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

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

一、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红伟,李东辉,张育贵,张淑娟,牛江涛,司昕蕾,李越峰[1](2021)在《四逆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文中指出四逆散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经典名方,具有抗抑郁、镇静催眠、保肝、降血脂、改善微循环及抗溃疡等作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抑郁、失眠、肝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胃炎、前列腺炎、痛经等症。对近年来四逆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并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复方配伍的"五原则"对四逆散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提示四逆散中的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c、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辛弗林、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四逆散的质量标志物,为四逆散的质量控制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童凤翔[2](2021)在《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根据导师徐艺的临证经验自拟方加味四逆散,观察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客观评价加味四逆散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补充现有的诊疗方案,使患者有更多的临床获益。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疗程为8周,分别在就诊首日、治疗2周、治疗8周及停药4周,对患者进行信息采集,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分情况,客观、全面评估加味四逆散对GERD重叠EPS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等情况。结果:1.RDQ积分:治疗2周时,两组RDQ积分均较治疗首日明显下降(P<0.01),两组下降程度相仿(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RDQ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次症总积分(P<0.05)均较对照组下降,两组主症总积分改善情况相当(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停药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无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次症总积分无明显上升,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均治疗结束时明显上升(P<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2周,两组除嗳气、恶心欲吐症状外均得到有效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两胁胀满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与治疗2周比较,治疗组各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胸胁胀满症状外均较前有所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胸胁胀满、嗳气、纳差、胸闷善太息、心烦、恶心欲吐等症状疗效均优于治疗组(P<0.01)。停药4周,对照组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反酸、烧心、胃脘疼痛等症状均较前明显(P<0.01),且对照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组明显(P<0.01)。4.SF-36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治疗结束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健康状况均较前改善(P<0.01),治疗组在社会功能(P<0.01)、情感职能(P<0.05)、精神健康(P<0.01)3个维度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5.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而言,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远期疗效评价:停药4周后随访评估复发率,治疗组为6.90%,对照组为3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均较好。结论: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说明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临床优势,为疾病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王桂峰,丁秀领,傅琳[3](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文中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诱因常为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常采用口服与外用两种治疗方式。口服给药依照中医辨证理论,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寒热错杂型和胃阴不足型。外用治疗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穴位埋线、中药足浴等。本文查阅近年文献,就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单丽莎[4](2019)在《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拟研究芍术健胃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并客观评价其治疗肝胃不和型CSG的临床有效性,为其后续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参照2017年版的《中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以及“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中医辨证标准筛选病人,患者均为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及门诊病例,共90例,男性36例,女性5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奥克20mg),每日晨起空腹口服一次,每次一粒,治疗组予以口服芍术健胃颗粒,每日早晚餐后一次,每次一袋(9g),连续服药八周。治疗期间每两周随访一次,记录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记录SF-36评分情况并进行安全性指标监测。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中医证候积分、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及SF-36评分上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相关安全性指标,以期客观评价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CSG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连续八周治疗后,通过评价患者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得出治疗组显效率达80.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积分上较对照组更优(P<0.05),同时,治疗组在针对多项临床症状,如胃脘或胁肋胀满、口干、情志抑郁、嗳气、叹息、喜温食等上的疗效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躯体健康、躯体疼痛及情绪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等四个维度上的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芍术健胃颗粒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其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佳,能更有效地改善肝胃不和型CSG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值得进行更深入地临床研究及推广使用。

张放放[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现代期刊及部分医案专着中的四逆散医案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运用四逆散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相关期刊及《中华医典》医论医案部分,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的古今四逆散医案,通过Microsoft access建立四逆散医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用量、辨证理据、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26例医案涉及中医病名105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胃痛、胁痛、厥证。2、男性高频疾病依次为胃痛、胁痛、阳痿、泄泻,女性为胁痛、胃痛、厥证、腹痛。儿童为发热、腹痛、夜啼,成人为胃痛、胁痛、厥证。3、326例医案中303例描述了脉象,涉及脉象53种,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弦细脉;拆分相兼脉后,弦脉出现258次,占85.14%;241例医案描述舌质,高频舌质为红舌;283例医案描述舌苔,累计27种舌苔,薄白苔及薄黄苔出现频次最高。4、共纳入主症1478次,规范后累计为203种,高频主症依次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腹痛。5、326例医案中1例使用散剂,325例使用汤剂;使用赤芍为30例,白芍305例,赤、白芍同用9例,使用枳壳94例,枳实232例,使用生甘草为205例,炙甘草为115例,6例医案中未使用甘草。6、在325例汤剂医案中药味剂量众数为:柴胡10g、赤芍10g、白芍15g、枳壳10g、枳实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药味均值为:柴胡10.70g、赤芍11.50g、白芍15.40g、枳壳10.38g、枳实10.97g、生甘草6.53g、炙甘草8.56g;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比例均值为1:1.57:1.04:0.72,众数为1:1:1:1,但仅25例按1:1:1:1运用。7、共加味中药951次,涉及中药209种,加味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郁金、香附、大黄,分类统计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8、女性四逆散用药剂量可能大于男性,儿童运用四逆散剂量较成人减少。结论:1、现代临床运用四逆散时,运用范围较《伤寒论》明显拓宽。2、四逆散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人群中主治病种有明显差异。3、现代临床运用中四逆散原方剂型及药味之间的比例与《伤寒论》原书中差异较大。4、在运用四逆散时,加味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多。5、儿童运用四逆散时剂量较成人减少。

白怀娟[6](2018)在《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运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法,以加味四逆散为临床观察研究用药,通过观察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下胃粘膜病变,证实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6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将其按就诊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四逆散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总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下胃粘膜病变的变化,参照《胃肠疾病中医症候评分表》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各单症积分,治疗前后相比均有好转,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其中在胃脘痞满、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或为胀满或为刺痛或为隐痛)、食欲减退、嗳气、反胃(翻胃)、烦躁易怒,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症状呃逆、恶心呕吐,治疗组未见明显优势,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以加味四逆散为治疗药物,所用方药剂量符合药典标准,为常规基本用量,无明显的肝肾等脏器受损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对照组用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也未见明显不良的反应。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着显着的疗效,对于缓解及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贾子尧,林瑞超,马志强,郑虎占,朱昊如,韩菁婕[7](2017)在《四逆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四逆散的相关文献,发现四逆散主要有催眠、抗抑郁、调节胃肠功能、保肝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多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肝胆疾病,疗效显着。结合当今社会肝郁证较为常见,认为四逆散可以进一步开发应用。

李洋[8](2013)在《四逆散治疗消化道疾病:系统性汇总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和肠易激综合征这几个消化道疾病为常见疾病,目前尚没有针对它们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通过对四逆散治疗这3个消化道疾病进行系统性汇总与分析,为四逆散治疗常见消化道疾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文数据库以“四逆散”分别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搜索。外文数据库以“Sini San”分别与‘functional dyspepsia’,‘bile reflux gastritis’, or‘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作为主题词进行搜索。随机效应模型被用于分析治疗效果,漏斗图用来表示发表偏倚。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进行评估。结果:在238个候选研究中,选出61篇临床随机研究。在有30个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中,有1641个病人的四逆散组与有1347个病人的对照组中,四逆散疗效优于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OR为3.81,95%CI(3.06,4.73),p<0.0001]。15个四逆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中,在有792个病人的四逆散组与有645个病人的对照组中,四逆散疗效优于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OR为3.83,95%CI(2.71,5.41),p<0.0001]。在有16个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中,有766个病人的四逆散治疗组与有657个病人的对照组中,四逆散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OR为4.81,95%CI(3.57,6.47),p<0.0001]。大部分临床研究Jadad评分小与4分。结论: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常见消化道疾病,具有持续的疗效。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都有效果,是因为“肝气郁结”为其三者共同的发病机制。本研究需要高质量的中医药研究报道予以证实。

白可公[9](2013)在《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4例给予加味四逆散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多潘立酮和雷尼替丁口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胃脘痛、嗳气、恶心、烧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肝胃气滞的特点选择加味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靖雯[10](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四逆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2.1 抗抑郁作用
    2.2 镇静催眠作用
    2.3 保肝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神经系统
    3.2 消化系统
    3.3 其他
4 四逆散Q-marker预测分析
    4.1 基于质量传递与溯源的四逆散Q-marker预测分析
    4.2 基于成分特有性的四逆散Q-marker预测分析
    4.3 基于成分与药效关联的四逆散Q-marker预测分析
    4.4 基于复方配伍环境的四逆散Q-marker的预测分析
    4.5 基于成分可测性的四逆散Q-marker预测分析
5 结语

(2)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1.1 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重叠概念
        1.2 GERD与FD重叠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诊断方法
        1.5 治疗方法
    2.传统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法探讨
        2.4 加味四逆散
        2.5 中医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及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测项目
    4.疗效评定标准
        4.1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远期疗效
    5.数据与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比较
        6.2 观测指标
        6.3 疗效评定标准
        6.4 远期疗效评定
        6.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意义及依据
    2.方药组成分析
    3.现代药理学研究
    4.加味四逆散疗效机制探讨
        4.1 调节胃肠动力
        4.2 减少胃酸分泌
        4.3 抗炎作用
        4.4 抗焦虑抑郁
    5.研究结果分析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中药方式
    1.1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2 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3 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1.4 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2 中药外用
    2.1 穴位贴敷治疗
    2.2 穴位埋线治疗
    2.3 艾灸治疗
    2.4 中药足浴治疗

(4)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筛选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式
    2.2 研究药物及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观察指标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3.3 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
        2.3.4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3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2.5 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症状积分对比
    3.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3.4 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的组间及组内对比
    3.5 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6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3.7 安全性指标观察
        3.7.1 治疗前后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3.7.2 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对比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CSG的认识
        4.1.1 CSG的流行病学特征
        4.1.2 CSG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
        4.1.3 CSG的发病病因
        4.1.4 CSG的西医治疗
    4.2 中医对CSG的认识
        4.2.1 中医对CSG的病名认识
        4.2.2 中医对CSG的病因病机分析
        4.2.3 中医对CSG的辨证论治
        4.2.4 中医对CSG的其他治疗方式
        4.2.5 中西医结合治疗CSG的优势
    4.3 芍术健胃颗粒组方疗效分析
        4.3.1 方中单味药物的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4.3.2 整方疗效及其配伍研究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浅谈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参考文献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医案信息整理规范
    2.4 建立数据库
    2.5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四逆散方主治疾病统计结果
    3.2 四逆散主症统计结果
    3.3 舌象的统计
    3.4 脉象的统计
    3.5 性别的统计
    3.6 年龄的统计
    3.7 不同人群四逆散主治疾病及主症的统计
    3.8 四逆散原方药物的统计
    3.9 四逆散疗效统计结果
    3.10 四逆散服药剂数统计
    3.11 四逆散加味药物统计
    3.12 四逆散合方统计结果
    3.13 中药与主症关联规则分析
4 讨论
    4.1 四逆散医案中舌脉的分析
    4.2 四逆散医案中主治疾病的分析
    4.3 四逆散主症分析
    4.4 四逆散原方统计结果分析
    4.5 四逆散加味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4.6 性别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7 年龄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8 四逆散加味药物与主症关联性统计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与特色
7 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6)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测指标
    4.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学分析
    6.结果
讨论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四逆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抗应激、抗抑郁作用
    1.2 催眠作用
    1.3 保肝作用
    1.4 调节胃肠功能,抗溃疡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消化系统疾病
    2.2 肝胆疾病
    2.3 抑郁症
    2.4 妇科疾病
    2.5 男科疾病
    2.6 其他
3 总结

(8)四逆散治疗消化道疾病:系统性汇总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
    2.4 研究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3.3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2.2 症状缓解
    2.3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3 讨 论

(10)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汇报
        (三) 成果
    二、柴胡类方方解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三) 类方衍化规律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一) 小柴胡汤
        (二) 大柴胡汤
        (三) 柴胡桂枝汤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六) 四逆散
        (七) 消遥散
    四、多媒体数据库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二) 系统使用要点
        (三) 系统操作程序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致谢

四、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逆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 吴红伟,李东辉,张育贵,张淑娟,牛江涛,司昕蕾,李越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 [2]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D]. 童凤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J]. 王桂峰,丁秀领,傅琳. 天津药学, 2020(02)
  • [4]芍术健胃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D]. 单丽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D]. 张放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白怀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四逆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 贾子尧,林瑞超,马志强,郑虎占,朱昊如,韩菁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6)
  • [8]四逆散治疗消化道疾病:系统性汇总和META分析[D]. 李洋. 桂林医学院, 2013(03)
  • [9]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型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分析[J]. 白可公.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2)
  • [10]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源性胃炎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