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式锚杆在隧道不利地质体中的应用

麦式锚杆在隧道不利地质体中的应用

一、迈式锚杆在隧道不良地质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富兴[1](2020)在《公路隧道散体围岩中系统锚杆和锁脚锚杆的合理布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散体围岩由于自身结构松散,强度较低,易受外界扰动而失去承载力。而对于散体围岩隧道进行系统锚杆注浆支护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由于钻孔难,对围岩扰动大,注浆质量难以保证,增加施工工序,滞后支护成环等原因导致拱顶沉降加大甚至坍塌等问题。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在软弱围岩中应取消系统锚杆,加强锁脚锚杆支护。因此本文以松山隧道200m埋深散体围岩隧道为背景,对公路隧道散体围岩中系统锚杆与锁脚锚杆布置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散体围岩性质及锁脚锚杆支护特性,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存在问题,提出在散体围岩隧道中,取消全环系统锚杆注浆,在拱肩、拱腰、拱脚等钢拱架接头处打设注浆锁脚锚杆,并将锚杆端头与钢拱架焊接固定的新型锁脚锚杆支护方式。(2)查阅隧道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现场超前地质预报与围岩分级确定隧道散体围岩试验段,并通过以上信息计算出围岩物理参数,作为数值模拟围岩基本参数依据。(3)选择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作为数值模拟工具,进行数值建模确定模拟参数以及模拟对比方案。(4)针对各模拟方案对比分析,确定在新型锁脚锚杆支护方式基础上拱顶局部打设8根注浆系统锚杆或加强超前小导管注浆形成1.5m加固圈的锚杆组合支护方式,并对两种支护方式围岩与衬砌结构应力、位移、塑性区以及锚杆力学状态进行分析,确认支护方案稳定性。(5)通过现场对比试验,监测关键点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化,确认在公路隧道散体围200m埋深情况下,取消全环系统锚杆注浆,在拱肩、拱腰、拱脚等钢拱架接头处打设注浆锁脚锚杆,并将锚杆端头与钢拱架焊接固定,并在拱顶局部打设注浆系统锚杆或加大超前小导管打设角度以提高超前支护支护强度的锚杆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赵冬冬[2](2018)在《浅埋大跨公路隧道水库下游段下穿输水隧洞开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一些城市中修建隧道工程时,除了会面临比较复杂的地质条件外,往往又需要穿越很多市政基础设施。这些市政基础设施通常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生活,这也就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城市中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开挖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下穿深圳水库对港二期输水隧洞工程,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方面的一些工作:(1)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工程资料及文献,了解目前隧道工程施工常用的开挖方法。(2)通过对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对港二期输水隧洞资料的研究,分析其工程特点,要求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不得大于42mm。(3)对新建公路隧道下穿既有输水隧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双线公路隧道不同净距、双线公路隧道不同埋深及在不同地质条件时下穿输水隧洞。(4)在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新建公路隧道下穿施工段进行高密度电法补充探测,了解了隧道周边围岩不良地质富水情况,为开挖方法的研究提供地质条件参考。利用MIDAS GT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不同开挖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不同开挖方法对比分析,建议下穿输水隧洞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5)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不同施工阶段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数据分析,发现中导坑开挖在施工中尤为关键,需加强该施工阶段的施工监测。现场监测数据也表明中导坑的开挖在各个施工阶段中影响较大,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下穿输水隧洞施工时,通过加强对中导坑的施工控制可以很好的保护输水隧洞供水安全。

贾金晓[3](2016)在《米仓山隧道岩爆综合集成预测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是一种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一般认为岩爆是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非对称性等特点。自1738年在英国锡矿坑道中首次发现岩爆现象以来,岩爆已成为地下工程建设中普遍关注的一种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因此在隧道与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对围岩是否发生岩爆及其发生的规模作出准确的预报,对顺利、安全施工,调整、优化工程措施,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在建中国第二长隧-米仓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对隧址区域主要岩性进行岩石力学室内试验,分析了泥质粉砂岩、白云岩、石英闪长岩的岩爆倾向性;以水压致裂法地应力原位测试及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应力试算法对米仓山隧道区域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分析了隧址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对高地应力进行判识;在隧道轴线位置选取特征断面,采用数值模拟对隧道轴线断面开挖后二次应力场重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门塞式应力恢复法”进行二次应力现场测试,对数值计算结论进行验证;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法、应力强度比法以及基于TSP超前地质预报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米仓山隧道岩爆进行了综合集成预测。根据隧道岩爆机理及防治原则,从支撑和锚固体系加固技术、改善围岩应力条件技术、控制开挖和掘进方式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米仓山隧道岩爆防治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对泥质粉砂岩、白云岩、石英闪长岩进行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巴西劈裂试验及岩石弹性应变能测试。经分析,泥质粉砂岩、白云岩属较坚硬岩,石英闪长岩属坚硬岩。利用脆性系数K及弹性应变能指数Wet,对三种岩石的岩爆倾向性进行了判别。根据脆性系数分析,泥质粉砂岩有发生轻微中等岩爆倾向;白云岩有发生中等强烈岩爆倾向;石英闪长岩有发生中等岩爆倾向。根据弹性应变能指数Wet分析,泥质粉砂岩、白云岩、石英闪长岩均有发生中、低烈度岩爆倾向。(2)依据实测地应力对米仓山隧道区域地应力场进行反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米仓山隧道轴线最大主应力方向范围为N0oWN50oW,最大主应力受构造作用和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大主应力最大值达到32MPa;沿隧道轴线K40+860K51+000为极高应力区,K51+000K53+527、K39+733K40+860为高地应力区。(3)在隧道轴线位置选取特征断面,采用数值模拟对隧道轴线断面开挖后二次应力场重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门塞式应力恢复法”进行二次应力现场测试,对数值计算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应力集中区域主要位于隧道拱脚和拱肩位置,应力重分布后最大值达到49MPa左右。(4)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法、应力强度比法以及基于TSP超前地质预报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形成了米仓山隧道岩爆综合集成预测体系。利用地质综合分析法及应力强度比法对隧道轴线区域岩爆进行了总体预测,划分了米仓山隧道不同级别岩爆易发区域。建立了以TSP超前地质预报为基础的AHP-FUZZY岩爆预测模型,并对隧道岩爆灾害进行动态跟进预测。(5)根据米仓山隧道岩爆灾害发生级别及特点,结合隧道岩爆防治原则,从支撑和锚固体系加固技术、改善围岩应力条件技术、控制开挖和掘进方式技术三个方面,提出米仓山隧道岩爆防治措施。

华福才[4](2017)在《岩石地层地铁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时刻都受到地下水的危害。多年来,人们在与地下水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隧道和地下工程防水原则,使隧道和地下工程防排水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隧道和地下工程既要求结构型式经济合理,又要求不渗、不漏,而地下工程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修建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单位进行合理的防排水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合理的防排水方法和材料,从而达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国内目前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地铁的城市,大部分为土质地层,鉴于土层的强透水性以及排水造成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均采用全包防水的系统,且地铁设计规范也是主要根据土层地质城市的地铁建设经验编写的,明确要求以防为主。然而对于像青岛、重庆这样的岩石地质为主的城市,地层含水量和渗透系数均小,如果依然按照规范和传统的防水模式进行结构设计(结构全外包防水,考虑全水头压力),已经不合时宜了。根据实际情况,青岛地铁3号线工程车站及区间隧道约50~60%位于中~微风化岩层中,围岩整体性好,裂隙不发育,且地下水量为贫~极贫,隧道及地下工程涌水量较小,具备设置排水型隧道、防排水结合型隧道以及喷锚永久衬砌的可能性。所以,为了充分利用青岛地区硬岩的地质特点,应寻求一种合理的结构型式及防排水方案,从而减小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达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因此,针对于青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国内地铁相关规范的缺陷,开发适用于青岛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耐久性好、可维护的防排水系统是当务之急。该防排水系统具备多道设防、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具备后期运营期间的可维护性。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手段,对岩石地层隧道防排水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全面考虑岩石质量指标、节理数、节理粗糙度、节理蚀变、水以及地应力6种因素时,采用Q系统的围岩分级对我国隧规法的围岩基本分级进行重新分级,经计算比较得到隧规法的Ⅰ级围岩包含了 Q系统的1~8类围岩,Ⅱ级围岩包含了 Q系统的1~9类围岩,Ⅲ级围岩包含了 Q系统的1~9类围岩,Ⅳ级围岩包含了 Q系统的4~9类围岩,V级围岩包含了 Q系统的7~9类围岩。针对青岛地铁3号线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级,对每类级别的围岩采取相应地支护措施,考虑的因素更全面,与实际地质条件结合的更紧密。而且以Q系统围岩分级为基础的支护措施能够与实际地质条件更匹配,而且选择更加灵活,可操作性强。(2)以地下水动力学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适合于矿山法地铁隧道的渗流分析模型是较为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经过实际工程的验证,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较强的实用性,工程技术人员应用起来也较为便利。相比以前传统的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本次研究得出的公式充分考虑了岩土两种介质的差异性,建立模型时也区分了潜水层模型和裂隙水地层模型,使得模型的渗流规律更符合实际情况。(3)基于对稳定潜水含水土层特性的分析,创新性的提出公式等效渗透系数的取值方法,该方法将土层作为稳定的含水体,土层不参与等效渗透系数的计算,并通过实际工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该理论公式尽管是从圆形的模型中推导得出的,但是在低水头的情况下(地铁隧道),隧道涌水量对各种不同形状的敏感性不强,在不同形状的隧道中分析得出的数值差异不大,因此,公式对于低水头的地铁隧道是完全适用的。(4)隧道周边围岩注浆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对隧道的防排水系统的设计影响较大。单纯的围岩注浆,虽然可以达到堵水的目的,但并不能保证衬砌结构的安全。在衬砌完全封堵的情况下,且围岩内不存在渗流时,不论围岩、注浆圈渗透系数的大小,衬砌背后最终承受静水压力;当围岩内存在渗流场时,隧道围岩内有水头损失,衬砌背后的水压力要略小于静水压力。因此隧道防排水应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采取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措施,达到防水可靠、排水畅通、经济合理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注浆参数条件下隧道渗流量以及注浆圈外水压力情况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1)注浆圈渗透系数的减小可以起到减小涌水量的目的,但注浆圈渗透系数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如km/kg≥100时,对涌水量的减小效果将减弱。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在注浆的经济性和堵水性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同注浆圈渗透系数的减小一样,注浆圈厚度的增大也可以达到减小毛洞涌水量目的,并且注浆圈厚度也存在一个合理的厚度,rg≥3m时无论继续增大注浆圈半径还是减小注浆圈渗透系数对隧道涌水量的控制效果已经很不明显。3)对于不同的注浆圈厚度,随着围岩渗透系数与注浆圈渗透系数比值的增大,隧道内涌水量减小,各部位孔隙水压力增大,越接近静水压力状态,越不易形成降水漏斗。综上可以得到通过注浆减小围岩的渗透系数、增大注浆圈半径,可以达到减小隧道涌水量,降低施工、运营阶段支护结构的水压力,进而满足隧道安全施工、安全运营的要求。

俞祥荣[5](2016)在《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型水电工程的导流隧洞大多为浅埋、大断面洞室,在施工过程中,隧洞与进口边坡的施工及安全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旦工程发生围岩稳定事故,不仅造成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大型水电站导流隧洞施工期的隧洞围岩及洞口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大型水电站导流隧洞,考虑进口洞段边坡与隧洞相互影响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无规范可循,工程类比少,且不良地质洞段的施工技术及其安全性在隧洞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有必要针对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的施工技术及围岩力学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工程实际施工。本文结合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为工程实例,采用岩石力学和数值分析方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及边坡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机制及隧洞施工技术,探讨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依托工程地质条件和背景下,分析了大断面地下洞室中的超前支护措施、喷锚支护机理与效果、拱架及钢筋网支护机理。超前支护主要改良地层特性和预支护作用。喷混对隧洞围岩进行加固主要有支承围岩、卸载作用、填平补强围岩、覆盖围岩表面、防止松动和分配外力等作用,采用混凝土喷层加固隧洞可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能有效遏制岩体塑性区的发展,防止围岩松动失稳。提高喷层厚度可有效减小隧洞顶拱塑性区范围,但厚度过大有可能造成拱脚处塑性区范围因应力集中而增大,采用标号较高的混凝土作为喷层材料对于限制围岩顶拱变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2)总结了隧洞进口围岩—边坡作用体系类型与力学模型,考虑隧洞—边坡的耦联作用机制,深入研究了隧洞施工对边坡的影响及边坡施工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合理的进洞顺序。具体内容涉及四方面:(1)探讨了隧洞进口围岩与边坡相互作用的平行、正交和斜交三种体系类型,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边坡与隧洞变形相互作用的顺滑型、剪切型、扰动型和顺滑剪切复合型等几种力学模型;(2)考虑隧洞进口围岩—边坡正交作用体系,深入研究了隧洞施工对边坡的影响及边坡施工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3)考虑隧洞进口围岩与边坡的三维效应及相应的动态施工过程,研究了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的时空演化特征;(4)通过拟定多个隧洞进洞方案,研究了隧洞围岩与边坡相互作用体系下的进洞顺序。(3)在总结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施工组织过程与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大断面隧洞围岩的力学行为,提出了隧洞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断层穿越顺序。在隧洞I层开挖中,研究了左右两幅开挖法和核心土开挖法下的围岩力学行为,综合考虑左右两幅开挖法具有施工速率更快,工序更简单,塑性区分布范围更小等特点,建议选择左右两幅开挖法。在隧洞II、III层开挖中,对比研究了半幅薄层和半幅厚层开挖法下的围岩力学行为,从结果来看,选择薄层开挖方案更利于围岩稳定。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在顺层开挖和逆层开挖方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探讨不同穿越方式下的围岩力学行为特征,提出了合理的不良地质断层穿越方式。在逆层开挖方式下,顶拱、底板和边墙的变形程度更大,塑性破坏区范围更广,因此选择顺层开挖方式更有利于围岩稳定。(4)考虑隧洞施工过程信息的时变特性,探索了不良地质段大断面隧洞耦合施工进度的实时安全分析方法。根据隧洞工程的二维设计信息和工程地质信息,建立常规三维几何模型(3D模型),以此为基础,考虑施工过程的进度信息,利用4D信息建模技术,建立隧洞施工期4D信息模型。基于SQL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快速找到隧洞工程信息改变区域在计算模型中对应的单元,对ABAQUS数值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自动读取单元的搜索结果,并对其力学参数进行相应修改,实现隧洞数值计算模型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利用参数反演技术将当前的监测信息与相应部位的计算值进行对应,从而实现4D监测信息模型与4D仿真模型的耦合。通过数值的实时计算判定隧洞各部位的安全稳定特征,从而及时判定施工方案的安全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对下一步的安全稳定状态进行预测。

冉军林[6](2015)在《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可溶岩地层广泛分布,特殊的赋存环境与地质营力作用形成了具有独特物理力学特性的充填岩溶地质。由于充填岩溶地质研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工程地质灾害的特殊性,目前对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相关研究涉及较少。随着隧道工程在岩溶区大规模修建,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灾害与防控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开展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为充填岩溶区隧道建设与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以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地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充填岩溶体不同规模、不同空间位置状态下及不同力学参数条件下围岩塑性区规模发展分布特性,揭示了充填岩溶区围岩突变式塌方与渐进式塌方机理,针对两种灾变模式研究了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防控技术。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阳灵隧道区域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分析了岩溶发育条件,运用地质理论研究了阳灵隧道岩溶赋存特征;结合地质力学及隧道施工力学分析了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到了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主要影响因素的显着性。(2)基于充填岩溶体赋存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显着性分析,建立FLAC3D数值模型研究了充填岩溶区围岩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发展分布规律,揭示了充填岩溶区突变式塌方与渐进式塌方两类围岩破坏失稳机理。(3)基于突变理论研究了突变式塌方机理,构建了关键岩层的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关键岩层失稳破坏的力学判据,揭示了突变式塌方围岩位移与塑性区体积的突跳性、滞后性及多模态特性,并结合薄板理论与经典强度理论导出了最小关键岩层厚度经验公式。(4)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渐进式塌方机理,分析了渐进式塌方围岩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发展分布规律,揭示其渐进破坏与滞后性特性;归纳了充填岩溶体与断层两因素对渐进式塌方规模三种控制状态。(5)基于充填岩溶体赋存特征与塌方机理,研究了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防控技术,针对突变式塌方提出了不良地质体定位和岩体加固与超前支护技术,针对渐进式塌方提出了不良地质体定位和信息化施工技术;针对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控制问题提出了塌方应急措施与塌方体治理技术。基于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控制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防控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刘鹏[8](2014)在《公路隧道裂隙水涌突机制与处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公路建设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隧道工程采用的越来越多。这既保证了最佳道路线形,又可有效防止山区公路通过陡坡时引起的地质灾害,提高了公路的安全可靠性。山区的地质条件较特殊,复杂多样的工程地质问题成为制约山区公路建设的主要因素,频发的工程灾害是影响隧道工程正常施工、运营的主要问题。在隧道建设中,塌方、岩爆、大变形、涌突水等各种各样的难题接踵而至。而隧道涌突水,容易造成隧道施工中断、停止,甚至在隧道支护或者运营之后引起隧道的破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特征,然后以狮子寨隧道等多条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在阐明这些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涌突水特征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力学解析计算等手段,对隧道裂隙水涌突规律及机制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后针对典型的裂隙水涌突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处治对策和措施。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理论分析,对裂隙岩体的结构特征、裂隙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归纳总结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为裂隙水涌突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总结出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为:组成岩体中的裂隙是非均匀分布的,相邻裂纹的扩展和相互贯通是岩体的主要破坏方式;裂隙中的裂隙水的运动符合达西定律,裂隙水流一般为层流状态;裂隙水的流动符合裂隙网络模型,即岩石块体跟结构面相比,不透水,裂隙水仅在裂隙中流动。裂隙岩体破裂失稳过程中随着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逐渐的将和已经存在的原生结构面互相贯通,岩体最终发生破坏。(2)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几座隧道裂隙水涌突典型案例的分析,阐明了涌突水发生背景、过程和机理,得出了不同裂隙分布和组合状态下的隧道裂隙水涌突的4种主要类型:①揭露含水裂隙引发涌突水,②渗压致洞顶围岩破坏引发涌突水,③渗压致掌子面围岩破坏引发涌突水,④渗压致堵水岩块破坏引发涌突水。(3)较为深入的研究了4种隧道裂隙水涌突类型的力学机制。对揭露含水裂隙引起的涌突水,计算其涌水量及水压力;其他三类涌突水建立了它们简化的力学模型,将渗压致洞顶围岩破坏引发涌突水简化为悬臂梁,将渗压致掌子面围岩破坏引发涌突水简化为简支梁,将渗压致堵水岩块破坏引发涌突水简化为集中荷载、均布荷载作用在围岩上。通过推导和分析,得出了裂隙水涌突发生的判据、关键影响因素和水压力作用下隧道围岩的破坏准则,以及安全临空长度、掌子面安全厚度。(4)针对不同的裂隙水涌突机制,进行相应的处治对策研究。处治设计的主要依据为计算得出的水压力、安全临空长度和掌子面安全厚度。对于揭露裂隙引发的涌突水,主要采取注浆阻断水流路径的方式;对于隧道洞壁围岩破坏引起的涌突水,主要采取排水锚杆的方式,并结合超前注浆和径向注浆,排水的同时对围岩进行加固;对于掌子面围岩破坏,首先采取超前注浆的方式,并辅助以掌子面排水孔进行排水,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杨灵[9](2014)在《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工程得以广泛运用,受隧道选型、线路走向及地形地质等因素限制,越来越多的浅埋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出现在工程实践中,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重因素耦合效应,相较与常规隧道其隧道结构及围岩力学效应更复杂、施工难度、施工风险更高,如何准确把握好其施工力学效应及变形破坏机理是隧道施工与运营期间安全保障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交通科研项目-《复杂城区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下山岭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浅埋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施工期隧道结构与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1)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对工程原型的适当简化,运用分解叠加的等效原则对偏压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场分布进行了求解,论述了影响其围岩应力分布的各项因素。鉴于此,建立数值计算模型,以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为分析基础,以影响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各项因素为技术指标,系统性量化探讨了不同地形偏压角度、不同隧道埋深、不同隧道净距下围岩及支护结构力学特性。(2)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动态施工效应及围岩稳定性的评价运用有限元法和BP神经网络构建反分析模型,对北固山隧道先行洞施工过程中典型断面位移监测进行反演,进而确立了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现场工况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进行隧道动态施工全过程模拟,通过对隧道支护结构、围岩及边坡应力场、位移场分布及动态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构建了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的滑移-拉裂变形破坏模式,认为洞周围岩位移的牵引效应是影响坡体及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隧道开挖扰动、人为削坡等外界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诱发作用。同时,以该体系为基本理念,为北固山隧道进口段进洞方案及施工灾害防治措施的选取提供了技术支持。(3)隧道围岩-边坡体系变形破坏机理及灾害控制技术的研究在隧道围岩-边坡相互作用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针对北固山隧道先行洞进洞过程中已经出现的施工灾害现象,形成了以工程地质勘察分析为基础,以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及边坡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核心,进洞过程中隧道围岩-边坡体系应力、变形实时监测为支撑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进洞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该技术体系的原理、工艺。从体系整体协调与技术可行性角度出发,提出了以稳定边坡为先导、洞内外综合整治的灾害控制理念,保证了后行洞平稳进洞及整体工程的安全性。

文韬[10](2012)在《强震后千枚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烈地震过后,灾区地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交通工程的建设难度加大,为灾区恢复重建带来种种新的问题。在穿越软弱千枚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如何有效控制千枚岩隧道施工中的围岩变形,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省道s302线黄皮沟隧道工程的实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FLAC3D)、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等手段,对强烈地震后千枚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项目所处地带围岩多为千枚岩,为软岩的一种,节理较为发育,围岩性能较差、开挖支护难度很大。在5·12强烈地震过后,岩体间挤压错动产生大量断层和裂隙结构,使得风化加剧;岩体间构造作用造成构造应力降低,层间结构变差,围岩变得更为软弱。同时,基岩地下水极易通过裂隙和断层进入岩体间,形成大量富水带,使得千枚岩遇水泥化和软化现象加剧,施工难度进一步加大。(2)通过有限元软件(FLAC3D)进行围岩变形和位移沉降模拟计算得出:采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喷射混凝土、打入锚杆、架设钢支撑等支护手段后,可以有效的降低围岩变形。相对于全断面开挖,采取台阶法施工后,及时对上台阶采取相应支护措施,可以使得围岩变形进一步降低。(3)通过现场监控量测的数据统计与实时监测,千枚岩由于软化和泥化作用,其围岩性能大幅度降低,原有的支护稳定体系有可能被打破,造成围岩变形量突发性剧烈增加,并产生初支层开裂、掉块,严重时甚至有可能使钢支撑变形。因此在千枚岩施工中,富水段应加强支护措施,钢支撑应以型钢拱架为主,弃用格栅拱架;并采取小导管注浆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围岩变形和初期支护变形开裂。

二、迈式锚杆在隧道不良地质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迈式锚杆在隧道不良地质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散体围岩中系统锚杆和锁脚锚杆的合理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支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软弱围岩取消系统锚杆研究状况
        1.2.3 软弱围岩锁脚锚杆支护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隧道支护力学分析
        1.3.2 锚杆支护理论
        1.3.3 散体围岩锚杆支护存在的问题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场围岩地质资料获取与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地质勘察
    2.3 超前地质预报
        2.3.1 常见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2.3.2 现场弹性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
        2.3.3 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
    2.4 围岩分级
        2.4.1 掌子面岩石的坚硬程度
        2.4.2 岩体的完整程度
        2.4.3 地下水影响
        2.4.4 地应力
        2.4.5 修正BQ法围岩级
    2.5 围岩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3.1 隧道模型建立
        3.1.1 FLAC3D模型建立方法
        3.1.2 边界条件和初始应力场
        3.1.3 开挖与支护
    3.2 模型与参数选取
        3.2.1 本构模型的选择
        3.2.2 支护与衬砌单元参数
    3.3 模拟支护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4.1 锚杆单元选取分析
    4.2 围岩与衬砌力学状态分析
        4.2.1 围岩力学状态分析
        4.2.2 衬砌力学状态分析
    4.3 位移分析
    4.4 塑性区分析
    4.5 锚杆力学状态分析
        4.5.1 锚杆轴力分析
        4.5.2 锚杆屈服状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试验与数据分析
    5.1 现场试验布置方案
    5.2 监控量测仪器准备
        5.2.1 监控量测的目的
        5.2.2 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5.2.3 量测频率
    5.3 关键点位移
    5.4 围岩压力
    5.5 二衬接触压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相关成果
致谢

(2)浅埋大跨公路隧道水库下游段下穿输水隧洞开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沉降研究现状
        1.2.2 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3 下穿施工要求
        1.2.4 富水软弱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探测研究现状
        1.2.5 开挖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下穿输水隧洞工程难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公路隧道下穿输水隧洞工程难点分析
        2.1.1 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概况
        2.1.2 公路隧道下穿输水隧洞段工程难点
        2.1.3 下穿输水隧洞段公路隧道设计概况
    2.2 输水隧洞概况
        2.2.1 输水隧洞工程概况
        2.2.2 输水隧洞沉降控制要求
    2.3 数值模拟原理
        2.3.1 常用本构模型
        2.3.2 数值模拟基本假定
        2.3.3 边界条件
        2.3.4 数值模拟参数选取
    2.4 下穿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2.4.1 不同水平净距影响分析
        2.4.2 不同埋深影响分析
        2.4.3 不同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富水不良地质体超前探测
    3.1 概述
    3.2 高密度电法测试
        3.2.1 测试原理
        3.2.2 排列方式选取
        3.2.3 测试工作开展
    3.3 资料处理及成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下穿输水隧洞开挖方法对比优化及监测分析
    4.1 概述
    4.2 开挖方法比选
        4.2.1 开挖方案及施工顺序
        4.2.2 数值模拟方案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关键工序分析及优化
        4.3.1 关键工序分析
        4.3.2 开挖关键工序优化
    4.4 公路隧道下穿输水隧洞施工监测与分析
        4.4.1 监控量测目的
        4.4.2 监控量测项目及方法
        4.4.3 测点布置
        4.4.4 监测数据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米仓山隧道岩爆综合集成预测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
        1.2.1 区域高地应力分布特征与判识研究
        1.2.2 地应力场数值反演分析研究
        1.2.3 岩爆预测方法研究
        1.2.4 岩爆防治措施作用机理及方案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米仓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2.1 第四系全新统
        2.2.2 古生界寒武系中统
        2.2.3 古生界寒武系下统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3.2 场地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表水
        2.4.2 地下水
    2.5 围岩分级
第3章 米仓山隧道岩石岩爆倾向性研究
    3.1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
        3.1.1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
        3.1.2 巴西劈裂实验
    3.2 岩石岩爆倾向性分析
        3.2.1 脆性系数分析
        3.2.2 弹性应变能指数Wet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米仓山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研究
    4.1 米仓山隧道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4.2 基于实测地应力的高地应力分布特征与判识研究
        4.2.1 地应力水压致裂法测试
        4.2.2 地应力判识
    4.3 隧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4.3.1 数值计算依据
        4.3.2 数值计算及结果验证
        4.3.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地应力场特征分析
    4.4 隧址区高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判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米仓山隧道岩爆综合集成预测
    5.1 米仓山隧道岩爆预测的地质综合分析法研究
        5.1.1 岩爆影响因素
        5.1.2 米仓山隧道岩爆灾害情况记录
        5.1.3 米仓山隧道地质综合分析预测岩爆成果分析
    5.2 米仓山隧道岩爆预测的应力强度比法研究
        5.2.1 应力强度比法
        5.2.2 米仓山隧道施工二次应力场研究
        5.2.3 应力强度比法岩爆预测结果
    5.3 基于TSP超前地质预报的AHP-FUZZY岩爆综合预测
        5.3.1 TSP超前地质预报原理
        5.3.2 AHP-FUZZY法
        5.3.3 基于TSP超前地质预报的AHP-FUZZY岩爆预测模型的建立
        5.3.4 现场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米仓山隧道岩爆处治措施研究
    6.1 米仓山隧道岩爆分级方案
    6.2 岩爆防治原则
    6.3 隧道岩爆预警-防治技术概况
        6.3.1 隧道岩爆预警技术
        6.3.2 隧道岩爆防治技术
    6.4 米仓山隧道岩爆预警-预防机制
    6.5 米仓山隧道岩爆处治措施建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岩石地层地铁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2 国内外隧道渗流问题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水研究
        1.2.2 隧道渗流场研究
        1.2.3 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及受力特征
        1.2.4 渗流理论的分析方法
        1.2.5 渗流场模型试验研究
        1.2.6 防排水系统的研究
        1.2.7 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线路
2 挪威法施工隧道防排水的适应性研究
    2.1 挪威法(NTM)隧道设计方法
        2.1.1 挪威法隧道设计概述
        2.1.2 挪威法Q系统围岩评价
        2.1.3 Q系统的经验支护设计
        2.1.4 支护结构材料
    2.2 挪威法(NTM)隧道设计方法与隧规法比较
        2.2.1 挪威法与隧规法适用围岩条件比较
        2.2.2 挪威法与隧规法支护方式比较
        2.2.3 推行NTM的意义
    2.3 挪威法(NTM)在青岛地铁隧道适用性
    2.4 挪威法Q系统围岩分级在青岛地铁隧道应用的实例分析
        2.4.1 青人区间Q系统围岩分级
        2.4.2 汇中区间Q系统围岩分级
        2.4.3 中太区间Q系统围岩分级
        2.4.4 挪威法Q系统与隧规法围岩分级及支护形式对比
        2.4.5 小结
3 隧道渗流场理论及硬岩隧道中涌水量的预测
    3.1 渗流场分析基本理论
        3.1.1 渗流概念
        3.1.2 渗流基本方程
    3.2 岩体渗流场分析数学模型
    3.3 隧道渗流及涌水量理论解析
        3.3.1 渗流模型
        3.3.2 渗流场计算
        3.3.3 涌水量预测分析
    3.4 青岛地铁典型硬岩地层区间隧道渗流场数值分析
        3.4.1 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3.4.2 模型构建
        3.4.3 洞室开挖后渗流场分析
        3.4.3.1 单线单洞Ⅱ级围岩1-1断面形状
        3.4.3.2 单线单洞Ⅵ级围岩3-7断面形状
        3.4.3.3 双线单洞Ⅱ级围岩3-3断面形状
        3.4.3.4 双线单洞Ⅱ级围岩4-4断面形状
        3.4.3.5 双线单洞Ⅱ级围岩5-5断面形状
        3.4.3.6 单拱大跨隧道Ⅱ级围岩6-6断面形状
        3.4.3.7 超小净距隧道Ⅱ级围岩2-2断面形状
    3.5 结果分析
        3.5.1 渗流场对洞室应力状态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5.2 注浆圈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分析
        3.5.3 注浆圈对隧道涌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3.5.4 隧道排水率对衬砌外水压力的影响分析
        3.5.5 青人区间确定合理注浆参数
    3.6 本章小结
4 硬岩地层隧道涌水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
    4.1 隧道涌水量与围岩渗透性的关系
    4.2 隧道涌水量与隧道半径的关系
    4.3 隧道涌水量与压力水头的关系
    4.4 隧道涌水量与衬砌渗透性的关系
    4.5 隧道涌水量与注浆圈参数的关系
    4.6 隧道涌水量与断面形状的关系
    4.7 隧道涌水量与断面积的关系
    4.8 隧道涌水量与埋深的关系
    4.9 隧道涌水量与地层的关系
    4.10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的地铁硬岩隧道裂隙水预测分析
    5.1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现状
        5.1.1 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5.1.2 各种预测方法应用效果
        5.1.3 地下水动力学法在地铁隧道的适用性分析
    5.2 地铁隧道裂隙水涌水量的理论解析
        5.2.1 岩石地层中矿山法地铁隧道涌水量的规律
        5.2.2 涌水量计算的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5.2.3 围岩内的渗流场
        5.2.4 公式中渗透系数的确定
        5.2.5 对注浆圈的考虑
        5.2.6 本文解析解的局限性
    5.3 青岛地铁隧道裂隙水涌水量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分析比对
        5.3.3 本文公式与以往预测方法对比
        5.3.4 理论公式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3.5 不同围岩对计算的影响
        5.3.6 地下水位埋深对计算的影响
        5.3.7 隧道中心距基岩表面的距离对计算的影响
        5.3.8 洞室形状对计算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铁隧道防排水型式研究
    6.1 影响隧道排水型式因素分析
    6.2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6.3 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基础
    6.4 专家打分法
        6.4.1 专家调查数学模型
        6.4.2 基于专家打分的单因素指标评价
    6.5 地铁隧道排水型式综合评价体系
        6.5.1 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6.5.2 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流程
    6.6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结构排水型式选择中的应用
        6.6.1 硬岩地层隧道排水型式层次分析
        6.6.2 青人区间隧道排水型式专家评分
        6.6.3 青人区间隧道排水型式综合评定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下隧洞施工围岩变形及破坏特性分析
    2.1 岩石力学分析方法
    2.2 地下结构的分析方法
    2.3 数值方法预测洞室施工围岩变形可靠性
    2.4 不同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围岩变形特性
    2.5 不同地质条件下洞室施工围岩破坏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断面隧洞围岩支护方法与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隧洞围岩支护结构体系
    3.3 超前支护机理研究
    3.4 锚喷支护机理与效果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隧洞围岩与边坡作用体系
    4.3 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
    4.4 隧洞围岩与边坡体系稳定性演化特征研究
    4.5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进洞顺序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不良地质段大断面隧洞特征及施工技术
    5.3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围岩力学行为研究
    5.4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开挖方法研究
    5.5 断层破碎带穿越方式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良地质大断面隧洞稳定性实时反馈控制方法探讨
    6.1 引言
    6.2 隧洞施工过程的动态信息
    6.3 隧洞稳定性实时计算方法
    6.4 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影响因素分析
    2.1 充填岩溶孕育环境与赋存特征
    2.2 充填岩溶对隧道建设影响分析
    2.3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影响因素
    2.4 基于层次法遴选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主要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
    3.1 概述
    3.2 数值模拟研究方案
    3.3 不同因素对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影响的直观分析
    3.4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特征分析
    3.5 突变式塌方机理
    3.6 渐进式塌方机理
    3.7 充填岩溶区隧道围岩塌方分类
    3.8 揭穿型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
    3.9 本章小结
4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防控技术
    4.1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预防技术
    4.2 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控制技术
    4.3 本章小结
5 阳灵隧道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塌方预防技术方案与成果
    5.3 塌方原因分析
    5.4 塌方治理技术方案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8)公路隧道裂隙水涌突机制与处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突水研究概况
        1.2.2 裂隙岩体特征研究现状
        1.2.3 裂隙岩体渗流计算研究现状
        1.2.4 隧道裂隙水涌突机制研究现状
        1.2.5 隧道裂隙水涌突处治措施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裂隙岩体渗流特征
    2.1 裂隙岩体基本特征
        2.1.1 裂隙岩体的裂隙性
        2.1.2 裂隙岩体的结构特征
    2.2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征
        2.2.1 裂隙岩体中的地下水
        2.2.2 地下水在裂隙岩体中的运动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裂隙水涌突特征及规律
    3.1 典型隧道裂隙水涌突案例分析
        3.1.1 狮子寨隧道 K42+788m 案例分析
        3.1.2 狮子寨隧道 K42+192m 案例分析
        3.1.3 秦岭Ⅲ号隧道案例分析
        3.1.4 明月山隧道案例分析
    3.2 隧道裂隙水涌突特征
    3.3 隧道裂隙水涌突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隧道裂隙水涌突机制分析
    4.1 揭露主要含水裂隙引发涌突水
        4.1.1 涌突机制分析
        4.1.2 实例验证分析
    4.2 渗压致洞顶围岩失稳引发涌突水
        4.2.1 涌突机制分析
        4.2.2 实例验证分析
    4.3 渗压致掌子面围岩失稳引发涌突水
        4.3.1 涌突机制分析
        4.3.3 实例验证分析
    4.4 渗压致堵水岩块失稳引发涌突水
        4.4.1 涌突机制分析
        4.4.2 实例验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隧道裂隙水涌突处治对策研究
    5.1 超前钻孔探测地下水
    5.2 揭露含水裂隙引发涌突水处治措施
        5.2.1 处治对策
        5.2.2 处治措施
    5.3 渗压致围岩破坏引发涌突水处治措施
        5.3.1 处治对策
        5.3.2 处治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偏压隧道的成因及基本力学特征
    2.1 隧道偏压成因及其影响
    2.2 偏压隧道力学特性分析
    2.3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判定及其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3.1 数值模拟概述
    3.2 分析指标
    3.3 不同地形偏压条件下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
    3.4 不同埋深条件下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
    3.5 不同净距条件下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动态施工效应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4.1 依托工程概况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先行洞正演反分析的围岩力学参数确立
    4.4 施工过程的 ANSYS 实现
    4.5 动态施工计算结果分析
    4.6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稳定性评价
5 北固山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监测与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5.1 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概况
    5.2 洞口浅埋偏压段现场监测概况及其实施
    5.3 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期灾害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5.4 洞口浅埋偏压段施工期灾害处置及其效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强震后千枚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论文选题背景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千枚岩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1.2 千枚岩隧道施工发展现状
        1.1.3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 依托项目及工程难点
        1.2.1 工程概况
        1.2.2 隧址区地质条件
        1.2.3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1.2.4 工程难点
    1.3. 本研究的意义、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意义
        1.3.2 本研究的方法
        1.3.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千枚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2.1. 隧道开挖与支护结构
        2.1.1. 小导管预注浆超前支护
        2.1.2. 隧道初期支护
        2.1.3. 隧道二次衬砌方案
    2.2.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定
        2.2.1. 工况介绍
        2.2.2. 模型与参数
    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强震后千枚岩隧道工程特性分析
    3.1. 强震对隧址区地表形态和地质状况的影响
        3.1.1.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评估技术发展现状
        3.1.2. 地震造成的隧址区围岩变化状况调查
        3.1.3. 震区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分析(以杨家山隧道为例)
        3.1.4. 小结
    3.2.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围岩状况调查
        3.2.1. 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及相关实例
        3.2.2. 本研究中所用的地质预报方案
        3.2.3. 地质预报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千枚岩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及分析
    4.1. 监控量测手段与存在问题
        4.1.1. 监控量测主要手段
        4.1.2. 目前监控量测存在的问题
    4.2. 本文监控量测内容及方案
        4.2.1 地质及支护状态洞内目测观察
        4.2.2 地表下沉监测
        4.2.3 隧道周边位移量测
        4.2.4 拱顶下沉量测
    4.3. 监控量测结果及分析
        4.3.1 洞口处(Ⅴ级围岩)监测结果及分析
        4.3.2 洞身处(Ⅳ级围岩)监测结果及分析
        4.3.3 监测大变形以及施工反馈
    4.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迈式锚杆在隧道不良地质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散体围岩中系统锚杆和锁脚锚杆的合理布置研究[D]. 曹富兴.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浅埋大跨公路隧道水库下游段下穿输水隧洞开挖方法研究[D]. 赵冬冬. 北方工业大学, 2018(11)
  • [3]米仓山隧道岩爆综合集成预测及处治措施研究[D]. 贾金晓.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4]岩石地层地铁区间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D]. 华福才.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5]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D]. 俞祥荣. 天津大学, 2016(07)
  • [6]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D]. 冉军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8]公路隧道裂隙水涌突机制与处治对策研究[D]. 刘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9]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 杨灵.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3)
  • [10]强震后千枚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文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麦式锚杆在隧道不利地质体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