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一、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芦俊,杨春[1](2021)在《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地震波传播的野外观测在教学中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地震波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助推实践教学"的理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团队搭建了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了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了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网格化、观测系统设计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实践表明,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的地震波传播问题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恩涛,林卫兵[2](2021)在《《海洋科学导论》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对于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课程建设实践出发,分析了该课程主要特点,提出了高校开设此课程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最后讨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包括:采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深入浅出;课堂中强化海洋强国和保护海洋意识。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丁铭[3](2020)在《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研究 ——以Q市N区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海洋教育无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还是个体的综合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中小学海洋教育,学前阶段海洋教育的实施起步较晚,仍缺乏对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的整体性研究。借助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选择位居海岸线、拥有上级海洋教育政策支持、更具海洋教育发展特色的Q市N区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在前期整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三所幼儿园展开深入研究。分别从个别幼儿园自发尝试和上级政策推动两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幼儿园海洋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个别尝试下海洋教育起步发展”与“政策推动后海洋教育深入拓展”阶段。并利用调查数据,具体的梳理分析了发展过程中个别幼儿园自发探索海洋教育状况、海洋教育活动的浅层尝试状态、上级相关政策的出台及其所带来的不同反响、幼儿园拓展海洋教育的举措等。基于对幼儿园海洋教育发展阶段的梳理和探讨,发现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已取得一定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海洋教育相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同时,目前的幼儿园海洋教育仍然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实施困境,主要有:教师海洋知识的学习途径较狭窄,认识有限使教师缺乏自信;教师的海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升;教师缺乏主动的思考研究,对现成教学资源有一定依赖性;园长精力分散,课程领导力有待提高;教研观摩活动的交流互动性不足,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对此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幼儿教师层面:利用多种途径,主动扩充海洋知识储备;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经验积累中提升课程实践能力;转变教师角色,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与创新者。幼儿园层面:激发海洋教育教研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海洋教育课程,追寻活动开展的切实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扩大培训覆盖面,提供贴合园所实际的针对性指导;建立海洋课程资源库,跟进教学资源支持;加强各部门对话沟通,合力推进海洋教育。

马瑞捷[4](2020)在《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后,海洋经济在国家海洋战略的逐步引导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洋现代科学技术被大力引入海洋经济发展中。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确保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是未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渠道。所以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以科技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熵值法赋权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在国外对海洋经济增长率与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关系以及国内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体系、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关系进行综述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等相关概念;从人才、组织、成果转化、政府引导四个方面分析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现状,并采用熵值赋权的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科技支撑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和海洋科技进步提供参考。文章划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依据,首先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其次整理了相关国内外文献且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并阐述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现状;第四部分对《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东省历年政府报告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介绍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青岛、舟山海洋科技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取得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提出结论以及科技支撑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了展望。

徐绍红[5](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和交往模式,但并没有消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治理式、两种发展前途的竞争和博弈仍在持续并日益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向全球进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一刻也没有停止。“苏东剧变”以后,“历史终结论”“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甚嚣尘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地扞卫、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何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更加尖锐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习近平经过长期思考并集中全党智慧,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管党治党的新局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既是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党建理论体系,也是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党建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已成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已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历史研究不足,未能清晰揭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萌发过程;系统研究较为欠缺,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揭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还不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是党建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灵魂,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决定思想的内容和性质。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的灵魂。这是因为,一定的思想总是反映特定主体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所持的立场,表现为对该领域现象、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在实践中坚持并运用的方法。因此,当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不仅应当考察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的,更要通过对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析来把握其精髓和灵魂,并进一步揭示其地位和价值。立足前人研究基础和上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探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个人条件。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党开展自身建设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和他本人的思考探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包括孕育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陕北七年知青岁月(1969-197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孕育期;在清华大学学习特别是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1975-198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萌芽期;1985年至党的十八大前,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发展期;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进入成熟期。第二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包括阶级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三个维度。阶级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回答党“是谁,从哪儿出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和政治底色;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回答党“为了谁,依靠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和政治情感;人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回答党“向何处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胸怀。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和人类立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和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三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包括: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解决党存在先进性纯洁性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具有的唯物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相比不够彻底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包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包括:把政治建摆在首位、补足精神之钙、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等。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主要观点的三个层面构成逻辑严密、立体完整的观点体系。习近平新时代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包括元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是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出发认识和推进党的建设的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是指其思维方法,包括战略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群众思维方法和法治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包括:从实际出发决定工作方针的调查方法、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分析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求是方法、回过头来看的反思方法等具体认识方法;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方法、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局势掌控方法、以上率下抓“关键少数”的抓“牛鼻子”的方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压实方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抓到底的方法等具体实践方法;把执政能力作为根本标准、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核心标准、把政治生态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满意作为关键标准等具体的评价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构成系统完整的方法体系。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和价值。本部分通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包括:传承性、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传承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时代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科学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系统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创新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党建内容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实践价值和强烈的时代价值。从历史地位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思想指明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从时代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指导党持续开展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宁波,郭靖[6](2019)在《中国海洋高等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949-2019年的70年里,中国海洋高等教育经历了由低到高的"S型"增长曲线,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承继国民政府时期留下的少量海洋高等教育遗产,70年间经过先水产、海运再海洋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恢复酝酿期、快速发展期和提质增效期3个发展阶段,使中国海洋高等教育逐步由只帆片影到桅樯林立。展望未来,中国的海洋高等教育应该科学评估海洋高校学科水平、促进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完善海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李晓楠[7](2019)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在世界各国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学生工作评估的兴起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的伦理、知识、技能的预期逐渐上升。鉴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伦理和胜任力水平发挥了引导、评估、规范、监督等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化标准为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的专业伦理标准及胜任力标准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借鉴。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再者,运用语篇分析法,解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与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代表性文件;随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阐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主要功能及指导思想;选取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Cite Space为分析工具,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国家(地区)分析等,更为系统客观地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议题、演化路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二次检索发现的关键性文献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发展历程与美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政策、学生事务发展进程等密切相关。本章从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去考察,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萌芽、探索、发展与成熟阶段的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揭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意义。第三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本章从成人学习理论尤其是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胜任力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上述理论回答了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学习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步骤及角色嬗变的过程是什么,如何确定学生事务从业者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与问题,如何科学地制定各职能等级学生事务从业者的专业胜任力标准等问题。第四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本章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之一CAS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将其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归纳为两个互补的道德框架,即研究伦理和学生事务从业者的通用伦理。随后,以《CAS共享伦理原则声明》、《伦理原则和标准声明》(ACPA)这两个代表性文件为例,对其概念界定、基本结构、基本原则、伦理指标等核心内容进行解析。并且,借助Ant Conc软件对两份文件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份文件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构建从业者专业伦理原则和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但是,其侧重点不同,CAS更注重推动学生事务从业者共享的通用伦理标准,而ACPA注重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具体伦理标准,更加侧重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发展。同时,两份伦理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基于相同的研究基础和伦理原则、伦理标准具体化且可操作性强、制定主体广泛且定期更新完善、伦理标准与胜任力标准相统一、自我约束与团体监督双重机制。然而,也应该辩证的看到:其伦理标准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运用与拓展延伸,具有隐性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探究等,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第五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在2010年、2015年、2016年,ACPA联合NASPA陆续颁布了《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范畴》、《学生事务教育工作者专业胜任力范畴》、《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使得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不断完善。本章首先分析了制定主体ACPA、NASPA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并以2016年最新颁布的《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为例,研究了其联合工作组成员构成、胜任力标准主体框架、使用胜任力标准的原因和方法、胜任力十项范畴等。随后,运用Ant Conc软件,对其文本进行词频、词簇和关键词分析,客观验证了以下几点:专业胜任力标准是从业者开展评估的依据;评估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以及从业者专业化发展;评估内容是从业者的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性情(Disposition),其中技能与伦理备受关注;评估过程需要从业者认同专业标准,掌握如何使用专业标准,再根据现实情况和职位需要制定适当指标,进而推动评估开展和获取数据。专业胜任力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主题范畴明确、层次结构清晰、参与主体广泛、资源定期更新、国家意识凸显等;也存在以下局限性:其是提升高校隐性公民教育的实效性的工具、国际性有待加强、缺乏配套的操作指南和最佳案例、胜任力标准类型有待扩展等。第六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章运用Google Form(s)制定调查问卷,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进行在线调研,探索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例如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制定参与状况、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满意度等,以及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等,并结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出其已取得的成就: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权威性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熟悉程度与使用频率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认同度提升,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专业水平具有较大帮助等;同时,发现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现有专业标准及其配套资源有待完善、专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从业者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有待改进。第七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本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论述了两者在产生背景、标准内容、标准功能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价值本位、制定主体、划分依据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随后,根据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经验与不足,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价值本位有待优化,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升;缺乏专业标准学术共同体,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标准尚需具体化,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缺乏配套资源,标准使用频率较低;标准统一性有待提升,审查修订有待跟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注重胜任力标准和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苏菊,冯劭华,彭顺苓[8](2018)在《交叉学科文献数据集构建探讨——以海洋学科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意义]以海洋学科为例,提出一种通过主题、学科结合权威研究机构发文量来选定期刊再构建数据集的方法。[方法/过程]方法先从"全"角度出发,通过主题筛选海洋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除传统认为的"海洋"类学科外,有大量的相关文献交叉涵盖在地质、环境等学科分类中,但也存在部分杂质;其次从"准"角度精选,以主题检索文献所在的期刊为基础,利用权威机构在这些期刊中的发文量筛选出132种"涉海"期刊,其结果既包含了海洋类期刊,也包含了综合性及交叉学科期刊;最后以学科分类中的海洋类期刊、主题、机构精选的"涉海"期刊,检索并收录其中的海洋类文献,并作为最终的数据集,经验证数据集中的海洋相关文献率达到93.5%。[结果/结论]本文采用的这种从"涉海"期刊入手的方法既保留了数据库已有的"海洋类"期刊,也合理考虑到海洋分类以外的大量重要"涉海"综合性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叉学科文献数据集构建中难以"全"而"准"的问题。

孙涛[9](2016)在《发展海洋学科视角下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大学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学科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水平,是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窗口。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介绍了淮海工学院凝练海洋特色、发展海洋学科的一些经验,通过与我国现有海洋大学进行比较,分析了淮海工学院自身"涉海"学科建设的优劣势战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江苏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海洋大学对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建设"海洋强省"的特殊积极意义。

苏勇军,陈朵灵[10](2015)在《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海洋高等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分析与总结,认为目前我国学界在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海洋学科建设、国际海洋高等教育发展与启示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海洋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研究在深度、广度上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未来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研究需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发展、多学科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二、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设计理念
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1.硬件平台建设
    2.软件平台建设
三、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设计
四、虚拟仿真系统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成效
五、展望与构想
六、结论

(2)《海洋科学导论》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特点与开设公选课的可行性
三、《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教学内容
四、《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教学探索与总结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二)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吸引同学参与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三)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深入浅出。
    (四)课堂中强化海洋强国和保护海洋意识。

(3)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研究 ——以Q市N区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海洋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园海洋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总结及现存研究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幼儿园海洋教育发展阶段
    一、个别尝试下海洋教育起步发展
        (一)个别幼儿园自发探索海洋教育
        (二)海洋教育活动处于浅层尝试状态
    二、政策推动后海洋教育深入拓展
        (一)上级出台开拓海洋教育相关政策
        (二)幼儿园积极响应政策
        (三)幼儿园拓展海洋教育
第二章 幼儿园海洋教育实施成效
    一、幼儿园海洋教育的活动形式
        (一)各活动形式开展频次趋于均衡,且表现手段多样
        (二)户外实践活动增多,且伴有家长的支持参与
        (三)环境创设丰富有趣,且创设中合作性尤为突出
    二、幼儿园海洋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一)活动目标的设定依据注重考虑幼儿实际
        (二)活动目标的设定内容贴近活动主题且具体清晰
        (三)活动目标的设定关注情感目标
    三、幼儿园海洋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选取方式注重采纳幼儿意愿和家长意见
        (二)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主要选择依据
    四、幼儿园海洋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
        (一)幼儿活动的组织实施突出游戏性与体验性原则
        (二)其他资源的组织利用推动活动过程的有效开展
    五、幼儿园海洋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且彼此有互动
        (二)评价内容丰富,且落脚到幼儿
        (三)反思评价结果,且做调整改进
第三章 幼儿园海洋教育实施困境
    一、教师海洋知识的学习途径较狭窄,认识有限使教师缺乏自信
    二、教师的海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一)难以创新活动设计内容
        (二)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不足
    三、教师缺乏主动的思考研究,对现成教学资源有一定依赖性
    四、园长精力分散,课程领导力有待提高
    五、教研观摩活动的交流互动性不足,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六、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与幼儿园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一)教师培训力度较低
        (二)教师培训内容的对接性不强
第四章 研究建议
    一、幼儿教师
        (一)利用多种途径,主动扩充海洋知识储备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经验积累中提升课程实践能力
        (三)转变教师角色,成为课程的研究者与创新者
    二、幼儿园
        (一)激发海洋教育教研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构建完善海洋教育课程,追寻活动开展的切实意义
    三、教育行政部门
        (一)扩大培训覆盖面,提供贴合园所实际的针对性指导
        (二)建立海洋课程资源库,跟进教学资源支持
        (三)加强各部门对话沟通,合力推进海洋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3:幼儿园海洋主题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4:访谈对象信息表
致谢

(4)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2.1.2 海洋科技
        2.1.3 海洋科技支撑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科技创新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3 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与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概述
    3.1 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现状
        3.1.1 湛江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1.2 深圳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2 广东省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3.2.1 海洋人才发展现状
        3.2.2 海洋科技组织培育现状
        3.2.3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状
        3.2.4 政府扶持现状
    3.3 广东省海洋科技支撑体系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关系
        3.3.1 海洋科技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3.3.2 海洋科技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4 广东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支撑的实证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标准化
    4.5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权重
    4.6 综合指数
    4.7 结果评析
        4.7.1 指标结果分析
        4.7.2 能力综合指标分析
5 国内外海洋科技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借鉴
    5.1 旧金山大湾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1.1 成熟的科研平台
        5.1.2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5.2 东京湾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2.1 研发支出强度高,企业研究经费占主体
        5.2.2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5.3 青岛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5.3.1 构筑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
        5.3.2 建设蓝色经济系列重大项目
    5.4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借鉴
        5.4.1 拓宽金融融资渠道,服务科技企业
        5.4.2 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发展
    5.5 国内外主要地区海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启示
        5.5.1 国外
        5.5.2 国内
6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对内完善涉海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6.2 对外广发“求贤令”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6.3 调整科研力量,激活科研企业
    6.4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5 转变政府职能,激励主体创新积极性
7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2.1.1 世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1.2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3 党情: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2.2 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
        2.2.1 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2.2.2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
    §2.3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2 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2.4 成长经历:家庭、锻炼、工作、文化多因素作用
        2.4.1 革命家庭言传身教
        2.4.2 插队经历艰苦磨炼
        2.4.3 从政之路不断探索
        2.4.4 优秀文化熏陶启迪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
    §3.1 孕育期:知青岁月砥砺初心(1969-1975)
        3.1.1 砥砺爱党为民初心
        3.1.2 融入群众依靠群众
        3.1.3 理解实际不搞形式
        3.1.4 读书思考汲取营养
    §3.2 萌芽期:初步思考、探索和实践(1975-1985)
        3.2.1 坚持从实际出发
        3.2.2 旗帜鲜明抓政治
        3.2.3 突出抓基层基础
        3.2.4 以身作则抓作风
    §3.3 发展期: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1985-2012)
        3.3.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3.2 不断深化对党建若干关系的认识
        3.3.3 不断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3.3.4 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3.4 成熟期:系统阐述运用(2012-)
        3.4.1 系统阐述党建的各方面目标要求
        3.4.2 系统阐述党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4.3 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
    §4.1 阶级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
        4.1.1 阶级立场的本质
        4.1.2 阶级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立场
        4.1.3 习近平对阶级立场的坚持
        4.1.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阶级立场的意义
    §4.2 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
        4.2.1 人民立场的本质
        4.2.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4.2.3 习近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
        4.2.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民立场的意义
    §4.3 人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
        4.3.1 人类立场的本质
        4.3.2 人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立场
        4.3.3 习近平对人类立场的坚持
        4.3.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类立场的意义
    §4.4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立场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
    §5.1 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
        5.1.1 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
        5.1.2 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
        5.1.3 解决党存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够彻底的矛盾
    §5.2 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
        5.2.1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5.2.2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5.2.3 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
        5.2.4 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
        5.2.5 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
        5.2.6 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5.3 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
        5.3.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5.3.2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5.3.3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5.3.4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5.3.5 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5.3.6 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5.3.7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
    §6.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
        6.1.1 坚持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6.1.2 坚持并运用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6.1.3 坚持并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理
        6.1.4 坚持并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6.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
        6.2.1 战略思维的方法
        6.2.2 系统思维的方法
        6.2.3 辩证思维的方法
        6.2.4 历史思维的方法
        6.2.5 底线思维的方法
        6.2.6 创新思维的方法
        6.2.7 群众思维的方法
        6.2.8 法治思维的方法
    §6.3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
        6.3.1 认识的具体方法
        6.3.2 实践的具体方法
        6.3.3 评价的具体方法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7.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
        7.1.1 传承性: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
        7.1.2 时代性: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
        7.1.3 科学性: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
        7.1.4 系统性: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7.1.5 创新性:党建内容、话语和方法的新发展
    §7.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重要价值
        7.2.1 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7.2.2 实践价值: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7.2.3 时代价值: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海洋高等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海洋高等教育70年的历史分期与特点
    (一)海洋高等教育的恢复酝酿期
    (二)海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三)海洋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期
三、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议
    (一)科学评估海洋高校学科水平
    (二)促进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
    (三)完善海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四)优化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四、结论与展望

(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1.2 选题的国别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指导思想
        1.3.1 概念界定
        1.3.2 主要功能
        1.3.3 指导思想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2 境外研究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案与创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
    2.1 萌芽阶段(19 世纪中期-20 世纪40 年代)
        2.1.1 萌芽阶段的社会背景
        2.1.2 高等院校数量增多,研究型大学出现
        2.1.3 教师专业化增强,学生组织大量建立
        2.1.4 学生事务部门独立,学生人事运动兴起
        2.1.5 专业协会陆续涌现,专业标准开始萌芽
    2.2 探索阶段(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
        2.2.1 探索阶段的社会背景
        2.2.2 高等教育大众化,院校认证的实施
        2.2.3 言论自由运动兴起,学生服务理念盛行
        2.2.4 从业者专业化发展,专业标准初步探索
    2.3 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末)
        2.3.1 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2.3.2 院校认证逐渐系统化,学生事务评估运动兴起
        2.3.3 从业者问责压力增大,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改革
        2.3.4 标准研究共同体成立,专业标准快速发展
    2.4 成熟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2.4.1 成熟阶段的社会背景
        2.4.2 学生群体更复杂化,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2.4.3 学生事务支出猛增,评估组织蓬勃发展
        2.4.4 指标体系构建与修订,专业标准趋于成熟
第三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
    3.1 成人学习理论
        3.1.1 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
        3.1.2 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
    3.2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2.1 职业概念研究
        3.2.2 职业发展研究
        3.2.3 学生事务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3 胜任力理论
        3.3.1 胜任力概念研究
        3.3.2 胜任力模型及构建方法
        3.3.3 学生事务从业者胜任力标准研究
第四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
    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
    4.3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3.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
        4.3.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4.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
        4.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局限性
第五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5.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制定主体
    5.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 2016 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2.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简介
        5.2.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主题范畴
    5.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文本解析--基于2016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5.4.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
        5.4.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局限性
第六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
    6.1 研究设计和人口统计
        6.1.1 研究设计
        6.1.2 人口统计
    6.2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知晓与应用程度
        6.2.1 对专业标准的价值分析
        6.2.2 对专业标准的参与状况与熟悉程度
        6.2.3 从业者和高校对专业标准的使用状况
        6.2.4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使用频率及障碍
        6.2.5 专业伦理标准的作用
    6.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使用评价与建议
        6.3.1 各类专业标准的重要程度与总体满意程度
        6.3.2 未来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6.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应用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第七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比较分析
        7.1.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相似之处
        7.1.2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不同之处
    7.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7.2.1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
        7.2.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7.3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3.1 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
        7.3.2 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7.3.3 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7.3.4 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专业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7.3.5 注重胜任力标准与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交叉学科文献数据集构建探讨——以海洋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洋学科领域文献计量分析数据集构建
    1.1 数据来源及平台介绍
    1.2 数据集构建思路及步骤
        1.2.1 海洋文献的查“全”
        1.2.2 涉海期刊精选
        1.2.3 数据集构建
2 海洋学科文献数据集验证及应用分析
3 结语

(10)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二、人才需求与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三、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社会经济发展
四、海洋专业学科建设
五、国外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国际化人才培养
六、研究展望
    (一)海洋高等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发展
    (二)海洋高等教育与社会融合发展
    (三)国际化与海洋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四、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J]. 芦俊,杨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1(04)
  • [2]《海洋科学导论》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J]. 刘恩涛,林卫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08)
  • [3]幼儿园海洋教育现状研究 ——以Q市N区幼儿园为例[D]. 丁铭. 青岛大学, 2020(02)
  • [4]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马瑞捷.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5]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D]. 徐绍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8)
  • [6]中国海洋高等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J]. 宁波,郭靖.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5)
  • [7]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D]. 李晓楠.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交叉学科文献数据集构建探讨——以海洋学科为例[J]. 苏菊,冯劭华,彭顺苓. 情报探索, 2018(02)
  • [9]发展海洋学科视角下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思考[J]. 孙涛.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0]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J]. 苏勇军,陈朵灵.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6)

标签:;  ;  ;  ;  ;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