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府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

玄府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

一、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论文文献综述)

田硕,刘万里,苏坤涵,冯丽萍[1](2021)在《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虚弱、痰气上逆之痰气痞的代表方,有降气消痰、补益脾胃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该方在消化系统相关病症及眩晕、顽固性咳嗽等病症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药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该方的临床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满斌,王琪,许军峰[2](2020)在《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旋覆代赭汤治疗,研究组给予调神降逆针法与旋覆代赭汤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 62%、83. 33%,两组比较,P <0. 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均<0. 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 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可较大程度提高中风后呃逆患者的治疗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增强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升生存质量。

王敏[3](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龚飞雨[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五版)为检索库,收集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呃逆的条文及医案。依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及方剂筛选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并对筛选所得医案编号,建立Excel表格,记录古籍名称、作者、性别、年龄阶段、证型、疾病的寒热虚实等。将方剂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新方分析,并导出分析结果。运用WPS建立Excel表格,统计中药的功效分类、种类计数及使用频次,并计算该类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从《中华医典》中共筛选342首方剂,共有中药214味,使用中药2625次;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丁香、竹茹、柿蒂、生姜、干姜、白芍、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共涉及19个药物功效类型,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占比22.4%;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分别占比15.7%、14.2%;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是寒药;五味中以苦、辛、甘三味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肺经居多;医案分析本病共涉及14个证型,其中胃虚气逆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不纳证、肺气郁痹证、虚脱呃6个证型为本研究新发现的证型。结论:明清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且与肺、脾、肝、肾相关。辨证应首辨虚实寒热,治疗在降逆止呃的基础上,注重补脾胃、宣肺、平肝、滋养肝肾。

方永莉[5](2019)在《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病因病机与辨证思路,并丰富其治疗的方法。方法:患者选取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病房,分析符合条件并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辩证属痰瘀阻窍气机郁滞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及试验组(盐酸甲氧氯普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口服五香饮中药汤剂配合麝香0.1g点舌),每组患者30例。观察并通过同期对照及自身对照,评价该方对此型顽固性呃逆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86.7%的患者可在7天内痊愈,对照组36.7%的患者7天内痊愈;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的第2、5、8天其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得到改善,并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胸胁胀满、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症状改善非常显着(P<0.01);4.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精神、睡眠)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事件,大便潜血阳性。6.两组患者在整个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重大不良事件,除潜血试验外,其他基础的安全性指标检查也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较好,可较快控制呃逆、使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明显、提高患者一般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凤丽瑶[6](2019)在《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及睡眠、精神等相关因素的改善情况,探讨芒针透刺背俞穴对于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成芒针透刺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呃逆频率、时间、呃逆症状评分、各时段起效率,睡眠评分、精神评分、比较其前后变化,计算有效率及治愈率,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芒针透刺组治疗后痊愈17人、好转9人、有效率90.00%、治愈率56.67%,对照组治疗后恢复9人、改善13人、有效率为73.33%,治愈率为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改善情况芒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状态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透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段起效率比较,<0.5h时段及0.5-4h时段起效率芒针组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芒针组起效时间快与西药组;芒针组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明显提高(P<0.05),西药组治疗治疗后精神状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透刺组对于精神状态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芒针透刺背俞穴可以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的呃逆症状,改善患者睡眠及精神状态,改善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2.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肯定,时效性强,临床可推广运用。

张树泉,刘强[7](2017)在《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呃逆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归纳、总结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文献,反映这一研究的新进展水平。总结中医各种疗法(中药辨证论治、针刺、针刺配合汤剂、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头针、耳针、针灸联合拔罐治疗、综合治疗)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及疗效。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着。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良好,多种治疗方法结合可提高疗效。

刘晶晶[8](2017)在《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综合分析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对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的积分、HAMD抑郁量表相关项目评分的变化以及用药后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探讨该法在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病区及门诊收治的中风后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入选60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组(以下简称中医组)和氯丙嗪组(以下简称西药组)。其中中医组33例,西药组27例。两组疗程均为3周。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HAMD抑郁量表相关项目积分的变化以及患者治疗后的总效率。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 88%,西药组为77.78%。两组呃逆证候治疗后评分比较,中医组为1.55±0.42,西药组为2. 08±0. 31。经过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抑郁情绪、胃肠道症状进行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和抑郁情绪表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保国,许卫锋[9](2014)在《经方旋覆代赭汤当代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旋覆代赭汤具有抗炎、改善食管黏膜、促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镇吐等药理学作用;该方临床目前已拓展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管神经系统有关疾病及某些杂病的治疗。

李志伟[10](2013)在《头项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综合评判头部胃区针刺与项针结合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以寻求操作简单、安全、适用范围广泛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两组针刺后起效时间、两组治疗后痊愈率、总有效率、一个月后复发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方面均有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痊愈率为4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痊愈率为16.7%,P<0.05,组间差异明显;2.治疗组在即时疗效、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对于防治顽固性呃逆的复发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胃区针刺与项针结合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痊愈率显着,无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宜在临床推广

二、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旋覆代赭汤释义
2 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
    2.1 消化系统相关病症
        2.1.1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2 胃食管反流病
        2.1.3 胆汁反流性胃炎
        2.1.4 呃逆
        2.1.5 癌症术后相关消化道疾病
        2.1.6 糖尿病胃轻瘫
        2.1.7 消化系统其他疾病
    2.2 非消化系统相关病症
        2.2.1 眩晕
        2.2.2 顽固性咳嗽
3 旋覆代赭汤的作用机制初探
    3.1 抗炎作用
    3.2 收缩食管平滑肌
    3.3 保护、修复食管黏膜
    3.4 增强胃动力
4 结语

(2)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3 讨论

(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整理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医案纳入标准
        1.5 医案排除标准
        1.6 方剂选择标准
    2 建立数据库
    3 分类标准
        3.1 药物分类标准
        3.2 证型分类标准
    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介绍
        4.1 支持度个数
        4.2 置信度
        4.3 相关度及惩罚度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方剂分析结果
        1.1 中药频次统计
        1.2 药物功效分类
        1.3 四气五味及归经
        1.4 药物组合分析
        1.5 关联规则分析
        1.6 新方分析
    2 医案分析结果
        2.1 医案收录详情
        2.2 辨证分析
讨论
    1 用药分析
        1.1 高频药物分析
        1.2 四气五味分析
        1.3 归经分析
    2 新证型分析
        2.1 脾胃气虚证
        2.2 肝肾阴虚证
        2.3 肾虚不纳证
        2.4 肺气郁痹证
        2.5 虚脱呃
    3 新方分析
    4 治法分析
    5 展望与不足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呃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观察对象
    二、相关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对象及样本数量
        (二)分组方法
        (三)药物及实验器材制备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项目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疗效分析
    五、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三、对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探讨
    四、五香饮组方原理
    五、五香饮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1.1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现状
        1.3.1 针刺的治疗现状
        1.3.2 中药的治疗现状
        1.3.3 穴位注射的治疗现状
        1.3.4 针药结合的治疗现状
    2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引起呃逆的认识
        2.2 中后呃逆的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呃逆发病危险因素
        2.3.1 脑血管病变
        2.3.2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3.3 应激性溃疡
        2.3.4 其他因素
        2.4 西医治疗
        2.4.1 药物疗法
        2.4.2 非药物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过程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操作准备工作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组间临床疗效分析
    4.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芒针透刺背俞治疗中枢性呃逆的机理研究
    3.结论
    4.个人体会
    5.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汤剂辨证论治呃逆
    1.1 胃中寒冷
    1.2 气机郁滞
    1.3 胃阴不足
    1.4气虚血瘀
    1.5 胃火上炎
    1.6 肝风痰湿犯胃
2 针刺治疗呃逆
3 针刺配合汤剂治疗
4 耳穴压豆疗法
5 穴位贴敷疗法
6 穴位注射
7 头针治疗
8 耳针治疗
9 针灸联合拔罐治疗
1 0 综合疗法
1 1 结语

(8)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六字诀功法的临床治疗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 前言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2.2.2 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
        2.2.3 中医肝胃不和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分组方法
        2.4.2 治疗方法
        2.4.3 疗效判定
        2.4.4 观察指标
        2.4.5 质量控制措施
        2.4.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数据
    3.3 结论
4 讨论
    4.1 关于呃逆病名的历史演变
    4.2 中风后呃逆的病机探讨
        4.2.1 心脑受病神不导气
        4.2.2 肝克脾土胃气上逆
        4.2.3 痰浊中阻胃失和降
        4.2.4 阴虚燥热胃火上扰
        4.2.5 气虚血瘀胃失和降
        4.2.6 脾肾阳虚胃气上逆
    4.3 中风后呃逆肝胃不和病机分析
    4.4 柴胡桂枝汤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的理论探讨
        4.4.1 调枢机以利升降
        4.4.2 调营卫以平冲逆
    4.5 方药分析
    4.6 病证分析
    4.7 六字诀养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的理论探讨
        4.7.1 六字诀发展渊源
        4.7.2 六字诀练功顺序
        4.7.3 六字诀的辩证施治
    4.8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介

(9)经方旋覆代赭汤当代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学研究
2 临床应用
3 结语

(10)头项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名及证候的论述
        1.2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3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3.1 古代医家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3.2 现代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二、西医对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 顽固性呃逆的定义
        2. 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神经解剖及发生机制
        3. 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西医治疗
        3.1 物理刺激法
        3.2 神经阻滞法
        3.3 药物治疗法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风病诊断标准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标准及观察项目
        3.1 针刺后起效时间对比
        3.2 两组治疗后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3.3 一个月后复发率对比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对比
        3.5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统计数据处理及分析
        5.1 治疗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
        5.2 两组治疗前后饮食状况积分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状况积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积分比较
        5.5 治疗后总积分比较
        5.6 即时和24小时内起效情况对比
        5.7 疗效对比
        5.8 一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
        5.9 治疗前后呃逆频率积分对比
    讨论
        1. 立题意义
        2. 选穴依据
        2.1 中医选穴依据及其作用机制
        2.2 选穴的解剖学依据
        3. 穴位安全性分析
        4. 治疗方法的优点
        5. 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田硕,刘万里,苏坤涵,冯丽萍.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7)
  • [2]调神降逆针法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呃逆效果观察[J]. 满斌,王琪,许军峰. 山东医药, 2020(19)
  • [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明清医家治疗呃逆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D]. 龚飞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五香饮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痰瘀阻窍气机郁滞型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方永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芒针透背俞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凤丽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中风后呃逆中医治疗进展[J]. 张树泉,刘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 [8]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D]. 刘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9]经方旋覆代赭汤当代研究与应用[J]. 张保国,许卫锋. 中成药, 2014(03)
  • [10]头项针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D]. 李志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玄府代赭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