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关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关系

一、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21)在《空腹三酰甘油与不同时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空腹三酰甘油(TAG)与不同时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2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空腹TAG水平将患者分为空腹TAG增高组(n=10,空腹TAG>1.8 mmol/L)和TAG正常组(n=14,空腹TAG≤1.8 mmol/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TAG达峰时间、空腹、脂肪餐后2、4、6 h血脂代谢[TA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lc)、C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分析TAG与AI相关性。结果空腹TAG增高组与空腹TAG正常组TAG达峰时间均在餐后4 h,空腹、餐后2、4、6 h TAG、TC高于空腹TAG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TAG增高组餐后2、4、6 h AI高于空腹TAG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TAG与空腹AI呈正相关(r=0.552,P<0.05),餐后2 h TAG与餐后2 h AI呈正相关(r=0.868,P<0.05),餐后4 h TAG与餐后4 h AI呈正相关(r=0.710,P<0.05),餐后6 h TAG与餐后6 h AI呈正相关(r=0.767,P<0.05)。结论 T2DM患者TAG与AI存在正相关关系,故早期明确T2DM患者空腹与餐后TAG水平,可为临床评估血脂代谢紊乱、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提供数据支持。

刘红伟,刘艳梅[2](2021)在《通脉降浊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通脉降浊方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胸痹症状缓解及调脂作用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脉降浊方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胸痛、胸闷、心悸、乏力)、心绞痛缓解状况(心绞痛每日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及血脂代谢指标(TC、LDL-C、TG、HDL-C)改善状况,比较2组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胸痛、胸闷、心悸、乏力积分,心绞痛每日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LDL-C、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0%,43/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34/5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降浊方能够调节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

聂皓,李云超,陆鹏,刘晓静[3](2021)在《益气活血方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保定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吸氧、口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基础治疗,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可以使用硝酸甘油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后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82.5%(33/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内,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电泳时间(EEP)、全血黏度(WBV)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可提高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控制病情,还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袁晶[4](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石兆峰[5](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白岩,吴建君,杨敬芳,赵树铭[6](2021)在《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法降低高血脂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期间的高脂血症患者病例42例,采用全自动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法去除高血脂,以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全血流速(30~80) mL/min,血浆循环容量2 500 mL,治疗时间2 h,弃浆200 mL,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6周后评估疗效;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血脂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42例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24%,治疗后TP、TC、TG和LDL-C值(74.26±5.91、3.88±1.06、2.20±1.13、3.17±0.85)均较治疗前(82.53±6.37、7.46±1.83、5.91±2.16、4.23±1.02)明显降低(P<0.05),而HDL-C值(1.23±0.26)较治疗前(0.92±0.15)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水平(5.16±0.88、12.04±2.32、1.68±0.29、32.53±4.42、3.14±0.45)均较治疗前(7.53±1.21、18.27±3.15、2.46±0.37、52.24±5.31、4.28±0.76)明显降低(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法应用于高血脂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刘琼[7](2021)在《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叶楠[8](2021)在《保丹通络汤治疗正虚络痹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

陈英豪[9](2021)在《太极拳锻炼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身体成分和血脂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姜迎欢[10](2021)在《半夏瓜蒌汤对颈动脉硬化脾虚痰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二、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空腹三酰甘油与不同时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1.2.2 标准脂肪餐的制定
        1.2.3 血糖、胰岛素、C肽、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1.2.4 血脂代谢指标的检测
        1.2.5 丙二醛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脂代谢指标、TAG达峰时间、血糖指标、炎症应激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比较
    2.4 T2DM患者TAG与AI相关性
3 讨论

(2)通脉降浊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
    1.4治疗方法
    1.5观察指标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2.2?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2.3?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状况比较
    2.4?2组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指标比较
    2.5 2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3?讨论

(3)益气活血方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5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2.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4)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测
        3.8 敏感性分析
        3.9 亚组分析
        3.10 试验序贯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6 讨论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法降低高血脂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仪器设备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案
        1.5.2 观察指标
        1.5.2.1 血清总蛋白和血脂谱
        1.5.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1.5.3 疗效判定与安全性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2.2 血清总蛋白和血脂指标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腹三酰甘油与不同时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 王迪.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8)
  • [2]通脉降浊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J]. 刘红伟,刘艳梅. 吉林中医药, 2021(09)
  • [3]益气活血方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气阴两虚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聂皓,李云超,陆鹏,刘晓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24)
  • [4]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离心式血浆分离联合血浆吸附法降低高血脂的效果分析[J]. 白岩,吴建君,杨敬芳,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7)
  • [7]湖南省2018年成人血脂异常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琼. 南华大学, 2021
  • [8]保丹通络汤治疗正虚络痹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叶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9]太极拳锻炼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身体成分和血脂的影响研究[D]. 陈英豪.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10]半夏瓜蒌汤对颈动脉硬化脾虚痰热证的临床观察[D]. 姜迎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