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球化学勘查在找矿中的应用综述

植物地球化学勘查在找矿中的应用综述

一、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曹发生[1](2021)在《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与环境始终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勘经费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这对矿产勘查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相对有限的经费、实现找矿突破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最小化,是地质勘查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的经济、高效、绿色、轻便的勘查方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由于矿床勘查评价分析主要是关注元素含量和矿物分析。便携式XRF(pXRF)具备近实时分析元素的能力,而便携式高光谱具备识别(蚀变)矿物的能力。因此,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技术作为绿色环保、快速、经济、野外现场实时的典型代表,可能是经费有限下要实现找矿突破的高效、绿色、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前人对二者的研究主要见于非便携式的实验室大型仪器的研究,或者对两种便携式光谱仪器往往是分别单独使用,或即使两者同时使用的话也只是二者功能的简单叠加组合,并未有关对其进行实质性的光谱技术融合方面的深入研究,无法完全体现数据融合后的冗余性、互补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如果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所提供的冗余信息,实现多传感器信息的综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将能够快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立题“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21201010000150011-08)、中国地质调查局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项目(No.DD20189507)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技基金项目(No.KJ-2016-7)资助下,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统计学、遥感地质学、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等多学科的指导下,分别使用pXRF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的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和pXRF与高光谱对黔西北地区新发现的沉积型稀土进行综合性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pXRF与高光谱的多源多尺度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支撑。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使用pXRF和实验室化学分析对西藏安多县廷有铜矿土壤地球化学勘探对比研究,发现pXRF测试的成矿元素与与室内大型仪器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发现区域内的成矿元素异常,达到圈定异常的目的,具有高效、经济、无损、环保的优势,为高海拔、偏远、生态脆弱区的矿床快速评价提供了思路。(2)使用便携式高光谱仪对黔西北新发现的新类型大型沉积型稀土矿的实例勘查研究中,在采集室内高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基础上,以La元素为例,其反演结果与室内大型仪器的化学分析最佳结果误差在10%左右,能够很好的实现稀土La元素的无损快速检测,为稀土矿床快速评价提供数支撑。研究为“点”上沉积型稀土La元素的高光谱定量快速的反演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试方法,为其他稀土土壤元素的光谱检测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区域面积性的高光谱稀土资源的定量反演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沉积型稀土矿床快速评价中,使用pXRF与高光谱分别对沉积型稀土进行矿床快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谱技术融合后的综合性评价分析。①尝试性地对便携式高光谱仪与pXRF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发现二者虽然精度各有差异,pXRF目前基本达到半定量(R2达到0.92,平均相对误差25.11%,RMSE为32.41mg/kg),pXRF测试结果优于高光谱(R2达到0.73,平均相对误差32.08%,RMSE为34.70mg/kg)反演测试Y的效果,二者总体的趋势与室内化学分析的结果一致。②通过X射线光谱与高光谱(Vis-NIR)融合进行稀土元素Y含量进行预测,发现OPF-CARS-GA-ELM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其R2达到0.89,RMSE为17.71mg/kg,相对误差为14.59%。pXRF测试Y值与实验室测试Y值及OPF光谱融合估算Y值对比,三者总体趋势一致,与实验室测试Y值相比,光谱融合模型OPF-CARS-GA-ELM比pXRF效果更佳。③通过将所测的高光谱(Vis-NIR)曲线与典型矿物光谱曲线进行光谱曲线形态、主要吸收峰波长位置、吸收峰组合特征等进行了对比,从而对沉积型稀土典型剖面进行蚀变矿物识别及相对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在综合地面高光谱矿物蚀变组合与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矿床地面高光谱蚀变组合分布特征,指导矿床评价。(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全面地发挥pXRF和高光谱各自的技术优势特点及其互补融合关系,构建了基于pXRF和高光谱的光谱多源多尺度地质-地球化学-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与技术融合体系,为新一轮的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周小刚[2](2021)在《黑龙江省七号林场-二十四站一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

苗青[3](2021)在《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浪滩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的西部,是盆地重要的盐类沉积中心,其盆内沉积物深受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详尽地记录了柴达木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在本地区的响应。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较早进入成盐期的大浪滩地区干盐湖为研究对象,借助于黑ZK-01钻孔岩芯等资料,在较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基础上,探讨上新世以来该地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所指示的气候环境演化信息,辅以其他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岩性、孢粉等)的综合对比分析,重建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规律,并关注古气候突变事件在本地区的响应;同时与大浪滩地区其他钻孔岩芯记录和长时间尺度典型气候变化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黑ZK-01钻孔沉积样品的古地磁年代测试,建立了黑ZK-01孔的年代标尺,即B/M界限深度为147m,M/G界限深度为694m。2.本研究主要采用湖泊自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指标。从结果来看,δ18O值与δ13C值的整体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都为逐渐偏重。其中δ18O值的指示意义比较明确,指示了湖泊蒸降比的变化。δ13C值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值高低不仅湖泊盐度有关,还与总溶解无机碳(TDIC)与大气CO2的交换程度有关。3.以古地磁年代框架为基础,通过钻孔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结合岩性和孢粉资料,将该孔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分为六个阶段:在4.553-3.596 Ma B.P.期间,大浪滩地区气候为相对温湿,但4 Ma B.P.之后开始有向温暖偏干转变的趋势;在3.596-2.581 Ma B.P.期间,气候逐步偏干,并于第四纪到来之前就开始沉积蒸发岩矿物石膏;在2.581-1.778 Ma B.P.期间,气候温暖偏湿,并从持续沉积的蒸发岩层可以看出,沉积环境逐步趋于稳定,整体上较为温暖,但有小尺度的干旱事件发生;在1.778-1.072 Ma B.P.期间,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强,蒸发岩矿物石盐和石膏都大量沉积,表现为温偏干的沉积环境;在1.072-0.781 Ma B.P.期间,沉积环境持续干旱化,蒸降比变高,温度呈下降趋势,气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冷暖交替,但仍然以干旱化为主;在0.781-0.267 Ma B.P.期间,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强,湖泊萎缩,进入盐湖阶段,总体表现为冷干的气候特征。4.通过将黑ZK-01孔岩芯沉积物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ZK-336孔和梁ZK-02孔的岩芯沉积物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好的可比性,并探讨了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5.通过与洛川黄土-古土壤气候曲线和LR04δ18O标准曲线的对比,识别出的多次氧同位素特征事件,但也有其特殊性,表明盆地气候变化除反映了全球性气候变化外,也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对盆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有其区域性特征。

李浩然[4](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5](2020)在《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应用地球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着重介绍了勘查地球化学在调查、评价、开发和修复四个阶段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调查方法可分为传统化探和非传统化探方法,传统化探方法日趋成熟、规范并得以持续推广应用,非传统化探方法在覆盖区勘查备受重视;评价主要集中在确定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和评价异常方面,除持续应用外,其方法技术仍以对比为主导,但知识驱动技术初露端倪;在开发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地浸法铀矿采选方面;修复主要是针对矿山环境的修复,由此产生了地球化学工程学这一新兴领域。

刘婷[6](2020)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隐伏矿体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甘孜州,属高寒丘状高原地球化学景观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富集区,形成了完整的Li-Be-Nb-Ta成矿系列。甲基卡矿区地表不同成因的第四系覆盖严重,常规的水系沉积物、土壤化探等勘探地球化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圈定找矿靶区,但却难以较精确地指示第四系覆盖物之下的隐伏矿体。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法适用于多种景观条件找矿,故在甲基卡矿区开展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本文调查了甲基卡矿区的自然景观条件以及植物群落特征,查明了主要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在优势植物种—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f.)的分布特征,确定了研究区的有效指示植物和指示元素;在典型矿体剖面开展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矿体的异常元素组合、异常宽度、异常强度等植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甲基卡矿区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研究表明:(1)甲基卡矿区北方雪层杜鹃和其根系土中的成矿元素和主要伴生元素的含量普遍高于背景区,均能产生地球化学异常,杜鹃中的元素异常比根系土明显;(2)北方雪层杜鹃中主成矿元素Li与Be、Rb、Cs、W的相关性较好,适合作为Li矿主要的指示元素;(3)矿区Li、Be、Cs、Ta等与矿有关元素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衬度系数均大于2,除Cs和Sn,其余与矿有关元素的屏障系数均小于1,Li和Ta小于了0.5,北方雪层杜鹃可作为甲基卡矿区寻找隐伏矿床的指示植物;(4)北方雪层杜鹃根茎叶器官中元素含量存在着差异,总体表现为根>茎>叶,杜鹃根茎叶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均能指示隐伏矿床,但茎叶的异常对比度更清晰,指示效果更好,更适合作为采样介质;(5)在典型锂矿床剖面上方发育了良好的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异常对矿体的指示性较好;(6)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能指示埋深约100m的隐伏锂矿的存在,其探测深度达到了100m;(7)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对铌钽矿也有很好的指示,可作为寻找甲基卡矿区铌钽矿的指示植物;(8)甲基卡矿区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与地气和土壤金属活动态有关。

于扬,王登红,高娟琴,刘丽君,王伟,张塞[7](2019)在《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地球化学作为全球热点学科之一,为找矿工作者探索地壳发生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找矿实践工作中,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三稀矿产的生物找矿方法包括地植物学(植被观察)、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植物分析测试)、动物找矿以及微生物找矿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当前国内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研究的特点、概念和内涵,归纳了三稀矿产资源生物找矿常用方法,包括采样、测试和综合分析技术方法,总结了生物找矿方法在稀有金属矿区、稀散金属矿区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结合项目团队最新成果,提出了对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方法及其应用的几点新认识,进一步阐述了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通过川西地区锂铍稀有金属生物找矿方法应用于辅助隐伏矿床勘查,已取得一些成功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找矿方法必将对我国三稀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鲁美[8](2019)在《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应用于覆盖区找矿及异常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矿床的发现越来越依赖于覆盖层下含矿信息在地表的表达,因此覆盖区找矿是国内外矿产勘查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为了迎接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的挑战,人们发展了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目前形成土壤活动态测量、细粒级土壤全量测量、地气测量、地电测量和植物测量等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体系,然而穿透性地球化学异常机理还需要深入探讨。因此本文选取黄土覆盖区申家窑金矿床、干旱半干旱草原覆盖区努和廷铀矿床和紫金山矿集区中三个不同类型的矿床进行矿床矿物学、成矿元素赋存形式和穿透性地球化学研究。地气测量研究表明土壤气体中存在能够反映深部矿化的地球化学信息。地气中元素空间分布模式能够反映深部矿体、含矿岩体和断裂,地气元素组成响应矿石组成。地气测量能够用于黄土覆盖区隐伏金矿床的勘查,经过处理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是合适的地气捕集载体。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上覆运积物遭受中等风化。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统计特征表明运积物中土壤Pb同位素组成受深部矿体影响。矿区和近矿区土壤在Pb同位素组成图解中相对远矿区土壤更靠近矿石Pb同位素组成,深部地质体中Pb同位素组成的高含量特征在矿区土壤中得以继承,说明土壤中穿透性地球化学异常来源于矿体。土壤和地气中的纳米金属微粒广泛存在,二者同为穿透性地球化学异常赋存形式之一。热液矿石中也存在亚显微或者纳米形式金、银。矿石、土壤、地气中分离出的纳米金属微粒形态相似,单个纳米颗粒以球形、椭球形为主,内部具有格子构造,常形成聚集体;纳米微粒成分在不同矿床具有显着差异,纳米微粒中Cu-Au组合能够指示金矿床,Mo-Re能够指示砂岩型铀矿床,纳米微粒成分明显受深部矿化控制。矿石—土壤—地气地质体中纳米微粒组成与结构表现出同源性,认为表生环境中纳米微粒能够反映深部矿化,是成矿及伴生元素在地表的活动态形式。纳米微粒在地质作用中活化与穿越地质体的性质是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能够识别覆盖区深部矿床信息的内在原因。

韩志轩,廖建国,张聿隆,张必敏,王学求[9](2017)在《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综述与展望》文中认为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通过获取覆盖层不同介质中的穿透性信息,以此达到指示隐伏矿体的目的。系统总结了活动态金属离子测量、酶提取测量、金属元素活动态测量、地电化学技术、植物地球化学技术、地气测量等几种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指出今后应该加强元素迁移机理、元素卸载机制及元素卸载后在地表表现出的异常模式等异常形成机理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矿种和景观适用性问题,从经济适用性角度出发,各种勘查技术要向着简化采样、分析流程和提高方法技术的稳定性努力,以便更加高效经济地开展覆盖区找矿工作。

吕程[10](2016)在《高植被覆盖区铜钼矿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特征提取》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位于武夷山成矿带南部,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福安——南靖NE向深断裂、上杭——云霄NW向深断裂均通过本区,并发育了多条NE向、NW向构造带,同时,将乐——华安、泰宁——龙岩两条SN向大断裂带及厦门——南靖EW向大断裂带也直接影响着研究区以致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架,同时地形地貌也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已初步查明区内发现有铜、钼、铁、铅、锌、金等多金属及叶腊石、高岭土、泥煤等多种矿产。该区域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大,植被发育旺盛、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一个植被覆盖的典型区域,局部第四系覆盖较厚,地形起伏较大,传统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艰苦,非常适合运用快速有效且成本低廉的遥感方法在植被覆盖区进行地质找矿。本文结合了遥感、植物学、植物地球化学、岩石学等相关知识,较为系统地勘查了位于平和地区典型铜钼矿区(钟腾、泮池铜钼矿区)和铜、钼、铅、锌等多金属异常区及其外围地区的自然景观、植被群落特征、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和卫星影像特征;通过多光谱影像识别提取了研究区内的线性构造,并据此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线性构造与矿床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统计了铜钼矿区、化探异常区的岩石、上方土壤和植被中的主要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含量特征;在确定了铜钼矿区附近有效指示性植被和指示元素的同时,分析了矿区与矿区外围常见植物的光谱特征,找出了指示性优势植被中的光谱反射率异常;将成矿母质岩石、土壤、植被、植被光谱反射率曲线和航空高光谱影像中所呈现的继承性异常串联起来,建立关系模型,反演出高植被覆盖铜钼矿区的遥感植物地球化学指示性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在高植被覆盖区内金属矿床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内的低温热液型矿床与多光谱遥感影像上解译提取的线性构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基于盒子维数分形理论的统计方法进行线性构造的定量分析可以得知,区内线性构造具有统计自相似性,从统计出的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图结果来看,已发现的热液型矿点大多分布在分维值的高值区域附近,其中两个铜钼矿点的分维值分别是1.43(钟腾铜钼矿区)和1.52(泮池铜钼矿区),大小矾山(明矾矿区)的分维值均为1.37。低值区域或附近未发现矿点分布。同时,在遥感线性构造分维10次趋势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中部呈现的环形高值区域与ETM+影像中的钟腾环形构造位置相吻合,该环形构造是区域内最大的火山机构。综合上述定量分析结果可得知,低温热液型矿床或矿化点常处于断裂构造较发育且空间分布较复杂的区域,这些线性构造空间复杂度高的区域往往是导矿容矿的有利场所。2、从研究区典型常见植被波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区内低温热液型铜钼矿区(矿点)或化探异常区域与矿区外围典型植被波谱分析结果在波形特征、红边特征、叶绿素即水吸收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且表现较为统一。矿区植被叶片或冠层反射率值均低于矿区外围,红边位置发生了位移,存在“蓝移”或“红移”现象,叶绿素及水吸收特征存在差异,同时植被指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借助柚树、芒萁、乌毛蕨、茅草等区内常见典型植被波谱特征分析结果,可以明确矿区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下伏矿体中成矿金属元素迁移的影响,使得金属元素在叶体内富集,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从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矿区与矿区外围植被的波形特征存在差异。从最终分析结果可知,柚树及芒萁的异常更为明显,乌毛蕨次之,茅草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可将柚树和芒萁作为区内具有有效指示性的优势候选植被。3、研究区岩石、土壤以及植被中的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得知,铜钼矿区或化探异常区域的主要成矿元素以及伴生元素的元素含量多数高于矿区外围或背景平均含量,说明矿区上方岩石、土壤和植被中的相关元素具有一定的物质继承性,呈现出明显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4、不同植被或相同植被不同器官中元素的吸收聚集能力有所不同,研究区内大多数常见植被种属的叶部对元素聚集能力强于茎部,如柚树、叶部富集W、Mo、 Co、Bi和Cu元素,芒萁的叶部除了上述元素还包括Zn和Pb,茎部没有发现富集元素,但是柚树的茎部却富集Zn和Pb等。5、根据植被元素含量的衬度系数和屏障系数两个参数,并结合矿区常见植被波谱分析的结果,确定了研究区的有效指示性植被和指示元素。通过统计最终确定选择芒萁、柚树作为本次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统计的参考植被,即区域有效指示性植被,指示性元素有Pb、Mo、Co、Bi。6、以泮池铜钼矿区附近为例,将植被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野外光谱反射率异常特征和高光谱影像数据结合起来,建立植被光谱吸收深度与指示性元素含量的多元回归关系,构建回归方程,定量反演指示性元素在研究区泮池铜钼矿区附近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多光谱影像对于区内热液型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证明基于遥感植被波谱异常提取植被覆盖区铜钼矿床矿化信息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区内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找矿应用效果。

二、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XRF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高光谱在矿床快速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pXRF和高光谱技术融合在矿床快速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西藏廷有铜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质概况
        2.1.3 矿区地质特征
    2.2 威宁稀土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2 矿床地质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1 西藏廷有铜矿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pXRF测试分析
        3.1.3 样品室内实验室测试
        3.1.4 样品数据处理
    3.2 威宁沉积型稀土样品采集、测试及数据处理
        3.2.1 样品采集
        3.2.2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室内实验室测定
        3.2.3 沉积型稀土La元素含量的高光谱建模无损检测
        3.2.4 XRF光谱与高光谱(Vis-NIR)数据融合综合建模
        3.2.5 高光谱蚀变矿物识别及含量计算方法
    3.3 小结
第4章 pXRF对西藏廷有铜矿快速评价研究
    4.1 元素地球化学统计特征
        4.1.1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统计特征
        4.1.2 pXRF测试分析与实验室化学分析元素结果对比与分析
    4.2 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元素分布图
        4.2.2 化探剖面对比
    4.3 土壤地球综合化学异常特征对比
    4.4 异常查证
    4.5 小结
第5章 pXRF与便携式高光谱仪对威宁沉积型稀土矿的快速评价研究
    5.1 元素统计特征
    5.2 稀土高光谱模型建立与验证
        5.2.1 样本集的划分
        5.2.2 不同元素含量的光谱数据分析
        5.2.3 光谱特征与分析
        5.2.4 稀土La含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3 基于光谱数据融合的稀土含量快速评价分析
        5.3.1 Y元素特征
        5.3.2 XRF光谱特征
        5.3.3 pXRF与Vis-NIR光谱特征数据融合方法
        5.3.4 数据融合特征
        5.3.5 数据融合建模
    5.4 基于地面高光谱的蚀变矿物研究与找矿分析
        5.4.1 数据处理与矿物识别
        5.4.2 矿区蚀变信息识别结果
        5.4.3 矿区蚀变矿物组合特征与找矿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体系构建与验证
    6.1 pXRF矿床快速评价方法分析
        6.1.1 pXRF对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1.2 pXRF对沉积型稀土大比例尺剖面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2 便携式高光谱仪矿床快速评价研究分析
    6.3 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6.4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和技术融合
        6.4.1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6.4.2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构建与技术融合
    6.5 基于pXRF与高光谱矿床快速评价体系的验证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Matlab编程相关代码

(3)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进展
        1.3.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在湖泊沉积古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大浪滩地区基本概况与钻孔位置
        2.2.1 大浪滩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2.2 黑ZK-01钻孔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 大浪滩地区黑ZK-01钻孔年代框架的建立及沉积序列划分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钻孔岩性地层及沉积序列的划分
第四章 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分析
    4.1 碳氧同位素分析原理
    4.2 实验测试方法
    4.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4.3.1 碳同位素
        4.3.2 氧同位素
    4.4 实验结果
第五章 大浪滩地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5.1 大浪滩地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5.2 与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其他钻孔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
    5.3 与长时间尺度典型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
    5.4 上新世以来大浪滩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
致谢

(4)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应用地球化学概况
    1.1 发展历程
        1.1.1 起源阶段
        1.1.2 初创阶段
        1.1.3 确立阶段
        1.1.4 发展阶段
    1.2 研究内容
2 勘查地球化学
    2.1 调查
        2.1.1 传统化探方法
        (1)系统总结。
        (2)持续发展。
        2.1.2 非传统化探方法
        (1)地气测量。
        (2)地电化学测量。
        (3)其他非传统化探方法。
    2.2 评价
        2.2.1 元素组合
        2.2.2 异常圈定
        (1)单元素异常圈定。
        (2)综合异常圈定。
        2.2.3 异常评价
        (1)单元素异常评价。
        (2)综合异常评价。
        (3)找矿预测区评价。
    2.3 开发
    2.4 修复
3 总结与展望

(6)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隐伏矿体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原理
        1.2.2 指示元素和指示植物的选择
        1.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研究
        1.2.4 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找矿效果评价
        1.2.5 植物地球化学测量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1.2.6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主要进展
2、研究区自然景观特征与地质概况
    2.1 自然景观特征
    2.2 矿区地质概况
    2.3 矿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3、北方雪层杜鹃植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1 北方雪层杜鹃及样品的采集
        3.1.2 样品的处理及测试
    3.2 杜鹃的植物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3.2.1 矿区内外杜鹃中元素含量特征
        3.2.2 有效指示元素的选择
        3.2.3 指示植物的判定指标
        3.2.4 不同器官中元素分布特征
    3.3 小结
4、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对隐伏矿体的指示
    4.1 矿床地质及样品的采集
        4.1.1 X03 号超大型锂矿体
        4.1.2 烧炭沟锂矿体
        4.1.3 54号铌钽矿
        4.1.4 样品的处理与测试
    4.2 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特征及找矿有效性分析
        4.2.1 锂矿床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2.2 铌钽矿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3 植物地球化学的找矿效果与意义
        4.3.1 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能指示一定埋藏深度的隐伏矿体
        4.3.2 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位置及宽度能指示隐伏矿体的位置
        4.3.3 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元素对不同类型矿床的指示
    4.4 小结
5、植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影响因素探讨
    5.1 北方雪层杜鹃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探讨
    5.2 影响植物地球化学找矿效果的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研究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多层次
    1.2 研究手段多类型
    1.3 分析测试多样化
2 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的概念和内涵
3 国内三稀矿产资源生物找矿研究进展
4 国内三稀矿产资源生物找矿技术方法
    4.1 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2 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测试方法
    4.3 指示矿化的特征性植物
    4.4 动物协助找矿
5 三稀矿产生物找矿应用问题探讨
6 结论

(8)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应用于覆盖区找矿及异常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论文工作总结
    1.5 创新点
2 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2.1 土壤活动态及细粒级全量测量技术
    2.2 地气测量技术
    2.3 地电测量技术
    2.4 植物测量技术
    2.5 地球化学异常迁移模型
        2.5.1 离子扩散迁移
        2.5.2 地下水迁移
        2.5.3 电化学迁移
        2.5.4 地气流迁移
        2.5.5 湿润条件下的“还原囱”迁移模型
        2.5.6 多营力接力迁移模型
        2.5.7 综合模型
3 申家窑金矿床地气测量研究
    3.1 矿床学研究
        3.1.1 矿石化学组成
        3.1.2 矿物组成与成矿元素赋存形式
    3.2 采样及测试
        3.2.1 采样
        3.2.2 化学分析
        3.2.3 TEM测试分析
    3.3 地气中元素组成与空间分布
        3.3.1 泡塑样品
        3.3.2 5%王水样品
    3.4 纳米微粒特征
    3.5 讨论与结论
        3.5.1 讨论
        3.5.2 本章结论
4 紫金山矿集区矿床学与穿透性地球化学研究
    4.1 矿区地质背景
        4.1.1 大地构造背景
        4.1.2 岩浆岩演化
    4.2 矿床学研究
        4.2.1 紫金山铜金矿床
        4.2.2 悦洋银多金属矿床
    4.3 流体包裹体研究
    4.4 穿透性地球化学研究
        4.4.1 罗卜岭测区地气测量研究
        4.4.2 纳米微粒同源性特征研究
    4.5 讨论与小结
5 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同位素识别异常源
    5.1 矿床地质特征
    5.2 采样及测试
        5.2.1 采样
        5.2.2 测试分析
    5.3 土壤主、微量元素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与CIA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4 同位素异常源识别
        5.4.1 同位素分布特征
        5.4.2 铅同位素组成图解
        5.4.3 数学统计规律
    5.5 纳米微粒特征
    5.6 讨论与小结
6 穿透性地球化学异常机理探讨
    6.1 纳米金属微粒与成矿
    6.2 表生环境中纳米微粒
    6.3 穿透性地球化学机理
    6.4 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化学偏提取技术的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2.1 MMI (Mobile Metal Ions) 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2.2 酶提取技术
    2.3 MOMEO金属活动态测量
3 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
4 地电化学方法
5 植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6 元素迁移模型
7 矿种讨论
8 总结和展望

(10)高植被覆盖区铜钼矿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特征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光谱遥感地质解译研究现状
        1.2.2 高光谱遥感找矿应用研究现状
        1.2.3 遥感植被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3 构造
        2.1.4 矿产概况
    §2.2 钟腾铜钼矿区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矿床特征及蚀变类型
    §2.3 泮池铜钼矿区
        2.3.1 地层
        2.3.2 岩浆岩
        2.3.3 构造
        2.3.4 围岩蚀变及矿化围岩
    §2.4 鸡笼山Pb、Zn、Mo异常区
        2.4.1 岩浆岩
        2.4.2 矿化特征
    §2.5 大芹山W、Mo、Sn异常区
        2.5.1 地层
        2.5.2 构造
        2.5.3 岩浆岩
    §2.6 自然景观与植被群落
        2.6.1 研究区地理地貌
        2.6.2 土壤类型
        2.6.3 植被群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1 遥感影像获取及预处理
        3.1.1 多光谱数据源及预处理
        3.1.2 高光谱数据源及预处理
    §3.2 研究区野外典型地物波谱采集及处理
        3.2.1 典型地物波谱采集及分析
        3.2.2 光谱数据库
    §3.3 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及分析
        3.3.1 岩石、土壤及植被样品采集
        3.3.2 样品处理及元素含量测试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感数据及野外植被波谱特征分析
    §4.1 多光谱数据构造解译及定量分析
        4.1.1 三维遥感影像构造解译
        4.1.2 解译标志
        4.1.3 线性构造分形特征
    §4.2 野外采集典型植被波谱特征
        4.2.1 柚树波谱特征
        4.2.2 芒萁波谱特征
        4.2.3 乌毛蕨波谱特征
        4.2.4 茅草波谱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采集样本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5.3 植被群落地球化学特征
        5.3.1 植被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5.3.2 不同器官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遥感植被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提取
    §6.1 找矿有效指示性植被及元素选择
        6.1.1 判别原则
        6.1.2 有效指示性植被及元素
    §6.2 高光谱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统计模型
        6.2.1 实验测试样本选择
        6.2.2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6.2.3 成矿元素含量空间分布定量反演
        6.2.4 高光谱遥感植物地球化学异常
    §6.3 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提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便携式XRF与高光谱的矿床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曹发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黑龙江省七号林场-二十四站一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D]. 周小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3]柴达木盆地大浪滩地区上新世以来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古环境研究[D]. 苗青.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4]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5]2011~2020中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龚庆杰,夏学齐,刘宁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5)
  • [6]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隐伏矿体植物地球化学找矿试验研究[D]. 刘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综述[J]. 于扬,王登红,高娟琴,刘丽君,王伟,张塞. 地质学报, 2019(06)
  • [8]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应用于覆盖区找矿及异常机理[D]. 鲁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综述与展望[J]. 韩志轩,廖建国,张聿隆,张必敏,王学求.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8)
  • [10]高植被覆盖区铜钼矿遥感植被地球化学特征提取[D]. 吕程.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植物地球化学勘查在找矿中的应用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