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一、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曾钟辉[2](2021)在《江西省抚州市智慧水文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孟令冉[3](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吴伟,李维纯,马艳冰,秦超杰[5](2018)在《淮河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防汛异地会商系统是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的重要技术保障。分析了淮河防汛异地会商系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概述了系统建设的预期目标与效果,给出了淮河防汛异地会商有关系统及应用平台的多方位技术设计方案,研究和分析了关键技术,介绍了系统功能,并探讨了系统应用及效益,提出了系统建设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体会与建议。

许媛,周灿华,刘媛媛,张卫东[6](2016)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改善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江苏省水利系统的窗口单位之一。为适应当前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推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得日益迫切。介绍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对其阶段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想法,希望能对类似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张友明,谈震,简丹,王海伟[7](2015)在《洪泽湖管理处水利综合管控系统建设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洪泽湖管理处所辖水利工程当前自动控制系统建设运行现状的调研及集中控制需求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水利工程综合管控系统的建设方案,从设计思路、网络结构、总体架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管控系统与传统集中控制系统的不同,综合管控系统的优势,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集中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钱福军,钱江[8](2014)在《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水利工程的数据采集和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调度科学化。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具有信息采集层、网络通信层、数据资源层、综合业务应用层、用户终端层的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明确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完善信息采集系统体系,建立共享服务平台,开发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促进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丁中海[9](2013)在《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湖是国家水污染重点治理的“三湖”之首,也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2012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一阶段治理任务己经完成,虽然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得到全面推进,但太湖流域水质没有根本性好转,水华依然频发,生态系统恢复缓慢。为了更好地推进第二阶段(2013至2020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本文从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应用等对太湖流域水污染负荷产生、控制和削减的影响,探讨太湖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对水污染负荷承载的响应,以明晰太湖水污染久治难清的关键瓶颈;运用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以社会管理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目标可达性为重点,面向太湖治理的国家目标,系统分析现行控源减排、调水引排途径的协同性,简要判断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五律协同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构建优化的太湖水污染治理系统方案,以加快实现太湖变清。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太湖水污染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和环境五类规律联合作用的结果,太湖水质改善与生态恢复瓶颈主要包括:入湖污染负荷长期大于太湖的纳污能力,导致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削弱了流域环境承载力;人口的聚集与城镇化促使社会生活成为太湖水污染负荷的首要来源,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部门和区域协调等问题制约了工程技术措施治污能力的有效、稳定发挥;流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造纸、纺织、石化等行业对流域水环境造成的压力最大,但水环境压力随经济发展上升趋势己有所减缓,发达的经济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来源;廉价的深度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尚不能全面覆盖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所有领域,现有成熟技术的系统集成与优化是当前太湖治理的重要技术方向。2、控源减排是根治太湖水污染的治本之道。现行的控源减排途径基于当前流域社会管理体系和经济条件,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实现太湖水变清目标总体协同,应作为今后治太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现阶段大范围深度处理不具有经济可行性,无法低成本、高效率地稳定实现所有行业、所有部门的高标准达标排放;即便所有污染源都能达标排放,由于流域污水量极大,加上难以控制的面源和内源污染,其污染负荷依然超过太湖的纳污能力;达标排放的尾水如何实现其污染物对太湖流域敏感水体的“零排放”,亟待寻求出路。3、江苏省太湖流域引排工程总体上具有较高的五律协同度,工程的自然、技术条件成熟,经济成本可承受,社会管理和环境容量改善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和协作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工程“以清释污、以丰补枯、以动治静、改善水质”的作用。4、现行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途径强调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并重,总体上是五律协同的,但协同度不够高,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太湖变清。主要问题在于,以当前和未来较短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达标尾水依然带入大量污染负荷,需要寻求经济技术可行的过渡性控制措施。5、为了尽快实现太湖变清的国家目标,在继续实施“总体方案”既定策略的同时,建议对现阶段控源减排后依然对流域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尾水进行归槽导流、湿地净化,形成“控源减排、尾水归槽、湿地净化”的系统方案,为控源减排深度治理等太湖水污染治本之道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

柏屏,钱进[10](2011)在《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改扩建的思考》文中提出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对增强信息传输效率、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提高水利工作的现代化程度等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回顾了近?20?年来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历程,详细描述了网络现状和现有网络应用,针对近几年来全省水利业务新的信息化应用需求,研究了现有网络在结构、范围、功能、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改扩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并就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及建议。

二、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淮河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2 目标与效果
3 总体设计
    3.1 资源整合与共享[2]
    3.2 技术方案
        3.2.1 系统总体框架搭建
        3.2.2 应用系统及成果融合
        3.2.3 多种通信系统的接入
4 关键技术研究和设计
    4.1 会议系统集成[5]
    4.2 中央控制技术
    4.3 标清、高清及不同协议视频融合
    4.4 远程视频监控平台
    4.5 移动终端信息入会
    4.6 高清投影叠加技术
5 技术成果
6 应用及效益分析
7 体会和建议

(6)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信息化系统框架
3 信息化系统总体设计
    3.1 工程监控与信息采集系统
        3.1.1 远程集中监控系统
        3.1.2 闸站监控系统
    3.2 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3.2.1 防汛防旱调度管理系统
        3.2.2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3.2.3 水文测报系统
        3.2.4 河湖管理信息系统
        3.2.5 电子政务系统
    3.3 资源共享系统
        3.3.1 信息处理系统
        3.3.2 数据中心
        3.3.3 资源共享系统
4 建议
5 结语

(8)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
    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5点:
    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如下:
2 信息化系统结构
3 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
    3.1 构建信息采集体系
        3.1.1 工程监控和河湖监测系统建设
        3.1.2 工程视频监控和智能安防系统建设
    3.2 建立共享服务平台
    3.3 开发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4 结语

(9)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江苏省太湖流域概况
        1.1.2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状况
        1.1.3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历程
    1.2 国内外湖泊水污染治理研究综述
        1.2.1 典型国家水污染治理模式
        1.2.2 典型湖泊的水污染治理途径
        1.2.3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1.2.4 我国湖泊污染状况
        1.2.5 我国湖泊治理模式
        1.2.6 江苏水系污染控制研究与实践
    1.3 五律协同原理与方法
        1.3.1 五类规律
        1.3.2 五律协同原理
        1.3.3 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
        1.3.4 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
    1.4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污染五律解析
    2.1 社会解析
        2.1.1 人口发展与水污染
        2.1.2 流域管理与水污染
        2.1.3 公众参与和水环境
        2.1.4 分析与总结
    2.2 经济解析
        2.2.1 经济发展特征
        2.2.2 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
        2.2.3 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
        2.2.4 分析与总结
    2.3 技术解析
        2.3.1 控源减排技术
        2.3.2 水环境整治技术
        2.3.3 调水引排技术
        2.3.4 监测和预警技术
        2.3.5 分析与总结
    2.4 自然及环境解析
        2.4.1 平原水网,浅水碟形湖泊,吞吐性差,水力停留时间长
        2.4.2 良好的生态条件赋予流域较强的自然净化与生态恢复潜力
        2.4.3 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超过水环境承载力
        2.4.4 水质虽有改善,但依然超标严重,TN、TP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2.4.5 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2.4.6 分析与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污染治理途径五律协同分析
    3.1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体系与途径概述
    3.2 控源减排途径的五律协同分析
        3.2.1 重点工业源治理工程协同分析
        3.2.2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协同分析
        3.2.3 农业源治理工程协同性分析
        3.2.4 控源减排途径协同性分析
    3.3 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分析
        3.3.1 引排工程五律解析
        3.3.2 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度分析
    3.4 综合治理途径的五律协同分析
        3.4.1“控源减排、达标排放”五律协同分析
        3.4.2“控源截污、引排工程”五律协同分析
        3.4.3 综合治理途径的优势与问题
    3.5 完善治理途径的策略建议
        3.5.1 尾水归槽已有实施条件
        3.5.2 尾水归槽能同时改善区域河网与太湖湖体的水质
        3.5.3 导流技术、湿地净化技术成熟
        3.5.4 “控源减排、尾水归槽、湿地净化”的五律协同度高
第四章 结语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之处
    4.3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改扩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网络现状
    1.1 网络拓扑结构
    1.2 主要功能与应用
        1.2.1 数据传输
        1.2.2 语音传输
        1.2.3 视频会议传输
2 新建系统对网络的需求
    2.1 数据传输
    2.2 视频传输
    2.3 组网
3 网络系统改扩建的必要性
    3.1 主要问题
    3.2 改扩建的必要性
4 网络系统改扩建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新建政务内网
    4.2 完善政务外网
        4.2.1 广域网组网方案
        4.2.2 骨干网的调整
    4.3 信息采集网的统一建设
    4.4 局域网升级改造
    4.5 扩充网络功能
    4.6 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5 对网络系统改扩建的几点建议

四、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江西省抚州市智慧水文建设问题研究[D]. 曾钟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3]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淮河防汛异地会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J]. 吴伟,李维纯,马艳冰,秦超杰. 中国防汛抗旱, 2018(09)
  • [6]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J]. 许媛,周灿华,刘媛媛,张卫东. 海河水利, 2016(04)
  • [7]洪泽湖管理处水利综合管控系统建设方案研究[J]. 张友明,谈震,简丹,王海伟. 水利信息化, 2015(01)
  • [8]泰州引江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J]. 钱福军,钱江. 水利信息化, 2014(05)
  • [9]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研究[D]. 丁中海. 南京大学, 2013(04)
  • [10]江苏省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改扩建的思考[J]. 柏屏,钱进. 水利信息化, 2011(S1)

标签:;  ;  ;  ;  ;  

江苏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