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接入点的实现

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接入点的实现

一、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化接入点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何泓利[1](2020)在《免许可频段LTE系统的频谱共享机制和QoS保障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应用在免许可频段,即免许可频段LTE(LTE-Unlicensed,LTE-U),可将基于中心化控制和扁平化结构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和免许可频段资源相结合,从而突破无线频谱资源稀缺的瓶颈,缓解许可频段的通信传输压力,有效提高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但LTE-U技术的实用面临两大挑战:与免许可频段上已有的网络尤其是Wi-Fi公平共存的难题,在随机通断的免许可信道上运行时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保障困难。本论文对LTE-U与Wi-Fi的公平共存机制、LTE-U网络中的Qo S保障技术展开研究。为了LTE-U与Wi-Fi公平共存,即两个网络的用户能公平地接入和占用免许可信道、完成所需的传输,我们研究LTE-U网络的信道接入机制和资源分配。将该公平共存问题建模成面向两个网络的用户吞吐量比例公平的时间、功率和频谱资源联合分配问题,并将其解耦成两个子问题:面向所有用户信道占用时间比例公平的时间分配问题,面向LTE-U网络内部用户吞吐量比例公平的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问题。进而提出两个网络的信道占用时间比例的以及LTE-U网络最佳信道接入参数的计算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的信道接入性能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资源分配算法的有效性。针对LTE-U/Wi-Fi属于同一个运营商因而共站可协调的场景,研究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LTE-U网络的下行传输的信道接入机制和资源分配,目的是使LTE-U和Wi-Fi用户公平共存、免许可信道利用率高。提出一种基于分组NOMA的混合式信道接入机制:将当前传输的那个Wi-Fi用户与所有信道条件好于他的LTE-U用户编为第一组,其余的LTE-U用户编为第二组;两组时分地接入信道,避免组间干扰;每组内用户按信道增益的升序顺序做串行干扰消除(Sequential Interference Cancelling,SIC)解码接收,消除组内用户间干扰。正因为NOMA复用度高且上述编组下没有干扰,该混合式信道接入机制能提高免许可信道的频谱利用率。又将组间时间比例分配和组内用户功率分配建模成一个面向各设备可达吞吐量max-min公平的时间-功率联合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嵌套式的二分法搜索算法来迭代地更新组内功率分配方案和组间时间比例分配方案。该资源分配算法实现两网络用户的公平共存。针对含单LTE宏基站多LTE-U小基站的异构网络,研究用户接纳策略设计,目的是有效利用运行在许可频段的LTE网络的传输可靠性和运行在免许可频段的LTE-U网络的负载分流能力。我们对LTE-U小基站的服务能力提出一种分析模型,来估计LTE-U小区的可用容量以及用户接入时延的期望值。再为不同区域不同信道上用户的吞吐量定义统一的效用函数,最大化该效用函数可得到最优的接纳策略,应用该策略可达到用户吞吐量大和许可/免许可信道以及不同地理区域间负载均衡的折中。我们提出一种次优算法来使得用户的接纳策略可在各区域内分布式实施,同时避免空间复杂度随着所考虑区域个数的增长而指数式上升。针对LTE-U支持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中边缘计算的场景,研究任务的传输调度和计算调度问题,目的是提高任务计算的效率,降低任务完成的时延。我们用条件受限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对各终端任务的本地排队、本地执行、数据传输、边缘服务器排队、边缘服务器执行等过程以及任务的调度策略进行建模。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条件受限深度Q学习的算法来保障任务调度的性能,通过一个可调节的虚拟效用将有约束学习问题转换成等效的无约束学习问题,而无条件深度Q学习可在信道变化规律和任务产生规律不可知的情况下通过环境反馈学到无开销限制下的最优的任务策略。我们还对传统深度Q学习的框架进行了修改,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性能。

刘海[2](2009)在《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源光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宽带接入领域新兴的主流技术,而混合无源光网络融合时分和波分无源光网络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在国家十五863资助课题基础上,围绕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系统研究混合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科学分类方法。将混合无源光网络分为两个大类:固定波长型和波长分配型,对其所属子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并分别展开研究讨论。(2)基于十五863项目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分多址的混合无源光网络WDMA-EPON系统方案,其上行采用波分多址接入技术,下行采用广播复用方式,并对该方案的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运用OPNET仿真工具对WDMA-EPON系统进行理论仿真并建立了仿真模型。(3)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低成本光层器件和利用成熟的芯片解决方案,实现了高性价比的波分多址混合无源光网络WDMA-EPON系统产品样机,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整套WDMA-EPON原型样机包含局端硬件设备、用户端硬件设备、系统嵌入控制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平台,进行了系统验证和试验网运行,并对系统功能和性能展开了全面测试。(4)研究了现有时分无源光网络的DBA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创新性提出了基于“带宽借贷”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其在公平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已有算法。对混合无源光网络的动态资源(包括波长和时隙)分配算法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对多点控制协议MPCP的扩展,并在前述的改进DBA算法基础上,提出基于“带宽借贷”的DRA动态资源分配算法,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了算法比较和分析。(5)研究了无源光网络和无线网状网融合构成的无线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其架构,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混合无源光网络布局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可以实现对混合网络的良好布局。

胡宣轩[3](2007)在《基于集中式WLAN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局域网络(WLAN)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传统的WLAN网络结构无论在设备成本,还是在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要求。一种有效的WLAN框架结构的提出可以更好的对系统的无线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调度和管理。本论文主要是对集中式的WLAN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功率控制算法、负载均衡算法和自愈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的说,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总结了WLAN协议体系、MAC层和PHY层的工作原理、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网络结构。其次,详细介绍了信道复用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集中式WLAN网络的信道分配算法,该算法降低了AP之间的同频干扰,最终实现了对AP信道的最佳分配。再次,提出了一种发射功率控制与覆盖漏洞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的功率配置进行优化处理,这种方法通过调整AP的发射功率减小RF干扰的同时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并保证网络的全覆盖。文中还分析了现有的负载均衡算法,对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和基于流量的负载均衡算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种优化的算法,有效的控制了AP的容量。本文还针对集中式WLAN结构的无线资源管理框架,提出了一个自愈算法,当系统中有AP出现故障时,系统根据网络拓扑结构自动进行重新配置。

刘悦[4](2006)在《基于IPv6的无线局域网移动性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IPv6技术正成为全球通信市场和研究领域的焦点。如何将宽带无线技术与IPv6结合起来,组建大范围宽带无线接入,更好地提供不受带宽限制的通信业务,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以及研究方向;从WLAN的基础技术背景知识着手,着重分析了WLAN的各种关键技术,如拓扑结构、OFDM调制解调技术、802.11协议、传输媒质等;使用Matlab仿真了OFDM系统,分析各种调制技术对误比特率的影响;分析得出WLAN的优势与研究热点。然后,结合IPv6技术分析了WLAN移动性管理技术,包括认证授权、漫游、切换和用户管理技术,提出IPv6下的移动性管理方案,并重点对移动性管理中的切换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比较了现有的二层切换和三层切换算法以及优化方案。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WLAN大范围组网的基于IPv6的低时延切换方案,经比较分析可知该方案可以大幅减少切换时延,降低丢包率,提高切换性能。最后,对后继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长乐[5](2005)在《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线局域网(WLAN)已被证明是当前最有效的无线接入网络形式之一,以其高速、安全、方便的特性受到用户及研究者的青睐。但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应用,语音、视频业务以指数倍增长,受限的带宽和频段已经成为应用的瓶颈,由此必须采用其它关键技术,如智能天线技术开发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系统。 本文结合智能天线技术与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无线局域网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 1.在深入研究IEEE 802.11 MAC协议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 802.11的数据、语音业务综合传输协议,数据业务由分布协调功能(DCF)传送,语音业务由点协调功能(PCF)传送。通过仿真,评估了协议参数对网络通过量和平均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时延的影响,确定在一定数据通过量前提下IEEE 802.11能支持的最大语音用户个数。特别地,语音业务对时延抖动敏感,指出了影响其抖动性能的主要因素。数值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参数对性能影响至关重要,IEEE 802.11性能必须在语音站点数量和数据业务通过量之间进行折衷。 2.考虑网络中语音站点数量随时可能变化,提出了一种IEEE 802.11支持语音与数据业务的自适应传输协议,优先传输语音业务,在满足语音业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力提高数据业务的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语音业务最大允许时延的前提下,自适应传输协议根据网络中的语音站点数量对主要协议参数进行动态、合理地调整,可以提高数据业务的传输性能,效果优于协议参数固定时的情况,包括PCF的极限性能,从而增加网络容量。特别地,该自适应传输协议不需要改动原始协议本身,完全兼容现有的IEEE 802.11标准协议,易于实现。 3.WLAN中应用智能天线后AP必须知道用户站点的空间特征才能与其进行通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准确概率推导的方法详细分析了用户站点空间特征检测算法的性能,包括基于竞争和非竞争的轮询算法,得到最佳协议参数,在此基础上评估了AP检测出包括其广播范围外部用户的全部用户空间特征的时延性能,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考虑到检测AP广播范围外部的用户,比较了四种不同检测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AP对广播范围内的用户通过全向模式采用非竞争的轮询,对广播范围外的用户通过定向模式采用基于竞争的轮询,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出全部用户站点的空间特征,在各种情况下部显示出比较优越的性能。

张宁[6](2005)在《IP移动性研究》文中提出便携计算设备的大量涌现,和人们希望与互联网建立不间断端到端通信的需求,促进了对IP移动性技术的研究。当前解决IP网络移动性管理的标准是移动IP协议。 移动IP技术可以使网络节点在互联网的不同接入点间自由的移动而不会造成已建立的TCP连接的中断。 但传统的移动IP协议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不支持私有IP地址,和NAT协议不兼容,在设有防火墙的网络中无法工作,不支持微移动等。所以,移动IP协议必须进行改进以满足现实应用的需要。 目前,移动IP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IP和现有网络环境兼容,即移动IP技术的实用化问题;另一个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移动IP系统的性能。 本文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了基于局域网的移动IP系统在公网中的应用,并且系统性能也得到显着的提高,获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首先独立提出了主动ARP(Active ARP,AARP)协议,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移动IP算法,且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得以实现。该算法在不引起性能下降的同时,克服了以往移动IP算法难以在Windows等系统上实现的缺点,鉴于Windows系统在终端设备中的广泛应用,该算法大大地扩展了移动IP的应用范围,使移动IP实用化成为可能。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表明它完全满足应用、性能、操作的透明性以及安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另外还需强调的是,该算法是一个完整的移动IP算法,同样适用于Linux、FreeBSD等其他操作系统。 接着,根据现有网络环境,提出了安全的移动IP体系架构SMIP,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解决了阻碍移动IP应用的不支持私有IP地址、无法和防火墙/NAPT网关兼容、不支持移动终端频繁移动、安全性差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 通过在代理公告中添加证书,解决了在使用私有IP地址环境下移动代理的地址混淆问题; ■ 引入了接入服务器实体,移动代理可建立穿越防火墙/NAPT网关的数据通道;接入服务器通过关联状态表,建立对防火墙/NAPT网关的反向穿越通道。 ■ 重新定义了SMIP架构下微移动区域的概念,使移动节点可以方便地判断自己发生移动的粒度以执行相应的操作。 ■ SMIP首次采用分布式分层架构。本文用离散分析模型对SMIP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MIP在系统开销,支持移动节点的频繁移动和大用户数

亢丽霞[7](2005)在《基于802.11b无线局域网的无线接入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IEEE802.11b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是数据通信里的新兴领域,它所提供的无线宽带接入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在移动(低速)情况下对无线数据传输宽带接入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无线局域网络中的核心设备—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网络的系统容量与业务处理能力,无线接入点的研究对于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了基于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WLAN)的接入点设备的系统软硬件设计,重点介绍了软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基本流程,然后对底层的驱动模块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了子模块的划分、具体的实现流程和上下层的接口,最后给出了相关测试结果和说明。 该软件的开发平台使用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下的集成开发环境TornadoⅡ,开发过程遵循了典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经过系统联调和严格测试表明:系统能够高效的完成数据交换任务、灵活简便的进行配置、任务运行正常、资源较为节省。其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对于相关网络底层设备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最后,进行了实验测试,并给出了结论。关于无线接入点性能的若干方面做出了相应讨论。

李金成[8](2004)在《移动IP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IP技术是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ramework,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为了使传统的TCP/IP网络支持移动性而提出的一种IP层解决方案。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IETF工程小组的网间漫游的基本协议框架于2002年春实现了商用化的移动IP产品。本论文是在移动IP协议及已经成功开发的移动IP产品的基础上,针对移动IP软件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并且对移动IP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IP协议的基本原理、组成实体和它的工作机制。然后分析了捷通通信公司已经实现的移动IP漫游软件的大体框架,以便我们从宏观上对移动IP协议及其软件实现建立一个整体上的轮廓。 移动IP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越Internet访问数据资源的方法。安全问题是移动IP技术发展的核心和瓶颈。接下来,论文第一次系统的从物理安全策略、移动终端身份安全、移动IP各实体间的多层认证、用户数据传输安全四个角度论述了移动IP技术的安全策略。为了严格保证移动用户身份的安全,论文首次提出了“家网注册”的概念并被应用到实际的产品实现之中。论文还分析了移动IP协议提出的各个实体间认证方案的不足,提出了—种新的基于可信第三方的移动IP系统的多层认证方案。 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论文讨论了如何将移动IP漫游软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予以实现。论文首先分析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实现移动IP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下来讨论了实现移动IP漫游软件中的主机软件的模块框架。并对软件实现的关键点:MARP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对移动IP软件中家代理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认证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在IPv6协议上实现终端的移动是未来的趋势。于是在论文的最后,对IPv6的新特点,以及移动IPv6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结合移动IP系统提出了从移动IPv4到移动IPv6的过渡策略。

詹云峰[9](2004)在《无线接入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在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想要摆脱线缆的束缚,于是出现了无线通信网络。而近几年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正发展成为热点。无线局域网可以让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终端设备脱离有线的束缚,自由接入因特网,从而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投入,解决有线困难地区的接入问题。与有线网络相比,WLAN具有安装便捷、使用灵活、可移动、易扩展等多方面优点,可以在医院、商店、企业、学校等地区为集团用户提供服务,在机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火车站、咖啡厅、酒店等地区为公众用户提供服务。可见WLAN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 随着无线局域网的普及,相关的网络产品需求将非常旺盛。本课题正是针对在建立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中,所需要的一件核心网络设备—无线接入控制器(AC),所设计的系统软件。在无线局域网的构建中,无线与有线网络的连接主要是通过各个无线接入点(AP)来完成,而这些AP需要由一个无线接入控制器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本文主要论及的是其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基本完成无线接入控制器软件的核心功能,部分解决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促进WLAN的商业运用,对实际的商用产品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和实用价值。 本文在系统具体实现中以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UML建模语言设计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以visual c++为开发环境用c++语言来具体实现本系统软件。

黄振海,李建东,刘乃安,郭宏[10](2002)在《宽带无线IP网卡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宽带无线IP网卡的设计方案 ,该方案采用CCK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和宽带射频技术 ,在 2 4GHz频段上对高速突发数据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传输 ;峰值数据速率为 1/ 2 / 5 .5 / 11Mb/s,可随信道情况而自适应变化 ,以取得最佳的通信性能 .在支持应用层协议时 ,网卡平均数据传输速率在5Mb/s以上 .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案的网卡符合IEEE80 2 11b无线局域网标准 ,能支持包括FTP ,WWW和视频点播在内的各种IP业务 ,实现宽带无线接入

二、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化接入点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化接入点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免许可频段LTE系统的频谱共享机制和QoS保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免许可频段的组网模式
        1.1.2 LTE-U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1.2 LTE-U网络的主要技术挑战
        1.2.1 LTE-U与 Wi-Fi的共存难题
        1.2.2 LTE-U网络的QoS保障难题
    1.3 研究意内容与意义
        1.3.1 LTE-U网络与Wi-Fi网络公平共存方案设计
        1.3.2 移动宽带网络场景中LTE/LTE-U网络的选择问题
        1.3.3 LTE-U-IoT中面向边缘计算应用的任务调度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2 与Wi-Fi网络公平共存的LTE-U网络信道接入机制和资源分配
    2.1 系统模型
    2.2 面向LTE-U用户和Wi-Fi用户吞吐量比例公平的资源分配
        2.2.1 使F_1(t_L,t_W)最大的LTE-U和 Wi-Fi两个网络间的时间资源分配
        2.2.2 使F_2(x_(k,n),p_n)最大的LTE-U网络内子载波和功率联合分配
    2.3 共存性能分析
        2.3.1 Wi-Fi用户基于DCF的信道接入过程及发包概率τW
        2.3.2 LTE-U网络的信道接入过程及信道占用概率τL
        2.3.3 Wi-Fi网络和LTE-U网络的相互作用
    2.4 仿真验证
        2.4.1 仿真参数设置
        2.4.2 信道占用时间比例
        2.4.3 LTE-U基站的最优退避窗长
        2.4.4 用户吞吐量及效用
        2.4.5 Wi-Fi/Wi-Fi共存和Wi-Fi/LTE-U共存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公平共存和高频谱利用率的NOMA-LTE-U网络信道接入机制和资源分配
    3.1 系统模型
        3.1.1 NOMA技术简介
        3.1.2 基于分组NOMA的混合式信道共享
    3.2 面向max-min公平的时间-功率资源分配
        3.2.1 最小发送总功率
        3.2.2 基于max-min的组内功率分配
        3.2.3 组间时间比例分配
        3.2.4 功率-时间比例联合分配的快速搜索算法
    3.3 仿真验证
        3.3.1 参数设置
        3.3.2 算法性能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LTE/LTE-U异构网络的用户接纳控制策略设计
    4.1 系统模型
        4.1.1 网络场景
        4.1.2 LTE-U SBS信道接入
    4.2 LTE-U SBS服务能力评估
    4.3 用户接纳控制的MDP模型
        4.3.1 状态空间——网络负载分布
        4.3.2 用户接纳决策空间
        4.3.3 状态转移概率函数——网络负载变化
        4.3.4 系统效用函数——不同区域不同信道上用户吞吐量对数和
        4.3.5 LTE/LTE-U异构网络的接纳策略
    4.4 接纳策略求解的集中式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4.1 集中式算法
        4.4.2 分布式算法
    4.5 仿真验证
        4.5.1 仿真设置
        4.5.2 LTE-U SBS的服务能力
        4.5.3 接纳用户至LTE-U SBS的比例
        4.5.4 不同局部负载状态下接纳决策的离散度
        4.5.5 平均效用收敛过程
        4.5.6 两种算法下LTE MBS的接纳比例
        4.5.7 系统平均效用与用户新业务请求速率
        4.5.8 用户请求阻塞概率
    4.6 本章小结
5 LTE-U-IoT中面向边缘计算应用的计算调度和传输调度
    5.1 系统模型
        5.1.1 任务卸载决策和设备状态
        5.1.2 任务队列
        5.1.3 传输队列
        5.1.4 边缘计算等待模型
        5.1.5 任务完成时延
    5.2 任务调度策略建模
    5.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策略设计
        5.3.1 无约束下的调度策略学习
        5.3.2 有约束下的调度策略学习
    5.4 DQL实现算法的改进
    5.5 仿真结果
        5.5.1 仿真参数设置
        5.5.2 DQN预训练效果
        5.5.3 CDTSwc算法性能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Appendix A 第5章相关定理证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作者简历

(2)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接入网的演进
    1.2 无源光网络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混合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混合无源光网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2.3 固定波长型混合无源光网络的体系结构
    2.4 波长分配型混合无源光网络的体系结构
    2.5 混合无源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WDMA-EPON混合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WDMA-EPON系统结构
    3.3 WDMA-EPON的拓扑和上下行技术
    3.4 WDMA-EPON的关键光电器件
    3.5 WDMA-EPON的媒质接入控制
    3.6 WDMA-EPON仿真建模
    3.7 本章小结
4 WDMA-EPON混合无源光网络系统设计和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4 系统光层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嵌入软件设计与实现
    4.6 系统网管软件设计与实现
    4.7 系统实现性能和技术指标
    4.8 本章小结
5 动态带宽
    5.1 引言
    5.2 传统时分无源光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及改进
    5.3 混合无源光网络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4 本章小结
6 无线混合无源光网络架构和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无线网状网络WMN
    6.3 基于EPON的WMN混合网络架构HWPON
    6.4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混合无源光网络布局算法
    6.5 无线网状网络路由算法综述
    6.6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附录 3 缩写词表

(3)基于集中式WLAN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WLAN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1.2 无线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3 本论文的项目背景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背景及相关知识
    2.1 WLAN的相关知识
        2.1.1 WLAN的协议体系
        2.1.2 WLAN的网络结构
        2.1.3 WLAN的物理层关键技术
        2.1.4 WLAN的MAC层关键技术
        2.1.5 WLAN的特点
    2.2 WLAN的QoS机制
        2.2.1 接纳控制与带宽预留
        2.2.2 区分业务
    2.3 本章小结
3 集中式的WLAN架构
    3.1 WLAN的网络结构
        3.1.1 自治式WLAN结构
        3.1.2 集中式WLAN结构
        3.1.3 分布式WLAN结构
    3.2 集中式WLAN的实现方案
        3.2.1 MAC分割方式
        3.2.2 MAC分割方案设计
        3.2.3 系统平台介绍
    3.3 本章小结
4 集中式WLAN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
    4.1 信道分配
        4.1.1 信道分配理论基础
        4.1.2 算法流程
        4.1.3 仿真结果
    4.2 功率控制
        4.2.1 功率控制的提出
        4.2.2 路径损耗模型
        4.2.3 算法流程
        4.2.4 漏洞检测与功率校准
    4.3 负载均衡
        4.3.1 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
        4.3.2 基于流量的负载均衡
        4.3.3 接入点状态
        4.3.4 算法流程
    4.4 自愈算法研究
        4.4.1 原理分析
        4.4.2 算法流程
    4.5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实现方法
        4.5.1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AC和AP功能分配
        4.5.2 AC、AP和STA的数据结构
    4.6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IPv6的无线局域网移动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简介
        1.1.1 Daidalos项目目标
        1.1.2 工作组内容形容介绍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WLAN网络概述
    2.1 WLAN技术综述
    2.2 WLAN的传输媒质
    2.3 WLAN网络的网络结构
    2.4 WLAN的协议标准
        2.4.1 IEEE802.11系列协议
        2.4.2 蓝牙规范(Bluetooth)
        2.4.3 HomeRF标准
        2.4.4 HiperLAN标准
    2.5 在RAYLEIGH 衰落下多载波系统仿真分析
        2.5.1 仿真方案介绍
        2.5.2 仿真调制方式、环境介绍
        2.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WLAN的优缺点以及可研究方向分析
第三章 WLAN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WLAN认证和授权研究分析
        3.2.1 802.1x认证
        3.2.2 PPPOE 认证
        3.2.3 Web认证
    3.3 漫游服务分析
    3.4 切换管理分析
    3.5 用户管理分析
第四章 WLAN网络的切换算法以及优化方案研究
    4.1 切换
        4.1.1 切换的依据
        4.1.2 切换的过程
        4.1.3 切换性能分析
    4.2 WLAN切换分析
        4.2.1 WLAN切换分类
        4.2.2 WLAN的二层切换分析
    4.3 三层切换
        4.3.1 三层切换方案
        4.3.2 切换方案分析
        4.3.4 三层切换优化方案分析
第五竟 一种适用于WLAN的新的低时延的切换算法
    5.1 引言
    5.2 新的低时延的切换算法
        5.2.1 新算法时研究背景
        5.2.2 新算法的网络拓扑结构
        5.2.3 新切换算法的处理流程
    5.3 性能分析
第六章 论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无线局域网标准概述
        1.2.1 IEEE 802.11系列
        1.2.2 HomeRF
        1.2.3 HiperLAN
        1.2.4 Bluetooth
    §1.3 无线局域网研究现状
    §1.4 智能天线技术
        1.4.1 智能天线技术概述
        1.4.2 智能天线研究现状
        1.4.3 智能天线的MAC协议
        1.4.4 智能天线的未来趋势
    §1.5 智能天线技术和无线局域网的融合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IEEE 802.11 WLAN多业务自适应传输协议
    §2.1 引言
    §2.2 分组语音通信的研究现状
    §2.3 IEEE 802.11 MAC协议
        2.3.1 分布协调功能(DCF)
        2.3.2 点协调功能(PCF)
    §2.4 IEEE 802.11 WLAN多业务传输协议
        2.4.1 对语音传输的讨论
        2.4.2 仿真模型
        2.4.3 仿真结果
    §2.5 IEEE 802.11 WLAN多业务自适应传输协议
    §2.6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用户空间特征检测算法
    §3.1 引言
    §3.2 网络与智能天线模型
    §3.3 无线局域网中站点空间特征检测算法性能分析
        3.3.1 基于竞争的轮询方法
        3.3.2 基于非竞争的轮询方法
        3.3.3 不同检测算法的检测时延
    §3.4 数值结果
        3.4.1 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比较
        3.4.2 协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3.4.3 空间特征检测时延性能
    §3.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线局域网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应用的一种新型多址接入协议
    §4.1 引言
    §4.2 网络与智能天线模型
    §4.3 支持智能天线的一种新型多址接入协议
    §4.4 协议性能仿真
        4.4.1 仿真模型
        4.4.2 仿真结果
    §4.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内容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工作

(6)IP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IP技术的由来
    1.2 移动IP技术概述
        1.2.1 代理发现机制
        1.2.2 注册
        1.2.3 数据转发
        1.2.4 安全
        1.2.5 移动IP的工作过程
    1.3 现有移动IP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第二章 基于AARP协议的移动IP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现有协议简介及其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的难点
    2.3 基于AARP协议的移动IP算法
        2.3.1 AARP协议原理
        2.3.2 基于主动ARP协议的移动IP算法描述
    2.4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安全的移动IP体系
    3.1 基本移动IP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3.2 现有的解决方案及其分析
        3.2.1 支持私有IP地址的解决方案
        3.2.2 与防火墙兼容问题
        3.2.3 对微移动的支持
    3.3 安全的移动IP解决方案
        3.3.1 SMIP的设计原则
        3.3.2 SMIP网络结构
        3.3.3 代理发现机制
        3.3.4 移动节点的注册过程
        3.3.5 移动节点的数据收发过程
        3.3.6 性能分析
    3.4 前景展望
    3.5 小结
第四章 SMIP中的安全协议及其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移动IP协议安全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
    4.3 SMIP中的安全目标及安全实体
    4.4 SMIP体系中的安全协议
        4.4.1 SMIP体系中的安全协议的设计思路
        4.4.2 安全协议中采用的符号说明
        4.4.3 移动代理与接入服务器的关联过程
        4.4.4 移动节点的家网注册过程
        4.4.5 移动节点在微移动区域中的注册过程
        4.4.6 数据安全服务
    4.5 安全协议分析
        4.5.1 关联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
        4.5.2 家网注册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4.5.3 移动节点微移动注册安全性分析
    4.6 微移动认证协议的安全证明
        4.6.1 CK模型简介(Canetti-Krawczyk模型)
        4.6.2 微移动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证明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802.11b无线局域网的无线接入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无线局域网的基础设施
    1.3 本人所作工作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无线接入点介绍
    2.1 无线接入点的基本功能与原理
        2.1.1 AP的功能
        2.1.2 无线信道的媒体访问控制原理
        2.1.3 移动主机的管理
        2.1.4 桥接功能
    2.2 AP的模块设计
    2.3 支持移动 IP的无线接入点详细过程
        2.3.1 支持移动 IP的无线接入点协议栈研究
    2.4 基于IEEE802.11b的无线接入点实现方案
        2.4.1 接入点的3种实现形式
        2.4.2 无线局域网接入方式比较
第3章 无线接入点的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3.1 CPU的选择以以外围电路说明
    3.2 系统硬件组成
        3.2.1 以太网接口电路
        3.2.2 无线网卡接口
        3.2.3 外部存储电路如图所示
        3.2.4 RS-232接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体软件设计方案
    4.1 软件模型的设计
    4.2 系统配置模块
    4.3 系统监测模块
    4.4 底层驱动模块和数据收发模块
    4.5 无线网卡驱动以及数据的收发
    4.6 二层转发模块
    4.7 命令行模块
    4.8 IEEE802.1X认证模块
        4.8.1 802.1X在 WLAN中的特殊考虑
        4.8.2 实现802.1X的 AP体系结构
        4.8.3 状态转移图
        4.8.4 802.1X与其它软件模块的关系
        4.8.5 802.1X在 AP中的实现
        4.8.5.1 主要数据结构说明
        4.8.5.2 模块划分与说明
第5章 基于 NDIS规范的 WLAN无线网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1 WLAN无线网卡的软件组成
    5.2 NDIS网络驱动程序结构
        5.2.1 上层协议驱动程序(Upper-level protocol driver)
        5.2.2 NDIS中间驱动程序(NDIS Intermediate Driver)
        5.2.3 网络接口卡(NIC)和驱动程序(NIC Driver)
    5.3 驱动方案的改进
        5.3.1 底层软件模块的简化
        5.3.2 底层数据收发方式
    5.4 NDIS无线网卡驱动程序的实现
        5.4.1 驱动程序的初始化
        5.4.2 数据帧发送模块
        5.4.3 数据帧接收及中断处理模块
        5.4.4 无线网卡参数信息的查询和设置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其相关讨论
    6.1 实验测试
        6.1.1 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方法
        6.1.2 测试结果及结论
    6.2 接入点应考虑的问题
    6.3 关于接入点的进一步思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移动IP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移动Internet
        1.1.1 移动IP技术
        1.1.2 宽带无线IP网络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IETF移动IP协议及软件实现
    2.1 IETF移动IP协议
        2.1.1 移动IP协议的设计目标
        2.1.2 网络构架及工作过程
        2.1.3 地址解析协议ARP
    2.2 移动IP漫游软件
        2.2.1 移动IP软件开发平台
        2.2.2 移动IP漫游软件结构
    2.3 结论
3 移动IP技术的安全策略
    3.1 物理安全策略
    3.2 移动终端身份安全
        3.2.1 移动终端和家代理之间的认证
        3.2.2 认证信息重放攻击的防止
    3.3 移动IP的多层认证
        3.3.1 不同代理服务器之间的认证
        3.3.2 移动终端与外代理的认证
        3.3.3 基于共享密钥的移动IP多层认证方案
        3.3.4 基于可信第三方的移动IP多层认证方案
    3.4 用户数据传输安全
    3.5 总结
4 Windows环境下移动IP漫游软件的开发
    4.1 Windows网络结构
    4.2 Windows环境下主机漫游方案
        4.2.1 Windows环境下漫游协议分析
        4.2.2 MARP技术
        4.2.3 Windows环境下的登录与认证
    4.3 Windows环境下移动IP漫游软件的实现
        4.3.1 Winsock编程
        4.3.2 开发工具选择
        4.3.3 软件的具体实现
    4.4 实验拓扑结构
    4.5 总结
5 移动IPV6的研究
    5.1 IPv6介绍
    5.2 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
        5.2.1 IPv6邻居搜索协议
        5.2.2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5.2.3 移动IPV6工作过程
    5.3 移动IPV6对移动IPV4的改进
    5.4 移动IPV4到移动IPV6的过渡策略
    5.5 结论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硕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无线接入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无线IP系统
    1.2 无线局域网
        1.2.1 无线局域网及其标准
        1.2.2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1.2.3 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式
        1.2.4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与优势
        1.2.5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1.3 本系统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无线接入系统和其应用
    2.1 无线接入系统结构
        2.1.1 无线接入点
        2.1.2 无线接入控制器
    2.2 无线接入系统的应用
第三章 无线接入控制器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1 无线接入控制器逻辑结构
    3.2 无线接入控制器系统功能
    3.3 系统总体软件结构
        3.3.1 软件总体结构
        3.3.2 结构描述
第四章 系统的模块功能设计
    4.1 系统平台模块
        4.1.1 AP接口
        4.1.2 定时器
        4.1.3 数据库
        4.1.4 消息队列
        4.1.5 管理配置界面GUL/CLI
        4.1.6 日志记录
        4.1.7 统计模块
        4.1.8 启动模块
    4.2 服务管理模块
        4.2.1 配置管理
        4.2.2 故障管理和执行管理
        4.2.3 详细信息管理
        4.2.4 软件管理
        4.2.5 有效性管理
        4.2.6 费用管理
        4.2.7 安全管理
第五章 系统的主要模块实现和测试
    5.1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5.1.1 消息队列模块
        5.1.2 定时器模块
        5.1.3 DHCP client模块
        5.1.4 RADIUS client模块
    5.2 系统测试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宽带无线IP网卡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方案
2 协议实现
3 通信机实现
4 测试结果
    4.1 功率谱及信号强度
    4.2 链路测试
    4.3 宽带无线IP网卡对上层协议的支持能力
5 结 论

四、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化接入点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免许可频段LTE系统的频谱共享机制和QoS保障技术[D]. 何泓利. 浙江大学, 2020
  • [2]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D]. 刘海.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3]基于集中式WLAN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D]. 胡宣轩. 兰州大学, 2007(04)
  • [4]基于IPv6的无线局域网移动性管理研究[D]. 刘悦.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5]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李长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4)
  • [6]IP移动性研究[D]. 张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04)
  • [7]基于802.11b无线局域网的无线接入点的研究[D]. 亢丽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8]移动IP技术应用研究[D]. 李金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9]无线接入控制器系统软件设计[D]. 詹云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10]宽带无线IP网卡的研究和实现[J]. 黄振海,李建东,刘乃安,郭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宽带无线IP系统中实用接入点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