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城市垃圾固体量

应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城市垃圾固体量

一、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urban waste solids by applying a gray theoretical model(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晗[1](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给我国的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妥善处理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在2005年到2019年期间增长迅速,由15576.8万吨增至24206.2万吨,增长率高达155%。与其他垃圾处理方法相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凭借回收热量的方式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但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中国的推广发展遭受到以邻避效应为代表的多种阻碍,某些项目甚至要在政府的斡旋及沟通下才得以顺利建成。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程度进行合理性评价、明确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影响程度,建立起完备的预警体系对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安全度非常急切且必要。本研究选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命周期过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从规划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入手,确定37个指标构成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复杂、指标较多的情况,本研究将其发展现状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高警和重警”五个评判等级。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评价法,通过定义预警指数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进行警情诊断。在2005年至2019年期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的安全度处在稳步上升阶段,均处于“中警”状态;运营阶段和全过程演变趋势波动较大。其中,运营阶段在2005年时安全度为0.640,属于“轻警”状态,在接下来几年中经历了较大波折,安全度在2012年跌至0.288,为“高警”状态,后续几年安全度虽有回升,在2019年安全度达到0.364,但依旧处于“高警”的状态。全过程在2005年时安全度为0.517,属于“中警”状态,在接下来几年中经历了较大波折,安全度在2012年跌至0.402,往后几年都是勉强维持“中警”状态。整体来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局势不容乐观。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系统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探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根据因子得分表可得,有三个因子在旋转后的特征值大于1,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4.354%、7.959%和4.555%,累计贡献率高达96.869%。由因子分析的结果可知,除国内实际的生活垃圾产生情况之外,影响发展安全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技术发展、现实需求和市场前景三方面。利用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其发展在2020年至2025年的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同时设定其发展到2025年达到“轻警”状态的调控目标。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若仍保持现有的发展条件,根据预测模型得,规划阶段将继续保持“中警”状态且已接近“轻警”状态,建设阶段将由“中警”转为“轻警”状态,但运营阶段安全度将持续下降,仍处于“高警”状态。全过程安全度略有上升,仍将处在“中警”状态。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仍保持现有的发展条件,距离2025年达到“轻警”状态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控。由情景设定得,从运营阶段入手使其安全度以8.69%的改善幅度向好发展,是促使全过程整体快速达到“初警”状态最有效的手段,优化路径为加快政策落实、加强行业监督、做好垃圾分类和完善配套设施。

徐峰[2](2019)在《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日产垃圾数量剧增,传统环卫垃圾转运系统中对中转站选址、收运路线规划、收运过程监管等方面的问题过于依赖人工经验,上述三个方面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本文针对上述传统环卫垃圾转运系统依赖人工经验的问题,并结合苏州市生活垃圾转运过程中垃圾转运路线最优、垃圾转运吨成本最低两大核心要素,设计和实现了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在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的中转站选址规划、收运路径智能规划和垃圾收运监管三方面做了相关的设计,提高了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在运营方面的效率,降低了垃圾运输的吨成本。论文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1)垃圾转运系统中中转站选址。中转站的选址位置将会直接影响垃圾转运过程中垃圾转运路线以及进而影响垃圾运输每吨成本。论文针对现实转运系统存在的缺陷,设计了垃圾转运系统。(2)论文设计与实现了垃圾转运系统。其中针对垃圾转运系统中转站选址子系统,经过对收集点坐标采集、收运车辆作业模式设定、收运区域划分、转运系统方案配置等问题,经数学计算推演得出中转站的合理选址分布方案。(3)针对垃圾转运系统中垃圾运输路线进行路径规划。在垃圾实际收运过程中实现了垃圾运输智能监管主要对转运系统台账管理、视频监控管理、门禁识别及计量管理、生活垃圾收集过程管理以及设备工况的在线监管,确保垃圾转运系统中垃圾转运路线最优,并保证垃圾运输吨成本最低。本文的垃圾转运系统从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的实际运行场景中获取相关数据,系统实际运行的效果表明,本文设计与实现的垃圾转运系统能显着降低垃圾运输吨成本,且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余松霖[3](2019)在《建筑渣土工程特性与矿坑填埋场沉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产生了许多建筑渣土。建设部提供的2016年我国部分城市建筑垃圾产量调研结果,建筑渣土的总产量占比高达75.5%,其中杭州的建筑渣土年产量达到12616万吨,占比最大。由于处置场地匮乏,自2010年开始杭州的建筑渣土主要通过工程车和船舶运输到德清、富阳等地的废弃矿坑和低洼地进行回填消纳。这种处置方法可以解决渣土场地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也不存在堆填失稳滑坡的安全隐患,还能治理废弃矿坑,制造土地资源,是当下新兴的处置方法。但这类型矿坑填埋场有大量积水,只是将建筑渣土进行简单的倾倒回填,存在固结缓慢,填埋场容量利用率低,工后沉降大,地基承载力低等问题,反映了我们对建筑渣土矿坑回填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影响建筑渣土填埋场沉降、容量的因素,提出建筑渣土填埋场的增容措施、控制工后沉降的方法,并规范建筑渣土填埋的设计运营流程。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勘察、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对杭州德清花山矿坑建筑渣土填埋场中的建筑渣土工程特性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建筑渣土的饱和重度曲线,压实度,固结度,超静孔压等随深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填埋场地形进行3D建模,利用LANDFILL填埋场沉降与容量分析软件分析积水工况,地下水位高度,初始干密度、初始孔隙比对填埋场沉降和容量的影响规律,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建筑渣土颗粒级配差距大,其中含有碎石、砖块等大颗粒物质。该填埋场内的土质分布不均,主要分为低液限黏土(CL),含砂细粒土(CLS)两种。在填埋过程中,填埋场处于积水状态,且没有排水措施,建筑渣土接近或处于饱和状态,含水量高。30.6%的建筑渣土土样处于流塑状态,42.9%的建筑渣土处于软塑状态,26.5%的土样处于可塑状态。其中2m以上的浅层土样和部分深层土样处于流塑状态,土质整体偏软。与动力触探结果和标贯结果一致,地基承载力低。填埋后未进行压实处理,压实不充分,填土干密度较小,B1、B2、B3、B4孔的38个土样和表层土 9个土样的平均压实度为0.75,B5孔11个土样的平均压实度为0.83,压实度低,土体渗透性差。当饱和度介于0.8到1之间时,渣土的黏聚力随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内摩擦角随饱和的增加而减小,在各级压力下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均随饱和度增加而减小。经大尺寸固结仪完成的固结试验结果表明,建筑渣土具有高压缩性,整个填埋场的固结度偏低,5年的堆积年限里平均固结度仅为44.9%。按照当前这种填埋方法进行建筑渣土填埋,会导致填埋场中土体的压实度低、土质偏软,固结程度低,固结缓慢。(2)LANDFILL软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填埋场的几何库容VG计算结果为9.03×105m3,按照目前这种积水填埋方式进行堆填,堆填5年后,实际堆填容量VA计算结果为9.86×105m3,实际堆填质量计算结果为1.625×106t,填埋场的扩容率仅仅为9.2%;该种填埋工况下如果完成主固结沉降,填埋场的扩容率可以达到21.6%,能多填1.88×105t建筑渣土,矿坑容量12.4%未得到利用,对填埋场的容量影响很大,需对填埋工艺进行研究改进。沉降的理论计算结果均略小于软件计算结果,平均误差值小于5%。(3)当地下水位从24m降至14m时,矿坑填埋场的容量增加量便达到了降水所能产生的增加量的90%,而剩余14m的降水仅对容量增加贡献了 10%的作用。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提高填埋场的扩容率,增加填埋场的容量,但是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地下水位高度对扩容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扩容率增长速率减缓,实际工程当中若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增加填埋场的容量,需要结合场地地形及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实际情况及降水施工的成本,从三方面综合考虑,得到最佳的降水增容方法。(4)随着土体初始干密度的增加,矿坑的主固结沉降逐渐减小,根据扩容率的计算方法导致了扩容率减少,但是土体更加密实,颗粒的空隙更少,所以实际上增大初始干密度可以增大矿坑的容量,并且由自重或者外荷载产生的压缩沉降会更小。分层填埋速率对沉降计算结果影响很大,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根据填埋场实际的填埋过程确定分层堆填速率进行填埋场容量分析。(5)提出了建筑渣土矿坑填埋场容量最大化的设计流程及控制措施。需对填埋场的几何库容及积水体积进行测定,确定建筑渣土的种类,进行预处理及改性,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回填方案,回填过程中注意压实排水及填埋速率,并做好封场处理。

李瑞格[4](2019)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城市垃圾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建筑垃圾成为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垃圾资源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工作重点。然而,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建筑垃圾再生产品需求少、技术水平低、原材料供应不足等种种问题逐渐暴露。所以,对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进行风险研究,将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参与方提供风险决策和管理指导,构建更为健全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归纳了建筑垃圾及其资源化与风险评价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和逆向物流理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并对风险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接着,在梳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风险识别,确定了由政治、金融、市场、技术、建设、管理等六大类及其22个风险子项组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清单,从而建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解释结构模型,并展开风险分析,理清了风险来源的层级关系。然后,基于风险清单,运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建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基础,结合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特点,逐步确定BP神经网络的相关参数;再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并选取国内20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为样本,通过训练和测试,初步确定了模型的可行性。最后,本文以湖北省某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项目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该风险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结合定性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应对的措施建议,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周玮[5](2019)在《基于TPB-VBN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计量缴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成分的复杂程度“水涨船高”,要较好化解垃圾围城难题,需要贯彻好生活垃圾“谁制造谁付费”的原则,这就使生活垃圾缴费制度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探析居民参与生活垃圾计量缴费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生活垃圾缴费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论文立足于计划行为理论(TPB)、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庇古税理论,构建包括价值感知、责任归属、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行为意向等变量的整合模型。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武汉市居民参与生活垃圾计量缴费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和效应分解。研究表明:1、感知到的行为动力、责任归属、主观规范对计量缴费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价值感知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责任归属的影响总效应依次减弱;3、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直接效应大于其通过责任归属影响行为意向的间接效应;4、价值感知对责任归属的直接效应远大于价值感知通过主观规范影响责任归属的间接效应;5、收费标准的合理性是居民最为关注的因素。鉴于此,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居民价值感知;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提升感知行为动力,从而推动生活垃圾治理走向“善治”。

陈希[6](2017)在《城市固体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固体垃圾产量成倍增加而固体垃圾处理手段相对落后,以及各种不规范的垃圾填埋作业方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面积的采空区,未经有效处理的采空区,引起采空区上部地表的下沉,甚至引起地表建筑物的危险性变形,影响其正常的使用。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采用城市固体垃圾充填采空区,促进城市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与矿山采空区隐患治理。由于煤矸石膏体完全充填煤矿采空区,面临矸石骨料供应不足现状,影响矿井膏体充填技术的实施。为此本文拟采用城市固体垃圾代替煤矸石作膏体充填材料骨料。经过对煤矸石和固体垃圾充填料浆相关技术指标的对比,确定固体垃圾代替煤矸石作充填骨料是可行的。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充填体强度。正交实验测试数据为基本样本,13个实验样本作为训练样本,3个实验样本作为测试样本。对网络进行仿真模拟,训练样本检验网络的拟合能力,测试样本检验网络的泛化能力。检验结果表明训练样本抗压强度的相对误差为0.42%~10.88%,其中误差小于5%的占87.5%,网络具有好的数据拟合能力。测试样本抗压强度的相对误差为1.75%~4.10%,其中误差小于5%的占100%,网络具有极好的泛化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上湾矿采空区不同处理方式下地表下沉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垮落法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为4888mm;固体垃圾不同充填强度下开采地表最大下沉值分别为2598mm、1857mm和1574mm。在考虑一定经济成本基础上确定上湾矿适宜充填体强度为2.5MPa,运用已经训练好的网络,确定了上湾矿垃圾充填体配合比。

杨鹏宇[7](2015)在《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文中指出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大、清洁、易获取。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化石能源供应有限,产生的能源紧缺局面,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还能拓展第一产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差,对于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利用技术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导致基础数据缺乏,故对农村生物质能蕴藏量、利用效果缺少深入的了解,从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解决农村生物质能利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农村地区生物质能蕴藏量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给出了北京市生物质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实物量、市场和综合经济三类指标结合构成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充分考虑能源特性、技术特点和市场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评价结论更客观、准确。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生物质能蕴藏量丰富,最大可获得量超过900×104t。在北京市,大兴区的秸秆资源理论蕴藏量和可获得量最丰富;通州区的可利用资源量最丰富;密云县的粪便资源最丰富;平谷区的果树修枝资源最为丰富。从相对量上看,秸秆资源最丰富的是通州区,资源量密度为186.58t/km2;粪便资源最丰富的是大兴区,资源量密度为903.3t/km2;果树修枝资源最丰富的为平谷区,资源量密度为60.72t/km2。通过对现有能源领域常用的数学预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本文利用北京市2001-2012年北京市历史数据建立了灰色GM(1,1)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通过模拟预测发现,这两个模型均有较大误差。据此,建立基于以上两种模型的灰色-指数平滑组合预测模型,发现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利用上述模型对2015-2022年间北京生物质能蕴藏量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市以农业剩余物为来源的生物质能蕴藏量持续上升。与2013年相比,2022年农业剩余物生物质能蕴藏量增加95%,而以林业剩余物和禽畜粪便为来源的生物质能蕴藏量则将持续下降。因此,在农村农牧业结构不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从中长期看来,北京应重点发展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等与农业剩余物相关的生物质能产业。尽管禽畜粪便在预测区间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它的可利用量大且在北京生物质能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粪便发酵供气在中期内仍是北京农村地区应用潜力最大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最后,通过文案调研、访谈调研、电话调研和问卷调研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生物质能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和能源费用支出两个指标对生物质能技术应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选用生物质能源技术时,受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用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和沼气集中供气之后,农户家庭的燃料费用支出整体上均有所降低;而生物质炉具使用前后的家庭燃料总支出费用,各区县呈现不同的情况。就北京地区整体来看,使用生物质炉具后,各区县的月均费用支出略有增加,但可以大幅减少煤炭的消耗,具有显着的环保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北京市制定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推广生物质能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金彦[8](2015)在《生活垃圾产量灰色预测模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城镇人口数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剧增,大量累积未处理的垃圾使城市“垃圾围城”现象突出,为处理垃圾而进行的处理设施选址项目使“邻避效应”问题更加突出。只有对生活垃圾产量进行准确的预测,才能明确废弃物设施需求,并由此确定废弃物设施规模、投资额以及运行费用,同时,政策制定者才能更好的了解到问题所在,从而做出有效、实用的决策。因此,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是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定量基数,是废弃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各类因素,选择内在因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利用Pearson关联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优化GM(1,N)模型,以昆明市为例,对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进行预测,并将拟合结果和检验结果与传统GM(1,1)、GM(1,N)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优化模型在拟合精度上,优于传统灰色模型,这表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优化性。

张明龙[9](2015)在《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长,一些城市已经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传统的垃圾混合收集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其弊端正在越来越多的凸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被认为是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最佳选择,也必将成为固体废物管理的必然选择。垃圾分类收集在推广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依托兰州市科学技术局《基于“3R”原则的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基金,对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和资源化处理方式做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通过文献调查分析、数学建模和实地取样分析等方法,预测了兰州市生活垃圾产量,确定了兰州市生活垃圾物理组分和典型有机组分比例。时间序列法和灰色模型GM(1,1)预测结果非常一致,到2025年兰州市生活垃圾达到148150万吨;生活垃圾中有机组分和可回收垃圾比重有所升高,届时有机垃圾排放达到54.57万吨,具有较高回收价值的纸类、塑料橡胶类和金属类分别达到14.55万吨、17.01万吨和0.345万吨,具有较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价值。(2)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兰州市居民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理解支持程度、垃圾费用支付意愿等,为兰州市合理的垃圾分类方案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3)提出了垃圾“足额收费-积分返还”制度,并规划了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方案以垃圾“足额收费-积分返还”制度为核心,讨论了垃圾分类原则、收费制度、分类垃圾评价方式和计分返还方式等关键问题。(4)对垃圾分类方案做了经济成本-效益分析,垃圾分类方案经济可行,效益十分可观。每年通过“分类+机械分拣”可回收垃圾,直接出售可获利32916.81万元(不计收集和运输成本);厨余类垃圾堆肥处理可获利1601万元;因分类垃圾分流全年至少节约填埋处理费用2907.5万元。分类方案实施每年可节约垃圾处理费11191.3万元;直接创造利润15828.5万元;间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十分明显。(5)为解决垃圾分类后的出路问题,提出以厌氧消化技术资源化处理厨余类易腐有机垃圾。批式厌氧消化实验研究了典型有机组分产气潜能和消化特性,得到兰州市生活垃圾典型有机组分产气潜能为310ml/g(以TS计)和531ml/g(以VS计),具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原料碳氮比适中,氨氮浓度最大在1500mg/l左右;典型有机组分属易降解类,容易造成系统酸化,厌氧消化要选择合适的有机负荷和pH值控制。(6)进料TS浓度分别为15%、20%、25%和30%四个水平的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中,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酸化抑制阶段,并且进料TS浓度越大,酸化抑制越加严重,恢复越加困难;经过调解系统pH后TS为15%和20%的控制进入稳定运行,获得了2775ml/L·d和813 ml/L·d的最大产气效率,60天单位反应器累计产气量分别为29000ml/L和14800ml/L;进料固体浓度TS在15%20%之间,选择合适的接种量和适当的pH控制,厌氧消化资源化效果明显。(7)接种量影响厌氧消化产气实验表明,接种量70%的消化系统没有出现酸化抑制现象,消化周期几乎缩短一半;接种量50%和60%的消化反应在有机物大量降解VFAs累积上升时期,需要过石灰水调节pH值才能顺利完成厌氧消化全过程反应;接种30%和40%的消化反应,一旦停止调节pH值就会严重酸化导致消化失败。为保证反应器处理效率和消化产气效率,接种量50%(质量比)为宜。(8)提高批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产气效率实验中,四种不同操作条件,二次接种操作效果最为明显。单位反应器日均最大产气量3090ml/L,最大累计产气量35860 ml/L,单位物料累积产气量520ml/g·vs几乎达到实验5.3得到的原料产气潜能值;第25日左右进入连续产气阶段,消化周期缩短到50日以内。添加膨润土的Ⅱ号和添加凹凸棒的Ⅲ号在吸附H+离子、缓冲p H值方面没有表现出期望的效果;但跟Ⅰ号比较,并没有合适的pH值控制优势,却率先进入了产气阶段。这可能是矿物质的添加为产甲烷菌生长繁殖提供了附着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甲烷菌繁殖数量。但这一促进这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张锐[10](2014)在《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质能的“宁波模式”与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宁波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南部的副省会级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且相对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餐厨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餐厨垃圾既是垃圾又是一种资源,如何合理处置与利用已成为了解决经济与环境、经济与能源之间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生物质能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研究成果,在能源性评价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宁波市餐厨垃圾处理模式,包括宁波市餐厨垃圾的现状及收运处置情况,运用指数平滑法与增长率法预测了餐厨垃圾产量,分析了餐厨垃圾处理与利用的未来趋势,研究了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产生物质能的可行性,建立了餐厨垃圾生物质能评价方法,得出了产生物质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概括如下:(1)大量文献综述得出:餐厨垃圾产生物质能的研究与技术主要集中在中温、湿式厌氧消化产沼气技术,这也是“宁波模式”目前采用技术,但该技术存在产气效率低、占地面积大、沼液产量大等不足,因此,“宁波模式”在技术方面需要拓展与提升,即开展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2)通过现有餐厨垃圾处理“宁波模式”的分析,得出了该模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餐厨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造成的生物质浪费的问题,但因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其产能源后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不够清晰。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餐厨垃圾进行能源性评价。(3)调查分析了宁波市餐厨垃圾的现状及收运处置情况,运用指数平滑法与增长率法2种模型预测了餐厨垃圾产量,分析了餐厨垃圾处理与利用的未来趋势;预测结果显示:至2018年餐厨垃圾产生量将达到426.6t/d574t/d。(4)对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探讨了产生物质能过程中含固率、总碳、总氮、碳氮比、氨氮、乙醇、VFA、气体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其含固率(TS)、总碳(TC)、总氮(TN)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碳氮比(C/N)比在厌氧消化后期有所上升;氨氮(NH3-N)浓度在系统内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系统内挥发性有机酸(VFA)和乙醇的浓度同产生物质能有密切关系,产生物质能阶段甲烷含量最高时能达到60%以上,当系统稳定运行时,产气负荷率可达到26.828L/kg。(5)建立了餐厨垃圾生物质能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了宁波市餐厨垃圾生物质能的社会属性,并结合餐厨垃圾高温干式厌氧消化技术研究结果,系统评价了餐厨垃圾产生物质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从而有益拓展与充实了餐厨垃圾处理的“宁波模式”。

二、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urban waste solids by applying a gray theoretical mode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urban waste solids by applying a gray theoretical model(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概述
    2.1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
    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内涵
第三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警情诊断
    3.1 预警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3.2 警情诊断方法
    3.3 警度判定标准
    3.4 警情现状分析
第四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影响机制分析
    4.1 警源分析
    4.2 分析方法
    4.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预警系统因子分析
    4.4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排警调控研究
    5.1 调控目标
    5.2 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介绍
        5.2.1 灰色预测模型计算方法
        5.2.2 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方法
        5.2.3 灰色马尔科夫链模型计算方法
    5.3 预测计算
    5.4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调控模型
    5.5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5.5.1 结果分析
        5.5.2 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垃圾转运系统研究综述
        1.2.2 转运中心布局与选址的相关研究
        1.2.3 选址优化的方法相关研究
        1.2.4 国内垃圾中转站系统研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组织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背景知识
    2.1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优化业务逻辑
        2.1.1 城市基础数据
        2.1.2 环境卫生状况数据
        2.1.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2.2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设置(选址、规模)原则
        2.2.1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原则
        2.2.2 用地规模条件
        2.2.3 最佳收运模式
        2.2.4 中转站选址确定原则
        2.2.5 中转站规模确定原则
        2.2.6 生活垃圾手机运力配备确定原则
        2.2.7 生活垃圾转运运力配备原则
        2.2.8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规模原则
    2.3 收运路线模型优化算法
        2.3.1 垃圾收运车辆路径模型
        2.3.2 蚁群算法迭代求解垃圾收运最优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信息服务与决策层
        3.1.2 数据挖掘与分析决策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转运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垃圾转运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4.2 垃圾转运系统流程设计
    4.3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总体方案设计
    4.4 垃圾中转站选址及规划设计
        4.4.1 系统基础数据采集
        4.4.2 生活垃圾中转站体系规划脉络
    4.5 中转站选址规划系统设计
        4.5.1 坐标采集
        4.5.2 作业模式设定
        4.5.3 作业区域划分
        4.5.4 转运系统方案配备
        4.5.5 选址系统数学模型
    4.6 垃圾收运智能监管模块
        4.6.1 WEB端技术实现步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性能测试指标
    5.2 功能模块
    5.3 关键点描述
    5.4 性能测试环境
    5.5 压力测试
        5.5.1 压力测试概述
        5.5.2 测试目的
        5.5.3 测试方法及测试用例
        5.5.4 测试指标及期望
        5.5.5 应用软件级别的测试指标
        5.5.6 网络级别的测试指标
        5.5.7 操作系统级别的测试指标
        5.5.8 数据库级别的测试指标
    5.6 测试数据准备
    5.7 运行状况记录
    5.8 测试过程及结果描述
        5.8.1 测试描述
        5.8.2 测试场景
        5.8.3 测试结果
        5.8.4 测试报告
    5.9 系统功能测试运行
    5.10 垃圾中转站布局优化实际测试效果分析
        5.10.1.案例实施效果1
        5.10.2.案例实施效果2
    5.11 基于垃圾转运系统对中转站选址的典型实例应用
    5.1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建筑渣土工程特性与矿坑填埋场沉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渣土的定义、组成、分类
        1.2.2 建筑渣土的填埋现状
        1.2.3 各类渣土的压缩变形特性及沉降机理研究
        1.2.4 填埋场容量分析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2 建筑渣土的来源、特点及处置方式
    2.1 建筑渣土的来源
    2.2 建筑渣土的特点
    2.3 建筑渣土的处置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渣土矿坑填埋与工程勘察
    3.1 工程概况及勘察方案
    3.2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3.2.1 原位试验方法
        3.2.2 室内试验方法
    3.3 矿坑填埋场工程剖面
    3.4 DPT和SPT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渣土的工程特性
    4.1 建筑渣土的物理性质
        4.1.1 颗粒级配、比重、塑限液限
        4.1.2 干密度、含水率
        4.1.3 压实性
    4.2 建筑渣土的力学性质
        4.2.1 渗透性
        4.2.2 不排水抗剪强度
        4.2.3 压缩特性及固结度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渣土矿坑填埋场沉降与容量分析
    5.1 引言
    5.2 沉降与容量分析方法
        5.2.1 沉降分析方法
        5.2.2 容量分析方法
    5.3 LANDFILL软件介绍及计算过程
        5.3.1 LANDFILL使用方法及功能特点
        5.3.2 填埋场三维地形建模及网格划分
        5.3.3 填埋过程建模
        5.3.4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设
    5.4 不同填埋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分析及与实际工程比较
        5.4.1 积水填埋与不积水填埋
        5.4.2 地下水位高度
        5.4.3 初始干密度、初始孔隙比
    5.5 建筑渣土矿坑填埋场容量最大化设计流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4)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1.3.2 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1.3.3 BP神经网络研究
        1.3.4 建筑垃圾资源化风险评价研究
        1.3.5 研究总体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建筑垃圾及其资源化
        2.1.1 建筑垃圾
        2.1.2 建筑垃圾资源化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
    2.3 逆向物流理论
        2.3.1 逆向物流理论
        2.3.2 基于逆向物流理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
    2.4 风险评价相关理论及方法
        2.4.1 风险评价的内容
        2.4.2 风险评价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发展现状
        3.1.1 政策法规颁布
        3.1.2 示范项目建设
        3.1.3 试点城市发展
        3.1.4 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3.2.1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的定义
        3.2.2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的特点
    3.3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风险识别
        3.3.1 基于相关文献统计法的风险因素初识
        3.3.2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风险因素调整
        3.3.3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清单的确定
    3.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风险因素分析
        3.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概念
        3.4.2 解释结构模型的步骤
        3.4.3 解释结构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3.4.4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3.4.5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风险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指标权重的设置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4.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2.1 风险评价方法的比选
        4.2.2 BP神经网络
    4.3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确定网络层数
        4.3.2 确定各层神经元数
        4.3.3 确定激励函数
        4.3.4 确定误差精度
        4.3.5 确定网络学习参数
    4.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
        4.4.1 样本数据的获取
        4.4.2 模型的训练
        4.4.3 模型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的产品、技术方案
        5.1.2 项目的优势分析
    5.2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5.2.1 政治风险A_1
        5.2.2 金融风险A_2
        5.2.3 市场风险A_3
        5.2.4 技术风险A_4
        5.2.5 建设风险A_5
        5.2.6 管理风险A_6
    5.3 项目风险评价模拟
    5.4 风险应对的措施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5)基于TPB-VBN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计量缴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TPB与 VBN理论研究
    2.2 环境公共政策研究
    2.3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与模型结构
    3.2 问卷设计及说明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4 模型构建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模型适配性检验
    4.4 模型假设检验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城市固体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填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充填材料研究现状
        1.2.3 城市固体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固体垃圾作充填骨料特征分析
    2.1 城市固体垃圾组成成分
    2.2 固体垃圾地面预处理
        2.2.1 固体垃圾地面分选工艺
        2.2.2 固体垃圾地面破碎工艺
    2.3 固体垃圾与煤矸石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固体垃圾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试验研究
    3.1 固体垃圾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1.1 有机质含量(除纤维外)
        3.1.2 固化剂
        3.1.3 纤维
        3.1.4 粗细骨料配合比
    3.2 固体垃圾充填体强度试验设计
        3.2.1 正交试验设计法
        3.2.2 试样制备
        3.2.3 试样抗压强度测试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垃圾充填体强度
    4.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1.1 BP网络模型及主要思想
        4.1.2 BP算法的数学描述
    4.2 BP神经网络在充填体强度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
    4.3 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4.3.1 网络结构层数的确定
        4.3.2 各层神经元数目的确定
        4.3.3 网络传递函数的确定
        4.3.4 网络训练函数及学习函数的的确定
        4.3.5 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4.4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及仿真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上湾矿固体垃圾膏体充填材料配合比确定及充填工艺
    5.1 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
        5.1.1 矿井交通
        5.1.2 矿井地层
        5.1.3 煤层赋存情况
        5.1.4 12401工作面开采条件
    5.2 固体垃圾充填体强度确定
        5.2.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5.2.2 基本假设
        5.2.3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2.4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5.2.5 采空区不同处理方式地表开采沉陷分析
    5.3 固体垃圾充填体配合比确定
    5.4 固体垃圾充填工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质能发展与利用现状
        1.3.1 美国
        1.3.1.1 现状
        1.3.1.2 政策
        1.3.2 巴西
        1.3.2.1 现状
        1.3.2.2 政策
        1.3.3 欧洲
        1.3.3.1 现状
        1.3.3.2 政策
        1.3.4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应用进展
        1.3.4.1 生物质固化成型
        1.3.4.2 生物质燃气利用
        1.3.4.3 生物质液化技术
        1.3.4.4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政策
        1.3.4.5 北京市生物质能源应用进展
    1.4 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北京市农林生物质资源评价
    2.1 生物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方法
    2.2 理论蕴藏量评价
        2.2.1 农作物秸秆
        2.2.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2.3 禽畜粪便
        2.2.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2.5 城市木质剩余物
    2.3 可获得资源量评价
        2.3.1 农作物秸秆
        2.3.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3.3 禽畜粪便
        2.3.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4 可利用量
        2.4.1 农作物秸秆
        2.4.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4.3 禽畜粪便
        2.4.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4.5 城市木质剩余物
    2.5 资源量分布密度
        2.5.1 农作物秸秆
        2.5.2 禽畜粪便
        2.5.3 林业生物质资源
    2.6 有效供能时间
    2.7 经济可供给量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潜力预测
    3.1 常用能源预测方法及模型
        3.1.1 指数平滑模型
        3.1.2 灰色GM(1,1)模型
        3.1.3 组合预测模型
    3.2 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潜力预测
        3.2.1 生物质能源预测模型
        3.2.2 评估思路及方法
    3.3 主要生物质资源产量预测
        3.3.1 玉米产量预测
        3.3.2 小麦产量预测
        3.3.3 禽类粪便量预测
        3.3.4 畜类粪便量预测
        3.3.4.1 存栏猪粪便量预测
        3.3.4.2 出栏猪、存栏牛、存栏羊粪便量预测
        3.3.5 果树剪枝量预测
    3.4 主要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预测
        3.4.1 农业剩余物可利用量预测
        3.4.2 禽畜粪便可利用量预测
        3.4.3 林业剩余物可利用量预测
    3.5 主要生物质资源折标及总潜力分析
        3.5.1 农林业剩余物折标分析
        3.5.2 禽畜粪便折标分析
        3.5.3 主要生物质资源总潜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技术现状及用户特征分析
    4.1 北京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应用现状
        4.1.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4.1.1.1 技术特点
        4.1.1.2 北京市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展现状分析
        4.1.2 生物质气化炉发展现状
        4.1.2.1 技术特点
        4.1.2.2 北京市生物质气化炉发展现状分析
        4.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4.1.3.1 技术特点
        4.1.3.2 北京市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现状
        4.1.4 沼气发酵技术
        4.1.4.1 技术特点
        4.1.4.2 北京市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4.2 不同生物质能源技术用户家庭特征分析
        4.2.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4.2.1.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用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1.2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使用前后农户的家庭能源支出分析
        4.2.2 生物质气化炉
        4.2.2.1 生物质气化炉使用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2.2 生物质气化炉使用前后燃料构成及支出分析
        4.2.3 沼气集中供气技术
        4.2.3.1 沼气集中供气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3.2 农户使用沼气集中供气前后家庭燃料费用支出分析
        4.2.4 生物质成型燃料
    4.3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源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生物质集中气化
        4.3.2 生物质气化炉
        4.3.3 生物质成型燃料
        4.3.4 大中型沼气工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
    5.1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5.2 大中型沼气工程
    5.3 户用生物质气化炉
    5.4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
    5.5 政策措施支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生活垃圾产量灰色预测模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生活垃圾基本情况
    2.1 定义
    2.2 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
    2.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概况
    2.4 我国生活垃圾收运概况和现状
    2.5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法
3 城市生活垃圾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分析
    3.2 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4 生活垃圾量预测模型
    4.1 灰色模型
    4.2 非线性优化模型的构建
    4.3 模型检验
5 案例研究
    5.1 昆明市概况
    5.2 本模型的参数取值
    5.3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6.3 特点和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现状
        1.2.1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述
        1.2.2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兰州市生活垃圾现状综述
    2.1 兰州市概况
    2.2 兰州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2.2.1 生活垃圾预测方法
        2.2.2 垃圾产量预测
    2.3 兰州市生活垃圾物理组分
    2.4 兰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5 兰州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3 分类收集问卷调查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方式和对象
    3.3 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4 分类收集方案设计
    4.1 垃圾“足额收费-积分返还”制度的提出
        4.1.1 垃圾收费制度强化居民环境责任意识
        4.1.2 经济激励措施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4.1.3 垃圾“足额收费-积分返还”制度
    4.2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设计
        4.2.1 分类原则
        4.2.2 垃圾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
        4.2.3 分类垃圾收集系统
        4.2.4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成本-效益分析
        4.2.5 分类垃圾评价和积分返还
    4.3 小结
5 兰州市生活垃圾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
    5.1 厌氧消化实验材料
    5.2 实验装置和方法
        5.2.1 实验装置
        5.2.2 分析项目和方法
    5.3 典型组分产气潜能及产气特性研究
        5.3.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3 小结
    5.4 不同进料固体浓度的厌氧消化实验
        5.4.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3 小结
    5.5 不同接种量的厌氧消化
        5.5.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3 小结
    5.6 提高批式厌氧消化反应效率研究
        5.6.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6.3 小结
6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质能的“宁波模式”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方法、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重点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重点
        1.3.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生物质能研究
    2.2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研究
        2.2.1 厌氧消化国外研究现状
        2.2.2 厌氧消化国内研究现状
    2.3 预测模型概述
    2.4 评价体系概述
        2.4.1 国外能源评价体系
        2.4.2 国内能源评价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宁波市生活垃圾产出现状
    3.1 区域概况
    3.2 生活垃圾现状
    3.3 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宁波市餐厨垃圾未来形势
    4.1 餐厨垃圾未来利用形势
    4.2 “宁波模式”的时空变异分析
    4.3 宁波市餐厨垃圾产量预测分析
        4.3.1 影响餐厨垃圾产量的因素
        4.3.2 预测模型的选取
        4.3.3 指数平滑法模型原理
        4.3.4 二次指数平滑法联合增长率法预测宁波市餐厨垃圾产生量
    4.4 本章小结
5 宁波市区域餐厨垃圾基本研究
    5.1 餐厨垃圾特点
    5.2 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质能过程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餐厨垃圾生物质能评价
    6.1 评价内容的建立
        6.1.1 评价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生物质能评价
    6.2 评价指标介绍
        6.2.1 基本特征
        6.2.2 可获得性
        6.2.3 替代性
        6.2.4 安全性
        6.2.5 经济性
        6.2.6 清洁性
        6.2.7 社会投入
    6.3 宁波市餐厨垃圾生物质能社会属性评价
        6.3.1 经济效益
        6.3.2 环境效益
        6.3.3 社会效益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Prediction of the amount of urban waste solids by applying a gray theoretical model(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发展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D]. 范晓晗. 山东大学, 2021(09)
  • [2]苏州市区垃圾转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徐峰. 东南大学, 2019(01)
  • [3]建筑渣土工程特性与矿坑填埋场沉降[D]. 余松霖. 浙江大学, 2019(01)
  • [4]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 李瑞格.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基于TPB-VBN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计量缴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周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城市固体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技术研究[D]. 陈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2)
  • [7]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D]. 杨鹏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8]生活垃圾产量灰色预测模型优化研究[D]. 金彦.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9]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案及典型有机组分厌氧消化实验研究[D]. 张明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10]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质能的“宁波模式”与效益评价[D]. 张锐. 宁波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应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城市垃圾固体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