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浅析

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浅析

一、对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军,仲飞,黄宏伟,左建平,薛亚东,张东明[1](2021)在《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衬砌病害诊治是隧道运营维护的首要任务。为形成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系统认识,从病害类型及成因、病害检测技术、病害加固治理方法3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并讨论了衬砌诊治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可能的研究重点。主要结论显示:(1)不同类型隧道衬砌的主要病害类型已基本明确,但是病害产生原因诊断方法及产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2)衬砌病害检测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合多种检测技术的病害智能检测识别系统成为了研究的主流方向,但是病害信息的快速、高精度拾取和智能识别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3)经过多年研究,已形成了围岩(地层)注浆和内表面加固这2种较为完善的衬砌加固技术方法体系,加固方法作用机制、耦合加固技术和加固设计方法是下一步的可能研究重点。最后,介绍了笔者在衬砌内表面加固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开发了隧道衬砌快速早强的FRP网格加固方法,该方法2个小时内即可起到加固作用;提出了衬砌内表面加固界面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围岩抗力、前期受力、材料用量、加固范围等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建立了内表面加固的衬砌正截面承载性能及裂缝扩展全过程分析理论。

王琬[2](2020)在《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调蓄与回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城市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带给城市雨洪管理很多不利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开发的加剧和配套产业的聚集。由降雨径流而引起的城市内涝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方针为渗、滞、蓄、净、用、排,科学合理地对城市雨水进行吸收和利用,促进城市中水的良好循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调蓄池的调蓄能力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之一,且实用性较强,在国内外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机械加工车间,也称为金工车间,顾名思义是由各种生产工艺不同的机床构成的工业生产车间,机械加工车间通常是由相邻或贴邻的几座生产车间共同组成,包括机械车间、工具车间、磨具车间等。目前针对机械加工类厂区,还很少有对以雨水回用和调蓄水量为目的进行的调蓄池运行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某机械加工类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雨水调蓄池模型,以SWMM模型模拟降雨在汇水区域内产流、入渗、汇流和管网汇流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充分研究雨水调蓄池近年发展,总结得出国内外对于雨水调蓄池容积的各种计算方法。并详细介绍了SWMM的发展及用途和其应用领域,然后对子汇水区域入渗计算模型、产流模型、汇水区域汇流模型以及管网汇流模型的理论进行详细阐述。通过一个机械加工类厂区实例介绍了雨水排水管网的SWMM模型建立方法,同时模拟了在排水管网中进行低影响开发后,雨水管网出流率削减效率,以及不同典型降雨条件下雨水调蓄池的容积。得到以下两点结论:(1)采用“芝加哥雨型”并结合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合成P=1,P=2,P=3,P=5,P=10的降雨序列,利用SWMM模型对排水系统进行模拟,得到在进行低影响开发前后,排水系统出流量的情况。并从模拟后的结果可总结出基于不同重现期的降雨强度与雨水管网出流量的密切关联性。得出重现期越大,低影响开发对降低厂区雨水径流量的作用越明显,对出流量控制效果越好。(2)分别用P=1a,2a,3a,5a,10a重现期的降雨模拟,通过模拟得出各个雨水调蓄池的深度,结果表明,实际模拟出的雨水调蓄池容积,较容积法计算出的雨水调蓄池容积偏小,但是仍不能满足更大重现期的容积要求。故容积法适用于机加工类厂区雨水调蓄池容积的计算。本文还对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回用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可行性分析,雨水回用通过过滤、杀菌后可以回用于厂区杂用水,对厂区水资源短缺的合理解决、对防洪减灾和水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双重效益。

田强[3](2020)在《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文中认为本文针对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进行了研究,主要目标是确定连云港某港区海相软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工程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其中现场试验分别进行了剪切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室内试验主要包括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在工程运行期间对土体取样监测,确定了海相软土的矿物成以及颗粒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针对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后的软土地基,分析在不同荷载条件下地基变形破坏的形式。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剪切波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港区土场整体为软弱土场,在未经加固的条件下无法修筑建筑物。(2)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主要成分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颗粒组成主要为粘粒材料。港区海相软土的矿物成分和颗粒分布与海相软土的沉积环境相互作用,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展示出了高灵敏度、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的特性。(3)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初期海相软土快速压缩,随着时间的增长地表沉降速率减缓,土体强度的增长速度与压缩速度呈正比。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静力触探试验确定。(4)通过室内固结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海相软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自然状态下的海相软土压缩性与取土深度无关,这与静力触探试验相驳。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海相软土为流塑状态,土体结构极易破坏导致。通过重塑土固结试验发现海相软土的含盐率对土体压缩性影响较大,高盐软土具有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的特点。(5)通过剪切试验可以发现,经过真空联合堆载加固后的土体强度仍然较低。(6)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可在加固后的地基上直接修筑港区道路。如直接修筑高层建筑物,土体存在破坏的风险。该论文有图28幅,表3个,参考文献91篇。

应建国[4](2019)在《上海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依法治理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血脉和生命的象征,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法治建设领域的面貌,体现市民的社会素养和文化素养,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以法律法规体系为支撑,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随着上海城市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依法管理也随之必须科学、规范、完善。通过对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管理的回顾,提出加强城市建设依法管理的见解及其适应性提升管理的探索。

张炜[5](2017)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供给服务,调节和支持服务,以及文化服务三大类型,包括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音降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观赏游憩、美学价值、科学教育和遗产文化13项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分析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常用评估方法。包括功能价值法,当量因子法和模型评估法三种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和指标依据。适应性管理可以解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过程包括效能目标的制定,规划管理的实施,监测评估的进行,以及结果反馈与调整四个主要步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以及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在为政策制定提供标准依据方面,本文论述了相关的管理指标和不同政策的实施策略。在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方面,本文探讨了项目建设的标准认证和政策管理的研究评估两种类型的效能标准。在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方面,本文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和特点优势。之后,本文以武汉市域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为研究基础,综合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计算了 1987~2015年间,武汉市中心建成区,都市发展区和城市远郊区三个不同研究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音降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观赏游憩10项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收益和货币价值。结果表明,2015年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总计货币价值为1142.97亿元。其中城市远郊区,都市发展区,中心建成区所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价值分别占58.39%,30.95%和10.66%。从供需平衡来看,除水资源供给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以外,农业生产、碳元素固定、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相对于城市总体需求的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时间变化来看,在1987~2015年中,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下降了13.37%,文化服务价值上升了 25.84%。最后,本文针对武汉市不同的空间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和提升策略。其中区域层面包括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建设,促进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建立区域生态廊道网络;市域层面包括生态底线的划定和保护,城市水系的连通和修复,以及城市森林的营造和提升;都市发展区层面包括强化城市绿楔空间格局,引导城市布局合理发展,以及营造环城观赏游憩空间;城市建成区层面则包括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空间,使用绿色基础设施管理雨洪,以及新增绿色基础设施补充绿化等措施。

赵志良[6](2017)在《重庆市海绵化建设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及设计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自2015年悦来新城申请批复成为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以来,重庆市也大力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的应用会对传统的排水系统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重庆市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其排水系统本身与平原城市有显着差异,对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对传统排水系统的影响开展研究,并探讨山地城市海绵化建设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对策,是重庆市目前迫切需要开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课题组前期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重庆市排水系统及其设计现状及问题,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污水排水系统的影响,进而研究了设计上的解决方案,最后进行了一个案例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分析在海绵化建设下对分流制影响。重庆海绵化的建设改变了雨水口的布置位置和间距,海绵措施对雨水径流有削减和调蓄的作用,提高雨水管网暴雨重现期。设置截流井的分流制系统,海绵措施可以减少初期雨水截流量和截流污染负荷,减小污水管管径和污水厂进水水量和污染负荷量。(2)重庆海绵化建设对于新建截流式合流制,在控制相同溢流量下,截流倍数减小,污水厂进水量减少,可以降低截流干管管径和减少对污水厂运行的冲击。对于已建截流式合流制系统,可以减少CSO溢流量,减小调蓄池的容积,由于海绵措施对雨水的污染负荷有削减作用,也可以降低污水厂进水污染负荷量。(3)以重庆悦来新城生态城的部分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现有的用地布局和现有情况规划海绵措施,计算出海绵城市建设下和传统模式下的管网管径和蓄水池容积,最后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软件模拟传统建设模式及海绵化下的径流状况。结果表明,从源头控制的海绵措施相比传统模式下可以有效削减洪峰流量提高雨水管网暴雨重现期,缓解城市内涝灾害。

杨秋娟[7](2016)在《宜兴城区雨水管道中污染物分析及雨水削减技术》文中提出结合“十二五”水专项课题“城区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的目标,本课题围绕“城区排水溢流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的具体任务开展了宜兴市中心城区雨水管道中污染物分析及削减技术研究。以宜兴市中心城区的老城区、新城区、环科园三个不同功能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雨水管道的起端进水和末端出水水质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雨水污染物在管道中变化情况;根据管道末端水质,结合国内外雨水污染物处理技术与方法,以人工快速渗滤为技术手段进行了污染物削减技术实验研究,为宜兴市雨水污染控制提供借鉴。1、雨水水质分析老城区雨水管道起端-末端的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为:COD 87.78mg/L-73.56mg/L、TN 4.22 mg/L-5.09 mg/L、NH3-N 2.20 mg/L-2.42 mg/L、TP 0.70 mg/L-0.50mg/L;新城区雨水管道起端-末端的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为:COD134.19mg/L-127.00 mg/L、TN 3.59 mg/L-4.00 mg/L、NH3-N 1.61 mg/L-1.78 mg/L、TP 0.28 mg/L-0.47mg/L;环科园雨水管道起端-末端的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为:COD 63.94mg/L-75.12 mg/L、TN 2.92 mg/L-3.84 mg/L、NH3-N 1.34 mg/L-1.55mg/L、TP 0.22 mg/L-0.18mg/L。结果显示:三类区域处雨水管道的入流水质和出流水质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质标准;在降雨后期各污染物浓度虽均有降低,但水质仍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指标;总体看,老城区与新城区雨水管道入口和出口的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而环科园的相对较轻。2、水质指标相关性三个功能区雨水管道起端-末端浊度与COD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范围分别为:0.275-0.955、0.329-0.821、与TP相关性系数范围分别为:0.384-0.960、0.327-0.899、与TN相关性系数范围为:0.050-0.849、0.059-0.772。结果显示:雨水管道起端-末端浊度与COD及浊度与TP的相关性显着,说明控制浊度可以有效控制COD与TP的浓度;而浊度与TN相关性较差,控制TN浓度应考虑以生物化学法为主。3、水质变化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对雨水管道起端-末端雨水水质变化有影响,实验及调研结果显示:老城区人口密集、存在管道混接错接现象,雨水中TN、NH3-N、TP浓度相较过高,起端-末端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22 mg/L-5.09 mg/L、2.20 mg/L-2.42 mg/L、0.70mg/L-0.50 mg/L;新城区路面坡度大,车流量密集,降雨冲刷较为彻底,浊度与COD污染严重,起端-末端平均浓度达到了134.65-162.12NTU、134.19mg/L-127.00mg/L;环科园相较于新城区与老城区,人口密度小、车流量也较小、地势平坦,起端-末端各污染指标平均浓度较低于另两个区域。晴天累积天数影响着雨水管道起端-末端雨水水质,尤其对浊度、COD、TP影响显着。晴天累积天数为2天、6天、9天的条件下,三个区域雨水管道起端-末端浊度、COD、TP平均浓度随着累积天数增加而升高,但TN、NH3-N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4、雨水污染物削减实验采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雨水污染物进行处理实验,渗滤柱的填料按1﹕1﹕1的体积比选用河砂、石灰石及粉煤灰自上而下装填,同时在石灰石及粉煤灰中添加了少许蜂窝状钢渣和木糠。实验进水为人工水,水力负荷为2 m3/(m2·d),湿干比1:3,运行周期12 h。实验结果显示:CRI对COD、TP、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2%、84%、77%、54%,相对于传统装置仍有所提高。

张冰[8](2016)在《公路路表排水系统的研究方法》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公路路表排水系统方法的研究,分析了排水系统的基本组成,确定了过水断面、雨水流量、径流系数、降雨强度的计算公式。同时,本文利用了数学的经验公式、理论分析对开口式排水口的能力进行研究计算,并利用试验所需的资料对其修正。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集中式排水问题进行求解,分析其流量、截流率等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然后利用边堰流量公式、堰流和孔口流公式分别对不同形式的排水口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前二者结果进行修正,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分析了公路路表防排水系统的组成及其路面表面防排水相关设计参数的要点。2、本文提出了在公路路表汇水量不大且公路纵坡较缓的情况下,应使用漫流式排水设施,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计算水流的流量及深度的公式。3、在进行边沟排水设计时,若排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设置V字型的排水边沟。其次要考虑到有无拦水带的情况,若有拦水带时,应该设置三角形的排水边沟;若无拦水带时,应该设置皿型或半圆形的排水边沟。4、本文所使用边堰流量公式计算出的开口式排水口长度计算公式可作为一定截流率下排水口长度的估算公式,但当纵坡小于0.06时,需在计算结果上乘以1.3-1.05的修正系数,纵坡越小,系数取值越大;当纵坡大于等于0.06时,则无需修正。5、本文通过对公路排水沟渠水流量的计算,得出沟渠容许水流的最小、最大流速,再加上结合沟渠的布置类型,给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沟渠排水设施。6、本文利用经验公式及其理论分析,对排水口的排水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首次利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连续坡段上的截流率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修正后的开口式排水口的截流率计算公式。

陈子涵[9](2016)在《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淀山湖沿岸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淀山湖是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涵养区,但是其沿岸村落由于规划理念与建设方式滞后,导致内涝积水、径流污染、水资源浪费、水生态失衡等雨洪问题日趋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是我国在融合西方理论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套系统性解决城乡雨洪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指引,而本文尝试将海绵城市的实践应用从城市市区延伸至城郊乡村,为缓解淀山湖区域雨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本研究从提升沿岸村落雨水管控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对淀山湖沿岸42个村落雨洪管理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基础上,探索了以“海绵城市”理论技术为依托的沿岸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并通过典型村落的改造方案论证其可行性,具体如下:村落雨洪管理现状调查:利用3S技术集成统计村落的用地类型并计算村落综合径流系数;经过水质采样检测分析村落降雨径流的水质状况与污染分布特征;采用法瑞学派群落调查研究村落绿地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和典型群落模式;通过实地踏勘总结归纳村落6类院落模式和8类组团模式的空间布局特征及村落整体排水系统现状特征。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基于“海绵城市”理论技术支撑与村落雨洪管理现状问题分析,本文提出普适于淀山湖沿岸村落的针对性目标与原则,设计理念与指标,筛选出8类主要技术设施并确定了其结构功效参数、规模计算方法和植物配置选择。最终结合以上基础依据,本文在6类院落和8类组团模式基础上构建了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技术计模式。典型村落改造分析:以规模适中、空间类型多样的新姚簖作为典型村落,根据其土地利用、排水现状及空间类型,应用本文构建的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给出具体改造布局方案。经过估算,改造后新姚簖村绿地率提升30.7%,调蓄能力提升234.7%,污染削减能力显着,雨水回收利用率达到60%。

唐磊[10](2013)在《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合流制区域的溢流(CSO)污染及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内外许多城市纷纷投入巨资对原有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与完善。由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污染物传输、溢流过程的随机性和多变性,合流制改造和CSO控制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密切相关的一些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问题上,以及一些关键的CSO控制技术措施(如调蓄池、隧道、低影响开发等)的规划设计、方案比较和科学决策等问题上,我国城市仍然面临很多困惑。论文围绕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及CSO控制这一当前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以经济高效的削减污染负荷、提升城市水体水质为核心目标,以“系统研究”为指导思想,综合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模型模拟等研究手段,提出了中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提出了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决策的原理与方法;明确了合流制溢流初期冲刷规律,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提出了我国城市CSO调蓄池规模设计推荐方法,总结了影响CSO调蓄池规模设计和控制效率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应用于我国城市CSO控制及其在老城区推广的建议;总结了调蓄隧道的分类、构造、案例,以及建设动机、投资效益、规划设计方法、方案选择等,指导我国城市科学的决策和规划设计调蓄隧道;分析了合流制系统下游污水厂雨季运行时的水质水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增加污水厂雨天处理能力的改造方案。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我国城市更科学的借鉴国外经验,更加经济高效的解决内涝及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提供参考。论文对相关规范的修编、各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也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二、对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1 盾构隧道管片病害类型及成因
    1.2 公路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3 铁路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1.4 寒区隧道衬砌病害类型及成因
2 隧道衬砌病害检测方法
    2.1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2.2 摄像测量检测技术
    2.3 激光扫描检测技术
    2.4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2.5 衬砌病害智能检测系统
    2.6 检测方法评价
3 隧道衬砌加固方法
    3.1 盾构隧道加固方法
    3.2 公路隧道加固方法
    3.3 铁路隧道加固方法
    3.4 寒区隧道加固方法
    3.5 加固方法评价
        3.5.1加固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3.5.2 加固方法研究存在不足
4 笔者近期研究进展
    4.1 基体材料方面
    4.2 试验研究方面
    4.3 数值研究方面
    4.4 计算理论方面
    4.5 现场应用方面
5 结 语

(2)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调蓄与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雨水调蓄池设计研究现状
        1.2.2 雨水回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雨水调蓄池计算原理
    2.1 引言
    2.2 调蓄池设计标准
        2.2.1 国外设计标准
        2.2.2 国内设计标准
    2.3 雨水调蓄池计算方法
第3章 SWMM模型模拟原理
    3.1 SWMM模型简介
    3.2 SWMM理论模型
        3.2.1 汇水区域产流模型
        3.2.2 入渗计算模型
        3.2.3 汇水区域汇流模型
        3.2.4 管网汇流模型
    3.3 SWMM参数设置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LID设施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自然生态条件
        4.2.1 气象条件
        4.2.2 地质条件
        4.2.3 项目建设目标
    4.3 雨水调蓄池设计
        4.3.1 项目用地指标
        4.3.2 排水体制及厂区排水分区
        4.3.3 下垫面分析
        4.3.4 雨水调蓄容积确定
        4.3.5 生物滞留设施调蓄水量
        4.3.6 调蓄水量平衡
        4.3.7 雨水调蓄池设置
    4.4 厂区SWMM模型构建
        4.4.1 子汇水区划分
        4.4.2 降雨模型参数
        4.4.3 管网概化
    4.5 厂区模拟结果分析
        4.5.1 不同重现期雨水调蓄池对厂区出流量的影响
        4.5.2 雨水调蓄池容积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回用方案研究
    5.1 雨水回收利用的可行性
    5.2 雨水回用水量平衡分析
        5.2.1 回用水用水量分析
        5.2.2 水资源消耗现状
        5.2.3 雨水储水池容积
    5.3 雨水回用方案
    5.4 雨水回用经济性分析
        5.4.1 雨水回用经济分析方法
        5.4.2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3)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价值目的和意义
    1.3 海相软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与现场检测
    2.1 工程背景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工艺
    2.4 .海相软土工程现场现场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海相软土室内试验
    3.1 海相软土的基本工程特性分析
    3.2 固结试验
    3.3 抗剪强度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ansys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评估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简绍
    4.2 基本参数的确立模型的建立
    4.3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上海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依法治理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法规体系的意义
    1.1 公路
    1.2 道桥
    1.3 轨道交通
    1.4 排水
    1.5 燃气
    1.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法规体系取得的成效
2 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治理的问题剖析
    2.1 公路
    2.2 道桥
    2.3 轨道交通
    2.4 排水
    2.5 燃气
3 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治理的实践探索
    3.1 公路
    3.2 道桥
    3.3 轨道交通
    3.4 排水
    3.5 燃气
4 结语

(5)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
        1.1.2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1.3 传统基础设施面临的问题
        1.1.4 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发展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尺度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尺度
    1.3 研究内容
        1.3.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
        1.3.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
        1.3.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设计应用
        1.3.4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效能衡量提供理论基础
        1.4.2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效能评估提供定量标准
        1.4.3 为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1.4.4 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提供案例借鉴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实践
        1.5.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与应用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实地调研
        1.6.3 案例研究
        1.6.4 模拟分析
    1.7 研究框架
2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和特点
    2.1 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方法
        2.1.1 基于使用功能的分类方法
        2.1.2 基于组成结构的分类方法
        2.1.3 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方法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2.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正向与负向生态系统服务
        2.2.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比较
        2.2.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2.3 绿色基础设施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
        2.3.1 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复合性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效能持续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性
    2.4 本章小结
3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3.1.1 功能价值法
        3.1.2 当量因子法
        3.1.3 模型评估法
    3.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
        3.2.1 供给服务
        3.2.2 调节和支持服务
        3.2.3 文化服务
    3.3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影响因素
        3.3.1 数据获取的可靠性
        3.3.2 收益量化的准确性
        3.3.3 评价指标的系统性
        3.3.4 价值衡量的准确性
        3.3.5 评估方法的可比性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应性管理
    4.1 适应性管理的发展历史
        4.1.1 相关规划管理方法的发展
        4.1.2 适应性管理模型的提出
    4.2 适应性管理的特点
        4.2.1 针对不确定性进行管理
        4.2.2 依据效能水平进行管理
        4.2.3 基于发展过程进行管理
    4.3 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过程
        4.3.1 效能目标的制定
        4.3.2 规划管理的实施
        4.3.3 监测评估的进行
        4.3.4 结果反馈与调整
    4.4 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4.4.1 多方协作的开展
        4.4.2 设计实验的实施
        4.4.3 场地效能的监测
    4.5 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管理的制约因素
        4.5.1 应用尺度的制约
        4.5.2 管理部门的协调
        4.5.3 成本风险的限制
    4.6 本章小结
5 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应用策略
    5.1 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5.1.1 量化指标的选取
        5.1.2 相关政策的应用
        5.1.3 案例研究:绿色空间指数政策
    5.2 为认证评估提供效能标准
        5.2.1 项目建设的标准认证
        5.2.2 案例研究:SITES认证标准
        5.2.3 政策管理的研究评估
        5.2.4 案例研究:新加坡指数
    5.3 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
        5.3.1 绿色基础设施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
        5.3.2 绿色基础设施成本收益的特点优势
    5.4 本章小结
6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实证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城市概况
        6.2.1 地理条件
        6.2.2 气候环境
        6.2.3 行政区划
        6.2.4 人口分布
        6.2.5 空间结构
        6.2.6 生态格局
    6.3 研究范围
        6.3.1 中心建成区
        6.3.2 都市发展区
        6.3.3 城市远郊区
    6.4 数据来源
        6.4.1 卫星遥感影像信息
        6.4.2 政府机构信息公报
        6.4.3 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6.5 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处理
        6.5.1 辐射定标
        6.5.2 大气校正
    6.6 绿色基础设施的分类
        6.6.1 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
        6.6.2 地表高程模型的建立
    6.7 绿色基础设施的植被特征指数
        6.7.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6.7.2 植物叶面积指数
    6.8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
        6.8.1 水资源供给
        6.8.2 农业生产
        6.8.3 水文调节
        6.8.4 水质净化
        6.8.5 固碳释氧
        6.8.6 空气净化
        6.8.7 噪音降低
        6.8.8 气候调节
        6.8.9 生物多样性保护
        6.8.10 观赏游憩
    6.9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总量分析
        6.9.1 绿色基础设施的总货币价值
        6.9.2 绿色基础设施货币价值当量
    6.10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比例
        6.10.1 供给服务
        6.10.2 调节和支持服务
        6.10.3 文化服务
        6.10.4 分析小结
    6.11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变化
        6.11.1 不同区域的统计分析
        6.11.2 生态系统服务总量的空间变化
        6.11.3 单位面积服务供给能力的空间变化
    6.12 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变化
        6.12.1 1987年与2001年的量化评估
        6.12.2 时间变化分析
    6.13 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化策略
        6.13.1 区域层面
        6.13.2 市域层面
        6.13.3 都市发展区层面
        6.13.4 城市建成区层面
    6.1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1.1 理论研究方面
        7.1.2 实证研究方面
    7.2 论文创新点
        7.2.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评估方法
        7.2.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应用策略
        7.2.3 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评估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1 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全面性尚有待提升
        7.3.2 部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
        7.3.3 部分绿色基础设施负向生态系统服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4 研究展望
        7.4.1 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协作研究
        7.4.2 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实践
        7.4.3 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效能评估和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重庆市海绵化建设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及设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重庆市传统及海绵城市建设排水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2.1 重庆传统排水系统现状
        2.1.1 传统排水体制
        2.1.2 传统排水管道的设计
        2.1.3 重庆传统排水系统布置及其构成形式
    2.2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下排水系统设计现状
    2.3 重庆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3.1 合流制溢流污染
        2.3.2 面源污染
        2.3.3 其他问题
3 重庆市海绵化建设下分流制排水系统设计研究
    3.1 总体设计
        3.1.1 城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化建设下排水系统的研究
        3.1.2 城市广场海绵化建设下排水系统的研究
        3.1.3 城市道路海绵化建设下排水系统的研究
    3.2 雨水管道系统设计
        3.2.1 重庆海绵化建设下雨水篦子(雨水口)的设计
        3.2.2 重庆海绵化建设下雨水管流量的计算
        3.2.3 重庆海绵化建设下调蓄池的计算
    3.3 污水管道系统设计研究
    3.4 对污水厂进水水量和水质的影响
    3.5 应对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重庆市海绵化建设下合流制排水系统设计研究
    4.1 重庆市合流制排水系统的现状总体布局
    4.2 截流倍数取值及CSO溢流量的研究
        4.2.1 截流倍数
        4.2.2 CSO溢流量
    4.3 合流制管道内污水浓度的变化研究
    4.4 合流制系统调蓄池设计的研究
    4.5 对污水厂进水水质和水量的影响
        4.5.1 重庆海绵化建设对污水厂进水水量的影响
        4.5.2 重庆海绵化建设对污水厂进水水质的影响
    4.6 应对措施
    4.7 本章小结
5 重庆悦来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研究
    5.1 案例项目基本概况
    5.2 研究区内降雨特点
    5.3 研究区域内海绵系统规划与设计
        5.3.1 研究区域内海绵措施及雨水管网的布置
        5.3.2 研究区生态措施参数设计
    5.4 研究区域内排水系统的设计
        5.4.1 雨水口间距的设计
        5.4.2 雨水管道的设计
        5.4.3 蓄水池的设计
        5.4.4 污水管道的设计
    5.5 研究区域内海绵建设对污水厂的影响
    5.6 研究区域内雨水径流状况模拟分析
        5.6.1 传统开发模式下径流状况分析
        5.6.2 海绵城市建设下径流状况分析
        5.6.3 研究区域内雨水径流状况评估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宜兴城区雨水管道中污染物分析及雨水削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
        1.2.1 路面径流污染的定义及特征
        1.2.2 路面径流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1.2.3 路面径流的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雨水排水系统
    1.5 课题的提出
2 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象气候特征
        2.1.3 降雨特征
    2.2 取样点及取样方式
        2.2.1 取样点选取
        2.2.2 取样方式
        2.2.3 采样前期准备与样品保存方式
    2.3 实测降雨事件统计
    2.4 考察指标及分析测定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雨水管道中雨水水质分析
    3.1 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
        3.1.1 老城区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变化规律
        3.1.2 新城区雨水管道中污染物变化规律
        3.1.3 环科园雨水管道首、末端雨水污染物变化规律
    3.2 雨水管道中雨水各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3.2.1 浊度与COD的相关性
        3.2.2 浊度与TP相关性分析
        3.2.3 浊度与TN、TN与氨氮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影响因素
    4.1 环境对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的影响
    4.2 晴天累积天数对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的影响
    4.3 其他因素对雨水管道中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雨水管道末端雨水污染物削减技术
    5.1 削减技术综述
    5.2 雨水管道中雨水污染物处理工艺
    5.3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5.3.1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基本特征
        5.3.2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艺流程
        5.3.3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工程上的应用
    5.4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4.1 试验装置设计
        5.4.2 试验进水水质
        5.4.3 试验装置各个参数设置
        5.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公路路表排水系统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公路路表防排水的系统组成
    2.1 公路排水系统的基本组成
        2.1.1 公路纵坡
        2.1.2 公路横坡
        2.1.3 公路路表拦水带
        2.1.4 公路排水口
    2.2 路面表面防排水相关设计参数
        2.2.1 过水断面的宽度
        2.2.2 雨水的流量
        2.2.3 雨水径流的系数
        2.2.4 降雨强度的计算
        2.2.5 设计降雨的重现期与设计的频率
第三章 公路路表漫流式排水设计与计算
    3.1 概述
        3.1.1 漫流式排水的内容
        3.1.2 漫流式排水的适用条件
    3.2 公路路表的水深及流速
        3.2.1 “降雨—汇流”模型的建立
        3.2.2 水流汇流的水深及其流速的计算
        3.2.3 公路边坡流速的计算
    3.3 坡面防排水措施
        3.3.1 坡面防排水
        3.3.2 公路边坡的防水措施
第四章 公路路表集中式排水设计与计算
    4.1 排水沟渠的设计
    4.2 排水沟渠的形式
    4.3 边沟的布置形式
    4.4 沟渠流量计算
    4.5 沟渠的容许最小与最大流速
第五章 排水口的排水能力分析
    5.1 经验公式法
    5.2 理论分析法
    5.3 数值模拟法
第六章 结论
    6.1 公路路表防排水类型的选择
    6.2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淀山湖沿岸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雨洪问题
        1.1.2 海绵城市建设
        1.1.3 美丽乡村建设
        1.1.4 淀山湖水环境治理
    1.2 国外雨洪管理理论及实践
        1.2.1 国外雨洪管理理论研究
        1.2.2 国外雨洪管理实践进展
    1.3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及实践
        1.3.1 概念与内涵
        1.3.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1.3.3 海绵城市技术设施
        1.3.4 相关实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2 区域概况
        2.1.3 样地选择
    2.2 村落雨洪管理现状调查方法
        2.2.1 村落用地类型调查及径流系数计算
        2.2.2 村落径流水质调查
        2.2.3 村落植被群落调查
        2.2.4 村落空间特征及排水系统调查
第三章 村落雨洪管理现状分析
    3.1 村落用地类型及径流系数特征分析
        3.1.1 用地类型分析
        3.1.2 径流系数分析
    3.2 村落径流水质特征分析
        3.2.1 径流水质等级分析
        3.2.2 污染分布比较分析
    3.3 村落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3.3.1 植被种类分析
        3.3.2 群落结构分析
    3.4 村落空间特征及排水系统分析
        3.4.1 院落模式及空间特征分析
        3.4.2 组团模式及空间特征分析
        3.4.3 村落整体排水流程分析
    3.5 村落雨洪管理现状问题总结
第四章 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
    4.1 改造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改造设计目标
        4.1.2 改造设计原则
    4.2 改造设计理念及指标
        4.2.1 改造设计理念
        4.2.2 改造设计指标
    4.3 雨水管控技术设施筛选
        4.3.1 技术设施结构参数与功效
        4.3.2 技术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4.3.3 技术设施植物配置选择
    4.4 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
        4.4.1 院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
        4.4.2 组团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
        4.4.3 改造后村落整体雨水排放流程
第五章 典型村落改造设计分析
    5.1 村落现状
        5.1.1 基本概况
        5.1.2 排水现状
        5.1.3 空间模式
    5.2 改造方案
        5.2.1 整体布局
        5.2.2 汇水分区
        5.2.3 植物配置
    5.3 效果估算
        5.3.1 用地优化
        5.3.2 雨水调蓄
        5.3.3 污染削减
        5.3.4 雨水利用
    5.4 改造成本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概况文献调研
        1.2.1 国外城市概况
        1.2.2 国内城市概况
    1.3 国内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概况现场调研
        1.3.1 北京市旧城排水系统调研
        1.3.2 沈阳市五爱排水系统调研
        1.3.3 现场调研情况总结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2.1 我国城市合流制改造策略及困惑
    2.2 我国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实施状况
    2.3 我国城市当前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若干问题
        2.3.1 对合流制改造及 CSO 污染控制认识不足
        2.3.2 “合改分”及其 CSO 控制决策缺乏科学指导
        2.3.3 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路和近、远期规划
        2.3.4 CSO 污染控制理念落后、技术单一
    2.4 发达国家合流制改造和溢流污染控制概况
        2.4.1 合流制改造和溢流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和经验
        2.4.2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新思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2.5 我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
    2.6 小结
第3章 合流制溢流控制系统决策
    3.1 我国城市 CSO 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CSO 控制系统的构建
        3.2.1 CSO 污染的产生和输送过程
        3.2.2 CSO 控制系统
    3.3 CSO 控制子系统及其效果分析
    3.4 CSO 系统控制原理
        3.4.1 子系统的合理衔接与匹配
        3.4.2 控制方案的优化选择
    3.5 小结
第4章 合流制溢流初期冲刷及其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CSO 初期冲刷的判定
        4.2.1 初期冲刷的判定方法
        4.2.2 国内外对 CSO 初期冲刷的研究
        4.2.3 北京某合流制区域 CSO 初期冲刷分析
    4.3 CSO 初期冲刷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降雨条件的影响
        4.3.2 管道系统特征的影响
        4.3.3 管道沉积物的影响
        4.3.4 截流设施的影响
        4.3.5 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4 基于 CSO 冲刷规律的控制策略
    4.5 小结
    4.6 2011 年雨季合流制溢流取样情况介绍
        4.6.1 取样情况概述
        4.6.2 7 月 24 日取样数据分析
        4.6.3 8 月 14 日取样数据分析
第5章 合流制溢流调蓄池优化设计研究
    5.1 引言
    5.2 国内外 CSO 调蓄池设计方法汇总
    5.3 CSO 调蓄池规模与控制效果统计计算——以北京旧城合流制系统为例
        5.3.1 北京市降雨强度统计分析
        5.3.2 北京旧城合流制系统截流调蓄设施规模效果统计分析
    5.4 CSO 调蓄池规模与控制效果模拟计算——以北京龙潭泵站汇水区为例
        5.4.1 研究区域简介
        5.4.2 基于实际降雨数据的长历时模拟分析
    5.5 统计计算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5.5.1 两种结果的差异及准确性分析
        5.5.2 CSO 调蓄池规模设计推荐方法
    5.6 影响 CSO 调蓄池规模设计和污染物控制效率的关键因素
        5.6.1 影响 CSO 调蓄池规模设计的关键因素
        5.6.2 影响 CSO 调蓄池污染物控制效率的关键因素
    5.7 小结
第6章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合流制溢流控制策略
    6.1 CSO 控制策略的发展
        6.1.1 传统控制措施的局限
        6.1.2 基于 LID 的 CSO 控制策略的产生
    6.2 LID 削减 CSO 污染的原理
        6.2.1 小尺度 LID 措施对区域水文条件的影响
        6.2.2 LID 的各种功能及其对 CSO 污染的削减
    6.3 基于 LID 的 CSO 控制案例
        6.3.1 波特兰
        6.3.2 纽约
    6.4 传统控制措施与 LID 措施的特点及关系
    6.5 在我国推广的建议
        6.5.1 推广的方式方法
        6.5.2 政策、法规的支持
        6.5.3 LID 设施的运行维护
    6.6 小结
第7章 隧道在城市洪涝及合流制溢流控制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雨洪控制隧道的分类
    7.3 隧道系统的构造与运行
    7.4 典型应用案例
        7.4.1 污染控制隧道
        7.4.2 洪涝控制隧道
        7.4.3 多功能隧道
    7.5 小结
第8章 雨洪控制隧道对我国城市的借鉴
    8.1 引言
    8.2 隧道的建设动机与投资效益
        8.2.1 法规约束与控制目标
        8.2.2 投资与效益
    8.3 隧道的规划设计要点
        8.3.1 隧道规模、路线的设计
        8.3.2 不同类型隧道的规划设计要点
        8.3.3 隧道规划设计的注意事项
    8.4 隧道的方案比较
        8.4.1 隧道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8.4.2 隧道的方案选择
    8.5 隧道的科学决策
    8.6 小结
第9章 合流制系统下游污水厂改造——以高碑店、小红门污水厂为例
    9.1 污水厂升级改造的目的、意义
    9.2 高碑店污水厂运行资料分析
        9.2.1 运行数据分析
        9.2.2 改造思路与原则
    9.3 小红门污水厂运行资料分析
        9.3.1 运行数据分析
        9.3.2 改造思路与原则
    9.4 高碑店污水厂改造方案建议
        9.4.1 工艺流程选择
        9.4.2 各方案优缺点分析
    9.5 小红门污水厂改造方案建议
        9.5.1 工艺流程选择
        9.5.2 各方案优缺点分析
    9.6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研究成果
        10.1.1 提出了中国城市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策略
        10.1.2 提出了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10.1.3 明确了合流制溢流初期冲刷规律,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
        10.1.4 提出了我国城市 CSO 调蓄池规模设计推荐方法
        10.1.5 提出了 LID 应用于我国城市 CSO 控制及其在老城区推广的建议
        10.1.6 总结了发达国家雨洪控制隧道的应用及对我国城市的借鉴
        10.1.7 分析了污水厂实际运行数据,提出了增加雨天处理能力的改造方案
    10.2 不足与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对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营隧道衬砌病害诊治的现状与发展[J]. 刘德军,仲飞,黄宏伟,左建平,薛亚东,张东明. 中国公路学报, 2021(11)
  • [2]机械加工类厂区雨水调蓄与回用技术研究[D]. 王琬.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D]. 田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上海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依法治理的探索[J]. 应建国. 中国市政工程, 2019(01)
  • [5]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规划设计应用研究[D]. 张炜.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重庆市海绵化建设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及设计对策研究[D]. 赵志良. 重庆大学, 2017(06)
  • [7]宜兴城区雨水管道中污染物分析及雨水削减技术[D]. 杨秋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8]公路路表排水系统的研究方法[D]. 张冰.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5)
  • [9]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淀山湖沿岸村落雨水管控系统改造设计模式研究[D]. 陈子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10]合流制改造及溢流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D]. 唐磊. 北京建筑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