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癌症疼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

一种治疗癌症疼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

一、治疗癌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论文文献综述)

周蕾[1](2020)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的分析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gFang Data、VIP和CBM,收集2019年5月前所有公开发表的比较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中重度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交叉核对,通过RevMan5.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5个RCT纳入研究,1353例患者参与其中。Meta分析结果显示:吗啡控释组与芬太尼透皮贴剂组有效率相似【OR=0.90;95%CI(0.65,1.26);P=0.55】。芬太尼组较吗啡组恶心呕吐【OR=0.42;95%CI(0.32,0.56);P<0.00001】、便秘【OR=0.23;95%CI(0.18,0.31);P<0.00001】、嗜睡【R=0.56;95%CI(0.39,0.81);P=0.002】、眩晕【R=0.48;95%Cl(0.33,0.69);P<0.0001】的发生率低,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皮肤瘙痒发生情况芬太尼组明显高于吗啡组【OR=3.51;95%CI(1.97,6.23);P<0.0001】。结论目前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表明芬太尼透皮贴剂在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的改善疼痛。并且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眩晕、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皮肤瘙痒在芬太尼组出现的频率更高,但更换贴敷部位可明显改善,因此,芬太尼透皮贴剂在中重度癌痛患者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夏中颖[2](2020)在《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胃癌患者癌性疼痛爆发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爆发痛发作频次高,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该研究纳入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晚期胃癌的癌性疼痛患者,以肿瘤临床分期、爆发痛发作频次、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分层因素,以是否接受针灸治疗非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的止痛药物为基础的规范止痛治疗。爆发痛发作时,针灸组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观察针灸治疗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药物组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止痛药物止痛,观察使用止痛药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予以止痛治疗后,观察并统计24h内止痛药副作用发生情况,24h内的下次疼痛发作时间。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以NR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疼痛缓解率及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疼痛副作用发生情况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入组治疗后24h内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等评价安全性。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治疗前,针灸组和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可比。治疗后1min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20例,部分缓解的7例,无效2例;止痛药组治疗后1min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h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16例,部分缓解的共12例,无效的1例;止痛药组2h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不同止痛药使用剂量的患者中,针灸均有更快的止痛效果,药物起效平均需要30min,针灸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药物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副反应针灸组比药物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缓解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等级,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在爆发痛发作时对于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可以用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安全性更强;对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用药情况的患者,针灸均具有缓解癌性爆发痛的作用,且安全性好;对于临床分期晚、疼痛程度重、止痛药剂量大的患者,针灸虽然也能止痛,但是相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止痛效果差。

边双林[3](2019)在《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梳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结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评价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为癌痛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建库至2018年8月的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常用穴位、穴位分布、穴位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使用R 3.5.1软件对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1穴位分析:现代期刊中针灸治疗癌痛共使用了106个穴位,前五位分别是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中脘,多为下肢和背部腧穴,以膀胱经背俞穴和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的五输穴为主,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有足三里与合谷、中脘与足三里、足三里与阿是穴,注重扶助正气,通络止痛,调畅病变相应经脉的气血,穴位聚类以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为主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癌症类型添加配穴。2疗效分析:(1)有效率: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有效率高于三阶梯止痛药【RR=1.16,95%CI(1.13,1.20)】,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疗效最佳;(2)疼痛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疼痛评分低于三阶梯止痛药【MD=-0.95,95%CI(-1.14,-0.77)】,其中“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疼痛改善效果最佳;(3)生活质量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三阶梯止痛药【MD=6.98,95%CI(5.07,8.89)】,其中“电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最佳;(4)镇痛起效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起效时间早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99,95%CI(-2.38,-1.61)】;(5)镇痛持续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三阶梯止痛药【SMD=2.17,95%CI(1.58,2.77)】;(6)爆发痛次数: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爆发痛次数少于三阶梯止痛药【MD=-1.17,95%CI(-1.64,-0.69)】;(7)吗啡用量: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吗啡用量少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50,95%CI(-1.97,-1.03)】;(8)不良反应: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不良反应少于三阶梯止痛药【RR=0.41,95%CI(0.32,0.53)】,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不良反应最少。结论1在总结现代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癌痛用穴规律的基础上,归纳针灸治疗癌痛新处方,为现代临床提供相应参考。癌痛:阿是穴、足三里、中脘、合谷、内关、三阴交,肺癌配穴:肺俞、膻中、孔最、太渊;乳腺癌配穴:膈俞、乳根、支沟、大陵、列缺;胃癌配穴:胃俞、梁丘、冲阳、公孙;肝癌配穴:肝俞、阳陵泉、胆俞;胰腺癌配穴:胰俞、支沟;骨癌配穴:悬钟、肾俞、水泉、太溪。2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疗效确切,尤其是联合三阶梯止痛药使用时,镇痛起效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有效率更高,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更好,吗啡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均更少。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值得在癌痛的临床治疗中普及推广,造福广大癌症患者。图55幅;表28个;参219篇。

杨杰,杜建龙[4](2018)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50例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癌痛患者50例,均经病理组织(细胞)学或临床检查证实,其中男28例,女22例,芬太尼透皮贴剂每帖含芬太尼2.5 mg,芬太尼释放速率为2.5μg/h,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剂量逐渐递增的办法(或称滴定法),初始由小剂量(1帖)开始,每三日更换贴剂一次,调整剂量达到24 h无疼痛或基本不痛。贴剂应用至少4周以上,对少数用药时间长的可以连续观察。结果治疗后,芬太尼透皮贴剂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VAS评分:治疗前(8.3±1.3)分,治疗后7天为(6.1±1.2)分,治疗后14天为(4.2±1.1)分,治疗4周后为(2.5±0.6)分。用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显示:完全缓解2例,占4.0%;部分缓解32例,占64.0%;轻度缓解13例,占26.0%;无缓解3例,占6.0%。50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兴趣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而且也显着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值得推广和应用。

陈学彰[5](2017)在《癌理通膏外敷治疗中重度骨癌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癌理通膏外敷治疗中重度骨癌痛的临床研究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用随机数字表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确定编号,进而根据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奥施康定联合癌理通膏外敷,对照组为奥施康定单药,观察两组的疼痛评分变化、疼痛缓解率、奥施康定维持量、爆发痛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β-内啡肽(β-EP)的表达,评估癌理通膏对骨性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探索其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肉瘤或骨转移瘤的中重度骨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治疗组中度疼痛患者有15例,重度疼痛30例;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有19例,重度疼痛26例。治疗组患者在口服奥施康定基础上,同时于疼痛处外敷癌理通膏,同单纯口服奥施康定组进行对照。通过对疼痛评分变化、疼痛缓解率、奥施康定维持量、爆发痛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NGF、TNF-α、ET-1、β-EP的表达水平等指标进行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癌理通膏外敷对中重度骨癌痛患者疼痛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镇痛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线情况:对90例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种分布等进行基线分析,治疗组男、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7%和53.3%,对照组男、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2.2%和57.8%,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间患者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年龄分布为(57.64±13.62)岁,对照组为(59.16±12.69)岁,t检验结果提示两组间患者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患者中,37.7%为骨肉瘤患者,63.3%为骨转移瘤患者,经卡方检验,两组病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中度疼痛患者有15例,重度疼痛30例;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有19例,重度疼痛2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中度和重度癌痛患者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分析2.1中度癌痛患者2.1.1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组的NRS评分为(4.93±0.80),对照组NRS评分为(4.79±0.7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0天后,治疗组NRS评分为(1.80±0.94),对照组NRS评分为(1.74±0.96),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1.2疼痛缓解率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完全缓解的患者有2例,明显缓解的有10例,轻度缓解的有3例,有效缓解率为80%;对照组完全缓解的患者有3例,明显缓解的有15例,轻度缓解的有1例,有效缓解率为94.7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奥施康定用量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奥施康定起始剂量均为10mg/次,每12h口服1次。治疗结束后,奥施康定单次剂量治疗组为(12.67±5.94)mg,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奥施康定单次剂量为(21.58±8.34)mg,较治疗前用量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天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奥施康定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爆发痛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爆发痛次数为(0.40±0.51)次,对照组为(0.63±0.49)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出现爆发痛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1.5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前治疗组患者KPS评分为(67.33±17.51),对照组为(65.26±18.67);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为(70.00±15.58),对照组为(67.89±15.12)。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2.1.6疼痛相关标志物水平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NGF的浓度治疗组为(35.34±74.79)pg/mL,对照组为(21.89±66.64)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NG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NGF的浓度治疗组为(25.39±58.55)pg/mL,对照组为(34.84±66.82)pg/mL,发现治疗组NG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TNF-α的浓度治疗组为(9.67±8.35)ng/mL,对照组为(10.48±5.33)n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TNF-α的浓度治疗组为(3.83±2.28)ng/mL,对照组为(24.90±18.84)ng/mL,发现治疗组TNF-α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ET-1的浓度治疗组为(1.68±2.45)pg/mL,对照组为(6.29±11.84)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ET-1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ET-1的浓度治疗组为(0.81±0.98)pg/mL,对照组为(17.01±22.54)pg/mL,发现治疗组ET-1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β-EP的浓度治疗组为(43.20±106.76)pg/mL,对照组为(67.00±93.51)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β-E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β-EP的浓度治疗组为(30.84±54.44)pg/mL,对照组为(64.92±78.86)pg/mL,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重度癌痛患者2.2.1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组的NRS评分为(8.07±0.98),对照组NRS评分为(8.12±0.9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0天后,治疗组NRS评分为(3.10±2.26),对照组NRS评分为(4.85±2.13),两组N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疼痛缓解率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完全缓解的患者有1例,明显缓解的有24例,轻度缓解的有1例,无缓解的有4例,有效缓解率为83.33%;对照组没有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明显缓解的患者有13例,轻度缓解的有7例,无缓解的有6例,有效缓解率为5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3奥施康定用量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奥施康定起始剂量均为20mg/次,每12h口服1次。治疗结束后,奥施康定单次剂量治疗组为(26.67±8.44)mg,对照组奥施康定单次剂量为(33.46±7.97)mg,两组均较治疗前用量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天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奥施康定剂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爆发痛情况治疗组在观察期间出现爆发痛次数为(0.90±1.03)次,对照组为(1.81±0.85)次,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出现爆发痛的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爆发痛的次数较对照组少。2.2.5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前治疗组患者KPS评分为(40.00±14.86),对照组为(37.31±13.1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为(52.67±13.11),对照组为(44.23±14.19),两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提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的KP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6疼痛相关标志物水平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NGF的浓度治疗组为(18.24±42.25)pg/mL,对照组为(32.38±85.60)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NGF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NGF的浓度治疗组为(8.92±18.62)pg/mL,对照组为(54.43±109.95)pg/mL,发现治疗组NG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TNF-α的浓度治疗组为(24.74±66.72)ng/mL,对照组为(10.23±7.99)n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TNF-α的浓度治疗组为(14.02±37.66)ng/mL,对照组为(19.58±15.94)ng/mL,发现治疗组TNF-α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ET-1的浓度治疗组为(8.53±12.49)pg/mL,对照组为(4.95±11.16)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ET-1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ET-1的浓度治疗组为(4.29±7.33)pg/mL,对照组为(12.63±18.61)pg/mL,发现治疗组ET-1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检测到患者血清β-EP的浓度治疗组为(128.47±168.21)pg/mL,对照组为(91.90±149.58)pg/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β-EP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10天治疗后检测到患者血清β-EP的浓度治疗组为(137.07±168.12)pg/mL,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为(81.14±121.60)pg/mL,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变现为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便秘、头痛,其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皮肤瘙痒,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提示癌理通膏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中度癌痛患者,在奥施康定治疗基础上,加用癌理通膏外敷可减少止痛药的使用量,但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次数、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重度癌痛患者,在奥施康定治疗基础上,加用癌理通膏外敷可进一步缓解疼痛、提高疼痛缓解率,并且可以减少止痛药的使用量、控制爆发痛的发作次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癌理通在重度癌痛患者中更能体现优势,可以在以后的临床中更好地运用。3.中、重度癌痛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的情况下,治疗组治疗后的NGF、TNF-α、ET-1、β-EP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相反,另外原始数据中NGF、TNF-α、β-EP的浓度差异较大,导致统计学的标准差较大,这个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以及不同原发病种之间的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有关。本研究证实癌理通在临床上有明确的疗效,并且对于NGF、TNF-α、ET-1、β-EP等疼痛因子有相应的影响。但尚不能明确NGF、TNF-α、ET-1、β-EP浓度与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癌痛控制间的关系。4.癌理通膏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5.临床上癌理通膏疗效好,但尚未能明确癌痛因子与癌痛控制的关系。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动物实验,进而证实癌理通膏疗效及探讨其镇痛机制。第二部分癌理通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实验研究目的:在BALB/c裸鼠大腿外侧近臀部处皮下接种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癌痛动物模型,进行癌理通膏外敷给药,从而观察癌理通膏是否具有治疗癌症及止痛作用,并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β-内啡肽(β-EP)的表达,探索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在20只BALB/c裸鼠大腿外侧近臀部处皮下接种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成功建立癌痛动物模型后筛选肿瘤大小较为均一的荷瘤裸鼠16只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模型对照组、癌理通组,每组8只。分组当天癌理通组裸鼠按61 g/kg体重敷贴癌理通膏,6 h/天,连续10天;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外涂。给药d1、3、5、7、10进行自发痛评分,每周测量瘤径两次,试验结束时称量瘤重,取脊髓进行神经生长因子(N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β-内啡肽(β-EP)的Q-PCR检测。结果:1.体重变化:观察期间两组小鼠体重在各观察点与实验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观察点两组间的小鼠体重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自发痛评分:造模后两组小鼠的自发痛评分均随观察时间延长而上升,其中d3、d10癌理通组的自发痛评分值较模型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体积及肿瘤增殖率:分组时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实验开始后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及相对肿瘤体积均随时间进展而增长,其中d3、7、10癌理通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及相对肿瘤体积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时,癌理通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为39.7%。4.肿瘤重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癌理通组肿瘤重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理通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53.9%。5.NGF、TNF-α、ET-1、β-EP的表达:用Q-PCR法检测小鼠脊髓NGF、TNF-α、ET-1、β-EP的表达,两组实验后的NGF、TNF-α、ET-1、β-EP表达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Walker 256大鼠乳腺癌皮肤癌痛模型;2.癌理通膏对Walker/LLC-WRC 256荷瘤裸鼠因肿瘤引起的自发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癌理通膏对Walker/LLC-WRC 256荷瘤裸鼠的肿瘤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尚不能明确NGF、TNF-α、ET-1、β-EP浓度与Walker/LLC-WRC 256荷瘤裸鼠因肿瘤引起的自发痛间的关系。

蒋程,韩冰,吕健刚,夏仲尼,李功华[6](2015)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医院麻醉药品监控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对我院麻醉药品的用量进行监控,探讨医院麻醉药品监控的新模式。方法提取我院2013年全年和2014年上半年共6个季度14种麻醉药品的用量数据,建立PCA模型。通过构建主成分得分图,结合主成分载荷图,对麻醉药品的用量进行整体评价,筛选变化较显着的品种。当某一季度的统计值异常时,构建变量贡献图分析原因。结果我院急诊麻醉药品的用量较稳定,住院麻醉药品的用量变化较大,其中羟考酮缓释片40 mg的用量增加和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的用量减少最为显着。结论本研究证明了PCA算法在麻醉药品监控中的有效性,为医院麻醉药品监控提供新的方法。

慎晓明,练炼,袁苏徐[7](2013)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85例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8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治疗的疗效,评估镇痛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85例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患者镇痛总缓解率为98.8%(84/85),镇痛效果好,患者生活质量显着提高。不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安全有效,能够显着提高生活质量,可作为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之一。

华芳[8](2013)在《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的护理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51例中晚期癌痛患者进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并进行相关护理,观察比较治疗及护理前后的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率100%,重度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率92.72%;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用药后较用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1.26%、9.93%、7.28%、4.64%、1.99%,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获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使用以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加强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动态评估患者疼痛,密切观察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陈小燕,洪若熙,罗健[9](2012)在《癌症疼痛的诊治》文中研究表明疼痛医学与神经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由这些学科的疼痛分支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十几年来,在影像学、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疼痛医学发展迅速且成绩斐然。神经阻滞、注射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是疼痛医生最常使用的治疗技术。与内科的全身药物治疗或外科的手术治疗相比,神经阻滞和注射治疗是一种局部给药疗法,有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阻滞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为了一定的治疗目的而使用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物进行的神经阻滞,可较长时间甚至永久性地(不可逆性的)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这种神经毁损性阻滞也被称为神经破坏性阻滞。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如射频治疗等,也多为神经破坏性阻滞。一般性神经阻滞主要治疗良性疼痛性疾病,而神经破坏性阻滞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疼痛、三叉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恶性疼痛。本刊约请部分多年从事疼痛医学研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就一些疼痛门诊常见病的现代治疗理念、新技术进行了介绍,既介绍了当前最新的诊疗技术,也就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可供疼痛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卢伟[10](2012)在《癌痛平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对癌痛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阐明癌痛的病因病机、病理性质及治疗大法,为癌痛平胶囊的研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通过对癌痛平胶囊的临床观察及疼痛机制的实验研究,探讨中医治疗癌痛的优势。方法:1、理论研究:检索历代文献,通过整理分析,阐述中医学、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和导师临床经验,对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癌痛平胶囊治疗组和单用阿片类药物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肿瘤客观疗效、疾病进展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强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及副反应。3、实验研究:观察癌痛平胶囊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NO、β-EP的影响及对H22移植瘤小鼠的体重、瘤重、肿瘤细胞凋亡、肿瘤VEGF的测定及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探讨癌痛平胶囊治疗癌痛的机制。结果:1、理论研究:癌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七情内伤、正气亏虚、痰浊为患、瘀血内停、癌毒流串,病因病机的关键是癌毒弥散,阻滞气血经络,病理因素有寒、痰、瘀、毒,其中以癌毒为关键因素,病理性质总属于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病变部位不定,牵涉脏腑以肺、肝、肾三脏为主,癌痛早期主要以肺、肝为主,晚期涉及于肾。治疗癌痛的方法是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2、临床研究:在原发肿瘤病灶的控制上,治疗组的稳定率为82.5%,而对照组为50%,治疗组的稳定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别具有显着性(P<0.01),显示了癌痛平胶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具有抗肿瘤作用。治疗组的TTP为55.80±21.38天,对照组为45.38±23.07天,治疗组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同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控制癌痛时,联合癌痛平胶囊治疗的疼痛患者的强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单独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患者的使用量,相关的副反应也出现的较少,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较高。通过相应的癌痛治疗后,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提高的更为明显,有显着差异(P<0.01)。同时,患者在口服弱阿片类止痛药物时,出现便秘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而在治疗组的发生率很低,两者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3、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癌痛平胶囊能明显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N0的含量;明显提高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β-内啡肽的含量;癌痛平胶囊18g/kg和36g/kg剂量能够显着的抑制荷瘤小鼠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1.3%和55.3%,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癌痛平18g/kg和36g/kg能够明显诱导H22肝癌细胞的凋亡,且36g/kg癌痛平能够显着抑制VEGF的表达,降低肿瘤的血管生成。并且36g/kg癌痛平显着降低CXCR4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结论:癌痛平胶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复方新制剂,与对照相比,治疗组在控制癌痛的同时,还能够稳定瘤体;延长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和强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减少患者的强阿片类类药物使用量及其副反应,这些均可使晚期癌痛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期。癌痛平胶囊的中枢镇痛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系统的神经递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产生;癌痛平胶囊抗肿瘤机制是多途径、多靶点的,癌痛平胶囊临床良好的的疼痛控制与癌痛平的抗肿瘤机制有关。

二、治疗癌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癌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论文提纲范文)

(1)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癌症患儿神经疼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一、癌性疼痛评估
        二、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三、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四、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局限性
        五、癌性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六、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三、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四、针灸止痛机制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
        (二) 结果
        (三) 结论
        (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来源
        1.1.2 检索策略
        1.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4 数据的规范化
        1.1.5 研究方法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2.1 文献检索结果
        1.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1.3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规律分析
        1.3.1 常用穴位分析
        1.3.2 穴位归经分析
        1.3.3 穴位分布分析
        1.3.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1.3.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1.4 针灸治疗癌痛的疗效评价
        1.4.1 针灸治疗癌痛有效率meta分析
        1.4.2 不同针灸疗法镇痛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1.4.3 针灸治疗癌痛疼痛评分meta分析
        1.4.4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5 针灸治疗癌痛生活质量评分meta分析
        1.4.6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7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起效时间meta分析
        1.4.8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持续时间meta分析
        1.4.9 针灸治疗癌痛爆发痛次数meta分析
        1.4.10 针灸治疗癌痛吗啡用量meta分析
        1.4.11 针灸治疗癌痛不良反应meta分析
        1.4.12 不同针灸疗法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
    1.5 分析讨论
        1.5.1 纳入文献的质量分析
        1.5.2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分析
        1.5.3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分析
        1.5.4 针灸治疗不同类型癌痛的疗效分析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综述一 《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研究
        2.1 文献来源
        2.1.1 文献检索与纳入
        2.1.2 文献摘录
        2.2 选穴规律总结
        2.2.1 常用穴位分析
        2.2.2 穴位分布分析
        2.2.3 穴位归经分析
        2.2.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2.2.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癌痛现状
        2.3 癌痛的西医治疗
        2.3.1 癌痛产生的原因
        2.3.2 癌痛的西医内治法
        2.3.3 癌痛的西医外治法
        2.4 癌痛的中医治疗
        2.4.1 中医对癌症和癌痛的认识
        2.4.2 癌痛的中医内治法
        2.4.3 癌痛的中医外治法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50例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情况评价[5]
        1.3.2 生活质量评价
        1.3.3 用药安全性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2.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2.3 用药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5)癌理通膏外敷治疗中重度骨癌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骨性癌痛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中医对骨性癌痛的认识
        1.1.2 骨性癌痛的病因病机
        1.1.3 骨性癌痛的辨证论治
        1.1.4 骨性癌痛的中医治疗
    1.2 骨性癌痛的西医研究概况
        1.2.1 骨性癌痛的发病机制
        1.2.2 骨性癌痛的西医治疗
    1.3 骨性癌痛的实验研究
        1.3.1 骨性癌痛模型的建立
        1.3.2 骨性癌痛动物模型的检测指标
        1.3.3 有关骨癌痛的实验研究
        1.3.4 骨癌痛的实验性治疗
        1.3.5 骨癌痛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基线情况
        2.4.2 疼痛控制情况
        2.4.3 生活质量评价
        2.4.4 疼痛相关标志物水平
        2.4.5 不良反应
    2.5 结果讨论
        2.5.1 一般情况分析
        2.5.2 疗效分析
        2.5.3 不良反应
        2.5.4 中药贴敷治疗骨性癌痛
        2.5.5 骨性癌痛与细胞因子
    2.6 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药物
        3.1.4 实验动物
        3.1.5 肿瘤细胞
        3.1.6 剂量设计与分组
        3.1.7 实验方法
        3.1.8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情况
        3.3.2 体重变化
        3.3.3 自发痛评分
        3.3.4 肿瘤体积及肿瘤增殖率
        3.3.5 肿瘤重量
        3.3.6 NGF、TNF-α、ET-1、β-EP的表达
    3.4 结果讨论
        3.4.1 癌理通膏的组方及方义
        3.4.2 癌痛的发生机制
        3.4.3 癌痛模型
        3.4.4 有关癌痛的实验研究
        3.4.5 有关中医外治癌痛的实验研究
        3.4.6 NGF、TNF-α、ET-1、β-EP与癌痛
    3.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医院麻醉药品监控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 3 分析主成分得分变化的主要原因由图2 可知, 不同季度主成分1得分整体呈增加趋势。主成分载荷反映主成分与原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主成分1的载荷为横坐标, 主成分2的载荷为纵坐标, 构建主成分载荷图, 分析主成分得分变化的主要原因。住院麻醉药品用量的主成分载荷图见图3。可见, 羟考酮缓释片40 mg在主成分1上的载荷为正且绝对值较大, 表明其与主成分1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在主成分1上的载荷为负且绝对值较大, 表明其与主成分1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因此, 羟考酮缓释片40 mg的用量增加和芬太尼透皮贴剂8.4 mg的用量减少是导致不同季度主成分得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2.4分析2013年第3季度主成分得分异常的原因由图2可知, 2013年第3季度麻醉药品的用量的主成分得分存在异常。通过构建2013年第3季度住院麻醉药品用量的得分贡献图 (图4) 来分析原因。可见, 羟考酮缓释片10 mg的变量贡献值绝对值最大, 表明羟考酮缓释片10 mg的用量异常是导致该季度得分异常的主要原因;变量贡献值为负, 表明该季度羟考酮缓释片10 mg的用量偏低。
3 讨论

(7)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85例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疼痛类型
    1.3 疼痛分级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项目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镇痛疗效
    2.2 疼痛评分与生活质量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9)癌症疼痛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
2 癌痛的评估
3 短效阿片药物快速滴定
4 爆发痛
5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6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
7 难治性疼痛
    7.1 神经病理性疼痛
    7.2 终末期患者的难治性疼痛
    7.3 内脏痛
8 阿片类药物在肝、肾功能不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8.1 肝功能不全患者
    8.2 肾功能不全患者
    8.3 透析患者
9 老年癌痛患者的药物止痛治疗
10 癌痛的多学科治疗
11 癌痛机制、新药的研究
    11.1 癌痛机制的研究
        11.1.1 OPRM1多态性
        11.1.2 细胞因子、分子和蛋白
        11.1.3 胶质细胞
    11.2 部分新药研究

(10)癌痛平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2 癌性疼痛的中医治疗现状
    3 病因病机探讨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1 癌性疼痛的病因
    2 癌性疼痛产生的机制
    3 疼痛评估
    4 疼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一、癌痛平胶囊中枢镇痛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1、癌痛平胶囊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NO的影响
        2、癌痛平胶囊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β-EP的影响
    二、癌痛平胶囊抗肿瘤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1、癌痛平对H22肝癌小鼠的抑制作用
        2、癌痛平胶囊对H22小鼠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3、癌痛平对荷瘤小鼠诱导血管生成的影响
        4、癌痛平对肿瘤转移能力的影响研究
    三、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治疗癌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论文参考文献)

  • [1]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Meta分析[D]. 周蕾.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2]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D]. 夏中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D]. 边双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50例晚期癌痛的疗效观察[J]. 杨杰,杜建龙.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9)
  • [5]癌理通膏外敷治疗中重度骨癌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学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医院麻醉药品监控模式探讨[J]. 蒋程,韩冰,吕健刚,夏仲尼,李功华.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5(06)
  • [7]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85例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慎晓明,练炼,袁苏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20)
  • [8]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的护理观察[J]. 华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3(04)
  • [9]癌症疼痛的诊治[J]. 陈小燕,洪若熙,罗健. 中国临床医生, 2012(05)
  • [10]癌痛平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卢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一种治疗癌症疼痛的新方法——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