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截肢后脊髓前角GDNF 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坐骨神经截肢后脊髓前角GDNF 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一、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GDNF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芬芳[1](2017)在《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和相应节段脊髓组织iNOS、NGF、GDNF的表达情况,探讨HXTDD保护脊髓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2月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8只)。模型组:大鼠麻醉后制成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致伤神经。两组术后常规饲料喂养4w后取材,分别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光镜下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和计数其神经元存活率,并以免疫组化分析iNOS蛋白表达情况,鉴定造模是否成功。2、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作用观察2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模型组16只,活血通督汤组16只。根据上述实验造模操作,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致伤神经。各组术后待动物苏醒后立即开始给药干预,活血通督汤组灌服活血通督汤,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每日2次,连续服用4w。给药后每周记录大鼠行为学变化情况。术后4周取材,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HE、尼氏染色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iNOS表达量;以WB、q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iNOS、NGF、GDNF的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2、大鼠行为学变化:术后每周进行行为学测定,活血通督汤组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快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大鼠相应节段脊髓组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轮廓清晰,大而多角,核呈蓝紫色,基质着色均匀,有极性存在。模型组:脊髓神经元结构不清,形态多样,基质染色不均,细胞核缩小或不清,细胞周围空泡形成明显。活血通督汤组:其神经细胞外貌较模型组规整,有散在的尼氏体,核仁较清楚,空泡样改变极少,部分神经元有水肿。4、大鼠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变化:术后4w,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两组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显着下降(P<0.01),但活血通督汤组存活的运动神经元较模型组多。5大鼠相应节段脊髓组织iNOS免疫组化法分析:模型组iNOS表达最高,且活血通督汤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6大鼠相应节段脊髓组织iNOS、NGF、GDNF的蛋白表达:药物治疗4周后,活血通督汤组GDNF、NGF的的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上升,iNOS表达较模型组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7大鼠相应节段脊髓组织iNOS、NGF、GDNFmRNA的表达:在受损脊髓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有所增强,模型组明显高于活血通督汤组跟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GDNFmRNA和NGFmRNA表达,活血通督汤组、模型组均较假手术组高,而活血通督汤组也高于模型组表达(P<0.05)。结论1、活血通督汤能改善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后肢功能障碍;2、活血通督汤能有效改善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情况;3、活血通督汤能通过调控脊髓组织中iNOS、NGF、GDNF的表达,有效防治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李桂石[2](2013)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动物周围神经损伤模型,人为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以神经单纯切断组,切断缝合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组,游离神经移植修复后远侧缝合口切除再缝合组和假手术组来对比观察。在神经修复的不同阶段,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3.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lml/100g。俯卧位,右臀部及大腿上段正中切口显露坐骨神经。在坐骨结节下平面切断坐骨神经,并向远端1.5cm处再切断坐骨神经,然后原位缝合修复,形成1.5cm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的动物模型。功能评估:1)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采用SFI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2)电生理学检测: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神经传导速度3)肌肉湿重: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检测胫前肌湿重4)组织学检测:光镜:①观察术后各组各时间点脊髓标本横断面白质、灰质病理改变。②观察术后各组于相应时间段距吻合口远端0.5cm处神经束的面积、纤维数。电镜:观察术后各组时间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受体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所有实验组大鼠均表现为单侧下肢行动不利。2.HE染色结果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实验侧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3.Tunel检测术后3天,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有散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手术组凋亡细胞数量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术后3天,胞浆轻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术后2周到4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加重。术后4周到8周电镜图像显示受损的神经元进入恢复期。5.免疫组化结果神经移植术后1周,第三组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到了高峰,术后第8周下降。NGF的表达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第五组BDNF的表达在术后8周直至16周期间呈上升趋势,第五组NGF的表达在术后8周一致维持平稳状态,无下降趋势。6.功能评估第三组与第五组在术后第16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及肌湿重维持率:①术后8周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第六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②术后16周第二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六组实验侧总体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及第四组与各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退变,神经元数量减少,部分神经元死亡,凋亡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根据凋亡试验及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周围神经损伤后最早3天可见到凋亡现象,7天新出现的调亡细胞数量最多,总体细胞凋亡在损伤后4周出现高峰期,之后较变化较为平稳。(2)神经元的死亡发生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方式为凋亡。损伤一周后神经元存活率开始显着下降,术后2周神经元存活率下降速度达到高峰,损伤四周后,受损的神经元转入修复阶段,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考虑为神经缝合修复后4周,已有部分再生纤维通过吻合口到达效应器,神经反馈通路部分建立,远端大量增殖的雪旺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少部分靶源性营养因子被摄取,逆行输送到了神经元。直至术后8周,随着远端再生神经的反馈,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保持稳态。术后16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进一步下降2、不同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不相似:NGF能促进感觉和交感神经元的存活;BDNF对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成年后运动神经元以及病变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索再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移植术后1周,BDNF在运动神经元内表达开始增加,提示在神经损伤早期BDNF开始发挥了作用,术后2周时,BDNF的表达达到了高峰,此时神经轴突的生长处于活跃期,之后BDNF持续高表达,直至术后第8周,此后开始下降。NGF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看在术后2周开始上升,直至术后第8周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3、无论是从光镜还是电镜的结果分析均有此说明,远端吻合口切断后,虽然在对中枢神经元形态改变小,但神经元功能改变较大,BDNF及NGF在神经元内有较高的表达,并且其表达在术后又出现了高峰,第8周至16周期间,其表达高峰持续存在,远端吻合口切除后神经元功能的状态得到了激活。

罗鹏波[3](2013)在《大鼠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规律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临床发现,尺神经重建手术效果不如肌皮神经,在供体神经纤维数量不足时更加明显。有研究发现,不同神经在供体神经纤维不足时,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潜能不同。因此,我们假设尺神经纤维的放大潜能不如肌皮神经。本课题将通过研究尺、肌皮神经在其再生过程中神经代偿性放大效应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并根据实验结果从神经再生角度阐释尺神经重建手术不如肌皮神经的机制。实验分成三部分:(1)明确大鼠尺、肌皮神经在臂丛神经根的定量分布,其目的是采用稳定、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减少尺、肌皮神经中的神经纤维数量,从而建立可供研究尺、肌皮神经再生代偿性放大潜能差异的大鼠模型。(2)比较大鼠尺、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3)通过Real-timePCR检测神经缝合口远端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量与神经纤维再生代偿性放大率的关系。第一部分建立研究尺、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大鼠模型目的通过True-Blue、Fluo-Emerald、Fluo-Ruby三种荧光剂逆行示踪,比较三种荧光剂染色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明确支配尺、肌皮神经的神经元在臂丛神经根的分布及支配比例,并采用切断某些神经根以减少尺、肌皮神经中的神经纤维数量,从而建立可供研究尺、肌皮神经再生代偿性放大潜能差异的大鼠模型。方法60只成年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150-200克,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U-TB组为尺神经True-Blue示踪组;U-FE组为尺神经Fluo-Emerald示踪组;U-FR组为尺神经Fluo-Ruby示踪组。M-TB组为肌皮神经True-Blue示踪组;M-FE组为肌皮神经Fluo-Emerald示踪组;M-FR组为肌皮神经Fluo-Ruby示踪组。分析支配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神经元在脊髓的分布和各神经根支配比例,以及三种荧光剂染色定量结果的稳定性。每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各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值设定为0.05。结果(1)U-TB组:显示着蓝色的神经元位于C7-T1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2176±186.51。其中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5.2±2.44个(0-9个),背根神经节内为31±11.32个;位于C8前角的数量为157±29.8个,背根神经节内为1203.1±113.71个;位于T1前角的数量为150±21个,背根神经节内为651.3±78.47。C5、6未见染色神经元。(2)U-FE组:显示着绿色的神经元位于C7-T1的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2268.7±209.57。其中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5.6±2.41个(0-8个),背根神经节内为34±7.73个;位于C8前角的数量为150±19.9个,背根神经节内为1305±194.8;位于T1前角的数量为142.4±±26.25.个,背根神经节内为631.2±±43.92个。C5、6未见染色神经元。(3)U-FR组:显示着红色神经元位于C6-T1节段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2216±211.56。其中位于C6前角的数量为0个,背根神经节内为0-55个;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4.4±2.22个(2~9个),背根神经节内为28.6±11.79;位于C8前角的数量为135±23.9,背根神经节内为1224.5±148.74.个;位于T1前角的数量为153.9±18.19,背根神经节内为669.7±97.42个。(4)M-TB组:显示着蓝色的神经元位于C4-C7的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1871±120.53。其中位于C4前角的数量为0~11个,背根神经节内为7.8+4.05个;位于C5前角的数量为164±16.97个,背根内为253.3±36.96个;位于C6前角的数量为149±25.8个,背根神经节内为904.6±104.92;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0-6个,背根神经节为386.5±28.77个。C8、T1脊髓节段未见染色神经元。(5)M-FE组:显示着绿色的神经元位于C5-C7的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1937.9±311.22。其中位于C5前角的数量为171.2+49.31个,背根神经节内为244.4+25.49个;位于C6前角的数量为143±28.6个,背根神经节内为985.1±257.57;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0-7个,背根神经节为291.7±51.36个。C4、C8、T1脊髓节段未见染色神经元。(6)M-FR组:显示着红色的神经元位于C4-C8的脊髓前角和相应背根神经节,总数为1902±212.64。其中位于C4前角的数量为0-12个,背根神经节内为0-15个;位于C5前角的数量为151.8±18.38个,背根神经节为240±30.4;位于C6前角的数量为132.7±16.64个,背根神经节为947±203个;位于C7前角的数量为0-15个,背根神经节内为412.6±±46.94个;位于C8前角的数量为0-2个,背根神经节内为0-4个。T1脊髓节段未见染色神经元。(7)本实验中,在三种不同荧光素染色标记的条件下,尺、肌皮神经在神经根及其背根神经节的分布及支配比例基本相同(P>0.05)。以Fulo-emerald示踪结果为基准,尺神经运动神经元主要位于C8和T1,两个节段数量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感觉神经元主要位于C7、8和T1,C8节段数量最多。T1运动、感觉神经元总和约占支配尺神经的神经元总数的34.1%,C7占1.7,%,C8占约64.2%。肌皮神经运动神经元主要位于C5和C6,C5节段数量稍多;感觉神经元主要位于C5-7,C6节段数量最多,C7主要含感觉神经元。C5运动、感觉神经元总和占支配肌皮神经的神经元总数的22.1%,C6占62.5%,C7占15.4%。结论(1)采用切断C5-8神经根,保留T1神经根,并将尺神经切断后行自身端-端缝合修复的方法建立大鼠模型,作为以尺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模型是可靠的。(2)采用切断C6-8、T1神经根,保留C5神经根,并将肌皮神经切断后行自身端-端缝合修复的方法建立大鼠模型,作为研究肌皮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模型是可靠的。第二部分大鼠尺、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比较研究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尺、肌皮神经神经再生过程中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率,比较这两神经的神经纤维放大极限。方法224只成年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150-200克,随机分成神经放大模型16组,每组8只:U-1、2、3、4、8、12、16、20分别代表尺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2、3、4、8、12、16、20周;M-1、2、3、4、8、12、16、20分别代表肌皮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2、3、4、8、12、16、20周。以对侧肢体相应神经为正常对照组。切断相应神经,设为神经切断对照组,每组6只。按时间点检测(1)神经缝合口近、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计算其放大率;缝合口近、远端的运动纤维数量,计算其放大率;(2)神经CMAP波幅和潜伏期;(3)神经纤维直径、轴突直径、髓鞘厚度、G比率。每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统计值设定为0.05。结果(1)正常肌皮神经、尺神经纤维总量分别为2135±197和2535±238;运动神经纤维分别为395±47和335±34。(2)尺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周至4周,缝合口近端神经数量依次为653.23±102.71,703.79±84.26,772.40±54.93和593.41±39.36;缝合口远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为979.72±162.73,972.35±93.30,1124.59±217.27和1980.33±216.53;放大率依次为2.20±0.53,1.41±0.24,1.57±0.39和3.34±0.51;建模后8、12、16和20周,缝合口近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为725.92±132.93,671.80±112.25,553.52±64.71和682.51±107.42,远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为2217.72±419.84,1677.29±254.92,1844.19±202.90和1953.13±412.17,放大率依次为3.01±0.44,2.76±0.37,3.15±0.46和2.31±0.98。(3)肌皮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周至4周,缝合口近端神经数量依次为352.75±40.31,393.49±59.27,379.81±60.52和350.61±30.58;缝合口远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为1079.75±242.41,477.36±83.55,453.75±76.59和1434.77+312.93,放大率依次为4.77±1.25,1.21±0.47,1.19±0.32和4.09±0.73;建模后8、12、16和20周,缝合口近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为387.68±52.74,362.48±33.45,372.07±43.28和363.25±37.42,缝合口远端神经纤维数量依次1798.60±345.37,1566.19±217.04,1549.96±215.47和1479.31±174.58,放大率依次为4.71±1.32,4.29±0.79,4.23±0.65和4.34±0.49。(4)尺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放大模型建立后1周至4周,缝合口近端运动纤维数量为212.61±43.82,192.43±27.55,200.92±35.27和183.90±27.44,远端为20.55±7.13,12.38±4.31,19.39±7.30和20.09±7.59,放大比率分别为0.094±0.031,0.057±0.012,0.110±0.031和0.102±0.037。8周、12周、16周和20周的近端运动纤维数量为190.37±25.38,222.61±42.73,208.52±74.75和231.45±77.19,远端分别为120.59±37.30,219.91±50.48,277.40±47.65和291.80±49.92,放大比率分别为0.72±0.169,1.06±0.242,1.48±0.45和1.45±0.317。(5)肌皮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放大模型建立后1周至4周,缝合口近端运动纤维数量依次为235.41±32.70,229.74±61.53,202.72±55.09和199.61±28.78,缝合口远端的运动纤维数量分别为7.35±4.39,10.95±3.18,19.57±7.02和40.60±9.17,放大率依次为0.031±0.0184,0.045±0.0287,0.091±0.0221和0.195±0.049;建模后8、12、16和20周,缝合口近端运动纤维数量依次为254.10±47.75,218.06±27.80,231.44±30.40和230.51±40.06,缝合口的远端运动纤维数量依次为180.57±41.50,290.82±49.52,289.53±44.47和277.49±46.59,放大率依次为0.774±0.216,1.26±0.35,1.36±0.27和1.209±0.411。(6)20周时肌皮神经纤维直径为5.76±1.21μm,轴突直径为4.01±1.08μm,髓鞘厚度为0.72±0.24μm,G比率为0.73±0.12;尺神经纤维直径为4.28±0.84μm,轴突直径为3.14±0.11μm,髓鞘厚度为0.53±0.191μm,G比率为0.62±0.09。(7)正常尺、肌皮神经神经的CMAP的潜伏期分别为1.50±0.22ms和1.24±0.27ms。模型建立后的1-2周,未检测到尺、肌皮神经CMAP。正常尺神经的波幅为6.77±1.62mV;第3周开始,CMAP波峰逐渐增加。术后20周,波峰为4.14mV,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肌皮神经的波幅为9.46±2.33mV。3周时,波峰为1.32mV;第3周开始,CMAP波峰逐渐增加,至术后20周,波峰为7.97mV,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0周时,尺神经CMAP波幅恢复率低于肌皮神经(P<0.05)。结论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模型建立后20周时,(1)尺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放大率与肌皮神经相似,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尺神经感觉纤维放大率小于肌皮神经。(3)20周时尺神经的神经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均小于肌皮神经(P<0.05)。(4)20周时尺神经CMAP波幅、潜伏期恢复率低于肌皮神经(P<0.05)。第三部分尺、肌皮神经再生代偿性放大过程中远端神经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与感觉纤维放大率的关系目的分析神经纤维放大模型中,尺、肌皮神经缝合口远端BDNF.GDNF. CNTF和NGF的mRNA的动态表达与感觉纤维放大率的关系。方法224只成年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150~200克。分成16组,每组8只。U-1、2、3、4、8、12、16、20分别代表尺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2、3、4、8、12、16、20周;M-1、2、3、4、8、12、16、20分别代表肌皮神经放大模型建立后1、2、3、4、8、12、16、20周。以对侧肢体相应神经作为正常对照。各组设立6只大鼠,切断相应神经,作为神经切断对照组。在术后的各时间点,分别取缝合口远端尺、肌皮神经,行Real-time PCR检测BDNF.GDNF.CNTF和NGF四种神经营养因子的]mRNA拷贝量,并比较其在尺、肌皮神经中的差异。结果(1)每组标本中,mRNA含量均在0.1μg/mg以上。其中U-1、U-2、U-3、U-4,以及M-1、M-2、M-3、M-4的总mRNA含量波动在0.38~0.46μg/mg,多于正常对照组的1mRNA含量(P<0.0001)。术后8周及更长时间组,各组总mRNA含量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尺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模型组:①NGF mRNA:术后1、3、4周,神经放大组、神经切断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前两者之间无差异。4周以后的其余时间点,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个组mRNA拷贝量均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②BDNF mRNA:在正常对照组,未检测至BDNF mRNA;在神经放大组,随着时间推移,其拷贝量上升,3周时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4周以后急剧下降,20周时检测到低度表达。神经切断组改变类似于神经放大组,但是处在一个更高的表达水平,在12周时较8周时轻微上升。③CNTF mRNA:在正常对照组各时间段均高度表达。神经放大组在术后1周即出现明显下降,以后其拷贝量逐渐上升,在术后的20周达到顶峰,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神经切断组在术后1周,其值亦明显下降,表达量稳定。4周以后,神经放大组CNTF mRNA的拷贝量多于神经切断组(P<0.05).④GDNF mRNA:在正常对照组,基本未检测至GDNF mRNA表达。在神经切断组,其拷贝量1到3周表达稳定,4周之后急剧下降。神经放大组1到3周内表达亦较稳定,但表达水平低于神经切断组;8周开始明显下降,20周时仅有极少量表达。4周后各时间点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3)肌皮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模型组:①NGF mRNA:术后1、3周,神经放大组表达量大于正常对照组;术后1、2、3周,神经切断组表达量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的2、3周神经放大组表达量大于神经切断组(P<0.05)。4周以后的其余时间点,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个组NGF mRNA拷贝量均随着手术后时间的移而逐渐下降。②CNTF mRNA:在正常对照组各时间段均高度表达。神经放大组在术后1周即出现明显下降,下降比例在70%以上,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拷贝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术后20周达到顶峰,但依然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神经切断组在术后1周,其值亦明显下降,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未出现逐渐下降趋势。4周以后,神经放大组CNTFm RNA的拷贝量多于神经切断组(P<0.05).③BDNF mRNA:在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BDNF的mRNA:在神经放大组,其拷贝量逐渐上升,3周时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8周以后仅少量表达,20周时已经无法检测。神经切断组改变类似于神经放大组,但是处在一个更高的表达水平。④GDNF mRNA:在正常对照组,未检测至GDNF mRNA表达。在神经放大组,其拷贝量从1周上升,之后下降;从8周开始急剧下降。1至12周内,神经切断组的表达量均高于神经放大组,16周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4)尺、肌皮神经模型组之间比较:①BDNF mRNA在各时间点远端尺神经的表达量较肌皮神经低(P<0.05);②GDNF mRNA在各时间点,远端尺、肌皮神经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NGF mRNA在建模后表达量均增加,3周后平缓下降。建模后的1到3周,其表达量在两神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8和12周时,远端尺神经NGF mRNA表达量低于肌皮神经(P<0.05);④3周以后的各时间点,远端尺神经的CNTF mRNA表达量均较肌皮神经低(P<0.05)结论尺、肌皮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模型建立后,缝合口远端的尺神经早期较低的BDNF mRNNA、中晚期较低的NGF mRNA表达量是引起尺神经感觉纤维放大率小于肌皮神经的原因之一。尺神经的CNTF mRNA表达量小于肌皮神经,与尺神经感觉纤维放大率相对较小可能有关,但他们的相互关系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GDNF mRNA的表达水平,未对尺、肌皮神经放大率不同产生明显影响。

王知非[4](2011)在《BDNF促脊髓前角神经元存活、再生、重塑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同时给予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观察内源性BDNF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内源性BDNF对脊髓前角神经元保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BDNF抗体,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2次。每组取6只大鼠分别于7d和14d处死,采用尼氏体染色、TUNEL染色观察处死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功能及凋亡的情况,并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Bax、Bc1-2、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术后7d,尼氏体染色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呈正常神经元形态,对照组神经元呈圆形肿胀,尼氏小体减少;实验组大量尼氏体溶解,并可见明显的胞核移位。实验组TUNE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NS)和假手术组(P<0.05),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NS)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假手术组无显着性变化,对照组胞质内可见有空泡变性,但仍可见少量正常的神经元。实验组神经元尼氏体崩解,甚至消失,神经元结构模糊,存活神经元极少。实验组TUNE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增加了35%,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较7d组同时显着增加(P<0.05),且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可能参与了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抗凋亡反应过程,对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研究分析BDNF是否可以影响、调节脊髓前角神经元GAP-43、突触素工和SYN的表达,初步探索内源性BDNF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与重塑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BDNF抗体,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2次。每组取6只大鼠分别于7d和14d处死,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内GAP-43、突触素Ⅰ以及SYN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前角见可见少量GAP-43RNA的表达,但未见GAP-43蛋白表达,对照组可见大量GAP-43、突触素I、SYN RNA及蛋白的表达;实验组脊髓前角内GAP-43、突触素I、SYN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GAP-43、突触素I、SYN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与14d的结果一致。对照组损伤14d后GAP-43蛋白表达显着高于7d组(P<0.05)。各组之间脊髓前角神经元突触素工、SYN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7d与14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BDNF可通过影响脊髓前角神经元内GAP-43、突触素工与突触囊泡素(SYN)的合成及磷酸化,有助于受损神经元功能的修复,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重塑。目的:通过无血清体外培养胎鼠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研究B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取孕15天的Wistar大鼠,取出大鼠子宫内胚胎,分离脊髓腹侧,制成单细胞悬液,无血清培养。在细胞体外培养7d时,随机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实验组BDNF组、BDNF抗体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培养液内加入BDNF(终浓度为40ng/ml), BDNF抗体(终浓度30μg/ml)以及等量的PBS液。继续培养5d,利用免疫组化测定NF-200、MAP-2与NSE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对神经元细胞鉴定,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存活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并观察神经元形态(细胞计数为镜下计数30个视野,取平均值)。采用RT-PCR检测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突触素I.SYN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对突触素I、SYN、GAP-43、 Akt、磷酸化Akt、bcl-2、caspase-3以及bax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发现培养的细胞90%以上NF-200、MAP-2与NSE免疫反应呈阳性。显微镜下计数,对照组、BDNF抗体组以及BDNF组存活神经数分别为42.23±3.26、32.32±2.35、49.23±3.12,BDNF组存活细胞数显着高于BDNF抗体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细胞数显着高于BDNF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观察发现与BDNF抗体组相比,对照组以及BDNF组神经元胞体大、丰满,细胞突起明显增粗增多,可见到较粗轴突。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BDNF组突触素I、SYN 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BDNF抗体组(P<0.05),对照组突触素I、SYN显着高于BDNF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Akt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BDNF组磷酸化Akt、bcl-2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BDNF抗体组(P<0.05),bax和caspase-3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和BDNF抗体组(P<0.05),对照组磷酸化Akt、bcl-2蛋白水平显着高于BDNF抗体组,bax和caspase-3蛋白显着低于BDNF抗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一方面能上调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内突触素1与SYN的表达,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发育、成熟,参与突触重建,有利于受损神经元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途径,有效阻止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体外培养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存活。

张苏岭[5](2010)在《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术后断端注射apelin蛋白对脊髓前角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apelin蛋白在阻止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缝合术动物模型。坐骨神经切断术中神经缝合后套入硅胶管内(内径1.0mm,管长1.0cm),硅胶管远端及缝合处用凡士林封固,A组(实验组)于硅胶管内注入apelin蛋白30μ1,B组(对照组)于硅胶管内注入0.9%生理盐水30μ1。A、B组大鼠各为24只。于术后4h、8h、24h、72h、7d、14d 6个时相点取材,切取L4-6脊髓。标本按常规固定、脱水、切片、切片厚度为5μm,每隔20张取1张切片,每个标本取10张。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行脊髓细胞凋亡检测。结果:1.A组在术后4h脊髓前角发现少量的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术后8h开始见到有典型的凋亡神经元,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浓缩,或形成不规则碎块,呈黄色荧光;到术后24h,凋亡细胞数增加,达到高峰,特别是大量胶质细胞凋亡;术后72h至7d凋亡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均逐渐减少,出现不同阶段的不典型凋亡细胞,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增生,术后14d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同时可见各时相点脊髓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比神经元的凋亡明显增多,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2.B组术后4h脊髓神经胶质细胞和脊髓前角神经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细胞核内有棕黄色深染颗粒,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术后8h至24h,B组的阳性标记细胞逐渐增多,可见大量脊髓前角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术后72h凋亡细胞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到术后7d凋亡细胞数量较术后8h差不多,但凋亡程度减轻,以不典型凋亡为主,术后14d仍然可以见到TUNEL阳性标记的脊髓前角神经元。A组和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Apelin蛋白减少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数量,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能有保护作用。

杨君伶[6](2009)在《ICAM-1在神经系统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在损伤、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炎症反应是共同的特征。这些疾病的病程中都包含有炎症细胞的活化及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这些炎性介质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免疫,促进吞噬作用,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但是,炎性介质的过多堆积改变了机体的内环境,不利于细胞正常状态下生物学功能的发挥,并导致神经元的凋亡和胶质细胞的损伤,这是促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病变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一类大小为76kD-114kD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由位于胞外的5个Ig样区域、一段跨膜区域以及一段胞质尾区组成。在细胞表面,ICAM-1是膜结合整合素受体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LFA-1)和单核细胞粘附分子-1(monocyte adhesion molecules-1,Mac-1)的配体。ICAM-1糖基化可以迅速影响其与Mac-1的结合,但是对其与LFA-1的结合影响较少。在多种炎症因子诱导的炎症中,ICAM-1表达上调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募集。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量炎症因子分泌,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局部聚集。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Wallerian变性过程中ICAM-1其与配体Mac-1和LFA-1参与细胞的募集。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炎症性疾病的早期,ICAM-1是一种重要的粘附分子,介导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的过程。在脑内,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需要ICAM-1。这些现象表明在CNS炎症性病理过程中ICAM-1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文研究中,我们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周围神经炎症,LPS(lipopolysaccharide)腹腔注射所致的全身炎症及LPS脊髓内注射所致的局部炎症等多角度分别研究ICAM-1在神经系统炎症中的作用,从而为阐明ICAM-1在神经系统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建立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和切断的周围神经损伤模型,LPS腹腔注射的全身炎症模型及LPS脊髓内注射的脊髓局部炎症模型。2.运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及脊髓组织中ICAM-1表达的时空变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CAM-1在这些组织中的细胞定位;分析施万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与ICAM-1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3.分离培养并纯化大鼠施万细胞。在细胞水平,运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检测LPS对ICAM-1表达、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通过运用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分析炎症刺激诱导ICAM-1表达的信号通路。[结果]1. 1)坐骨神经切断和夹伤后,ICAM-1在坐骨神经及相应背根神经节中表达均出现上调,后逐渐恢复正常。2)正常状态下,ICAM-1在坐骨神经及DRG中表达较少,主要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坐骨神经夹伤及切断后,ICAM-1主要定位于坐骨神经中的施万细胞和相应DRG中的神经元,与卫星细胞较少共定位。2. 1)LPS腹腔注射后,坐骨神经中ICAM-1的表达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调节,在炎症的早期上调后逐渐恢复正常。高表达的ICAM-1主要定位于坐骨神经的施万细胞中。2)以LPS刺激施万细胞ICAM-1的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正常的施万细胞中,ICAM-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中,与S-100有部分共定位。在给予LPS刺激后,施万细胞上ICAM-1与S-100的共定位明显增加。3)分别运用MAPK通路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P44/42)抑制剂U0126、p38抑制剂SB202190、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un氨基末端激酶(stress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Jun N-terminal kinase,SAPK/JNK)抑制剂SP600125分别处理施万细胞显示抑制ERK1/2的活性后,ICAM-1表达无明显变化。抑制p38及SAPK/JNK的活性可以显着抑制LPS诱导的ICAM-1的上调。3. 1)脊髓内LPS局部注射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脊髓中ICAM-1的表达,其在炎症的早期上调,而后逐渐恢复正常。2)在正常脊髓中ICAM-1表达很少被检测出。在给予LPS注射后,注射侧脊髓中ICAM-1阳性信号明显增多,其主要分布在注射侧的脊髓灰质前角和后角的小胶质细胞中,而在白质及对侧的脊髓中分布较少。3)在LPS脊髓内注射后,ICAM-1的配体LFA-1、Mac-1的蛋白表达增高,但是Mac-1的表达增高迟于LFA-1的变化[结论]1.正常状态下,ICAM-1在坐骨神经、DRG及脊髓中分布较少。损伤及LPS等炎性应激后该分子反应性表达增高,提示该分子作为一种炎症反应蛋白,参与神经系统早期的炎症反应。2.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损伤及炎性因子刺激后,高表达的ICAM-1主要定位于施万细胞,这提示该分子可能参与炎症介导的施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改变。3. LPS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施万细胞中ICAM-1表达,该作用主要依赖于LPS可诱导的MAPK通路中p38和SAPK/JNK通路的激活。4.在脊髓中,炎症因子可显着诱导小胶质细胞内ICAM-1的表达,提示ICAM-1可能作为一种炎症反应蛋白,参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5.在LPS注射的脊髓中,ICAM-1的配体LFA-1、Mac-1的蛋白表达增高,提示ICAM-1可能通过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朱春雷[7](2009)在《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一直是外科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修复中、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但是,其疗效与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长段神经移植体的血供较差、再生神经纤维的错误长入、靶肌肉长期失神经后的萎缩等原因,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然而,关于长段神经移植体远端吻合口是否影响自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疗效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课题依据周围神经再生的理论提出:在再生神经纤维到达远端吻合口时,对瘢痕愈合的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将消除远端吻合口瘢痕组织对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的影响。对到达远端吻合口的再生神经轴突的切断修整,将刺激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再生能力的增强,同时,激活自身的抗凋亡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研究结果表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后,定时对移植体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能够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够增强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能力:能够激活相应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自身的抗凋亡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通过本实验研究,明确了远端吻合口对中长段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瘢痕愈合的远端吻合口切断、修整、再吻合对促进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潘世鹏[8](2008)在《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近些年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神经断端显微缝合技术的日臻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临床疗效仍不十分理想。研究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索逆向运输的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是造成神经元发生凋亡的原因之一,提供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则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为了提高受损神经元的存活率,部分学者利用神经轴突的逆向轴浆运输原理,通过动物实验在给药途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神经断端给药和靶肌肉注射给药等。实验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提高神经损伤修复的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SD大鼠共48只,雄性,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给予GDNF)和对照组(切断再吻合后给予生理盐水)各24只。采用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致相应运动神经元损伤动物模型。腹腔麻醉,取左股后正中切口,暴露坐骨神经,切断股方肌下缘约1cm处神经干,再用9-0的无创线行神经外膜缝合,在SD鼠荐结节连线与棘突连线交点约第五、六腰椎椎间隙做蛛网膜下腔置管,用微量进样器通过留置管注入外源性GDNF6μl(10μg/ml),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6μl,连注十日。于2、4、8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术后1周,即可观察到手术侧脊髓前角广泛水肿,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淡。NS组偶可发现凋亡细胞,GDNF组伤后病理改变与NS组相似,但神经元肿胀程度和数量减少程度均较NS组轻。尼氏体染色发现NS组1周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下降35%左右,第二周下降40%左右,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减少40%左右,并维持在这一水平。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徐博佳[9](2008)在《针刺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一直是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针刺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手段,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后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治疗中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年龄有关,但是这种关系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年龄越小,恢复越好;年龄越大,恢复越差”的观念,而是对于相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伤,幼年及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不及壮年患者。因此,本文研究年龄因素对急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研究针刺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方法。首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年龄因素对大鼠急性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及针刺的治疗作用和方法。以大鼠为动物实验研究对象,应用钳夹法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将幼年、壮年、老年组大鼠分为模型组、普通针刺组及本文方法(电针头针、背俞穴、神经干)治疗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进行任何治疗;普通针刺治疗组:受损部位局部取穴,针刺环跳及委中两穴;本文方法治疗组:电针刺激头部运动区、损伤神经脊髓相应位置及损伤神经干。两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治疗,持续时间30min,每天针刺治疗一次,直至处死。对比各组一周、两周、三周、四周时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肌容量的变化,脊髓腰骶膨大活化caspas-3荧光值及脊髓腰骶膨大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显示模型组各时间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不明显,腓肠肌明显萎缩,坐骨神经缺损症状幼年组重于壮年组,老年组重于壮年组,有明显的年龄差异P<0.05;普通针刺组坐骨神经功能修复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各年龄组坐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幼年组及老年组均重于壮年组P<0.05,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本文方法治疗组各年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减少、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腓肠肌萎缩不明显,坐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好于模型组及普通针刺组P<0.05,各年龄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差别不明显P>0.05。各组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腰骶膨大活化caspas-3荧光值及脊髓腰骶膨大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侧P<0.05,与模型组及普通针刺组比较,本文方法组caspas-3荧光值及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其作用幼年强于壮年,壮年强于老年。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对大鼠急性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有明显的影响,幼年及老年大鼠坐骨神经功能修复较壮年组差,本文方法对大鼠急性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以明显抑制由于坐骨神经损伤诱发的脊髓神经元的凋亡,改善年龄因素对急性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具有较好的促进大鼠坐骨神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其次,本文以动物实验为基础,从临床角度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对急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能否改善年龄因素对急性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临床实验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不同年龄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及本文方法治疗组,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面神经运动功能量化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的测定,来观察两种方法对不同年龄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两种针刺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都有促进面神经恢复的功能,本文方法治疗组好于普通针刺组P<0.05,两者有明显差异;幼年及老年普通针刺组与成年普通针刺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本文方法幼年、壮年、老年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各年龄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有较好的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可以减轻由年龄因素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后,本文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应用电针刺激头部运动区、损伤神经脊髓相应位置及损伤神经干,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抑制因神经损伤诱发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可以克服年龄因素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受损伤的周围神经处于理想的修复状态,更好的修复其功能。

李林,程爱国[10](2008)在《坐骨神经切断后继发相应节段脊髓神经元损伤及其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二、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GDNF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GDNF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药物
    3 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1 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1.1 制作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
        1.2 观察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存活率及NOS蛋白表达的变化
    2 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作用观察
        2.1 建立大鼠模型
        2.2 药物干预
        2.3 动物取材及切片制作
    3 指标检测
        3.1 行为学检测
        3.2 HE染色法观察
        3.3 尼氏染色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iNOS的表达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iNOS、NGF、GDNF蛋白的表达
        3.6 qPCR法检测脊髓组织iNOS、NGF、GDNFmRNA的表达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鉴定
        1.1 一般情况观察
        1.2 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HE观察
        1.3 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的变化
        1.4 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iNOS的表达变化
    2 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作用观察
        2.1 行为学检测结果
        2.2 HE染色法观察反应段脊髓神经元形态情况
        2.3 尼氏法观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
        2.4 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脊髓前角神经元iNOS的表达
        2.5 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iNOS、NGF、GDNF蛋白的表达
        2.6 qPCR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iNOS、NGF、GDNFmRNA的表达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病理检测指标
        1.3.1 HE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变化
        1.3.2 原位Tunel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
        1.3.3 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前角细胞超微结构
        1.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观察
        1.3.5 神经组织学检测
    1.4 功能评估
    1.5 组织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手术所见
    2.3 组织学检测
    2.4 功能评估
3 讨论
    3.1 周围神经损伤和运动神经元动态变化特征
    3.2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受体变化特点
    3.3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瘢痕形成
    3.4 自体神经移植治疗大段神经缺损治疗的替代方法
    3.5 存在的不足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神经元病理变化因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大鼠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规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 建立研究尺、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大鼠模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 大鼠尺、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极限的比较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 尺、肌皮神经再生代偿性放大过程中远端神经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与感觉纤维放大率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与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BDNF促脊髓前角神经元存活、再生、重塑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BDNF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BDNF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与重塑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B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构建
        2.3 标本采集、制备
        2.4 检测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标记检测凋亡细胞
第三章 结果
    1. 常规HE染色
    2.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检测
第四章 附图
第五章 讨论
    1.坐骨神经损伤致脊髓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2.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轴突与效应器三者的关系
    3.Apelin/APJ系统分布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4.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6)ICAM-1在神经系统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Abstract in Chinese)
英文摘要(Abstract in English)
前言(Introduction)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ICAM-1 在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第二部分 LPS 腹腔注射诱导坐骨神经中 ICAM-1 的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sion)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第三部分 ICAM-1 及其配体在LPS 诱导的脊髓炎症中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
    结论 (Conclusio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综述 (Review)
综述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Acknowledgements)
附件一: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荣誉
附件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神经元胞体内的变化
        1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内的变化
        1.1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离子变化
        1.2 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1.3 神经递质及受体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化
        1.4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变化
        1.5 相关蛋白的表达
        2 GAP-43与神经再生
        2.1 GAP43的结构特点
        2.2 GAP-43分布及周围神经再生和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3 GAP-43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2.4 GAP-43作用机制
        2.5 GAP-43与细胞间信号转导
    第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后信号转导对神经元凋亡与存活的作用
        1 信号转导对神经元凋亡与存活的作用
        1.1 p75NTR受体
        1.2 Trk酪氨酸激酶受体
        2 Akt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2.1 Akt的激活
        2.2 PKB/Akt的功能
第二篇 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来源
        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 实验分组
        4 实验动物取材
        5 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
        5.1 GAP-43表达变化的检测
        5.2 p-S~(473)-Akt的表达变化的检测
        5.3 TUNEL对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5.4 硝酸银/固兰双染观察神经轴突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1.1 免疫组化测定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1.2 westem-blot检测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2 GAP-43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2.1 免疫组化测定GAP-43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2.2 western-blot检测GAP-43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 p-S~(473)-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1 免疫组化测定在p-S~(473)-Akt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3.2 western-blot检测p_S~(473)_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4 p-S~(473)-Akt在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4.1 免疫组化测定在p-S~(473)-Akt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
        4.2 western-blot检测p-S~(473)-Akt在相应节段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5 凋亡神经元计数
        6 移植神经近端及远端吻合口神经生长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实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意义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2.1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能力的影响
        2.2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对大鼠神经元内P13-K/Akt的途径影响
        2.3 大鼠坐骨神经移植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对远端吻合口再生轴突的影响
第三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致谢

(9)针刺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中医古典医籍有关周围神经病的论述
    1.1 祖国医学对痹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痿症的定义、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认识
        1.2.1 祖国医学对痿症定义及分类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痿症病因病机的论述
        1.2.3 祖国医学对痿病治疗上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痉症的论述
第2章 头针及背俞穴的理论基础及其起源与发展
    2.1 头针
        2.1.1 头针的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2.1.2 头针的起源与发展
    2.2 背俞穴
第3章 国内外对周围神经的发育及损伤后病理改变的研究现状
    3.1 引言
    3.2 有关周围神经发育的研究现状
        3.2.1 脊神经的发育
        3.2.2 脑神经的发育
        3.2.3 内脏神经的发育
    3.3 有关周围神经损伤后病理生理的研究现状
第4章 国内外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现状
    4.1 引言
    4.2 细胞学因素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
        4.2.1 轴突生长的靶向作用
        4.2.2 施万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
        4.2.3 巨噬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4.3 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4.3.1 神经营养素家族
        4.3.2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4.3.3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4.3.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4.3.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4.3.6 白血病抑制因子
        4.3.7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4.4 激素类物质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4.4.1 雄激素
        4.4.2 雌激素
        4.4.3 甲状腺激素激素
    4.5 电磁场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4.6 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4.6.1 目前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方法
        4.6.2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理
    4.7 超声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
        4.7.1 分米波
        4.7.2 毫米波
    4.8 激光穴位照射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
    4.9 年龄因素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
第5章 手术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5.1 引言
    5.2 移植修复
        5.2.1 神经移植修复
        5.2.2 非神经组织移植修复
        5.2.3 非生物组织移植修复
        5.2.4 几丁质移植
        5.2.5 天然神经细胞外基质修复
    5.3 周围神经延长修复
        5.3.1 神经拉拢端-端缝接
        5.3.2 神经瘤球缝接
        5.3.3 神经扩张延长
        5.3.4 神经牵拉延长
第6章 针刺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动物实验
        6.2.1 实验动物
        6.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3 手术器械
        6.2.4 动物模型的制作
        6.2.5 分组
        6.2.6 针刺治疗方法
        6.2.7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分
        6.2.8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6.2.9 腓肠肌肌容量测定
        6.2.10 活化caspase-3检测
        6.2.11 脊髓细胞凋亡百分比检测
        6.2.12 动物实验结果
    6.3 临床实验研究
        6.3.1 入选实验研究患者的条件
        6.3.2 分组
        6.3.3 治疗方法
        6.3.4 面神经运动功能量化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
        6.3.5 临床实验结果
第7章 讨论
    7.1 引言
    7.2 抑制受损神经元凋亡使之存活是周围神经再生的基础
    7.3 促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
    7.4 电刺激对急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7.5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选穴依据
        7.5.1 针刺治疗大鼠急性实验性坐骨神经损伤的选穴依据
        7.5.2 临床实验选穴依据
    7.6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并克服年龄因素对其影响的的依据
    7.7 结论
第8章 结论
    8.1 动物实验研究结论
        8.1.1 动物实验结果
        8.1.2 动物实验结论
    8.2 临床实验研究结论
        8.2.1 临床实验结果
        8.2.2 临床实验结论
    8.3 本文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坐骨神经切断后继发相应节段脊髓神经元损伤及其保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坐骨神经切断后继发脊髓神经元损伤机制
    1.1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1.2 细胞内代谢障碍
    1.3 某些基因表达的改变
    1.4 神经免疫及促炎性因子的诱导作用
    1.5 其他
2 甲泼尼龙的保护作用

四、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GDNF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大鼠脊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芬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动态观察[D]. 李桂石.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7)
  • [3]大鼠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再生时神经纤维代偿性放大规律的比较研究[D]. 罗鹏波. 复旦大学, 2013(03)
  • [4]BDNF促脊髓前角神经元存活、再生、重塑作用的研究[D]. 王知非. 中南大学, 2011(01)
  • [5]Apelin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 张苏岭. 中南大学, 2010(02)
  • [6]ICAM-1在神经系统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杨君伶. 南通大学, 2009(03)
  • [7]神经移植后再次处理远端吻合口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 朱春雷. 吉林大学, 2009(10)
  • [8]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潘世鹏.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9]针刺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D]. 徐博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坐骨神经切断后继发相应节段脊髓神经元损伤及其保护的研究进展[J]. 李林,程爱国.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02)

标签:;  ;  ;  ;  ;  

坐骨神经截肢后脊髓前角GDNF 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