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则不信”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启示

论“信则不信”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启示

一、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揭示(论文文献综述)

徐书艳[1](2021)在《东方与西方的多重镜像:现当代小说中的传教士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孝斌[2](2021)在《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主实义》作者在文本中设置了“中士”和“西士”作为对话双方,就本原观、灵魂观、为善论和伦理观等论域展开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发现西士的宣教立场虽然十分鲜明,但却诉诸于推理-论证;中士,似乎是被设计而生,但在与西士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自卫。从这个角度上看,如若简单的将中士界定为被着者设计而生的话,显然有失偏颇。但中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时人的立场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史实考证和文本辨析。这并非本文的主要旨向。本文仍将此对话双方视为源始于中西不同生存处境、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主体,并在文本分析中呈现各自的思想视角和生存秩序,即中士的感通视角及其天命-性-理的生存秩序,以及西士的理性视角及其天主-理性的生存秩序。由于《天主实义》文本内容所涉及的天主、灵魂等论域归属于宗教问题,而对该论域的呈现方式又是在哲学意义上给出的,故对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既需要宗教的观察视角也不能忽视哲学的思维方法。从方法上看,宗教更多的是关注生存中的信仰-情感问题,哲学则多注重理性-观念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关注人生存中理性与信仰这两种面向之间的交织与张力,并着力分析生存中涌现出的各种情感和观念在生存中的意义。在内容上,本研究围绕“中西士间思想出发点与生存秩序之争”的问题展开。为此,本文从双方在本原论,及其他目前研究者鲜有系统进入文本的灵魂论、为善论和伦理观这四方面,基于详实的文本研究,呈现中西士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呈现文本主体内容的时候,更侧重于呈现中西双方在相关问题中“认识论”上的根本差异,以试图推进探索中西间思想性对话如何能进深到更具有实质性的程度。文章将认识论问题贯穿文本分析的始终,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中西士间认识论路径的差异和所呈现对象在不同意义上的实在性问题。在强调认识论的同时,也突显了中西士间的思想性对话在生存论上的意义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勾勒中西思维方式的迥异,而是借助文本的梳理,呈现双方在思想起点上的差异,并以此贯穿全文。致力于呈现双方对话的关键不是观念之争,乃是生存出发点之争。只有回到这个原始争论的起点,才能更好廓清中西士双方的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层面上以及所可能进入的深度和广度。在努力跳出以往从“调适论”、“策略说”和“矛盾论”等研究视角的同时,努力补益以往研究中对中士认识论问题探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士“感通认识论”的认识论维度。同时亦对当下世界频发关于“主体间”对话中存在的生存张力和困境予以关注,在反思中西士间这一原始性对话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观照,试图给出这样的答案:对话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性的对决或辩争上,更需要有意识的去觉察和推进双方在情感维度上所呈现对象的认识论问题和生存论关注,如此或许能有助于中西间的对话进入到“实质性”层面。

康巧梅[3](2018)在《水月禅寺:建筑与环境的美学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围绕位于江苏省睢宁县白塘河湿地公园的水月禅寺与它的环境进行自然美学、建筑美学与环境美学的思考。水月禅寺是目前全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活动场所。2015年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公布的“宗教类”入围名单中,水月禅寺因其独特设计入围“宗教类”最美建筑名单。水月禅寺的建筑形式“制式新番,裁除旧套”,以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完美实现了其宗教功能。其建筑外形采用格栅设计,以几何线条突出简约之美,但是古典格局又与传统的佛寺格局相呼应;同时,作为僧团修行、礼佛、禅修活动的场所,其宗教功能并未因其形式简约而丧失。设计团队凭借对建筑形式的理解、光线的运用、宗教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反而体现出虚实相依,公共性与私密性相得益彰的效果。水月禅寺的建筑环境凸显出几点重要的环境审美取向。首先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水月禅寺以水、月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不仅建筑主体设计中出现了水、月等元素,甚至建筑主体的全部地理环境都与湿地公园的水系相联系,使得水月禅寺成为“漂浮”的禅寺;“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在建筑主体上表现为“藏风得水”。因此,水月禅寺成为“设计结合自然”的典范。其次,历史文化环境也是构成建筑环境的重要部分。睢宁县佛教历史底蕴深厚,水月禅寺的兴建与地藏寺、佛陀寺等密切相关,是“过程”的产物,体现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本地佛教信仰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碰撞的产物。其三,水月禅寺与其环境营造出的氛围,使水月禅寺具备了独特的场所精神。水月禅寺入口区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昭示万物众生不分高低,佛性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的生命特质。随着中轴步道行进,涅盘的八种境界以故事盒子的形式依次表现,即无我、缘起、无常、轮回、内观、禅定、顿悟、涅盘,水月观音的形象更是加深了水月道场与禅意空间的表达。总体而言,水月禅寺通过具象的建筑形式,经过对自然的抽象,禅宗理念的转译,以建筑之美,实现建筑之功用;将禅寺栖息在水体之上,以其空灵与流动性,将建筑硬体的“存在”转化为“空”、“无”的佛教理念,传达出浓郁的禅意,彰显出天地的大美。

李玲[4](2014)在《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仰是一个人行为选择的导向,在做出某个价值判断时需首先询问一下自己的良心,而当代中国各种社会不良现象频出,中国人又呈现出“泛信仰”的态势。因此,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有一套统一的价值导向实为必要。宗教的引入无疑是整合每个人信仰的最佳途径,但由于中国秉承的是无神论,所以本文试图系统的阐述一下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以便对当代生活有所启发。文章从卢梭的自由之问入手,通过对自由三阶段(自然自由、社会自由、道德自由)的论述,卢梭认为真正的自由需要上升到自由的第三个阶段道德自由。要达到真正自由,也就是道德自由的状态,需要通过公意建立一个道德共同体来保障实现,而在这个道德共同体中公民宗教则发挥着支撑和保障等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卢梭公民宗教提出的原因。文章的第四章围绕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价值观:博爱、平等、自由、责任、宽容来论述卢梭公民宗教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对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综评,由于卢梭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公民宗教思想理论,所以卢梭的困境就是强迫的自由是自由还是强制。贝拉是研究美国公民宗教的鼻祖,卢梭的公民宗教对于美国的公民宗教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复兴中国的儒教思想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结论是卢梭的自由思想带有很强的强制色彩,但是如果以卢梭的看法出发,达到道德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良心的反映,公意的体现。所以本文认为,在卢梭的思想内涵里,强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认为每个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是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所以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对集体意识,公民参与和公民意识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王定功[5](2012)在《人的生命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的生命价值,可能是人类认识和发现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追寻生命价值是千百年来人对自身和群体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确证。生命价值研究是重构当代国人生命价值观尤其是推动生命教育发展的现实祈盼。作为祀续数千年光辉文明与传统负累的当代中国,作为承载现代性问题诸多累积的后发展国家,在保障国人生命价值、树立适宜的生命价值观方面,面临迥异于传统和西方的理论挑战。诸如:怎样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纠结中保持良性的二元张力;怎样在消除威权主义的“指教文化”、倡扬生命个性追求生命价值的同时又能避免重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个体主体性膨胀、个人生命价值被“物化”和“异化”的老路;怎样才能避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威权及“现代生存综合症”等等,都是一些沉甸甸的理论难题。另外,国内生命教育虽“摸着石头过河”,却以一种沉着坚定的力量悄然而深刻地渗入了校园,并滚雪球似地影响到了社会不同群体,转眼间竟具席卷天下之势,“理论跟进”、“理论补课”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对其进行反思和指导也迫在眉睫。本论文并非完成也没有希冀完成对生命价值论的整体建构,为篇幅和研究条件所限,笔者仅仅将“初论”当作本论文的问题域和研究目标。这一研究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本论文基于当世哲学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这一基本语境,在此“中国特色的理论坐标系”中尝试构建生命价值论的本体论框架——探讨生命价值论视域中的“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价值”,由此出发去审视当代国人生命异化的表现和根源,表达对个体生命保障生命价值的基本生命关切。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确立的研究原则是:强化问题意识,力图价值独立,淡化学科界限,避免先入为主,坚守研究界限,规范言说姿态,审慎推导一家之言。由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到理论“溯流而上”,试图在中西马历史语境的理念纠结中条分缕析,叩问生命价值的本真意蕴,为生命个体追寻生命价值提供鹄的,并为表达生命关切提供依据;再从理论到现实“顺流而下”,试图在现代性境遇里批亢捣虚,对当下国人生命个体追寻生命价值表达基本关切。亦即,在厘清人、生命、人的生命价值的概念及其关联的基础上,在历史和现实、人类与国人的境域里渐次聚焦,对处于转型后期、受现代性簇拥的当今国人追求生命价值过程遭遇的生命异化进行剖析,寻找纾解死亡焦虑、克服自杀诱惑、肯认生命意义的方略,并寻求建构适宜的当代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路径。第一章,即导论,生命价值论的提出。本论文考察了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本来内在于人自身的生命诉求,何以成了一个亟待哲学应对的理论问题。世上生命万千,唯有人在追问自我确证的生命价值,亘古如此,当下尤甚。一部人类发展史,无异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理性开显史。通过对生命价值理论进路的通览,尤其通过对传统生存论、诗化哲学、现象学、诠释学、语言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菁华的借鉴,本研究审慎提出了生命价值论这一理论构想,并试图完成这一理论的初步架构。第二章,生命价值的本体论构建。在生命价值论看来:所谓人,即是追寻自身生命价值并朝着生命意义渐次生成的实践着的此在;所谓生命,即人基于肉体自然追求价值超越的存在特性;于是,人的生命价值在本研究中就界定为内含于人之整全生命并在自然和超越二层面多维度展开的生命特性。第三章,生命价值论对生命异化的审视。本研究并没有一味对生命异化义愤填膺地大加挞伐,而是对异化的情形作了分解。人之进化、人之发展过程存在着本源的异化,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代价。而生命异化的发展史伴随着假与真、丑与美、恶与善、俗与圣竞冲纠缠,生命价值在其间时隐时现。在当今,社会发展表面上凯歌行进,人的主体性空前张扬,但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却逆向退化,症结百出。第四章,生命价值论的基本生命关切。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不可公约,应对其抱有必要的敬畏之心,但又不因此停止探究生命的脚步。死亡,我们曾对其深度误解,它引起我们的恐惧,也同时对我们产生诱惑,前者导致死亡焦虑,后者引起自杀,焦虑和自杀都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误读。我们应在深谙生命价值的基础上,纾解死亡焦虑,放弃自杀尝试,肯认生命意义,“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第五章,生命价值论的教育路径。聆听,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前提姿态,教育主体应设身处地不断调整聆听的角度,平心静气地相互聆听生命的倾诉;对话,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基本策略,教育主体间相互言说着,相互听取着,那种威权主义的“耳提面命”式的“指教”应予坚决摒弃;同行,应该贯穿生命价值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融入天地人“神”四方共在的生命群体之中,一同去追寻生命价值的真切意蕴,一起去体味生命意义的本真内涵。本研究并没有也无意提供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现成答案——这其实是本研究一直加以反对的理论企图,重要的乃是唤起每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求,唤起我们发自内心的生命智慧和真情,激励并养成属于个人的生命艺术。本研究只是指明思考生命价值的可能路向之一种,那就是通过“生命聆听”而指向天地人“神”错综勾连的生命关涉,通过“生命对话”而达臻生命意义的敞显和澄明,实现诸生命主体的同在,在探问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一路同行”。

曹瑞锋[6](2011)在《《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以下简称《云门广录》)为中国禅宗云门宗创始者云门文偃(864949)的语录。《云门广录》流布的过程就是版本不断流变的过程,故第一章论述《云门广录》编录刻印诸问题。云门语录的最早形态,据《丛林校订清规总要》等所载,是一种纸衣录的形态,其记录者,据《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碧岩录》等所载,是云门的侍者香林、明教;现存最早的《云门广录》版本(1267年),在每一卷首有“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的书志特征。故第一节论述云门语录早期形态纸衣录及编录者香林、明教、守坚诸问题。云门语录在纸衣录的基础上,历代有不同的增补与刊刻,故第二节论述云门语录的历代着录和现存版本。禅师语录入藏是保存文献最好的途径之一,故第三节进而说明《云门广录》现存版本被收入各种藏经的情况。《云门广录》中关于云门禅师的五篇文献,是研究云门禅师生平的重要资料,也是《云门广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第二章以此五篇文献为主结合《实性碑》《碑铭》等其他文献,说明云门禅师之生平经历。第一节据《云门行录》《遗表》,概要说明云门生平。第二节论述志澄、睦州、雪峰与云门之师承关系。第三节据《游方遗录》,说明云门十七年参访诸问题。第四节据《请疏》《遗诫》,说明云门禅师说法之起止时间。第五节据《实性碑》《碑铭》,说明云门与南汉政权诸问题。《云门广录》是记录云门言教与禅法的主要文本载体,欲得云门之真精神真境界,不能不读其语录,故第三章以最易见的日本大正藏第47册所收《云门广录》三卷本来分析其内容构成,分对机、室中语要、垂示代语、勘辨、偈颂五部分论述。第一节首先说明对机的一般含义,再以《云门广录》中第一至十七则对机为例说明云门禅师首次开堂说法的整个过程。第二节首先说明室中语要的一般含义,再举例说明《云门广录》中室中语要举古拈古的形式。第三节首先说明垂示代语的一般含义,再举例说明《云门广录》中代语与别语的形式。第四节首先说明勘辨的一般含义,其次分析云门勘辨的对象、内容及形式,最后将云门之勘辨与天台宗锁试法勘辨做了比较。第五节首先说明偈颂的一般含义,其次分析《祖堂集》《云门广录》中所收云门之偈颂,最后对《全唐诗续拾》误收云门偈颂情况做了说明。云门之宗风,后人总结为云门三句、云门顾鉴咦,这可看作是《云门广录》精神的集中体现,故第四章以云门三句、云门顾鉴咦论述云门禅法。第一节首先说明云门三句之得名、来源,其次分析云门三句与五家宗旨、棒喝、临济三玄、天台宗之《法华经》体宗用、唯识宗三自性的通融性。第二节首先说明云门顾鉴咦之得名、师承渊源,其次分析云门顾鉴咦与云门一字禅、云门三句之关系。云门宗在宋代之后,法系不振,但《云门广录》还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于后世,故第五章论述《云门广录》对后代之影响。《云门广录》中的公案为后代禅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阐释,故第一节论述后代对公案诠释形成的拈古、颂古、评唱等诠释文体和系统,并梳理相应的拈古集、颂古集、评唱集中的云门公案。《云门广录》于后世之最重要影响,还是后世阅云门录而不断有习禅者开悟,故第二节对此类情况作了梳理。

齐芳芳[7](2010)在《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唯识古义中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特色,考察摄论学派唯识思想的基本观点,并在与地论学派比较中,揭示它的理论缺陷。九识论中主要阐明两个问题。其一,阿黎耶识的性质如何,及其与七识的关系。为更加明确八识的相互关系,将它们置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一传统唯识学范畴,寻找八识与五法、三性、二无我的对应关系。其二,建立阿摩罗识,以其为真如理、清净心、真实性,理与智和合之体。阿摩罗识对治阿黎耶识,并为诸识所依住境界,乃境识具遣之唯识实性。在凡夫之境,阿摩罗识与阿黎耶识同在,成真妄两识之说,但是阿摩罗识本性非识,此说不成。摄论学派的心性观承袭唯识学传统,说心性本净。就心识性,八识与烦恼现行相应,而八识与烦恼种子不相应,实则八识性本净。阿摩罗识与烦恼不相应,在凡夫之境,烦恼覆于阿摩罗识,障其清净本性。修烦恼尽去,以致真如境,阿摩罗清净心得彰。

崔丽霞[8](2010)在《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佛教复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佛教复兴现状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考察、描述了当地的佛教复兴现状,以期对农村社区佛教的复兴的原因、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当地佛教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信教群体中男性多,入教时中年人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经济水平居于中等以上者多;二是入教原因中因病入教者多、受人影响者多;三是近几年入教者多、山场修建寺庙多;四是修庙时功德捐助中民间精英多;五是信众对教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模糊。本文认为,农村佛教复兴和发展的动因是较为复杂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基础;社会转型引发的一系列失范现象是佛教复兴的催化剂;改革中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佛教伦理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佛教复兴的关键因素;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关于农村佛教的功能,则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征。其正向功能主要有:规律的宗教生活有助于信众身心健康;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助于人际和谐及个体的社会化;“缘起论”、“果报论”有助于拯救人心,提高信众的自我认知水平。其负向功能主要有:信众对佛教的高度认同弱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宗教奉献及其仪式浪费了有限资金;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总体而言,本文既论证了学术界有关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一般观点,也揭示了甘肃佛教复兴现状的一些不同特征。同时,文章还从农村佛教自身和地方基层组织两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苏娅[9](2006)在《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第一编是对于三国古典舞蹈的资源性研究,通过对于中、日、韩之自然环境中的舞蹈生态,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政治体制下的舞蹈运作,意识形态对舞蹈的深切影响,这四大切入点,对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的自然生态、社会形态与文化心态,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交叉的纵向爬梳与横向比对。第二编是对于三国古典舞蹈的交互性研究,此中我运用西方“互文性”理论和我草创的“互舞性”理论,去求证对于东亚古典舞蹈发展规律的学术性表述。第三编是对三国古典舞蹈之发展基点与创新路向的思考。 通过此次研究过程,我的主要认识是以下三点: 1、通过本文对于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发展历程的多方位具体研究,我以为决定古典舞蹈之生成、演进与定型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是多方面的,她与特定国家之自然生态、社会形态、文化心态之间存在有千丝万缕、息息相关、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关系。 2、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是一个从古到今、循环互动、相互影响的活性网络。我以为在三国古典舞蹈文化圈中所实际存在着的是一种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的平等性多边关系。 3、经过本文对于三国古典舞蹈的历时性梳理与共识性分析,我以为“互动共进”是三国古典舞坛的发展规律。

高蔚[10](2006)在《“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以“美”为本份和要素,欲在艺术创造中寻找一种“神圣美”。前期象征主义诗人多醉心于通过感官直觉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一个现实之外完美的理念世界;后期代表瓦雷里却认为诗应该走出“自我”,用一种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理想的“声音”,传达某一种神奇的超越个体经验的思想。象征主义“纯诗”注重词语之间的关系,把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诗是用来表达生命的神秘性的。“纯诗”的精神实质是源于美感情绪的永无止境的创造,它在人类诗性意识萌生时的原始思维中就已经存在。 作为一种纯艺术理想,“纯诗”的艺术因子也潜藏在中国诗性文化的艺术生命中,只是我们没有如此的命名。由于儒家“诗教”的作用,“纯粹美术上之目的”往往被道德、政治之手段排挤,“不能得势力于我国思想界”,但民间姿态并不影响它深藏于我们“性灵”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中。 中国新诗坛的纯诗观念,是在法国象征主义那里找回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记忆的,但它却起因于自身的理论困扰。它不是为那不可思议的“美”而踏上的不知所终之路,它的初衷是为新诗寻找合乎现代性要求的诗美形式,从而在白话新诗中找到“诗”。这个目标所引发的焦虑,使中国化纯诗一开始就不具备象征主义“纯诗”的艺术起点。象征主义“纯诗”那种理想的艺术本质与艺术生命的超前意识,对中国新诗的自我建设来讲不免奢侈,但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方向,它首先促使新诗将艺术美的观念从传统的“美善”共同体中独立出来,进而推动中国新诗趋近哲学的、宗教的、历史的、心理的、思维的等等人类文化整体构成的艺术理想境界,建立起自己的纯诗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周作人、梁实秋、朱自清、邵洵美、于赓虞、朱维基、陆志韦、李金发、穆木天、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梁宗岱、戴望舒、曹葆华、何其芳、废名、林庚、李健吾等诗人或理论家,是将美与生命感引入新诗的重要贡献者。尤其邵洵美,他以“颓废”的现代美学立场所参与的中国新诗“美学现代性”建设,不仅未被主流意识形态理解,其艺术姿态还被钉上了“颓加荡”的十字架。梁宗岱为确立中国化纯诗的实践品格做了大量的理论通道的清障工作,他为中国新诗设计的个性化之路——纯诗,将新诗引入了一个深宏的宇宙背景,中国化纯诗欲打造的切近现代人情绪的“纯粹的形式”,也因之而融入了一种宇宙精神。

二、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揭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揭示(论文提纲范文)

(2)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由来
    二、为何以《天主实义》作为分析文本?
    三、宗教哲学的观察视角
    四、文献综述:国内外对《天主实义》文本的研究及分析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及分析
        (1) 晚明时期儒、佛学者对《天主实义》的认同和批判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天主实义》的研究进路:比较、历史、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五、主旨论证的思路和篇章布局
第一章 《天主实义》中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西士所存在的双重语境
        一、西士的天主教思想背景
        二、西士对儒学的研究与应用
        三、西士恩典神学视角的缺失
    第二节 中士的时代性思想背景及其思想论域
        一、阳明后学的思想主流
        二、晚明中士的思想论域
        三、东林儒学与实学暗兴
        四、中士言辞背后的“感通”思维
第二章 《天主实义》中的本原论争
    第一节 “位格”性天主:西士对“太极/理”本原论的批判
        一、理性与“位格”性之天主
        二、理性对“太极/理”不能为本原的批评
    第二节 “生成”论之太极/理:中士对西士批判的回应
        一、“生成论”之太极
        二、中士的“敬”意识
        三、感通中的太极/理
        四、生存秩序中的太极/理
    第三节 西士式“本原”观对中士生存秩序完善性辨析
        一、西士式“本原”观中的超越性维度的挑战
        二、超越性维度对中士“生成”论修身的益处辨析
        三、超越性维度对补益儒家社会秩序的理论性意义
第三章 “独立灵魂”与“万物能否一体”的辩争
    第一节 独立灵魂论:西士的两世说与万物一体观
        一、自由意志与“两世”说
        二、独立灵魂和后世维度的展开
        三、独立灵魂观对万物一体论的批评
    第二节 中士对独立灵魂和万物一体观的驳正
        一、中士道德性的生死观传统
        二、现世维度中的修身与成德
        三、中士的“魂魄论”与万物一体观
    第三节 驳灵魂轮回:中西士间的思想交织
        一、西士对灵魂轮回论的理性批驳
        二、中士在人伦秩序观中驳灵魂轮回论
第四章 善之论争:为善是否有意?
    第一节 西士的“为善有意”观
        一、理性界定中的“善”、“意”概念
        二、善的缺失:西士论“恶”的问题
        三、天主:“正意”之源
        四、为善有意与善之困境
    第二节 中士对“为善无意”思想的辩护
        一、“为善无意”问题的由来
        二、中士以“性”解为善无意
        三、敬天诚性与为善无意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生存意识
        一、后世的抽象性与现实性问题
        二、“利”的现实性与完善性问题
        三、“有意”与“无意”间的张力:“小人—君子”的视角
第五章 伦理交锋:修身、治学、行孝
    第一节 忏悔与自省:天主拯拔与自我完善
        一、呈现伦理背后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二、忏悔与天主旨意
        三、自省与参赞化育
    第二节 内外有别:学之为己抑或为天主?
        一、什么是“真学问”?
        二、如何达到真正的学问?
    第三节 内外学问的功夫论
        一、理性与灵修
        二、“诚-性”与检慎
    第四节 不同起点上的行孝观
        一、有必要专门谈论孝道问题
        二、西士论孝:以天主之道为目标
        三、中士尽孝:以造就天命为中心
结语 理性与感通:呈现方式与生存秩序
    一、理性与感通的切磋:一种宗教哲学观察视角
    二、两种认识论、两种认识对象和两种实在性
    三、思想交锋中的感通与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水月禅寺:建筑与环境的美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动机
    2、研究目的
    3、研究现状
    4、研究的可行性
    5、创新之处
    6、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水月与佛法
    1、水月之譬喻
    2、水月观音
第二章 水月禅寺的建筑形式与功能
    1、古典格局
    2、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3、功能之美
第三章 水月禅寺的建筑环境
    1、设计结合自然
    2、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3、空花佛事水月道场
第四章 水月禅寺的场所精神
    1、空间氛围与场所精神
    2、审美主体与空间体验
    3、水月观音:宗教精神的“扬”与“抑”
结语 天地有大美
参考文献
附录
    1、刘向军建筑师访谈纪录
    2、台湾某法师访谈纪录
    3、水月禅寺妙空师父访谈纪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2章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缘起:自由的困境
    2.1 人的自由权利是无条件的
    2.2 人类永恒存在的不平等成为了自由的枷锁
    2.3 通往自由的途径:道德共同体
        2.3.1 天然自由:原初状态下的权利
        2.3.2 社会自由:政治社会的保证
        2.3.3 道德自由:道德共同体的最高境界
第3章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意义:道德共同体的基础
    3.1 卢梭的道德理想国
    3.2 共同体团结的基础不是法律,而是精神
    3.3 适宜的公民是良好共和国的条件
    3.4 一般的宗教(如基督教)并不能培养公民和建立道德共同体
    3.5 公民宗教是通往公意的必要途径
第4章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内涵
    4.1 博爱——善的开端
    4.2 平等——社会的第一法则
    4.3 自由——公民宗教的目的
    4.4 责任——热爱自己的责任就是热爱共同体
    4.5 宽容——不宽容是唯一的反面教条
第5章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综评
    5.1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评价:强制还是自由?
    5.2 卢梭公民宗教思想的影响及启示
        5.2.1 对公民宗教理论发展的影响
        5.2.2 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5.2.3 公民宗教思想对中国的启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人的生命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生命价值论的提出
    1.1 生命价值论的话语坐标
        1.1.1 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诘问
        1.1.2 对生命价值的当下期许
        1.1.3 对生命价值的研究进路
    1.2 生命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1.2.1 强化问题意识的多维审思
        1.2.2 形上形下相互贯通的哲学致思
        1.2.3 生命价值论——当代哲学发展一种路向
    1.3 生命价值论的研究目标
2 生命价值论的本体论构建
    2.1 生命价值论视阈中的“人”
        2.1.1 人的自我追问
        2.1.2 人的自我“画像”
        2.1.3 人不是“...XXX...的动物”
        2.1.4 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
        2.1.5 人的本质的三重蕴涵
        2.1.6 生命价值论对人的界定
    2.2 生命价值论视阈中的“人的生命”
        2.2.1 探询生命的本真历程
        2.2.2 宗教的生命介说
        2.2.3 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
        2.2.4 生命的本真意蕴
    2.3 生命价值论视阈中“人的生命价值”
        2.3.1 生命价值的发现
        2.3.2 生命价值的形态
        2.3.3 生命价值的特性
3 生命价值论对生命异化的审视
    3.1 生命异化的内在根源
        3.1.1 神兽分离导致的生命异化
        3.1.2 劳动分工导致的生命异化
        3.1.3 生死两歧导致的生命异化
    3.2 生命异化的现代样态
        3.2.1 虚假对求真的遮蔽
        3.2.2 邪恶对求善的遮蔽
        3.2.3 丑陋对求美的遮蔽
        3.2.4 凡俗对求圣的遮蔽
    3.3 生命异化的“当世综合征”
        3.3.1 生命意义感匮乏
        3.3.2 生命幸福感遗忘
        3.3.3 价值理性迷失
        3.3.4 教育的生命关切不足
4 生命价值论的基本关切
    4.1 纾解死亡焦虑
        4.1.1 死亡焦虑的产生
        4.1.2 死亡焦虑的归因
        4.1.3 死亡焦虑的调适
    4.2 克服自杀诱惑
        4.2.1 自杀的严重情形
        4.2.2 关于自杀的学术争鸣
        4.2.3 生命价值论对自杀的审视
        4.2.4 生命价值论对自杀的“劝阻”
    4.3 肯认生命意义
        4.3.1 人学研究的生命路向
        4.3.2 意义世界的生命建构
        4.3.3 生命意义的动态澄明
5 生命价值论的教育路径
    5.1 聆听:生命价值教育的前提姿态
    5.2 对话:生命价值教育的基本策略
    5.3 同行:生命价值教育的动态过程
6 结论: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最有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二、《云门广录》之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之编录刻印
    第一节 《云门广录》编录
        一、最早记载形态——纸衣录
        二、记录者——香林澄远与明教师宽
        三、整理者——明识大师守坚
        四、香林、明教后人的贡献
    第二节 《云门广录》版本
        一、早期主要刻本
        二、现存主要版本
        三、版本系统
    第三节 云门语录的记载
        一、大藏经中的云门语录
        二、艺文志与各类书目中的云门语录记载
第二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之作者
    第一节 云门生平概述——《云门行录》《遗表》
        一、雷岳《云门行录》所记载的云门生平
        二、云门《遗表》中的云门自述
        三、《云门行录》《遗表》被收入《云门广录》之时间
    第二节 云门之师承——志澄、睦州、雪峰
        一、云门与志澄——律学基础及其他
        二、云门与睦州——开悟及其他
        三、云门与雪峰——印可及其他
        四、《云门广录》对睦州与雪峰之记载
    第三节 云门之参访——《游方遗录》
        一、《游方遗录》所示云门参访路线
        二、《游方遗录》所示云门参访问题
        三、《游方遗录》被收入《云门广录》之时间
    第四节 云门之传法——《请疏》与《遗诫》
        一、《请疏》与云门禅师灵树禅院传法之始
        二、《遗诫》与云门禅师光泰禅院传法之终
    第五节 云门与南汉——《实性碑》《碑铭》
        一、《实性碑》《碑铭》所记云门与南汉关系
        二、《实性碑》《碑铭》立碑时间与立碑原因
第三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之概要
    第一节 对机
        一、对机的含义
        二、《云门广录》对机举例
    第二节 室中语要
        一、室中语要的含义
        二、《云门广录》室中语要的形式及对后世公案禅的影响
    第三节 垂示代语
        一、垂示代语的含义
        二、《云门广录》垂示代语举例
    第四节 勘辨
        一、勘辨的含义
        二、《云门广录》的勘辨
        三、天台宗锁试法勘辨
    第五节 偈颂
        一、偈颂的含义
        二、云门禅师的偈颂
        三、《全唐诗续拾》误收的云门禅师偈颂
第四章《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之禅法
    第一节 云门三句
        一、云门三句之得名
        二、云门三句之渊源
        三、云门三句与五家宗旨
        四、云门三句与棒喝
        五、云门三句与临济宗
        六、云门三句与天台宗的《法华经》体宗用
        七、云门三句与唯识宗三自性
        八、云门三句与《云门广录》之公案
        九、当代学者对云门三句的阐释
    第二节 云门顾鉴咦
        一、云门顾鉴咦之得名
        二、顾鉴咦之师承渊源
        三、云门顾鉴咦、云门一字禅与截断众流
        四、云门顾鉴咦与云门三句
        五、顾鉴咦的历代偈颂
第五章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之余响
    第一节 历代对《云门广录》之诠释
        一、公案之诠释性文体——拈古、颂古、评唱
        二、四大颂古与四大评唱中的云门公案
        三、《碧岩录》与《雪窦颂古直注》对《雪窦颂古》所及云门公案之着语
        四、《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二~三十四所及云门公案
        五、《指月录》卷二十所及云门公案之拈颂
        六、《教外别传》卷十二所及有拈颂之云门公案
        七、《宗鉴法林》卷四十八~五十所及云门公案
        八、《宗门拈古汇集》卷三十五~三十六所及云门公案
        九、日本大德寺派密参录之《云门录百则》
    第二节 历代参学《云门广录》开悟者
        一、大慧宗杲
        二、真净克文
        三、盛勤禅师
        四、云居悟禅师
        五、荐福承古
        六、言法华
        七、日僧宗峰妙超
        八、东园居士
        九、真慈禅师
        十、性空臻禅师
        十一、大晓实彻禅师
结语
附录1《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未录之云门语录辑佚
附录2 云门匡真禅师年谱
附录3《云门广录》所及僧人名录一览
附录4 云门三句诸家拈颂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后记

(7)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八识与五法三自性的关系
    第一节 八识的性质
        一、阿黎耶识的性质和表相
        二、阿黎耶识与前七识的关系
    第二节 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
        一、五法是什么?
        二、三性的表相和名义
        三、八识与五法三性的关系
第二章 摄论师与南北朝时期真妄识的争论
    第一节 阿摩罗识的性质
        一、阿摩罗识提出的依据
        二、阿摩罗识的性质
    第二节 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
        一、"对治"之说
        二、阿摩罗识为出世法所住
    第三节 地论学派论阿黎耶识性质
    第四节 建立阿摩罗识的原因
第三章 摄论学派的心性观
    第一节 八识与烦恼的关系
        一、八识与烦恼现行相应
        二、八识与烦恼种子不相应
    第二节 真如(阿摩罗识)与烦恼的关系
    第三节 《佛性论》之"三佛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1. 宏观背景
        2. 微观背景
    三、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 国内学者有关农村宗教复兴的研究
        2. 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佛教问题的相关研究
        3. 文献评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 佛教复兴
        2. 社会转型
        3. 农村社区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2. 深入访谈法
        3. 参与观察法
    三、重点和难点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第三章 佛教复兴的现状及特点
    一、调查社区的背景资料
        1. 南湖镇的历史由来
        2. 社区概况
        3. 南湖镇佛教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形式
        1. 佛教活动场所的兴建
        2. 信众的宗教奉献与宗教参与
        3. 信众的日常修行仪式及禁忌
        4. 僧俗同庆的佛教节日
    三、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特点
        1. 信教群体以男性居多
        2. 信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
        3. 文化程度呈现多样性
        4. 神佛共居,和平共处
        5. 皈依佛门是信众宣泄不满的重要途径
        6. 信仰动机功利化、信仰行为随意简便化
        7. 功德捐助背后的名利之争
        8. 信众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
第四章 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动因
    一、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根源
    二、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失范是农村佛教复兴的催化剂
        1. 经济领域的失范
        2. 政治领域的失范
        3. 文化领域的失范
    三、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
        1. 生存安全方面
        2. 情感方面的困境
        3. 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困境
    四、佛教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其复兴的关键因素
        1. 佛教对孝道伦理的高扬赢得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2.巧遇的“宗教灵验”是佛教复兴的神圣感召力
        3. 佛教倡导的“平等”意识赢取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4. 西方极乐世界的缔造契合了人们渴望解脱的心理诉求
    五、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
    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五章 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的功能
    一、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
    二、农村社区佛教的正功能
        1. 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有助于身心健康
        2. 佛教教义中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3. 佛教的“果报论”有助于提高信众的自我认同感
        4. 佛教的“克己观念”有利于抑制贪心、拯救人心
        5. 佛教的信众牵引功能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
    三、农村社区佛教的负功能
        1. 弱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
        2. 佛教活动及仪式消耗了有限资金,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
        3. 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 甘肃农村佛教复兴所呈现出的独特性
        1. 从信众群体上看,出现新“五多”
        2. 宗教活动相对有序
        3. 信众对待宗教相对理性
        (二) 农村佛教复兴的动因比较复杂
        (三) 佛教在农村社区的功能具有双重性
    二、讨论: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
    三、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甘肃农村社区佛教复兴调查问卷
后记

(9)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既往研究成果
    三、题解: 关于中、日、韩“古典舞蹈”的概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编 三国古典舞蹈的资源性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蹈资源性研究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舞蹈生态
        1、自然环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1、中国奴隶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2、中国封建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第三节 政治体制下的舞蹈运作
        1、“官办制”与单边性
        2、“家妓制”与寄生性
        3、“装旦制”与变态性
        第四节 意识形态对舞蹈的深切影响
        1、中国宗教的几个特点
        2、中国哲学的几个特点
        3、中国美学的几个特点
    第二章 日本古典舞蹈的资源性研究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舞蹈生态
        1、自然环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1、日本奴隶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2、日本封建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第三节 政治体制下的舞蹈运作
        1、扶植性与发展性
        2、高压性与斗争性
        3、妥协性与防御性
        第四节 意识形态对舞蹈的深切影响
        1、日本宗教的几个特点
        2、日本哲学的几个特点
        3、日本美学的几个特点
    第三章 韩国古典舞蹈的资源性研究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舞蹈生态
        1、自然环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1、三国时期的舞蹈功能
        2、后三国时期的舞蹈功能
        第三节 政治体制下的舞蹈运作
        1、钦定性
        2、流动性
        3、商业性
        第四节 意识形态对舞蹈的深切影响
        1、韩国宗教的几个特点
        2、韩国哲学的几个特点
        3、韩国美学的几个特点
第二编 三国古典舞蹈的交互性研究
    第一章 舞蹈题材上的互文性
        第一节 移花接木
        1、中国的《白蛇传》
        2、日本的《道成寺》
        3、中、日两版的同异
        第二节 删繁就简
        1、中国的《长生殿》
        2、日本的《杨贵妃》
        3、中、日两版的区别
        第三节 脱胎换骨
        1、《春香传》的异地背景
        2、《春香传》的本土气息
        3、汉文化符码的命运
    第二章 舞蹈剧目上的互舞性
        第一节 貌合神离
        1、中国的“踏歌”
        2、日本的“踏歌”
        3、中、日“踏歌”的互舞性分析
        第二节 不绝如缕
        1、韩国的国宝级乐舞
        2、中国的国宝级乐舞
        3、国宝级乐舞之间的连续性
        第三节 借题发挥
        1、中国的“柘枝舞”
        2、韩国的《莲花台》
        3、“柘枝舞”与《莲花台》的互舞性关系
    第三章 舞蹈文化上的交互性
        第一节 东亚舞蹈的“原点”
        第二节 中、日、韩古典舞蹈的亲密接触
        第三节 中、日、韩对他国舞蹈的态度
        1、中国对韩、日舞蹈的态度
        2、日本对中、韩舞蹈的态度
        3、韩国对中、日舞蹈的态度
    第四章 舞蹈艺术家的互动性
        第一节 中国舞蹈大师吴晓邦
        1、现代化的开启者
        2、个性化的代表者
        3、学者化的先行者
        第二节 日本能乐大师世阿弥
        1、舞蹈表演的新鲜性
        2、艺术境界的阶段性
        3、舞蹈运作的规则性
        第三节 韩国舞蹈大师崔承喜
        1、舞蹈观念的正确性
        2、舞蹈思维的逻辑性
        3、东亚舞蹈的集成者
第三编 三国古典舞蹈的创新性研究
    第一章 舞蹈创新的基点
        第一节 三国原始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1、观察阶段
        2、互动阶段
        3、学习阶段
        第二节 三国现代文化形态中的舞蹈功能
        1、保有功能
        2、鉴赏功能
        3、参照功能
        第三节 三国古典舞蹈本体性研究
        1、中国古典舞蹈研究
        2、日本古典舞蹈研究
        3、韩国古典舞蹈研究
    第二章 舞蹈创新的路向
        第一节 西学路上的宽与窄
        第二节 东亚舞蹈的源与流
        第三节 基本规律与本质属性
    第三章 舞蹈创新的步骤
        第一节 文化理念的依托
        第二节 东亚舞蹈观的建构
        第三节 东亚舞蹈发展战略
结论: 对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的基本看法
    一、综合决定说
    二、相互影响说
    三、互动共进说
参考文献
后记

(10)“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纯诗”及其中西方渊源
    第一节 “纯诗”及其中国化的思考
        一、“纯诗”:作为一种艺术美的极致的追求
        二、“纯诗”的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深度回应:关于“纯诗”的中西方渊源
        一、“纯诗”的先声:唯美艺术思想
        二、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纯诗”
第二章 “纯诗”观念的引入与唤醒
    第一节 中国新诗无形式感的困惑
        一、“纯诗”观念在“真”与“美”的情感纠葛中萌生
        二、周作人:从象征主义的诗艺入手
        三、“纯粹的诗”:与散文清楚划界
        四、“新月”诗人:为新诗“创格”
    第二节 美与生命本性的召唤
        一、邵洵美:完美的形式是与诗的“品性”和谐的方式
        二、于赓虞:灵魂的声与色和诗的“形”与“质”
第三章 中国化的纯诗意识
    第一节 梁宗岱、曹葆华、戴望舒译介的“纯诗”理论
        一、廓清“纯诗”概念的纷扰与历史来处
        二、确立中国化纯诗的实践品格
    第二节 中国化纯诗(一):“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
        一、“与万化冥合”,发现创造的秘密
        二、“到你自己的灵魂里去”,感悟生命的经验
    第三节 中国化纯诗(二):切近现代人情绪的纯粹的形式
        一、凭情绪的节奏组织结构的纯诗
        二、打造象征性意象的“现代的诗形”
结语
附录1: 天地元声:诗的自然生命形态
附录2: 1934年的《现代》:误译抑或误印——关于邵洵美的《现代美国诗坛概观》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揭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方与西方的多重镜像:现当代小说中的传教士形象[D]. 徐书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D]. 林孝斌. 山东大学, 2021(11)
  • [3]水月禅寺:建筑与环境的美学思考[D]. 康巧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4]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研究[D]. 李玲. 南昌大学, 2014(03)
  • [5]人的生命价值研究[D]. 王定功.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6]《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D]. 曹瑞锋. 上海大学, 2011(11)
  • [7]摄论学派的九识论与心性观研究[D]. 齐芳芳. 南昌大学, 2010(04)
  • [8]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个案为例[D]. 崔丽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 [9]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 苏娅.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08)
  • [10]“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 高蔚.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论“信则不信”的真谛——关于净土存在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