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立面清洁管理条例》的决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立面清洁管理条例》的决定

一、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的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马宝林[1](2021)在《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文明象征,随着我国城市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诉求日益增强,文化精华区的保护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市建筑色彩能够直观反映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建筑色彩不仅是城市精神表达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城市形象与品质的重要体现。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场所,会使人产生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因此,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此外,保护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对传承发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场所精神,提升文化意识内涵,以及保护街道建筑色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并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明确规定文化精华区范围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等13片区域,并针对老城建筑色彩管控提出相关要求。当前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街区建筑色彩保护不当、管控方式有疏漏、研究技术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文化精华区的形象与内涵。因此,探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对传承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焕发街道新生活力,提升城市精神品质和形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案例研究、比较分析、数理统计、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初步建立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并进行信息处理、空间分析等系统研究。通过调研问卷和“语义分析法”心理评价试验对公众进行街道建筑色彩的总体印象、公众愿景、满意度评价等综合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得出街道建筑色彩与公众心理感受的内在联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提升方法与建议,以期为今后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靳爽[2](2021)在《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色彩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风格,彰显着各个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2020年8月,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专门编制《北京城市色彩上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从北京特有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多视角出发,将北京城市色彩主体确定为“丹韵银律”。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表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与此同时,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又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所在。因此,针对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展现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学术研讨等方式对色彩学、色彩地理学、色彩心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学术研究动态形成系统认知,并对国内外建筑色彩研究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形成建筑色彩基础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和建筑色彩变迁展开系统研究,掌握北京城市建筑色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现状进行数据采集与问题归纳,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构建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空间信息数据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公众对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的总体印象、心理诉求、满意度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语意差别法”进行建筑色彩心理评价试验,结合因子分析得出建筑色彩与公众心理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并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相关要求,提出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的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建筑色彩保护方法和手段,为北京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方瑞苑[3](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田宇[4](2020)在《北京市住宅外立面色彩设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色彩作为人们视觉感知的主导要素,在住宅建筑立面塑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自身功能的限制,相较于其他城市建筑,住宅立面往往以大面积单调重复的形象出现在城市环境中,在立面设计与表达的手法上有着较强的局限性。住宅通过对立面色彩的搭配和设计,可以起到丰富自身立面层次,美化立面形象的作用,在较强的限定条件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由于住宅在城市中的广泛分布,其立面色彩是城市色彩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色彩学在城市住宅建筑中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空间,同时可以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协调城市建筑色彩风貌。然而在目前对住宅立面色彩的设计上,由于缺乏城市整体对立面色彩的管控,住宅往往基于自身色彩个性的考虑,通过丰富的色彩,放大突出造型特点,忽视了与城市色彩、区域环境的周边关系。不仅自身没有一个好的立面色彩效果,同时对城市和区域色彩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本文强调住宅色彩不仅需要从单体层面进行设计,更应该结合所在城市的自然地域环境、人文特质以及城市形象整体定位和规划来进行城市色彩层面的系统考虑。通过采用类型建筑色彩研究方法,主要以北京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作为研究对象,从色彩美学、城市色彩规划,建筑色彩设计的基础理论入手,探究住宅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管控的原则和方法,系统全面的解决北京市住宅立面色彩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论文研究的内容,解释研究的相关概念,梳理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与实践案例。第二,主要对色彩的相关基础理论加以概述,从色彩的基本理论、城市色彩规划理论、住宅色彩搭配理论三个方面上,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三,对北京市住宅色彩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住宅立面色彩的实地调研,梳理北京市住宅的分类及演变,分析住宅立面色彩现状,最后根据对调研结果的研究总结住宅外立面色彩的影响因素,归纳北京市住宅色彩产生问题的原因,评估住宅外立面色彩对城市的影响。第四,作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根据以上对北京市住宅色彩的分析研究,总结制定立面色彩价值的标准,从城市、区域、单体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出立面色彩设计要点和控制原则。力求在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方法和原则的指导下,归纳设计出北京市住宅立面色彩选用色谱。第五,选取北京中心城区住宅立面色彩的典型区域,根据实地调研,通过论文总结的设计要点和原则对该区域进行区域内的住宅立面色彩规划与提升,以此验证设计要点与原则的合理性。

姬笑笑[5](2020)在《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探究 ——以前门大街区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色彩是城市精神表达的重要途径,对于彰显城市特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老城作为北京精华区较为集中的范围,建筑色彩风貌在保护、更新中面临着特色的流失。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范围内的前门大街区域类型建筑色彩对比规律进行探究与分析,为北京老城整体建筑色彩的保护与设计提供实践参考,并丰富国内关于城市建筑色彩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通过对色彩学、色彩对比理论、色彩心理学、建筑学、建筑材料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梳理以及对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应用色彩对比的研究手法对建筑色彩以及其对比规律做进一步探究,并对建筑色彩对比规律形成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与结论。通过实地勘察走访与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前门大街区域作为北京城市特色呈现的重要范围,包含了众多商业建筑、金融建筑、文教建筑。通过梳理前门大街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色彩变化,借助孟塞尔(Munsell)国际标准色彩体系对大街该区域建筑色彩进行采集,并利用“地理色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对色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对现在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的整体认知,从区域内的群体建筑、类型建筑以及代表性建筑色彩对比规律三个层面对前门大街区域色彩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建筑色彩背后所蕴含的事理变化因素,提炼出色彩谱系构架图,挖掘色彩要点,总结色彩对比规律。以保护区域内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为大的前提,总结建筑色彩对比的控制原则:需遵循保护与延续历史文脉、区域整体建筑协调、古今建筑和谐发展;给出建筑色彩保护策略,建立建筑分层分类保护与控制的思维,从而提炼出建筑的突出色彩对比映像与具体色彩控制数值,并结合本区域内具体的建筑色彩对比整改案例,尝试保护并突出建筑的色彩精髓、延续历史文脉,对北京老城未来建筑色彩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6](2020)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28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20年4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2020年4月24日(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徐伶[7](2020)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成为从事城乡规划工作者的我们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许多新领域的城乡规划管控工作成为了新时期规划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特色风貌正在逐渐消失,而城乡建筑色彩作为城乡风貌规划管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色彩规划却缺乏有效管控。本论文以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背景、理论及案例,研究了国内规划管理条例与导则管控重点、楚雄州地方性特色条例及其对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的关系;其次,调查总结了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及其元素与各县(市)色彩选择的相互联系,调研了楚雄城乡建筑色彩的使用情况优势与不足,描绘了楚雄州现状色彩的总体形象;然后,基于涉及色彩规划管控的不同群体(管理者、使用者和其他社会民众)进行了研究。依托上位与相关管控要求分析、现状色彩调研和涉及不同群体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重点管控范围、色彩使用标准,归纳总结出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思路、方法与措施,即流程化“表格”管控形式。在编制层面上,提出州域与县(市)两级差异化规划管控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按照片区、街道(连续面)、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细部、建筑家具分层次管控建筑色彩;在管理层面上,基于管理者、使用者、其他社会民众三类群体,创新流程使用图模式,提升可操作性,优化规划审批、动态管理、先行先试和不同群体的色彩实施反馈机制;在公众参与层面上,提出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最后,对再次总结提出色彩管控创新点与研究不足、展望,对楚雄有效创新实践提出期望,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新机制、新方法与标准化。对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风貌及城乡建筑色彩管控便捷化、规划管理科学化及公众参与普及化等提供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色展现与传承。

薄宏涛[8](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认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刘文娜[9](2019)在《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评价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城市立体绿化景观营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现状的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为依据,参照相关文献从福田区选取道路、立交桥、窗口单位、商业区、居住区五个不同调查区块,对各个区块按最能体现福田区立体绿化建设现状原则选取53个调查地点,并结合调查地点总结城市立体绿化主要形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所总结的城市立体绿化理论知识与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建设现状从植物结构、景观结构、生态效应、社会价值四个方面选择14个评价因子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福田区立体绿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福田区立体绿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促进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建造的指导性策略;选择各区块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适合不同区块的实施性优化方案,并在调查范围内的选取一些代表性调查地点进行模拟优化改造,将论文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所总结的城市立体绿化主要形式与作用,确定评价层次、评价因子;(2)根据国家与地方立体绿化相关政策、技术导则文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标准;(3)咨询专业人士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校核,并组织40人专业小组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重要性是依次是植物结构、景观结构、社会价值、生态效应;(4)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文字、图像数据,对53个调查地点根据评价模型得出评价结果,综合得分高低分别为商业区、窗口单位、道路、居住区与立交桥。(5)总结评价结果,针对福田区立体绿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促进立体绿化发展的指导性理论。(6)每个调查区块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再通过模拟优化设计总结出各区块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张琼[10](2019)在《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几十年高速城市化推进带来了城市住宅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区建筑功能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面临严峻的品质提升挑战。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综合的过程,既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的参与协作,又需要结合实态和目标的科学方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既有住区建筑系统性强的品质提升是从前期调查、诊断评估、到方案决策、实施、以及后期跟进的完整流程,其中,前期研究的实态调查与评估尤为重要,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住区建筑改造前评估与策划的专门研究领域。我国既有住区建筑量大面广,住宅品质提升事业任重道远。“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科技项目、示范工程等支持下,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规模较大的旧住区改造工作,在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然而,我国目前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仍然是简易诊断和粗放维修的模式,经调查发现:1)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复杂,基础信息缺失严重,缺乏系统整合信息的途径与方法;2)改造前诊断评估缺乏实态数据指导,评估目标和操作简易盲目;3)评估方法缺乏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改造评估缺失严重。另外,我国近些年在建筑行业前策划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指出了缺少前期实态与评估研究导致的缺乏设计依据问题,认为前期研究应该作为建筑师基本职业技能。因此,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科学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前评估”体系,本文提出了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首先,对既有住区建筑评估相关理论、国内外典型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论述了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前评估研究,是建立实态与评估的有效对应和关联体系。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的调研采集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信息,确立了实态构成要素,引入层级化的方法,建立了既有住区建筑层级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从评估项适应性、评估条件整合性、评估流程操作性三个方面进行实态与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化建构,即:通过典型标准体系与实态要素的多方面对照分析,建立了适应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的评估项体系;发现复杂实态的层级联系,建立了评估项、评估条件与层级化的关联属性,形成以层级为基础的评估条件数据整合;借助信息化工具,构建实态评估的辅助知识库平台,促进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和应用。本文是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过程中前期阶段的基础研究,着眼于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的、结合实态与评估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科学流程建构,扩充和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为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的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范围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3 街道建筑色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重点方向
第二章 街道建筑色彩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
    2.1 街道建筑色彩
        2.1.1 街道建筑色彩概念
        2.1.2 街道建筑色彩构成
        2.1.3 街道建筑色彩特性
        2.1.4 街道建筑色彩主体
    2.2 街道建筑色彩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色彩学
        2.2.2 街道色彩学
        2.2.3 建筑色彩学
        2.2.4 色彩地理学
        2.2.5 色彩心理学
    2.3 国内外街道建筑色彩相关案例研究
        2.3.1 国外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3.2 国内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背景研究
    3.1 北京市地域环境研究
        3.1.1 气候与街道建筑色彩
        3.1.2 水系与街道建筑色彩
        3.1.3 土壤与街道建筑色彩
        3.1.4 植被与街道建筑色彩
    3.2 北京历史文脉研究
        3.2.1 北京市建筑色彩演变
        3.2.2 北京市人文地理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调查研究
    4.1 调研依据
    4.2 调研设备
    4.3 调研方法
        4.3.1 样本分类
        4.3.2 技术路线
    4.4 ARCGIS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构建
    4.5 调研结果
        4.5.1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4.5.2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4.5.3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4.5.4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4.6 结果分析
        4.6.1 宏观层面
        4.6.2 中观层面
        4.6.3 微观层面
        4.6.4 街道建筑色彩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问卷与心理测评研究
    5.1 问卷调查
        5.1.1 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问卷分析
        5.1.4 小结
    5.2 心理测评
        5.2.1 目的
        5.2.2 理论依据
        5.2.3 测试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成果
    6.1 提出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主色调
    6.2 建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
        6.2.1 街道建筑推荐色谱
        6.2.2 色彩信息数据库
    6.3 提出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建议
        6.3.1 明确管控原则
        6.3.2 规划区域管控
        6.3.3 提出保护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调查问卷
附录2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心理感知评价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对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
第二章 建筑色彩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
    2.1 色彩基础理论
        2.1.1 色彩学
        2.1.2 孟塞尔色彩体系
        2.1.3 色彩心理学
        2.1.4 传统五行学说与五色学说
    2.2 建筑色彩基础理论
        2.2.1 建筑色彩学
        2.2.2 色彩地理学
    2.3 其它相关基础理论
        2.3.1 历史文化街区
        2.3.2 文化精华区
        2.3.3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4 国内外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4.1 国外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4.2 国内建筑色彩典型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城市色彩背景与历史演变研究
    3.1 北京市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域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植被特征
    3.2 北京市人文地理环境
        3.2.1 都城文化
        3.2.2 建筑文化
        3.2.3 宗教文化
        3.2.4 民俗文化
    3.3 北京旧城历史沿革与建筑特征
        3.3.1 古代时期(1900年以前)
        3.3.2 近代时期(1900-1949年)
        3.3.3 现代时期(1949-1978年)
        3.3.4 当代时期(1978年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的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研究
    4.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研究
        4.1.1 调研依据与方法
        4.1.2 调研条件
        4.1.3 调研对象选择
        4.1.4 调研过程
    4.2 GIS建筑色彩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4.3 建筑色彩调研结果分析
        4.3.1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4.3.2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4.3.3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4.3.4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4.4 建筑辅助信息分析
        4.4.1 建筑功能
        4.4.2 建筑高度
        4.4.3 建筑类型
        4.4.4 建筑屋顶形式
    4.5 建筑色彩存在问题
        4.5.1 现代建筑引起的色彩割裂
        4.5.2 现代生活设施引起的色彩污染
        4.5.3 商业过度开发引起的色彩混杂
        4.5.4 盲目更新引起的色彩变异
    4.6 建筑色彩实例研究(以天桥街区为例)
        4.6.1 项目概况
        4.6.2 色彩诊断与规划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问卷调查与心理评价研究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心理评价
        5.2.1 理论依据
        5.2.2 样本选择
        5.2.3 评价标准
        5.2.4 测评过程
        5.2.5 数据分析与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策略研究
    6.1 提出建筑主色调
        6.1.1 宫城色—红墙黄瓦
        6.1.2 民居色—青砖灰瓦
        6.1.3 现代色—亮灰淡蓝
    6.2 建筑推荐色谱
    6.3 建筑色彩保护原则
        6.3.1 宏观层面
        6.3.2 中观层面
        6.3.3 微观层面
    6.4 建筑色彩控制管理
        6.4.1 控制管理等级
        6.4.2 控制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主要成果
    7.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调查问卷
附录2 建筑色彩心理偏好评价量表
附录3 建筑调研信息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北京市住宅外立面色彩设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系统研究法
        1.3.2 实地调研及实例分析
        1.3.3 归纳总结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住宅外立面色彩相关理论
    2.1 色彩基本理论
        2.1.1 色彩三要素
        2.1.2 色度学理论
        2.1.3 色彩心理学理论
    2.2 城市色彩规划理论
        2.2.1 色彩地理学理论
        2.2.2 其他色彩规划理论
    2.3 住宅色彩搭配理论
        2.3.1 住宅立面色彩构图方式
        2.3.2 住宅立面色彩调和方法
第3章 北京市住宅外立面色彩现状分析
    3.1 住宅立面色彩调查研究
        3.1.1 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式
        3.1.2 北京市住宅立面色彩选择
        3.1.3 北京市住宅外立面材料选择
    3.2.北京市住宅外立面的色彩变化
        3.2.1 “老北京”传统住宅色彩风貌
        3.2.2 新中国首都住宅色彩风貌
        3.2.3 改革开放后的住宅色彩风貌
        3.2.4 当代首都的住宅色彩风貌
    3.3 北京市住宅外立面色彩的影响因素
        3.3.1 物质因素
        3.3.2 功能因素
        3.3.3 自然环境因素
        3.3.4 人文社会因素
    3.4 北京市住宅外立面出现的色彩问题
        3.4.1 立面色彩色相选择不当
        3.4.2 立面色彩用色比例及搭配不当
        3.4.3 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3.5 住宅立面色彩问题产生的影响
        3.5.1 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影响
        3.5.2 对人视觉生理的影响
        3.5.3 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住宅立面色彩控制原则与设计方法
    4.1 城市层面整体协调
        4.1.1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4.1.2 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4.1.3 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4.2 区域层面有机控制
        4.2.1 分区管控
        4.2.2 分级管控
    4.3 单体层面精细设计
        4.3.1 色彩搭配设计
        4.3.2 比例搭配设计
        4.3.3 立面细部设计
    4.4 北京市住宅立面色谱制定
        4.4.1 孟塞尔色彩体系推荐色谱
        4.4.2 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色彩推荐色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阜成门区域立面色彩设计研究
    5.1 区位选取
        5.1.1 区位范围
        5.1.2 区位背景
    5.2 阜成门区域色彩分析
        5.2.1 区域色彩现状调研
        5.2.2 区域住宅立面色彩问题分析
    5.3 区域色彩规划与管控
        5.3.1 区域住宅立面色彩管控
        5.3.2 区域层面住宅色彩推荐色谱
    5.4 .住宅单体立面色彩优化
        5.4.1 控制中高艳度色彩的选用
        5.4.2 控制立面色彩的明度关系
        5.4.3 控制立面色彩的比例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表1.北京住宅外立面主体色推荐色卡表(194 色)
    附录2:阜成门区域住宅立面色彩推荐色卡(103 色)
    附录3:北京市住宅立面色彩搭配优秀案例(图片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5)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探究 ——以前门大街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本章小节
第2章 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理论基础与相关因素分析
    2.1 色彩相关理论
        2.1.1 色彩学
        2.1.2 色彩的视觉感知
        2.1.3 色彩美学中的对比与统一
    2.2 关于建筑色彩对比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色彩地理学
        2.2.2 建筑色彩学
        2.2.3 色彩给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2.2.4 建筑色彩的心理感知
    2.3 建筑界面材质与形态表现的研究
        2.3.1 建筑界面材质的虚实关系
        2.3.2 材料形态的对比与协调
        2.3.3 均匀与节奏
        2.3.4 比例与尺度
    2.4 关于建筑色彩对比规律的理论和实践
        2.4.1 国外关于建筑色彩相关的研究
        2.4.2 国内关于建筑色彩研究的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调研与分析
    3.1 前门大街区域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前门大街区域范围
        3.1.3 前门大街区域特色
        3.1.4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风貌概况
        3.1.5 前门大街区域测量点概况
    3.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现状调研与分析
        3.2.1 建筑群体色彩与色彩对比规律分析
        3.2.2 建筑单元色彩及色彩对比规律分析
        3.2.3 建筑单体色彩及对比规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门大街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识别与控制讨论
    4.1 前门大街区建筑色彩风貌事理因素
        4.1.1 自然地理因素
        4.1.2 社会人文因素
        4.1.3 城市人工因素
        4.1.4 色彩感知因素
    4.2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4.2.1 建筑群体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4.2.2 建筑单元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4.2.3 建筑单体色彩对比识别精华
    4.3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控制原则
        4.3.1 保护传统色彩、延续历史文脉
        4.3.2 整体和谐、丰富有序
        4.3.3 古今协调、和谐发展
        4.3.4 分层控制、和而不同
    4.4 北京老城建筑色彩对比保护控制策略
        4.4.1 整体定位引导
        4.4.2 中观类型区域控制
        4.4.3 微观设计导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机更新下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实施策略
    5.1 前门大街区域建筑色彩对比的保护控制基准与规律
        5.1.1 建筑群体色彩对比规律与控制基准
        5.1.2 建筑单元色彩对比控制基准
        5.1.3 建筑单体色彩对比控制基准
    5.2 建筑色彩对比控制与策略应用
        5.2.1 建筑色彩对比规律应用谱系控制原则
        5.2.2 类型建筑单体对比规律应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
        1.3.1 少数民族地区
        1.3.2 建筑色彩与材质
        1.3.3 规划管控
        1.3.4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色彩规划学研究
        1.4.2 城市建筑材质研究
        1.4.3 国内外色彩管控导则研究
        1.4.4 楚雄州彝族色彩研究
        1.4.5 色彩负面实践反馈
        1.4.6 综述小结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楚雄州地方条例对建筑色彩地域性规划管控重点研究
    2.1 地方性规划管控与上级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
        2.1.1 与《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关系
        2.1.2 与《楚雄州城乡特色风貌建设条例》的关系
    2.2 地方性条例对地方性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域现状
    3.2 相关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1 上位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2 特色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指导
    3.3 楚雄州各县(市)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使用分析
        3.3.1 楚雄市
        3.3.2 永仁县
        3.3.3 元谋县
        3.3.4 武定县
        3.3.5 大姚县
        3.3.6 姚安县
        3.3.7 禄丰县
        3.3.8 双柏县
        3.3.9 南华县
        3.3.10 牟定县
    3.4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分析
        3.4.1 城市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2 城市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3 乡村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4 乡村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5 楚雄州城乡现状建筑色彩形象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涉及群体研究
    4.1 现代城市规划管控的核心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1 讲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2 讲求系统体系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3 讲求有法所依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2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的群体诉求研究
        4.2.1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者的诉求
        4.2.2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体系使用者的诉求
        4.2.3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内其他民众的诉求
    4.3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群体之间的联系研究
        4.3.1 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2 使用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3 管理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方法与措施
    5.1 管控思路和方法
        5.1.1 以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作为基本指南
        5.1.2 以流程化“两张表”提供便捷的管控方式
        5.1.3 核心指标的区间管控或底线管控
        5.1.4 普遍性管控与特殊性情形
        5.1.5 分类分级管控
        5.1.6 正负面清单双管控
        5.1.7 指导各县(市)中心城区与乡村单元精细化管控
        5.1.8 指导各县(市)以专项规划编制及建设环节加强管控
    5.2 管控范围划定
        5.2.1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划定依据和适用范围
        5.2.2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管控优先级确定
    5.3 色彩使用标准选取
        5.3.1 色彩体系标准研究
        5.3.2 楚雄州色彩体系标准选择
    5.4 规划编制层面——楚雄州及县(市)两层级规划管控的差异化
        5.4.1 楚雄州层面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
        5.4.2 各县(市)层面建筑色彩专项规划管控重点
    5.5 规划技术层面——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1 城乡建筑色彩层次
        5.5.2 城乡片区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3 城乡街道(连续面)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4 城乡单体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5 城乡单体建筑细部的管控研究
        5.5.6 城乡建筑家具的管控研究
    5.6 规划管理层面——建筑色彩规划衔接、审批与动态管理研究
        5.6.1 与新城乡规划体系的管控衔接
        5.6.2 规划审批及规划动态管理流程建议
        5.6.3 规划管控试行及实施反馈机制建立
    5.7 规划公众参与层面——与公众互动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
        5.7.1 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
        5.7.2 公众色彩审美意识的引导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重要访谈记录(节选)整理
附录 D:重要讨论会议及评审会议意见整理

(8)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9)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评价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立体绿化的概念
    2.2 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形式
    2.3 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2.4 国内外立体绿化发展现状
        2.4.1 国外发展现状
        2.4.2 国内发展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绿化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创建判断矩阵
        3.3.3 计算举证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3.3.4 权重值一次性检验
        3.3.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 评价等级与标准的确定
        3.4.1 评价等级划分
        3.4.2 植物结构指标评价标准
        3.4.3 景观结构指标评价标准
        3.4.4 生态效应指标评价标准
        3.4.5 社会价值指标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现状调查
    4.1 调查区域及其自然地理概况
        4.1.1 区域概况
        4.1.2 气候特点
        4.1.3 绿地规划特点
    4.2 调查地点选取
        4.2.1 选取方法
        4.2.2 地点分布
    4.3 调查方法
    4.4 各区块调查结果总结
        4.4.1 道路调查结果
        4.4.2 立交桥调查结果
        4.4.3 窗口单位调查结果
        4.4.4 商业区调查结果
        4.4.5 居住区调查结果
    4.5 各区块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5.1 道路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5.2 立交桥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5.3 窗口单位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5.4 商业区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5.5 居住区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6 整体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4.7 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优化建议
    5.1 促进立体绿化发展的对策
        5.1.1 立体绿化与其他平面绿化共建绿地生态网络
        5.1.2 打造典型案例、体现地域特色
        5.1.3 结合国家相关生态政策
        5.1.4 建立实施保障措施与监管制度
        5.1.5 合理选用植物与优化植物配置
        5.1.6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5.2 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2.1 道路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2.2 立交桥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2.3 窗口单位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2.4 商业区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2.5 居住区立体绿化优化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10)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巨大挑战
        1.1.2 建立良好的诊断评估是保障品质提升的关键
        1.1.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实态分析与评估的必然性
    1.2 实态与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2.2 建筑再生与诊断
        1.2.3 建筑策划与预评估
        1.2.4 本研究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的内涵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既有住区建筑
        1.3.2 品质提升内涵
        1.3.3 研究范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2 国内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3 信息辅助工具相关研究
        1.4.4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创新点
2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发展与演进
    本章概述
    2.1 品质提升发展与实态评估演进的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2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3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演进
    2.2 国外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2.4 启示与局限
    2.3 国内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3.1 相关评估标准
        2.3.2 相关前沿探索
        2.3.3 相关实践做法
        2.3.4 启示与局限
    2.4 比较分析与总结
        2.4.1 国内外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2.4.2 对实态与评估体系化构建的指导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的实态要素采集与构成分析
    本章概述
    3.1 实态的影响因素
        3.1.1 设计建造的影响
        3.1.3 维护条件的影响
        3.1.4 使用现状的影响
    3.2 实态调研与信息采集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建筑履历变化
        3.2.4 现场实地观察
        3.2.5 信息深度访谈
    3.3 实态要素的层级化与关联性分析
        3.3.1 住区建筑层级化分析
        3.3.2 主体建筑类型化分析
        3.3.3 实态要素构成与层级的关联分析
    3.4 实态评估的体系化构建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适应性的实态评估项建立
    本章概述
    4.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与方法
        4.1.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
        4.1.2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方法
    4.2 基础评估项的筛选
        4.2.1 评估标准体系的交叉对照
        4.2.2 标准体系中基础评估项的提取
    4.3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3.1 实态要素的品质属性
        4.3.2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关联
        4.3.3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差异
        4.3.4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4 层级化对评估项的重组
        4.4.1 品质属性的层级关联
        4.4.2 层级化对实态评估项的重组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概述
    5.1 评估条件的构成与关联
        5.1.1 评估条件的构成
        5.1.2 评估条件的整合原则
        5.1.3 评估条件与评估项的关联性
    5.2 外装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2.1 外装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2.2 外装层评估条件整合
    5.3 隔离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3.1 隔离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3.2 隔离层评估条件整合
    5.4 中间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4.1 中间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4.2 中间层评估条件整合
    5.5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5.1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5.2 周边环境层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辅助操作平台构建
    本章概述
    6.1 实态评估的流程与工具性
        6.1.1 实态评估的流程
        6.1.2 实态评估对品质提升的工具性
        6.1.3 知识库在实态评估中的作用
    6.2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构建
        6.2.1 知识库构建的基础
        6.2.2 知识库构建的目标
        6.2.3 知识库的整体架构
        6.2.4 知识库的功能模块
        6.2.5 知识库的运行设计
    6.3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应用机制
        6.3.1 方案决策依据
        6.3.2 政策标准支持
        6.3.3 平台搭建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
    7.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相关政策列表
附录B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C 我国北方各城市主要既改项目
附录D 我国相关住宅评估标准比较
附录E 劣化现象调研住宅基本信息
附录F 住宅基本信息整理模板
附录G 我国目前典型住宅加电梯案例
附录H 表面劣化现象部位特征图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的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D]. 马宝林.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文化视域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时空记忆研究[D]. 靳爽.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北京市住宅外立面色彩设计与控制研究[D]. 田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探究 ——以前门大街区域为例[D]. 姬笑笑.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6]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J].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报, 2020(03)
  • [7]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D]. 徐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9]深圳市福田区立体绿化评价与优化设计[D]. 刘文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D]. 张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城市建筑立面清洁管理条例》的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