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通脉胶囊治疗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活血通脉胶囊治疗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一、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喜春[1](2020)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跟腱末端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跟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跟腱末端病患者的资料。对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跟腱末端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A组(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方案)和对照组B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综合保守治疗方案);其中A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2.80±9.82)岁,平均病程(13.57±6.04)月,其中单侧肢体疼痛28例(右足16例,左足12例),双侧疼痛2例;B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1.80±8.23)岁,平均病程(12.13±2.93)月,其中单侧肢体疼痛27例(右足16例,左足11例),双侧疼痛3例。年龄范围23~54岁;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不同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 Ankle-Hindfoot Scale),以及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优良率、复发率。并对以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跟腱末端病的疗效。跟腱损伤、无死亡病例。其中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相比较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前VAS、AOFAS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提示有显着差别,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对观察组A组内的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内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VAS、AOFAS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组内的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6月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VAS、AOFAS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6个月VAS、AOFAS评分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相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6个月后的复发率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6个月后的优良率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与综合保守治疗跟腱末端病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其疗效稳定性好,短期内不易复发,能够减少因反复疼痛而反复住院的时间及费用,使患者更快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避免长期用药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综合保守治疗起效时间缓慢,治疗时间较长,且疗效稳定性差,症状容易复发,长期药物治疗可带来各种药物副作用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结果: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各自的治疗方案,无严重的跟腱损伤、无死亡病例。其中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相比较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前VAS、AOFAS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提示有显着差别,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对观察组A组内的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内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VAS、AOFAS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组内的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6月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VAS、AOFAS评分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VAS、AOFAS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治疗后6个月VAS、AOFAS评分分别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相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6个月后的复发率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6个月后的优良率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与综合保守治疗跟腱末端病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能够更快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其疗效稳定性好,短期内不易复发,能够减少因反复疼痛而反复住院的时间及费用,使患者更快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避免长期用药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综合保守治疗起效时间缓慢,治疗时间较长,且疗效稳定性差,症状容易复发,长期药物治疗可带来各种药物副作用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冯利强[2](2019)在《对应取穴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应取穴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口服西药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的临床疗效对比,以研究对应取穴法针刺与常规针刺相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探索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的新的治疗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和入组标准的72例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应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36例和对照组(西药组)36例,治疗过程中,对应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脱落2例,实际观察34例,西药组脱落3例,实际观察33例。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为1疗程,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分来评定疗效,运用统计学进行疗效分析,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及优越性。结果:两组对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均有良效,对应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1.8%,两组疗效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临床观察证实,对比发现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时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应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临床疗效要优于西药组。

洪昆达,万甜,陈鸿,陈水金,吴炳煌[3](2017)在《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4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0例风寒阻络型网球肘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耳针治疗,对照2组采用单纯中药熏蒸治疗。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ADL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A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其它2组(P均<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1组为80.00%,对照2组为77.5%,治疗组优于其它2组(P均<0.05)。结论耳针配合中药熏蒸能更有效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缓解肘部关节疼痛。

李国伟[4](2014)在《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此次通过观察30例骨刺宁膏实验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和30例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肘关节疼痛评分指标的影响,验证该骨刺宁膏实验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临床症状和肘关节疼痛评分指标的改善作用,探讨其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作用机理,为骨刺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及临床治疗依据。方法:所录入病人对象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我们参照肱骨外上髁炎的的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选择适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肱骨外上髁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按医学统计学进行SAS程序设计,再进行随机化方案,将方案中患者分为骨刺宁膏治疗组、麝香壮骨膏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均30例。骨刺宁膏治疗组用骨刺宁膏外敷治疗,每帖外贴敷3天,麝香壮骨膏对照组用麝香壮骨膏外敷治疗,每天一贴,以上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和临床指导,并应用周林频谱仪红外线照射和必要时让患者进行适当主动关节功能康复锻炼,临床用采用肘关节HHS疼痛评分和临床疼痛VAS法评分。入组治疗前分别对骨刺宁膏治疗组和麝香壮骨膏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肘关节HHS疼痛评分和临床疼痛VAS法评分,临床让患者按照试验观察标准连续应用膏药外服治疗两个疗程(4周)后,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HHS疼痛评分和临床疼痛VAS法评分,评分时应严格按照肱骨外上髁炎HHS评分中的疼痛程度、肌力、功能、屈曲挛缩、伸直挛缩和肘部旋前、旋后功能范围等方面进行评分;所有资料均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上对60例患者用膏药外服肘关节治疗4周后,得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骨刺宁膏治疗组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相比,肘部HHS疼痛评分系统中骨刺宁膏治疗组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VAS疼痛评分和前臂旋转功能中骨刺宁膏治疗组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骨刺宁膏治疗组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在治疗前疼痛评分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刺宁膏治疗组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两个疗程(4周)后,骨刺宁膏实验组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4例,通过实验结果得出骨刺宁膏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结论: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确切,效果优于麝香壮骨膏对照组;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显着,有效率高,为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经济价值。

贾伟明,白建忠[5](2001)在《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

安喆[6](2021)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穴位注射治疗的总体疗效,与常规针灸治疗方案比较,从而进一步评测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课题的病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确定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连续21天静点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红花黄色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灸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21天,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各种指标结果,以评价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结果:1、使用穴位注射的治疗组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显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效率为30%,两组治疗后疗效有明显差异性;2、治疗组在临床症状、ABI、双侧足背及小腿皮温、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在该课题研究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减低ASO患者的证候积分,改善患者双侧ABI、双下肢足背及小腿皮温,改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2、中药丹参穴位注射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开展。

杨辉[7](2019)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与本院骨科综合保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寻一种起效快、疗程短的颈型颈椎病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东葛骨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手术组A(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和保守组B(颈牵引+中药涂擦+烫熨治疗+TDP+美洛昔康+穴位贴敷);其中手术组A 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保守组B 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39-80岁,A组平均年龄(45.33±6.50)岁,平均病程(14.47±2.07)月;B组平均年龄(45.05±6.53)岁,平均病程(14.65±2.12)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对以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各自的治疗方案,无严重的神经及脊髓损伤、无死亡病例。其中A、B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VAS、NDI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组A组内VAS、NDI评分对比显示,术前与术后各时间节段相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术后各个时间节段VAS、NDI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保守组B组内VAS、NDI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节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治疗后1天与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VAS及NDI评分相互对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NDI评分相互对比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治疗后1个月、6个月VAS、NDI评分两两对比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与本院骨科综合保守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但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起效快,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使其更快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而且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而保守治疗在短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慢,治疗时间较长,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因为工作、学习等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治疗不充分或者中断治疗,最终使其疗效减弱。

卿鹏[8](2012)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应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以及海马区和梗塞灶周围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两个方面:(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应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巨刺法:软瘫期选穴:头部取双侧颞三针,上肢取双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取双侧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痉挛期选穴:头部取双侧颞三针,上肢取双侧肩髎、臑会、天井、外关、后溪;下肢取双侧居骼、殷门、阳陵泉、跗阳、解溪。康复训练法:弛缓阶段(Brunnstrom Ⅰ阶段):体位摆放;被动运动;床上运动;桥式运动等;痉挛阶段(BrunnstromⅡ~Ⅲ阶段):床上与床边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平行杠内行走训练;步行训练等;分离阶段(BrunnstromⅣ~Ⅴ阶段):行走训练;上肢功能训练。所有患者在按照上述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还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缺陷,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口、面部、语言功能训练。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常规针刺法:软瘫期选穴:头部取病灶侧颞三针,上肢取瘫痪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取瘫痪侧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痉挛瘫选穴:头部取病灶侧颞三针,上肢取瘫痪侧肩髎、臑会、天井、外关、后溪;下肢取瘫痪侧居髎、殷门、阳陵泉、跗阳、解溪。本组康复训练法同巨刺康复组。经过4周治疗后,评定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2)动物实验研究:采用线栓法栓塞实验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2h,拔除栓线,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将造模成功后的实验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9只)、康复组(8只)、常规针刺康复组(8只)、巨刺康复组(9只),增加一组空白对照组(6只),共5组。造模成功24h后,康复组开始进行滚笼、平衡木、转棒、网屏等训练;巨刺康复组开始给予巨刺针法,取穴百会、双侧曲池、足三里,同时又给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康复组给予常规针刺,取穴百会、瘫侧曲池、足三里,同时又给予康复训练,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各组分别在造模后7d,14d时进行行为学评估综合评分,造模14d后,经灌注固定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区及缺血周围区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表达。结果:(1)ND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ND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的N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经治疗后两组病例的NDS评分相比,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M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的M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经治疗后两组病例的MAS评分相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BI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MBI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的M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经治疗后两组病例的MBI评分相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术后7d,巨刺康复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术后14d,巨刺康复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常规针刺康复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低于康复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AP-43阳性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巨刺康复组、常规针刺康复组、康复组大鼠脑组织GAP-43表达IOD值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模型组相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GAP-43表达IOD值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常规针刺康复组大鼠脑组织GAP-43表达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巨刺康复组与常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巨刺康复组大鼠脑组织GAP-43表达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YP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巨刺康复组、常规针刺康复组、康复组大鼠脑组织SYP表达IOD值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模型组相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SYP表达IOD值无明显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常规针刺康复组大鼠脑组织SYP表达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刺康复组与常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巨刺康复组大鼠脑组织SYP表达IOD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刺及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但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较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效更显着。(2)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显着。而针刺方法上,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较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更快更好地促进MCAO大鼠的恢复。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恢复。(3)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均能促进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突触素(SYP)的表达,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显着,进一步促进了突触重建和突触联系。而在针刺方法上,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较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更快更好地促进MCAO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

宋佳玉[9](2021)在《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人工检索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期刊和报纸,收集近十年公开发表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提取数据后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即定量系统评价。进行Meta分析时,应首先进行异质性的检验,只有多个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时,才可以进行Meta分析,用森林图呈现结果;若多个研究之间具有异质性时,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例如对照因素,由对照因素不同而引起的异质性可以用亚组分析进行合并统计量的计算,若经亚组分析后仍具有异质性,则用随机效应模型代替固定效应模型,若异质性仍然存在,则不进行Meta分析,只做定性分析,即定性系统评价。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51篇,最终有13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纳入PP分析的共1654例患者,纳入ITT分析的共1708例患者。系统评价结果显示:1.循经取穴组和他经取穴组:(1)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和他经取穴组在针刺的安全性方面无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2,0.02],I2=0%,P=0.99;(2)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优于他经取穴组,PP分析中MD=-1.85,95%CI=[-2.68,-1.02],I2=0%,P<0.0001;ITT分析中MD=-1.74,95%CI=[-2.57,-0.92],I2=0%,P<0.0001;(3)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保持心绞痛稳定状态、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和提升治疗满意程度等方面优于他经取穴组,P≤0.05;(4)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改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改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提升疾病认知程度和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情况等方面与他经取穴组无明显差异,P>0.05。2.循经取穴组和非经非穴组:(1)疗程内循经取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在针刺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D=-0.01,95%CI=[-0.04,0.01],I2=0%,P=0.36;(2)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优于非经非穴组,PP分析中MD=-3.46,95%CI=[-3.61,-3.31],I2=0%,P<0.00001;ITT分析中MD=-3.45,95%CI=[-3.60,-3.30],I2=0%,P<0.00001;(3)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保持心绞痛稳定状态、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提升治疗满意程度、提升疾病认知程度、改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改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减少硝酸甘油用量等方面优于非经非穴组,P≤0.05;(4)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改善方面与非经非穴组无明显差异,P>0.05。3.循经取穴组和等待治疗组:(1)疗程内循经取穴组与等待治疗组在针刺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2,0.02],I2=0%,P=0.82;(2)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优于等待治疗组,PP分析中MD=-5.38,95%CI=[-5.54,-5.22],I2=0%,P<0.00001;ITT分析中MD=-5.38,95%CI=[-5.54,-5.21],I2=0%,P<0.00001;(3)疗程内循经取穴组在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改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保持疗程内心绞痛稳定状态、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提升治疗满意程度、提升疾病认知程度、改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改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减少硝酸甘油用量等方面优于等待治疗组,P≤0.05。结论: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他经取穴、非经非穴和等待治疗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改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保持心绞痛稳定状态、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提升治疗满意程度、提升疾病认知程度、改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针刺的安全性方面循经取穴和他经取穴、非经非穴、等待治疗无差异。

黄兴华[10](2019)在《针灸在运动损伤中的合理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探讨在运动损伤的治疗中应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运动损伤治疗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设为常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另一组患者中医针灸进行治疗,设为针灸组,每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肿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针灸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0.9%,常规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0.0%,针灸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局部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针灸组的静息时VAS评分及局部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运动损伤治疗中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可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程度,并缓解局部肿胀程度,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二、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跟腱末端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跟腱末端病定义
    1.2 跟腱末端病流行病学研究
    1.3 跟腱末端的微细结构
    1.4 跟腱末端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1 跟腱末端病病因
        1.4.2 跟腱末端病发病机制
    1.5 跟腱末端病病理
        1.5.1 主要结构的病变
        1.5.2 附属结构的病变
    1.6 跟腱末端病的影像学检查
    1.7 跟腱末端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8 跟腱末端病的治疗进展
        1.8.1 一般性治疗
        1.8.2 西医保守治疗
        1.8.3 物理治疗
        1.8.4 手术治疗
    1.9 小结
2 中医对跟腱末端病的认识
    2.1 跟腱末端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跟腱末端病的中医治疗
3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治疗方法
        3.5.1 关机镜下病灶清理术
        3.5.2 综合保守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一般资料比较
    6.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
    6.4 两组治疗方案优良率比较
    6.5 两组治疗方案复发率比较
7 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8 讨论
    8.1 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跟腱末端病
    8.2 综合保守治疗跟腱末端病方案
9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跟腱末端病相关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对应取穴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3 对应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评价
    5 疗效分析
    6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耳针
        2.1.2 中药熏蒸治疗
    2.2 对照1组
    2.3 对照2组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判定标准
    3.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评分)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ADL评分)
4 结果
    4.1 3组疗效比较
    4.2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4.3 3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变化比较
5 讨论
    5.1 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的理论基础
    5.2 取穴及功效

(4)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肱骨外上髁炎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一般资料分析及分组
        2.3 治疗方法
        2.3.1 骨刺宁膏治疗组
        2.3.2 麝香壮骨膏对照组
        2.4 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
        2.5 临床疗效
        2.5.1 疗效评定标准
        2.5.2 临床症状积分
        2.6 观察指标
        2.7 不良反应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病情基线分析
        1.1 各组性别分布
        1.2 各组年龄分布
        1.3 各组病程分布
        1.4 治疗前后两组 VAS 评分结果比较
        1.5 各组治疗前后两组 HHS 评分比较
    2 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分结果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理论探讨
    1 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及治疗
        1.4 导师对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学术思想、研究思路
    2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3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解剖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肘部解剖
        3.2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病理
    4 肱骨外上髁炎发病的病机学说
        4.1 血管神经束卡压学说
        4.2 伸肌总腱起始部损伤学说
        4.3 桡骨环状韧带损伤学说
        4.4 肘关节解剖结构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5 中医膏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优势
    6 骨刺宁膏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6.1 中医黑膏药应用历史记载
        6.2 中医外科膏药
        6.3 组方药物药理研究及方解
        6.4 骨刺宁膏外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优势
        6.5 骨刺宁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作用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4

(6)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古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2.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理研究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2.4 下肢动脉硬化的西医治疗
        2.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危险因素
    3.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
    4.展望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主要研究方法
    3.治疗所用药物及其他仪器
    4.疗效观察
        4.1 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监测
        4.3 疗效判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对比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比较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足背、小腿皮温变化
    6.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
    7.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立题依据
    2.实验药物分析
        2.1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2.2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
        2.3 丹参注射液
    3.选穴原则
    4.穴位注射的应用心得与体会
    5.穴位注射的研究进展
        5.1 穴位注射介绍
        5.2 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5.3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6.数据分析
        6.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皮温及血液流变学分析
    7.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7)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颈椎病定义
    1.2 颈椎病发病率及好发人群
    1.3 颈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颈椎病病理与生理
    1.5 颈椎病西医分型
    1.6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6.1 颈椎病的中医定义
        1.6.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6.3 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1.7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7.1 颈型颈椎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7.2 颈型颈椎病西医病因病机
        1.7.3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1.7.3.1 西医保守治疗
        1.7.3.2 微创治疗
    1.8 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8.1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定义
        1.8.2 颈型颈椎病中医病机
        1.8.3 颈型颈椎病中医学分型
        1.8.4 颈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治疗方法
        2.5.1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
        2.5.1.1 术前准备
        2.5.1.2 手术操作过程
        2.5.2 综合保守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3.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3.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
    4.2 综合保守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案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VAS评分
    附表 2 NDI评分
附图
缩略词表
综述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1 中医治疗
        1.1 内服中药
        1.2 针灸治疗
        1.3 推拿治疗
        1.4 小针刀
        1.5 其他治疗方法
    2 西医治疗
        2.1 西药治疗
        2.2 颈椎牵引
        2.3 物理疗法
        2.4 微创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祖国医学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3 巨刺法的探源及研究进展
        3.1 祖国医学对巨刺法的认识
        3.2 巨刺法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3.3 巨刺法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4 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4.1 可塑性的基本概念
        4.2 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主要类型及机制
        4.3 当前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2 分组及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法
        3.1 基础药物
        3.2 巨刺康复组
        3.3 常规针刺康复组
    4 治疗疗程及评定方法
        4.1 治疗疗程
        4.2 疗效评定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NDS评分及比较
        6.2 MAS评分及比较
        6.3 MBI评分及比较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实验动物模型的筛选
        2.3 实验分组及实验方案
        2.4 标本的制备及观察指标
        2.5 图像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
        3.2 各组实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估的比较
        3.3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3.4 免疫组化法观察GAP-43阳性蛋白的表达
        3.5 免疫组化法观察SYP表达
第四章 讨论
    1 关于巨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作用机制探析
        1.1 关于巨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1.2 关于巨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2 关于针灸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 关于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4 GAP-4 3与神经生长、可塑性的关系
    5 SYP与神经生长、可塑性的关系
    6 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6.1 临床研究部分
        6.2 动物实验研究部分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评分量表
    附录2: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标准
    2 文献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6 文献质量评价
    7 安全性评价
    8 Meta分析的基本内容
    9 定性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3 临床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讨论
    1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分析
    2 偏倚风险评价
    3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4 针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
    5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疗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针灸在运动损伤中的合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1.2.2 针灸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总体治疗有效率
    2.2 对比两组运动损伤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与局部肿胀程度
3 讨论

四、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跟腱末端病的临床研究[D]. 石喜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对应取穴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瘀血阻滞型)的临床观察[D]. 冯利强.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耳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风寒阻络型网球肘40例[J]. 洪昆达,万甜,陈鸿,陈水金,吴炳煌. 福建中医药, 2017(04)
  • [4]骨刺宁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李国伟.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 [5]活血通脉胶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J]. 贾伟明,白建忠. 中国厂矿医学, 2001(06)
  • [6]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D]. 安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 杨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研究[D]. 卿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D]. 宋佳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10]针灸在运动损伤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 黄兴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19(17)

标签:;  ;  ;  

活血通脉胶囊治疗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