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2002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一、“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林崇德,罗良[1](2015)在《中国心理学得到大发展是我最高兴的事——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文中研究表明林崇德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教育学(心理学)博士。他大力倡导并积极实践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国际上发表的原创性智力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他一直坚持心理学研究要服务好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小学课堂和汶川地震心理干预培训现场频现他的身影;他作为中国心理学重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带领大家协同创新实施大科学研究;他作为研究生导师"师德为先,严慈相济",培养出了

钟年[2](2010)在《近代学人视野中的心理学》文中认为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是学术界近20年来广泛关注的话题,这可视作中国学术界具有学术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对当代学术的影响而言,近现代学术的发展道路尤其值得注意。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学术也发生了近现代转化。近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化是一个大题目,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能使人们对中国学术的演化获得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学术当前的发展也会有根本性的帮助。心理学是这一时期由西方传入的新学,它也有与其他学科大致相同的行进轨迹。本文的开始,是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问题入手的。笔者发现,中国心理学史界对中国心理学的进程有所谓“两大块”或“两个阶段”的说法,即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的二分。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两大块或两个阶段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前者根源于中国传统,后者派生于西方新学。于是,中国的心理学史就有了断裂,也可以叫做“缺环”吧。正是上述现象,使笔者着手研究这个缺环是否存在以及相关的原因,试图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向近现代心理学的转化做一番重新清理,亦即更真切地描述近现代中国心理学的样貌。笔者以为,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不应局限于心理学界内部,而是要扩大到整个知识界,力图弄清楚在一门西方传入的学科发展之初,有哪些方面的人员及知识资源被调动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整合的,这对我们今天的学科发展及重构或有重要启示。因此,本文选择了梁启超、王国维、孙中山、鲁迅、蔡元培、梁漱溟、朱光潜、潘光旦等人的心理学思想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活动作为讨论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哪些、产生这些认识的知识基础以及他们为什么对心理学有兴趣或失去兴趣。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具体来说,首先就是搜集资料、解读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文本的解读、分析。但是,作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将文本放到大的语境中,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分析。此外,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等也会在文中使用。作者具有历史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知识背景,也有一些前期研究的基础,能够较好地驾驭这样的研究题目。本文是跨学科的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做文化史、社会史的观照而非仅仅是心理学学科史的探讨。通过回顾一门学科的发展来反省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道路,并回应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心理学的自身特色等问题的讨论.x如上所说,本文第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心理学史上的“缺环”。依据已有的线索,翻阅了大量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梁启超等人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不乏中西融通的尝试,他们对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构建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在他们身上,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共同特点,例如“本土”、“会通”和“应用”。他们的思想中既有旧学的沉稳,也有新知的敏锐,他们既胸怀中华,也能放眼全球,他们的许多成果真正称得上是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本文所述肯定不是梁启超等人对心理学认识和运用的全部,但就是这些已经足够,这些成果即便放到今天的中国心理学界来比较也毫不逊色。面对这些成果,在他们那个时代中国的心理学相对空白、断裂、有缺环的说法已经不能成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产生了,那就是梁启超等人的心理学知识是从何而来的问题。本文到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去寻找梁启超等人心理学知识的来源,结果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明晰可见的接受心理学知识的经历,说明心理学那他们那个时代并不一定是难得一遇的稀有品。循着这个思路,本文对当时中国知识界思想界除他们之外的一些其他知名人物的知识背景做了浏览,最后在许多人那里都看到了心理学的踪影。这样的结果,让本文大胆提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段时期内,心理学不是少有人知的秘闻绝学,心理学曾经是那个时代较为的普遍知识背景。本文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梁启超等人愿意去了解心理学这样一门西方的学问?本文发现,有求通的心态,这是中国传统士人做学问的理想,还有求新的心态,就是近现代中国人对新学的热衷。从较为微观的层面而言,恐怕还有两个因素也在起作用,一个是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学传统的接续关系,一个是试图将心理学应用到中国的实际。不过,中国的心理学在传入之初虽面临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最终在西方强势话语下还是选择了追随西方心理学传统的路径。这突出表现在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和专业化上,而这也正是世界主流心理学走过的道路。如果以这样的发展路径为“正道”,梁启超等人的大多数思考和探索只能说是误入了“歧途”。于是,梁启超等人以及他们的成果逐渐被边缘化,终于落到了心理学史专家的视线之外。

叶一舵[3](2010)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虽然台湾学校辅导在华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但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迄今还是一个尚未进行系统化研究的领域。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采用“纵横贯通”与“史论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法、历史比较、个案研究、口述历史(访谈)以及现场考察等方法,对学校辅导的发展作较为系统的研究。台湾学校辅导的兴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50多年来,学校辅导历经以下发展进程并体现不同的发展任务与发展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辅导开始萌芽。其中,侨生教育成为直接的推动力量,侨生辅导成为学校辅导的开端。(2)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学校辅导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为其建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3)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以“九年国教”在国中全面推行辅导工作为标志,学校辅导正式建制并成为一种教育制度。(4)20世纪80年代,学校辅导进入一个全面推展与不断完善的阶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辅导工作体系。(5)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辅导的专业效能得到全面提升。(6)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伴随着教育改革运动的“统整”理念及政策变革,学校辅导在充满争议中进行着艰难的转型。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辅导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这些,也都给正处于探索推进阶段的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马斌凤[4](2008)在《生态环境与乌鲁木齐市市民心理调适技能的研究 ——以雅玛里克山为例》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呈迅速增长趋势,本文在对乌鲁木齐市心理疾病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后,认为科学地引导市民进行心理调适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生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十种心理调适的手段,设计了市民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实验。首先对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的生态建设进行了调查,并组织了部分市民进行了心理调适技能的培训,然后在山上进行了心理调适体验。体验结束后,体验者填写调查问卷,反馈体验的结果。问卷用频数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果表明:1.接受过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实验培训的体验者的心理调适能力有显着提高,心理调适方法对体验者心理调适水平很有帮助;2.心理调适手段和各个性别、年龄、族别、和文化程度没有显着相关,适用于大多数人群;3. 10种心理调适方法均可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积极的调适作用,其中选择总符合程度最高的依次为扩胸法、肌肉放松法、深呼吸法、静悟法、倾诉法、跳跃法、眺望法、朗读法、宣泄法、冥想法;4.雅玛里克山的生态建设对市民心理认知产生了影响,大多数的体验者对雅玛里克山的巨大变化感到了震撼,认识到了人对自然改造的力量,从认知层次得到了心理调适;5.雅玛里克山可以作为乌鲁木齐市市民的心理释放地,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体验是有效的,可以帮助市民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研究认为本文提出的绿洲城市居民心理调适的方法,容易理解,操作简单。通过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心理调适,可以增强市民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本文的工作为建立具有生态文明的城市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崔景贵[5](2003)在《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心理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理性批判,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并论述了整合论心理教育观点,倡导开放互动、多元共生的心理教育发展路向,主张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研究心理教育,建构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模式。 第一部分:走近心理教育。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学科、存在问题及研究等本体问题作了探讨。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是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超科学的科学。要正视心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研究要倡导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第二部分: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来探讨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心理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着各自的范畴和可能走向。每一个学科视野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属性,建构人的不同模型与形象。每一个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有其独特的认识,但只是提供对心理教育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第三部分: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元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心理教育学科将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需要不断超越与创新。 本文主张,要建构心理教育的元研究意识,要关注和研究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心理教育的判断标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等。本文对心理教育的一些新课题,如网络心理教育、全脑型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文化性格,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解读心理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视域,要对心理教育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需要实现学科间的“视域融合”;开放互动姿态、多元共生意识与学科整合视野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贾林祥,丁道群[6](2003)在《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周泓[7](2003)在《“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文中研究表明

二、“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心理学得到大发展是我最高兴的事——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学即我的生活
二、心理学研究要中国化
三、心理学研究要服务好国家重大需求
    第一,探索教育的实质及其功能。
    第二,如何培养智力,我强调学校教学是一个“智育”的过程而不是“知育”的过程。
    第三,如何认识中小学的学科能力。
    第四,研究了中小学德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
    第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六,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提高的途径。
四、心理学研究要协同创新
    一是靠中国心理学会。
    二是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
    三是靠教育部的司局。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就要靠全国团队力量。
五、心理学大发展关键是要培养出一流人才

(2)近代学人视野中的心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关键词:心理和心理学
    三、学术史的回顾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架构
第二章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
    一、明末清初"西学"中的心理学
    二、鸦片战争后的哲学心理学
    三、科学心理学的进入
    四、早期的心理学传播者
第三章 对心理学的认识与运用——以梁启超等人为例
    一、分章的理由
    二、梁启超对心理史学的热衷
    三、王国维与心理学的翻译和传播
    四、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
    五、鲁迅的国民性思考及批判
第四章 心理学学科建构的努力——以蔡元培等人为例
    一、蔡元培与心理学的制度化
    二、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理论
    三、朱光潜与文艺心理学的创立
    四、潘光旦的性心理学研究
    五、共同的特点
第五章 较为普遍的知识背景
    一、梁启超等人的心理学知识
    二、其他知识精英与心理学
    三、另外的一些证据
第六章 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做通人的理想
    二、可能性及现实
    三、自然科学化与结构性失忆
第七章 结语:中西融通之路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3)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导论
    第一节 "学校辅导"及其发展研究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第三节 学校辅导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一章 台湾学校辅导缘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
    第一节 心理辅导运动与台湾的学校辅导
    第二节 台湾的社会变迁与学校辅导
    第三节 台湾的教育革新与学校辅导
    第四节 台湾的侨生教育与学校辅导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实验探索(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以"东门方案"为例
    第二节 学校辅导的其他实验探索
    第三节 "中国辅导学会"的早期开拓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建制与推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指导活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法规
    第二节 教育行政中辅导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学校辅导人员的培育与任用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创设——以"张老师"机构为例
    第五节 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
    第六节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全面推展(20世纪80年代)
    第一节 学校辅导实施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第二节 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学校辅导法规建设的繁荣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拓展——再以"张老师"机构等为例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台湾学校辅导专业效能的提升“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
    第一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缘起
    第二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内涵及构成
    第三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统合"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第一节 教育改革运动与学校辅导工作
    第二节 "青少年辅导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教训辅"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
    第四节 "九年一贯课程"中的辅导活动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结语
    第一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总结与反思
    第二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附录1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大事纪要(1950-2008)
附录2 台湾学校辅导学者访谈录(节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生态环境与乌鲁木齐市市民心理调适技能的研究 ——以雅玛里克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的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态心理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生态心理学国内研究现状
        1.3.3 生态环境对人的心理治疗的作用
        1.3.4 心理调适研究状况
        1.3.5 文献总结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研究假设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3 门诊人数增加的产生原因浅析
    2.4 乌鲁木齐市市民心理调适的现状
    2.5 结论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市民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实验
    3.1 研究意义
    3.2 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实验区概况
        3.2.1 研究区的选择
        3.2.2 雅玛里克山的生态建设过程
        3.2.3 实验时间和六个实验点的选择
    3.3 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体验
        3.3.1 抽样
        3.3.2 心理调适技能培训
        3.3.3 心理调适方法
        3.3.4 体验结果反馈
        3.3.5 问卷样本的基本构成
第四章 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数据分析
    4.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1.1 性别因素
        4.1.2 族别因素
        4.1.3 年龄因素
        4.1.4 学历因素
    4.2 雅玛里克山心理调适方法分析
        4.2.1 眺望法
        4.2.2 扩胸法
        4.2.3 冥想法
        4.2.4 深呼吸法
        4.2.5 肌肉放松法
        4.2.6 宣泄法
        4.2.7 倾诉法
        4.2.8 跳跃法
        4.2.9 朗读法
        4.2.10 静悟法
        4.2.11 雅玛里克山生态建设对心理认知的影响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检验假设
    5.2 研究结论
    5.3 主要工作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回到心理教育本身
    一. “本质直观':心理教育的解读
    二. “悬置':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三. 本文的思路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走近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
        (一) 多元界定:心理教育是什么
        (二) 概念分解:心理教育究竟是什么
        (三) 概念辨析:什么不是心理教育
        (四) 概念分化:什么是心理教育
        (五) 名与实之争:心理教育意味着什么
    二. 心理教育的学科解读
        (一) “定位':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教育
        (二) “定性':心理教育是“超科学'的科学
        (三) “定格':心理教育的学科体系
    三. 心理教育的问题解读
        (一) 曲解混乱:心理教育的理论问题
        (二) 步入误区:心理教育的实践问题
        (三) 陷入困境:心理教育的研究问题
        (四) 面临危机:心理教育的发展问题
    四. 心理教育的研究解读
        (一) 多元视野:心理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
        (二) 走向多学科整合的心理教育研究
        (三) 心理教育研究的多学科整合策略
第二章 历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历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一个历史的概念
        (二) 心理教育的历史追溯
    二. 让历史建构未来--心理教育的历史思维
    三. 走向历史整合的心理教育
        学案1 我国心理教育的历史学解读
        学案2 国外心理教育的历史学解读
第三章 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哲学智慧
        (二) “回到原点':心理教育应该是什么
    二. 切问与沉思:心理教育的哲学问题
        (一) “切问':本真的心理教育
        (二) 追问: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
        (三) 沉思:心理教育的“元问题'
        (四) 预见:心理教育的哲学走向
    三. 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建构
        (一) 心理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 心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三) 心理教育理念的建构
        学案1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
        学案2 复杂性哲学与心理教育
第四章 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心理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心理学解释
        (二) 主要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教育观
    二. 心理科学理论与心理教育
    三. 人格现代化:心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 人格现代化的心理学意蕴
        (二) 关注人格现代化: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向
        (三) 促进人格现代化: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 以人为本:心理教育的心理学走向
        学案1 脑科学研究与心理教育
        学案2 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
第五章 教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解释
        (二) 心理教育--教育的心理目的
        (三)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妒羡'
    二.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反思
        (一) 心理教育的价值“回归'
        (二) 心理教育的困惑与争论
        (三) 心理教育的“万能'与“无能'
        (四) 心理教育的误区与匡正
    三. 素质教育场域中的心理教育
        (一) 见仁见智:“在场'的心理教育
        (二) 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场域
        (三) 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
    四. 育人为本:心理教育的教育学走向
        学案1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
        学案2 建构主义与心理教育
第六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二) 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
        (三) 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二. 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的凸现
        (一) 社会的转型变迁:期盼心理教育的兴起
        (二) 人类的心理危机:心理教育发展的契机
    三.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能的心理教育问题
        学案1 全球化浪潮与心理教育
        学案2 社会转型与心理教育
        学案3 新科技革命与心理教育
第七章 文化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文化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属性
        (二) 心理教育:人的心理与文化的双向建构
    二. 多元文化运动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三.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学解读
        (一)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观照
        (二)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意蕴
        (三)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反思
        (四) 心理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文化策略
        学案1 网络文化与心理教育
        学案2 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
        学案3 校园文化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整合论
        (一) 分化与整合: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
        (二) 新视野:心理教育的多元整合
        (三) 现实与可能: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
        (四) 整合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转型与重构
    二. 心理教育的学科整合
        (一) 与多学科对话的心理教育
        (二) 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的心理教育
        (三) 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整合策略
    三. 心理教育的模式整合
        (一) 心理教育模式的学理建构
        (二) 心理教育模式整合的学理探析
        (三) 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
        (四) 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整合模式的发展
结语 重建心理教育
    一. 敢问路在何方--心理教育的开放互动
    二. 多歧路今安在--心理教育的多元共生
    三. 路在脚下延伸--心理教育的视域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心理学得到大发展是我最高兴的事——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J]. 林崇德,罗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近代学人视野中的心理学[D]. 钟年. 武汉大学, 2010(05)
  • [3]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 叶一舵.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4]生态环境与乌鲁木齐市市民心理调适技能的研究 ——以雅玛里克山为例[D]. 马斌凤. 新疆大学, 2008(02)
  • [5]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 崔景贵.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6]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J]. 贾林祥,丁道群. 心理学探新, 2003(01)
  • [7]“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2002年学术年会”在昆举行[J]. 周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标签:;  ;  ;  ;  ;  

“2002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