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的比较研究

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的比较研究

一、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1)在《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用户终端以及接入点的数量和性能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全球覆盖以及无缝切换的无线通信目标的逐步实现。高密度部署的地面蜂窝基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无人机基站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通信技术引入到低空异构网络后,缓解了用户终端在偶发人群聚集场景中激增的通信流量;各种类型卫星作为通信服务站为诸如海洋、沙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提供了有效的网络覆盖。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服务基站使网络管理复杂度呈指数型增长,尤其是移动用户设备在不同基站的覆盖范围之间切换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入点才能够保证良好的用户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节点密度不断增加,网络中移动性管理问题已成为新兴网络架构下的研究热点。由于无线网络环境的随机变化是对信道特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网络历史信息来学习并执行不同环境对应的管理决策,是优化移动性管理方案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关于移动性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是从无线网络的空间维度层层递进,从地面高密度蜂窝网络场景,扩展到引入无人机基站的低空异构网络场景,以及包含不同高度轨道的天地一体化网络(Space-Terrestrial Integrated Networks,STIN)。针对不同类型网络中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信道特征的差异,在各网络场景下开展的移动性研究工作各有侧重。本文在地面蜂窝网络中结合强化学习思想提出了智能切换管理方案,在低空异构网络中优化了邻小区列表的配置流程,以及在天地一体化网络中优化了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管理。本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1.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框架的超高密度蜂窝网络移动切换优化方案针对地面蜂窝网络中基站高密度部署的场景,为了解决移动用户面临的频繁切换以及乒乓切换效应等切换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强化学习算法中学习代理与环境交互,并结合历史信息评估接入点的长期性能,以实现最优决策的思路,考虑到多臂赌博机模型对随机信道模拟的契合程度,设计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移动性管理策略,目的是在切换延迟、掉话率两方面优化超高密度网络下的移动切换性能。除此之外,针对3GPP提出的传统切换协议,本文从累计遗憾值理论上界的角度出发,证明了其性能与强化学习中∈-贪心算法的等价性。最后,以系统仿真实验的方式搭建了实际通信场景,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切换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级联赌博机的切换管理算法在延迟以及掉话率等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切换性能,并能保证在反馈信息延迟或者缺失的场景下的鲁棒性。2.优化了低空异构网络中邻小区列表配置算法针对引入了无人机基站的低空异构网络场景,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特征,用于提高用户评估候选基站的准确性。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将历史切换信息用于估计候选基站的传输功率以及负载能力,避免了基站的瞬时性能对切换决策的干扰,以便于更精确地预测候选基站是否满足切换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将级联模型与赌博机模型结合设计出邻小区列表配置算法,通过对基站传输功率、负载这两组未知随机分布的估计,确定邻小区列表(Neighbor Cell List,NCL)中候选基站的数量以及顺序。最后,通过设计系统级别仿真对本文所提算法在优化NCL性能方面进行验证,并与传统基于接受信号强度的方案以及相关研究中基于动态阈值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在切换准备阶段可以计算出更为精简的NCL,一方面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信令开销,另一方面减少了扫描候选基站的次数,从而降低了切换过程准备阶段的延迟,避免了延迟过高导致的掉话现象。3.提出了天地一体化网络中节点位置信息管理优化算法为了维护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下节点的位置信息,本文采用了全局唯一标识符(Global Unique Identifier,GUID)与网络地址(Network Address,NA)分离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域、分簇的网络管理区域划分机制,以分布式的方式建立起节点GUID/NA映射解析服务系统,提升网络地址解析过程的效率。本文基于该框架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方面利用在线学习的思想,设计出一种基于稀疏置信上界算法,将网络节点的GUID/NA映射信息分配并存储在适当的卫星节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显着提高跨域节点位置解析查询的匹配率。另一方面设计了一种高效的位置信息更新策略,解决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网络拓扑随时间不断变化给位置节点更新带来的挑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内容更新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更新算法可以避免更新路径中的星地链路以及不必要的节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更新成本。

李健[2](2020)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星间路由与星地协同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智能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高速稳定、无缝覆盖的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这给传统地面蜂窝网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一方面,受限于频谱资源、干扰管理、能量效率等因素,传统的密集蜂窝网络在网络容量和接入性能上逐渐遇到发展瓶颈;另一方面,考虑到地理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成本,蜂窝网络往往只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对于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无能为力。为了解决传统地面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给用户提供全球覆盖、随遇接入、安全可信的通信服务,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应运而生。在传统地面网络的基础上,借助于卫星、航天器和无人机等所组成的异构网络,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可以为处在海陆空的各类用户提供全天候、无死角、无缝式的接入服务,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当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之一,卫星网络迎来了自身历史上的第二次研究热潮。在近些年,不但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包括SpaceX在内的众多工业界公司也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全球卫星接入计划。特别是针对低轨小卫星网络,凭借着低轨卫星在通信延时、信号质量、发射成本等方面优势,被广泛采纳为当下全球卫星组网的首选方案。然而,由于卫星所处的高度动态环境以及受限的星上资源,大规模卫星组网将面临着动态管理、数据路由、负载均衡等不同方面的挑战。同时,在卫星组网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未来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构建,势必需要完成从卫星到地面的异构网络融合。因此,如何在星地之间达成高效互连,并继而向用户提供协同的数据服务就成为了另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由于目前这些问题均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本文从低轨小卫星组网问题出发,对当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分别涉及卫星组网、星地协同、卫星接入以及网络架构这四个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1.针对大规模低轨小卫星组网时的数据路由问题,本文在传统基于时间离散的卫星轨道预测方案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时间连续的网格拓扑模型用于预测卫星轨道和拓扑状态。通过网格模型所提供的拓扑信息,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并结合邻居通信协议进行实时信息更新。由于在搜索过程中利用了网格信息的空间离散特性,因此该算法可以降低算法复杂度并提供多路径路由。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路由方案在显着降低算法开销的同时可以实现接近最优的端到端延时和丢包率,并能够根据网格划分精度的区分实现可调的路由性能。2.考虑到传统地面网络在进行内容分发时面临的流量压力,需要引入新型的异构网络架构来帮助地面基站提供传输服务。借助于具有缓存能力的低轨小卫星和地面无线接入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星地协同的内容传输方案,通过结合卫星单点的广播与地面多点的单播传输,帮助传统小区中的宏基站卸载用户对于缓存内容请求的流量。考虑到地面服务时的能效和卫星传输时的能耗约束,本文对相应的流量卸载问题进行建模得到了一个非线性分式优化问题,并利用子问题分解的方式求得相应的缓存与传输策略。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的星地协同传输方案可以在保证数据吞吐量的同时最大化传输能效,相比传统纯地面传输方案实现了显着的性能提升。3.为了解决星地接入时低轨卫星高速运动所引发的频繁切换问题,本文针对密集低轨卫星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卫星切换方案。通过为用户预分配接入卫星并预留星上资源来实现高效的卫星切换,保证用户在接入过程中的最优星地链路质量。仿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动态切换方案,本方案在降低切换开销的基础上提升了用户的通信质量,同时在发生阴影衰落的链路状况下能够显着提升鲁棒性。4.随着因特网中数据内容和新型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TCP/IP网络协议存在着网络管理、传输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复杂多变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实际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基于地面网络中所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中心网和软件定义网的融合网络架构,用于实现更加灵活的网络管理与高效的内容分发。通过充分利用不同轨道的卫星网络的特点,每一层卫星网络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并且我们设计了新型的星上路由器用于支持信息中心网的功能。为了展示新型网络架构的潜力,本文针对内容分发类应用,提出了相应的高效内容传输方案,并对传输过程中具体的网内缓存策略进行了建模与分析。

白玥[3](2020)在《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文中提出电力通信的主要业务类型分为关键运行业务和事务管理业务两类,其中关键运行业务信息量不大,但对通信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事务管理性业务则具有业务种类多、变化快、通信流量大的特点。近年来公司各单位的行政语音系统发展迅猛,现有的电力程控交换机技术水平落后,核心设备运行至今已有十多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基于这种条件,在保留传统语音业务的基础上引入语音通信网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实现现有系统的增容和新业务的接入,对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系统中的各项协议、SIP特点与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将软交换技术和传统程控交换cc08进行了比较,引出电力行业升级语音交换系统的可行性结论。以鄂尔多斯电网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需求为主要研究目标,包括组网设计、网络与承载方案、互联互通、终端接入等方面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行政交换网的组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以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工程为依托,完成了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升级改造,通过实际大话务量测试的各项性能指标,验证了软交换网改造后的性能提高了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的稳定性,为内蒙古电力公司电网的稳定运行以及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郏琨琪[4](2020)在《智能用电网络的数据驱动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是智能电网在用户侧的实现关键。当前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从设计理念到软硬件开发大多针对小规模用电设备的监控,存在系统无法自生长、可扩展性差、数据传输效率低、信息孤岛等不足,无法适应未来智能电网在用户侧的海量用户、海量设备、海量场景、海量数据的发展形态。本文提出以智能用电网络作为智能电网在用户侧的实践范式,依托当下飞速发展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从架构设计、数据共享、数据高效传输、软硬件研发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理论的智能用电网络数据驱动架构。从信息物理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智能用电网络的六大特征和四大核心要素,提出了智能用电网络的两大挑战:一是需要具备“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系统体系架构,该架构需具有在线可扩展性和在线容错性;二是需要实现数据的横向赋能共享和纵向高效传输。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理论的智能用电网络数据驱动架构,阐述了该架构的设计理念、逻辑架构、特性,并将自律分散系统理论的应用场景从局域网扩展到物联网。2)针对数据横向赋能共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QTT/MQTT-SN的智能用电网络信息共享协议和数据元接口,实现了智能用电网络数据交互的空间解耦、时间解耦和同步解耦。首先,介绍了MQTT/MQTT-SN的特点、相关术语、消息格式、实现要点等,并对比了常见的通讯协议(HTTP、Co AP、AMQP、DDS等),从数据交互机制、应用范围、设计理念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MQTT/MQTT-SN是最适用于智能用电网络场景的信息共享协议。接着,设计了设备的接入规范和服务规范,通过分析智能用电网络底层设备的主要功能,总结了设备通用的三种实体服务(即量测、控制和升级),并规范了上述实体服务的表达形式,提出了四层架构数据元接口的设计方法。3)针对数据纵向高效传输问题,提出了两种数据高效实时传输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基于勒贝格采样的数据传输方法(Lebesgue Sampling,LS)。首先对勒贝格采样机制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对比了该方法与传统轮询方法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效果。LS方法对计算和存储资源要求极低,适用于任何硬件平台和时间序列数据,泛用性很强。第二种是基于特征曲线的数据传输方法(Online Pattern-based Data Compression,OPDC)。区别于基于预定义函数的传统思路,该方法基于曲线本身的形状特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最合适的形状特征进行压缩传输。其实现过程包含自适应分段算法、基于重构误差的相似度度量、基于聚类集成的特征曲线提取、基于随机森林的时间序列索引、基于特征曲线的解压缩算法。OPDC算法的时空复杂度分别为O(n)和O(1)。基于实测的电器数据集,将OPDC的效果与当前6种最先进的在线压缩算法(FSW,Optimal PLR,Conn Seg Alg,Conn Alg I,AA和LS)进行了对比,并基于统计学方法验证了OPDC压缩效果的优越性。OPDC方法对计算和存储资源有一定要求,且方法效果受到时间序列自身特性的影响。4)所研发的智能用电网络,目前已经在Intel亚太研发中心等地投入使用,监控用电设备超10000个。以河北沧州市9所学校针对电采暖场景的智能用电网络为例,介绍其典型应用:阐述了智能用电网络数据驱动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包括在线可扩展性、在线容错性、数据赋能共享和数据高效传输;以智能插座为例介绍了智能用电网络核心设备的研发工作,对智能插座嵌入式软件的连接模块、量测模块、控制模块、远程升级模块,基于UPPAAL进行了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提出了针对该电采暖场景的智能用电网络协同运行优化策略,并提出了基于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等级和网络拓扑优化的智能用电网络信息物理特性优化方案,以保证上述策略的实际运行效果。最后,介绍了各个学校智能用电网络协同运行优化策略的运行效果,相较优化策略运行前,各校日均电量平均下降8.2%,最高下降14.9%。

曹亚楠[5](2020)在《智能电网邻域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电网是集信息、控制、通信、电力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智能电力双向通信网络。它可以显着改善传统电力网络的健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性能,使电网更加高效、智能、安全、清洁、经济等。智能电网主要包括电力网络和通信网络两部分。而通信网络是实现智能电网通信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家域网、邻域网和广域网。其中邻域网主要负责实现家域网和广域网之间各类信息的交互,是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邻域网的通信环境复杂且恶劣,其节点能力和节点之间的链路质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属于低功耗有损网络。因此研究高效、可靠的邻域网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邻域网路由协议的研究设计则是重中之重。目前有研究指出可将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 for Low-power and lossy networks,RPL)应用于邻域网,但该协议并非专门为邻域网设计,尚不能完全满足邻域网的应用要求。为此本文以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为基础,设计了几种满足邻域网应用要求的路由协议,实现邻域网的高效、可靠运行。本文将重点研究分析目前适用于邻域网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其次以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为基础设计几种适用于邻域网的路由协议;最后对比分析这些新设计的邻域网路由协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智能电网邻域网可采用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智能电网邻域网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可高效、灵活地实现信息的收集、传播及处理等工作。本部分首先对比分析了邻域网采用的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其次,深入研究了邻域网目前可采用的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最后,提出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混合无线通信技术可显着改善网络性能,满足应用需求。2.基于三角模算子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现有RPL及其部分相关改进协议在拓扑构建或路由选择时仅考虑单一方面的路由度量(如跳数),并未综合评估候选父节点的能力。此外有研究提出依据两个或三个路由度量评估候选父节点的能力,但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重要程度)分配多是基于专家个人经验,主观性太强等。为此本部分提出一种基于三角模算子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RPL based on Triangle Module Operator for NAN,RPL-TMO)。RPL-TMO提出在网络拓扑构建和路由选择时采用复合路由度量,该复合路由度量综合评估了候选父节点的时延、跳数、期望传输次数、剩余能量、子节点数。并构造上述各种路由度量的隶属度函数。其次,RPL-TMO提出依据三角模算子融合各个路由度量的隶属度函数,构建新的复合目标函数。第三,RPL-TMO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各个候选父节点成为偏好父节点(下一跳节点)的可能性。第四,RPL-TMO提出新的节点秩(rank)值计算和偏好父节点选择机制,从而选择最佳节点为偏好父节点。最后实验结果表明RPL-TMO可显着改善网络性能,满足邻域网的应用要求。3.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针对目前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在选择偏好父节点时未综合评估候选父节点各个方面的路由度量;或评估多个路由度量时,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分配无科学的理论依据等问题。本部分提出一种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RPL based on Chaotic Genetic Algorithm for NAN,RPL-CGA)。RPL-CGA提出在选择偏好父节点时应综合评估候选父节点的缓存队列长度、端到端时延、剩余能量率、跳数和期望传输次数;并通过数学分析证明了上述各个路由度量均满足一致性、最优性和无环路的特点,均可组合成复合路由度量。其次,基于上述路由度量,RPL-CGA提出复合路由度量和复合目标函数。第三,RPL-CGA提出依据混沌遗传算法确定复合目标函数中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系数分布。且权重系数可根据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实时更改。第四,RPL-CGA提出新的计算节点秩值和偏好父节点选择机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 RPL-CGA协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本部分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RPL based 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NAN,RPL-FAHP)。RPL-FAHP提出在选择偏好父节点时,应综合评估候选父节点的剩余能量、期望传输次数、时延及跳数。其次,RPL-FAHP提出新的复合目标函数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复合目标函数中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系数。第三,提出调和候选父节点集合大小与RPL-FAHP协议执行关系机制。最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RPL-FAHP在网络寿命、时延等方面均比其他相关典型协议更有优势。5.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针对目前邻域网RPL协议在拓扑构建和路由选择时存在较大的控制开销、较高的能耗且无合理的权重分配理论用于确定复合目标函数中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等问题,本部分提出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邻域网 RPL 路由协议(RPL based on Combination Weighting Method for NAN,RPL-CWM)。RPL-CWM提出一种新的拓扑构建过程以降低控制开销,提高网络构建效率。其次,RPL-CWM提出一种新的情景感知复合路由度量(Context AwareComposite Routing Metric,CAC-RM),CAC-RM在拓扑构建和路由选择时综合评估节点的剩余能量指数、缓存占用率、期望传输次数、时延和跳数。CAC-RM采用迭代的方式评估候选父节点以及该候选父节点的偏好父节点的剩余能量指数和缓存占用率,从而更进一步的考虑父节点性能的影响。同时CAC-RM提出综合利用路径上各链路的期望传输次数和时延的和值、均值和均方差方法评估通过候选父节点路径的质量。第三,RPL-CWM提出一种新的情景感知复合目标函数(Context AwareComposite Objective Function,CAC-OF)并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CAC-OF中各个路由度量的权重。第四,RPL-CWM提出新的计算节点秩值和偏好父节点选择等机制。最后实验结果表明,RPL-CWM在控制开销、网络寿命等方面均优于现有代表性的RPL相关协议,可更好地应用于邻域网。6.几种新提出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的对比分析本部分主要深入对比分析了上述几种新提出的智能电网邻域网RPL路由协议。并指出现阶段对智能电网邻域网路由协议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崔莹[6](2019)在《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及信道接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互联网中存在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设备,导致低压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环境更加恶劣。因此,提高低压PLC网络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低压PLC多以对称信道为条件展开研究。事实上,低压PLC信道部分情况下是非对称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文以PLC协议栈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网络性能为目的,在非对称信道环境下分别从低压PLC组网快速性、网络健壮性、网络单播及组播路由通信性能和网络整体饱和通信性能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针对现阶段组网方法在非对称信道环境下对拓扑的动态变化反应相对滞后导致组网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基于CSMA/CA+TDMA混合协议的低压PLC组网方法。通过与未知环境不断交互试错,关联注册节点信息,经周期性学习训练,优化以网关为根的最矮簇树,实现快速组网;在节点间距离较远或信道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探讨基于CSMA/CA+TDMA混合协议的多网络快速融合方法。该方法能智能识别区域内存在多个网络,自主选取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最小的网络为多网融合方向,解散MAC地址较大的网络,解决多网络不确定性融合问题。网络解散后节点经试错学习可实现注册入网,保证组网完整性与快速性。仿真验证所述方法的有效性与泛化能力。针对组网完成后节点的投入与切出导致对网络健壮性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提出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低压PLC网络维护与自愈方法。以带宽为约束,以环境自适应为学习目标,运用网络维护方法,动态感知网络状态信息,不断学习异动事件的发生规律。当故障发生时,自适应选择恢复路径,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实现网络自愈。子节点运用小世界思想,智能选取网络连接度较高的代理,提高网络健壮性。在保障网络健壮性条件下,针对遗传算法在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参数约束下局部搜索能力差、难以得到按需路由最优解的问题,在非对称信道环境下提出基于改进遗传蚁群算法的路由方法。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不参与交叉、变异操作,有效避免无效染色体的生成。采用最佳保留机制找到较优解,将较优解转换成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找到路由的全局最优解。节点采用改进算法可实现单播及组播通信。仿真验证改进算法相比原始算法的有效性。针对信道非对称性及噪声干扰严重影响网络整体饱和带宽利用率、接入时延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低压PLC节点规模受限的改进型自适应p-坚持CSMA博弈优化方法。节点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当前信道竞争的博弈节点进行动态估计;根据博弈结果自适应调整收发端的纳什均衡,控制节点发送数据包行为,降低数据包冲突概率,保证信道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取网络整体最佳饱和性能。

杨东洋[7](2015)在《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宽带接入的飞速发展和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用户在通信方面上的需求已经从单纯以语音为主的通信方式向即时消息、语音、视频、会议等多种通信方式融合的方向发展。下一代网络NGN及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可以说下一代网络NGN是通信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融合,也实现了业务融合。软交换技术是一种以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和控制为基础的平台,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的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间的分离来实现其相对来说更独立的业务体系。这种分离对快速引进新业务大有益处,这也是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媒体网关是软交换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则是软交换网络中位于控制层的软交换设备和位于接入层中的各种媒体网关的标准接口协议,比如说H.248协议。H.248协议除了继承以往媒体控制协议所有的优点外,还具备强大的描述功能,给应用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持。除此以外,H.248协议的管理和实现更为简单,能够良好的控制媒体承载。本文结合作者所参与的升级改造项目,首先对论文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课题研究的目标。然后在第二章对媒体网关和媒体网关控制器进行简要说明,并对在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媒体网关及媒体网关控制器所采用的技术协议进行阐述,提出采用H.248协议的设计构想。在第三章,对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进行概述并进行根据媒体网关的系统架构给出媒体网关功能的需求分析,以及对媒体网关进行软件结构设计。在第四章对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展开了详细设计,并举例说明语音编解码模块采用G.723和G.729算法的差别性,然后,再针对本人所设计的媒体网关是如何在软交换网络中通过H.248协议的命令及描述符与各接入网设备间进行通讯来实现用户间建立通话关系的问题给出总体设计过程,并以序列图以及流程图的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最后,为了说明采用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具备现实可行性,特别从外部功能例如更改用户号码或权限及计费功能中展开讨论并得出测试结果。

靖小伟[8](2017)在《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网建设和应用,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基于IPv6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项目由中国石油承担(文号:发改办高技[2012]1468号),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示范试点。本论文针对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并设计了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专网覆盖油田13个采油厂,69个作业区,近800个小队,规划申请/21位的IPv6地址空间,其地址空间仅次于运营商,是全国最大的IPv6工业生产专网;专网规划设计多种技术,为油气生产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提供了网络支撑,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形成了16项企业标准。(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v6的生产专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专网中,划分网络安全域,设计部署无线接入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病毒,构建安全、可信的DNS服务,定制实现网络过渡的DNS64域名转换。按照等级保护第三级的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设计测评过程,完成测评,符合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3)设计实现了油气生产数据加密传输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了在IPV6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加解密LIC算法,同时实现了对接入终端的安全管控。考虑RTU功能、性能、安全要求,包括物理设计、插槽设计、无线传输等,加密板卡的工作温度区间为低温-40摄氏度,高温70摄氏度,在性能方面能够适应大庆油田极端环境,确保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信号稳定传输。(4)验证了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结合产品参数验证了IPv6技术在生产环境中业务数据采集、传输、展示等性能。通过网络测试、设备测试、软件测试、无线加密测试等验证了IPv6生产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张朝辉[9](2013)在《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IMS(IP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由于链路的开放性,和提供业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涉及信息的敏感性,用户的接入安全和访问控制也变得日益重要。为此,本论文主要对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接入安全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具体特性,提出了一种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通过提供WPKI(Wireles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无线公钥基础设施)和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基于身份的加密)两种身份标识,对通信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和会话密钥协商,保证通信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特性,分析了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接入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的安全问题;2)研究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IMS系统和技术,并对现有的固网、无线和移动网络的接入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他们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无法适应于环境更加复杂和多样的下一代融合网络;3)分析了基于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2.0的WPKI和IBE身份管理技术,并详细说明了在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关于认证的身份标识的密钥托管机制。4)根据融合网络的需求,提出了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身份认证和接入方案,通过对通信中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和鉴权,并协商会话密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对接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说明本文提出的接入域的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在下一代融合网络中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接入方案,对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接入安全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晓飞[10](2012)在《德州联通固网NGN组网方案》文中认为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一个业务驱动型的网络,它是传统的PSTN和基于IP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采用综合、开放、融合的网络架构,实现业务与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完全分离,使业务独立于网络。它是一种基于分组的网络,该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并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具有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保障的传输技术,在该网络中与业务相关的功能独立于下层与传输相关的技术。使用NGN,用户可以随意接入网络并可以根据其选择,连接到相互竞争的业务提供者。它支持普遍移动性,这种移动性允许向用户提供一致的普遍存在的业务。现在,NGN的组网应用在全国己经有很多试点。从2011年起,NGN的商用网络将进行大规模部署,到2013年以后,NGN的研究重点将转移到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上。关于NGN的理论研究非常多,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NGN实际组网应用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新业务的开发和应用上,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新业务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本论文通过对NGN试验网络的研究,分析NGN网络设计机制,研究NGN及其关键技术原理,探索NGN在商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适合现有网络环境的方案。通过业务项目测试和具体应用实例的构建,结合现有通信网络的演进,目的在于设计出一个符合德州联通实际环境应用的NGN组网方案,并通过德州联通固网NGN组网方案的实际构建,全面诠释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技术细节与可行性,并通过对NGN网络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修正优化,实现了节约投资,保护投资,提高网络可靠性的目的。论文探讨内容是当前通信行业研究的热点,前景应用广泛。

二、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2.2 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
        1.2.3 强化学习类算法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1.2.4 现有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基于强化学习框架的超高密度蜂窝网络移动切换优化
        1.3.2 低空异构网络中邻小区列表构造与优化
        1.3.3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移动节点位置管理优化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背景
    2.1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2.1.1 无线通信网络移动性管理协议类型
        2.1.2 切换管理与位置管理技术
        2.1.3 移动性管理技术难点
    2.2 强化学习算法
        2.2.1 多臂赌博机模型
        2.2.2 有限状态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强化学习的超高密度网络移动切换优化方案
    3.1 引言
        3.1.1 基于优化理论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1.2 基于切换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1.3 基于学习算法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2 系统模型及问题描述
        3.2.1 地面蜂窝网中用户移动性接入场景
        3.2.2 问题建模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移动用户切换算法设计
        3.3.1 基于3GPP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方案
        3.3.2 代价感知的级联Bandit算法
        3.3.3 算法性能分析
    3.4 性能评估
        3.4.1 仿真环境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空异构网络邻小区列表优化
    4.1 引言
    4.2 系统建模及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问题描述
    4.3 基于Bandit理论的邻小区列表构造
        4.3.1 低空网络下邻小区列表构造场景
        4.3.2 基于代价感知邻小区列表构造算法
        4.3.3 算法性能分析
    4.4 算法性能评估
        4.4.1 仿真环境设置
        4.4.2 对比算法以及性能指标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移动用户位置管理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
        5.2.1 基于GEO/LEO卫星的网络区域划分
        5.2.2 网络节点ID设计及网络地址映射机制
        5.2.3 GUID-NA映射对解析查询机制
    5.3 节点位置信息分配在线学习算法
        5.3.1 系统模型
        5.3.2 问题描述
        5.3.3 基于稀疏UCB算法的节点位置信息分配方案
    5.4 节点位置信息更新策略
        5.4.1 问题描述
        5.4.2 位置信息更新策略设计
    5.5 性能评估
        5.5.1 仿真环境设置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
    A.1 定理3.3.1证明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星间路由与星地协同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简介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问题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卫星轨道与星座
    2.2 编码缓存
        2.2.1 网内缓存的基本思想
        2.2.2 编码缓存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
    2.3 非正交多址接入
        2.3.1 编解码过程
        2.3.2 多基站协同传输中的应用
    2.4 信息中心网
    2.5 软件定义网
第3章 基于空间网格模型的动态路由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空间网格的拓扑描述模型
        3.3.1 多层网络划分模型
    3.4 基于空间网格模型的路由算法设计
        3.4.1 复杂度分析
        3.4.2 算法细节讨论
    3.5 仿真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能效优化和无线缓存的星地协同传输方案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系统模型
        4.3.1 网络模型
        4.3.2 编码缓存模型
        4.3.3 信道模型
        4.3.4 文件请求和交付模型
    4.4 问题建模
        4.4.1 流量卸载
        4.4.2 能量消耗
        4.4.3 目标建模
    4.5 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
        4.5.1 问题分析
        4.5.2 缓存决策算法
        4.5.3 功率分配算法
        4.5.4 缓存共享算法
    4.6 仿真结果
        4.6.1 不同卫星覆盖范围下的能效性能
        4.6.2 不同用户密度下的能效和流量卸载性能
        4.6.3 在不同缓存空间下的能效和流量卸载性能对比
        4.6.4 在不同请求一致性下的能效和流量卸载性能对比
        4.6.5 宏基站侧的流量卸载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卫星切换方案
    5.1 引言
    5.2 无缝卫星切换方案
        5.2.1 基本思想及切换过程
        5.2.2 备份卫星节点更新
    5.3 仿真结果
        5.3.1 仿真设置
        5.3.2 切换窗口大小
        5.3.3 性能分析
    5.4 总结
第6章 基于新型融合架构的高效内容分发
    6.1 引言
    6.2 基于信息中心网和软件定义网的融合网络架构
        6.2.1 网络架构组成
        6.2.2 星上路由器设计
    6.3 协同内容传输方案
        6.3.1 基本思想
        6.3.2 方案流程
        6.3.3 信令交互
    6.4 星地缓存模型
        6.4.1 系统模型
        6.4.2 问题建模与求解
        6.4.3 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项目经历
致谢

(3)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现状分析
        1.2.1 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家电网公司语音软交换系统应用现状概况-以河南省电网为例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2.1 传统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分析
        2.1.1 C&C08呼叫处理系统概述
        2.1.2 软交换的概念
    2.2 软交换的协议研究
        2.2.1 软交换与协议
        2.2.2 H.323协议
        2.2.3 SIP协议
        2.2.4 H.248协议
        2.2.5 SIP与H.323的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现状
    3.2 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存在的问题
    3.3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建设发展目标
    3.4 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电网软交换系统的组网设计
    4.1 接入方式设计
        4.1.1 终端用户接入
        4.1.2 软交换系统的接入
        4.1.3 IP电话系统的接入
    4.2 服务器与存储容量设计
        4.2.1 服务器设计
        4.2.2 存储容量设计
    4.3 网络设计
        4.3.1 对承载网的要求
        4.3.2 端到端时延
        4.3.3 丢包率
        4.3.4 软交换承重带宽要求
    4.4 安全防护及可靠性要求
        4.4.1 数据网的安全性要求
        4.4.2 信息安全防护
        4.4.3 通信业务安全
        4.4.4 环境和可靠性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呼叫模型
    5.2 最大注册用户数测试
    5.3 域内用户呼叫处理能力测试
    5.4 域内呼叫处理稳定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能用电网络的数据驱动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实践案例
        1.2.2. 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与硬件研发
        1.2.3. 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通信技术与协议
        1.2.4. 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机制
        1.2.5. 用户侧智慧能量管理系统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技术
        1.2.6.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智能用电网络的数据驱动架构
    2.1. 引言
    2.2. 智能用电网络简介及其特征分析
    2.3. 智能用电网络的主要挑战
    2.4. 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理论的智能用电网络数据驱动架构
        2.4.1. 自律分散系统简介
        2.4.2. 基于ADS的智能用电网络数据驱动架构的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QTT/MQTT-SN的数据横向赋能共享
    3.1. 引言
    3.2. MQTT/MQTT-SN简介
        3.2.1. MQTT-SN的消息格式
        3.2.2. MQTT-SN的功能描述与实现要点
    3.3. MQTT/MQTT-SN对基于ADS的智能用电网络的适用性分析
    3.4. 基于MQTT/MQTT-SN主题的数据元接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纵向高效传输方法一:基于勒贝格采样的方法
    4.1. 引言
    4.2. 智能用电网络数据传输的主要挑战
    4.3. 勒贝格采样及其建模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纵向高效传输方法二:基于特征曲线的方法
    5.1. 引言
    5.2. OPDC的主要思路
    5.3. 在线自适应分段算法
    5.4. 基于聚类集成的特征曲线提取
        5.4.1. 聚类集成简介
        5.4.2. 基于重构误差的距离度量函数
        5.4.3. 基于K中心点算法和遗传算法的聚类集成算法
    5.5. 基于随机森林的时间序列索引技术
    5.6. 基于特征的在线压缩算法的时空复杂度分析
        5.6.1. OPDC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5.6.2. OPDC的空间复杂度分析
    5.7. 算例分析
        5.7.1. 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5.7.2. 在线自适应分段的效果分析与参数确定
        5.7.3. 基于随机森林的时间序列索引效果分析及参数确定
        5.7.4. OPDC的效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用电网络的典型应用
    6.1. 引言
    6.2. 智能用电网络在电采暖场景下的运行目标
    6.3. 智能用电网络在电采暖场景下的应用
        6.3.1. 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理论的数据驱动架构应用
        6.3.2. 数据横向赋能共享的应用
        6.3.3. 数据纵向高效传输的应用
    6.4. 核心测控设备研制
        6.4.1. 智能插座的功能和特点
        6.4.2. 智能插座软件系统核心功能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6.5. 网络拓扑优化与通信可靠性提升
    6.6. 协同运行优化策略
    6.7. 用户交互界面与运行效果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A. 增量数据处理技术
    B. 6种最新的在线压缩算法简介
        B.1 基于勒贝格采样的压缩算法(Lebesgue Sampling, LS)
        B.2 可行空间窗口算法(Feasible Space Window, FSW)
        B.3 OptimalPLR算法
        B.4 ConnSegAlg算法
        B.5 ConnAlgI算法
        B.6 自适应近似算法(Adaptive Approximation, AA)
    C. 墙面型智能插座 3C认证证书
    D. 智能用电网络30个房间的相关参数
    E. 重要缩略语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工作

(5)智能电网邻域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邻域网及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2.1 引言
    2.2 邻域网简介
    2.3 邻域网无线通信技术及对比分析
    2.4 邻域网可采用的路由协议及对比分析
    2.5 低功耗有损网络路由协议简介
        2.5.1 部分相关术语
        2.5.2 控制消息
        2.5.3 路由度量(Routing Metrics)
        2.5.4 目标函数(OF)
        2.5.5 网络拓扑构建与维护
        2.5.6 RPL支持的业务流类型
        2.5.7 RPL的环路避免和检测机制、路由修复机制
        2.5.8 RPL的细流(Trickle)计时器机制(RFC6206)
    2.6 本章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算子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问题分析
    3.3 RPL-TMO新机制
        3.3.1 隶属度函数和三角模算子简介
        3.3.2 复合路由度量
        3.3.3 路由度量的隶属度函数
        3.3.4 基于三角模算子构建综合隶属度函数
        3.3.5 构建目标函数
        3.3.6 节点秩值计算机制
        3.3.7 偏好父节点选择机制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仿真结果统计指标
        3.4.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3.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
    4.1 引言
    4.2 网络模型与问题分析
        4.2.1 网络模型
        4.2.2 问题分析
    4.3 RPL-CGA新机制
        4.3.1 混沌遗传算法简介
        4.3.2 路由度量的保序性和单调性分析
        4.3.3 复合路由度量
        4.3.4 复合目标函数
        4.3.5 确定权重系数
        4.3.6 计算节点秩(Rank)值
        4.3.7 选择偏好父节点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仿真结果统计指标
        4.4.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4.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分析
    5.3 RPL-FAHP新机制
        5.3.1 RPL-FAHP评估的路由度量
        5.3.2 构造复合路由度量和复合目标函数
        5.3.3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介
        5.3.4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5.3.5 调和候选父节点集合与协议执行关系机制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实验参数设置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邻域网RPL路由协议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分析
    6.3 RPL-CWM新机制
        6.3.1 新的DODAG构建过程
        6.3.2 RPL-CWM评估的路由度量
        6.3.3 情景感知复合路由度量(CAC-RM)
        6.3.4 情景感知复合目标函数(CAC-OF)
        6.3.5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6.3.6 计算节点秩值
        6.3.7 偏好父节点选择机制
    6.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仿真结果统计指标
        6.4.2 实验参数设置
        6.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几种邻域网RPL路由协议对比分析
    7.1 引言
    7.2 RPL-TMO、 RPL-CGA、RPL-FAHP及RPL-CWM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工作展望
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及信道接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线通信技术总体发展现状
        1.2.2 低压PLC组网方法研究现状
        1.2.3 低压PLC网络维护与自愈方法研究现状
        1.2.4 低压PLC网络路由方法研究现状
        1.2.5 低压PLC网络信道接入协议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CSMA/CA+TDMA混合协议的低压PLC组网方法
    2.1 引言
    2.2 低压配电网拓扑结构分析
        2.2.1 低压配电网物理拓扑
        2.2.2 低压配电网PLC逻辑拓扑
    2.3 基于CSMA/CA+TDMA协议的低压PLC单区域组网方法
        2.3.1 低压PLC局域网组网问题
        2.3.2 CSMA/CA+TDMA混合协议
        2.3.3 基于CSMA/CA+TDMA混合协议的低压PLC组网工作机理
    2.4 基于CSMA/CA+TDMA混合协议的多网络融合方法
    2.5 典型组网场景及仿真
        2.5.1 单区域组网场景及仿真
        2.5.2 多区域网络融合及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低压PLC网络维护与自愈方法
    3.1 引言
    3.2 小世界网络模型
    3.3 低压PLC网络的小世界性质
    3.4 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低压PLC网络维护与自愈工作机理
        3.4.1 新节点入网的维护机理
        3.4.2 网关退网的维护与自愈机理
        3.4.3 代理退网的局部自愈机理
    3.5 网络维护与自愈方法仿真
        3.5.1 新节点入网维护仿真
        3.5.2 网关退网的自愈维护仿真
        3.5.3 代理退网的自愈维护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遗传蚁群算法的低压PLC网络路由方法
    4.1 引言
    4.2 低压PLC网络单播路由方法
        4.2.1 基于路由学习的最短路径通信方法
        4.2.2 基于改进遗传蚁群算法的路由热备份方法
        4.2.3 单播路由老化机制
    4.3 基于改进遗传蚁群算法的组播路由方法
        4.3.1 组播路由模型
        4.3.2 基于改进遗传蚁群算法的组播路由工作机理
    4.4 低压PLC网络单播与组播路由方法仿真
        4.4.1 低压PLC网络单播路由方法仿真
        4.4.2 低压PLC网络组播路由方法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坚持CSMA协议的低压PLC网络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低压PLC网络p-坚持CSMA协议分析
    5.3 低压PLC网络饱和带宽利用率模型
        5.3.1 饱和带宽利用率的p-坚持CSMA模型
        5.3.2 饱和带宽利用率的优化方法
    5.4 基于隐马尔科夫预测的低压PLC网络饱和性能博弈优化
        5.4.1 网络饱和性能博弈优化的基本原理
        5.4.2 基于改进p-CSMA的网络博弈性能模型
        5.4.3 隐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5.5 低压PLC网络饱和性能的仿真
        5.5.1 带宽利用率的仿真
        5.5.2 基于隐马尔科夫预测的动态博弈仿真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媒体网关与控制器间的通信技术
    2.1 媒体网关概述
        2.1.1 媒体网关定义
        2.1.2 媒体网关的分类及功能
        2.1.3 媒体网关所采用的技术
        2.1.4 媒体网关的功能性要求
        2.1.5 媒体网关的非功能性要求
    2.2 媒体网关控制器概述
        2.2.1 媒体网关控制器简介
        2.2.2 媒体网关控制器的主要功能
        2.2.3 媒体网关控制器的接口协议
    2.3 媒体网关与控制器间的通信协议
        2.3.1 MGCP协议
        2.3.2 H.248/Megaco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媒体网关组网模型
    3.3 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体系结构
        3.3.1 系统架构
        3.3.2 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需求分析
    3.4 分组语音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48协议在媒体网关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H.248协议应用模块
    4.2 呼叫处理流程
        4.2.1 主叫流程
        4.2.2 被叫流程
        4.2.3 呼叫释放流程
    4.3 H.248协议栈模块以及各子模块的设计
        4.3.1 语音编解码模块
        4.3.2 传输控制模块
        4.3.3 呼叫连接处理模块
    4.4 媒体网关的实现
        4.4.1 媒体网关的客观状况
        4.4.2 以太网连接方式
        4.4.3 串口连接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媒体网关配置过程及测试结果
    5.1 媒体网关的配置过程
        5.1.1 媒体网关的详细配置方式
        5.1.2 更改用户权限或号码
    5.2 时延测试
    5.3 计费软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IPV6战略
        1.1.2 企业数字化油田战略
        1.1.3 油气水井生产物联网规划
        1.1.4 试点项目要求以及对国家和企业战略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点
    1.4 文章体系架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IPV6技术发展现状
        2.1.1 IPV6网络应用技术
        2.1.2 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护
        2.1.3 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
        2.1.4 IPV4与IPV6协议安全的差异分析
    2.2 国内外IPV6应用现状
    2.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业务需求分析
    2.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1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挑战
    3.2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功能范围
    3.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4.1 专网与企业网
        3.4.2 专网骨干网络
        3.4.3 采油厂IPV6网络
    3.5 IPV6地址规划
        3.5.1 IPV6地址申请
        3.5.2 IPV6地址规划
        3.5.3 IPV6地址分配策略
    3.6 IPV6与IPV4过渡设计
        3.6.1 IVI地址转换系统
        3.6.2 改进和定制开发
    3.7 专网网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体系设计
    4.1 安全需求
        4.1.1 面临的威胁
        4.1.2 业务安全要求
        4.1.3 法规依从性要求
        4.1.4 安全设计原则
    4.2 基于等级保护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
    4.3 安全区域的划分
        4.3.1 安全域划分
        4.3.2 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区域
        4.3.3 边界安全防护
        4.3.4 无线接入加密安全防护
        4.3.5 数据中心区域
        4.3.6 接入源地址认证
    4.4 安全技术体系
        4.4.1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4.4.2 网络边界防护
        4.4.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数据中心边界防护
        4.4.4 无线接入防护
        4.4.5 SAVI技术方案
    4.5 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
    4.6 边界安全控制机制
        4.6.1 专网边界需求分析
        4.6.2 安全接入设计方案
    4.7 RTU端点安全接入
    4.8 RTU数据安全保障
        4.8.1 软硬件技术需求
        4.8.2 TF加密卡功能介绍
        4.8.3 RTUSAFELIB接口设计
        4.8.4 RTU的数据连接
        4.8.5 对RTU的改进
    4.9 标准和规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量级分组加解密算法设计
    5.1 LIC算法的编制描述
    5.2 LIC算法的加密过程
    5.3 LIC算法的解密过程
    5.4 LIC算法的密钥扩展过程
    5.5 LI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5.5.1 差分/线性分析
        5.5.2 不可能差分/零相关线性分析
    5.6 LIC算法的实现效率
        5.6.1 硬件实现效率
        5.6.2 软件实现效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实施验证
    6.1 生产专网部署
    6.2 IPV6地址分配
    6.3 网络流量测试
        6.3.1 测试内容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方法
        6.3.4 测试结果
    6.4 接入数据加密测试
        6.4.1 第一阶段测试
        6.4.2 第二阶段测试
        6.4.3 第三阶段测试
    6.5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6.5.1 测评指标
        6.5.2 测评方法
        6.5.3 测评过程
        6.5.4 测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规划和设计得到验证的成果
    7.2 试点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7.3 研究体会
    7.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下一代融合网络
        1.1.1 下一代融合的简介
        1.1.2 下一代融合网络的特性
        1.1.3 下一代融合网络的要求
    1.2 下一代融合网络接入安全的重要性
    1.3 下一代融合网络的安全问题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接入技术
    2.1 IMS 系统接入技术
        2.1.1 IMS 系统简介
        2.1.2 IMS 核心网络架构
        2.1.3 IMS 的核心信令控制协议
        2.1.4 IMS 安全结构
    2.2 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接入安全问题
        2.2.1 WLAN 接入机制及其分析
        2.2.2 固网接入技术及其分析
        2.2.3 IMS 网络中的接入认证机制以及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WPKI 和 IBE 身份标识
    3.1 WAP 体系结构
    3.2 公钥基础设施 PKI
        3.2.1 PKI 简介
        3.2.2 PKI 组成
        3.2.3 CA 中心的基本功能
        3.2.4 WPKI--WAP 与 PKI 结合
    3.3 IBE 体系结构
        3.3.1 IBE 简介
        3.3.2 IBE 模型
    3.4 PKI 和 IBE 密钥管理方式
        3.4.1 密钥产生
        3.4.2 密钥存储
        3.4.3 密钥分发、更换与撤销
    3.5 小结
第四章 下一代融合网络身份认证和鉴权安全方案
    4.1 下一代融合网络接入层结构
    4.2 基于 IMS 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架构
        4.2.1 AuC 认证中心
        4.2.2 终端
        4.2.3 WAP 网关
        4.2.4 CA/RA
        4.2.5 PKG
        4.2.6 目录服务器
    4.3 基于 IMS 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安全解决方案
        4.3.1 设计原则
        4.3.2 WPKI 证书生成
        4.3.3 IBE 的生成
        4.3.4 下一代融合网络的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
        4.3.5 安全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接入域的安全解决方案的分析
    5.1 接入域中的安全解决方案中通信的安全性分析
        5.1.1 机密性
        5.1.2 完整性
        5.1.3 不可抵赖性
        5.1.4 可用性
    5.2 接入域中的攻击防御能力的分析
        5.2.1 会话欺诈攻击的防御
        5.2.2 中间人攻击的防御
        5.2.3 重放攻击的防御
        5.2.4 DoS 攻击的防御
        5.2.5 SQL 注入攻击的防御
        5.2.6 畸形消息攻击的防御
    5.3 接入域中的安全解决方案的算法分析
        5.3.1 加密算法的性能分析
        5.3.2 摘要算法的分析
    5.4 接入域中的安全解决方案的实施成本分析
        5.4.1 占用空间的使用情况分析
        5.4.2 用户终端的计算性能要求分析
        5.4.3 硬件部署成本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德州联通固网NGN组网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本人工作
    1.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NGN技术介绍
    2.1 NGN概论
    2.2 NGN网络的特征
    2.3 NGN网络的体系结构
    2.4 NGN相关协议
    2.5 基本部件
        2.5.1 NGN的核心控制设备
        2.5.2 NGN的接入设备
        2.5.3 NGN的信令设备
        2.5.4 NGN的应用层服务器
    2.6 NGN网络的目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州联通NGN网络设计
    3.1 设计需求
    3.2 设计目标
    3.3 设计模型
    3.4 设计方案
        3.4.1 网络改造原则
        3.4.2 方案规划
        3.4.3 设备部署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州联通NGN网络的建设
    4.1 网络实施方案
        4.1.1 总体方案
        4.1.2 城域网接入方案
        4.1.3 业务方案
        4.1.4 用户编号及信令点编码分配方案
        4.1.5 网络互通方案
    4.2 网络安全
    4.3 用户接入方式及接入技术
        4.3.1 采用五类线接入方式(一根五类线入户)
        4.3.2 采用双绞线接入方式
    4.4 NGN承载网的要求及解决方案
        4.4.1 软交换商用实验网对承载网的要求
        4.4.2 目前IP网可行的QoS保障技术
        4.4.3 用户接入层QoS设计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州联通NGN网络测试与分析
    5.1 概述
        5.1.1 网络测试必要性
        5.1.2 测试的内容
        5.1.3 方法简介
    5.2 NGN语音质量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过程
        5.2.3 测试结果
    5.3 VOIP网络性能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测试过程
        5.3.3 测试结果
    5.4 NGN话务量仿真测试
        5.4.1 测试方法
        5.4.2 测试过程
        5.4.3 测试结果
    5.5 测试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强化学习的无线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D]. 王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星间路由与星地协同传输机制研究[D]. 李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软交换的鄂尔多斯电网语音交换系统的改造设计[D]. 白玥.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4]智能用电网络的数据驱动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郏琨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智能电网邻域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 曹亚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6]低压电力线通信组网方法及信道接入优化研究[D]. 崔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基于H.248协议的媒体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杨东洋. 东北大学, 2015(06)
  • [8]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D]. 靖小伟. 清华大学, 2017(04)
  • [9]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的研究[D]. 张朝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德州联通固网NGN组网方案[D]. 李晓飞.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下一代网络中网关控制协议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