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琼华侨推动债务重组

PT琼华侨推动债务重组

一、PT琼华侨推进债务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陆永原[1](2021)在《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萌[2](2020)在《中弘股份退市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从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作为企业积累资本性资金的基础市场,证券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来说,除了严格高效的上市制度,合理的退市安排也同样重要。它们对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投资者信心,培育理性的投资观念,形成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市场意义重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退市市场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面值退市可以被看作是市场化退市制度正在形成的重要表现。中弘股份是我国A股历史上第一家触及股价跌破面值指标而被强制退市的公司,也是目前面值退市股票中唯一一家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制度的公司。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选取中弘股份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文章主体分为案例背景、案例介绍和案例分析三大部分:背景部分介绍退市相关的理论、我国退市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实施情况;案例介绍部分是中弘股份所在的房地产行业简述、公司介绍及其退市过程;案例分析部分将案例公司退市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盲目多次高送转、业绩大幅亏损、巨额债务逾期及债务违约、信用评级多次下调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和外部原因(房地产业的高杠杆性、经营环境不利及政策性因素),然后结合继中弘股份之后的其他六只面值退市股,比较这些退市公司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当前科创板设立和注册制试点的市场化改革,来探究目前我国退市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最后得出结论: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退市制度日趋完善,退市效率逐步提高,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正在实现。上市制度改革导致上市公司壳资源贬值,也将进一步助推退市制度变革。面值退市公司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并迅速增加,背后深层的原因包括:监管层的信息披露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混乱被市场抛弃、投资者的投资观念趋于理性等。最后,结合案例和分析内容,本文给出了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夏铭敏[3](2020)在《招商蛇口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国内资本市场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国企顺应现有的时代趋势需要不断深化国企的改革目标,逐步改善企业的治理。国有企业近年来为了实现混改的目标,部分会通过整体上市来重新整合资源,拓宽融资渠道。与此同时,也为解决B股市场的问题提供了机会。由此招商蛇口在深交所发行A股,发行的时间是2015年12月30日,同时招商地产的A、B股都被其吸收合并,最后完成整体上市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并且也解决了B股的遗留问题。这也是首次在资本市场上发生非上市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市的创新性混改方案,在当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的创新之处也在于此,首家央企的混改方案不仅是首次A+B股转A股,而且也为解决B股问题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相似情况的解决提供增量贡献。地产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会极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导向,学术研究也多为对宏观政策的利弊进行分析,未对微观企业绩效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与分析。因此,本文选取招商蛇口换股吸收上市这一案例,对整体上市的方案实施进行深刻分析,探讨整体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类似国企想要解决B股问题或是怎样进行整体上市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本文先是对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梳理国内外研究关于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相关理论,基于这些理论基础,结合招商蛇口当时所面临的背景,分析了其为何需要进行整体上市;其次,对于整体上市这一因素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采取的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对于整体上市前后的收益率,选取了20天内的范围以及上市前后20个月,分别作为事件研究法的窗口估计期,经计算结果得出对该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对招商蛇口2013至2018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选择没有进行整体上市可比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出整体上市这一重组方案的实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是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在非财务绩效分析中也得出该方案对于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及协同效应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利好反应;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总结出研究结论,并根据该案例的分析提炼出相关启示。本文期望这篇整体上市的绩效研究能够为我国国企在混改背景下想要实施相同的上市方案的相关内容与操作提供有效参考。

张健康[4](2020)在《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迟滞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工业化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中国金融系统便被赋予了为工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为国有企业集中和输送廉价资金的政策性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事实上逐渐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系统仍然没能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职能,而造成此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迟迟未能培育起“自生能力”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尽快培育起“自生能力”,同时改革承担着国家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模式,从而使金融系统真正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政策性负担。本文的重点就是描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为国有企业集中和提供廉价资金的职能的。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最高决策层进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时,面临哪些约束条件。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考虑金融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尽可能集中国内有限的资金?如何才能保证集中起来的资金用到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由谁来执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最终促使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选择了一种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置的体制。第二章主要描述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整顿。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逐步胜利,新政权对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分三大类分步骤进行了整顿:没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壮大充实国有金融机构;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私人金融机构集中和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取消外国驻华金融机构特权使之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坚决打击私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经过三年左右的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秩序快速得以恢复且出现了繁荣的迹象,金融系统的本来功能亦得以初步回归,同时国家借机掌握了金融系统的主导权,事实上为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描述各类非公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向国有金融机构靠拢、金融机构决策权是如何一步步向中央集中、金融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大陆消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所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财政系统从而成为财政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的。第四章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被一步步纳入财政系统的同时,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如何一步步被财政化的。金融系统职能的财政化主要表现为三各方面: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补充;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第五章主要是对1953年至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做出评估。总的来说,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给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表现出了很强的存款动员能力,有力支持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就是集中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遵照政府的意志进行配置,有力支持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该套金融体系和体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贷款使用效率较低;滋生出新的风险,比如财政领域的风险与金融领域的风险相互传递、决策的外部成本提高;金融杠杆基本失去作用,不能发挥促进交易和推动企业改善治理的职能;决策权过度集中和金融系统缺乏起码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甚至金融机构存在的连续性。

刘清泉[5](2020)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森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经济陷入危困的境地。随着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停止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推行,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主营业务相继萎缩,导致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激发黑龙江国有森工的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30日成立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标志着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式打破原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转型成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江森工集团及下属的林业局子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是一件特别考验政府、企业和职工等经济主体智慧和勇气的事情。因此,选择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以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以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的现状、企业转型的发展基础及转型的现实原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感知—影响—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要素,构建和提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提出从直接影响路径、间接影响路径和调节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行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直接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转型动因→转型行为”影响显着,是所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中最高的,达到0.666。“构建自有品牌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了 0.349。“互联网时代组织平台化转型方向→转型行为”与“大数据转型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47和0.149,与现实状况也比较符合。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构建,与现实情况比较相符。“机会识别能力→转型行为”、“组织学习能力→转型行为”、“企业执行能力→转型行为”和“转型创新能力→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中,路径系数分别为0.315、0.296、0.06和0.411。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创新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对企业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得出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中介变量转型能力后,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影响作用减弱(路径系数由0.67变为0.21),因此转型能力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为0.219,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视对机会识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迅速融入市场环境中。得出调节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调节变量转型程度后,转型程度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转型行为中存在调节作用,转型程度在企业执行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与转型行为中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型动因、转型能力、转型方向和转型程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依据。

郭菁菁[6](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与北上广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比较》文中指出上市公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有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吸纳资金,吸引和培养人才,以及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等方式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去,公司的持续经营将影响当地宏观经济发展。同时,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行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在保障税收、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上市公司的财务稳健性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有助于衡量其财务健康状况,并且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目前中国西部十二省上市公司数量达445家,北上广上市公司数量达1104家。北上广地区上市公司处于相对发达的经济环境中,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经济环境中。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稳健性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稳健性差异和经济后果,可以为两地公司会计财务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北上广地区上市公司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稳健性,衡量其财务健康状况,并为企业在其实践过程中如何增强稳健性以及应用稳健性原则指导财务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可行建议。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 BASU模型以量化的指标衡量了所研究公司的财务稳健性以及通过对BASU模型系数的讨论评价了财务稳健性在企业生产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文采用分类随机取样法,以北上广地区和西部地区共40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本文从东方财经Choice数据库获得上市公司分省代码,并据此从CSMAR数据库检索获得相关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本文在分析21个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最终在BASU模型中引入三个关键指标,销售现金比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流动比率,从而分析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和盈利质量,会计稳健性和盈利水平,以及会计稳健性和风险水平的关系。在构建关于公司财务稳健性指数并涵盖企业现金销售比率,流动比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的BASU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会计稳健性和公司盈利水平,盈利质量,以及风险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中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强于北上广地区上市公司。第二,北上广地区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与其盈利质量成正比,但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其盈利质量成反比。第三,在盈利水平和风险水平方面两地企业表现没有显着差别,会计稳健性和两地区企业财务报表所表现的盈利水平负相关,会计稳健性和企业财务报表所表现的风险状况负相关。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由于会计稳健性和企业财务报表所体现的风险因素存在负相关,北上广上市公司应当从优化其资产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会计稳健性以防范风险;第二是由于会计稳健性的增强存在低估企业财务盈利表现的可能性,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好会计稳健性和其它会计原则的关系以及更加关注资产和盈利质量以减少增强会计稳健性可能带来账面盈利状况低估或者融资成本提高等问题;第三是,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应提升专业素养,政府应加强检测,从而实现上市公司合理应用财务稳健性以提升盈利质量的目标。

张华君[7](2018)在《保壳动机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厦华电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盈余管理课题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领域。自提出以来,盈余管理话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核准制下层层关卡的审批,决定着上市之路异常漫长,资本市场的一席之位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在面对绩效评估的门槛及尚不完善的退市制度,管理层更想借助操纵盈余来规避退市。目前,退市制度中因为存在盈余管理实践而造成退市制度作用被削弱,甚至是无效约束。因此,退市实施办法中加入盈余管理预警,并对一些细则进行修改刻不容缓。对厦华电子个案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详细分析,逻辑更为清晰明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希望可以为退市制度下基于保壳压力的盈余管理的理论作出补充。同时,可以帮助外部相关者更好地识别公司操作盈余管理的方法,使得公司管理层操纵盈余的行为得到管控,保障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掌握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合法权益,填补现行法律法规对盈余管理的空白,保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首先,大量的文献阅读是本文后续撰写的基础,再根据以往的研究总结公司操纵盈余管理的方法。借助经验识别,摸索公司盈余管理后的迹象,对财务数据进行核算查验。同时还采用对比分析法,把我国不同时期的各项退市政策进行纵向对比,展示我国退市政策的不断演进;将案例公司主要的财务状况进行纵向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探讨厦华电子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盈利、营运、偿债及现金流量情况,重点分析其在关键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是否变化,变化地是否合理。最后,本文从厦华电子盈余管理自身影响的角度得出结论,并尝试提出遏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厦华电子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微观层面,厦华电子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宏观层面,当前退市制度缺少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并且现行退市制度过分追求会计年度内的净资产、净利润等量化财务指标,导致退市约束力薄弱。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以往实证研究的范畴,结合个案特点进行研究,帮助更为清晰明了地解释实证;并且以保壳动机为切入点,将我国退市制度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效结合,在现行退市制度中加入对盈余管理的预警。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研究案例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有限,搜集到的资料都是从二级市场中获得,缺乏一级市场资料;并且本文采用的是单案例研究,没有像多案例一样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陈永华(Chan Wing Wah)[8](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认为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丁春波[9](2017)在《资产证券化与商业地产融资方式拓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商业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同时由于商业地产是属于资本密集型性的行业,商业地产的特点就是项目投资期较长,投资金额较大,经营风险比较高,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商业地产资金循环模式简单,商业地产的发展受限于融资能力不足。资产证券化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于其在分散信用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迅速在欧美主要经济体中得到发展。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融资方式在中国通过逐步试点,正由银行信贷证券化向企业资产证券化推进并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文章遵循理论介绍结合实践案例的研究方法,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并重点分析相关关键技术,接着国内国外各介绍了一个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案例,其次就资产证券化与传统融资方式在融资条件、融资成本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了商业地产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内外动因,最后结合中新置地商业地产实际情况提出资产证券化融资方案。经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入的商业地产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并依托基础资产未来的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以流转的有价证券以达到融资的目的,该种融资模式符合我国商业地产经营的特点,有利于商业地产拓宽融资渠道。研究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融资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商业地产融资渠道拓展,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企业轻资产运营;第二、有利于金融市场建设,会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风险,吸引成熟机构资金流入商业地产行业,改变商业地产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传统债市融资的现状;第三、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丰富保险、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的投资选择,使投资者能分享商业地产经营利润。

邱永红[10](2014)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实证研究——兼论《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至今,交易所市场已经历了二十三年多的发展。我国退市法律制度在这二十三年中经历了一个前期平淡甚至空白而后期变化相对频繁并逐步完善的变迁。以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为分界点,可以大致对这二十三年划分为四个阶段。而作为分界点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94年《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和2001年PT水仙的退市。严格意义上讲,1994年《公司法》的实施是退市法律制度初步构建的标志,而2001年PT水仙的退市则表明了退市机制的正式启动。本文试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进行梳理与研究,并提出修改完善《证券法》修改规定的建议。

二、PT琼华侨推进债务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琼华侨推进债务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2)中弘股份退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中弘股份退市案例背景
    2.1 退市相关理论概述
        2.1.1 公司治理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我国退市制度发展过程
        2.2.1 萌芽期(1994-2000 年)
        2.2.2 初步建设期(2001-2011 年)
        2.2.3 逐步完善期(2012 年至今)
    2.3 我国退市制度实施情况
3 中弘股份退市案例介绍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2 公司介绍
        3.2.1 公司概况
        3.2.2 历史沿革
        3.2.3 持股情况
        3.2.4 财务状况
    3.3 退市及自救过程
4 中弘股份退市案例分析
    4.1 中弘股份强制退市内部原因分析
        4.1.1 盲目多次高送转
        4.1.2 业绩大幅亏损
        4.1.3 巨额债务逾期及债务违约
        4.1.4 信用评级多次下调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4.2 中弘股份强制退市外部原因分析
        4.2.1 房地产业的高杠杆性
        4.2.2 经营环境不利及政策性因素
    4.3 中弘股份等面值退市股引发的思考
        4.3.1 继中弘股份之后的面值退市股
        4.3.2 七只面值退市股的异同点
        4.3.3 面值退市开启退市市场化通道
        4.3.4 科创板和注册制带来新态势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5.2.2 对投资者的建议
        5.2.3 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招商蛇口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混合所有制
    2.2 换股吸收整体上市
        2.2.1 A+B股企业的概念
        2.2.2 换股吸收的概念
        2.2.3 整体上市的概念
        2.2.4 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
        2.3.1 股权结构理论
        2.3.2 企业边界理论
        2.3.3 协同效应理论
    2.4 整体上市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章 招商蛇口换股吸收整体上市案例概况
    3.1 整体上市双方基本概况
        3.1.1 招商蛇口简介
        3.1.2 招商地产简介
    3.2 整体上市的实施情况
        3.2.1 合并方案概述
        3.2.2 合并流程
        3.2.3 确定换股价格及换股比例
        3.2.4 现金选择权的行使
        3.2.5 招商地产B股退市
        3.2.6 配套募集资金计划
    3.3 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动因
        3.3.1 外部动因
        3.3.2 内部动因
第四章 招商蛇口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绩效分析
    4.1 市场绩效分析
        4.1.1 短期市场绩效
        4.1.2 长期市场绩效
    4.2 财务绩效分析
        4.2.1 偿债能力分析
        4.2.2 营运能力分析
        4.2.3 盈利能力分析
        4.2.4 发展能力分析
    4.3 非财务绩效分析
第五章 启示
    5.1 企业需考虑在何时及采用何种方式上市融资
    5.2 持续优化股权结构以及合理提升股权流动性
    5.3 协调集团各方利益分配以持续改善公司治理
    5.4 评估和防范混改背景下整体上市的潜在风险
    5.5 制定相应方案来加强整体上市后的整合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金融发展模式时面临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单纯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遗产:国家垄断金融体制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实践:政府严格控制金融系统
第二章 从市场金融体制到计划金融体制
    第一节 新政权对金融业的整理
    第二节 有管理的金融市场的短暂繁荣
    第三节 金融系统功能的初步回归
    第四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基本确立
第三章 金融机构财政机关化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率先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务边缘化与机构被纳入财政部体系
第四章 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财政化
    第一节 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
    第二节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
    第三节 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
第五章 对1953-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
    第一节 存款动员能力评估
    第二节 资金配置效果评估
    第三节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第四节 产品流通促进能力评估
    第五节 企业治理能力促进价值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2 国内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3 国内国有森工企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1 研究范围界定
        2.1.2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3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2 企业转型行为理论体系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2.3.1 产权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及现实原因
        3.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整体概况
        3.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
        3.1.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实原因
    3.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水平测度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3.3.2 政府与企业定位模糊
        3.3.3 市场化组织机构转型举步维艰
        3.3.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驱动力分析
        4.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解析
        4.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驱动力分析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4.2.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动因
        4.2.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能力
        4.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程度
        4.2.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方向
    4.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4.3.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3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4 以转型能力为中介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3.5 以转型程度为调节效应在转型能力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4.1 理论模型构建
        4.4.2 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模型验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预调研
        5.1.3 正式问卷数据的收集
    5.2 结构方程模型简析
        5.2.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2.2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5.3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3.2 前因变量的度量
        5.3.3 中介变量的度量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5.3.5 因变量的度量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变量相关性分析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1 测量模型分析
        5.7.2 结构模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
    6.1 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3 转型动因对转型能力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4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2 中介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3 调节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4 路径分析讨论及假设检验结果
        6.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讨论
        6.4.2 假设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
        7.1.1 转型动因方面
        7.1.2 转型方向方面
        7.1.3 转型能力方面
        7.1.4 转型程度方面
    7.2 提升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对策建议
        7.2.1 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
        7.2.2 加速机制体制改革
        7.2.3 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
        7.2.4 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7.2.5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3个林业局子公司相关指标数据
附录B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调查
附录C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数据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与北上广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介绍
2 文献综述
    2.1 会计稳健性的理论研究
        2.1.1 会计稳健性的概念
        2.1.2 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
    2.2 会计稳健性的应用研究
        2.2.1 会计稳健性的实践意义
        2.2.2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2.2.3 会计稳健性与会计实务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的比较与选取
    3.2 研究假设
        3.2.1 会计稳健性在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
        3.2.2 会计稳健性在研究地区的差异性
        3.2.3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偿债能力
        3.2.4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3.2.5 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3.3 概念模型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
    4.2 变量定义与筛选
        4.2.1 变量定义
        4.2.2 变量筛选
    4.3 模型设计
5 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实证结果
        5.1.1 变量显着性检验结果
        5.1.2 Basu模型逆回归结果
    5.2 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关于北上广地区上市公司增强会计稳健性的可行建议
    6.3 关于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规范应用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可行建议
    6.4 改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应用状况的长期性和综合性建议
    6.5 研究的局限性
    6.6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样本公司信息

(7)保壳动机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厦华电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1.2 盈余管理的类型
        2.1.3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章 厦华电子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
    3.1 中国退市制度的演进
        3.1.1 初步建立时期
        3.1.2 稳定发展时期
        3.1.3 持续完善时期
    3.2 中国退市制度的总结
第四章 厦华电子案例分析
    4.1 背景介绍
        4.1.1 厦华电子基本情况
        4.1.2 厦华电子股权控制
        4.1.3 厦华电子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4.2 厦华电子盈余管理行为之一: 净资产化负为正
        4.2.1 股东提供无息借款
        4.2.2 债务重组
        4.2.3 重组中的补偿款
    4.3 厦华电子盈余管理行为之二: 净利润扭亏为盈
        4.3.1 关联交易
        4.3.2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4.3.3 费用操控
    4.4 案例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5.2.1 完善我国退市制度
        5.2.2 完善股票发行制度
        5.2.3 加强盈余管理的惩处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9)资产证券化与商业地产融资方式拓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市场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贡献与不足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实践经验
第三章 我国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可行性论证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与商业地产传统融资方式比较
    第二节 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因
    第三节 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发展展望
第四章 中新置地利用“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方式的方案设计
    第一节 公司与融资状况简介
    第二节 融资需求及渠道拓展
    第三节 中新置地资产证券化实施途经
第五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四、PT琼华侨推进债务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 陆永原. 华侨大学, 2021
  • [2]中弘股份退市案例研究[D]. 李萌.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招商蛇口换股吸收整体上市的绩效研究[D]. 夏铭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D]. 张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D].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中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与北上广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实证比较[D]. 郭菁菁.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7]保壳动机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以厦华电子公司为例[D]. 张华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8]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资产证券化与商业地产融资方式拓展路径研究[D]. 丁春波. 南京大学, 2017(01)
  • [10]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实证研究——兼论《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完善[J]. 邱永红. 证券法苑, 2014(02)

标签:;  ;  ;  ;  ;  

PT琼华侨推动债务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