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阿米卡星静脉滴注致呼吸抑制1例

硫酸阿米卡星静脉滴注致呼吸抑制1例

一、静滴硫酸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思[1](2020)在《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辅助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针对国内外已发表的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中,运用了抗菌药物雾化吸入这一给药方式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关于研究雾化吸入抗菌药物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文献:外文文献在Cochrane Library,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资源中检索,中文文献在中国知网,CBMdisc,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中检索。标定检索起讫时间为自建库至2019年9月30日,设计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选择试验实施对象为“人”,未限制语言种类,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拣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对所纳文献的参考文献目录予逐一览阅,辅以手工检索方法对其他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补充。对所纳入文献,予全文通读后,对文献中包括患者的基线信息、干预和对照方案、结局指标数据等资料进行提取。方法学质量的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1]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主要的结局、结果的分析运行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系统评价软件Review Manager5.3(Rev Man5.3)来操作。选取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计算的I2值对研究结局行异质性(heterogeneity)分析,通过软件计算所得P值及I2值选择研究效应模型,对阳性结果进一步作敏感性分析以评介研究结果模型的稳定性,作亚组分析解释异质性原由,对各研究组间异质性较大而不能行数据合并者作描述性分析。使用漏斗图对发表偏倚作直观评判。结果共纳入61项研究,4273例患者。本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与无抗菌药物雾化的对照组相比,雾化给药联合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治疗的有效率更高,且能显着改善病人的临床不适症状,总有效率[RR=1.27,95%CI(1.22,1.33),P<0.00001];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可降低病菌负荷从而帮助病菌转阴[RR=1.33,95%CI(1.22,1.45),P<0.00001];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对胃肠道反应[RR=1.26,95%CI(0.99,1.62),P=0.06]、肝功能损伤[RR=1.08,95%CI(0.76,1.52),P=0.67]和肾功能下降[RR=0.83,95%CI(0.58,1.20),P=0.32]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未见显着影响,但会增加诱发患者支气管痉挛导致咳喘的风险[RR=2.17,95%CI(1.22,3.85),P=0.008];雾化吸入抗菌药物与对照组相比有更小的产生新发耐药菌株的风险[RR=0.12,95%CI(0.28,0.86),P=0.01];并且对降低疾病的急性加重率表现出积极影响[RR=0.49,95%CI(0.36,1.06),P<0.00001];在对患者病死率方面的影响未见显着性差异[RR=1.02,95%CI(0.79,1.31),P=0.87]。结论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可有效辅助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现有证据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良好且病菌转阴率更高,对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下降和肝功能损伤等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未见显着影响,但可以增加诱发患者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该风险是有因可循并且有望通过改善雾化剂型降低的;在降低疾病的急性加重率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患者的病死率有显着影响。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等的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开展予以进一步明确治疗剂型、剂量以及治疗时间等问题。

安敏美[2](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齐嵘[3](2015)在《对阿米卡星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米卡星临床应用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8例患者,均应用阿米卡星治疗,分析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阿米卡星在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多种类型,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具有较高发生率;阿米卡星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用药、静脉滴注30 min内、肌内注射30 min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明显上升。结论应用阿米卡星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给药方式、患者病史等,合理用药方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范燕[4](2013)在《65例阿米卡星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米卡星致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阿米卡星"并含"不良反应"为主要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0年1月2013年1月间报道的涉及阿米卡星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分别从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原患疾病、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52篇65例病例,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最多,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及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紫绀、脉弱等;多数不良反应在停药或对症治疗处理后恢复正常,严重不良反应可致死亡。结论阿米卡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良反应预后较好,但严重不良反应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应重视阿米卡星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辛学俊[5](2011)在《药学人员与妇科医生讨论3个妇科用药问题》文中研究指明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为盆腔炎经典治疗方案安全性析疑(增加致死率)。②右旋糖酐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配伍静滴,过敏性休克增加。③基层医院妇科沿用苏打水冲洗阴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理念,不符妇产科学术新理念。

董立财[6](2011)在《双黄连粉针与常见注射剂体内外配伍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与临床常用配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及体内配伍变化情况,探寻配伍用药对双黄连粉针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在25℃条件下,6h内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紫外光谱及微粒的变化、并测定配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在不同时间的含量;同时将大鼠随机分为双黄连粉针给药组、联合给药组,于尾静脉注射双黄连粉针与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液,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黄芩苷和绿原酸血药浓度,将血药浓度-时间(p-t)数据以3P97程序拟合,进行房室模型判别及药动学参数计算,并对单独用药组及联合用药组进行比较。结果:配伍液外观:双黄连粉针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西咪替丁注射液、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配伍后溶液的外观无变化、与头孢呋辛钠粉针、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颜色加深并且有气泡产生;配伍液pH:双黄连粉针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西咪替丁注射液、甲磺酸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头孢呋辛钠粉针、碳酸氢钠钠注射液配伍pH无明显变化,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pH发生变化;配伍液微粒:双黄连粉针与碳酸氢钠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西咪替丁注射液、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之后微粒个数符合规定;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头孢呋辛钠粉针配伍后微粒个数超出规定范围;配伍液含量: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呋辛钠粉针配伍含量下降;双黄连粉针单独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药-时曲线均符合权重为1/C2的二室开放模型。其中黄芩苷的药动学参数:α=0.049min-1和0.052min-1,β=0.014min-1和0.017min-1,K21=0.115min-1和0.021min-1, K12=0.0019min-1和0.0021min-1,T1/2(p)=48.68min和47.68min, AUC=3.85(μg/mL)·min和3.90(μg/mL)·min.绿原酸的药动学参数:a=0.034min-1和0.032min-1,β=0.021min-1和0.027min-1,K21=0.021min-1和0.031min-1,K12=0.000046min-1和0.000067min-1,T1/2(p)=32.25min和31.37min,AUC=15.68(μg/mL)·min和15.35(μg/mL)·min.结论: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呋辛钠粉针存在配伍变化,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微粒不符合规定,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颜色加深;双黄连粉针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西咪替丁注射液、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无配伍变化;双黄连粉针与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应用之后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变化。

韩小花[7](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清开灵注射液在治疗皮肤病时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使用前后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情况,客观地评价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病种、中医证型及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本药物。方法:本研究包括清开灵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两部分。回顾性分析565例住院患者的病案,收集其中的一般情况、清开灵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皮损的变化情况等信息,填写《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使用情况登记表》、《不良反应登记表》,将收集的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不同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不同疾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湿疹6例,占46.1%;在共收集的48例湿疹病例中,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有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高于无过敏史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6.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占92.3%,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7.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胸闷、皮肤瘙痒、皮疹、手臂疼痛、口干、心动过速、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红线。8.发生时间多在输液开始后3-30min,持续时间多在1-3h之间。9.未发生不良反应者552例,在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前后RBC、HB、PRO、TP、A.G、AST、ALT、UA、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NE%、URO、BLD、BUN、Cr、T、P输液后的值均低于输液前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检验指标升高的情况。10.清开灵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银屑病、带状疱疹等疾病;证型主要为血热证、热毒证。11.使用时间多为7-18天。12.皮损面积、颜色、浸润及肿胀、疱四个方面输液后的各项评分较输液前有明显下降,二者有显着性差异。13.疗效结果:痊愈45例,占8.2%;显效147例,占26.6%;有效207例,占37.5%;无效153例,占27.7%,总有效律34.8%。结论:1.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不会造成患者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等的损害,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别是湿疹患者和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用。2.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可用于银屑病、红皮病等红斑鳞屑性疾病,带状疱疹、丹毒等感染性疾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证属血热、热毒者,使用时间以1-2周为宜,疗效确切。

关颖卓,刘江涛[8](2010)在《2005~2008年我院氨基苷类药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院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期减少该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分析2005~2008年我院氨基苷类抗生素的用量及用药金额,并比对同期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氨基苷类抗生素在我院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庆大霉素的主导地位被依替米星取代,异帕米星、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用量基本稳定。同期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以过敏样反应、皮疹、耳毒性和局部麻木为主。结论:根据病原学慎重选用,加强遗传学检测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于复杂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氨基苷类抗生素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惠[9](2010)在《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辛学俊[10](2009)在《1例硫酸阿米卡星使用过程突发死亡事件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基本调查患者,男,22岁,于2009年5月13日约21:00,因头痛、头晕、咽喉干燥、胃部不适,就诊某村卫生室。患者病史:胃病;治疗史:刮痧;体温36.5℃;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下称丁卡)0.4g肌注;无不良症状。

二、静滴硫酸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滴硫酸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辅助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与资料提取
        1.2.1 文献检索策略
        1.2.2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1.4.1 统计学软件
        1.4.2 效应指标
        1.4.3 异质性检验
        1.4.4 发表偏倚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2.2.1 文献的偏倚风险
        2.2.2 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2.3.1 临床症状缓解率
        2.3.2 病菌清除率
        2.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2.3.4 病菌耐药发生率
        2.3.5 疾病加重率
        2.3.6 病死率
    2.4 发表偏倚评估
        2.4.1 临床症状缓解率相关文献的发表偏倚
        2.4.2 病死率相关文献的发表偏倚
3.讨论
    3.1 有效性
        3.1.1 临床症状缓解率
        3.1.2 病菌清除率
    3.2 安全性
        3.2.1 不良反应发生率
        3.2.2 病菌耐药发生率
        3.2.3 疾病加重率和病死率
    3.3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潜伏感染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65例阿米卡星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2.2 不良反应的原患疾病分布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
    2.5 不良反应的预后情况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分析
    3.2 不良反应与患者原患疾病的分析
    3.3 不良反应与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的分析
    3.4 不良反应与发生时间的分析
    3.5 不良反应的治疗与预后
4 结语

(6)双黄连粉针与常见注射剂体内外配伍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
        1.1.1 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因素
        1.1.2 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措施
        1.1.3 中药注射剂间的配伍变化
    1.2 双黄连粉针安全性研究
        1.2.1 黄连粉针的不良反应
        1.2.2 双黄连粉针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3 中药与西药配伍体内相互作用研究
        1.3.1 药物配伍对吸收的影响
        1.3.2 药物配伍对分布的影响
        1.3.3 药物配伍对代谢的影响
        1.3.4 药物配伍对排泄的影响
第2章 双黄连粉针与常见注射剂体外配伍稳定性考察
    2.1 仪器与试药
        2.1.1 试药
        2.1.2 仪器
    2.2 方法与结果
        2.2.1 双黄连粉针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 双黄连粉针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3 双黄连粉针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4 双黄连粉针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5 双黄连粉针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6 双黄连粉针与盐酸肾上腺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7 双黄连粉针与西咪替丁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2.8 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呋辛钠粉针配伍稳定性
        2.2.9 双黄连粉针与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2.3 综合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双黄连粉针与甲磺酸帕珠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用药体内药动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药与药品
        3.1.3 动物
    3.2 方法与结果
        3.2.1 血清样品中双黄连粉针中黄芩苷HPLC分析
        3.2.1.1 色谱条件
        3.2.1.2 溶液的配制
        3.2.1.3 血清样品处理
        3.2.1.4 色谱系统适应性试验
        3.2.1.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2.1.6 精密度试验
        3.2.1.7 回收率试验
        3.2.1.8 稳定性试验
        3.2.1.9 配伍后双黄连粉针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考察
        3.2.2 清样品中双黄连粉针中绿原酸HPLC分析
        3.2.2.1 色谱条件
        3.2.2.2 溶液的配制
        3.2.2.3 血清样品处理
        3.2.2.4 色谱系统适应性试验
        3.2.2.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2.2.6 精密度试验
        3.2.2.7 回收率试验
        3.2.2.8 稳定性试验
        3.2.2.9 配伍后双黄连粉针中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考察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的成份研究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临床研究二 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临床疗效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及问题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8)2005~2008年我院氨基苷类药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AmAn的不良反应
        3.2.1 耳毒性
        3.2.2 肾毒性
        3.2.3 神经肌肉抑制作用

(9)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报告
2 讨论

四、静滴硫酸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辅助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王思思.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3]对阿米卡星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探讨[J]. 齐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04)
  • [4]65例阿米卡星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范燕. 中国药物警戒, 2013(12)
  • [5]药学人员与妇科医生讨论3个妇科用药问题[A]. 辛学俊. 第三届全国妇产科药学大会论文集, 2011
  • [6]双黄连粉针与常见注射剂体内外配伍稳定性考察[D]. 董立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清开灵注射液在皮肤科应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价[D]. 韩小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
  • [8]2005~2008年我院氨基苷类药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J]. 关颖卓,刘江涛.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05)
  • [9]阿米卡星致呼吸抑制1例[J]. 王惠.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01)
  • [10]1例硫酸阿米卡星使用过程突发死亡事件的调查与分析[A]. 辛学俊. 新医药卫生改革与药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药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会议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硫酸阿米卡星静脉滴注致呼吸抑制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