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权力最深的根源

战争权力最深的根源

一、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勇,滕翠华[1](2021)在《百年大党成功密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成长为领导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强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科学理论武装了智慧的头脑;(二)自我革命锻造了坚定的品格;(三)人民群众输送了丰富的滋养。

张殿兴[2](2021)在《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汇聚成一条奔流涌动的红色精神血脉。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不时走进蜿蜒曲折的峡谷山径,重回走过的路,走进?

潘清[3](2021)在《《论持久战》的历史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邱安琪[4](2021)在《在党史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的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向》文中研究表明党的非凡历史是一部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最好教科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高校师生应在党史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实践性力量、人民性力量和创新性力量。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并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杨冬权[5](202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的毛泽东《论持久战》》文中研究表明《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篇经典着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战争性质等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前途,论证了中国必胜的战争结果,并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持久战何以可能、内线和外线、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发展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强调了坚持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唯心论和机械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张忠友[6](2021)在《在社会动员中汇聚磅礴伟力——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文中研究说明"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情,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曹雅丽[7](2020)在《金一南 回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必需一支强大军队》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特殊背景下,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八一"军旗在嘹亮的军歌和不息的军号中,高高飘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一支落后队伍改造成一支先进军队红军创建初期,队伍中存在的严重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排外观念、享乐观念等等,形成革命的目标先进性与队伍组成的落后性这一巨大矛盾。例如,存在严重的乡土观念。

张伟杰[8](2020)在《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而作为主战场之一的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腹地,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战役期间,河南各解放区的党政部门对广大人民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动员工作,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出了“一切服从前线,一切支援前线”的响亮口号,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从人力、物力、财力、畜力和智力上,全力以赴的支援淮海战役。在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参军参战、转运和护理伤员等方面,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千里中原大地上谱写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光辉历史篇章,充分印证了毛泽东曾指出的:“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期间,河南人民的支前还具有支前工作战略化、支前力量全民化,支前作用巨大化等显着特点。河南人民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踊跃支前,也为今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正确领导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举措,坚持群众路线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基础。可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而河南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的无私奉献,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杨昌斌[9](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于夕红[10](2017)在《抗战时期我军民众动员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期间,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中,进行了规模宏大、颇具开创性的民众动员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民众动员,壮大了抗日力量,削弱了敌伪战争潜力,为中华民族抗战伟力提供了高效释放的路径,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大党成功密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慧的头脑———来自科学理论的武装
    (一)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二、坚定的品格———来自自我革命的锻造
    (一)以初心和使命凝神聚力
    (二)以刀刃向内割瘤去腐
三、丰富的滋养———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
    (一)人民群众输送物质滋养
    (二)人民群众输送精神滋养
    (三)人民群众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

(2)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论持久战》(节选)
《论持久战》发表的原因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论持久战》的现实启示
共读支部
【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
学习感悟

(4)在党史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的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历史是一部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力的最好教科书
    1.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
    2.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
    3.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
二、在党史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的内容要求
    1.在党史学习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
    2.在党史学习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力量
    3.在党史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力量
    4.在党史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力量
三、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思想伟力资政育人作用的实践路向
    1.开展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
    2.深化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
    3.注重实践转化,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的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论证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
    (一)历史地分析中日两国的国情
    (二)科学论证中国抗战必胜的战争结果
    (三)深刻阐述关于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辩证分析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
    (二)辩证分析持久战何以可能
    (三)辩证分析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敌占区的大和小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辩证分析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辩证分析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对立统一关系
    (六)辩证论述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英勇战斗与放弃土地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

(6)在社会动员中汇聚磅礴伟力——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回廊:大本大源与战争伟力
理论释义:现代化与社会动员
现实引申:新时代社会动员创新
【经典着作书单推荐(第一批)】

(7)金一南 回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必需一支强大军队(论文提纲范文)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一支落后队伍改造成一支先进军队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群众
用信仰之光照亮过去、点燃未来
灵魂与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刀锋

(8)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 关于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研究史料
        二 关于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相关论文
        三 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支前机构
    第一节 支前机构的开始阶段
    第二节 支前机构的扩大阶段
    第三节 支前机构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后勤动员
    第一节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作用
    第二节 河南各解放区的后勤动员工作
        一 豫皖苏区
        二 豫西区
        三 冀鲁豫区
第三章 淮海战役中的河南人民支前
    第一节 保障交通运输和粮草供应
        一 保障交通运输
        二 筹粮方法及运送方式
        三 粮草供应
    第二节 参军参战
        一 组织领导工作
        二 参军工作
        三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
    第三节 转运和护理伤员
第四章 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特点
    第一节 支前工作战略化
    第二节 支前力量全民化
    第三节 支前作用巨大化
第五章 淮海战役河南人民支前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党的组织领导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坚持群众路线是河南人民踊跃支前的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抗战时期我军民众动员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众动员的理论更趋完善
二、动员民众的能力大幅提高
三、民众动员的范围更加广泛
四、民众动员的作用更加突出

四、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大党成功密码探析[J]. 赵志勇,滕翠华. 西部学刊, 2021(24)
  • [2]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N]. 张殿兴. 团结报, 2021
  • [3]《论持久战》的历史价值[J]. 潘清. 群众, 2021(20)
  • [4]在党史学习中感悟思想伟力的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向[J]. 邱安琪.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07)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中的毛泽东《论持久战》[J]. 杨冬权. 党的文献, 2021(03)
  • [6]在社会动员中汇聚磅礴伟力——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J]. 张忠友. 当代广西, 2021(03)
  • [7]金一南 回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必需一支强大军队[J]. 曹雅丽. 中国纪检监察, 2020(15)
  • [8]淮海战役河南省支前研究[D]. 张伟杰. 郑州大学, 2020(04)
  • [9]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抗战时期我军民众动员的理论与实践[J]. 于夕红. 中国军事科学, 2017(01)

标签:;  ;  ;  ;  

战争权力最深的根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