存在不同,从脚型长度、宽度、高度、围度4个方向上选取特征指标进行脚型分析,得出各部位间的对应规律,能够对制鞋制楦企业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闫思雨[2](2021)在《龙生九子形象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生九子作为中国“龙文化”的一部分,形象独特美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课题以龙生九子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思路来源于龙生九子的传统形象,以龙生九子作为设计本体,通过对龙生九子文化的深入探究,分析其形象的文化含义、市场价值等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途径了解大众的审美以及需求等,将龙生九子融入到箱包设计中,使箱包设计更加具有文化含义和传承意义。在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方案中,箱包材料以皮革为主,木质材料为辅。皮革柔软有韧性,再加以材质对比强烈的木质材料的装饰,使箱包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拥有独特的美感,从而进化为一种装饰功能。箱包以非遗手工皮雕技艺与数字化模具生产相结合的工艺对龙生九子系列箱包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对龙生九子系列箱包的设计,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研究的内容是龙生九子形象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介绍了当前研究的背景,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与当前的现状等,为下文做铺垫。第二章是对龙生九子形象的详细研究,包括龙生九子形象的由来与发展,艺术特征与文化寓意以及龙生九子在当代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第三章详细分析了现代箱包的设计与制作工艺,为龙生九子现代箱包的设计制作奠定基础。第四章从用户调研、市场调研与外观、工艺、材料的可行性三个方面对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的构思,分为设计来源,龙生九子图案构思与箱包设计构思这三个部分。第六章是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制作的过程以及最终展示。第七章为结论,对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展望。

包海波[3](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周逸欣[4](2020)在《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提升已经不是唯一的发展重点,政府和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毫无疑问是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得核心。另一方面,我国是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劳动力人口素质水平也普遍的参差不齐。一味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所引起就业形势的变化可能使得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本文梳理制造业升级与就业数量的三个维度的影响机制:产出规模通过就业弹性来影响吸收就业;制造业结构升级通过新产业的吸收就业效应和旧产业淘汰就业效应来影响就业数量;技术进步通过建立CES函数并结合劳动力供求模型来分析对就业数量的影响。然后,用具体的数据和图表论证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并采用制造业产业升级2008-2016年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到东、中、西部地区相结合的视角,建立模型并逐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结论:(1)尽管我国制造业产值集中于东部地区,但是继续扩大产出规模仍旧能吸引更多就业。但是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大资本投资会抑制吸纳就业数量,而中、西部地区加大资本投入还能吸收就业;(2)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使其不断地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可以吸收大量的就业,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高技术产业分布极其的稀少,因此西部地区仍旧要大力发展低技术行业来吸收就业。同时要控制低技术行业向高技术行业转化的速度,如果结构变动的速度过快,会造成大量失业的局面;(3)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吸收更多的研发人员。每一个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都能进一步的吸收就业人口。建立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我国要做好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开拓新兴的高技术制造业的工作。扶持大量新兴制造业吸收更多就业人口,同时也要注意这一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防范结构性失业风险。建立好高校对制造业人才的输送机制,统筹安排全国东、中、西各区域的差异互补,最后要完善制造业劳动力的就业保障机制。

张瑜[5](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李燕辉[6](2020)在《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相关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体育统计从1985年萌芽至今,有关体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体育行业核算、以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产业核算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中的体育产品部门核算。现有体育统计并不能完整反映体育经济活动的运行全貌,尤其难以从产品角度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卫星账户系统针对经济中特定的主题、领域或部门,遵循SNA的基本核算规则,为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部门形成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账户系列,是用于测量特定行业的经济重要性的强大统计框架。它可以从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视角出发,在识别出特定领域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该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展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论文在SNA2008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框架指导下,采用卫星账户这一国际社会广为采用的方法进行体育经济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体育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科学测度体育的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探讨了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体系并开展编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程序,界定了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全面识别了体育特有产品,设计了体育卫星账户的基本核算框架与核算表式,并基于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系列表格;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体育的经济效应、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得出了如下具体的结论。(1)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论文从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虽有体育行业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产品部门统计,但由于存在SNA的生产范围未能包含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生产、现有体育统计未能完整反映SNA范围内与体育相关的生产活动及难以从产品视角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等不足,提出从学理上要求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的管理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体育卫星账户助力、体育经济重要性的国际间比较有赖于体育卫星账户等因素,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显得十分必要。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渐趋完善、体育产业调查体系初具雏形、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验积累、其他国家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等可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产品分类基础、基础数据来源、测算结果评估以及经验借鉴,使得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成为可能。(2)完整的体育特有产品目录展示了所有体育经济活动的成果。根据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起点是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在对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依照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及步骤,论文识别出体育特有产品87种,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小类对应的产品多16种;它们与276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行业小类相对应,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小类多98个。论文主张将体育志愿服务纳入体育特有产品目录,以便科学完整地展现与体育有关的货物和服务。(3)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通过编制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直接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占2017年GDP的比重为0.954%;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0.609%。体育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体育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直接效应来看,体育经济活动尚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4)2017年我国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体育完全就业人数为1,439.839万人。通过乘数分析,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完全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是体育总产出1.910万亿元的1.583倍;2017年体育完全就业人数达1,439.839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1.854%;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96%。体育完全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体育完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考虑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后,体育经济活动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间接解决就业问题。(5)批发-S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好。体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系数还是完全经济效益系数,批发-S部门都是最高的。软件服务-S、信息技术服务-S、保险-S以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S这4个新兴服务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合成材料-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信息技术服务-S和建筑安装-S这4个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排名靠前。(6)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房屋建筑-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通过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家用器具-S、纺织服装服饰-S、其他交通运输设备-S和纺织制成品-S这5个部门排在前五。有18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商务服务-S、金属制品-S和纺织服装服饰-S名列前茅。计算结果同时表明,57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同时大于1,可以列为优先发展部门,其中6个(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S,合成材料-S,塑料制品-S,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S)与体育场馆有关,4个与体育装备有关(纺织服装服饰-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金属制品-S、汽车零部件及配件-S),充分说明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装备的生产对发展体育大有益处。另外,各类体育商务服务如体育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体育会展服务等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张国华[7](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涂誉元[8](2020)在《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即更加注重休闲文化和旅游体验。在这样的旅游大环境下,风景道通过将旅游者的旅游成本转化为旅游收益,满足了旅游者休闲娱乐的旅游体验,因此风景道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线性旅游目的地。风景道作为道路系统的一员,不仅是道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顺应我国国家政策、人民需求和旅游大趋势而产生的旅游产品。本文探讨的风景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属于风景道微观规划的内容,是风景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综合运用点-轴开发理论、视觉符号学理论、旅游者知觉理论、人体工程学理论和动态视觉心理理论,结合文献分析、田野观察和访谈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探讨了延边朝鲜族民俗符号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利用符号化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使延吉-珲春风景道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最终形成个性化的风景道标识系统。本文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风景道标识系统的构建。笔者以美国相对成熟的风景道标识系统理论为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对国内外现有风景道标识系统的对比分析,进行我国风景道标识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第二部分为朝鲜族民俗概况研究。基于延吉-珲春风景道所在地域的品牌形象定位,进行地域民俗特征的探究。第三部分为延吉-珲春风景道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风景道建设现状。第四部分为规划设计研究。基于上文中探究的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提取代表性民俗元素信息,设计延边朝鲜族民俗符号。进一步将民俗符号和风景道标识进行融合,设计延吉-珲春风景道的风景道标识系统。

范玉超[9](2020)在《5W传播模式下对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5G时代即将到来,在互联网科技的带动下,电子竞技产业成为其中受益者。近些年电子竞技这一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可,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其相关职业的崛起。目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有产业化、职业化趋势,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传播学经典理论5W传播模式,从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五个方面对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身份来源、职业素养、职业角色、个人风格、网络社交形象四个方面,对于传播内容主要从解说内容结构、语言特征、副语言符号进行研究,传播媒介研究了现下电子竞技赛事的主要传播媒介网络平台的特征,传播受众主要特点和需求,传播效果的研究包括对传播主体和对受众的传播效果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1)了解受众需求,使解说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2)专业解说通过多平台全面打造良好形象;(3)挖掘自身的特长,发展个性化品牌化解说风格;(4)使用规范的解说语言,合理利用网络词语;(5)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解说;(6)严格专业解说的考核机制。通过这些建议,推动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专业解说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张帅佳[10](2019)在《未成年女性社区矫正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女性犯罪事件发生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且未成年女性犯罪案件具有犯罪类型呈集中化、犯罪手段偏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女性矫正人员人数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为未成年女性社区矫正人员提供个案社会工作服务,能够帮助其改善目前的困境,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促进个人发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阐明未成年女性犯罪行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F市因涉嫌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被判社区矫正的未成年女性L开展实践研究。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L的相关资料,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需求。通过分析发现,案主L存在认知偏差和个人发展受阻等问题,面临被标签化和社会支持网络体系薄弱等困境。基于案主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案主L存在认知改善、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念与性观念以及职业辅导等需求。针对L当前的困境与需求,提供以个案服务为主,小组工作为辅的整合性个案工作,围绕L的社会支持系统、自我接纳度、认知行为、婚姻观与职业发展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服务方案,并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帮助L改善原先“以暴制暴”的认知行为偏差,促进L与母亲间的沟通交流,间接帮助L解决前男友纠缠和朋辈体系重构问题,帮助L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安排等。在帮助L摆脱困境的同时,协助L回归正常生活,使其个人能力获得提升,并促进其个人发展。通过为期10周的个案服务,本次服务目标基本达成,案主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得到了提高,家庭关系更为融洽,朋辈系统得以完善,职业发展也步入正轨。综合而言,案主能够以自我能力为主,社交资源网络为辅,解决并摆脱未来生活中的问题或困境。通过该个案工作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未成年女性在自我认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不良适应性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在未成年女性犯罪群体中,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父母双方的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等会对未成年女性的冲动性犯罪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预防未成年女性犯罪时,家庭关系的改善或减少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在L的个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概括总结了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中,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及效率提升的几点建议,并尝试提出解决未成年矫正人员再犯罪和发展受限等问题的介入方法。

二、《西部皮革》25周岁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皮革》25周岁了(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分类及特征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脚型的性别差异研究
    1.2 三维脚型测量的研究与应用
2 脚型试验数据收集
    2.1 试验对象
        2.1.1 试验对象的选取
        2.1.2 受试者基本信息的采集
        2.1.3 受试者样本数量的确定
    2.2 试验仪器
        2.2.1 试验仪器简介
        2.2.2 试验仪器精确性检验
    2.3 试验数据整理
3 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分类研究
    3.1 现行脚型分类方法
    3.2 脚型聚类分析
        3.2.1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3.2.2 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
        3.2.3 因子变量的确定
        3.2.4 脚型类别分类特征部位
        3.2.5 脚型类别分类结果
        3.2.6 脚型类别分类平均值
4 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数据分析
    4.1 数据有效性校验
        4.1.1 配对样本T检验
        4.1.2 正态分布检验
    4.2 性别差异性分析
        4.2.1 男女脚型数据差异性指标
        4.2.2 性别差异性指标分析
    4.3 脚型特征指标分析
        4.3.1 特征指标的确定与选取
        4.3.2 特征指标分析
5 总 结
    (1)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分类结果:
    (2)脚型特征数据分析结果:

(2)龙生九子形象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应用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1 龙生九子的形象
        1.3.2 现代箱包的设计与制作工艺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2 龙生九子形象的研究及运用
    2.1 龙生九子形象的由来与发展
    2.2 龙生九子形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寓意
        2.2.1 龙生九子形象的艺术特征
        2.2.2 龙生九子形象的文化寓意
        2.2.3 龙生九子形象的审美价值
    2.3 龙生九子形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 现代箱包设计与制作工艺分析
    3.1 现代箱包设计特征分析
        3.1.1 箱包造型特征分析
        3.1.2 箱包色彩特征分析
        3.1.3 箱包材料特征分析
    3.2 现代箱包制作工艺探索
        3.2.1 皮雕工艺
        3.2.2 其它工艺
4 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可行性分析
    4.1 用户调研
        4.1.1 问卷调查
        4.1.2 问卷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4.2 可行性分析
        4.2.1 产品美观实用的可行性
        4.2.2 制作工艺的可行性
        4.2.3 材料融合的可行性
    4.3 市场定位
        4.3.1 适用人群
        4.3.2 功能定位
        4.3.3 风格定位
5 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构思
    5.1 设计来源
    5.2 龙生九子图案设计构思
    5.3 箱包设计图构思
    5.4 设计图与设计说明
6 龙生九子现代箱包设计制作
    6.1 箱包制作实验
        6.1.1 植鞣革硬化实验
        6.1.2 植鞣革染色实验
        6.1.3 植鞣革封边实验
        6.1.4 植鞣革颜色加深实验
    6.2 箱包制作过程
    6.3 箱包效果成品展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一、选题缘由
        二、问题意识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介绍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一、大众疾病观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一、亲历净化仪式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结论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参考文献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法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法
        (3)比较分析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的定义
        2.1.2 劳动力就业数量
        2.1.3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评述
3 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变动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制造业产业规模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3.2 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3.2.1 基本模型的设定
        3.2.2 劳动力需求分析
        3.2.3 劳动力供给分析
        3.2.4 劳动力供给需求平衡分析
        3.2.5 总结
    3.3 制造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4 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4.1 制造业产出规模的基本现状
        4.1.1 制造业产出增长
        4.1.2 制造业的产业就业弹性
        4.1.3 制造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
    4.2 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现状
        4.2.1 制造业结构变动方向
        4.2.2 制造业结构变动速度
    4.3 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测算
        4.3.1 测度方法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 制造业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的构建
    5.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平稳性检验
    5.5 协整检验
    5.6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5.6.1 全国层面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回归结果
        5.6.2 东、中、西层面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的回归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延长制造业产业链,吸收更多制造业就业人口
        6.2.2 注重制造业产业调整速度,提升人力资本
        6.2.3 发挥比较优势,统筹解决东、中、西地区的制造业就业难题
        6.2.4 建立起高校专业调整和人才培训机制
        6.2.5 完善制造业劳动力失业和再就业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5)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账户有关研究现状
        1.2.2 体育卫星账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研究范畴与相关理论
    2.1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概念
        2.1.1 体育卫星账户的涵义
        2.1.2 体育卫星账户之“体育”的概念辨析
    2.2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2.2.2 卫星账户理论
        2.2.3 体育卫星账户编制的方法论
        2.2.4 基于体育卫星账户的体育经济影响测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和分类问题
    3.1 体育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3.1.2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3.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3.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体育行业
        3.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产业
    3.3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品分类
        3.3.1 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3.3.2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步骤
        3.3.3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结果
        3.3.4 体育特征产品
    3.4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业分类
        3.4.1 体育特征产业
        3.4.2 体育关联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框架
    4.1 基本核算
        4.1.1 体育增加值核算
        4.1.2 体育投入产出核算
        4.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4.1.4 体育进出口核算
    4.2 扩展核算
        4.2.1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
        4.2.2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主要总量及基本表式
    5.1 宏观经济指标
        5.1.1 体育最终支出
        5.1.2 体育增加值
        5.1.3 体育劳动力
        5.1.4 体育进口额和出口额
        5.1.5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5.2 基本表式
        5.2.1 核算表中的体育相关产品部门
        5.2.2 体育增加值表
        5.2.3 体育投入产出表
        5.2.4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2.5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5.2.6 体育国际收支平衡表
        5.2.7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
        5.2.8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表
        5.2.9 体育非货币指标表
    5.3 体育比例的确定
        5.3.1 体育特征产品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3.2 其他产品类别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6.1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及结果
        6.1.1 体育投入产出表及结果
        6.1.2 体育增加值表及结果
        6.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及结果
        6.1.4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及结果
        6.1.5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及结果
        6.1.6 体育增加值与体育就业人数对比分析
    6.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评结果分析
        6.2.1 体育的经济效应结果分析
        6.2.2 体育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6.2.3 体育的产业关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一、风景道标识系统
    (一)风景道标识系统构成
    (二)风景道标识系统功能
    (三)风景道标识组成要素
    (四)民俗符号与风景道标识的耦合
二、延边朝鲜族民俗概况
    (一)延边旅游形象定位
    (二)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
三、延吉-珲春风景道调查分析
    (一)政策推动风景道的建设
    (二)沿线环境现状
    (三)基础设施现状
四、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设计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原则
    (三)朝鲜族民俗符号提取和提炼
    (四)风景道标识设计
    (五)空间布局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5W传播模式下对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电子竞技方面的研究
        1.4.2 有关体育解说方面的研究
        1.4.3 有关电子竞技解说方面的研究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文本分析法
        2.2.4 数据统计法
        2.2.5 问卷调查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现状
    3.2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概况
        3.2.1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概念
        3.2.2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发展历程
        3.2.3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发展的动因
    3.3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分析
        3.3.1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的身份来源
        3.3.2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的职业素养
        3.3.3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的职业角色
        3.3.4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的个人风格特征
        3.3.5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员的网络形象
    3.4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传播内容分析
        3.4.1 解说内容的文本分析
        3.4.2 解说语言特征分析
        3.4.3 解说副语言符号分析
    3.5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传播媒介分析
        3.5.1 流量大,热度高
        3.5.2 利用先进技术,为专业解说提供便利
        3.5.3 以弹幕为载体,用户之间互动丰富
    3.6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受众分析
        3.6.1 受众画像
        3.6.2 受众观看赛事动机
    3.7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传播效果分析
        3.7.1 认知层面的变化
        3.7.2 情感、态度层面的变化
        3.7.3 行为层面的变化
    3.8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存在的问题
4.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未成年女性社区矫正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行为理论
        二、标签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四、社会支持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未成年女性
        二、社区矫正
        三、未成年人犯罪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未成年犯罪的相关研究
        二、女性犯罪的相关研究
        三、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未成年女性社区矫正人员L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案主基本情况
        一、案主简介
        二、家庭情况
        三、案件呈现及犯罪原因分析
    第二节 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二、可行性
    第三节 接案过程
    第四节 个案工作预估
        一、问题诊断
        二、困境分析
        三、案主资源分析
        四、需求分析
第四章 个案工作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目标与计划
        一、个案工作介入目标
        二、个案工作介入计划
    第二节 介入过程
        一、接触期
        二、转变期
        三、强化期
        四、巩固期
    第三节 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三、社工能力评估
    第四节 结案
        一、结案依据
        二、目标达成情况
        三、结案过程
第五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总结
        一、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升是再犯罪预防的前提
        二、个性化矫正服务是矫正个案工作成败的关键
        三、统筹个人优势与挖掘有效资源是促进社区矫正对象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实践反思
        一、介入时间应当提前
        二、访谈环境有待改善
        三、服务对象L与其亲生父亲的关系需进一步改善
        四、社工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提早司法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时间点
        二、提高矫正工作人员专业能力
        三、明确司法社工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情绪稳定性自测量表
    附录二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四、《西部皮革》25周岁了(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地区青年群体脚型分类及特征数据分析[J]. 万蓬勃,田雪,弓太生. 中国皮革, 2022(02)
  • [2]龙生九子形象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闫思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D]. 包海波. 兰州大学, 2021(09)
  • [4]制造业升级对就业数量影响研究[D]. 周逸欣.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5]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6]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D]. 李燕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2)
  •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8]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D]. 涂誉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5W传播模式下对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专业解说的研究[D]. 范玉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未成年女性社区矫正的个案研究[D]. 张帅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西部皮革”25 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