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公司帮助 Nordstrom 延长焦炉寿命

瑞士公司帮助 Nordstrom 延长焦炉寿命

一、瑞士公司帮助俄罗斯北方钢公司延长焦炉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穆君[1](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指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王立新[3](2019)在《国家角色——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唯一的国有钢铁企业,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塞尔维亚政府为了挽救这家濒临倒闭的钢厂,曾先后三次举行国际招标,都因全球的钢铁市场低迷而流拍。2016年,在金融危机暴风雪中凛然崛起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逆势收购了这家钢厂,并全权委托位于唐山陡河岸边的、作为先锋队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科学运营管理。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原料、营销等多方面的全球资源配置优势,半年扭亏、一年全面盈利。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参观了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斯梅代雷沃钢厂,他希望河钢集团改善这里的就业环境,惠及民生,把此项目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李猛[4](2018)在《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钒为国家战略性金属资源,因其独特的力学、化学、电化学、催化和光学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军工、新能源、电子技术和颜料等领域。钒渣是生产五氧化二钒的最主要的原料。目前,氧化钠化焙烧—水浸提钒是最主要的提钒技术,尽管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该工艺存在环境污染、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和提钒尾渣难以利用等弊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本论文提出了无盐氧化焙烧—低温铵化转型—浸钒/冷却结晶提钒的新思路,新技术不产生有毒有害窑气、无废水产生、尾渣易于综合利用,且产品纯度高,实现了钒渣中钒资源高效清洁提取。论文取得如下创新性进展:(1)对钒渣无盐焙烧过程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钒渣物相分解规律为:当温度为500℃时,钒尖晶石转变为反尖晶石;温度为700℃时,铁橄榄石完全分解,反尖晶石氧化为四价钒酸盐;700~1000℃时中间价态四价钒酸盐进一步氧化为五价钒酸盐,确定了含钒物相氧化及定向迁移规律。当温度高于900℃时,铬铁尖晶石转化为三价铬固溶体(Fe0.6,Cr0.4)2O3。热力学计算表明,钒化合物的优先反应次序为钒铁尖晶石分解转化>四价钒酸盐生成>五价钒酸盐生成,无盐焙烧过程为放热反应。在无钠盐存在的情况下,钒渣中的铬不发生氧化,因此无盐氧化焙烧技术可实现钒的选择性氧化,避免高毒性Cr(VI)的生成。(2)系统研究了焙烧熟料在铵盐浸出体系中的热力学和表观动力学。浸出热力学表明,碳酸氢铵可将熟料中钒酸盐浸出,硅会以杂质形式进入浸出液,磷不易被浸出,浸出反应为放热反应。计算了 V-H2O、Si-H2O、P-H2O、Fe-H2O、Ca-H2O、Mg-H2O、Mn-H2O 的E-pH。研究了钒渣熟料在碳酸氢铵溶液中的浸出表观动力学,反应初期(t<30 min)和反应后期(t>30 min)分别受固膜扩散控制和表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13和35.44 kJ/mol。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研究,获得了钒渣熟料浸出的最优反应条件:钒渣熟料粒度75~48 μm,碳酸氢铵质量浓度35%,浸出温度50℃,反应时间150 min,液固比为10:1。在此优化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85%,而磷、硅、钙、镁、锰等杂质元素的的浸出率低,实现了钒的选择性浸出。浸出尾渣物相变化研究表明,钒酸盐物相逐渐被分解并最终消失,而含铬物相没有被浸出。(3)系统研究了钒渣的氧化表观动力学。单因素条件实验表明,减小粒度、增大氧气分压、降低升温速率、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可有效提高钒氧化率。获得了最优的焙烧条件为钒渣粒度100~75μm、空气气氛、升温速率为4℃/min、保温温度为900~950℃、保温时间15min,此条件下钒氧化率可达90%以上。钒渣氧化表观动力学研究表明,钒铁尖晶石氧化受0.69级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0.7 kJ/mol,指前因子为24.68 min-1。(4)系统研究了不同铵盐浸出剂对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以草酸铵为浸出剂的浸出表观动力学表明,浸出反应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26.7 kJ/mol。通过考察不同表观动力学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获得了钒渣熟料浸出的最优反应条件:钒渣熟料粒度75~48μm,草酸铵质量浓度13%,浸出温度70℃,反应时间120min,液固比10:1,在此最优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90.3%。对浸出尾渣进行物相分析表明,尾渣不含钒酸盐相,浸出产物二水合草酸镁的特征峰随着草酸铵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当选择磷酸三铵和磷酸氢二铵作为浸出剂时,浸出液为弱碱性,钒的浸出率均达到85%以上。当使用磷酸二氢铵作为浸出剂时,浸出液为酸性,与碳酸氢铵作为浸出剂相比,杂质Mn的浸出率大幅上升。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碳酸氢铵作为无盐焙烧—铵浸的浸出剂。(5)系统考察了高纯钒产品转化工艺路线,得到300 mL含钒浸出液的最佳除杂条件为:0.8 g氧化钙添加量,温度70℃,净化时间30 min,静置时间30 min。研究了偏钒酸铵结晶产品在室温~1000℃煅烧过程的分解机理。通过“低温铵化—高温浸出”对无盐焙烧—铵浸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对含钒浸出液依次进行除磷、除硅、冷却结晶、煅烧处理得到含氧化钒99.5%的高纯钒产品。

于晓磊[5](2015)在《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的工业化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最具时代性的建筑类型之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论文正是选取了 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选择长三角地区进行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主要有两点考虑,即它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成为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与这两点因素密不可分。从地理区位来看,长三角地区东临黄海与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接壤,北临山东,南邻福建。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穿越于此,如此通江达海、南北东西进退裕如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历史背景来看,长三角地区自六朝伊始,便是历史上的文化富集区,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在这里积淀,久远的文化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传统棉纺织业、丝绸业、陶瓷业、漆木业等工商业堪称发达。到了中国近代,良好的地理优势、厚重的文化基础和工商传统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五口通商”中以上海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中心和工业科技中心,又有以南京为主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约地、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中心,也有作为民族工业发源地的无锡、南通、宁波等一批重要城市。故得益于这两点因素,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地方,现代中国正面临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期,该地区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仍走在时代的前沿,对这一区域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案例。其次,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来看,近代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是直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而诞生的一种物质形态。近代工业生产力的诞生,改变了厂房建筑、生产设施,甚至社会的生产方式,这种工业化的改变成为近代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诞生的逻辑起点,所以工业建筑作为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工业建筑遗产这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近些年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识之士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上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科学调查和认知上仍存在不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手工业生产不重视的历史渊源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雅”“俗”文化之制约,人们对与礼制、政治与宗庙相关的建筑特别重视,而对与生产性相关的手工业建筑相当忽视,导致从历史到今天,对于保存了中国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手工业建筑记载和保存数量都很少。即使在今天,与生产相关的遗产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大量近代工业建筑被拆毁,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本文重新梳理近代社会工业建筑遗产,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力求重塑公平公正的文化遗产观。综上,论文以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这类物质遗存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遗产实际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性。一方面,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曾在此从事过工业活动,他们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设计师等共同为中国近代工业创造了一批最早的军事类和“官督商办”类的工业,由此使长三角地区诞生了中国近代最多的工业门类、开创了很多近代工业类型,并且还影响了全国的近代工业建设,这是中国其他城市和区域所不具备的。在此过程中创建的工业建筑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时全国工业建筑的风格、特点和成就。另一方面,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近代聚集有大量建筑师、建筑设计事务所,不管是西方的、留学归来还是本土培养的建筑师,皆在此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工业建筑的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建筑代表了近代中国全国范围内工业建筑的典型特征,最能体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结合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最高水平。中国长三角区域内的近代工业建筑,率先吸收了西方工业建筑的诸多特征,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新兴建筑。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不仅蕴含着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展示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国家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及这一过程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成就,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国家及文明转型特殊时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社会文化、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在新生的工业文明形态中的某种表现。本篇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内容,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并梳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脉络。第二章主要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原点——英国工业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英国的工业建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变革。中国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主要受此影响,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的变革序幕。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反映了笔者的田野调查成果,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中的一大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状,系统梳理了 1840——1949年间,中国受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工业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工业建筑文化。第八章主要使用文化遗产学的方法理论,对长三角地区的近代工业遗产的建筑元素进行结构,分析了其时、空演变整个过程。本文在第九章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存在“移植”与“重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工业建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近代工业建筑类型,通过对这两大系统出现和演变过程的原因解析,分析了隐藏其中的近代变革期的社会文化。同时,本文还主张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应是其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关注过去的文化,更立足于当代、为社会未来发展服务,所以论文在第十章尝试以“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模式进行多角度的探索。通过前文对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与利用上,应与体现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物质元素一起,如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生产系统、档案资料和企业文化等,共同得到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

韩珍堂[6](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王梧[7](2013)在《冶金动态》文中提出一、综合国际钢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4月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粗钢产量合计达到1.32亿吨,同比增长1.2%。其中,4月份中国生产粗钢6570万吨,同比增长6.8%;日本生产粗钢920万吨,同比增长1.0%;韩国生产粗钢550万吨,同比下降6.3%;德国生产粗钢370万吨,同比下降0.9%;意大利生产粗钢210万吨,同比下降11.6%;土耳其生产粗钢290万吨,同

李绍宏[8](2011)在《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Cr12MoV、D2等常用冷作模具钢因碳化物偏析严重,凝固时易形成带状莱氏体碳化物导致模具因韧性不足而崩刃、断裂或塌陷的实际情况,采用热力学原理并结合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以减少莱氏体碳化物、增加二次析出碳化物数量来提高韧性的合金化思路,在Cr12MoV成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C和Cr含量以减少莱氏体碳化物偏析,提高Mo、V含量以细化晶粒、改善韧性。开发出兼备高强韧性和高耐磨性的SDC99冷作模具钢,以适应当前冷冲压成形材料强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同时采用深冷处理技术对组织进行控制,进一步改善使用性能。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DIL805A膨胀仪、电阻仪、内耗仪等测试手段展开研究,揭示了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的合金化规律和强韧化机制,澄清了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转变及相变机理,获得以下主要结论:本研究设计的高强韧冷作模具钢SDC99克服了传统Cr12MoV易崩刃或开裂的弱点,高温抗回火稳定性优于Cr12MoV。在硬度为62HRC条件下,韧性达80J以上,比Cr12MoV提高一倍,耐磨性能与Cr12MoV相当。其性能与进口同类型高品质冷作模具钢相当,可替代进口DC53,SLD-Magic及ASSAB88等高强韧冷作模具钢。通过电解萃取碳化物的激光粒度分析表明,SDC99低温回火后钢中碳化物的中位径为1.23μm,而Cr12MoV低温回火后钢中碳化物的中位径为11.37μm。采用统计方法得出SDC99钢中有45.5%的碳化物尺寸在0.251μm之间,而Cr12MoV钢中91%的碳化物尺寸均大于5μm。通过改善钢中碳化物的形态、数量及尺寸分布,使钢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采用深冷处理技术实现了对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热处理后组织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了耐磨性能。经不同工艺深冷处理后,硬度都有13HRC的提高,但冲击韧性均下降到常规淬回火处理的一半左右。深冷处理工艺顺序对性能影响显着:试样经淬火+回火+深冷处理(HTC24)以及淬火+一次回火+长时间深冷+一次回火(HTC24T),硬度均无明显增加,但冲击韧性较淬火+深冷处理+回火的冲击韧性更高。长时间深冷处理后残余奥氏体仍不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经深冷处理后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以纳米级薄膜状存在于马氏体板条间。淬火+回火+深冷处理的试样中剩余奥氏体量高于淬火+深冷处理+回火试样的残余奥氏体量,其原因可能是回火过程中部分碳原子从马氏体中扩散进入残余奥氏体,从而使残余奥氏体发生了部分稳定化。经深冷处理+回火后马氏体基体碳含量比淬火+回火处理马氏体的碳含量低,表明深冷处理的试样在回火过程中有更多的碳化物析出。深冷处理后试样的Snoek峰明显降低,即深冷处理后试样中可提供应力感生有序产生Snoek弛豫的碳原子减少。SKK峰增高表明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应力作用可导致碳原子发生迁移,迁移的碳原子偏聚于位错周围对位错产生强烈的钉扎作用。延长深冷处理保持时间使SKK峰高度进一步增加的结果表明:间隙原子在应力作用下发生了迁移,并且与时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即间隙碳原子在低温下应力诱导扩散需要较长时间,深冷处理保持时间对SKK峰的影响可用耦合模型进行解释。回火后SKK峰弛豫强度随回火温度升高而降低。经过深冷处理与未深冷处理的试样在相同温度回火相同时间后发现,经过深冷处理试样的SKK弛豫强度明显低于未经深冷处理试样的弛豫强度,且回火温度升高后,深冷处理前后峰高的差距变小。由此表明:深冷处理使碳化物析出的动力增强,与未深冷处理的试样相比,经深冷处理的试样在较低温度回火就能析出更多的碳化物。使用电阻测试淬火态和深冷处理后的试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应力诱导作用导致碳原子发生迁移。迁移的碳原子偏聚于位错周围形成偏聚区或原子团簇,在回火过程中偏聚于位错周围的碳原子团簇无需进行长程扩散而形成碳化物。因此,在相同温度回火相同时间条件下,深冷处理后的试样比未经深冷处理的试样能析出更多的碳化物。这是除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外,深冷处理提高耐磨性能的第二诱因。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深冷处理过程的温度场、应力场和应变场进行计算表明:深冷处理有利于降低淬火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冷却温度越低,消除淬火应力的效果越明显。深冷处理过程由于收缩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应在深冷处理前进行回火处理。冷却速度、深冷次数和深冷时间的对应力和应变的影响甚微。

李颖[9](2010)在《基于产业阶梯模型(ILM)的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状况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支柱产业。但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压缩了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空间,形成对钢铁及其下游行业的巨大成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在国内铁矿石资源供应不足、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等现实状况下,需要从铁矿石和钢铁两个行业的天然联系出发,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两个行业的发展。本文界定了铁矿石资源产业的概念,即将铁矿石行业和钢铁行业合并成铁矿石资源产业进行分析,在开放视角下明确了产业的国内、国际两条轴线。通过对国内和国际铁矿石资源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把握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借鉴资源产业链相关理论,对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了国内“单链”和全球视角下的“链网”分析;对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进行了钻石体系分析。产业发展需要战略的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客观地诠释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及产业链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得出基于分析的SWOT判断,指出我国需要从战略层次保证铁矿石资源产业的发展。1、借鉴一般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理论,论文提出了基于“建立生存基础-培育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目标体系;2、构建了包含基础层、拓展层和顶点的产业发展的阶梯模型(ILM模型);3、形成了“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权力”的产业链优化战略路径。产业资源战略包括铁矿石供给保障战略(铁矿进口优化配置战略、铁矿国内外开发投资战略)、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产业振兴战略;产业能力战略包括环境经济战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产业资本战略和产业创新战略;产业权力战略包括租金控制力战略、市场控制力战略和社会控制力战略三大方面。铁矿石资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关系重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和模型研究构建了多层次、成体系的IML战略框架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战略建议,以期对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郭娅丽[10](2010)在《营业转让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业转让制度是一项“理论上模糊,实践中有用的制度”,由于对“营业”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而营业转让在实践应用中表现形式多样、使用概念诸多,容易产生迷乱,导致制度设计出现错位,引发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上的困扰。因此,从廓清基本概念入手,探寻制度变迁的深层原因及法理基础,归纳营业转让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探讨营业转让的特殊规则,反思现行制度的优劣,重构中国营业转让制度,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本文主要论证了以下问题:第一,营业、营业转让的概念界定营业转让概念因对“营业”理解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营业”不同于商业、资产、企业,其中“营业”的外延大于“企业”,个“企业”可能包括数个独立的“营业”。“营业”有两种意义:一为客观意义,指商主体围绕特定经营目的形成的具有独立经营机能的财产和权利的整体;一为主观意义,是为了一定的营利目的而运用财产整体进行的连续性经营活动。主观意义的营业和客观意义的营业是紧密联系的,主观意义的营业以客观意义的营业为基础,客观意义的营业只有通过主观意义的营业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其价值。营业转让中的“营业”是指客观意义的营业。营业的本质有五种学说:营业人格说、营业财产说、营业组织说、营业有机体说、营业行为说,本文认为营业本质上是为了特定经营目的形成的、具有独立经营机能的各种财产和权利的集合体。营业的法律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集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动性的统一、要素、常素与偶素的统一。营业转让是将具有有机一体性的财产和权利的集合体加以整体转让的一种混合契约行为。营业转让与个别财产转让、资产并购、公司合并、事实合并、公司分割有本质的区别,是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就营业转让的本质,代表性观点有四种:经营者地位替换说、营业财产转让说、营业组织转让说、经营者地位替换说+营业财产转让说,本文认为营业转让的本质是客观意义的营业的所有权归属的改变,以及主观意义上经营权属的变更。营业转让的法律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整体转让性、现物要素性、要式行为性、混合契约性。第二,营业转让的商法确立作为营业转让客体的“营业”经历了从农业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直到信息化时代的历史变迁,梳理“营业”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得出三点结论:“营业”经历了从物的集合体到财产和权利的集合体的演变;“营业”的利用从重视使用价值向使用价值、价值并重发展;“营业”范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展,但从企业形态的构成来说,各种企业组织形式并存,使得农业时代、手工业时代以及工业化时代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则仍可以为我所用,而现代企业组织的营业转让需要法律对经济生活的变化作出回应。营业转让法律确认的深层原因有两方面: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和融通巨额资金的需要是营业转让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技变革加速资本运动是营业转让发展的必要因素;而法律关系客体理论的发展为营业转让的法律确认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本文对后者从两方面展开论证:第一,“营业”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实质是作为交易客体而存在。营业成为法律关系客体,改变了传统的法律关系客体为单一客体的理论,复杂客体理论是对法律关系客体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二,“营业”作为法律关系客体并不违背一物一权原则。因为“营业”作为集合物利用只有两种情形,一是归属关系,一是担保和用益关系,此时,由于营业财产具备特定性和独立性可称之为“一物”,而作为集合物的营业财产的各个元素因不具备特定性和独立性而不能成为“一物”,因此在同一营业财产之上不存在内容相冲突的物权。一物一权原则是对营业财产在在静态意义上的描述,而营业财产在现实中时时处于变动之中,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营业”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实质是作为交易客体而存在,它具备交易客体的确定性、可能性、适法性、妥当性,营业财产为交易而生,为交易而存,为交易而亡。营业转让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立法中的制度,主要体现在《日本商法典》及《日本公司法》、《德国商法典》、《法国商法典》及《营业资产买卖法》、《俄罗斯民法典》、《澳门商法典》中,英美法系判例法亦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第三,营业转让的实践应用根据不同元素在营业转让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营业”包括要素、常素与偶素。营业转让的发生依据在于要素转让。关于“营业”构成元素存在多个争议焦点,通过分析论证,认为“现物”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要素,顾客群体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常素,不动产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常素,债权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常素,债务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偶素,营业权为营业转让中“营业”的要素。营业转让的实践表现形式有:第一,企业整体转让;第二,重要部分的转让。对何谓“重要部分”有多种认定标准:数量标准、实质标准、质与量并重的标准、财产目录标准,目前通说采质与量并重的标准;第三,商号权转让引发的营业转让。商号转让的认定标准有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就商号转让与营业转让的关系大多数国家奉行绝对转让主义,本文认为应有条件地承认相对转让,即先转让营业,再转让商号,法律规范的设计应以促进交易、鼓励交易为目标,同时应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利益。第四,商铺租赁权转让引发的营业转让。商铺租赁权的法源有我国固有法上的铺底权、域外法中的营业资产的租约权、续展权,商铺租赁权的转让权是对铺底增值付出劳动的铺东享有的权利,而非铺底所有权人的权利。商铺租赁权转让的实质是营业转让。第五,商业特许经营权的法律实质是营业转让。将特许人拥有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与经营模式为核心组成的专有权综合体加以转让,是有机整体的转让,营业转让是特许经营权体系扩张的重要手段。第四,营业转让的规则分析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营业转让的效力认定问题。营业转让作为特殊客体的买卖,其有效条件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受让人必须具有相应的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符合营业转让的意思表示形成机制;营业转让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不符合生效要件的营业转让合同有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三种情形,本文重点探讨内部决议瑕疵的营业转让合同的效力,以股份公司为例。股东大会决议瑕疵对营业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不要说”与“必要说”的争论,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本文赞同“必要说”,并对特殊情形包括歇业中公司、债务超过公司、清算中公司、母子公司的营业转让是否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进行了具体探讨,就营业转让合同撤销权的行使主体、方式、期间,以及撤销权的限制和排除情形具体分析。营业转让中双方当事人的义务规则。主要是建立转让人与受让人的利益平衡机制,其理论基础有两个: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营运价值理论。特殊义务规则有两个:一是财产移转规则。以我妻荣先生提出的“为一定经济目的而统一联系起来的物为从物”为基础,在对大陆法系民法学中“从物”理论归纳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民法中“从物”概念应进一步扩展,将该理论适用于构建营业转让中的财产移转规则,对不同形式的营业转让中的主物与从物作了分析,根据从物与主物共命运的法理,主物转移,从物也应随之转移。二是营业转让中的竞业禁止义务规则。本文认为营业转让中竞业禁止条款所保护的多个利益层次中,从商自由和合理限制竞争居于次要地位,“营业”整体价值的维护、商事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跃居优先保护地位;营业转让中竞业禁止义务规范的性质为强制性规范,可依法定程序免除;违反营业转让中竞业禁止义务是后契约义务、广义上的附随义务,其责任性质是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当事人可以选择一种提出请求,但选择侵权责任寻求救济更为有利。营业转让对债权人的规则。债权人在营业转让中处于特殊地位:营业转让的决策权限分配剥夺了债权人的决策权、股东和债权人对营业转让的不同投资风险倾向、与公司通过契约安排次级债权的债权人增大了承担的风险、营业转让常常被作为转让人逃避债务的手段,从而使债权人受到欺诈、利益受到损害。本文从制定法和判例法两个方面概括分析营业转让中对债权人保护的特殊规则。制定法对营业转让中的现时债权人的保护制度包括:(1)债权人与当事人之间拟订的契约条款保护;(2)债权人的知情权(资讯取得权)的实现;(3)债权人对欺诈性营业转让的撤销权;(4)根据外观主义法理保护债权人利益;(5)连带责任的制度设计保护债权人利益;(6)特殊债权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判例法对营业转让中的未来债权人的保护制度主要是借鉴美国判例法中的继受人责任规则。该规则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传统继受人责任规则中实质存续原则限定了严格的适用条件:要求符合转让人和受让人的实际控制人同一、两个公司基本从事相同业务、转让公司解散消失、两公司之间确实发生了资产转移四个条件,而精明的商人稍微改变就可以规避;新继受人责任规则则克服了前者的不足,寻找了新的理论依据:事业存续规则、产品存续规则,这两个规则放弃了所有者的延续条件,侧重于强调业务经营的延续,企业人格的延伸,从而扩大了适用范围。根据实质公平原则,法官可以要求受让人来承担转让人对于未来侵权债权人的债务,避免“金蝉”一再脱壳的现象发生,为未来债权人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救济。第五,中国营业转让制度的立法构建反思我国现行营业转让制度,主要问题有:由于范畴界定的模糊混乱,加之实践形式的复杂多变,导致制度价值取向错位;政策治理的惯性思维,加上对国有资产的过度保护,导致制度设计的理念混乱;具体制度存在诸多纰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般规则的缺失和错漏,无法应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践需求,表现在:(1)内涵和外延无统一的界定和判断标准,容易与其他企业并购方式混淆;(2)弊漏丛生的效力认定规则,违背民商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3)相关法理研究滞后,立法未确认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财产移转规则;(4)屡屡缺失的竞业禁止义务规则,忽视营业转让制度的基本价值;(5)违背法理的债务承担规则,导致司法实践中诸多迷乱。二是特殊规则的集中和局限,无法适用于复杂多样的实践形式,表现在:(1)相对完整的国有企业营业转让规则,缺乏法律层级的统一规范;(2)独树一帜的商号转让引起营业转让规则,适用范围有限;(3)无处寻觅的商铺租赁引起营业转让规则,无法体现投资于商铺的增值;(4)宽松开放的特许经营营业转让规则,缺乏完备的民事责任承担机制;(5)统一的企业并购法缺位,营业转让实践缺乏行为规范。借鉴国外和地区立法例,构建我国营业转让制度:首先,制度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实现营运价值和追求利益衡平;其次,制度理念上应谨慎政策治理,树立商法理念;第三,制度的立法模式,未来应选择民法典的一般规定与商事单行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制度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民法典确立的一般规则,应包括:(1)科学界定营业转让的内涵及外延,确立其要件和判断标准;(2)明确公益冲突与私益冲突的界限,完善效力认定规则体系;(3)确立多样化的物的分类,构建统一的营业转让的财产移转规则;(4)设定转让人的竞业禁止义务,实现营业转让制度的营运价值目标;(5)完善债权人知情权的实现程序,建立债权保护的事前防范机制;(6)夯实债务承担规则的法理基础,重构债权保护的事后救济机制。二是特别法确立的特殊规则,应包括:(1)完善国有企业营业转让规则,确保国有资产不被侵蚀;(2)提升商号转让引起营业转让规则的效力层级,完善债权人保护机制;(3)建立特许经营外部民事责任归属机制,完善对第三人的利益保护;(4)建立商铺租赁权转让引起营业转让规则,完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5)制定统一严谨的企业并购规范,构建营业转让的法治环境。

二、瑞士公司帮助俄罗斯北方钢公司延长焦炉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士公司帮助俄罗斯北方钢公司延长焦炉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3.3.1 宏观问题分析
        3.3.2 微观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4.4 经验借鉴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5.4.1 云模型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钒的性质及应用
    1.3 钒资源分布
        1.3.1 世界钒资源分布
        1.3.2 我国钒资源分布
    1.4 钒的生产与消费
        1.4.1 钒的生产
        1.4.2 钒的消费与市场
    1.5 钒渣富集工艺
    1.6 钒渣提取五氧化二钒工艺
        1.6.1 氧化钠化焙烧提钒工艺
        1.6.2 氧化钙化焙烧提钒工艺
        1.6.3 直接酸浸/碱浸提钒
        1.6.4 无盐焙烧—碱浸提钒
        1.6.5 其他钒渣提钒工艺
    1.7 钒渣清洁生产五氧化二钒研究思路
    1.8 研究内容
第2章 钒渣无盐焙烧机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仪器
        2.2.2 实验药品
        2.2.3 分析方法
    2.3 钒渣工艺矿物学研究
        2.3.1 化学组成
        2.3.2 钒渣物相
        2.3.4 钒渣形貌
    2.4 无盐焙烧机理研究
        2.4.1 实验步骤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焙烧过程氧化机理
    2.5 钒渣氧化过程热力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浸出剂的选择及浸出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法
    3.4 浸出剂的选择
    3.5 铵浸热力学分析
        3.5.1 铵浸热力学计算
        3.5.2 E-pH图分析
    3.6 碳酸氢铵浸出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钒渣熟料粒度的影响
        3.6.2 铵盐浓度的影响
        3.6.3 浸出温度的影响
        3.6.4 杂质的浸出行为及浸出剂的选择性
        3.6.5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3.6.6 浸出渣的形貌分析
        3.6.7 浸出表观动力学
        3.6.8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
    3.7 浸出渣的能谱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钒渣无盐焙烧表观动力学研究
    4.1 前言
    4.2 焙烧过程对钒氧化率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分析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钒渣氧化过程表观动力学
        4.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4.3.2 表观动力学基础
        4.3.3 非等温表观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盐焙烧熟料其他铵盐浸出实验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
    5.3 实验方法
    5.4 分析方法
    5.5 草酸铵浸出热力学计算
    5.6 钒酸盐的合成及其在草酸铵溶液中的浸出规律
        5.6.1 实验原料
        5.6.2 实验方法
        5.6.3 分析方法
        5.6.4 结果与讨论
    5.7 草酸铵浸出过程分析
        5.7.1 结果与讨论
        5.7.2 杂质浸出行为及浸出剂的选择性
        5.7.3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5.7.4 浸出表观动力学
        5.7.5 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5.8 磷酸三铵和磷酸氢二铵浸出过程分析
        5.8.1 结果与讨论
        5.8.2 浸出过程物相变化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钒浸出液净化及清洁提钒工艺优化
    6.1 含钒浸出液除杂理论基础
        6.1.1 钒在浸出液中的存在状态
        6.1.2 杂质离子在浸出液中的赋存状态
        6.1.3 含钒浸出液的除杂工艺路线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试剂及实验装置
    6.4 实验步骤及内容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1 含钒浸出液除杂对比实验
        6.5.2 钙盐除杂条件实验结果
    6.6 结晶及结晶产物表征
        6.6.1 结晶过程
        6.6.2 偏钒酸铵表征
        6.6.3 五氧化二钒产品表征
    6.7 无盐焙烧—铵浸提钒工艺优化
    6.8 无盐焙烧—铵浸提钒工艺与现有钒渣提钒工艺比较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5)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略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路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界定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等相关概念说明
        一、时间界限
        二、“长三角”的含义及其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
        三、近代工业建筑个案描述选择标准
        四、文化遗产学概念
        五、工业建筑与工业建筑遗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政策
        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程
        三、中国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四、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专题研究综述
    第六节 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一、创新点
        二、存在问题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一、工业革命开始前英国手工工场建筑(18世纪中期之前)
        二、工业革命初期技术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750—1800年)
        三、动力改革对工业建筑的影响(约1800—1835年)
        四、重工业发展与多种建筑派别流行对工业建筑的双重影响(约1835—1855年)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建筑带来的文化变革
    第三节 中国1840年之前工业建筑概况——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背景
        二、长三角地区古代工业建筑概况
        三、受西方工业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早期近代工业建筑
第三章 最具开创性的长三角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外商主导的萌芽时期工业建筑文化(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一、文化背景
        二、西方工业建筑的引入
    第二节 民族资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4 年—1918 年)
        一、文化背景
        二、仿西式的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华资、外资碰撞高峰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9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战时缓慢发展期的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五节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四章 城镇型工业建遗产—南通磨闸历史工业城镇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城镇构成
        一、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诞生
        二、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大生纱厂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大生纱厂工业建筑
    第三节 其他衍生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其他工业建筑
    第四节 南通唐闸历史工业城镇建筑文化综述
第五章 受政治因素主导的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南京近代工业萌芽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64——1911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政府主导城市建设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2——1949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综述
第六章 民族资本为主导的无锡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起步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895 年—1913)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二节 经济繁荣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1914 年—1936 年)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三节 抗日坚挺期的工业建筑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工业建筑
    第四节 无锡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综述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
    第一节 杭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五节 嘉兴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六节 苏州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及建筑文化
        一、文化背景
        二、主要工业建筑
    第七节 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工业建筑的文化特点综述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时空演变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建筑形态及要素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技术与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避产时间演变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萌芽期(1840—1860)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发展期(1860—1895)
        三、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成熟期(1895 — 20世纪10年代)
        四、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蜕变期(20世纪1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五、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停滞和复兴期(1937-194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的空间演变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线路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元素的空间传播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移植”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重塑”的过程及内在动力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文化特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一、西式建筑中的东方精神——选择的智慧
        二、近代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先锋之作
        三、因水而延续的文脉
        四、近代工业建筑空间营造中的文化意蕴
    第三节 与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遗产的比较
        一、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其他区域工业建筑文化
        三、长三角地区与华南、华北、西南地区工业建筑文化比较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第一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造产保护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保护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保护原则探讨
    第二节 基于文化价值研究的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与模式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现有利用模式与利弊分析
        二、基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申遗策略
        一、以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的遗产价值标准为例
        二、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申遗策略小结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市级)城市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名录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冶金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
二、矿山、煤炭、废钢
三、选矿、烧结 (球团) 、焦化
四、炼铁
五、炼钢、精炼、连铸
六、轧钢

(8)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冷作模具钢发展概况
        1.2.1 国外冷作模具钢发展概况
        1.2.2 国内冷作模具钢发展概况
    1.3 钢的强化机制
    1.4 新型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的组织设计
        1.4.1 传统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的局限性
        1.4.2 新型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
    1.5 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的组织控制技术的局限性
    1.6 提高耐磨性能的深冷处理技术
    1.7 深冷处理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1.8 金属内耗
    1.9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组织设计、性能测试及实验方法
    2.1 新材料设计
    2.2 新型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的组织设计
        2.2.1 性能目标
        2.2.2 组织设计思想
        2.2.3 合金成分的设计与优化
    2.3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的制备
        2.3.2 热处理工艺及力学性能测试
        2.3.3 显微组织结构与相分析
        2.3.4 物理性能测试
        2.3.5 电阻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强韧冷作模具钢强韧化机制研究
    3.1 相变特性
    3.2 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
        3.2.1 退火组织
        3.2.2 热处理工艺、组织与性能
    3.3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与二次硬化行为
    3.4 强韧化机制的微观组织分析
        3.4.1 微观组织特征
        3.4.2 碳化物萃取研究
    3.5 强韧化机制
    3.6 金属内耗及其在钢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6.1 滞弹性与内耗
        3.6.2 内耗的测试方法
        3.6.3 回火过程中的内耗行为研究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深冷处理的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4.1 深冷处理概述
        4.1.1 工模具钢深冷处理研究进展
        4.1.2 转变机制的提出及其局限性
        4.1.3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及其特色
    4.2 高强韧冷作模具钢深冷处理的性能与组织
        4.2.1 力学性能与耐磨性
        4.2.2 深冷处理的微观分析
    4.3 深冷处理的相变驱动力探讨
    4.4 高分辨透射电镜显微分析
        4.4.1 残余奥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4.4.2 深冷处理前后的碳化物萃取复型研究
    4.5 深冷处理的内耗研究
        4.5.1 内耗峰产生的机制
        4.5.2 深冷处理前后的内耗行为
        4.5.3 保持时间与内耗关系的耦合模型解释
        4.5.4 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
        4.5.5 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内耗
        4.5.6 深冷处理对回火过程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深冷处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5.1 低温参数的测定与获取
        5.1.1 弹性模量
        5.1.2 热容、热导率及表面换热系数
    5.2 模型创建与数据导入
    5.3 控制冷却过程温度测试及模拟
    5.4 深冷处理工艺的影响
        5.4.1 深冷温度的影响
        5.4.2 回火温度的影响
        5.4.3 回火顺序的影响
        5.4.4 深冷速度的影响
        5.4.5 深冷次数的影响
        5.4.6 深冷时间的影响
    5.5 深冷处理工艺探讨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成果转化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挚谢

(9)基于产业阶梯模型(ILM)的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2.1 研究意义
        1.2.2 矿石资源产业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产业分析理论
        2.2.1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钻石理论
        2.2.4 SCP 理论
3. 铁矿石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1 铁矿石资源产业概述
        3.1.1 概念界定
        3.1.2 产业特点
    3.2 国际铁矿石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2.1 国际铁矿石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2.2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3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3.1 我国铁矿石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3.2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分析
    4.1 资源产业链一般性分析
        4.1.1 资源产业链的产生与发育
        4.1.2 资源产业链的内形成机理
        4.1.3 资源产业链的传导流机制
    4.2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链分析
        4.2.1 “单链”分析
        4.2.2 “链网”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钻石体系分析
    5.1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生产要素分析
        5.1.1 我国铁矿石行业生产要素分析
        5.1.2 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要素分析
    5.2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需求条件分析
        5.2.1 我国铁矿石行业需求条件分析
        5.2.2 我国钢铁行业需求条件分析
    5.3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组织分析
        5.3.1 我国铁矿石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5.3.2 我国钢铁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5.4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支持产业分析
        5.4.1 我国铁矿石行业支持产业分析
        5.4.2 我国钢铁行业支持产业分析
    5.5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政府作用分析
        5.5.1 我国铁矿石行业政府作用分析
        5.5.2 我国钢铁行业政府作用分析
    5.6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机会分析
        5.6.1 我国铁矿石行业产业机会分析
        5.6.2 我国钢铁行业产业机会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ILM 的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研究
    6.1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与出路
        6.1.1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发展障碍
        6.1.2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战略出路
        6.1.3 产业发展战略一般性分析与借鉴
    6.2 产业阶梯模型(ILM)研究
        6.2.1 ILM 的构建基础及逻辑框架
        6.2.2 ILM 的阶梯结构分析
    6.3 基于ILM 的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研究
        6.3.1 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的ILM 结构
        6.3.2 ILM 层次与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营业转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价
    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营业转让概念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营业"概念的界定
        一、与"营业"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营业"的法律本质
        三、"营业"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营业转让"概念的界定
        一、与"营业转让"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营业转让的法律本质
        三、营业转让的法律特征
第二章 营业转让制度的商法确立
    第一节 营业转让客体的历史演进
        一、农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与"营业"
        二、手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与"营业"
        三、工业化时代的经济组织与"营业"
        四、信息化时代的经济组织与"营业"
    第二节 营业转让的法律确认
        一、营业转让法律确认的深层原因
        二、营业转让法律确认的法理推演
        三、营业转让法律确认的立法实践
第三章 营业转让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营业转让的发生依据:要素转让
        一、"营业"构成元素的三种观点
        二、"营业"构成元素的争议焦点
        三、要素转让是营业转让的发生根据
    第二节 营业转让的实践形式
        一、企业整体转让
        二、重要部分转让引发的营业转让---以日本判例和学说为中心
        三、商号权转让引发的营业转让
        四、商铺租赁权转让实质是营业转让
        五、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的本质是营业转让
    第三节 营业转让实践形式的分类
        一、营业转让实践形式的分类意义
        二、营业转让实践形式的几种分类
第四章 营业转让的规则分析
    第一节 营业转让的效力认定
        一、特殊客体的买卖:营业转让合同的有效条件
        二、公益冲突的规制:营业转让合同无效的认定
        三、私益冲突的规制:营业转让合同撤销权的行使
    第二节 转让人的义务规则设定
        一、营业转让中转让人义务规则设定的理论基础
        二、营业转让中的财产移转规则
        三、营业转让中的竞业禁止义务
    第三节 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机制
        一、营业转让中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债权人在营业转让中的弱势地位
        三、制定法对营业转让中债权人的保护制度
        四、判例法对营业转让中债权人的保护制度
第五章 我国营业转让制度的立法构建
    第一节 梳理与扬弃:对我国现行营业转让制度的反思
        一、制度价值取向错位之要因:范畴界定的模糊混乱,加之实践形式的复杂多变
        二、制度设计理念混乱之根本:政策治理的惯性思维,加上对国有资产的过度保护
        三、制度设计诸多纰漏之表现:现行营业转让制度的梳理与扬弃
    第二节 我国营业转让制度之立法构建的具体内容
        一、营业转让制度之价值定位:实现营运价值和追求利益衡平
        二、营业转让制度之理念提升:谨慎政策治理和树立商法理念
        三、我国营业转让制度之重构:借鉴与完善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目录
鼓励——一份免费而珍贵的礼物——代后记

四、瑞士公司帮助俄罗斯北方钢公司延长焦炉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国家角色——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纪实[J]. 王立新. 长城, 2019(01)
  • [4]钒渣无盐焙烧-温和铵浸清洁生产V2O5应用基础研究[D]. 李猛. 东北大学, 2018
  • [5]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D]. 于晓磊. 南京大学, 2015(01)
  • [6]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冶金动态[J]. 王梧. 冶金管理, 2013(05)
  • [8]高强韧冷作模具钢组织设计及组织控制研究[D]. 李绍宏. 上海大学, 2011(11)
  • [9]基于产业阶梯模型(ILM)的我国铁矿石资源产业战略研究[D]. 李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营业转让制度研究[D]. 郭娅丽. 武汉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瑞士公司帮助 Nordstrom 延长焦炉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