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针织内衣制造工艺设计探讨

可调式针织内衣制造工艺设计探讨

一、调整型针织内衣制作工艺设计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小怡[1](2021)在《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羊毛产品逐渐向轻薄化四季皆宜的方向发展,轻薄型针织类毛织物在贴身服用面料的应用逐渐增多。毛纺企业通常会采用羊毛与不同纤维原料混纺的方法,实现各纤维原料的性能互补,改善羊毛针织服装的贴身穿着舒适性。但目前企业多凭经验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存在产品开发随意性较大,理论依据不足,产品性能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本课题将对具有不同羊毛混纺纱线的轻薄型针织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轻薄型毛衫成品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为毛纺织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首先,本课题通过选取轻薄贴身穿针织服装常用的4种羊毛混纺纱线,及3种集圈比例不同的单面针织结构,制备出12种织物样品,并制备同规格的3种纯羊毛织物样品作为对照组,保证纱线线密度、纱线原料混纺比例以及织物上机密度等规格参数均相同。本实验通过测试纱线的毛羽及捻度两项结构参数和织物的线圈密度、面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对比分析了各试样的基本性能,用于后续的热湿舒适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羊毛混纺纱线的有害毛羽值高于纯羊毛纱线,其中羊毛/莱赛尔混纺纱的有害毛羽值和捻度最大,其针织物可能会对人体皮肤产生较明显的刺痒感;羊毛/coolmax涤纶混纺纱和羊毛/尼龙混纺纱的有害毛羽值和捻度较小,二者针织物对人体皮肤的刺激较为柔和;所有织物样品均为轻薄型针织面料,其中羊毛/莱赛尔针织物的厚度最大,羊毛/coolmax涤纶针织物的厚度最薄。其次,本课题测试了织物的散热性、透气性、吸湿性、散湿性、导湿性等热湿舒适性能,并探究了轻薄型羊毛混纺针织面料的纱线原料及针织结构两个因素对其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此外,在不同穿着场景下,人体对贴身穿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合理优选出适用于贴身穿着的轻薄型羊毛混纺针织面料,本课题根据轻度和中度两种强度的运动特点对实验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客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纱线原料对织物的散热性、透气性、吸湿性、导湿性及散湿性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原料为羊毛/莱赛尔、羊毛/coolmax涤纶、羊毛/丙纶、羊毛/锦纶的轻薄针织物均适用于在轻度运动场景下贴身穿着,原料为羊毛/莱赛尔、羊毛/coolmax涤纶、羊毛/丙纶的轻薄型针织面料均适合用于在中度运动场景下贴身穿着;针织结构对织物的散热性、导湿性及散湿性具有显着影响,其中集圈比例越高,轻薄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的客观综合评价结果越好。最后,本课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开发了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并通过分析人体穿着实验结果,优选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最适用于贴身穿着的羊毛混纺纱线类型。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探究了在轻、中两种运动强度的贴身穿着场景下人体的生理热湿参数以及主观感受评价的变化差异,并进行了织物样品热湿舒适性能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的匹配度检验,从而得到了羊毛混纺纱线用于贴身针织服装的总体舒适性结果。结果显示:羊毛/锦纶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适合在进行轻度运动时贴身穿着时,其总体舒适性最佳,且闷感、热感及刺痒感最不明显;羊毛/coolmax涤纶混纺纱与羊毛/丙纶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适合在进行中度运动时贴身穿着,二者的总体舒适性最佳,在运动结束后平均皮表温度及衣内湿度最快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且闷感、热感及湿感最不明显,刺痒感适中;羊毛/莱赛尔混纺纱制成的针织衫最不适合贴身穿着,其刺痒感最为明显,接触舒适性最差。

李芳,吴婷[2](2021)在《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织内衣是用针织面料制作的穿在最里面的贴身服装的总称,是针织服装最基本的门类。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普通内衣、补整内衣、装饰内衣、健身内衣四大类,通常所说的针织内衣为普通内衣,亦称贴体内衣,其主要功能是保温、吸汗等。普通内衣根据使用原料不同,可分为棉针织内衣、化纤针织内衣以及桑蚕丝针织内衣等。

许冬梅[3](2020)在《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在超细涤纶纤维的应用背景下,加强对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介绍原料性能的基础上,从工艺路线、工艺参数设置、主要工序技术关键3个方面入手,研究了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生产,探讨了纱线性能测试,以期为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鞠斐[4](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田梦[5](2019)在《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服装行业存在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使得服装模板技术更加得到了服装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迫切希望服装模板技术可以解决生产线存在的问题,以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最终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本论文以模板的设计与应用作为出发点,来研究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和应用的原理。首先,本文选取基础文胸、运动文胸、内裤和塑身衣四款典型的针织内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衣企业实地调研,详细分析针织内衣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选取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的工序、瓶颈工序、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工序和复杂工序进行模板的设计,以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的工序(如合面部上下杯工序)、瓶颈工序(如绱碗工序)、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工序(如前中网眼贴片工序、内裤前片贴片工序、固定底裆工序)和复杂工序(如里布夹棉工序、侧比结合工序、肩带定位工序、固定侧提和胸托片工序)作为研究内容。其次,基于对影响针织内衣模板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本文总结出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在设计时考虑槽位及槽宽(根据设计部位和工艺要求而定)、模板层数(根据面料层数而定)、模板外框线(根据设备长度和面料而定),在制作时考虑模板材料、材料厚度(根据面料的厚度、大小和软硬度而定)、链接件、辅助部件,并利用具体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的实例来展现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和应用原理。最后,对针织内衣的模板工艺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针织内衣模板在应用效率、缝制效果和工作人员评价方面的突出优势。研究表明:在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过程中,槽位中心线为缝制轨迹,如使用经过改装的普通模板平缝机,槽宽为3 mm,如使用全自动模板缝纫机,槽宽为4 mm;模板层数根据面料层数而定,设置模板外框线时需考虑缝纫机臂展长度一般不超过24.5 cm。在针织内衣模板的制作过程中,模板材料一般选用PVC板,如成本允许,可选用PET板;一般面板和底板选择1mm厚度的材料,若裁片太小,则选择1.5 mm厚度,此外,中间板均选用0.5 mm厚度;链接件选用3.5 cm宽和2.5 cm宽的布基胶带,辅助部件选用海绵条、砂纸条、马尾衬、强力双面胶。并根据作用的不同将针织内衣模板分为定位和固定类模板、组合工序类模板和缝制轨迹控制类模板,应用后得出三类模板的产品质量都符合客户要求,产品合格率提升约11%,基本达到100%。且员工使用后满意度明显增强。定位和固定类模板、组合工序类模板分别减少了定位时间和动作、整合两道工序,使得生产效率提升60%~70%,而缝制轨迹控制类模板由于按照传统工序步骤和设备的影响,生产效率提升仅为3%~19%。总的来说,针织内衣模板均产生了价值,可为内衣企业提供一些关于模板技术的指导和应用参考。

王卫民,杨阳,任海舟,张佩华,顾维铀[6](2019)在《高密柔软透气针织内衣面料的研发》文中提出优选4.86 tex长绒棉纱线与2.22 tex氨纶长丝为原料,在高机号双面圆纬机上开发高密双罗纹纬编织物。介绍细针距低张力纬编技术及染整过程中烧毛、酶处理、染色、柔软拉幅定型和轧光整理等特殊的"五工艺"技术。测试和分析高密双罗纹纬编织物的抗起毛起球、顶破、弯曲、表面摩擦、透气、热湿舒适等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高密双罗纹纬编织物具有手感滑爽柔软、弹性和延伸性佳、透气性较好及抗起毛起球性能优良等特点,适用于制作春夏季针织内衣产品,并得到了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张佺荃[7](2018)在《发热纤维在针织服饰品中设计与应用的探索 ——以袜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袜子的需求除了护足和美化的作用,也增添了功能上的需求。许多新型纤维的出现让袜子的功能性得以实现,也满足了袜业市场多元化的发展状况。本课题在针织服饰品的背景下,对新型纤维在功能性袜品中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探索。发热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功能纤维,能够在相对条件下吸收热量并散发热量,本课题用发热纤维与棉纤维结合,从设计的角度,并结合人体足部穴位功能,将功能型袜品时尚化,把养生保健理念推进市场。此次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对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其次是对功能性袜品的分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发热纤维的种类、发热原理、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袜品的设计表达研究,其中包括图案设计,系列化设计研究;足部穴位功能研究,从中医腧穴理论入手,概括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并针对足部主要穴位的功能分析研究,以及穴位理论的医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最后归纳总结理论信息,从文字发生学研究中提取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分析,对功能性袜品的时尚化做了初步的尝试,并加入对足部穴位的保健功能,为保健功能袜品的产品推广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加入流行元素的功能袜品也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推动功能性产品消费人群年龄层面的改变。

宋宇洁[8](2017)在《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内衣作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是保护人体安全的屏障。随着人们对健康及功能性贴身服装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天然物质对贴身的内衣面料进行功能整理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在卡莱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经历,本课题将具有保湿、美白、防晒、抑菌杀菌、消炎、抗紫外等作用的芦荟提取物应用到棉针织内衣面料的整理上,探索整理工艺与整理后面料的性能。本课题通过三个部分进行研究:(1)将从工厂设计得到的棉针织内衣面料,采用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对芦荟提取物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三个工艺参数进行探索,通过红外光谱对整理效果进行定性分析,考察不同工艺条件下面料的增重率进行定量分析;(2)对于不同整理工艺条件下面料的亲水透气性及织物风格进行测试评价,考察接触角、毛细效应、透气性、压缩性能、表面摩擦性能、接触冷暖感、硬挺度,利用单指标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得出最优整理工艺;(3)在最优整理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芦荟提取物与纯碱或多元羧酸复合整理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棉针织内衣面料上芦荟提取物的耐洗牢度,测试对比复合整理前后面料的性能,并对复合整理前后面料的耐洗性进行测试评价。研究发现:(1)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的面料在1640cm-1及21002200cm-1附近有吸收峰,这是由于C=O键及C=C键的振动引起的。故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其中的有效成分芦荟蒽醌与芦荟多糖整理到了棉针织内衣面料上。不同整理工艺条件下面料的增重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值在2%6%之间。当芦荟提取物浓度达5%以后,继续增加浓度,增重率无显着增长;(2)经芦荟提取物整理后面料的亲水性普遍提高,接触角最小可达17.9°,小于未整理试样的一半;30min时芯吸高度最高可达1112cm,是未整理试样的3倍。对于织物风格,整理后面料的蓬松丰满度略微下降,表面变得光滑匀整,滑糯度减小,接触冷感变强,而当芦荟提取物浓度较低时,不会恶化面料的柔软性。基于单指标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芦荟提取物浓度3%,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40min;(3)芦荟提取物与纯碱或多元羧酸复合整理可以提高芦荟整理面料的耐洗牢度。复合整理后面料的增重率增大,亲水性变好,蓬松度变好,表面粗糙程度略有增大,滑糯度变大,接触冷感变强,柔软性降低。通过耐洗性实验,发现采用3g/L Na2CO3与3%芦荟提取物复配,并用NaOH调pH至10的整理工艺耐洗性最优,此工艺整理后的面料经9次洗涤后芦荟提取物的剩余比率为68.9%。

胡金明[9](2016)在《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开始对健康环保舒适愈发重视,当然对衣着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勘称“人体第二肌肤”的内衣的接触舒适性更是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上海三枪集团公司,是生产针织内衣的老牌国有企业,经过自身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逐渐突显自身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面对市场的需求,为了使三枪内衣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大众对内衣手感柔软、富有弹性、穿着舒适性的要求,工厂已经开始深入进行研究提高针织内衣的接触舒适性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现象与要求,结合前面的科学研究确定了本次的课题方案,主要针对三枪集团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的研究,对针织内衣的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具体关于这块的研究内容如下:(1)翻阅相关内衣接触舒适性的文献以及查看公司的相关资料,结合公司现阶段的生产状况,了解公司内衣的加工工艺,探讨工艺影响因素,初步确定试验的计划,并对加工的实验分别展开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的验证。(2)根据初步确定的实验计划,针对三枪集团的12块新品进行分析,对12块布分别进行了拉伸回弹、摩擦性、折皱回复性和悬垂性的测试与分析,并获得对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是织物组织、纱线粗细、后整理方式。(3)在客观测试完成后,针对内衣布再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定,并且将主观评定的结果与客观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大体上是一致的。(4)针对织物密度进行单因子实验,分析它对织物接触舒适性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另外,根据可行性的分析结论,针对织物组织、纱线粗细、后整理方式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以及正交效应曲线得出最优织物参数。最佳织物参数是采用40s纱,织物组织为双罗纹,后整理方式为柔软剂。(5)对最优参数进行分析与测试,并对本次课题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本次实验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李萍[10](2016)在《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及其针织面料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纺织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寻找新材料、开发新型功能产品、改善织物品质档次是传统纺织业今后发展的出路。Dralon腈纶纤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细旦异形纤维,采用德国干法纺丝技术形成,纤维蓬松、柔软,是高档针织物的好原料。本课题对Dralon腈纶纤维、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面料的后整理工艺、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以及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面料的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Dralon腈纶混纺面料的市场推广和相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课题首先采用扫描电镜对Dralon腈纶纤维的纵横截面进行微观观察分析,然后对比测试了Dralon腈纶纤维和日本腈纶纤维的力学性能、吸湿性能以及表面摩擦性质,结果表明:Dralon腈纶纤维细度为0.9dtex,横截面呈哑铃形状;Dralon腈纶纤维的力学性能要优于日本腈纶纤维;Dralon腈纶纤维的回潮率值大于日本腈纶纤维,但和天然纤维相比吸湿性还偏差;Dralon腈纶纤维的动、静摩擦系数总体上均略大于日本腈纶纤维。然后选用吸湿性较好的粘胶纤维和Dralon腈纶纤维进行混纺纺纱,改善Dralon腈纶混纺纱的吸湿性和减少静电的产生,并选用5种纱线进行对比测试:18.5tex Dralon腈纶纯纺纱、18.5tex 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14.8texdralon腈纶/粘胶(50/50)混纺纱、14.8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和14.8tex日本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结果表明:14.8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值均大于14.8texdralon腈纶/粘胶(50/50)混纺纱和14.8tex日本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混纺纱的吸湿性从大到小为:14.8texdralon腈纶/粘胶(50/50)混纺纱、18.5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14.8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14.8tex日本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当毛羽长度大于3mm时,14.8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的毛羽指数大于14.8texdralon腈纶/粘胶(50/50)混纺纱;当毛羽长度在2mm及以上时,14.8tex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毛羽指数较14.8tex日本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线要多。之后选用14.8texdralon腈纶/粘胶(50/50)混纺纱编织纬平针织物,用于研究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面料的染整工艺,试验采用两浴两步法染色工艺,先用阳离子染料染dralon腈纶纤维,再用中温活性染料染粘胶纤维。通过单因素法分别控制染色时的染料用量、染浴ph值、染色温度、浴比、纯碱用量和元明粉用量等参数的变化,分析影响上染率和k/s值的参数,然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得到最优化的染色工艺,并测其耐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评价其染色效果。结果表明:最优染色工艺为:阳离子染料浓度2.5%(o.w.f)、腈纶匀染剂用量1.33ml/l、ph值为4、染色温度99℃、浴比1:20;活性染料浓度为2.5%(o.w.f)、元明粉用量50g/l、纯碱用量20g/l、浴比1:10。为进一步探究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产品的性能,本文对比测试了18.5tex 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制备的罗纹针织内衣面料和市场上常见的平方米克重相近的针织内衣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和风格,结果表明: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针织内衣面料的顶破强力、抗皱性、弯曲刚度、保暖性、尺寸稳定性和透气性均大于市场上常见的针织内衣面料,而抗起毛起球性和悬垂性不如市场上常见的针织内衣面料。文章最后根据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的性能特点,设计开发了两款针织面料,一款是男士针织内衣面料,采用18.5tex 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和75D/48F阳离子可染涤纶作为面纱,20D氨纶作为地纱,编织添纱组织;一款是女士针织内衣面料,采用18.5tex Dralon腈纶/粘胶(60/40)混纺纱和50D/24F尼龙包30D氨纶,编织罗纹半空气层组织,并测试分析了设计的两款针织内衣面料的基本参数、服用性能和风格,结果表明:男士针织内衣面料轻薄,干爽透气,具有较好的悬垂性,热湿舒适性能较好;女士针织内衣面料顶破强力大、保暖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

二、调整型针织内衣制作工艺设计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型针织内衣制作工艺设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羊毛混纺纱线及织物的研究进展
        1.2.1 羊毛混纺纱线的开发现状
        1.2.2 羊毛混纺织物舒适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概述
        1.3.1 羊毛针织服装的发展趋势
        1.3.2 贴身穿羊毛针织服装的开发现状
        1.3.3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性能需求
        1.3.4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常用混纺纤维
        1.3.5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服装的开发问题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羊毛混纺针织物的制备
    2.1 混纺纱线的选取与结构参数
        2.1.1 纱线的选取
        2.1.2 纱线的规格
        2.1.3 纱线的结构参数
    2.2 混纺针织物的制备与结构参数
        2.2.1 针织结构的选择
        2.2.2 实验针织物的制备
        2.2.3 实验针织物的规格及结构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
    3.1 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客观测试
        3.1.1 测试指标与测试环境
        3.1.2 测试方法
    3.2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
        3.2.1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透气性的影响
        3.2.2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散热性的影响
        3.2.3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吸湿性的影响
        3.2.4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导湿性的影响
        3.2.5 原料及针织结构对散湿性的影响
    3.3 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客观综合评价
        3.3.1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3.3.2 热湿舒适性能的客观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的开发与穿着实验
    4.1 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衫的开发
        4.1.1 针织结构的确定
        4.1.2 规格及款式的确定
    4.2 主观穿着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受试者
        4.2.3 测试方法
        4.2.4 实验过程
    4.3 主观实验结果分析
        4.3.1 进行轻度运动的贴身穿着场景
        4.3.2 进行中度运动的贴身穿着场景
        4.3.3 穿着舒适性能的主观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2)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总体情况
针织内衣产品质量现状
针织内衣质量问题分析
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

(3)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性能
2 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生产
    2.1 工艺路线
    2.2 工艺参数设置
    2.3 主要工序技术关键
        2.3.1 超细涤纶梳理制条
        2.3.2 混条
        2.3.3 精梳
        2.3.4 粗纱
        2.3.5 细纱
3 纱线性能测试
4 结语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服装模板技术概述
    2.1 服装模板概述
        2.1.1 服装模板的概念
        2.1.2 服装模板的种类及组成
    2.2 服装模板技术的应用价值
    2.3 服装模板的设计制作流程
    2.4 模板设计软件与设备
        2.4.1 模板设计软件
        2.4.2 模板使用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制作的原理和方法
    3.1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制作原理
        3.1.1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原理
        3.1.2 影响针织内衣模板设计的主要因素
    3.2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方法
    3.3 针织内衣模板制作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织内衣模板设计
    4.1 基础文胸模板设计
        4.1.1 基础文胸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4.1.2 基础文胸模板设计实例
    4.2 运动文胸模板设计
        4.2.1 运动文胸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4.2.2 运动文胸模板设计实例
    4.3 内裤模板设计
        4.3.1 内裤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4.3.2 内裤模板设计实例
    4.4 塑身衣模板设计
        4.4.1 塑身衣款式及工艺流程分析
        4.4.2 塑身衣模板设计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织内衣模板制作与应用
    5.1 基础文胸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5.1.1 合面部上下杯模板制作与应用
        5.1.2 里布夹棉模板制作与应用
        5.1.3 侧比结合模板制作与应用
        5.1.4 绱碗模板制作与应用
    5.2 运动文胸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5.2.1 前中网眼贴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5.2.2 肩带定位模板制作与应用
    5.3 内裤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5.3.1 前片贴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5.3.2 固定底裆模板制作与应用
    5.4 塑身衣模板制作与应用实例
        5.4.1 固定侧提和胸托片模板制作与应用
    5.5 针织内衣模板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的论文专利
致谢

(6)高密柔软透气针织内衣面料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与开发思路
2 原料性能
3 针织工艺
    3.1 编织参数
    3.2 编织工艺
        3.2.1 成圈配置
        3.2.2 弯纱深度
        3.2.3 垫纱角度
        3.2.4 编织张力
    3.3 毛坯织物参数
4 后整理工艺
    4.1 烧毛工艺
    4.2 酶处理工艺
    4.3 染色工艺
    4.4 柔软拉幅定型工艺
    4.5 轧光整理工艺
5 织物性能
6 织物应用
7 结论

(7)发热纤维在针织服饰品中设计与应用的探索 ——以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袜子的相关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功能性针织产品
        1.2.2 关于发热纤维国内外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热舒适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功能性袜品分析和研究
    2.1 功能性袜品的概念
    2.2 功能性袜品的设计提出
    2.3 功能性袜品的分类及开发研究现状
        2.3.1 功能性袜品的分类
        2.3.2 功能性袜品现状
    2.4 国内功能性袜品的发展趋势
        2.4.1 功能性袜品研究现存的问题
        2.4.2 功能性袜品的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热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分析
    3.1 发热纤维的诞生与发展
    3.2 发热纤维的发热原理
    3.3 发热纤维种类及开发应用
        3.3.1 发热纤维种类
        3.3.2 发热纤维的开发应用
    3.4 吸湿发热纤维的作用原理及主要分类
        3.4.1 吸湿发热纤维的作用原理
        3.4.2 吸湿发热纤维的主要分类
    3.5 吸湿发热纤维的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穴位的功能与价值
    4.1 关于中医腧穴理论
        4.1.1 腧穴概念的形成
        4.1.2 腧穴学的发展
        4.1.3 腧穴的命名与分类
    4.2 足部经络对养生的作用
    4.3 足部主要反射区及功能
    4.4 足部经络的价值
        4.4.1 医学价值
        4.4.2 历史价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热纤维在针织袜品中的设计表达与实践研究
    5.1 针织袜品的分类及图案题材
        5.1.1 女袜
        5.1.2 男袜
        5.1.3 童袜
    5.2 针织袜品的图案设计
        5.2.1 袜品图案的特性与功能
        5.2.2 流行文化与图案设计
        5.2.3 图案的装饰部位与构成形式
    5.3 袜子设计的系列化研究
    5.4 设计思路
        5.4.1 灵感来源
    5.5 设计主题阐述
    5.6 设计说明
    5.7 时尚功能袜品的未来发展的研究思路及延伸应用
        5.7.1 未来发展研究思路
        5.7.2 延伸应用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内衣面料的开发
        1.2.2 天然整理剂及其功能整理
        1.2.3 芦荟提取物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
    2.1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制备与基本结构参数
        2.1.1 面料的织造
        2.1.2 面料的前处理
        2.1.3 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
    2.2 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工艺
        2.2.1 正交试验设计
        2.2.2 整理试剂与仪器
        2.2.3 整理流程与步骤
    2.3 棉针织内衣面料芦荟整理效果评价
        2.3.1 红外光谱测试
        2.3.2 增重率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芦荟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的性能评价
    3.1 亲水及透气性测试与评价
        3.1.1 亲水效果测试
        3.1.2 透气性测试
    3.2 织物风格测试与评价
        3.2.1 压缩性能
        3.2.2 表面摩擦性能
        3.2.3 接触冷暖感
        3.2.4 硬挺度
    3.3 芦荟整理最优工艺的确定
        3.3.1 单指标分析
        3.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芦荟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耐洗性优化及性能评价
    4.1 芦荟提取物与酸/碱复合整理棉针织内衣面料
        4.1.1 复合整理原理
        4.1.2 复合整理方案
        4.1.3 复合整理流程与步骤
    4.2 复合整理前后棉针织内衣面料性能测试与评价
    4.3 复合整理前后棉针织内衣面料耐洗性测试与评价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内衣面料应用现状
        1.2.1 内衣种类及其面料选用原则
        1.2.2 针织内衣面料应用
        1.2.3 针织内衣面料的优缺点
    1.3 接触舒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路线
第二章 织物的接触舒适性及三枪内衣存在的问题
    2.1 织物的接触舒适性
    2.2 接触舒适的感知
    2.3 与接触舒适性相关的五种感知
        2.3.1 刺痒感
        2.3.2 局部压迫感
        2.3.3 冷暖感
        2.3.4 湿冷感
        2.3.5 粘体感
    2.4 三枪公司针织内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计实验
    3.1 实验样本的选择
        3.1.1 选择依据
        3.1.2 测试项目的选择
    3.2 客观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1 拉伸回复性能分析
        3.3.2 织物表面摩擦性能分析
        3.3.3 织物悬垂性能分析
        3.3.4 织物保形性能分析
    3.4 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主观评价
        3.4.1 问卷设计
        3.4.2 实验条件
        3.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4 主观与客观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织内衣工艺参数优化实验
    4.1 删选影响接触舒适性因素的织物参数
        4.1.1 拉伸回弹测试结果及分析
        4.1.2 折皱回复角测试结果及分析
        4.1.3 织物表面摩擦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1.4 悬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1.5 小结
    4.2 正交试验的设计与分析
        4.2.1 因素水平的优选与确定实验方案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课题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枪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主观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10)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及其针织面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腈纶纤维的介绍
    1.2 腈纶纤维的生产工艺
    1.3 差别化腈纶纤维
    1.4 Dralon腈纶纤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Dralon腈纶纤维的性能研究
    2.1 Dralon腈纶纤维的细度
    2.2 Dralon腈纶纤维的形态结构
    2.3 Dralon腈纶纤维的力学性能
    2.4 Dralon腈纶纤维的吸湿性能
    2.5 Dralon腈纶纤维的表面摩擦性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ralon腈纶混纺纱线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3.1 Dralon腈纶混纺纱线的设计
    3.2 Dralon腈纶混纺纱线的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针织面料的染整工艺研究
    4.1 前处理工艺技术
    4.2 染色工艺技术
    4.3 染色结果评定
    4.4 柔软定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ralon腈纶/粘胶混纺针织面料的服用性能研究
    5.1 顶破性能
    5.2 外观保持性
    5.3 尺寸稳定性
    5.4 织物风格
    5.5 热湿舒适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ralon腈纶针织产品的开发
    6.1 设计思路
    6.2 产品设计
    6.3 产品开发工艺
    6.4 产品性能表达
    6.5 Dralon腈纶系列针织产品产业化生产与推广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调整型针织内衣制作工艺设计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贴身穿羊毛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评价与产品开发[D]. 范小怡. 东华大学, 2021(09)
  • [2]我国针织内衣行业概况与质量现状分析[J]. 李芳,吴婷. 中国纤检, 2021(03)
  • [3]超细涤纶羊毛精梳针织内衣纱的开发[J]. 许冬梅. 纺织报告, 2020(09)
  • [4]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针织内衣模板的设计与应用[D]. 田梦. 苏州大学, 2019(02)
  • [6]高密柔软透气针织内衣面料的研发[J]. 王卫民,杨阳,任海舟,张佩华,顾维铀. 产业用纺织品, 2019(02)
  • [7]发热纤维在针织服饰品中设计与应用的探索 ——以袜品为例[D]. 张佺荃.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3)
  • [8]棉针织内衣面料的芦荟整理及性能研究[D]. 宋宇洁. 东华大学, 2017(02)
  • [9]针织内衣接触舒适性研究[D]. 胡金明. 东华大学, 2016(08)
  • [10]Dralon腈纶/粘胶混纺纱及其针织面料的性能研究[D]. 李萍. 东华大学, 2016(05)

标签:;  ;  

可调式针织内衣制造工艺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