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

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

一、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蒋林涛[1](2012)在《未来互联网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讨论了互联网的现状、未来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方向。提出未来互联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迄今还不明晰,是10年甚至20年后采用的技术;"近期目标"即为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目标是:解决目前互联网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互联网的性能和能力,满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保证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孙霞[2](2008)在《软交换在下一代校园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分组网具有高带宽利用率和开放的协议,可综合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的特点,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向将会是向分组网络迈进。但是传统的语音网络PSTN的用户及业务提供商都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网络的演进和融合必须基于原有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NGN是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分层的、业务驱动的网络。软交换技术是基于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和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以软件功能来实现硬件交换的技术。传统校园网主要为教学和管理服务,作为通信的最终用户,单调的业务应用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学校的通信运营需求。但是传统校园网本身不具有对非IP话音的交换功能,限制了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新的、大量的多媒体业务信息的需求。本文在深入研究软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校园网对语音通信应用需求的现状,提出采用软交换实现校园网语音通信的设想,并结合具体的校园网网络实例给出了基于软交换的校园语音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方案采用TEKELECT6000作为软交换控制器,并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选择、业务的设计。完成了包括用户号码分配、拨号规则、用户设置的整个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各种语音业务应用。为了提高语音网络的运行性能,本文针对软交换在IP语音通信系统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分析了各种QoS模型原理,提出了采用MPLS VPN机制实现QoS保障,并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对语音通信的服务质量进行测试。同时为了完善校园网的语音通信系统,给出软交换计费管理系统实现方案。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在校园网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给出了软交换在校园网上实现语音通信的比较可行的方案,这在扩展校园网络应用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

齐红满[3](2008)在《基于MPLS的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用户对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Network,NGN)已成为目前网络发展的热点,而如何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s,QoS)是NGN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给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总体架构,分析了下一代网络对于QoS的需求。解决NGN的服务质量问题是发展下一代网络的关键。其次,对IETF提出的集成服务模型(Integrated Services,IntServ)、区分服务模型(Differentiated Services,DiffServ)以及集成服务与区分服务结合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介绍了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的体系结构、工作过程,重点分析了MPLS中QoS的实现机制。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MPLS的综合的服务质量模型,该模型是支持DiffServ的MPLS流量工程与IntServ结合的网络。整个网络由核心网络和边缘网络构成。核心网络既保留了MPLS TE便于流量管理、快速转发的优点,又增加了基于类别的资源管理。边缘网络支持IntServ,充分利用了边缘网络结构简单、流量种类集中和速度快的特点。文中重点介绍了模型中核心网络的实现和边缘网络到核心网络的集成,包括MPLS-DiffServ原理、部署流量工程的策略、边缘网络到核心网络的服务映射和接纳控制。最后,通过NS2仿真研究了该模型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模型改善了网络延时、抖动和丢包率等性能指标,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性能。同时该仿真系统对于服务质量相关算法的进一步研究有着参考作用。

彭俊[4](2007)在《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一代网络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提供话音,图象,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分组交换网络。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天津市政府将对天津市教育与科研计算机宽带网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以天津市教育网升级改造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当前业界计算机网络最新技术MPLS,RSVP,IPv6等热点问题。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集成了IP over ATM技术,数据包通过虚电路传送,在OSI第二层执行硬件式交换,整合了IP路由选径与第二层标记交换为单一的系统,解决了Internet路由的问题,增加网络传输的速度,适合多媒体信息的传送。运行于MPLS上的RSVP-TE协议和CR-LDP协议,支持显示路由,能够满足流量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实时媒体流的传送。IPv6协议是下一代Internet协议,采用128位地址,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减小路由表大小,实现数据包快速路由,并提供了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论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天津市教育网实际情况,对即将实施的教育网改造提出了几点意见。网络改造将采取新建一张物理网络的方案,这是对传统网络改造的创新;同时整个网络框架扁平化,是业界网络发展的趋势;网络建设过程中将采用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模型,有效解决实时媒体流的传送;就MPLS和IPv6共同组网提出了6PE方案。目前,天津市教育科研计算机宽带网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郭勇[5](2006)在《基于GMPLS的智能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源光网络技术(PON)以其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和部署简便等优点已经成为未来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方向,PON技术提供的高带宽能够满足未来互联网应用不断增长的需要。但目前PON技术仍然停留在以往接入网带宽管道的技术层面上,对业务数据缺乏良好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以及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还不具备良好的商业发展模式。从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即强调网络具有智能性,能够对业务进行智能感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资源的自动管理和分配。因此本文在目前PON技术基础上提出智能光接入网的概念,通过添加智能控制面功能,提高接入网对业务和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接入网商业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对PON技术的发展和NGN的演进趋势进行简要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智能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并给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GMPLS)的无源光网络技术(GMPLS PON)。GMPLS作为智能光网络的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提供强大的智能业务和资源控制管理功能。本文提出将GMPLS的核心功能和部分技术向接入网推进,在PON中引入智能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对用户业务的感知,并按照业务需求对资源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控制面开辟了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控制面通道,用户能够在线提出各种业务请求,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自动控制以保证不同的服务质量。具备智能控制功能的PON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运营商的业务和资源控制能力,从而为接入网提供理想的商业发展模式。本文对GMPLS PON的系统构成、功能设计、协议层、成帧、信令和资源动态分配等关键技术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实现方案。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方面,利用控制面和面向连接的业务管理能够在PON中提供动态服务水平规约(SLA)。本文还对PON中动态SLA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用户与运营商之间通过控制平面进行动态服务协商,用户可以在线建立或修改SLA。系统按照动态SLA对资源进行实时控制和分配。本文对一种两级动态带宽分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合可配置的ONU内调度器和基于流量预测的动态带宽分配(DBA)算法,能够实现动态SLA的准确执行。本文还对GMPLS PON控制面的一项重要功能-接纳控制(CAC)算法进行了研究,接纳控制能够对网络业务量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拥塞,充分保证所有SLA的正常执行。针对GMPLS PON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佳CAC算法,通过对业务的时延要求进行分类,减少了计算量使之适合于接入网环境应用。最后,本文对GMPLS PON的媒质接入(MAC)关键控制芯片的设计进行了讨论。MAC芯片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是否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和检验是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本文给出了MAC控制芯片的一些关键功能设计,并对部分的模块进行了仿真,为下一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对GMPLS PON与目前的两种接入系统(EPON与GPON)的综合性能进行了比较。接入网技术是用户与整个网络联系的“第一公里”或“最后一公里”,在提供端到端应用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使接入网顺应未来网络智能化发展的要求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了智能接入网的概念,实现了接入网对用户业务的感知和网络资源的智能管理和控制,对于光接入网的未来发展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阳双龙[6](2006)在《联通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产业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当今社会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传统电信网络只能提供单一业务,即每当提供一个新业务就需要新建设一个网络,随着新业务的增加,网络也越建越多。研究建设一个端到端的具有电信级QoS服务质量保证、高安全、可管理、可运营和具有多业务控制能力的城域综合业务网,对当前传统电信网络如何向下一代网络的过渡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数据通信网的QoS技术,包括ATM网络、IP网络以及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的QoS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联通城域综合业务网采用ATM+IP+MPLS技术的QoS策略,涉及城域综合业务网的建设思路、体系结构以及城域综合业务网端到端QoS策略的研究,包括基于MPLS技术IP网络QoS策略的映射、ATM技术与MPLS技术融合的QoS策略传递以及基于MPLS VPN的QoS实现策略。论文最后给出了上述策略的实现,包括城域承载网、驻地网接入以及VPN网络QoS策略的实现。并较系统的介绍了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实现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的研究,实现了用户端到端的QoS策略,实现了具有不同QoS业务在一个网络上的综合接入。即实现了在一个统一的数据网络平台上能为用户提供具有不同QoS服务质量要求和安全可靠运行的业务,建设了一个具有高安全、可管理、可运营的电信级QoS架构的联通城域综合业务网。

韩熠[7](2006)在《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网在加快与以IP网络为代表的数据网络互通和融合的进程中,逐步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演进。为了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推进铁路产业信息化进程,采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也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主要对采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分组承载网络;2) 控制与业务网络。 首先,在分析研究网络的性能和网络规划中,网络的业务模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网络业务流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实际业务流量与原有泊松网络业务流量模型的差异,并在分析了各种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选用流叠加模型来仿真下一代网络中的业务流量,然后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了网络业务流的自相似特性对网络的影响。 其次,对于下一代网络来说,分组承载网络需要提供语音、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和各种信令信息的传送功能,而如何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下一代网络中的各种服务质量保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IP网络、RPR网络、WLAN网络几种典型网络中的各种服务质量保证技术以及它们在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分组承载网络组网中的应用。 最后,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是NGN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铁路相关的各种应用业务可以看成是在下一代网络分组承载网上的一种特殊业务,所以铁路专用通信网络业务系统的构建是本文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和铁路通信网络的详细分析,讨论在分组承载网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业务系统,并且,以铁路调度通信系统为例分析了软交换技术在业务系统构建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

曲昭伟[8](2006)在《基于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客户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国内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即将到来和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面实施,都对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中的热点问题—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当前电信运营商正大力推广如VoIP、IPTV、VPN等各种增值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都需要考虑如何对这些业务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端到端的服务质量,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是业务开展的必需条件。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端到端的业务涉及到网络的各个层面。因此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也要分别从网络的各个层面考虑。 网络各个层次之间、对等层次之间都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就存在服务质量的概念。应用层是传输层的服务用户,传输层是网络层的服务用户,而网络层是传输层的服务提供者,传输层是应用层的服务提供者。服务质量不只局限于网络层,它存在于网络的各个协议层次之间,只要有服务的地方就势必有服务质量的概念。 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多种技术的结合,即多层次,多平面的服务质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各层、各面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各种服务质量管理机制综合起来,改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

时公涛,孟相如,庄绪春[9](2005)在《基于QoS的下一代网络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发展,QoS保障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一个重要课题。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是软交换网络,而IP网将是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所以,保障下一代网络的QoS可以从IP网、接入网、接入设备分别入手。文章首先在分析了下一代网络的新特征和一般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作为下一代网络承载网的IP网的端到端QoS的保障方法:MPLS与IntServ和DiffServ相结合保障端到端QoS的技术,IntServ与DiffServ结合保障端到端QoS的技术。最后文章对接入网(FTTB+LAN接入时)和接入设备(媒体网关,IAD)如何提供QoS也进行了综述。

石友康[10](2005)在《IP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文中指出随着电信业从语音向数据业务的转变,宽带接入成为IP业务发展的核心拉动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IP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介绍了IP网络发展趋势、IP技术关键问题等方面内容。

二、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互联网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的现状
2 未来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
3 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
4 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方向
    4.1 在下一代网的研究中存在两条技术路线
    4.2 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趋势和方向为
5 结束语

(2)软交换在下一代校园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1.1.3 校园网的应用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2.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原理
    2.1 软交换的概念
        2.1.1 软交换概念的提出
        2.1.2 软交换的定义
        2.1.3 软交换的技术基础
        2.1.4 软交换的结构
    2.2 软交换网络的分层结构和接口协议
        2.2.1 软交换网络的分层结构
        2.2.2 软交换网络的接口协议
    2.3 软交换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交换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应用方案设计
    3.1 研究实例需求分析
    3.2 软交换系统在校园网上的应用方案设计
    3.3 软交换语音通信系统设备选择与应用设计
        3.3.1 软交换控制器选择
        3.3.2 终端设备选择
        3.3.3 用户号码分配和拨号规则设计
        3.3.4 校园网语音业务设计
    3.4 软交换系统在校园网上应用方案实现
        3.4.1 TEKELEC T6000的系统结构
        3.4.2 基于TEKELEC T6000应用实例配置
        3.4.3 基于TEKELEC T6000的业务具体配置
        3.4.4 系统业务功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网络中QoS的原理和技术
    4.1 IP QoS概述
    4.2 IP QoS的解决方案
        4.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
        4.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4.2.3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4.3 MPLS VPN
        4.3.1 MPLS VPN模型
        4.3.2 BGP/MPLS VPN的实现
    4.4 MPLS QoS
        4.4.1 MPLS与DiffServ的结合
        4.4.2 MPLS Qos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PLS VPN的QoS方案及测试
    5.1 基于MPLS VPN的QoS机制提出
    5.2 实验室测试环境
        5.2.1 实验组网图
        5.2.2 配置过程
    5.3 服务质量测试方案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校园网软交换通信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
    6.1 软交换计费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6.1.1 软交换计费系统结构
        6.1.2 资费策略管理
    6.2 软交换计费管理系统的设计
        6.2.1 详细呼叫记录CDR
        6.2.2 计费管理系统的开发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MPLS的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1.2 下一代网络的总体架构
    1.3 下一代网络与服务质量
        1.3.1 支持多媒体和实时任务的需求
        1.3.2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的涵义
        1.3.3 NGN对QoS的要求
    1.4 主要内容及论文安排
第2章 基于NGN的QoS框架模型和已有QoS体系结构
    2.1 QoS框架模型
    2.2 集成服务/资源预留(IntServ/RSVP)
    2.3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2.4 DiffServ与Int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提供机制
第3章 MPLS及其QoS机制
    3.1 MPLS概述
    3.2 MPLS原理
        3.2.1 MPLS的体系结构
        3.2.2 MPLS网络工作过程
    3.3 MPLS流量工程保证QoS
        3.3.1 MPLS用于TE的优势
        3.3.2 MPLS的流量工程机制
        3.3.3 MPLS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
    3.4 MPLS结合DiffServ保证QoS
第4章 一种基于MPLS的网络服务质量模型
    4.1 模型的提出
    4.2 核心网络的实现
        4.2.1 工作原理
        4.2.2 MPLS-DiffServ原理
        4.2.3 流量工程
    4.3 边缘网络和核心网络的集成
        4.3.1 服务映射
        4.3.2 单流区分
        4.3.3 接纳控制和资源管理
    4.4 端到端QoS工作流程
第5章 实验仿真
    5.1 NS2仿真软件
        5.1.1 NS2的总体结构
        5.1.2 利用NS2进行仿真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5.2 仿真环境和实验结果
        5.2.1 各模块的设计
        5.2.2 仿真参数设置和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4)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当前IP 网络的主要问题
    1.2 下一代IP 网络技术特点
    1.3 作者所做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基于MPLS 的下一代网络QoS 机制
    2.1 QoS 的定义和介绍
    2.2 传统IP 网络的QoS 机制
        2.2.1 资源预留协议(RSVP)
        2.2.2 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
        2.2.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
        2.2.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2.3 基于MPLS 的QoS 机制
        2.3.1 MPLS 的工作原理
        2.3.2 MPLS 对DiffServ 的支持
        2.3.3 MPLS流量工程
        2.3.3.1 RSVP-TE 信令协议
        2.3.3.2 LDP 信令协议
        2.3.3.3 CR-LDP 信令协议
         2.3.3.4 CR-LDP 与 RSVP 扩展信令机制之间的比较
        2.3.3.5 快速重路由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中的IPv6协议
    3.1 IPv6 协议核心技术
    3.2 从IPv4 到IPv6 的过渡
第四章 天津市教育科研宽带城域网的升级改造研究
    4.1 改造还是新建
    4.2 网络框架扁平化
    4.3 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改进模型
        4.3.1 改进的网络控制模型
        4.3.2 资源分配与路由机制
        4.3.3 服务质量的保证
        4.3.4 网络改进模型的特点
    4.4 约束路由算法研究
    4.5 关于MPLS和IPv6融合组网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GMPLS的智能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接入网发展概述及下一代网络发展趋势
    1.1 光接入网技术发展概况
    1.2 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趋势
    1.3 下一代宽带光接入网应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的无源光网络(GMPLS PON)
    2.1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技术及在NGN 中的应用
    2.2 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无源光网络(GMPLS PON)技术
    2.3 GMPLS PON 的协议层和成帧技术
    2.4 GMPLS PON 的信令协议与媒质接入控制
    2.5 GMPLS PON 的智能资源分配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PLS PON 接入允许控制算法研究
    3.1 接入允许控制(CAC)
    3.2 GMPLS PON 的CAC 机制
    3.3 基于PBAC 的GMPLS PON CAC 算法
    3.4 CAC 算法的仿真与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源光网络中动态服务水平规约研究
    4.1 服务水平规约(SLA)
    4.2 SLA 的QoS 控制机制
    4.3 现有PON 技术SLA 方案简要回顾
    4.4 GMPLS PON 中实现动态服务水平规约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MPLS PON 媒质接入控制芯片设计
    5.1 OLT 关键模块的设计
    5.2 ONU 关键模块的设计
    5.3 GMPLS PON 与其他PON 技术的综合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 谢

(6)联通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的来源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通信网的QoS技术
    2.1 ATM网络的QoS控制技术
        2.1.1 ATM的业务分类
        2.1.2 ATM的流量合同参数
        2.1.3 ATM的拥塞控制技术
    2.2 IP网络的QoS技术
        2.2.1 综合服务模型
        2.2.2 区分服务模型
        2.2.3 QoS路由算法
        2.2.4 QoS调度算法
    2.3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2.3.1 MPLS网络结构
        2.3.2 MPLS信令的实现
        2.3.3 标记分发协议
        2.3.4 基于MPLS的VPN技术
第三章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QoS策略
    3.1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建设思路
    3.2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体系结构
    3.3 基于MPLS技术IP网络QoS策略的映射
        3.3.1 区分服务在MPLS中的映射
        3.3.2 MPLS的QoS策略
        3.3.3 基于MPLS技术的流量控制
        3.3.4 基于MPLS的路由机制
    3.4 ATM技术与MPLS技术融合的QoS策略传递
        3.4.1 ATM QoS信息的传递
        3.4.2 建立具有带宽保证的MPLS隧道
        3.4.3 区分服务在ATM上的映射
    3.5 基于MPLS VPN的QoS实现策略
第四章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的实现
    4.1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网络建设架构
    4.2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业务信息流
        4.2.1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业务流类型
        4.2.2 主要业务流示意图
    4.3 城域承载网QoS策略的实现
        4.3.1 接入层QoS的实现
        4.3.2 汇接层QoS的实现
        4.3.3 骨干层QoS的实现
        4.3.4 IP承载网分流和汇聚路由器QoS的实现
        4.3.5 ATM承载网QoS策略的实现
    4.4 驻地网接入QoS策略的实现
        4.4.1 采用ATM/FR PVC方式接入QoS策略的实现
        4.4.2 采用IP承载网接入QoS策略的实现
        4.4.3 采用SDH传输接入QoS策略的实现
        4.4.4 用户驻地网设备的QoS要求
    4.5 VPN网络QoS策略的实现
    4.6 城域综合业务网的路由实现
        4.6.1 城域网互通路由的实现
        4.6.2 城域网信令路由的实现
        4.6.3 城域网媒体流路由的实现
第五章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实现的测试
    5.1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实现的测试环境
    5.2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实现的测试设计方案
        5.2.1 城域综合业务网时延测试
        5.2.2 城域综合业务网丢包率测试
        5.2.3 城域综合业务网抖动测试
        5.2.4 城域综合业务网传输误码测试
        5.2.5 城域综合业务网业务优先级测试
        5.2.6 城域综合业务网媒体流带宽控制测试
        5.2.7 城域综合业务网VLAN支持设置测试
        5.2.8 城域综合业务网ToS标记设置测试
        5.2.9 城域综合业务网优先级域转换测试
        5.2.10 城域综合业务网路由测试
    5.3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实现的测试结果分析
        5.3.1 网络等级QoS指标评价
        5.3.2 城域综合业务网QoS指标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贡献
        6.1.1 实现了用户端到端的QoS策略
        6.1.2 实现了统一网络上不同业务的QoS策略
        6.1.3 实现了具有不同QoS的业务在一个网络上的综合接入
        6.1.4 具有电信级QoS保证的城域综合业务网能实现的业务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
    2.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2.1.1 网络基本概念
        2.1.2 网络体系结构
    2.2 下一代网络的功能和特点
        2.2.1 网络的功能
        2.2.2 网络的特点
    2.3 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
        2.3.1 软交换技术
        2.3.2 分组承载网技术
    2.4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系统结构
        2.4.1 网络的协议
        2.4.2 网络中的设备
    2.5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2.5.1 服务质量基本概念
        2.5.2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2.6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
        2.6.1 网络服务质量体系结构
        2.6.2 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基本技术
    2.7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流量特征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1 网络仿真与业务模型概述
        3.1.1 网络仿真概述
        3.1.2 网络业务模型概述
    3.2 网络自相似业务模型
        3.2.1 流叠加模型
        3.2.2 基于 FBM和 FGN的自相似模型
        3.2.3 基于 FARIMA的自相似模型
        3.2.4 利用小波变换方法的自相似模型
    3.3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的原因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1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的原因
        3.3.2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4 总结与展望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结构及分组承载网分析
    4.1 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结构
        4.1.1 铁路专用通信网的业务系统结构
        4.1.2 铁路专用通信网分组承载网组网结构
    4.2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4.2.1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概述
        4.2.2 综合服务模型
        4.2.3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4.2.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4.2.5 IP网络的QoS技术在专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4.3 RPR(弹性分组环)的QoS保证机制
        4.3.1 RPR技术概述
        4.3.2 RPR的流量分类机制
        4.3.3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
        4.3.4 RPR的公平算法
        4.3.5 RPR在专用通信系统组网中的应用分析
    4.4 WLAN的QoS保证机制
        4.4.1 WLAN的QoS保证机制
        4.4.2 WLAN在专用通信系统组网中的应用分析
    4.5 总结与展望
    4.6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新一代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1.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1.2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现状
    5.2 新一代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2.1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功能
        5.2.2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构成
        5.2.3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3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
        5.3.1 H.323协议
        5.3.2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构成
        5.3.3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3.4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实验
    5.4 总结与展望
    5.5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附录 随机过程及排队论基础知识
    Ⅰ. 随机过程基本知识
        A. 几种常用随机变量
        B. 随机过程基本知识
        C. 常用的随机过程
    Ⅱ. 自相似
        A. 自相似的定义
        B. 自相似基本类型
    Ⅲ. 短相关(SRD)和长相关(LRD)
        A. 短相关的定义
        B. 长相关的定义
    Ⅳ. 自相似过程的性质
    Ⅴ. 典型的自相似过程
        A. 分形布朗运动(FBM)
        B. 分形高斯噪声
        C. 分形布朗业务过程
    Ⅵ. 排队论基本知识
        A. 排队系统特征和组成
        B. 常用排队模型
    Ⅶ. 附录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8)基于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客户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1.1.标准化组织和协议标准.
        1.1.2.基于互联网客户的服务质量研究.
        1.1.3.基于移动互联网客户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1.2.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3.论文的主要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网络层面上的服务质量管理.
    2.1.背景介绍.
    2.2.相关工作.
    2.3.提出的建议.
        2.3.1.服务质量对象选项(QOO).
        2.3.2.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HMAT).
        2.3.2.1.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中的移动代理.
        2.3.2.2.基于MPLS的移动IPv6网络对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的支持.
        2.3.2.2.1.使用RSVP-TE建立标签交换路径.
        2.3.2.2.2.操作过程的描述.
        2.3.2.3.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对服务质量管理的支持.
        2.3.3.移动代理扁平架构(MAFS).
        2.3.3.1.移动代理扁平架构中的移动代理.
        2.3.3.2.基于MPLS的移动IPv6网络对移动代理扁平架构的支持.
        2.3.3.2.1.使用RSVP-TE建立标签交换路径.
        2.3.3.2.2.操作过程的描述.
        2.3.3.3.移动代理扁平架构对服务质量管理的支持.
        2.3.3.4.移动代理扁平架构的技术优势.
        2.3.4.MAFS与HMAT、多播树的比较.
    2.4.仿真和证明结果.
        2.4.1.对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进行仿真.
        2.4.2.移动代理扁平架构是对分层的移动代理树架构的改进.
    2.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传输控制层面上的服务质量管理.
    3.1.背景介绍.
    3.2.相关工作.
        3.2.1.现存解决方案.
        3.2.1.1.TCP的窗口管理及其在无线环境下的问题.
        3.2.1.1.1.TCP的窗口管理.
        3.2.1.1.2.TCP在无线环境下的问题.
        3.2.1.2.移动环境下TCP拥塞控制的改进.
        3.2.2.现存方案的优缺点.
    3.3.提出的建议.
        3.3.1.基本数据结构.
        3.3.1.1.头校验和选项及其ACK消息.
        3.3.1.2.服务质量对象选项.
        3.3.2.基于QOO的Q-TCP协议.
        3.3.2.1.移动节点作为接收方.
        3.3.2.1.1.当比特错误率较高时.
        3.3.2.1.2.当长时间断路或频繁断路发生时.
        3.3.2.2.移动节点作为发送方.
        3.3.2.2.1.当比特错误率较高时.
        3.3.2.2.2.当长时间断路或频繁断路发生时.
        3.3.2.3.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执行Q-TCP协议.
    3.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应用层面上的服务质量管理.
    4.1.背景介绍.
    4.2.相关工作.
        4.2.1.遗传算法GA.
    4.3.提出的建议.
        4.3.1.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4.3.2.遗传算法的改进.
        4.3.3.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
    4.4.实验分析.
    4.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9)基于QoS的下一代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NGN的特征分析
3 IP承载网的QoS研究
    3.1 MPLS与IntServ和DiffServ的结合
        (1) MPLS IntServ网络的实现
        (2) MPLS DiffServ网络的实现
    3.2 IntServ与DiffServ相结合保障端到端的QoS
4 接入网和接入设备的QoS保证
    4.1 接入网的QoS
        (1) 业务优先级划分 (DiffServ模型)
        (2) 用户接入流量及数量限制
    4.2 接入设备的QoS
        (1) 媒体网关的QoS保证
        (2) IAD的QoS保证
5 结束语

四、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互联网若干问题研究[J]. 蒋林涛. 电信网技术, 2012(04)
  • [2]软交换在下一代校园网的应用研究[D]. 孙霞. 东华大学, 2008(08)
  • [3]基于MPLS的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研究[D]. 齐红满.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8(S1)
  • [4]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彭俊. 天津大学, 2007(04)
  • [5]基于GMPLS的智能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D]. 郭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4)
  • [6]联通城域综合业务网QoS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 阳双龙. 中南大学, 2006(06)
  • [7]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D]. 韩熠.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6(03)
  • [8]基于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客户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 曲昭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2)
  • [9]基于QoS的下一代网络的研究[J]. 时公涛,孟相如,庄绪春. 中国有线电视, 2005(14)
  • [10]IP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J]. 石友康. 电信网技术, 2005(04)

标签:;  ;  ;  ;  ;  

MPLS、服务质量和下一代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