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积穴治疗急性胸扭伤痛24例

夹积穴治疗急性胸扭伤痛24例

一、夹脊穴治疗急性胸部扭伤疼痛24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思航[1](2021)在《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病络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60例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委中、殷门刺络拔罐,对照组给予委中、殷门毫针针刺治疗;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3次;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活动度评分法(ROM)的评分结果作为疗效指标,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记录各项数据并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VAS评分、ROM评分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比较:对两组组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ROM评分皆明显降低。3.两组组间比较:两组间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值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法与委中加殷门针刺疗法均可治疗急性腰扭伤。2.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法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和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委中加殷门针刺疗法。3.病络理论指导下取委中、殷门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此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肖宁安[2](2021)在《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后溪穴、人中穴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常用选穴,本研究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后溪穴、人中穴干预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的镇痛效果差异,从而为针灸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后溪穴组和人中穴组,每组各3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证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有关“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具体治疗方法:后溪穴组患者采取站立位,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直刺后溪穴,深度为0.5寸,得气感为手掌甚至手臂酸胀麻木疼痛,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同时嘱患者左右旋转、侧屈,上下俯仰活动腰部,并根据自身承受程度逐渐扩大活动幅度,腰部自主活动5min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针刺腰阳关、大肠俞、肾俞、上髎、次髎、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min后出针。人中穴组患者先采取端坐位或站立位,头部轻微向后仰,穴区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3mm×25mm毫针以45°角度朝鼻尖方向斜刺人中穴,深度为0.3-0.5寸,得气感为患者感鼻部酸胀麻木或眼睛湿润流泪,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随后患者腰部活动及腰部针刺操作方法同后溪穴组。以上两组均治疗1次。本研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评分(PPI)和腰椎活动度评分(ROM)为观察指标。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治疗5分钟后VAS、PPI评分量表信息和治疗30分钟后VAS、PPI、ROM评分量表信息,记录并收集治疗前后的治疗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从而分析后溪穴与人中穴干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差异。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ROM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5分钟)VAS、PPI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与人中穴对急性腰扭伤均有镇痛效果,且二者都能改善腰椎活动度。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的比较,后溪穴组治疗前后(30分钟)VAS、PPI、ROM评分差值与人中穴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后溪穴在缓解急性腰扭伤的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人中穴。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后溪穴组的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人中穴组的愈显率为36.7%、总有效率为86.7%;后溪穴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人中穴组,说明后溪穴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人中穴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后溪穴对急性腰扭伤的镇痛作用、改善腰椎活动度的效果以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针刺人中穴,本研究为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选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黄子玲[3](2021)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使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电针和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2.参照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价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和西药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并纳入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2月1日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或文中提及“随机”的临床试验。纳入的研究对象为依据国际或国内指南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选择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电针或电针合并西药治疗的临床试验;②选用经典经络腧穴或阿是穴的试验;③对照组为口服和/或外用西药,或使用安慰针、假针的试验。排除的干预和对照方式包括:①试验组为手针、耳针、温针灸等不应用电针仪治疗的临床试验;②试验组为电针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方法或康复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③不同针刺方法、不同针刺频率、不同针刺强度对照的临床试验。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和腿痛程度、腰背功能状态;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疗效评价、不良事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使用GRADE法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定。使用Review Manager 5.4.1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使用森林图表示结果,连续型变量使用均数差(MD)表示,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可信区间设置为95%。2.临床研究试验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患者在不同科室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按照3:1的比例纳入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为132例和44例,共纳入患者176例。试验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绝对手术指征的患者;②曾行腰椎手术的患者或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③合并严重椎管狭窄或其他严重畸形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⑤患有严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疾病的患者;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⑦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⑧精神病患者。脱落标准:①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而拒绝继续参加试验者;②因失访不能完成全部试验者;③因个人原因主动退出者。中止标准:不能耐受所接受治疗措施的患者。治疗方法:①电针组患者采用电针深刺“腰突五穴”(大肠俞、关元俞、L4-S1华佗夹脊穴)疗法,需产生向下肢放射的得气感。得气后在大肠俞和关元俞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5Hz,强度以针柄颤动或患者感到针刺部位跳动,但不产生疼痛和不适为宜。每位患者每次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2针次。②西药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使用神经根脱水疗法:慢性期患者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敷于腰部疼痛部位,隔日使用一次。试验共进行53周,其中基线期1周,治疗期约4周,随访期48周。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最后一次治疗时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次要结局指标包括:①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比较;②两组各访视点最严重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③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比较;④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比较;⑤两组各访视点JOA评分改善率比较;⑥随访期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⑦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SF-36评分的相关性探索;⑧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1421名受试者。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时,有5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组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MD=-1.60[95%CI:-1.74,-1.45],P<0.00001);有 5 篇试验评价了 JOA 评分,电针组 JOA 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95%CI:3.22,11.39],P=0.0005),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2篇文献评价了 ODI评分,电针组ODI评分高于西药组(MD=-7.30[-8.58,-6.03],P<0.00001),但研究间具有较高异质性;有10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电针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RR=1.18[95%CI:1.12,1.24],P<0.00001);有2篇文献评价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电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西药组(RR=0.06[95%CI:0.02.0.16].P<0.00001)。电针联合西药与西药比较时,有2篇文献评价了腰痛VAS评分,电针联合西药组的腰痛VAS评分低于单纯西药治疗(MD=-2.53[95%CI:-4.02,-1.04].P=0.0009),但异质性仍然较强;有2篇文献评价了有效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判断标准,结果均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有1篇文献评价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提示电针联合西药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对患者JOA评分的改善证据等级为“低”;对患者ODI评分的改善和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中”,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高”。电针联合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对患者腰痛程度的改善证据等级为“极低”;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低”,安全性评价的证据等级为“中”。2.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83名,其中电针组136名,西药组47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主要结局指标:两组受试者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腰痛VAS评分的升高值(3.29±1.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2.16±1.20分),组间差值为1.30(95%CI:0.54.1.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电针组的JOA评分升高值(5.83±4.86分)大于西药组升高值(3.77±3.58分),两组间差值为0.80(95%CI:0.47.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次要结局指标:①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均有下降,电针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腰痛VAS评分差异在治疗第6次[MD=-1.14(95%CI:-1.73,-0.54)]和治疗第12次[MD=-0.70(95%CI:-1.31,-0.09)]最为显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27)和临床意义(MD>0.5分)。②电针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较基线的差值在试验各时点均大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临床意义(MD>0.5分)。差异以治疗6次时[MD=-1.43(95%CI:-2.09,-0.78)]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中等程度临床意义(MD>1.0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JOA评分均升高,电针组各时点的JOA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差异以治疗第6次时最为显着[MD=3.00(95%CI:1.3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电针组的各时点平均JOA评分变化值比西药组各时点JOA评分变化值高,以治疗6次[MD=1.96(95%CI:0.54,3.37),P=0.008]和治疗12次[MD=2.25(95%CI:-0.50,5.00),P=0.103]最为显着。⑤电针组各时点JOA改善率均高于西药组各时点平均JOA改善率,在治疗6次时[MD=14.67(95%CI:5.45,23.88),P=0.003]差异最显着。⑥随访期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的PF评分、RP评分、BP评分、VT评分、SF评分、RE评分、MH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随访期内电针组评分均高于西药组评分,其中BP评分、VT评分、MH评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子量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两组患者各时点腰痛VAS评分与JOA评分呈较强的负相关;治疗期患者腰痛VAS与随访期SF-36子量表的相关性较弱;两组腰痛VAS减分值与JOA加分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影响腰痛VAS减分率的因素为组别,即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腰痛VAS减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⑧两组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各等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优于西药治疗;②电针治疗可能增强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减轻西药治疗造成的胃肠道不良反应;③研究结果仍需要纳入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2.临床研究①电针深刺“腰突五穴”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程度和改善腰椎功能的效果优于西药常规治疗,患者腰痛程度的降低与腰椎功能恢复具有相关性;②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某些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③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方法。

孔维鑫[4](2021)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指慢阻肺患者发生呼吸系统症状急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的治疗。急性加重会导致肺功能下降、远期预后变差,引发更为频发的急性加重事件,被认为是慢阻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预防并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缓解急性加重病情程度并缩短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备受重视。中医认为慢阻肺可属“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现代大样本的横断面证候学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认为急性加重期时常见证型包括痰热壅肺、痰瘀阻肺、痰湿阻肺、外寒内饮等,其中又以痰、热、瘀三个证候要素最为多见。膏摩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治疗慢阻肺方面并未受到重视,尚未有文献报道。膏摩指的是在人体体表实行按摩手法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使手法和药物的作用得以结合。基于膏摩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他膏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推测膏摩疗法可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有所作为。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临床价值。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法方案,以达到缩短急性加重病程、改善咳痰喘等症状的目的。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AECOPD西医诊断及痰热瘀肺证中医诊断且知情同意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为治疗组,23例为对照组,1例中途脱落。对照组予控制性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每日1次,观察疗程为7天。通过纳入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mMRC分级等量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以及总体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对AECOPD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基线比较: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慢阻肺分级、慢阻肺分组、本次AECOPD程度分级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体征量表评分、CAT评分及mMRC分级等量表评价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NE%、NLR、EO#、RDW、CRP、FIB等血清学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平齐,可比性良好。②临床相关量表及总体疗效评价分析: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mMRC评分、CAT评分均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治疗对症状改善总体有效。其中中医证候体征评分、CAT评分在第4天及第7天的组间比较中均较入组当天出现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mMRC量表除对照组第4天之外也均有显着的组内差异(P<0.01)。而两组组间比较则发现,仅有第7天的CAT评分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评价方面,第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36.4%,对照组有效率为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学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发现,WBC有显着性差异(P<0.01),NE%仅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CRP仅在对照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三项指标均未出现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在RDW和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势,具体表现为FIB在第7日出现组间差异(P<0.05),RDW在治疗组出现组内差异(P<0.05)而未在对照组出现。两组在NLR和EO#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膏摩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更快的改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有效率更高;②膏摩治疗对CAT评分的改善更有效,在胸闷症状的改善上有突出的优势;③加用膏摩治疗在FIB的改善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优,说明膏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④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无皮肤、肝肾方面副作用,安全性高。

陈梅[5](2020)在《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脐针结合普通针刺与单独使用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脐针作为附加针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针灸治疗中是否更具有优越性,为脐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0例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脐针结合普通针刺)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5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MPQ)、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QOL-BREF)评估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点所得的量表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86例受试者完成了整个实验。对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定表、MPQ、WHQOL-BREF评分进行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组间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定表、MPQ、WHQOL-BREF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治疗1周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和MPQ得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比两组JOA评分差异,可以看出治疗组起效较快。在MPQ评分中,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对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在WHQOL-BREF各领域评分中,治疗组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整体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该病均显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86.36%,对照组显效率为6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组较对照组在显效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脐针结合普通针刺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和腰部活动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两者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2.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明显,在改善功能活动及生存质量方面起效较普通针刺快。3.脐针选穴较少,疼痛度小,患者易接受,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谢倩雨[6](2020)在《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单纯针刺、刺络拔罐、拔罐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优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提供最佳的干预方法。方法:本课题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抽签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单纯针刺组、刺络拔罐组、拔罐组三组,每组20人。单纯针刺组采用腰痛点、委中、后溪及阿是穴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为一疗程;刺络拔罐组采用局部阿是穴刺络拔罐放血治疗,隔天一次,五天为一个疗程;拔罐组采用局部阿是穴拔罐治疗,隔天一次,五天为一个疗程。以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的疼痛评分及腰椎活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量表进行评定,以观察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五天疗程结束后的疼痛VAS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情况的变化。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其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治疗前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如年龄、性别、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治疗前JOA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结果比较,首次治疗后提示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三种方法治疗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三组组间VAS评分比较,刺络拔罐治疗缓解疼痛即时效应较为显着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而拔罐缓解疼痛的即时效应不及另外两组。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改善比较,刺络拔罐>单纯针刺>拔罐,三者VAS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三组治疗前后下腰痛JOA评分结果比较,首次治疗后和一个疗程后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性(P<0.05),说明三种方法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腰椎日常活动功能。治疗后组间下腰痛JOA评分比较:刺络拔罐改善急性腰扭伤引起的腰椎活动障碍即时效应较为显着,三组对比而言拔罐改善腰椎活动障碍的即时效应效果最不明显。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改善比较,刺络拔罐>针刺>拔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单纯针刺、刺络拔罐、拔罐三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均具有确切疗效。2.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三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中,对该病的疼痛VAS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改善程度,刺络拔罐治疗>单纯针刺治疗>拔罐治疗。3.在即时效应观察中,对比三种治疗方法,刺络拔罐治疗该病即时效应最为显着。

庞韩星[7](2020)在《“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腕踝毫火针”与西药加巴喷丁胶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PHN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同时也为临床应用腕踝针疗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PHN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腕踝毫火针”联合加巴喷丁胶囊,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疗程均为20天,其中“腕踝毫火针”为4天1次。本研究关于疼痛情况评估采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该量表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价;另外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睡眠及情绪状况评估。最后收集的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通过IBM 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长短、SF-MPQ、PSQI、SA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SF-MPQ:两组治疗前及不同治疗时间点与同组比较,评分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SQI: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AS:两组治疗后评分皆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综合疗效: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9%;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各自随访期SF-MPQ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和各自治疗后SF-MPQ比较均较前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就综合疗效而言,两组疗法均有效,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2.两组均能降低PHN患者的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睡眠及焦虑状况,且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疼痛及睡眠情况。

梁东升[8](2020)在《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通过观察快速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价的比较,分析判断出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LDH的实际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依据研究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就诊的气滞血瘀型LD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分别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施以快速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采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逢周日休息一次),共计2个疗程。观察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法(ODI)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进行评估,每个疗程结束后,收集两组临床疗效数据,对两组治疗方案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对比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如下: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第1疗程结束后和第2疗程结束后的结果进行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如下: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的JOA评分均有所上升,且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第1疗程结束后和第2疗程结束后的结果进行比较,治疗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如下: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的OD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第1疗程结束后和第2疗程结束后的结果进行比较,治疗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治愈19例,好转1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3.33%,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为:c2=6.460,P=0.04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LDH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更加安全与便捷,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2.快速针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LDH患者的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P<0.01),且快速针刺组相对于常规针刺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

蔡楠[9](2019)在《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提供新方法。方法:1、收集2018年2月到12月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治疗组行超声引导下腰椎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对照组仅行超声引导下腰椎小关节内注射;3、注射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0.5ml(2.5mg)、2%盐酸利多卡因0.5ml及生理盐水0.5ml共1.5ml,两组均注射1次。电针选穴为注射治疗小关节两旁的上下共3对夹脊穴,每日30分钟,电针刺激疗程为2周;4、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7天、14天收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腰部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VAS评分、腰部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4天内VAS评分、VAS疗效评价、腰部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如下。1.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VA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治疗组VA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治疗后7天、14天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VAS疗效评价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效23例(76.67%),有效5例(16.67%),无效2例(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显效11例(36.67%),有效13例(43.33%),无效6例(2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部活动度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腰部活动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治疗组腰部活动度略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治疗组腰部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ODI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治疗组ODI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14天,治疗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与单纯小关节内注射对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均有一定疗效。但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在缓解疼痛、提高腰部活动度和改善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纯小关节内注射。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与单纯小关节内注射的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观察。

胡尚卿[10](2019)在《针刺同对侧条口穴治疗单侧肩周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属中医学“痹症”范畴。巨刺法是一种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左右交叉取穴的针刺方法。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对侧条口穴能够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但其与针刺同侧条口穴的疗效差异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具有高时空分辨率、无创、可重复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针刺的机制研究。目的1.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单侧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同侧条口穴组和针刺对侧条口穴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 score,CMS)分别评价针刺的即刻镇痛效应和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比较针刺对侧条口穴和针刺同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2.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单侧肩周炎的脑机制。以单侧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分析方法,对比单侧肩周炎患者与健康人的差异脑区,观察单侧肩周炎患者差异脑区DC值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单侧肩周炎患者的脑功能特征。3.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针刺对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脑机制。以左侧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比较针刺对侧条口穴与同侧条口穴的差异脑区,分析差异脑区DC值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针刺对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脑功能特征。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40例单侧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对侧条口穴组(简称对侧针刺组)与针刺同侧条口穴组(简称同侧针刺组),根据患病所在位置,分别针刺肩周炎患者患病同侧条口穴与对侧条口穴,采用VAS和CMS量表,于针刺前及起针即刻评价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的改善程度,比较对侧针刺组与同侧针刺组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和功能的效应差异。2.采用3.0核磁扫描仪对38例单侧肩周炎患者与24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头颅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比较单侧肩周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大脑功能连接的特点及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差异脑区DC值与VAS/CMS评分的相关性。3.从40例接受针刺治疗的单侧肩周炎患者中选取24例仅左侧患病的患者,于针刺后即刻进行fMRI头颅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比较对侧针刺组与同侧针刺组中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的特点及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差异脑区DC值与VAS/CM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针刺对侧条口穴对单侧肩周炎患者疼痛和功能的影响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即刻VAS评分均较针刺前显着降低(p<0.001,pp=0.001);对侧针刺组针刺后VAS评分下降差值明显高于同侧针刺组(p=0.009)。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即刻CMS评分均较针刺前显着升高(p<0.001,pp<0.001);对侧针刺组针刺后CMS评分变化值显着大于同侧针刺组(p<0.001)。与治疗前相比,对侧针刺组显着提高CMS各维度评分(均pp<0.05);同侧针刺组显着提高疼痛和主动活动范围评分(p=0.042,pp=0.010),但对日常生活活动和肌力评分改善不明显(p=0.205,p=0.331)。与同侧针刺组相比,对侧针刺组可显着提高主动活动范围和肌力评分(均p<0.05),但疼痛评分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针刺治疗期间及结束后患者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2.单侧肩周炎患者脑功能的变化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单侧肩周炎患者双侧前扣带回、颞叶、脑岛、杏仁核、海马旁回、丘脑、脑干与小脑等DC值较高,单侧肩周炎患者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与楔前叶DC值较低,经高斯随机场(Gaussian random field,GRF)多重比较校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脑区平均度中心度值单侧肩周炎患者VAS、CMS评分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针刺对侧条口穴对单侧肩周炎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患者扫描时头动大于 3 mm被剔除3例,患者拒绝接受治疗后头颅扫描1例,最终纳入分析左侧肩周炎患者20例,其中对侧针刺组12例,同侧针刺组8例。与治疗前相比,针刺对侧条口穴后双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DC值升高、双侧中央后回DC值降低;针刺同侧条口穴后右侧丘脑与双侧小脑的DC值均降低。与针刺同侧条口穴相比,针刺对侧条口穴后双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DC值显着升高;经GRF多重比较校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对侧条口穴后双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DC值增加与CMS评分改变成正相关(r=0.736,p=0.006),与VAS评分改变无相关性;针刺同侧条口穴后双侧小脑半球及右侧丘脑DC值的降低与VAS、CMS评分改变均无显着相关性(r=0.307,p=0.460)。结论1.本研究设计小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对侧条口穴的即刻镇痛作用和对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均优于针刺同侧条口穴,提供了针刺对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证据。2.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技术结合度中心度分析方法,观察了单侧肩周炎的脑功能机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单侧肩周炎患者存在前扣带回、小脑及脑岛等多个涉及疼痛加工和认知处理脑区的功能异常。3.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技术结合度中心度分析方法,比较了针刺对侧条口穴和同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不同脑调节机制,发现针刺对侧条口穴存在双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中央后回等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并且与临床功能评分具有相关性,提示针刺对侧条口穴可通过调节前扣带回、旁扣带回等边缘脑区发挥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的作用,初步验证了“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传统针灸理论。

二、夹脊穴治疗急性胸部扭伤疼痛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夹脊穴治疗急性胸部扭伤疼痛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观察方法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结论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4.4 后溪穴选穴依据
    4.5 人中穴选穴依据
    4.6 腰部腧穴选穴依据
    4.7 针刺镇痛的机理探讨和分析
    4.8 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4.9 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机理探讨
    5.0 运动针法的镇痛机理
    5.1 后溪穴优于人中穴的差异分析
    5.2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3)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背痛概况
        1 腰椎间盘突出的流行病学
        2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背痛的风险测素
        2.1 个体因素
        2.2 形态因素
        2.3 心理因素
        2.4 职业因素
        3 椎间盘的生理和病理
        3.1 椎间盘的构成和功能
        3.2 椎间盘的力学特征
        3.3 脊柱和椎问盘退变
        4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1 腰痛的古籍论述
        4.2 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综述二 电针的镇痛原理概述
        1 针刺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2 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
        3 针刺镇痛的神经节段关系
        4 电针镇痛效应与电针参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方式
        2.4 结局指标
        2.5 检索方法和策略
        2.6 文献筛选
        2.7 数据提取
        2.8 偏倚风险评价
        2.9 异质性检验
        2.10 敏感性分析
        2.11 证据质量评定
        2.1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3.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结局指标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3.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总结
        4.2 证据的适用性
        4.3 证据质量
        4.4 研究的潜在偏倚
        4.5 相关研究结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和分组
        1.3 样本量计算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1.9 分组和治疗方法
        1.10 研究周期
        1.11 观察指标
        1.12 结局指标
        1.13 数据采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信息
        2.2 主要结局指标
        2.3 次要结局指标
        2.4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2.5 腰痛VAS评分与各评分的相关性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研究方案制定
        3.2 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
        3.3 创新点
        3.4 不足和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腰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 VAS)
    附录2 JOA评分量表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4)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膏摩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一、概念及命名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三、病因病机
        四、诊断标准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一、关于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四、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第三节 脐针疗法及其应用现状
        一、脐针疗法的创立
        二、脐针疗法的应用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三、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本研究治疗中脐针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病理机制
    第三节 穴位的选择依据
    第四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第五节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文献综述】中医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疗法
    2 拔罐疗法
    3 刺络放血疗法
    4 灸法
    5 推拿疗法
    6 药物外敷疗法
    7 其他疗法
    8 结语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试验设计方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质量控制与保证
    1.6 数据管理和分析
    1.7 医学伦理及知情同意书
    1.8 治疗结果
    1.9 不良反应情况
2.讨论
    2.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3 镇痛机理探讨
    2.4 阿是穴的选取及运用
    2.5 干预方法的选择探讨
    2.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U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样本量估计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
        2.5 对照
        2.6 试验器材及药物准备
        2.7 干预措施
        2.8 观察指标及评价
        2.9 治疗周期及观察时点
        2.10 伦理学原则
        2.11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2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题完成情况
        3.2 研究基线资料分析
        3.3 疗效分析
        3.4 随访情况分析
        3.5 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分析
        3.6 脱落率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易患危险因素研究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概述
    2 祖国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临床论治概述
    3 本研究试验设计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3.2 治疗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4 本试验结果分析
        4.1 基线比较结果分析
        4.2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4.3 疼痛情况结果分析
        4.4 睡眠与焦虑情况结果分析
        4.5 随访情况分析
        4.6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近五年腕踝针疗法用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
附件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件4: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件5:操作图片展示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中医学关于 LDH 的认识
    2.2 西医学关于LDH的认识
    2.3 快速针刺法
3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治疗方案
    3.5 意外情况处理
    3.6 观察指标
    3.7 安全性观察项目
    3.8 评分量表
    3.9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3.10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治疗前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疗效观察指标的比较
5 讨论
    5.1 快速针刺法相关理论探讨
    5.2 临床优势性分析
    5.3 研究结果分析
6 结论
7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2 诊断标准
        2.1 腰椎小关节紊乱的诊断标准
        2.2 影像学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治疗前准备
        6.2 治疗组
        6.3 对照组
    7 观察指标与方法
        7.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7.2 腰部活动度评估(ROM)数据收集
        7.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v index,ODI)评定
        7.4 VAS疗效评价制定
    8 检查仪器及药品
        8.1 病例数据收集的仪器
        8.2 药品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VAS评分、腰部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基本情况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
    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疗效评价对比
    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ROM)评估对比
    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对比
讨论
    1 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电针夹脊穴治疗本病的中医认识
        1.3 电针夹脊穴治疗本病的现代研究
    2 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西医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2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3 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疗效的评价方法
    4 超声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的疗效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不足
        5.2 本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发病机制
    二、治疗
        2.1 西医治疗
        2.2 中医治疗
    三、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针刺同对侧条口穴治疗单侧肩周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综述一 巨刺法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1 巨刺法概述
        2 巨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3 巨刺法治疗肩周炎的机制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刺治疗痛症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1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1.1 功能磁共振成像
        1.2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2. fMRI在针刺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2.1 偏头痛
        2.2 原发性痛经
        2.3 下腰痛
        2.4 膝骨关节炎
        3. fMRI在针刺其他研究中的应用
        3.1 腧穴特异性研究
        3.2 不同刺激方式的特异性研究
        3.3 针感相关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前言
    试验一 针刺肩周炎患者同对侧条口穴的即刻镇痛效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随机
        2.6 盲法
        2.7 样本估算
        2.8 干预措施
        2.9 结局指标
        2.10 质量控制
        2.11 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临床评价指标分析
        5 讨论
        5.1 巨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5.2 巨刺法临床应用—疼痛类疾病
        5.3 巨刺法临床应用—功能障碍性疾病
        6 小结
    试验二 基于fMRI技术的单侧肩周炎患者脑功能影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3.1 基线特征
        3.2 影像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影像学结果
        5 讨论
        5.1 颞叶与疼痛
        5.2 杏仁核与疼痛
        5.3 眶额叶皮质与疼痛
        5.4 脑干与疼痛
        5.5 脑岛与疼痛
        5.6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与疼痛
        5.7 小脑与疼痛
        6 小结
    试验三 基于fMRI技术针刺同对侧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脑功能影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影像数据处理及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影像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巨刺法可能影响脑区—扣带回
        5.2 巨刺法可能影响脑区—中央后回
        5.3 针刺同侧穴位可能影响脑区—小脑
        5.4 针刺同侧穴位可能影响脑区—丘脑
        6 小结
总结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附录二 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
    附录三 针刺不良反应评价

四、夹脊穴治疗急性胸部扭伤疼痛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思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刺后溪穴、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镇痛效果对比观察[D]. 肖宁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深刺“腰突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黄子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化痰清热活血方膏摩辅助治疗AECOPD痰热瘀肺证的疗效观察[D]. 孔维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D]. 谢倩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腕踝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庞韩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快速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梁东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小关节内注射联合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 蔡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针刺同对侧条口穴治疗单侧肩周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 胡尚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夹积穴治疗急性胸扭伤痛2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