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综合监测指标在危重病人抢救救治中的应用

危重病人综合监测指标在危重病人抢救救治中的应用

一、危重病人监测综合指标在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意[1](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孙一凡[2](2021)在《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电针干预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评价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电针刺激相关腧穴结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前白蛋白水平等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07月~2021年02月江苏省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脓毒症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试验组27人,对照组26人。试验组依据气机升降理论选用相关腧穴加以电针刺激,选用脐四边穴、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天枢、合谷、太冲,每次留针20min,疗程14天,并加以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第0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分级量化积分、GIF评分、腹内压、肠鸣音、前白蛋白、肠内营养泵速、白细胞计数、CRP、PCT、Lac的改善情况以及28天病死率。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治疗后两组APACHE Ⅱ评分、SOFA均较前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间点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功能相关指标3.1AGI分级治疗后两组AGI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分级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对照组AGI有效率80.76%,试验组AGI有效率1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3,P=0.017)。3.2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治疗后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第7天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对照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有效率76.92%,试验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有效率96.2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7,P=0.037)。3.3急性胃肠损伤中医量化分级积分治疗后两组胃肠损伤中医量化分级积分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胃肠损伤中医量化分级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对照组中医量化积分有效率57.69%,试验组中医量化积分有效率85.1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4,P=0.026)。3.4肠功能障碍评分(GIF)治疗后两组肠功能障碍评分较前不同程度下降,但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两组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肠鸣音治疗后两组肠鸣音均较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两组肠鸣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腹内压治疗后两组腹内压均较前不同程度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第7天两组腹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前白蛋白治疗后第3天对照组前白蛋水平较入组时明显下降(P<0.05),第7天、第14天较前有所上升(P<0.05),试验组各个时间点上前白蛋白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两组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肠内营养泵速治疗后两组肠内营养泵速均较前有所上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两组肠内营养泵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氧合指数治疗后第3天、第7天,对照组氧合指数较前未见明显上升,试验组较前上升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第3天两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炎症指标治疗后对照组WBC在各个时间点均较前未见明显下降,CRP、PCT在第7天、第14天较前稍有下降(P<0.05),试验组WBC、CRP、PCT在各个时间点均较前不同程度下降(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间点WBC、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乳酸治疗后两组乳酸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间点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在电针治疗过程中及观察期内未见与电针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电针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降低脓毒症所致急性胃肠损伤患者的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量化积分及腹内压,改善肠鸣音,提高前白蛋白、氧合指数及肠内营养泵速,但对炎症指标改善不明显,未明显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率。

孙乔[3](2020)在《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传统单项营养评价指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估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营养状态,了解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三种评估工具的应用效果,评价不同营养评估工具对重症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并确定新的联合预测因子,以辅助医护人员客观评估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综合ICU 546例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应用NRS2002、SGA及NUTRIC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同时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肤褶折厚度(TSF)、上臂围(MAC)、小腿围(CC)、上臂肌围(AMC)等身体测量指标,并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淋巴细胞总数(LYM)、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传统单项营养评价指标、NRS2002、SGA及NUTRIC对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3种营养评估工具与其他客观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并进行三种工具之间的比较分析;同时前瞻性观察入组患者的预后并以28天临床结局分组,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患者28天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新的联合预测因子。结果1.传统单项指标评价营养状况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BMI(16.30%)、TSF(78.75%)、AMC(41.58%)、ALB(76.56%)、PA(65.38%)、Hb(50.73%)。三种评估工具对重症患者的评价结果:根据NRS2002风险筛查,重症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构成比为98.17%;根据SGA评估结果,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构成比为55.49%;根据NUTRIC评分结果,重症患者高营养风险组的构成比为57.33%。2.在三种评估工具中,NRS2002、SGA与评估营养状态的身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而NUTRIC略差;三种评估工具间均具有相关性,交叉分类结果显示:NRS2002与SGA、NRS2002与NUTRIC一致性较差,SGA与NUTRIC中高度一致,并且不同方法对营养不良的检出率有差异。3.APACHE II评分(X1)、入ICU前住院时间(X2)、ICU机械通气时间(X3)、SGA(X4)、NUTRIC(X5)是ICU重症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为:(10)(10)(10)(10)(10)-(28)XXXXPit5166.04369.03096.02X096.01058.0738.4)(log。联合预测因子预测重症患者28天临床结局的AUC为0.762,联合预测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343,预测28天死亡事件的敏感度为68.64%,特异度为72.15%,诊断准确率为71.06%。结论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NRS2002、SGA、NUTRIC评估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均简便易操作。NRS2002阳性筛查率最高,但其预测效度不一致,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SGA是评估该人群营养状况最有价值的工具,最能反映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NUTRIC其指标客观且易获取,适用于病情危重且意识不清的患者。在预测重症患者临床预后方面,SGA与NUTRIC较NRS2002更有价值。本研究创建了重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在判断28天临床结局方面,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的工作性能优于仅使用单一指标。

秦锦钰[4](2020)在《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医院是以诊治疾病,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其各项设施应该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条件。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下文简称ICU)作为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ICU的管理和建设标准尚未完善,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因此对ICU进行空间设计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综述了ICU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了研究ICU空间的可行性;其次对中美两国ICU设计的影响因素整理比较,包括社会背景、医疗保障体系、使用人群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基本依据;接着,通过对ICU的位置规划、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各功能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ICU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然后从大量国内案例中选取不同布局模式的典型医院,对其ICU的活动行为和环境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记录数据的对比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述空间设计与行为环境的相关性,并且总结出利于环境和医护行为的空间布局模式;接下来以30家美国和30家中国ICU为研究对象,从单元空间布局、病房设计、工作区域设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做出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分析中美两国ICU设计趋势以及差异,并为中国ICU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基于两国趋势及对比的差异,总结美国可以借鉴的要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优化策略。全文约7.5万字,图99幅,表15个

刘晓彤[5](2020)在《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Richmond躁动-镇静评估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与Riker镇静-躁动评估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AECOPD治疗过程中镇静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AECOPD并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RASS评分组(R组n=40)及SAS评分组(S组n=40),分别应用RASS评分、SAS评分指导患者镇静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种类的镇痛、镇静药物,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以浅镇静为目标镇静深度,实施每日唤醒与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相结合的镇静治疗策略。于开始持续镇静前(T0)、持续镇静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指标;并于以上各时刻检测患者动脉血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及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镇静药物应用剂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及入室PaCO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刻的HR、MAP、RR、Ppeak、Pplat、PEEPi、Raw、Pa CO2均低于T0时刻,VT、Cdyn、p H、Pa O2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T0、T1时刻的MAP、HR、RR、Pa 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2T5时刻MAP、HR、RR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2T5时刻Pa CO2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2时刻的Ppeak、Raw、Cdyn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3T5时刻的Ppeak、Raw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3T5时刻的Cdyn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刻Pa O2、p H、VT、Pplat、PEE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动过速、谵妄、人机对抗、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较S组患者的单位时间镇静药物用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ECOPD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施行以浅镇静为目标深度的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时,应用RASS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指导镇静药物用量,能在应用较小镇静药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益于患者病情好转的镇静状态,并有效缩短有创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降低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研究深化与推广应用。图12幅;表17个;参171篇。

陶朝辉[6](2020)在《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评价其对ICU患者睡眠及谵妄的应用效果,为临床ICU患者睡眠管理和预防ICU谵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基于循证研究方法,获取并分析国内外ICU患者睡眠管理预防谵妄的相关证据,并进行最佳证据总结。2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3采用类实验研究,选取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2019年09月至2019年11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按ICU常规护理并实施预防ICU谵妄的ABCDEF集束化策略(ABCDEF bundle)。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02月入组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干预组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对比两组睡眠、谵妄、预后、环境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ICU医护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的依从性及每个月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研究结果1最佳证据总结共纳入2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研究14篇、类实验研究2篇。最佳证据包括建立统一的睡眠管理流程、控制光线、提供眼罩和耳塞、减少环境噪音、提供非药物助眠措施、选择合适的助眠药物、鼓励患者日间活动、维持患者正常昼夜节律等方面,共27条。2德尔菲专家咨询的两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一、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0、0.336,最终形成的SLEEP-MAD bundle,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3干预研究共纳入92例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干预组35例(受新型冠状肺炎影响,实际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01月25日)。睡眠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得分比较(67.63±11.43 vs 57.09±13.90,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5.3±5.67 vs 4.16±1.26,h),干预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3%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患者中,干预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0%vs 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及ICU无谵妄/昏迷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使用总量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光照及噪声比较,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务人员执行ABCDEF bundle依从性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总依从率分别为74.0%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率从干预后1个月的75.3%提高到干预后2个月的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总结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SLEEP-MAD bundle)。临床应用研究发现在ABCDEF bundle的基础上实施SLEEP-MAD bundle显着改善患者主观的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降低机械通气患者ICU谵妄的发生率。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实施SLEEP-MAD bundle,实施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进行监督,可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执行SLEEP-MAD bundle的依从性。

刘晁含[7](2020)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荆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为对象,以循证为基础,引入清单的理念,将转运重点信息、易漏环节归纳形成统一标准,以书面形式落实检查转运重点和关键内容,形成高效、简单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并运用于临床,缩短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时间,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方法:1.查阅国内外危重患者转运的相关文献与危重症相关学科专家建议,并结合荆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的意见,自行设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2.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6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依照医院急诊科实际情况,纳入标准为: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在满足MEWS评分≥5分的条件下,或出现以下情况:①休克;②严重骨折,多发伤;③心脑血管意外,心绞痛,剧烈胸痛;④脏器衰竭;⑤气道梗阻;⑥大出血;⑦急性中毒;⑧外科急腹症;排除标准:①精神症状未控制的危重患者;②转运途中意外死亡的危重患者。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由急诊科转出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由急诊科转出的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所需要的转运时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时间的比较:①实验组急诊科到大内科楼及大外科楼的转运时间(7.050±2.385、9.200±5.16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10.375±5.314、17.025±14.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中急诊科到导管室的时间(2.000±2.445)低于对照组的转运时间(7.750±5.7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①实验组中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3.7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1.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与对照组危重患者转运高危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中高危险事件的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高危险事件(1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循证为基础,将清单的理念运用到危重患者转运中形成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的转运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李美乔[8](2020)在《医护人员看待ICU伦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隔离的场所与设备,并提供最佳护理、综合治疗、术后早期康复与关节护理运动治疗等服务。ICU为患者提供密切的的监测与供给,故被称为深切治疗部。这是随着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的共同发展,伴随着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康复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ICU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ICU存在的伦理问题却与日增多,这些伦理问题直接影响了ICU的医疗质量,国内关于ICU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临床技术上的研究,对伦理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探索ICU现存的伦理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伦理路径迫在眉睫。基于此背景,笔者欲对大连市的一些医院进行调研,深入调查ICU的人文环境与其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现状的伦理路径。本文的角度是从点及面,以大连市三甲医院ICU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是围绕着ICU几个突出伦理问题展开,故而其前提是力求反映真实现状。其次,对于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经过与ICU的医护人员的讨论,使之既可以不引起被调查者的抵触心理又可最大限度的对调查的问题进行了解。在问题数量与内容选择上比例适中,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如:过度医疗、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情况等)上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避免因部分受调查者由于抵触心理出现乱选的的情况对调查结果造成干扰,调查问卷具有可靠性。既能客观的反映某市ICU的伦理问题现状,也能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同等级医院的ICU伦理问题现状。通过此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ICU的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方法。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结果:(1)ICU的过度医疗现象。(2)ICU忽视医学伦理的问题。(3)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问题。(4)长期入住ICU的患者的经济伦理问题。(5)ICU终末期患者治疗策略的伦理问题。(6)ICU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的相关伦理问题。结论: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本课题研究认为改善ICU伦理环境的路径主要从控制医疗收费、提高医方公信力、加强医患沟通、宏观政策与制度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胡富林[9](2019)在《PiCCO指导的CRRT液体管理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 CCO)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指导作用及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全部病例资料来源于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CRRT救治的85例危重患者,其中40例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及动脉穿刺导管行Pi CCO监测(设为Pi CCO组),监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变化,在CRRT治疗过程中根据平均动脉压力(MAP)、ITBVI、EVLWI的变化指导CRRT的液体管理,另45例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设为CVP组),根据CVP、MAP的变化,指导CRRT的液体管理。记录Pi CCO组患者CRRT治疗前、治疗后12h、24h、72h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观察Pi CCO组和CVP组所有患者CRRT治疗前及治疗后12h、24h、72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Pi CCO组和CVP组3d液体总入量、ICU停留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压发生率、肺水肿发生率、乳酸升高率及28d死亡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Pi CCO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CRRT治疗后12h与治疗前相比,患者ITBVI及SVRI开始上升,EVLWI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后的24h和72h,ITBVI、SVRI及EVLWI逐渐趋于较稳定的水平。CVP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i CCO与CVP组APACHE I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与CVP组相比,Pi CCO组患者CRRT治疗前APACHE I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 CCO组治疗后12h、24h、72h APACHE II评分较CVP组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i CCO组3d液体总入量(10.93±2.01)L,少于CVP组(15.12±3.07)L,Pi CCO组ICU停留时间(13.43±2.84)d,低于CVP组(15.17±2.9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i CCO组患者容量相关性低血压、肺水肿发生率,高乳酸发生率及28d死亡率(7.50%、5.00%、10.00%、10.00%)显着低于CVP组(24.44%、20.00%、28.89%、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P相比,Pi CCO指导危重患者CRRT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液体救治效果,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于海洋[10](2019)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对指导低排高阻危重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对指导低排高阻危重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重症医学科符合实验要求的低排高阻患者82例(由有经验的医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分级方法进行心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左心射血分数、心率、平均动脉压、血乳酸、氧合指数、脑钠肽、中心静脉压、USCOM指标系统分析选出低排高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其中USCOM监测工作是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医师完成,每次做三遍取平均值为初筛及观察组患者提供数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对照组40例仅根据临床常规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血乳酸、氧合指数、脑钠肽、中心静脉压)进行经验性治疗,观察组42例则通过常规监测及动态监测USCOM指标(心排血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收缩期射血所用时间),综合分析患者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外周血管阻力、氧输送情况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指导临床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液体量、呼吸机的调整等对患者进行精准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28天内ICU转出率及死亡率。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参数比较:两组入组时(HR、MAP、Lac、OI、CVP、CI、SVRI、FTc)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小时:观察组较对照组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 P<0.05)。治疗12小时HR、MAP、Lac、OI、CI、SVRI、FTc、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9.87均P<0.05)。治疗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两组HR、MAP、Lac、OI、CVP、CI、SVRI、FTc、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86.57均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好转的速度快,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时间的变化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泵入速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入组时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6小时、12小时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的泵入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1.14均P>0.05);治疗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的泵入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3.98均P<0.05)。观察组能快速调整用药尽快达到改善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减药速度快。(3)、观察组28天内ICU转出率高于对照组(x2=4.383 P=0.03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x2=4.082P=0.043)。因此观察组28天内ICU转出率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USCOM对低排高阻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能个体化精准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心功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和缩短药物的使用时间,减少住ICU的时间及降低死亡率。

二、危重病人监测综合指标在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重病人监测综合指标在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循证护理
    2.2 德尔菲法概述
    2.3 层次分析法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3.1 成立研究小组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3.2.1 数据库
        3.2.2 检索词
        3.2.3 文献筛选
        3.2.4 检索式
        3.2.5 文献筛选途径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3.3.1 文献评价方法
        3.3.2 文献评价结果
        3.3.3 文献资料提取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4.4 统计学分析
    4.5 专家函询结果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4.7 形成指标体系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6.1.1 质量控制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6.2.1 结构指标分析
        6.2.2 过程指标分析
        6.2.3 结局指标分析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电针干预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于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及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定义与诊断
        2 脓毒症及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流行病学
        3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机制
        3.1 胃肠道粘膜损伤
        3.2 细菌易位
        3.3 胃肠激素紊乱
        3.4 胃肠动力功能障碍
        4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评估量表及临床监测指标
        4.1 胃肠损伤评估量表
        4.2 临床监测指标
        4.3 其他指标
        5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治疗进展
        5.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5.2 胃肠动力药
        5.3 肠微生态制剂
        5.4 质子泵抑制剂
        5.5 谷氨酰胺
        5.6 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第二节 中医学对于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中医认识
        1.1 中医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病位
        1.2 中医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病因病机
        2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中医治疗方法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3.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研究进展
        3.1 临床研究
        3.2 基础研究
        4. 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理论依据
        4.1 中医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
        4.2 气机升降失常是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病根本
        4.3 气机升降理论指导选穴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不良事件观察
        1.4 安全性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周期
        3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1.2 基础病分布基线比较
        1.3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2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比较
        2.1 APACHE Ⅱ评分
        2.2 两组SOFA评分比较
        3 胃肠功能
        3.1 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
        3.2 胃肠功能障碍评分
        3.3 急性胃肠损伤中医分级量化积分
        3.4 总有效率比较
        3.5 肠功能障碍评分(GIF)
        3.6 两组肠鸣音比较
        3.7 两组腹内压(膀胱压cmH_2O)的比较
        3.8 前白蛋白
        3.9 肠内营养泵速
        4 氧合指数
        5 炎症指标
        6 乳酸
        7 28天病死率比较
        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电针对脓毒症病情、预后的影响
        1.2 电针对炎性指标及血乳酸的影响
        1.3 电针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2 电针治疗脓毒症所致急性胃肠损伤的机制探讨
        3 与既往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方法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收集
        2.2 营养状况评估方法
        2.3 记录预后相关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本调查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2 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评估结果
    3 NRS2002、SGA及 NUTRIC与客观营养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NRS2002、SGA及 NUTRIC的关系研究
        4.1 NRS2002、SGA及 NUTRIC的相关性
        4.2 NRS2002、SGA及 NUTRIC的一致性
        4.3 NRS2002、SGA及 NUTRIC的差异性
    5 NRS2002、SGA及 NUTRIC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6 重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6.1 影响28天病死率单因素分析
        6.2 影响28天病死率多因素分析
        6.3 预测模型构建及联合预测因子生成
讨论
    1 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2 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
        2.1 单项指标
        2.2 综合营养评估工具
    3 NRS2002、SGA及 NUTRIC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4)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症监护单元(ICU)是综合医院体系的重要部分
        1.1.2 我国ICU建设发展迅速
        1.1.3 现有ICU设计发展存在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危重症医学
        1.5.2 重症监护单元(ICU)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重症监护单元(ICU)设计影响因素及要点分析
    2.1 中美医院ICU建设背景分析
        2.1.1 中美社会背景
        2.1.2 中美医疗保障体系
    2.2 中美国ICU设计影响因素
        2.2.1 收治标准差异
        2.2.2 人员配置差异
        2.2.3 探视制度差异
    2.3 设备配置要求
    2.4 重症监护单元(ICU)规划与建筑设计原则
        2.4.1 ICU规划设计
        2.4.2 ICU建筑设计
    2.5 重症监护单元(ICU)位置
        2.5.1 ICU和医院其他部门的关系
        2.5.2 ICU与相关科室密切度分析
        2.5.3 重症监护单元(ICU)的位置选择
    2.6 重症监护单元(ICU)分区和流线组织
        2.6.1 功能分区
        2.6.2 洁污分区
        2.6.3 流线组织
    2.7 重症监护单元(ICU)功能用房设计要点
        2.7.1 病房区
        2.7.2 医疗辅助区
        2.7.3 办公生活区
        2.7.4 污物区
    2.8 重症监护单元(ICU)内部物理环境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典型医院重症监护单元(ICU)实地调研分析
    3.1 典型医院ICU病区概况
        3.1.1 江苏省人民医院
        3.1.2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3.1.3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1.4 调研医院现状对比
    3.2 空间布局分析
        3.2.1 规模及位置
        3.2.2 功能分区
        3.2.3 流线组织
    3.3 空间环境分析
        3.3.1 办公生活区
        3.3.2 病房区
    3.4 人群行为分析
        3.4.1 患者
        3.4.2 医护人员
        3.4.3 家属及探视人员
    3.5 优缺点总结及设计建议
        3.5.1 设计合理性
        3.5.2 存在问题
        3.5.3 设计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重症监护单元(ICU)空间设计趋势研究
    4.1 中国ICU空间设计趋势
        4.1.1 床位数变化
        4.1.2 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4.1.3 病房设计研究
        4.1.4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研究
        4.1.5 中国设计趋势总结
    4.2 美国ICU空间设计趋势
        4.2.1 床位数变化
        4.2.2 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4.2.3 病房设计研究
        4.2.4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研究
        4.2.5 美国设计趋势总结
    4.3 中美ICU空间设计对比
        4.3.1 护理单元设计对比
        4.3.2 病房设计对比
        4.3.3 员工工作区域设计对比
    4.4 对中国ICU的设计思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中美对比的重症监护单元(ICU)设计优化策略
    5.1 ICU物理环境设计优化
        5.1.1 声环境优化
        5.1.2 空气环境优化
    5.2 ICU人性化设计优化
        5.2.1 病房空间人性化
        5.2.2 医护空间人性化
        5.2.3 家属等候区人性化
    5.3 ICU位置及规模优化
        5.3.1 病区选位合理
        5.3.2 规模定位适应医院需求,预留发展空间
    5.4 ICU病房设计优化
        5.4.1 病房形式选择
        5.4.2 病房设计要点
    5.5 ICU改建
        5.5.1 改建设计策略
        5.5.2 南医大二附院改建实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实地调研
        6.1.2 发展趋势
        6.1.3 优化策略
    6.2 贡献和不足
        6.2.1 贡献
        6.2.2 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ICU调研表
附录二 ICU工作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伦理学要求
        1.1.3 试验分组
        1.1.4 试验方法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
        1.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1.2.4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1.2.5 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1.2.6 两组患者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1.2.7 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及镇静时间的比较
        1.2.8 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1.5 不足与展望
        1.5.1 不足
        1.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实施现状
    2.2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合理镇静
        2.2.1 合理镇静的必要性
        2.2.2 镇静药物的选择
        2.2.3 镇静深度的选择
        2.2.4 镇静评估工具
        2.2.5 镇静实施策略
    2.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患者信息采集表
附录 B 患者镇痛、镇静评估记录表
附录 C ICU意识模糊评估表
附录 D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附录 E 参加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 F 研究所需药品和设备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路线
第2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管理的循证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构建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的应用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5.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质量控制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编制与应用
    4.1 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及现状调查
    4.2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总结
    4.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编制
    4.4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临床应用
第5章 结果
    5.1 患者及医护人员一般资料
    5.2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清单优化前后的转运时间比较
    5.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清单优化前后的不良事件比较
第6章 讨论
    6.1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优势
    6.2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对转运时间的影响
    6.3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6.4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6.5 结论
    6.6 展望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转运交接清单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医护人员看待ICU伦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创新点
    1.6 局限性
二、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过程
    2.3 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2.4 调查质量控制
        2.4.1 访问前注意事项
        2.4.2 访问阶段
        2.4.3 数据清理结算
三、结果
    3.1 医护人员的基础情况
    3.2ICU 医护人员对一些突出 ICU 伦理问题的看法
        3.2.1 ICU医护人员对组织管理制度相关伦理问题的看法
        3.2.2 ICU医护人员对医疗决策相关伦理问题的看法
        3.2.3 ICU 医护人员对医疗资源利用的伦理问题的看法
        3.2.4 ICU医护人员对知情同意相关伦理问题的看法
        3.2.5 ICU医护人员对职业倦怠相关伦理问题的看法
    附表
四、ICU现存伦理问题及分析
    4.1 ICU的过度医疗问题
    4.2 ICU忽视医学伦理的问题
    4.3 ICU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相关伦理问题
    4.4 长期入住 ICU 患者的经济伦理问题
    4.5 ICU终末期患者治疗策略的伦理问题
    4.6 ICU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的相关伦理问题
        4.6.1 职业倦怠对医护人员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
        4.6.2 职业倦怠对医患关系造成的影响
五、改善 ICU 人文环境的伦理路径
    5.1 加强医疗收费的合理性,防止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
    5.2 提高ICU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医方的公信力
    5.3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重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
    5.4 对 ICU 临终患者坚持道义功利相结合的原则
    5.5 改善 ICU 进出标准,科学利用稀缺资源
    5.6 加强 ICU 人文关怀知识的普及,缓解医患间的矛盾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CU人文关怀情况调查
致谢

(9)PiCCO指导的CRRT液体管理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CRRT概述
    1.2 CRRT的液体管理
    1.3 CVP在 CRRT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1.4 PiCCO在 CRRT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1.5 PiCCO监测指标的指导意义
    1.6 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iCCO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
    3.3 PiCCO与 CVP组 APACHE I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4 PiCCO组和CVP组临床干预措施比较
    3.5 PiCCO组与CVP组相关预后情况比较
4.讨论
    4.1 危重患者CRRT治疗的背景
    4.2 CRRT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原理
    4.3 危重患者CRRT液体管理的重要性
    4.4 两种监测方法在CRRT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4.5 两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分析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对指导低排高阻危重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参数比较
    2 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时间的变化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泵入速度比较
    3 观察组28天内ICU转出率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危重病人监测综合指标在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运用电针干预脓毒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临床研究[D]. 孙一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D]. 孙乔.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中美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单元空间设计比较及优化策略研究[D]. 秦锦钰.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5]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D]. 刘晓彤.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预防ICU谵妄的睡眠集束化策略构建及应用研究[D]. 陶朝辉. 南华大学, 2020(01)
  • [7]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清单的设计与应用[D]. 刘晁含. 长江大学, 2020(04)
  • [8]医护人员看待ICU伦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李美乔.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4)
  • [9]PiCCO指导的CRRT液体管理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D]. 胡富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对指导低排高阻危重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D]. 于海洋.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危重病人综合监测指标在危重病人抢救救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